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季中国机电产品中东交易会”落幕

2001年“秋季中国机电产品中东交易会”落幕

一、2001年“秋季中国机电产品中东交易会”落幕(论文文献综述)

陈利君[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云南改革开放》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光辉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伟大的成就。尽管中国崛起的因素众多,但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初心使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云南作为我国沿边开放的前沿,一直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同样取得了巨大成绩。回顾云南改革开放史可以发现,坚持党的领导,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持续扩大开放,也是云南不断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

李知矫[2](2020)在《第127届广交会 有点不一样……》文中提出6月15日-6月24日,为期10天的第127届广交会于在"云端"成功举办。本次展会与往届广交会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展会首次由实体展迁移到网上;展期缩短为10天;对所有企业免收任何参展费用;腾讯作为广交会的服务商为传统展会进行了赋能……

王曼[3](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不断细化,国际化生产日益扩张,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作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世界经济最直接的贸易方式,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在利用外资、稳定就业、促进产业优化和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经济发展重心,加工贸易起步较晚,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打通了我国向西全面开放的格局,加强了新疆与内陆地区和欧亚地区的联系,也为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整合资源与区位优势,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培育和承接加工贸易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推进新疆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立足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探究新疆应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紧抓区位战略优势和沿线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增长。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状况。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互补性、产业结构互补性、贸易结合度和市场潜力五个方面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然后从加工贸易规模、方式、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和地理方向深入探究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评价。从规模、结构、效益、竞争力和潜力五个维度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各维度的发展效果进行测度和分析,从中剖析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识别制约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设计。立足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路径选择;最后,为保证路径的顺利运行提出了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具体建议及保障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贸易结合度高,市场潜力较大。(2)新疆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缓慢,以进料加工为主,主要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化工业、甘草制品加工等初级产品加工业,且主要聚集于天山北坡经济带,进出口市场集中度高。(3)2000—2017年新疆加工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偏低且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受制于规模提升缓慢和结构调整迟滞,同时发现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整体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配套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低等突出问题。(4)新疆加工贸易发展主要受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度和带域国家购买力水平影响,由于新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对新疆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此外,交通运输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疆与内地其他地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程度,导致其未能有效改善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5)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应以“培育本地加工贸易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路径,实现新疆加工贸易整体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升级和区域内外布局逐步优化的发展目标。

姜焰凌[4](2018)在《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个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新区域主义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治理理论与方法。如何借助新区域主义理论推动我国区域综合治理的专业化、高效化,进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地方发展的统一,是发展边境区域经济的一项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全新的合作模式。云南作为西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点省区及前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问题进行评价,构建出针对性的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遴选与构建一套体现新区域主义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为实证对象,对跨境经济合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基于新区域主义及空间治理观点,就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对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机理尤其是治理结构问题做出系统阐释;结合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一实证对象,力图构建出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框架和体系。本论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说明。第二章——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对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重点是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区域主义理论、跨境经济合作区域主义逻辑理论等。第三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进展及现状特征展开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及特征。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现实基础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首先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对滇越贸易合作联系程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区域主义视角下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确定跨境经济合作绩效测度方法,从静态、动态和空间效应三个角度评价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从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框架及主要问题。第六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从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域治理体系构建,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七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基于国内外前沿性经济合作理论,采用新区域主义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滇越边境区域发展实践中的问题,阐述了目前滇越边境区域发展的目标、思路及现实意义。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展开分析,构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和绩效测度方法,结合国外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区域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建议。论文通过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测度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揭示了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及其规律性。在实证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区域主义与空间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中制度与非制度约束的突破、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高效治理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框架及建议。论文为新时代下,云南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与越南、缅甸及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构架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提供政策建议及理论参考。

谭妮[5](2018)在《我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策略研究 ——以KP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柴油发电机组的生产和销售大国,国内小型柴油发电机组制造商主要依赖出口。企业要在复杂激烈的市场中寻求竞争优势,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稳定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策略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正是得益于全球电力需求的稳步增长,动力机械的广泛运用,尤其是欧洲、美国等传统市场的需求开始升级,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电力保障的小型柴油发电机组需求近二十年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影响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企业脱颖而出进入行业前列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企业如何能在行业中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如何进一步增加出口市场份额和提高品牌影响力,这是众多中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小型柴油发电机组的应用、国内行业品牌发展历程、行业特征、行业内竞争状况及行业外的竞争威胁,呈现笔者所在行业的整体现状。接着以KP公司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公司内部SW分析和外部OT分析,着重从4PS营销战略的角度比较了行业标杆KIPOR和KP公司的区别,运用比较归纳的分析方法指出和总结KP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根据行业现有状况提出策略和建议。论文运用了常用的市场营销战略方法,如竞争优势理论、STP理论、定位理论等,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应对的提升策略。企业如何从战略上来规划,通过产品重新定位、重视研发等多种方式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缩短与本土行业标杆及国外知名品牌的差距,更加系统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现实可行的意义。本文的写作对于所在企业及行业内其他中小型企业改进与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策略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胡孟[6](2017)在《聋生英语词汇短时记忆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学习一门语言的大部分内容是学习新单词。对聋人来说,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词汇学习。词汇的习得与个体对英语单词各种相关信息的加工能力有很大的联系。但是,目前有关聋生如何对英语单词进行加工的研究仍非常缺乏。本研究从短时记忆的角度,通过20个高职聋生和20个高职听力正常学生对英文词的学习和再认,分析他们对形近音似词、义同词、无关词三个字组的再认正确率和反应时所存在差异,以期找到聋人在词汇识记任务上滞后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1)音近形似组,聋人被试与听人被试的再认正确率和反应时存在显着差异。听人被试正确率优于聋人被试,反应时短于聋人被试;(2)义同组和无关字组,聋人被试与听人被试的再认正确率和反应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听人被试正确率略高于聋人被试,反应时长稍短于聋人被试;(3)聋人和听人,他们在音近、义同、和无关字这三个字组的两两比较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无论是在语音意识还是在语义组织方面,聋人都要比听人弱。本研究有助于教师改进聋人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聋生语音规则的获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音意识,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张鹏[7](2013)在《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地方部门在对外关系中的参与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而学科特点造成的中国内外政治结合型研究不足,以及中国内外政治协调发展的理论化需要,都使得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地方参与研究成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同时,大量外事档案、政府文件、统计数据的存在以及相关论着的涌现,使利用社会科学方法开展这项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提出,地方参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程度与深度,取决于中国央地、内外、地地三组关系的变化。为全面理解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部分的研究。对于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而言,已有的多层治理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论都有提倡竞争性合作的问题,潜在的政治社会学解释则无法提供清晰的问题解决进路,而且现有理论多基于对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考察与辨析。在批判上述三种一般解释的基础上,将地方部门作为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行为体”,提出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这一解释,是在继续和坚持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前提下,以中央对地方的对外事务授权有限为原则,将地方提升到作为对外关系的一类“有限”参与主体,并以对外关系发展中央地、内外、地地的合作最大化为目标,在“整体”考量的基础上,注重国家的国内-国际综合治理观形成。其次,是比较研究方面。通过中西在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方面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代表联邦制国家的德国进行比较,提出政治关系与法律关系这两种央地关系传统,和央地协力与央地竞合这两类有限参与适用,从而厘清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之组织特点、历史流变和运行逻辑。最后,在案例研究部分,使有限参与的解释贯穿于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国际化、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以及地方发展与国际组织在华活动等研究。并通过上述四个案例,从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个大的观察视角,既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形式与现状,又进一步验证绪论部分提出的,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存在央地协力的政策倾向;中国在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国内国际制度建设的不断优化;地方多样性蕴含着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可能的地地合作三个研究假设。

王海云[8](2012)在《江苏弘业的出口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江苏弘业营销策略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发现江苏弘业近几年营销策略上有不少成功的转变的同时,也发现该公司在应对恶劣市场环境时,营销策略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调整。本文的主旨在于分析出口行业的生存现状,从欠缺的营销策略中找到及时调整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出口行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发现,对于国有出口企业来说,除了需要面对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退税政策改变以及传统的贸易问题外,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供货商和买方的双面夹击。本文概述了江苏弘业出口经营的现况,其中描述了企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问题、风险防范不健全带来的问题、开发国内市场的困难、品牌建设的困难等。从而,本文列举了江苏弘业在新的行业环境下所呈现出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针对江苏弘业这类国有出口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以及内部管理五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从产品质量控制、完善品牌建设、加大技术投入与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控制原材料成本、减少汇率影响、制定新的定价方法、传统促销与网络促销相结合、控制促销成本、完善促销体系、发展网络销售渠道、延伸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发展国内市场、以及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毛海波[9](2012)在《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国际展览业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国际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亦层出不穷。从实践分析,虽然国际展会涉及的主要知识产权也是诸如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等权利,但国际展会的知识产权纠纷与一般知识产权纠纷存在很大的差异,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及方式亦具有其特殊性。只有明确该种差异性及特殊性,我们才能掌握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为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然而,目前很少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与国际展览业的蓬勃发展显然不相适应。笔者认为,就国际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一、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措施。执法措施的特殊性来源于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纠纷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国际展会的召开时间很短,往往只有几天。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法院或者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很难及时、准确对发生于展会上的知识产权纠纷完成证据采信及侵权行为认定。因此,时限性对执法部门的挑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鉴于国际展会的聚合性与公开性,展会侵权产生的损害会远远大于一般情况下的侵权行为,而展会一旦结束,侵权产品及侵权人则又难以被查找,权利人无论向侵权行为所在地(国)法院还是向侵权人所在地(国)法院提起诉讼,成本都会很高。因此,只有快速、便捷、有效的执法措施才能遏制侵权,减少损害的发生。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对此予以了详细的分析。此处笔者需强调的是,有些执法措施为国际展会所特有,而有些执法措施则并非如此,执法部门在处理一般的知识产权纠纷时亦会用到该类措施,比如临时禁令制度、证据保全制度等,对此进行梳理以契合国际展会的上述特征极为必要。二、国际展会组织者的义务与责任。制止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侵权仅凭借公权力部门执法显然不够,有时效果也并不理想。鉴于组织者的特殊地位,组织者有义务建立相应的制度遏制展会侵权,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因此对此进行阐述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笔者首先介绍了一些着名国际展会组织者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由此归纳出组织者可通过登记、备案制度,快速、有效的处理制度,制裁制度等实现对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此情形下,本文根据法律的基本规则以及组织者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了在参展商从事侵权行为时,组织者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提出组织者对参展商于展会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注意义务,在违反该义务时根据具体情形需承担相应的间接侵权法律责任:替代责任、帮助侵权责任。这亦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三、对参展商在国际展会上的展出、演示等行为进行法律定性。本文的另一创新点在于深入探讨了参展商在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前提下展出专利产品、演示专利方法等行为的法律性质,对当前普遍认为的参展商展出、演示等行为必然构成专利侵权的观点提出质疑。从实践分析,参展商上述行为的主要讨论点在于其是否构成侵权“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行为。笔者认为,首先,专利法上的“使用”一词具有特殊的含义,即行为人必须利用具有权利要求所述技术特征的专利产品,使其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1因此,无论是参展商的展出行为还是演示行为,必须符合上述特点,才能认定其构成“使用”侵权;其次,我国当前的学者观点以及司法实践基本上将参展商未经许可于展会上展示他人享有专利权的产品认定为许诺销售侵权。笔者认为,该种观点有失偏颇,许诺销售侵权制度的本意是遏制他人即将对侵权产品或者方法予以在知识产权保护国进行销售的行为,然而参展商的某些行为如仅对研发成果予以展示、并不准备在国际展会所在国予以销售等显然不应归属于该范畴,将参展商未经许可的所有展出或者演示行为皆认定为许诺销售行为是不正确的;最后,笔者提出,不能因参展商未经知识产权人允许与他人签订相应销售专利产品的订单或者合同就认定其构成销售侵权,“销售”应具有实际履行的含义。因此,只有双方当事人实际履行上述合同才能将参展商的行为界定为销售侵权行为。四、国际展会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展会标志的知识产权研究目前在理论上基本处于空白,而其系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其进行侵犯的情形亦时有发生,构建对其进行保护的法律规则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展会标志的法律属性,借鉴国外立法,提出国际展会标志应被认定为商业标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体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五、建构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从类型化区分,国际展会分为境外的展会与境内召开的国际展会,因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探讨也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我国企业出境参展非常频繁,也多次陷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显然势在必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无疑将我国举办国际展会推向一个全新的层次,在清醒认识到我国就国际展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措施的优点及缺点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此处笔者需提及的是,正如有些执法措施并非专门针对国际展会设计一样,本文论述的一些制度国内展会也存在,且有时这些制度同时适用于国内展会与国际展会,但本文论述的立足点在于国际展会。正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参加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国际展会产生了大量知识产权纠纷,被该国的执法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而又缺乏应对的方法;正是由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由此引发了如何妥善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探讨,才促使了本文的形成。诚然,德国等国家的临时禁令等执法措施显然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企业所设置,但对中国企业而言,其系在国际展会上遭受了上述措施;就外国人在我国参加国际展会产生纠纷而言,我国的执法措施亦然。因此本文才在展会上套用了“国际”二字。

刘亮[10](2012)在《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为何有着相似或互补性的企业能够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以及这种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特别是集群内成员相对固定所造成的知识锁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基于大型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这类短暂存在的企业空间集聚所创造的信息繁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传统产业集群,即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研究课题为支撑。2010年,通过与国际知名经济地理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Harald Bathelt教授和导师曾刚教授的研究团队一行8人对中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暂时性集群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调研,获得了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和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IG-China)共计133个有效参展商访谈问卷。这些实地调研工作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学术文献表明,暂时性集群正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暂时性集群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地域边界的限制,推动了来自不同地方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流,暂时性集群已成为企业间互利合作的新平台。从研究对象看,学者们比较关注瑞典、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证分析,从问卷访谈到定量模拟,从线性关系分析向实地网络关系调研的过程。从研究重点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集群的外部效益到集群成员之间关系的转变,从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分析到集群成员社交网络研究的转变,从重视时间尺度分析到重视时空尺度的转变。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成果较少,中文的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对暂时性集群的产生、发展、升级、演化过程研究很不充分。而中国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更是严重缺失,本文拟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暂时性集群的概念、内涵,并对暂时性集群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形成机制、阶段特征、驱动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上海、成都等地部分展览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暂时性集群发展过程、地域差异。归纳起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政府和行业协会是中国市场上暂时性集群演化的两种重要驱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建设、促进暂时性集群发展的决定一般能快速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各种资源向暂时性集群建设领域集聚,能更容易获得国际组织的认证,并为专业中介机构提供本地“准入”的机会,进而加快暂时性集群的发展。与政府主导的暂时性集群不同,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性更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这类暂时性集群能够更专业地组织大型展会活动,运营比较灵活,有利于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间的企业团结起来,建设服务于暂时性集群的空间合作网络,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分割带来的企业间交流合作障碍。由于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化更强,因而集群内部创新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充分,对暂时性集群的发展、行业的技术进步均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很多城市暂时性集群建设顺利,这也是近年来中国暂时性集群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暂时性集群发展经历了信息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演变的历程。由于暂时性集群存在时间短暂,需要企业及其客户必须快速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来看,初期主要表现为由展商向市场中的随机、单向流动,而后期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客户之间有目的的双向流动。在信息单向流动的初级阶段,展商的特性体现在位置锁定性和信息扩散性,而客户(具体表现为展会参观者)的特性体现在流动性和信息捕捉性;在信息双向流动阶段,信息除了由展商向客户流动外,客户的需求信息、其他参展企业的创新信息也同时流向展商。也就是说,从时间发展过程来看,展商经历了由最初只注重向展会参观者提供展品信息,到开始搜集顾客反馈信息,进而又重视与其他参展同行企业之间进行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间信息的交流合作,为集群的升级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三,上海、北京、广州是我国三大暂时性集群集聚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暂时性集群密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场馆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为上海暂时性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而成都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国际化程度较低,但会展针对性、专业性较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颇具吸引力,已经成为这类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对该地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也不容低估。然而,放眼全球,我国暂时性集群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技术合作影响相对较小第四,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依据演化经济地理学原理,从发展过程来看,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可以分为孕育期(1999-2002)、成长期(2003-)、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孕育期,政府对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媒体宣传、参展企业和参观企业的积极配合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在此阶段,展览会、暂时性集群的影响区域仅限于上海及其邻近区域,参展企业、参观企业的联系也以纵向联系为主;在成长期,支撑上海暂时性集群的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来自上海以外的展商迅速增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首次成长为国家级重要展会,上海暂时性集群的交流合作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参展企业、参观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进一步加深,横向联系开始建立。行业协会开始参与博览会的组织和运营,市场化管理开始对上海暂时性集群产生影响;在成熟期,越来越多的专业中介组织参与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建设。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化程度提高,境外专业观众大幅增加,国际影响开始显现。在此阶段,依托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开始呈现双向流动的特点,上海的中国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对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然而,从长时间尺度看,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也会进入衰退期。其他城市的展览会地位上升,上海展览会地位下降,依托于展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领先地位可能被其他区域暂时性集群所超越、取代,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二、2001年“秋季中国机电产品中东交易会”落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秋季中国机电产品中东交易会”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云南改革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百年开放历程
    (一)1978年前的对外开放
    (二)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
二、云南对外开放取得显着成绩
    (一)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贸易结构显着优化
    (三)口岸建设加快,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对外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着
    (五)国际大通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六)国际次区域合作不断推进
    (七)开放平台与载体越来越多
    (八)对外交往日益密切
三、云南对外开放前景广阔
    (一)持续扩大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继续推进“五通”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对接,降低物流成本
    (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五)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规模
    (六)加强开放型人才合作培训

(2)第127届广交会 有点不一样……(论文提纲范文)

往届广交会效果怎么样?
本届广交会有哪些变化?
    关键时间节点:
    新产品新技术闪耀“云端”
    直播营销有人气有热度
    线上贸易撮合智能高效
    配套活动精彩纷呈
    全面重塑整合服务
    举办成效符合预期
    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
下届广交会将如何举办?
记者手记
    拥抱变化,变中求进

(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2 加工贸易
        2.1.3 来料加工
        2.1.4 进料加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2.2.4 产品内分工理论
        2.2.5 跨国公司理论
        2.2.6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3 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
        3.1.1 区位优势显着
        3.1.2 资源禀赋互补
        3.1.3 产业结构互补
        3.1.4 贸易结合度高
        3.1.5 市场潜力较大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3.2.1 新疆加工贸易规模现状
        3.2.2 新疆加工贸易方式现状
        3.2.3 新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现状
        3.2.4 新疆加工贸易企业区域分布现状
        3.2.5 新疆加工贸易的地理方向现状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评价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4.1.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4.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
        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分项指标分析
    4.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新疆加工贸易增长缓慢,整体规模小
        4.4.2 新疆加工贸易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
        4.4.3 新疆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
        4.4.4 新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能力不足
        4.4.5 新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甄选
        5.1.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5.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设计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目标
        6.2.1 新疆加工贸易整体规模稳步增长
        6.2.2 新疆加工贸易结构不断升级
        6.2.3 新疆加工贸易区域内外布局逐步优化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6.3.1 以培育本地加工贸易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带动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6.3.2 以承接国内外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推动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6.3.3 以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7.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7.1.1 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改善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环境
        7.1.2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自主研发,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7.1.3 合理引导和利用外资,增强外资对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7.1.4 提升配套产业关联度,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
    7.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保障措施
        7.2.1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供加工贸易的人才支持
        7.2.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加工贸易交易成本
        7.2.3 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加工贸易发展载体
        7.2.4 强化加工贸易服务与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焦问题及章节安排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5.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5.2 新区域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5.3 我国边境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1.5.4 区域治理研究综述
        1.5.5 研究评述
第2章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
        2.1.1 跨境经济合作概念和特点
        2.1.2 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2.2 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
        2.2.1 区域主义的相关概念
        2.2.2 区域主义的理论演进
        2.2.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内涵
        2.2.4 新区域主义的特点
    2.3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逻辑
        2.3.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及一体化
        2.3.2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跨境经济合作
第3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
    3.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
        3.1.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时代背景
        3.1.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地缘环境
    3.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
        3.2.1 合作制度及平台建设
        3.2.2 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
        3.2.3 互联互通建设方面
        3.2.4 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
    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个案考察
        3.3.1 中国河口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3.3.2 越南老街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3.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展
第4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
    4.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关系评估:基于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评估
    4.2 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量化评估
    4.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
        4.3.1 贸易投资的静态效应
        4.3.2 贸易投资的动态效应
        4.3.3 跨境合作的空间效应
    4.4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
第5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5.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5.1.1 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5.1.2 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5.1.3 具体运作模式
        5.1.4 具体实施过程
    5.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
        5.2.1 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5.2.2 越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5.2.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差异
    5.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5.3.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5.3.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5.3.3 政策约束
        5.3.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问题成隐患
        5.3.5 融资困难
        5.3.6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5.3.7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5.3.8 跨境合作区城市规模太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5.3.9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第6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6.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
        6.1.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理念
        6.1.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借鉴
    6.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
        6.2.1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选择
        6.2.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组织构架
        6.2.3 跨境经济合作争端解决机制
    6.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6.3.1 筑实区域化的共识及地域认同
        6.3.2 提升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6.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6.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6.3.5 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6.3.6 完善人才保障及基础设施条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进展与成绩
        7.1.1 经济合作和口岸建设取得成效
        7.1.2 跨境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7.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7.2.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7.2.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7.2.3 政策约束
        7.2.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存在隐患
        7.2.5 融资困难
        7.2.6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7.2.7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7.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7.3.1 筑实区域化共识及地域认同
        7.3.2 扩大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7.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7.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7.3.5 加快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7.3.6 完善人才计划保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7.4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情况
致谢

(5)我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策略研究 ——以KP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2.1.1 4Ps营销组合理论
        2.1.2 市场细分理论
        2.1.3 定位理论
    2.2 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国内小型柴油发电机组行业现状
    3.1 小型柴油发电机组的应用
    3.2 我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行业品牌发展历程
    3.3 小型柴油发电机组行业特征
    3.4 我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
    3.5 我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行业竞争分析
        3.5.1 行业内竞争
        3.5.2 行业外威胁
第四章 基于SWOT分析的市场竞争状况
    4.1 内部SW分析
        4.1.1 KP公司介绍
        4.1.2 行业标杆KIPOR
        4.1.3 4PS战略对比
    4.2 外部OT分析
    4.3 SWOT总结
第五章 KP公司国际市场策略的提升分析
    5.1 产品价值提升
    5.2 价格策略有别
    5.3 品牌渠道建设
    5.4 市场深入推广
第六章 我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策略的政策建议
    6.1 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6.2 顺应网络时代,渠道拓展模式多样化
    6.3 注重研发积累,产品向中高端延伸
    6.4 加强品牌建设,国际市场开拓系统化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聋生英语词汇短时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hort-term Memory
        2.1.1 The notion of short-term memory
        2.1.2 Short-term memory and working memory
        2.1.3 Capacity of short-term memory
    2.2 Literature Review of Short-term Memory of Deaf People
        2.2.1 Studies on short-term memory coding modes of deaf people
        2.2.2 Studies on memory capacity of short-term memory of deaf people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Design
    3.3 Subjects
    3.4 Materials
    3.5 Procedure
Chapter Four Research Procedure
    4.1 Data Collection
    4.2 Experimental Results
        4.2.1 Results of STM experiment for words with similar pronunciation and morphologybut different meaning
        4.2.2 Results of STM experiment for words with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and morphology
        4.2.3 Results of STM experiment for words with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morphology and meaning
    4.3 Data Analysis
        4.3.1 Comparisons between deaf group and hearing group
        4.3.2 Comparisons within deaf group and hearing group
Chapter Five Discussion
    5.1 Encoding Mode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
    5.2 Existence of Acoustic Confusion in Deaf People
    5.3 Meaning Code Stability
    5.4 Defect Compensat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Research Findings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ppendix Ⅳ
Appendix Ⅴ
Appendix Ⅵ

(7)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第二节 定位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论证设想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一章 中国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
    第一节 多层治理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 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的一般解释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
    小结
第三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中国传统与西方经验
    第一节 中国传统对外关系中的地方角色
    第二节 西方联邦制国家的地方与对外关系:以德国为例
    第三节 中西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内而外的地方参与
    第一节 中国地方全球联系的发展与特征(2001-2011)
    第二节 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
    第三节 周边外交及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国内资源整合的内容与方向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外而内的地方参与
    第一节 中国地方的国际组织能力
    第二节 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研究
    第三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沪项目调研
    第四节 由外而内的国际合作中地方发展的新契机
    小结
结论 把握对外关系“落地”的时代特征
图表及访谈手记目录
参考文献
    德文类
    英文类
    中文类
后记

(8)江苏弘业的出口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的方法
2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营销理论
    2.2 品牌理论
    2.3 对外贸易
        2.3.1 对外贸易几种方式
        2.3.2 操作流程
        2.3.3 对外贸易相关要点
    2.4 新型的对外贸易方式:电子商务营销
    2.5 近年外贸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3 对外贸易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人民币快速升值
        3.1.2 原材料价格上涨
        3.1.3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3.1.4 传统的贸易问题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五力模型”理论介绍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3 替代品分析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分析
        3.2.6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分析
4 江苏弘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4.1 公司简介
    4.2 公司现状
    4.3 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4.3.1 开发新品种,创新传统产品,优化商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4.3.2. 货源基地建设与主动出击国外消费市场
        4.3.3. 挖掘大客户资源,扩大与老客户合作,开发新市场
        4.3.4. 打造品牌,提升公司知名度
        4.3.5. 扩大内贸和进口业务,弥补出口弱势
    4.4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4.4.1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问题
        4.4.2 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4.4.3 开发国内市场的困难
        4.4.4 品牌建设的困难
    4.5.2 苏弘业的SWOT分析
        4.5.1 优势(S)
        4.5.2 劣势(W)
        4.5.3 机会(O)
        4.5.4 威胁(T)
5 优化江苏弘业出口营销的具体对策
    5.1 产品
        5.1.1 质量控制与售后服务
        5.1.2 企业品牌建设
        5.1.3 加大技术投入与创新
        5.1.4 优化产品结构
    5.2 提高价格竞争力
        5.2.1 控制原材料成本的方法
        5.2.2 汇率
        5.2.3 新环境下的出口定价
    5.3 促销策略
        5.3.1 传统促销
        5.3.2 网络促销
        5.3.3 促销成本
        5.3.4 促销体系
    5.4 拓展渠道
        5.4.1 渠道的定义与选择
        5.4.2 网络营销渠道
        5.4.3 延伸至传统市场内部
        5.4.4 积极开拓发展中地区新市场
        5.4.5 国内市场的开发
    5.5 出口企业的内部管理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问题的产生与选题的意义
    二、 资料来源与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际展会知识产权基本理论
    第一节 展会的基本概述
        一、 展会的定义
        二、 展会的基本分类
        三、 国际展会的界定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述
        一、 知识产权的概念
        二、 知识产权的范围
    第三节 国际展会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一、 国际展会促使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产生
        二、 对世界博览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法律规范
        三、 各国国内法对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四节 国际展会知识产权属性
        一、 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类型
        二、 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展会知识产权执法措施
    第一节 民事执法措施
        一、 知识产权人的私力救济
        二、 知识产权人的公力救济
    第二节 行政执法措施
        一、 对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予以行政保护的方式
        二、 海关于国际展会执法的国际法渊源
        三、 有关国家海关于国际展会的行政执法
        四、 国际展会海关执法的特殊规则:香港的“快速行动计划”
    第三节 刑事执法措施
        一、 国际展会刑事执法措施介绍
        二、 国际展会刑事执法措施特点
        三、 刑事执法的新动向:《反假冒贸易协定》对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第四节 国际展会知识产权执法替代措施
        一、 意大利国际展会特定执法方案:“知识和工业产权服务规定”
        二、 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和珠宝展的特殊执法措施:专家组裁决
        三、 对替代性执法措施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展会主体的行为定性与责任探讨
    第一节 国际展会组织者的积极作为
        一、 国际展览业协会“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建议”
        二、 着名国际展会组织者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三、 组织者保护展会知识产权措施的作用
        四、 组织者保护国际展会知识产权措施的完善
    第二节 展会组织者就参展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 国际展会组织者的注意义务
        二、 组织者违反注意义务产生的间接侵权责任
        三、 组织者因对参展商的“指使”产生的间接侵权责任:替代责任
        四、 组织者因对参展商的“协助”产生的间接侵权责任:帮助责任
    第三节 参展商于国际展会上的专利侵权行为探究
        一、 侵害专利专有权的规则
        二、 参展商于国际展会上的行为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展会特殊知识产权:展会标志
    第一节 展会标志的法律属性
        一、 展会标志的定义
        二、 展会标志的特征
        三、 展会标志的定性:商业标识(Commercial signs)
    第二节 国际展会标志保护的典型立法
        一、 德国
        二、 日本
        三、 美国
    第三节 我国国际展会标志保护现状
        一、 我国国际展会标志的受侵害情形
        二、 我国对展会标志的保护依据
    第四节 完善我国展会标志保护的建议
        一、 展会标志权的取得
        二、 对展会标志权的异议制度
        三、 侵权的具体形态
        四、 展会标志的保护期限
        五、 展会标志权的使用许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就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作为
    第一节 我国对境外展会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
        一、 参展企业预防与妥善处理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纠纷的对策
        二、 组展单位的举措
        三、 我国政府的措施
    第二节 我国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 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措施
        二、 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措施
    第三节 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
        一、 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
        二、 完善《办法》的规则,统一纳入《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
        三、 完善展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具体措施
        四、 衔接展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产业集群研究领域转向
        1.1.2 展览会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新节点
        1.1.3 中国处在展览业升级重要时期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3 关键问题
    1.3 核心概念解析
        1.3.1 暂时性集群
        1.3.2 国际展览会
    1.4 暂时性集群研究综述
        1.4.1 暂时性集群国外研究综述
        1.4.2 暂时性集群国内研究综述
        1.4.3 暂时性集群基本特征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1.5.2 文献分析与实地访谈相结合
        1.5.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二章 暂时性集群的理论基础
    2.1 演化经济地理学
        2.1.1 演化经济地理学基本主张
        2.1.2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性
    2.2 产业集群理论
        2.2.1 产业集群现有学派
        2.2.2 产业集群的分类
        2.2.3 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
        2.2.4 产业集群的演化周期
    2.3 演化经济地理学影响下的产业集群
第三章 展览业的演化
    3.1 世界展览业演化
    3.2 中国展览业演化
        3.2.1 中国展览业发展历程
        3.2.2 中国会展经济带
        3.2.3 中国展览业发展现状
    3.3 中国展览业地区分布
        3.3.1 上海展览业
        3.3.2 广州展览业
        3.3.3 北京展览业
    3.4 中国展览会影响力分析
        3.4.1 海外参展商地区分布
        3.4.2 国内观众地区分布
    3.5 中国展览业分化特征
第四章 暂时性集群演化阶段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
    4.1 案例选择依据
        4.1.1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4.1.2 完善的交通网络
        4.1.3 领先的国际影响力
        4.1.4 专业化的软硬件优势
    4.2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4.2.1 工博会简介
        4.2.2 工博会发展历史
    4.3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演化阶段及主要特征
        4.3.1 孕育期(1999-2002)
        4.3.2 成长期(2003-)
        4.3.3 成熟期
        4.3.4 衰退期
第五章 政府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
    5.1 研究方法的制定
    5.2 访谈问卷的制定
        5.2.1 问卷选择依据
        5.2.2 问卷设计标准
    5.3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5.3.1 展商、观众构成
        5.3.2 参展企业规模
        5.3.3 参展初衷
    5.4 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
        5.4.1 参展初衷转变
        5.4.2 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
        5.4.3 非出口型展会
        5.4.4 专业性和影响力不足
        5.4.5 组织能力不足
        5.4.6 专业中介机构形成
        5.4.7 展位设置重要性
    5.5 信息与通信应用技术展
        5.5.1 非自身意愿参展
        5.5.2 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竞争
        5.5.3 展馆主题模糊
        5.5.4 企业参展计划周密
        5.5.5 信息流动的特性
    5.6 小结
第六章 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气体设备展览会为例
    6.1 案例选择依据
        6.1.2 中西部重要展览城市
        6.1.3 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展览设施
    6.2 参展初衷转变
        6.2.1 注重宣传与合作
        6.2.2 展示市场占有率
    6.3 专业性突出
        6.3.1 迎合外资企业需求
        6.3.2 外资企业注重信息反馈
        6.3.3 进入中国市场的踏板
    6.4 展商间信息流动频繁
        6.4.1 横向联系建立
        6.4.2 中国领头羊企业缺席
    6.5 展会地域特性显着
        6.5.1 针对南亚产品输出
        6.5.2 独具优势的展出方式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暂时性集群发展的两种重要驱动力
        7.1.2 暂时性集群中信息流动的特性
        7.1.3 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地域分化
        7.1.4 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
    7.2 研究创新点
        7.2.1 构建了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理论框架
        7.2.2 归纳了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特征
        7.2.3 发现了中国暂时性集群发展演化的动力因子及其空间格局
    7.3 需进一步研究深化的问题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1年“秋季中国机电产品中东交易会”落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云南改革开放[J]. 陈利君.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4)
  • [2]第127届广交会 有点不一样……[J]. 李知矫. 中国会展, 2020(13)
  • [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 王曼.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姜焰凌.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5]我国小型柴油发电机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策略研究 ——以KP公司为例[D]. 谭妮. 东南大学, 2018(05)
  • [6]聋生英语词汇短时记忆研究[D]. 胡孟. 浙江大学, 2017(08)
  • [7]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 张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8]江苏弘业的出口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海云.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9]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毛海波. 华东政法大学, 2012(11)
  • [10]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D]. 刘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2001年“秋季中国机电产品中东交易会”落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