“海藻糖基”的解体与阿尔金络合物的特征

“海藻糖基”的解体与阿尔金络合物的特征

一、“阿尔金群”的解体与阿尔金杂岩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吴益平,张连昌,袁波,周月斌,钟莉,陈三中,杨光靖,闫瑜婉,张新[1](2021)在《新疆阿尔金地区卡尔恰尔超大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认为近期在新疆阿尔金地区发现的卡尔恰尔超大型萤石矿床位于阿尔金造山带中部地块变质杂岩带。该矿床主要沿中奥陶世二长花岗岩及变质杂岩的接触带分布,并受韧性剪切断裂及裂隙构造控制。矿石主要类型为萤石方解石脉型,矿物成分以方解石和萤石为主,含少量石英和钾长石。该矿床研究程度低,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不清。在系统总结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重点开展了萤石矿床垂向分带、矿石结构与构造、矿石与围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萤石方解石脉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明显的右倾"海鸥式"模型,Eu具明显的负异常(0.33~0.44),Ce异常不明显(1.02~1.07);萤石方解石脉与古元古代变质杂岩、中奥陶世二长花岗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反映了萤石方解石脉的成矿物质来源与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和中奥陶世二长花岗岩有关。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该萤石矿床的成矿模型。

郝江波[2](2021)在《中-南阿尔金地区中-新元古代物质组成、年代学及构造演化》文中提出阿尔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夹持于塔里木、柴达木陆块之间,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阿尔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体分布广泛,但是关于阿尔金在中-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程度相对薄弱,制约了其与全球超大陆事件之间的关系认识。本文以阿尔金山地区前人划分的长城纪巴什库尔干岩群、蓟县纪塔昔达坂群和青白口纪索尔库里群以及新元古代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通过岩相学、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构造变形分析等手段,确定了巴什库尔干岩群、塔昔达坂群和索尔库里群的形成时代、沉积环境、碎屑物源以及构造背景;厘定了上述地层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探讨了其动力学过程。同时,通过对新元古代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析,建立了阿尔金地区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探讨了各期次火成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基于上述研究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最终探讨了阿尔金中-新元古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块体亲缘性,其主要认识如下:1.塔昔达坂群总体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副变质岩,原岩建造可能是一套深水还原环境下具浊积岩特征的复理石建造。物质源区以长英质陆弧和上地壳物质为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其形成时代介于1087~945Ma。阿尔金杂岩中绿片岩相副变质岩与中阿尔金塔昔达坂群具有相同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碎屑锆石频谱以及锆石Hf同位素,表明两者应属于同一套地层。2.首次在索尔库里群乱石山组中发现凝灰岩夹层,限定其形成时代为936Ma。索尔库里群总体为一套形成于浅海-潮坪环境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物质源区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少数来源于克拉通,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索尔库里群砾岩和岩屑砂岩成分与塔昔达坂群物质组成相似,同时两者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频谱,说明塔昔达坂群为索尔库里群提供了物源。3.在阿尔金杂岩中新识别出多个新元古代花岗质岩体,其成岩年龄介于997-901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为S型和I-S过渡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塔昔达坂群与南阿尔金变质表壳岩的部分熔融。在前人划分的长城纪巴什库尔干岩群中解体出三期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记录:825 Ma的A型花岗岩、779Ma的高分异花岗岩以及758 Ma的高分异花岗岩与同时期的辉绿岩,这些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作用主要形成于板内的伸展环境。4.揭示前人划分的长城纪巴什库尔干岩群并非传统上认为的一套连续沉积地层,主要由新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成因环境的岩块无序拼贴在一起,为构造混杂岩。本文将巴什库尔干岩群重新厘定为一套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具有裂谷盆地性质的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其他物质组分应该从巴什库尔干群中剥离出来。5.构造变形分析表明,塔昔达坂群至少经历3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可能与新元古代超大陆聚合有关,索尔库里群至少是在塔昔达坂群第一期变形之后沉积的。塔昔达坂群、索尔库里群、巴什库尔干杂岩南部一起经历SSW向NNE的挤压作用,巴什库尔干杂岩北部发育同时期向SSE方向逆冲,该期变形可能与北阿尔金洋的俯冲过程有关。而塔昔达坂群、索尔库里群以及巴什库尔干杂岩晚期NW-SE向挤压作用可能与阿尔金形成左行走滑断裂系有关。6.中-南阿尔金与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具有相似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岩浆-沉积记录,共同构成柴达木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7.结合与Laurentia东缘、Baltica西南缘以及Amazoina西南缘在沉积记录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相似性,本文为构造古地理重建提供了新的模型,认为阿尔金可能位于Rodinia超大陆核心区Laurentia、Baltica、Amazoina之间。

张建新,路增龙,毛小红,滕霞,周桂生,武亚威,郭祺[3](202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文中研究指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阿尔金-昆仑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夹杂有一些前寒武纪大陆块体,这些地块的组成、性质和演化既蕴含有超大陆聚散的重要信息,也对原特提斯体系的洋陆格局、造山类型和造山机制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综合近年来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的研究进展,结合我们所获得的新的研究资料,梳理了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变质基底的岩石组成、构造热事件及年代格架,得出以下主要认识:(1)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普遍遭受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改造并发生再活化。它们或者作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的活动大陆边缘,被洋壳俯冲有关的弧岩浆和变质作用改造,以早古生代大陆弧的形式存在;或者被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的陆内变形、增厚地壳及相关的区域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碰撞型花岗岩所改造。(2)在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中,仅仅欧龙布鲁克地块保存有早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具有克拉通性质。中元古代以前,欧龙布鲁克地块的变质基底与华北克拉通(特别是阿拉善地块)和塔里木克拉通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年代格架;而晚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所有的前寒武纪微陆块与华南陆块和塔里木陆块的亲缘性更强。(3)青藏高原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的大部分前寒武纪微陆块可能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已从冈瓦纳大陆北部分离,而柴达木地块记录了泛非期造山作用的构造热事件,可能在泛非造山期(530Ma)以后才从冈瓦纳大陆分开;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并不存在统一的原特提斯洋,原特提斯洋的打开是穿时的。

陈红杰[4](2018)在《阿尔金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阿尔金山由北阿尔金、中阿尔金、南阿尔金三个不同块体组成,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复杂构造演化。南阿尔金陆块出露大面积的新元古代花岗岩,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重要信息。本文以南阿尔金陆块新元古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定的年龄数据,结合前人已报道的年龄数据,将研究区内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划分为4个期次:第I期:999.7997Ma,第II期:976965Ma,第III期:957906Ma,该期岩浆活动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为新元古代时期岩浆活动的峰期。第IV期:886Ma。结合各个花岗岩岩体出露位置,南阿尔金陆块内出露的新元古代花岗岩具有:从南向北,从陆块内部向边缘,年龄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总体具有较高的Si O2、Na2O+K2O含量,过铝质至强过铝质,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铕负异常,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总体显示S型花岗岩的特征,类似于同碰撞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εHf(t)变化于-8.638到7.6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362.33Ga之间,主要集中于1.71.9Ga,表明花岗岩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中元古的地壳物质,但岩浆活动过程中可能受到幔源物质的影响。基于上述同碰撞花岗岩的研究,结合相邻地区的地质资料,探讨了阿尔金陆块构造演化特点:(I)中元古代早期(1.81.3Ga),受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影响,阿尔金构造带存在阿尔金、祁连、柴北缘等几个古老的微陆块;(II)中元古代晚期(1.1Ga),对应Rodinia超大陆的初始汇聚阶段,阿尔金、祁连、柴北缘等微陆块与扬子板块发生俯冲、碰撞,形成SSZ型蛇绿岩(1066Ma)。(III)新元古代早期(1.00.9Ga),进入陆陆碰撞阶段,在阿尔金-祁连-柴北缘等地形成大量的同碰撞型花岗岩。(IV)新元古代晚期(0.850.75Ga),对应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阶段,形成含有微陆块的泛大洋。(V)古生代早期(0.5Ga),洋盆闭合,微陆块深俯冲,研究区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早期的岩石均受到古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叠加。

张建新,于胜尧,李云帅,喻星星,林宜慧,毛小红[5](2015)在《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早古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作用》文中认为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被认为是原特提斯构造域最北部的构造拼合体。与其北侧具有长期增生历史的中亚造山系相比,特提斯造山拼合体被认为是各种来自冈瓦纳大陆北部大陆块体相互碰撞的产物。然而,与典型的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相比,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包括有大量蛇绿岩、弧岩浆杂岩、俯冲-增生杂岩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早古生代造山系为沿塔里木和华北克拉通边界向南逐渐增生的增生型造山带。但是,增生造山模式又很难解释南阿尔金-柴北缘地区普遍存在的与大陆俯冲有关的UHP变质岩、广泛分布的巴罗式变质作用和相关的岩浆作用,以及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变形构造等。在本文中,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综合总结,结合一些新的研究资料,我们提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中,早古生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即增生和碰撞造山作用,其主要标志是北祁连-北阿尔金的HP/LT变质带、蛇绿混杂岩及与洋壳俯冲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以及分布在柴北缘-南阿尔金与大陆俯冲和陆陆碰撞有关的UHP变质带、区域巴罗式变质作用、深熔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及伸展垮塌作用等,并建立了一个反映原特提斯洋俯冲、增生、闭合及碰撞造山作用的构造模式。

张兴,张焜,李晓民,李冬玲,靳旭亮[6](2015)在《高分辨率影像在新疆阿尔金山地区地质解译中的应用——以环形山变质侵入体解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利用具有高分辨率、多光谱特征的Worldview-2遥感数据,对阿尔金杂岩带内的环形山变质侵入体及其围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构造解译,将环形山变质侵入体分解为3个相带,在侵入体内解译出数百条断裂构造,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将环形山变质侵入体内构造现象划分为3期。通过环形山变质侵入体解译分析,丰富了阿尔金杂岩带的构造型式,并藉此展现了高分遥感在地质调查中的判析力。

朱小辉,曹玉亭,刘良,王超,陈丹玲[7](2014)在《阿尔金淡水泉花岗质高压麻粒岩P-T演化及年代学研究》文中认为岩相学研究表明阿尔金南缘淡水泉一带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Grt+Kfs+Ky+Rt+Qz,为典型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利用Thermocalc3.33程序计算的P-T视剖面图和矿物温压计,确定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875925℃,P=14.515.9kbar,该岩石后期还经历了以矿物组合Grt+Kfs+Bt+Pl+Sill+Ilm+Qz为代表的麻粒岩相和以Sill+Bt+Pl+Mu+Qz±Ilm为代表的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具有一个早期快速等温降压,后期近等压降温的顺时针型的退变质P-T演化轨迹。锆石的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时代为866±5Ma,峰期变质时代为505±5Ma。其中该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与阿尔金及其周缘地区广泛发育的由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导致的岩浆活动时代一致,而峰期变质时代则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486509Ma)一致,说明花岗片麻岩原岩的形成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并在早古生代卷入了陆壳深俯冲事件,构成了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

曹福根,董富荣[8](2014)在《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绿岩)地质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近年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在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其由洋壳岩块、上覆岩系及外来岩块等组成,洋壳岩块包括变质橄榄岩-堆晶超镁铁质岩、辉长质杂岩、斜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岩和镁铁质火山熔岩等,为一层序较完整的蛇绿岩套。根据对其各组成单元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变质辉橄岩、斜长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等岩石中获得锆石U-Pb SHRIMP定年加权平均值年龄(1 889±27)Ma、(1 869±27)Ma、(1 836±40)Ma、(1 818±25)Ma及数个2 2002 600Ma单点年龄数据,证实了阿尔金北缘地区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存在一洋盆,并于古元古代末俯冲碰撞闭合形成了沟口泉蛇绿混杂岩,初步判定其为地幔柱型(P型)蛇绿岩。该发现为塔里木南缘阿北-敦煌地块与阿尔金造山带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充分依据,对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9](2014)在《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P-T轨迹、变质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主要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天山-西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柴北缘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勉略造山带、东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和喜马拉雅中东段造山带。这些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围岩有许多为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岩带,部分为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并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造山带中大多出现一种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并存,但少数造山带中(例如阿尔泰造山带)多种压力类型麻粒岩并存,既有低-高压泥质麻粒岩、中低压基性麻粒岩、高压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又有高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变质时代除个别为新元古代晚期外,变质时间多为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期。麻粒岩的P-T轨迹除西天山木札尔特河低压麻粒岩具逆时针轨迹,反映大陆弧构造环境外,其它都是具有等温降压(ITC)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部分为洋陆俯冲碰撞环境,少部分为陆-陆碰撞环境。目前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研究大多数尚在起步阶段,少数研究较详细,不少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类型和变质时代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麻粒岩产地有待发现。

康磊[10](2014)在《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东邻祁连山,西接昆仑山,处于塔里木板块与柴达木微板块之间,占有突出重要的构造部位,其造山过程及时限对探讨各相邻地质单元的对比连接和我国西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地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岩浆作用期次及岩石成因,结合区域内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等研究成果,探讨了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岩动力学背景。这一研究为明确南阿尔金早古生代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岩浆作用方面的证据。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详细的原位锆石U-Pb定年工作,在南阿尔金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中厘定出了四期花岗质岩浆作用:第一期(517Ma),分布范围仅限本文报道的黄土泉岩体;第二期501Ma~496Ma,分布范围稍广;第三期460Ma~451Ma,在区内分布最广泛;第四期426Ma~385Ma,分布也较为有限。其中,第二期和第三期岩浆作用的时代分别与区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峰期变质和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时代基本一致,是区内陆壳深俯冲/折返的岩浆作用响应。(2)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第一期岩浆作用主要形成了低SiO2.K2O,高Na2O.MgO和Mg#值特征的埃达克岩,是先期俯冲洋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标志着南阿尔金地区早古生代洋壳俯冲作用的存在;第二期岩浆作用主要形成了过铝质中K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A1203、高Sr含量、高(La/Yb)N、高Sr/Y值和极低的Yb、Y含量的特征,属于陆壳型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石,是陆壳俯冲导致地壳加厚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第三期主要为过铝质高K钙碱性S型花岗岩,其源岩主要是中上地壳的变沉积岩类,其形成背景为后碰撞构造环境,标志着南阿尔金由碰撞挤压体制转换为后碰撞伸展体制;第四期主要是富碱的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拉张背景。(3)南阿尔金与柴北缘早古生带两地四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时限进行对比表明,同一构造阶段所产生的岩浆活动时限在柴北缘地区均明显滞后于南阿尔金约50Ma,因此,南阿尔金和柴北缘不能构成同一构造带,这对理解我国早古生代古地理构造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4)通过区域地质及年代学研究对比,进一步提出南阿尔金早古生带板片的俯冲方向应该是由南向北俯冲,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南阿尔金地区在空间上密切相伴的早古生代时期的花岗岩、蛇绿岩(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和高压—超高变质岩石三者之间的动力学联系;(5)结合区内已发表的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年代学成果,将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1)大洋扩张阶段,时代介于622Ma517Ma,形成了南阿尔金阿帕-茫崖蛇绿混杂岩带;2)洋壳俯冲阶段,≥517Ma~500Ma,形成了黄土泉O型埃达克岩;3)陆壳深俯冲阶段,在俯冲洋壳的拖曳作用下,南阿尔金地区发生了陆壳深俯冲作用,并广泛发育峰期变质时代为504Ma~487Ma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少量的C型埃达克岩;4)深俯冲陆壳板片断离并开始折返阶段:在460~451Ma或其稍前,深俯冲陆壳板片发生断离后折返,区内构造由碰撞挤压转换为后碰撞伸展体制,除了造成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发生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外,由于应力释放以及幔源物质上涌提供热源,诱发了区域性地壳部分熔融,产生了广泛的过铝质S型花岗岩和裂谷型镁铁-超镁铁质岩(类似于双峰式火山岩),并在长沙沟形成了V-Ti-Fe氧化物矿床;5)碰撞后伸展阶段,约在426Ma-385Ma期间深俯冲陆壳板片进一步折返,造成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普遍叠加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并产生A型花岗质岩浆作用。

二、“阿尔金群”的解体与阿尔金杂岩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金群”的解体与阿尔金杂岩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尔金地区卡尔恰尔超大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 层
    2.2 岩浆岩
    2.3 构 造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展布特征
        (1)顶部毛细脉带。
        (2)中部粗脉带。
        (3)尾部细脉带。
    3.2 矿石特征
    3.3 围岩蚀变
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2 稀土元素特征
5 讨 论
    5.1 成矿物质来源
    5.2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型
6 结 语

(2)中-南阿尔金地区中-新元古代物质组成、年代学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中-新元古代全球地质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研究现状
        1.2.2 .阿尔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实验测试分析方法
        1.4.1 .LA-ICP-MS锆石U-Pb测年
        1.4.2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4.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阿北地块
    2.2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古生代俯冲混杂岩带
    2.3 .中阿尔金(米兰河-金雁山)地块
    2.4 .南阿尔金(茫崖)古生代俯冲碰撞混杂岩带
第三章 南阿尔金杂岩带前寒武纪副变质岩系研究
    3.1 .副变质岩系岩石建造及野外地质
    3.2 .副变质岩系锆石U-Pb年代学及地层时代
        3.2.1 .副变质岩系锆石U-Pb年代学
        3.2.2 .副变质岩系形成时代
    3.3 .锆石Hf同位素
    3.4 .南阿尔金与中阿尔金接触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中阿尔金地块塔昔达坂群研究
    4.1 .塔昔达坂群岩石建造
        4.1.1 .巴什考供地区
        4.1.2 .尧勒萨依地区
        4.1.3 .卡尔恰尔地区
        4.1.4 .库如克萨依地区
    4.2 .塔昔达坂群构造变形
    4.3 .锆石U-Pb年代学及地层时代
        4.3.1 .锆石U-Pb年代学
        4.3.2 .地层时代
    4.4 .锆石Hf同位素
    4.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6 .小结
第五章 中阿尔金地块索尔库里群研究
    5.1 .索尔库里群岩石建造
        5.1.1 .冰沟南地区
        5.1.2 .乙亚拉克山地区
        5.1.3 .阿斯腾塔格地区
        5.1.4 .金雁山地区
    5.2 .索尔库里群沉积环境
    5.3 .索尔库里群构造变形特征
    5.4 .锆石U-Pb年龄学及地层时代
        5.4.1 .锆石U-Pb年代学
        5.4.2 .地层时代
    5.5 .碎屑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6 .小结
第六章 巴什库尔干岩群重新厘定及意义
    6.1 .野外地质特征
    6.2 .构造变形特征
    6.3 .新元古代中-晚期沉积记录
        6.3.1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6.3.2 .U-Pb年代学
        6.3.3 .形成时代
    6.4 .小结
第七章 阿尔金新元古代岩浆作用
    7.1 .新元古代早期岩浆事件
        7.1.1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
        7.1.2 .锆石U-Pb年代学
        7.1.3 .锆石Lu-Hf同位素
        7.1.4 .全岩地球化学
        7.1.5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7.2 .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事件
        7.2.1 .岩相学
        7.2.2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7.2.3 .全岩地球化学
        7.2.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7.3 .小结
第八章 沉积背景及物源分析
    8.1 .沉积背景分析
        8.1.1 .塔昔达坂群与阿尔金杂岩副变质岩系
        8.1.2 .索尔库里群
    8.2 .物源分析
        8.2.1 .中元古代岩浆事件分布与沉积源区
        8.2.2 .塔昔达坂群与阿尔金杂岩副变质岩
        8.2.3 .索尔库里群
        8.2.4 .巴什库尔干群
    8.3 .小结
第九章 阿尔金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及全球事件对比
    9.1 .构造变形序列及动力学背景讨论
    9.2 .阿尔金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9.3 .阿尔金与柴达木地块的关系
    9.4 .阿尔金地块与全球事件对比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不足
    10.1 .主要认识与结论
    10.2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
    1.2 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1.3 东昆仑北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
2 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3 化隆微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4“欧龙布鲁克地块”的组成、年代格架及其解体
5 柴达木地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6 中阿尔金地块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7 讨论
    7.1 前寒武纪地块的早古生代再活化
    7.2 前寒武纪地块的亲缘性与塔里木、华南、阿拉善及华北陆块的对比
    7.3 超大陆再造及对原特提斯洋开启的限定
8 结论

(4)阿尔金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 项目依托和实物工作量
    1.4 实验测试方法
        1.4.1 全岩化学分析
        1.4.2 锆石LA-ICP-MSU-Pb定年分析
        1.4.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2 研究现状
    2.1 Rodinia超大陆研究现状
    2.2 花岗岩研究进展
        2.2.1 花岗岩的分类
        2.2.2 花岗岩的源区和源岩
        2.2.3 花岗岩的温度和压力
        2.2.4 花岗岩与构造环境的判别
        2.2.5 埃达克岩
    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3 区域地质概况
    3.1 阿北变质地体
    3.2 北阿尔金俯冲杂岩带
    3.3 中阿尔金地块
    3.4 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3.5 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4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4.1 亚干布阳岩体
    4.2 科克萨依岩体
    4.3 喀拉乔喀岩体
    4.4 英其开萨伊岩体
    4.5 盖里克岩体
    4.6 环形山岩体
    4.7 小结
5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1 亚干布阳岩体
    5.2 科克萨依岩体
    5.3 喀拉乔喀岩体
    5.4 英其开萨依岩体
    5.5 盖里克岩体
    5.6 岩浆活动期次与岩石组合
6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 主量元素
        6.1.1 第I期(999.7~997Ma)
        6.1.2 第II期(976~965Ma)
        6.1.3 第III期(957~906Ma)
        6.1.4 第IV期(~886Ma)
    6.2 稀土微量和微量元素
        6.2.1 第I期(999.7~997Ma)
        6.2.2 第II期(976~965Ma)
        6.2.3 第III期(957~906Ma)
        6.2.4 第IV期(~886Ma)
    6.3 小结
7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7.1 第I期(999.7~997Ma)
    7.2 第II期(976~965Ma)
    7.3 第III期(957~906Ma)
        7.3.1 英其开萨依岩体
        7.3.2 亚干布阳岩体
        7.3.3 科克萨依岩体
        7.3.4 喀拉乔喀岩体
    7.4 小结
8 岩体成因及构造演化特征
    8.1 岩浆形成的温度
    8.2 岩石成因类型
    8.3 岩石源区特征
    8.4 构造演化特征
结论与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早古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地质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2. 1阿拉善-敦煌地块
    2. 2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
    2. 3祁连-阿尔金地块
    2. 4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2. 5柴达木-东昆仑北地块
3北祁连-北阿尔金增生造山作用
    3. 1北阿尔金增生造山作用
        3. 1. 1北阿尔金HP / LT变质岩
        3. 1. 2北阿尔金蛇绿岩
        3. 1. 3北阿尔金与早古生代增生造山的岩浆活动记录
    3. 2北祁连增生造山作用
        3. 2. 1北祁连蛇绿岩及原特提斯洋的开启
        3. 2. 2北祁连HP / LT变质带
        3. 2. 3北祁连的弧岩浆活动
4柴北缘-南阿尔金碰撞造山作用
    4. 1 HP-UHP变质作用与大陆深俯冲
    4. 2区域巴罗式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及花岗质岩浆活动
        4. 2. 1南阿尔金吐拉地区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岩浆作用
        4. 2. 2柴北缘区域巴罗式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岩浆作用
    4. 3碰撞后伸展构造与垮塌作用
5构造演化: 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闭合及碰撞造山
    5. 1两个相反的造山作用———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
    5. 2构造演化模式

(6)高分辨率影像在新疆阿尔金山地区地质解译中的应用——以环形山变质侵入体解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地质背景 2高分遥感解译 3解译结果浅析 4结论

(7)阿尔金淡水泉花岗质高压麻粒岩P-T演化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概况
3 样品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岩相学、矿物学及矿物化学特征
        石榴石
        蓝晶石
        钾长石
        黑云母
        斜长石
    4.2 变质温压作用计算
    4.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5 讨论
    5.1 变质作用过程及形成背景
    5.2 原岩构造意义
6 结论

(8)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绿岩)地质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沟口泉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1.1 基本地质特征
    1.2 蛇绿岩组成单元岩石学特征
        1.2.1 超镁铁质杂岩单元
        1.2.2 辉长质杂岩单元
        1.2.3 斜长花岗岩单元
        1.2.4 镁铁质火山杂岩单元
        1.2.5 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脉 (岩墙) 单元
        1.2.6 蛇绿岩上覆岩系残片
2 沟口泉蛇蛇绿岩各岩石单元地球化学特征
    2.1 变质橄榄岩-堆晶超镁铁质岩
    2.2 镁铁质辉长杂岩 (块状辉长岩、堆晶辉长岩)
    2.3 斜长花岗岩 (斜长岩) 单元
    2.4 镁铁质火山熔岩
3 沟口泉蛇绿混杂岩时代讨论
4 结论及意义

(9)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2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
    2.1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麻粒岩
    2.2 天山造山带麻粒岩
        2.2.1 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麻粒岩
        2.2.2 西南天山木札尔特河一带低压麻粒岩
        2.2.3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中压麻粒岩
        2.2.4 天山造山带东段尾亚地区麻粒岩
    2.3 西昆仑造山带塔什库尔干高压麻粒岩
    2.4 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麻粒岩
        2.4.1 吐拉地区中低压泥质麻粒岩
        2.4.2 淡水泉地区的高压泥质麻粒岩
        2.4.3 阿尔金中段清水泉北巴什瓦克高压麻粒岩
        2.4.4 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
    2.5 东昆仑造山带麻粒岩
        2.5.1 金水口地区麻粒岩
        2.5.2 清水泉地区麻粒岩
    2.6 柴北缘东端都兰地区的高压麻粒岩
    2.7 北秦岭造山带商南松树沟高压麻粒岩
    2.8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麻粒岩
    2.9 南秦岭造山带勉略地区麻粒岩
    2.1 0 西藏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安多高压麻粒岩
    2.1 1 西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和东部的麻粒岩
        2.1 1. 1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日玛那高压麻粒岩
        2.1 1. 2 西藏定结县的麻粒岩
        2.1 1. 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一带的高压麻粒岩
        2.1 1. 4 喜马拉雅中段则古拉地区高压麻粒岩
3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变质时代
4 显生宙造山带高压基性麻粒岩与华北克拉通基底中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对比
5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P-T轨迹
    5.1 阿尔泰造山带超高温麻粒岩的P-T演化
    5.2 西南天山木札尔特河地区低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3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的P-T轨迹
    5.4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高压麻粒岩的变质P-T轨迹
    5.5 南阿尔金淡水泉和木纳布拉克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的P-T轨迹
    5.6 南阿尔金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7 东昆仑造山带清水泉地区高级变质岩的P-T轨迹
    5.8 柴北缘都兰地区的高压麻粒岩P-T轨迹
    5.9 北秦岭松树沟高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1 0 秦岭-桐柏造山带麻粒岩的P-T-t轨迹
    5.1 1 南秦岭勉略地区麻粒岩的P-T轨迹
    5.1 2 西藏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安多高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1 3 西藏喜马拉雅中段高压麻粒岩P-T轨迹
    5.1 4 西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一带麻粒岩的P-T轨迹
6 一些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
    6.1 西南天山木札尔特河一带的低压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2 阿尔泰造山带各种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3 西昆仑山塔什库尔干高压麻粒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6.4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麻粒岩形成的地质背景
    6.5 秦岭-桐柏造山带麻粒岩及HP-UHP变质岩的大地构造背景
    6.6 南秦岭勉略造山带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7 阿尔金造山带中高压泥质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8 西藏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安多高压麻粒岩的大地构造背景
    6.9 西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7 几点规律性的认识
    7.1 显生宙造山带中产出的麻粒岩由单一的高压麻粒岩到多种麻粒岩并存
    7.2 变质期次多
    7.3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有相似性
    7.4 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组成双变质带
    7.5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演化过程的热松弛模式
8 存在问题

(10)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造山带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1.1.2 花岗岩成因分类研究进展
        1.1.3 花岗岩锆石学研究进展
        1.1.4 埃达克岩成因研究进展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区花岗岩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南阿尔金区域地质概况
    2.1 沉积地层概况
        2.1.1 早古生代沉积地层
        2.1.2 侏罗纪沉积地层
        2.1.3 古近纪沉积地层
    2.2 岩浆岩概况
        2.2.1 基性—超基性岩浆岩
        2.2.2 中酸性侵入岩
    2.3 变质作用概况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
    3.1 主量元素
    3.2 微量元素
    3.3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3.4 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
第四章 南阿尔金早古生带后碰撞花岗质岩浆作用
    4.1 岩体野外地质特征及样品岩相学特征
        4.1.1 吐拉钾长花岗岩
        4.1.2 江尕勒萨依二长花岗岩
        4.1.3 茫崖黑云母花岗岩
        4.1.4 若羌河片麻花岗岩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4.3 锆石CL图像特征和LA-ICP-MS U-Pb定年结果
    4.4 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4.5 讨论
        4.5.1 源岩性质
        4.5.2 部分熔融条件
        4.5.3 年代学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4.6 小结
第五章 南阿尔金长沙沟地区下地壳部分熔融:来自埃达克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5.1 野外地质产状和样品岩石学特征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5.3 锆石CL图像特征及LA-ICP-MS U-Pb定年结果
    5.4 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5.5 讨论
        5.5.1 岩浆作用的源区性质
        5.5.2 部分熔融条件
        5.5.3 年代学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5.6 小结
第六章 南阿尔金早古生代洋壳俯冲的证据:来自黄土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6.1 野外地质产状和岩相学特征
    6.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2.1 主量元素特征
        6.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6.3 锆石CL图像特征及LA-ICP-MS U-Pb定年结果
    6.4 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6.5 讨论
        6.5.1 黄土泉达克岩的源岩特征及成因
        6.5.2 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6.6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南阿尔金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年代学格架及成因
        7.1.1 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期次及分布特征
        7.1.2 与区内镁铁-超美铁质岩及变质作用时代的对比
        7.1.3 与柴北缘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期次的对比
    7.2 构造地质意义
        7.2.1 区内板片俯冲方向
        7.2.2 南阿尔金构造演化过程探讨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阿尔金群”的解体与阿尔金杂岩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尔金地区卡尔恰尔超大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吴益平,张连昌,袁波,周月斌,钟莉,陈三中,杨光靖,闫瑜婉,张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6)
  • [2]中-南阿尔金地区中-新元古代物质组成、年代学及构造演化[D]. 郝江波. 西北大学, 2021(12)
  • [3]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J]. 张建新,路增龙,毛小红,滕霞,周桂生,武亚威,郭祺. 岩石学报, 2021(01)
  • [4]阿尔金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 陈红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5]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早古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作用[J]. 张建新,于胜尧,李云帅,喻星星,林宜慧,毛小红. 岩石学报, 2015(12)
  • [6]高分辨率影像在新疆阿尔金山地区地质解译中的应用——以环形山变质侵入体解译为例[J]. 张兴,张焜,李晓民,李冬玲,靳旭亮. 矿产勘查, 2015(05)
  • [7]阿尔金淡水泉花岗质高压麻粒岩P-T演化及年代学研究[J]. 朱小辉,曹玉亭,刘良,王超,陈丹玲. 岩石学报, 2014(12)
  • [8]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绿岩)地质特征及意义[J]. 曹福根,董富荣. 西北地质, 2014(04)
  • [9]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J].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岩石学报, 2014(10)
  • [10]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 康磊. 西北大学, 2014(04)

标签:;  ;  ;  ;  

“海藻糖基”的解体与阿尔金络合物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