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之美的诗意叙述与呈现——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

对人性之美的诗意叙述与呈现——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

一、诗化的叙述 人性美的呈示——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陈非瑞[1](2019)在《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鲁迅文学奖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所颁发的官方大奖,所评选作品凝结了作家的智慧,亦是各区域文化展示的平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纵览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在题材选择上乡村和都市两大类型均有涉猎;在内容上更多地继承了鲁迅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并以现代生活现实作为切入点,对小人物悲惨命运深入挖掘。而且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所聚焦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发人深思。因此,笔者选择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地域文化影响、作品题材、主题意蕴与审美特点及意义等多维度对获奖小说进行梳理,以期对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以经济因素作为地域划分依据,就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对获奖作家创作的影响展开探析;第二章,从乡土、都市两个维度统计小说题材倾向性,并对其倾向性产生的原因深入剖析;第三章,结合文本内容,就小说对社会现实批判、传统文化批判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主题的嬗变三个角度归纳出小说主题特点;第四章,通过前文地域影响、题材及主题分析,从底层的悲剧探求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的悲剧审美特征;最后,总结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研究意义,并期望有更多研究者投之以目光。

李志勇[2](2012)在《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从1995年设立到现在已历经五届,历史虽然不长,但获奖中短篇小说已有54篇,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幕布,比较全面地反映着中国社会在1995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的变迁情况。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研究鲁迅文学奖,一是制度层面,二是作品本身。就鲁迅文学奖作为一种文学制度来讲,其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评奖标准笼统模糊,与茅盾文学奖评奖标准大同小异;颁奖时间、地点多变以及评奖经费来源社会化等问题都体现出奖项建设的不完善;官员获奖、评委获奖等现象使得拥有政治、民间双重身份的主办方受到质疑,因此也影响了奖项的公正性、权威性,使其社会建构意义大打折扣,即便如此,其对文学自身和社会的影响仍是值得去关注。对获奖作品进行美学思想研究时,本文联系了时代背景,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乡的逐渐融合使得城乡关系复杂化,这也成为中国近20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得不说这是鲁迅文学奖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乡村人的关注。而在理论界,接受美学早已把读者纳入了论述中心,提出书写文学史的新范式,文学史即是文学的影响史、接受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理论凸显了文学的社会实践性,而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文艺美学从主体性美学转向到主体间性美学,并且具有走向文化批判的趋势。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本文认为主体间性的美学思想不仅应在人与审美对象之间体现,更是文学参与社会建构的指导思想,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而这也应是文学即人学的应有之义。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体现了这一点,它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同时,有了更多反思,预设了人的主体性,底层不光是主体性被建构的对象,他们本身就具有主体性,但是一种未完成的主体性,作品通过对乡村人、残疾人、女性、公务员、军人等的书写让“他们”得以在作品中“发声”,并保持着随时与“读者”“对话”的姿态,而这里的读者不仅限于文艺圈的读者,而是一种“大读者”,他们也是乡村人、残疾人、女性、公务员、军人自身,使得他们通过对话走向主体间性关系。鲁迅文学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是“文学”实现自身“人学”意义的途径之一。

高思琦[3](2011)在《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 ——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研究》文中认为鲁迅文学奖历时十五年,共评选了五届,选出二十五篇优秀短篇小说,反映了90年代以来的短篇小说的创作态势和态度,也彰显了十几年来短篇小说取得的成就。在“欲望化”、“个人化”泛滥的年代,鲁迅文学奖——国家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它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关注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作品,这对日渐浮夸的文学发展,以及作家和读者的精神和心灵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获奖小说中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的审美价值。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底层叙事的文本表现将短篇小说中描写底层的作品分出不同种类,探讨获奖作品中对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的呈现,其中包括对底层社会的生存和灵魂的苦难书写,以及对底层美的诗意展示。第二部分,对获奖短篇小说中描写弱势群体的另一部分社会人群——女性方面的作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本章对获奖作品中表现城市边缘的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和都市女性的情感诉求的作品给予详尽的探讨分析。第三部分,探究这些获奖短篇小说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二十五篇短篇小说中诗化叙事与现实主义并存,既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也对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进行了诗意呈示。第四部分,探讨了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着重关注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价值意义,以及产生的局限和缺失。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整体性研究,使作家和读者了解当代短篇小说的发展态势,这对短篇小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朱晓波[4](2002)在《诗化的叙述 人性美的呈示——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文中研究表明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获奖作品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淡化故事情节,以诗化的叙述,营造出一种诗化的氛围;更加关注人和人性,呈示出天然人性中的美;人物形象单一纯净,富有象征意义.

二、诗化的叙述 人性美的呈示——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化的叙述 人性美的呈示——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1)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鲁奖”小说作家地域分布研究
    第一节 北望故乡—东北地区
    第二节 大地悲歌—中部地区
    第三节 梦里繁华—东部地区
    第四节 大陆深处—西部地区
第二章 “鲁奖”小说题材研究
    第一节 备受青睐的乡土小说
        一、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的互动
        三、作家自身生活经验的反射
    第二节 方兴未艾的都市小说
        一、都市小说缘起
        二、改革开放时代潮流对都市小说的推进
第三章 “鲁奖”小说主题研究
    第一节 社会批判的继承
        一、对权力至上的揭露和批判
        二、对金钱至上的抨击
    第二节 文化反思的承接
        一、历史反思
        二、当下反省
    第三节 新形势下主题的多元化
        一、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主题多元的嬗变
        二、道德评判的多元化与主题多元的嬗变
第四章 “鲁奖”小说悲剧风格研究
    第一节 底层无事的悲剧
    第二节 死亡美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资料
    附录1 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汇总
    附录2 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作家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鲁迅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1 消费文化潮流中的城乡二元结构
    1.2 主体间性美学思想下的底层书写
    1.3 政治背景
第二章 鲁迅文学奖评奖制度解析
    2.1 鲁奖简介及评奖标准简析
    2.2 评奖的得失分析
    2.3 评奖中的作者、读者及其他
第三章 审美对象的重心:乡村和底层
    3.1 乡村文学与城市文学之别
    3.2 底层——无法避让的书写对象
第四章 乡村美学
    4.1 多元丰富的乡村人形象
    4.2 乡村小说中“城市”意象的变迁
    4.3 乡村——再造的精神家园
        4.3.1 传统文化下的乡村童话
        4.3.2 家园中体现的主体间性关系
第五章 获奖作品追求主体间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5.1 残疾——失语世界的隐喻
    5.2 政治权力的批判及反思
    5.3 女性权利的表达与争取
    5.4 军人题材——崇高之后的平淡
        5.4.1 英雄的塑造到战争的反思
        5.4.2 平淡而不平凡的军旅生活
    5.5 民族精神的书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 ——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题的选题意图及价值
    0.2 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研究综述
1 底层生存状态的多重观照
    1.1 底层苦难的极致化书写
        1.1.1 关照底层人的生存困境
        1.1.2 洞显底层人的内心世界
    1.2 挖掘底层人生活的诗意美
        1.2.1 人情美与人性美的展现
        1.2.2 自然之美的和谐呈现
2 女性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
    2.1 底层女性的生存悲欢
        2.1.1 淳朴的乡下女人的母爱关照
        2.1.2 城市边缘女性的失落情怀
    2.2 女性命运的执着追求
        2.2.1 知识女性的情感追求
        2.2.2 女性生命主体尊严的坚守
3 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
    3.1 诗化的叙事风格
        3.1.1 诗化叙述构筑诗意氛围
        3.1.2 人物性格的诗意塑造
        3.1.3 地域风情与风俗美的诗意呈示
    3.2 现实主义的延续
        3.2.1 观照现实的精神传承
        3.2.2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整合
4 弱势群体人性化书写的意义与局限
    4.1 时代的引导与现实的观照
    4.2 创作现状的理性审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诗化的叙述 人性美的呈示——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一、获奖小说的基本情况
    (一) 评奖情况
    (二) 5篇获奖小说的故事梗要
二、获奖小说呈现出来的特色
    (一) 获奖小说的作家以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居多
    (二) 淡化故事情节, 以诗化的叙述, 营造出一种诗化的氛围
    (三) 更加关注人和人性, 呈示出天然人性中的美
    (四) 人物形象单一纯净, 富有象征意义
三、获奖小说为本土作家创作带来的思考
    (一) 关注本土文化, 打造本土文化
    (二) 要关注本土文化中的人和人性
    (三) 要与时俱进, 立足本土文化, 又不拘泥于本土文化, 要赋予本土文化以新的内涵

四、诗化的叙述 人性美的呈示——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研究[D]. 陈非瑞.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2]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美学思想研究[D]. 李志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02)
  • [3]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 ——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研究[D]. 高思琦. 辽宁大学, 2011(01)
  • [4]诗化的叙述 人性美的呈示——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J]. 朱晓波.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6)

标签:;  ;  ;  ;  ;  

对人性之美的诗意叙述与呈现——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