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激素受体的检测与鉴定

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激素受体的检测与鉴定

一、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素受体的检测及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远[1](2021)在《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既往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可能与内毒素、人类非巯基白蛋白1(human nonmercaptalbumin 1,HNA1)、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相关,但尚不知具体损伤原因及机制。肝硬化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这一病理现象,且ERS可被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所诱导,因此我们假设在肝硬化患者中,ERS是多种因素损伤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共同机制,探索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损伤与ER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群外周静脉血,使用多形核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中性粒细胞后,以台盼蓝染色及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鉴定其活性及纯度。新收入院的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评分标准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有肝硬化基础疾病)3组,以健康人群作对照组,采集血液后分离中性粒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活化转录因子6α(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α,ATF6α)、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ERS相关m RNA GRP78、需肌醇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ATF6、蛋白质激酶R样ER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的表达;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即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同样按上述分组采集血液,离心后收集血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毒素水平。采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进行体外实验,分离得到的中性粒细胞分别与正常培养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添加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的正常培养基(4-PBA为ERS抑制剂)、添加4-PBA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培养3、6、9、12h,使用WB检测各时间点及各组中性粒细胞ERS相关蛋白GRP78、ATF 6α、CHOP的表达,同样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体外干预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结果:1.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GRP78、ATF4、ATF6α、CHOP蛋白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慢加急性肝衰竭组GRP78、ATF4、CHOP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P<0.05)。2.PCR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RE1、ATF6、GRP78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PERK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3.ELISA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6、内毒素、TNF-α水平均较健康人群显着升高(P<0.05)。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之间,IL-6、内毒素、TNF-α水平在三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6.体外实验的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分四组培养,分别为正常培养基组、肝硬化血浆组、正常培养基+4-PBA组、肝硬化血浆+4-PBA组(下同)。在培养9-12h后发现,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提示4-PBA已经成功抑制肝硬化血浆环境中培养的中性粒细胞ERS;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则均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7.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趋化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肝硬化血浆组相比,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9-12h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明显提高(P<0.05);同时也发现,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趋化功能也较肝硬化血浆组明显提高(P<0.05)。8.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呼吸爆发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其呼吸爆发功能显着高于肝硬化血浆组及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P<0.05),但肝硬化血浆组与肝硬化血浆+4-PBA组之间中性粒细胞产生ROS的能力却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培养基组与正常培养基+4-PBA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存在明显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2)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呼吸爆发功能均存在明显损伤。(3)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是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4)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的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葛闻博[2](2021)在《褪黑素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及其对附睾上皮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附睾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是依赖雄激素的,而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是最有效的雄激素之一。双氢睾酮在维持第二性征和精子的成熟与储存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双氢睾酮的分泌过程需要两种还原酶5α-red1和5α-red2的参与和调节。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合成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它对多种哺乳动物睾丸及附睾生殖生理功能有调控作用,然而褪黑素及其合成酶AANAT和HIOMT及膜受体MT1和MT2在绵羊附睾中合成及表达模式及对附睾生理功能的调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绵羊附睾为研究对象,运用液相质谱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和细胞免疫荧光等方法,探究绵羊附睾中褪黑素的合成和受体的表达;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中双氢睾酮合成及其合成酶表达的影响;蛋白质组学层面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功能的调控;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得到的结果如下:1.褪黑素及其合成酶AANAT、HIOMT、MT1和MT2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ANAT、HIOMT、MT1和MT2在附睾头、体和尾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附睾上皮细胞中。液相质谱联用测得褪黑素在附睾尾中的含量显着高于附睾头和体。RT-q 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液相质谱联用结果相似,AANAT、HIOMT、MT1和MT2在附睾尾中的m RNA和蛋白水平最高。同时绵羊精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MT1和MT2主要定位于精子颈部和尾部,表达量随着精子的成熟程度增加而增加。2.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中DHT合成的影响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并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及luzindole(N-acetyl-2-benzyltryptamine)(MT1和MT2非选择性拮抗剂)和4P-PDOT(4-phenyl-2-propionamidotetralin)(MT2选择性拮抗剂)处理附睾尾上皮细胞。通过ELISA、q 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发现,10-9、10-8和10-7M褪黑素显着抑制了附睾尾上皮细胞中DHT合成,并且10-10-10-7M褪黑素显着抑制了DHT合成酶5α-red1和5α-red2 m RNA和蛋白表达。另外,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MT1和MT2表达于附睾尾上皮细胞中。褪黑素和4P-PDOT或luzindole共同处理阻断了附睾尾上皮细胞中褪黑素对DHT合成和5α-red1和5α-red2表达的抑制作用,并且luzindole的阻断作用更加显着。3.附睾头上皮细胞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本实验通过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鉴定10-7 M褪黑素处理后,绵羊附睾头上皮细胞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经过生物学技术分析共发现6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褪黑素处理后的附睾头上皮细胞中41个上调蛋白,28个下调蛋白。另外通过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了6个差异表达蛋白SOD、COL1A1、COL1A2、PRM1、NQO2和FN1的表达。结果显示这些蛋白的表达趋势和iTRAQ分析结果相符,这说明iTRAQ分析结果是可靠的。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褪黑素可通过调节抗氧化和抗炎反应等过程中的相关蛋白水平从而参与对附睾上皮细胞功能的调节。4.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利用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褪黑素对LPS诱导的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LPS能明显增加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中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然而褪黑素处理后显着降低了附睾尾上皮细胞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及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此外,使用褪黑素MT1和MT2拮抗剂4P-PDOT和luzindole共处理附睾尾上皮细胞,均显着阻断了褪黑素对LPS诱导的附睾尾上皮细胞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及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绵羊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中均有褪黑素的合成途径及褪黑素相关蛋白的表达,并且褪黑素能通过MT1和MT2调控附睾DHT的合成。此外,褪黑素可通过抗氧化和抗炎等途径参与对绵羊附睾头上皮细胞功能的调节,并且褪黑素有效地抑制了LPS诱导的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其可能机制为褪黑素通过MT1和MT2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降低了炎性因子的表达。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机理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韩琦[3](2021)在《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五藏应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五藏应时”的“肝应春”理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功能具有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关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其与松果腺-褪黑素(Melatonin,MT)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相关性。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松果腺-MT在四季调节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功能在四季的季节性改变相关。但是,目前关于松果腺-MT在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拟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理论与神经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科学内涵。从“五藏应时”的角度丰富中医肝藏象与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并为精神情志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1目的结合“五藏应时”理论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四季时间节律对松果腺-MT-海马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R)及Gs/Gi-海马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梳理以及理论探讨法,搜集、归纳整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松果腺-MT、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探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科学内涵。2.2实验研究2.2.1实验设计基于二分二至的时间节点,以5周龄的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血清MT、海马 MTR、Gs 蛋白、Gi 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cAMP、PKA、CREB为检测指标,研究四季生理组、伪手术组、手术组大鼠松果腺-海马细胞信号转导的表达水平。通过分别比较同一组四季间及同一季节组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四季时间节律及松果腺-MT对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2.2.2实验动物分别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前42日各购入34只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136只大鼠。大鼠的周龄及体重为5周龄、150-170g。各季节,经7日的适应性饲养后,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组(9只)、伪手术组(12只)、手术组(13只)。每组实验大鼠的数量基于前期实验研究大鼠手术操作的生存率约为75%。伪手术组、手术组的所有手术操作控制于5日内完成。三组大鼠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进行饲养。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晚进行大鼠取材工作。饲养环境:所有大鼠室内饲养;自然光照时长为春季10±1h,夏季14.5±0.5h,秋季13±1h,冬季9±0.5h;相对湿度为40%-50%。2.2.3指标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MT以及海马MTR、AC、cAMP、PKA、CREB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Gs、Gi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CREB mRNA 的表达。2.2.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展现。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即被认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结果3.1生理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水平: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血清MT:P<0.01;海马MTR:P<0.05)。3.2生理组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水平:Gs/Gi在四季存在冬>秋>夏>春的四季节律性(P<0.01);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P<0.01)。3.3摘除松果腺对血清MT、海马MTR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节律转为冬>秋>春/夏春(P<0.01);手术组四季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3.4摘除松果腺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Gs/Gi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夏>春(P<0.01);手术组AC、cAMP、PKA、CREB、CREB mRNA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春/夏(P<0.01);春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Gs/Gi、AC、CREB mRNA:P<0.01;cAMP、PKA、CREB:P<0.05);夏季手术组 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cAMP、PKA、CREB、CREB mRNA:P<0.01;AC:P<0.05);秋季手术组 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AC、cAMP、PKA、CREB、CREB mRNA:P<0.01;Gs/Gi:P<0.05);冬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4结论4.1理论研究提出研究假说“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对海马MTR的直接调节作用相关,其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可能与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具有相关性。4.2实验研究4.2.1血清MT、海马MTR以及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4.2.2松果腺-MT可能是四季节律调节海马功能的中介之一。4.2.3松果腺-MT对海马功能具有直接调控作用,其调控机制与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且具有季节选择性、程度差异性、调控复杂性的调控特点。4.2.4“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具有科学内涵,其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海马MTR以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李承贤[4](2020)在《不同节气下大学生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规律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原创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类深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变。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属于中医鼻鼽范畴。目前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AR的发病与外界环境变化密不可分,但对与AR相关的过敏免疫指标研究多集中在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水平,若能探索出该病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发现基因层面的效应指标,不论是对AR的预防还是治疗,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已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简称二分二至日)以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简称四立日)时期AR免疫指标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在这些节气中,AR的发病与四季六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清明、小满、小暑、处暑、寒露、小寒六个节气,弥补测量时间点上的空白,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中AR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它过敏免疫相关物质含量测定,探究不同节气下大学生AR患者外周血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试验依据。1目的通过检测不同节气中外周血SLFN1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血清中IgE,IL-4,IL-13,IFN-γ以及外周血中EOS%、BAS%,来探究AR发病表观遗传学层面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大学生群体防治该病提供一定依据。2方法2.1对象与分组所有具有明确AR病史的过敏组志愿者及健康人志愿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大学。每个节气检测40例(过敏组20例,健康组20例,两组均为男女各10例),重复测量6节气(小满、小暑、处暑、寒露、小寒、清明)。分组标准:AR的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天津会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过敏性鼻炎评分量表(Score For Allergic Rhinitis,SFAR)。纳入标准:(1)过敏组:年龄在18-30岁,志愿参加本试验,有明确AR诊断史或个体符合AR的诊断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国际通用的过敏性鼻炎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评价,得分大于等于7分,即符合入组条件,纳入过敏组。(2)健康组:年龄在18-30岁,没有鼻息肉、鼻窦炎、变应性症状。志愿参加本试验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国际通用的过敏性鼻炎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评价,得分低于7分,即符合入组条件,纳入健康组。排除标准:半年内接受过激素、抗组胺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者,不入选疾病组;两组均排除不愿参与试验者以及具有严重的哮喘、心血管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精神病史、妊娠期或其他功能性、器质性、心理疾病患者。2.2检测方法AR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采用Massarray法测定;AR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中反应素抗体(IgE)和细胞因子(IL-4,IL-13,IFN-γ)的测定:采用ELISA法;AR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EOS%,BAS%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误表示。在进行分析前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补齐缺失值,而后应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4结果4.1不同节气人体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本研究中,通过研究SLFN12基因各潜在甲基化位点不同节气的甲基化水平,发现(1)SLFN12-23片段上的-818bp处最具代表性。过敏组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寒>处暑>小满≈小暑≈寒露>清明的趋势,其中小寒节气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其它节气(P<0.01);健康组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寒>寒露>小满>小暑≈处暑>清明的趋势,小寒节气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其它节气(小寒与寒露P<0.05,与其它节气P<0.01);(2)在试验涉及的6个节气中,除处暑节气外,健康组的甲基化水平均高于同节气过敏组;(3)过敏组与同节气健康组相比较,在寒露节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2不同节气内人体血清中免疫分子含量的变化情况4.2.1血清IgE:过敏组IgE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满>寒露>小寒>处暑>清明>小暑的趋势,小满显着高于小暑、处暑(P<0.05)和清明(P<0.01);健康组IgE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寒露>小满>处暑>小寒>清明>小暑的趋势。4.2.2血清IL-4:过敏组IL-4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清明>小满>小暑>处暑>小寒>寒露的趋势,清明显着高于小寒(P<0.05);健康组IL-4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暑>清明>小寒>寒露>处暑>小满的趋势,小暑显着高于小满(P<0.05)。4.2.3血清IL-13:过敏组IL-13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暑>小满>处暑>寒露>清明>小寒的趋势,其中小满显着高于清明、小寒(P<0.01)和寒露(P<0.05),小暑显着高于清明、寒露和小寒(P<0.01),处暑显着高于清明和小寒(P<0.01),寒露显着高于清明和小寒(P<0.01);健康组IL-13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暑>小满>寒露>处暑>清明>小寒的趋势,其中小暑显着高于小满、小寒(P<0.01)和清明(P<0.05),处暑显着高于小寒(P<0.05),寒露显着高于清明(P<0.05)与小寒(P<0.01)。4.2.4血清IFN-γ:过敏组IFN-γ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满>清明>小寒>处暑>寒露>小暑的趋势,小满显着高于小暑、寒露(P<0.01)和处暑(P<0.05),清明显着高于寒露(P<0.05),小寒显着高于小暑(P<0.05)和寒露(P<0.01);健康组IFN-γ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寒>清明>小满>寒露>处暑>小暑的趋势,小寒显着高于小暑、处暑、c寒露(P<0.01)。4.3不同节气内人体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含量的变化情况4.3.1外周血中EOS%:过敏组EOS%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寒>处暑>寒露>小满>清明>小暑的趋势;健康组EOS%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满>小寒>小暑>处暑>清明>寒露的趋势。过敏组与同节气健康组相比较,在清明、寒露(P<0.01)以及处暑、小寒(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在各节气中过敏组EOS%均高于健康组。4.3.2外周血中BAS%:过敏组BAS%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满>清明>寒露>处暑>小寒>小暑的趋势;健康组EOS%含量在不同节气间具有小满>清明>小寒>寒露>处暑>小暑的趋势,小满显着高于小暑、处暑节气(P<0.05)。此外,各节气中过敏组BAS%均高于健康组。4.4 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与AR免疫相关指标相关性分析过敏组SLFN12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818bp处甲基化水平在清明节气与BAS%(r=0.538,P<0.05)存在正相关关系。5结论(1)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在AR发病中存在节气变化规律,于小寒节气达到峰值,提示AR冬季高发,且SLFN12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818bp可能是衡量AR严重程度的分子标志之一,从而在基因层面充实了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内涵。(2)AR的发病具有免疫学基础且存在节气变化规律,即小满节气AR患者免疫功能亢进。(3)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在清明节气与BAS%存在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其与过敏免疫指标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谢芬芬[5](2020)在《褪黑素对青春期DHEA暴露致PCOS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以高雄激素血症为显着特征的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排卵障碍和卵巢多囊样改变,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肥胖以及慢性炎症等,是导致女性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PCOS病因复杂,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临床治疗均以改善症状为主。褪黑素(melatonin,MT)是一种主要由哺乳动物松果体腺分泌的神经胺类激素,调控机体中枢和外周系统与昼夜节律和生殖有关的机制,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炎、抑制凋亡、抑制肿瘤、调节自噬和内分泌功能等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MT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报道,卵巢组织可合成MT,也有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R)的存在;MT可以改善PCOS模型大鼠代谢和生殖紊乱;一项临床的初步研究也表明褪黑激素治疗可能恢复PCOS女性的月经周期。然而,目前有关褪黑素对PCOS防治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PCOS患者与正常人群体内的MT水平有无差异?MT的差异表达是否与PCOS临床表现相关?MT保护PCOS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首先采用人群标本,明确卵泡液中MT表达水平在PCOS人群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并与性激素水平和炎症因子表达具有相关性;随后建立DHEA诱导的PCOS大鼠模型,深入探讨MT保护PCOS的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自噬;最后,通过细胞实验进一步阐明MT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自噬发挥保护作用。本次研究探讨了褪黑素保护PCOS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为探索MT治疗PCOS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一卵泡液褪黑素水平在PCOS患者与非PCOS人群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研究目的1.探讨卵泡液褪黑素水平在PCOS患者与非PCOS人群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2.探讨卵泡液褪黑素水平在PCOS患者与非PCOS人群的差异表达是否与血清性激素以及卵泡液炎症因子存在相关性。方法PCOS组人群38例,对照组人群(非PCOS人群)50例,分别收集卵泡液与卵巢颗粒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卵泡液MT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卵泡液MT表达和血清性激素以及卵泡液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行线性相关分析;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颗粒细胞褪黑素受体(MTR)、性激素受体、炎症因子、炎症信号通路以及氧化应激指标m RNA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就诊时均进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的检查。结果1.PCOS组人群卵泡液MT表达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2.PCOS患者与对照组人群中卵泡液MT水平与血清T、LH水平呈负相关,与FSH水平呈正相关;3.PCOS组人群卵泡液和卵巢颗粒细胞IL-6、IL-18与IL-8表达高于对照组水平,IL-10表达低于对照组水平;卵泡液MT水平与IL-18、IL-8水平呈负相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4.PCOS组人群卵巢颗粒细胞褪黑素受体MT1A表达高于对照组人群水平;5.PCOS组人群卵巢颗粒细胞雄激素受体AR和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人群水平。结论PCOS患者与非PCOS人群中卵泡液MT的水平与血清性激素以及卵泡液炎症因子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卵泡液MT水平下降可能与PCOS卵巢功能紊乱有关。研究二褪黑素对青春期DHEA暴露致PCOS的保护机制研究目的1.从动物模型和细胞水平上分别探讨MT是否对DHEA诱导的PCOS具有保护作用;2.深入探讨MT对DHEA诱导的PCOS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25日龄SD雌性大鼠,采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6 mg/100g)连续背部皮下注射20天,建立PCOS模型大鼠;同时给予MT(50mg/kg/day)灌胃进行预处理;记录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观察MT对PCOS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阴道涂片观察MT对PCOS模型大鼠动情周期的影响;收集血清,ELISA试剂盒检测MT对PCOS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获取卵巢组织,观察MT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大体形态与重量的影响,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观察各造模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MT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炎症信号通路NFκB表达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MT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炎症信号通路(NFκB、p IκB)、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 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LC3)及PI3K-AKT通路和褪黑素合成酶表达的影响。同时体外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用DHEA(100mM)诱导,分别给予MT(200mM)和联合给予MT与BEZ235(250n M)(PI3K-AKT通路抑制剂)预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B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B检测各组细胞自噬以及PI3K-AKT通路表达情况。结果1.MT预处理降低PCOS模型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T明显改善PCOS模型大鼠紊乱的动情周期,降低PCOS模型大鼠血清T、LH和LH/FSH比值,提示MT可以改善PCOS卵巢的内分泌功能;3.MT明显降低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重量,卵巢外观和组织学结构接近正常组;4.MT明显降低PCO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MIP-2水平以及卵巢组织NFκB表达,提示MT可以减轻PCOS的全身和卵巢局部炎症;5.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自噬被激活,凋亡增加,MT明显降低自噬、凋亡,并激活PI3K-AKT通路;6.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褪黑素合成酶表达减少,MT上调其表达;7.MT预处理降低DHEA诱导的KGN细胞自噬与凋亡,而这可以被PI3K-AKT通路抑制剂BEZ235所阻断。结论1.MT预处理可以改善PCOS模型大鼠的症状与卵巢功能;2.MT通过减轻炎症、抑制自噬以及减少凋亡,发挥对PCOS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3.MT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自噬和凋亡,发挥对DHEA诱导的KGN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MT保护PCOS卵巢功能的通路机制。总结论1.PCOS患者卵泡液MT水平下降,并与血清性激素以及卵泡液炎症因子的水平存在相关性,提示卵泡液MT水平下降可能与PCOS卵巢功能紊乱有关;2.MT通过减轻炎症、抑制自噬以及减少凋亡的作用,改善PCOS模型大鼠的症状与卵巢功能;3.MT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自噬和凋亡,这可能是MT对PCOS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通路机制。

赵树宏[6](2009)在《肺脏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天人相应”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在作用于自然界的同时,也必然受自然界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故人体五脏功能变化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即“五脏应时”。其中,“肺应秋”为“五脏应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肺应秋”理论主要是指人体肺功能在年周期变化中,适应自然界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表现为肺的不同功能在一年的不同时段处于不同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中医“肺应秋”理论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有助于掌握肺功能的季节性变化,对呼吸系统季节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也有助于深化对肺脏象本质内涵的认识。1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与实验研究,以深化中医“肺应秋”理论及肺脏象本质内涵的认识。通过文献研究,揭示“肺应秋”宣发(卫外)、肃降功能的季节变化规律;通过实验研究,从内分泌免疫学角度,探索外周血TNF-α、IL-10以及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四季变化,以揭示免疫功能及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季节变化规律,及松果腺对其调节作用;从而揭示中医“肺应秋”理论免疫学调节内涵。2方法2.1文献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把中医“肺应秋”理论置于年周期变化过程中,动态分析中医肺脏在一年中所发生的适应性改变和所发挥的适应性调控作用;把松果腺-褪黑素的时间节律与对肺相关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相结合,深入分析松果腺-褪黑素在中医“肺应秋”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2.2实验研究2.2.1实验动物健康Wistar大鼠(SPF级),雄性24只,体重150-170g,分别于2007年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2008年3月20日(春分)和6月21日(夏至)前三十五天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购入。随机分为生理组、模型组(松果腺摘除组)和伪手术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伪手术组大鼠分别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简称二分、二至)前30天施行手术处理,与生理组大鼠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二分、二至当日,于夜间20:30开始实验取材。饲养条件:自然光照,室温(冬春季室温为17℃±2℃,夏秋季室温为25℃±2℃),自由摄取水和饲料(饲料为普通鼠全价颗粒饲料由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2.2.2检测方法血清TNF-α、IL-10以及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含量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测定。2.2.3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方法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各组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季节组内及四季各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十分显着)。3结果3.1文献研究结果3.1.1中医“肺应秋”理论是指肺与秋气相通应,肺气旺于秋,在秋季肺肃降功能处于支配地位,宣发卫外作用相对较弱;在其他季节,肺应时而变,处于从属地位,其宣发、肃降功能需配合“主时之脏”做出相应调整,发挥或协同或抑制作用。3.1.2松果腺分泌合成褪黑素具有时间节律,褪黑素对肺相关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故松果腺-褪黑素在中医“肺应秋”理论的生理机制中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高位调节作用。3.2实验研究结果3.2.1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大鼠外周血TNF-α含量四季生理组比较,夏至、秋分与冬至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夏至、秋分与春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大鼠外周血TNF-α含量表现出冬春高于夏秋的季节变化节律。大鼠外周血IL-10含量秋分、春分与冬至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IL-10含量全年表现为冬至高于秋春的季节变化节律。大鼠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含量四季生理组春分、冬至与秋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大鼠肺组织褪黑素受体表现为春冬高于秋分的季节变化节律。3.2.2大鼠外周血TNF-α含量四季模型组(松果腺摘除组)夏至与冬至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秋分与冬至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秋分与春分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也表现出冬春高于夏秋的季节变化节律。而同一季节三组之间比较,冬至时,模型组与生理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生理组与伪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大鼠外周血IL-10含量模型组(松果腺摘除组)季节性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一季节三组之间比较,冬至时,模型组与生理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生理组与伪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而大鼠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含量四季模型组(松果腺摘除组)夏至与春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冬至与春分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表现出春高于夏冬的季节变化节律,与生理组四季变化节律不同。同一季节三组之间比较,秋分时,模型组与生理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生理组与伪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松果腺摘除对大鼠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含量影响在秋分时影响显着。4结论4.1中医“肺应秋”宣发(卫外)、肃降功能随自然界变化而发生适应性改变。即在秋季肺肃降功能处于支配地位,宣发卫外功能相对较弱;在其他季节,肺应时而变,处于从属地位,其宣发、肃降功能需配合“主时之脏”做出相应调整,发挥或协同或抑制作用。4.2外周血免疫因子TNF-α、IL-10存在季节变化规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大鼠外周血TNF-α存在冬春高于夏秋的季节变化节律,IL-10存在冬季高于秋春的季节变化节律。这暗示着TNF-α异常升高可能与临床上冬春两季哮喘、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纤维化及肺心病等多种肺部疾病发病相关;IL-10春秋显着降低与春秋两季急性肺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肺部疾病发病相关。4.3大鼠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含量变化存在春冬高于秋分的季节变化节律。摘除松果腺后,褪黑素受体含量季节性变化节律紊乱,且在秋分时,松果腺-褪黑素对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其他季节则不显着。4.4松果腺对机体免疫功能及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含量的调节作用具有季节选择性。冬至时,松果腺对机体免疫功能(TNF-α、IL-10)具有上调作用,而在秋分时对肺组织褪黑素受体具有下调作用。4.5中医“肺应秋”理论的免疫调节机制与松果腺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松果腺分泌褪黑素通过与褪黑素受体结合发挥其重要的高位调节作用,其具体调节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洁[7](2009)在《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l昼夜表达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机体的生理功能、生化代谢、行为改变等均表现昼夜节律现象。这种节律的紊乱可导致多种疾病,如飞行跨越不同地理时区的时差反应、昼夜轮班制作业引起的睡眠障碍、激素分泌异常诱发的代谢失调与提前衰老、特殊节律缺陷导致的神经精神疾病等。揭示昼夜节律的发生原因和调节机制,对解释正常机体的生理、生化和行为现象以及因昼夜节律紊乱而引发的病理生理过程,乃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调控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包括中枢钟组织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松果体(Pineal gland, PG)和各种外周钟组织。其分子机制是在钟输入信号的作用下,若干钟基因、钟相关基因和钟控基因及其蛋白产物通过转录—翻译—翻译后事件的相互衔接,组成钟振荡器的自身调控反馈环路,实现钟信号的精确输出。作为重要的钟基因,Clock和Bmal1主要表达于SCN、松果体和视网膜,可编码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base helix-loop-helix, bHLH)以及PAS( PER-ASNT-SIM )结构域家族的转录因子,互为配体的共同产物—CLOCK:BMAL1蛋白在细胞核内形成杂二聚体,作为正向调节子与下游钟基因Per(Period)、Cry(cryptochromes)或tim (timeless)启动子区的E-box元件结合,激活这些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有关哺乳类中枢不同部位钟基因Clock和Bmal1昼夜表达规律的研究,已有报道。而外周钟组织尤其是人类外周淋巴细胞Clock和Bmal1的昼夜节律性表达及其光反应性还不清楚,这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内容。目的:探讨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昼夜节律性定量表达规律,旨在进一步解析外周免疫钟运行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4~30岁,平均25岁。预先在昼夜节律模式条件(自然光制,16 h-light : 8 h-dark cycle, LD)下生活1周:室温25±1 oC,起床时间:7:00,睡眠时间(无光照期):23:00~7:00,早餐时间:7:30~8:00,午餐时间:11:30~12:00,晚餐时间:5:00~6:00;睡眠时光照强度<0.1 Lux;受试者自由饮水,无烟酒嗜好,日常活动和饮食成分基本一致。随后在一昼夜内每隔4 h抽取各受试者外周血6 ml,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昼夜时点(zeitgeber time,ZT,共6个,每个时点n=10)样品中Clock和Bmal1基因的mRNA表达量,并以溶解曲线和凝胶电泳条带加以验证,通过余弦法和Clock Lab软件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1. LD(16:8)光制下,正常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mRNA转录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振荡(振幅F检验,P<0.05);2. Clock基因的峰值相位-161.70±17.36,表达振幅3.08±1.38,中值11.70±1.58,峰值和谷值时间分别位于ZT13和ZT1,峰值相与谷值相mRNA水平分别为14.77±1.26和8.63±2.67;3. Bmal1基因的峰值相位-177.55±23.48,表达振幅2.67±1.23,中值5.50±1.52,峰值和谷值时间分别位于ZT12和ZT24,峰值相与谷值相mRNA水平分别为8.16±2.67和2.83±0.71;4. LD(16:8)光制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Bmal1基因在不同昼夜时点的表达水平较Clock基因降低(P<0.05),两个基因转录的峰值相位、振幅、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相一致(P>0.05),而Bmal1基因转录的中值水平以及峰值相的mRNA水平和谷值相的mRNA水平降低(P<0.05)。结论:1. LD(16:8)光制下,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转录振荡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Clock基因转录的峰值和谷值时间分别位于ZT13和ZT1,Bmal1基因的峰值和谷值时间分别位于ZT12和ZT24;2. LD(16:8)光制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昼夜节律性表达的峰值相位、振幅、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相一致,二者存在同步化的昼夜节律性转录特征;3. LD(16:8)光制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Bmal1基因不同昼夜时点的表达水平、中值、以及峰值相的mRNA水平和谷值相的mRNA水平较Clock基因的降低。

陈大勇[8](2009)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褪黑素对鸡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免疫机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控制不同光照时间,将4周龄雏鸡分为3个光照组(6h光照组、12h光照组、18h光照组)控制光照3周后,分三批进行:○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间鸡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Bu-1a+B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2采用碳廓清试验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单核细胞吞噬反应的变化;○3常规HE染色,显微镜观察鸡主要淋巴器官组织形态学变化,拍照,并用测微尺测量胸腺小体直径、腔上囊小结面积、脾小结直径。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由于褪黑素分泌受到抑制,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Bu-1a+B淋巴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同一批次试验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褪黑素对鸡外周血中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百分含量有显着的影响,提示:褪黑素能够通过增加机体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百分含量,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单核细胞吞噬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同一批次试验组单核细胞吞噬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褪黑素对鸡外周血中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显着影响。提示:褪黑素能够通过提高机体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同批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胸腺小体直径、腔上囊小结面积、脾小结直径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测量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且镜下观察:6h光照组与对照组、18h光照组相比较,胸腺小体直径增加,数量增多,淋巴细胞致密;腔上囊淋巴小结面积增大,淋巴细胞排列密集;脾小结直径增加,生发中心明显,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说明不同光照条件下褪黑素能够显着影响雏鸡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提示:褪黑素能够影响机体主要淋巴器官的发育,从而影响其对淋巴细胞的分泌,进而影响整个机体免疫机能。

李秀丽[9](2008)在《美乐托宁对Ox-LDL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Ox-LDL对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美乐托宁的作用近年研究证实人脐带血、成人外周血及骨髓中均存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以CD133,VEGFR-2(KDR),CD34为标志的一群细胞,可以迁移、增殖并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的修复及出生后新生血管化的形成。EPCs的数量受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最近,有研究表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可以阻止VEGF诱导的EPCs分化,促进其老化,导致细胞功能失调。Ox-LDL是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氧化修饰后的产物,因此,抗氧化治疗对EPCs的分化以至内皮的修复及新生血管化的形成可能是一条新途径。美乐托宁(melatonin,MT)又名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许多研究表明MT是体内强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通过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从而抑制细胞死亡或凋亡的发生。本研究拟观察ox-LDL对人脐静脉血EPCs增殖、凋亡及功能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MT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Ox-LDL对人脐静脉血EPCs增殖、凋亡及功能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美乐托宁(melatonin,MT)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分成7组:(1)空白对照组:先用不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 h,然后换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2)ox-LDL各浓度组(共3组):不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 h后,再分别用含5,10,20mg/L ox-LDL的条件培养液培养(6、12、24和48)h;(3)MT+ox-LDL各浓度组(共3组):不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 h后,再分别用含0.5,1.0,2.0mmol/L MT的条件培养液培养(6、12、24和48)h,然后换用含10mg/L ox-LDL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分别观察EPCs的数量、迁移、粘附能力,观察EPCs凋亡形态,采用MTT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1.Ox-LDL呈浓度依赖关系减少EPCs增殖、诱导EPCs凋亡,20mg/L ox-LDL对EPCs增殖、凋亡的影响最为显着(P<0.01)。另外,各浓度ox-LDL呈时间依赖关系减少EPCs增殖,于48h达到高峰(P<0.01)。Ox-LDL也显着损害了人脐静脉血EPCs的数量、黏附和迁移能力,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在加ox-LDL(10 mg/L)前加MT干预,EPCs增殖能力较ox-LDL组明显增强,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EPCs的数量、黏附和迁移能力较ox-LDL组明显改善,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Ox-LDL可诱导EPCs凋亡并损害EPCs功能,而抗氧化剂美乐托宁可拮抗ox-LDL的作用。第二章Ox-LDL诱导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Ox-LDL是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氧化修饰后的产物。Ox-LDL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选择性作用于细胞循环周期的S期,对增殖活跃期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更强。研究表明ox-LDL可以阻止VEGF诱导的EPCs分化,促进其老化,导致细胞功能失调。但是,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导致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还是未知。本课题的前期工作证实,Ox-LDL显着减少人脐静脉血EPCs数量、诱导EPCs凋亡,也损害了EPCs的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EPCs,拟进一步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分成以下各组:(1)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以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48h;(2)ox-LDL各浓度组(共3组):EPCs培养24h后,再分别换用含5,10,20mg/Lox-LDL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3)MT+ox-LDL各浓度组(共3组):先分别用含0.5,1.0,2.0mmol/L MT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 h,然后移去含MT的RPMI1640培养液,加入含10mg/Lox-LDL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kt、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时加上以下两组:(4)Wortmannin组:EPCs培养24h后,换用含Wortmannin 100μmol/L 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h;(5)MT+Wor+ox-LDL组:先用含1.0mmol/L MT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h,然后移去含MT的RPMI1640培养液,换用含Wortmannin 100μmol/L、ox-LDL10mg/L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h。采用MTT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提取细胞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Bcl-2mRNA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结果:1.Ox-LDL显着减少EPCs增殖、诱导EPCs凋亡,同时使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降,并降低磷酸化Akt的表达;2.PI3K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处理EPCs后,磷酸化Akt的表达不明显;3.MT预处理EPCs能够抑制ox-LDL所导致的凋亡率增加、增殖减少,能够上调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磷酸化Akt的表达。结论:Ox-LDL抑制EPCs增殖、诱导EPCs凋亡的作用是通过抑制Akt活化,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实现的;MT能上调磷酸化Akt蛋白及凋亡抑制蛋白Bcl-2水平,抑制ox-LDL的作用;Ox-LDL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依赖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第三章美乐托宁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EPCs增殖与凋亡影响的体外研究美乐托宁(melatonin,MT)又名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许多研究表明MT是体内强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通过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从而抑制细胞死亡或凋亡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T及其抗氧化作用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而EPCs在内皮损伤后的修复中、在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MT对EPCs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迄今尚未见公开报道。本课题的前期工作表明:MT预处理人脐静脉血EPCs能够抑制ox-LDL所导致的凋亡率增加、增殖减少,能够上调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磷酸化Akt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的冠心病患者循环血EPCs,拟观察MT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EPCs增殖、凋亡与功能的影响,以探讨MT对冠心病患者EPCs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细胞机制。目的:探讨抗氧化剂美乐托宁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EPCs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心病患者36例,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分成4组:(1)空白对照组:先用不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h,然后换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2)MT各浓度组(共3组):不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 h后,分别换用含0.5,1.0,2.0mmol/L MT的条件培养液培养(6、12、24和48)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分别观察EPCs的迁移、粘附能力,采用MTT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RT-PCR技术检测Bcl-2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1.MT显着改善体外培养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的粘附、迁移和增殖能力,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MT抑制体外培养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凋亡,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3.MT上调EPCs内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MT能改善体外培养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的粘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而发挥抑制EPCs凋亡的作用。

徐萌杰,刘淑英,刘志楠,龄南,赵怀平[10](2007)在《不同光照及给予不同剂量外源性褪黑素条件下褪黑素对鸡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消长规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在不同光照及给予不同剂量外源性褪黑素的条件下,分组饲养幼龄鸡60只,研究褪黑素对鸡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消长规律的影响。采用翼下静脉采血,用白细胞分类计数法计数。结果表明:在给予不同光照时间的条件下,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褪黑素的分泌水平受到抑制,导致具有特异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具有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上升,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组间的测定结果均存在显着差异;采用24h全天光照,用以模拟机体切除松果腺的情况,再给予一定剂量外源性褪黑素,导致机体内具有特异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百分率上升,具有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下降,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组间的测定结果均存在显着差异,并且高剂量褪黑素对机体的影响更为明显。说明内源性及外源性褪黑素水平对鸡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有显着影响。

二、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素受体的检测及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素受体的检测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本研究所选取的部分代表性肝硬化患者临床信息表
致谢
作者简介

(2)褪黑素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及其对附睾上皮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附睾组织结构和功能
        1.1 附睾的结构
        1.2 附睾的功能
    2 雄激素
        2.1 双氢睾酮与附睾功能
    3 褪黑素相关研究
        3.1 褪黑素的发现
        3.2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3.3 褪黑素的代谢途径
    4 褪黑素的生物学功能
        4.1 褪黑素的抗氧化作用
        4.2 褪黑素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4.3 褪黑素的抗肿瘤作用
        4.4 褪黑素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5 褪黑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过程
        5.1 褪黑素受体分类
        5.2 褪黑素受体信号转导过程
        5.3 褪黑素受体MT1 和MT2 的拮抗剂和激动剂
    6 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生理的调控作用
        6.1 褪黑素对附睾功能的影响
        6.2 褪黑素对精子的影响
    7 蛋白质组学研究
        7.1 蛋白质组学的介绍
        7.2 蛋白质组学在附睾中的应用
    8 小结
第二章 褪黑素及其合成酶和膜受体在雄性绵羊附睾中的表达分布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绵羊附睾中褪黑素含量的检测
        2.2 AANAT、HIOMT、MT1和MT2 m RNA在绵羊附睾中的表达
        2.3 AANAT、HIOMT、MT1和MT2蛋白在绵羊附睾中的表达
        2.4 绵羊附睾的结构及AANAT、HIOMT、MT1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中的免疫组化检测
        2.5 AANAT、HIOMT、MT1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中的免疫荧光检测
        2.6 MT1 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精子中的免疫荧光检测
        2.7 MT1 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精子中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褪黑素对附睾上皮细胞双氢睾酮分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双氢睾酮浓度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5α-red1和5α-red2 的影响
        2.3 MT1 和MT2 在体外培养的附睾上皮细胞的表达
        2.4 褪黑素和 4P-PDOT 或 luzindole 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双氢睾酮分泌的影响
        2.5 褪黑素和4P-PDOT或 luzindole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5α-red1 和5α-red2 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附睾头上皮细胞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绵羊附睾头上皮细胞中蛋白鉴定及定量分析
        2.2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差异表达蛋白q PCR和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褪黑素对LPS诱导绵羊附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褪黑素抑制LPS诱导的绵羊附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2.2 褪黑素抑制LPS诱导的附睾上皮细胞中TLR4 表达和NF-κB活性
        2.3 褪黑素和4P-PDOT或 luzindole对 LPS处理的附睾上皮细胞中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褪黑素和luzindole或4P-PDOT对 LPS诱导的附睾上皮细胞中TLR4表达和NF-κB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3)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肝应春”理论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1 “肝主疏泄,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2 “肝藏血,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3 “肝主疏泄、藏血,应时而变”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4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松果腺-MT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情志与疾病的认识
        2 松果腺-MT参与情志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3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Gs、Gi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AC-cAMP-PKA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CREB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理论内涵
        1.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现状及不足
        1.2 从“五藏应时”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理论内涵
        1.3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
    2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四季调控海马的相关性
        2.1 海马调节情志功能与中医“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密切相关
        2.2 松果腺-MT对海马的直接调控作用
        2.3 松果腺-MT-海马与情志的季节性变化相关
    3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3.1 “松果腺-MT-海马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G蛋白信号通路相关
        3.2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与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松果腺-MT对海马MTR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MT浓度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血清MT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对血清MT表达的影响
        4.3 四季节律对海马MTR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松果腺-MT-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3.3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AMP表达的影响
        3.4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PKA表达的影响
        3.5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表达的影响
        3.6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松果腺-MT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cAMP-PKA-CREB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4.6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特点
        4.7 松果腺-MT多途径调控海马功能
        4.8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季节性调控Gs/Gi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1.1 理论研究方面
        1.2 实验研究结论
    2 特色与创新点
        2.1 理论创新
        2.2 思路创新
        2.3 方法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4)不同节气下大学生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规律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试验思路及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试验一 节气变化对人体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试验二 节气变化对人体血清中IgE,IL-4,IL-13,IFN-γ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试验三 节气变化对人体外周血中EOS%、BAS%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试验四 不同节气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过敏免疫相关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1 不同节气阴阳变化规律及其与AR发病相关性探讨
    2 不同节气下人体外周血中SLFN12 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在AR发病中所占地位的探讨
    3 不同节气下人体血清中IgE,IL-4,IL-13,IFN-γ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AR相关性探讨
    4 不同节气下人体外周血中EOS%、BAS%的变化趋势及其与AR相关性探讨
    5 不同节气下人体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过敏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过敏性鼻炎评分量表(SFAR)
综述 近十年表观遗传学与过敏性鼻炎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褪黑素对青春期DHEA暴露致PCOS的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 卵泡液褪黑素水平在PCOS患者与非PCOS人群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2.1 药品与常用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人群资料和标本的收集
        2.3.2 临床相关指标的检测
        2.3.3 人卵泡液褪黑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2.3.4 人卵巢颗粒细胞总RNA的提取
        2.3.5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RT-PCR)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PCOS组与对照组人群临床指标的比较
        3.2 PCOS组与对照组人群卵泡液褪黑素(MT)水平的比较
        3.3 卵泡液褪黑素(MT)水平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4 PCOS组与对照组人群卵泡液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3.5 卵泡液褪黑素(MT)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6 卵巢颗粒细胞褪黑素受体(MTR)、性激素受体(AR、FSHR)、炎症因子、炎症信号通路、氧化应激指标mRNA表达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材料
        2.2.1 药品与常用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DHEA诱导PCOS模型大鼠
        2.3.1.1 PCOS模型大鼠制备
        2.3.1.2 药物配制及分组处理
        2.3.1.3 体重和进食量监测
        2.3.1.4 阴道涂片观察动情周期
        2.3.1.5 取材
        2.3.1.6 血清性激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2.3.1.7 卵巢组织大体观察
        2.3.1.8 卵巢组织称重
        2.3.1.9 卵巢组织石蜡包埋术
        2.3.1.10 卵巢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3.1.11 卵巢组织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
        2.3.1.12 卵巢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2.3.1.13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3.2 DHEA诱导的KGN细胞
        2.3.2.1 KGN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2.3.2.2 实验分组及药物诱导
        2.3.2.3 细胞凋亡水平的检测
        2.3.2.4 细胞培养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2.3.2.5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3.2.6 Western blot实验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褪黑素对DHEA诱导的PCOS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3.1.1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3.1.2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动情周期的影响
        3.1.3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形态和重量的影响
        3.1.4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3.1.5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1.6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炎症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3.1.7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1.8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及PI3K-AKT通路表达的影响
        3.1.9 褪黑素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褪黑素合成酶表达的影响
        3.2 褪黑素对DHEA诱导的KGN细胞凋亡及自噬的保护作用
        3.2.1 KGN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3.2.2 褪黑素对DHEA诱导的KGN细胞凋亡的影响
        3.2.3 褪黑素对DHEA诱导的KGN细胞PI3K-AKT通路表达的影响
        3.2.4 褪黑素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DHEA诱导的KGN细胞凋亡
        3.2.5 褪黑素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DHEA诱导的KGN细胞自噬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褪黑素的生殖调节以及在女性不孕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6)肺脏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五脏"季节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肺脏象本质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褪黑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一 肺在年周期中的适应性改变及调控
        1 《内经》中年周期的时段划分及其与五脏的配属关系
        2 《内经》中关于肺与年周期气候变化的论述
        3 肺在年周期中的适应性改变及调控
        参考文献
    理论探讨二 褪黑素与中医"肺应秋"理论相关性研究
        1 褪黑素具有时间节律成为研究中医"肺应秋"理论的前提条件
        2 褪黑素对肺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成为研究中医"肺应秋"理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脏适应性调控机理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血清TNF-α、IL-10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肺组织褪黑素受体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介

(7)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l昼夜表达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及仪器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一、RNA 电泳图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
    三、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Clock 和 Bmal1 基因的昼夜节律性转录变化
    四、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Clock 和 Bmal1 基因昼夜节律性转录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或投稿的论文有
附录
综述
致谢

(8)不同光照条件下褪黑素对鸡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褪黑素的发现、研究历程及应用前景
        1.1.1 褪黑素的发现
        1.1.2 褪黑素的研究历程
        1.1.3 褪黑素的应用前景
    1.2 褪黑素的合成、分泌及代谢过程
        1.2.1 褪黑素的合成
        1.2.2 褪黑素的分泌
        1.2.3 褪黑素的代谢过程
    1.3 褪黑素的生理活性、药理作用、生物学功能及研究进展
        1.3.1 褪黑素的生理活性及研究进展
        1.3.2 褪黑素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1.3.3 褪黑素的生物学功能及研究进展
    1.4 褪黑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1.4.1 褪黑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4.2 褪黑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1.4.3 褪黑素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在临床上的应用
    1.5 流式细胞技术概述、基本原理及应用
        1.5.1 流式细胞技术概述
        1.5.2 流式细胞技术基本原理
        1.5.3 流式细胞技术应用
    1.6 碳廓清粒试验原理及应用
        1.6.1 碳廓清粒试验原理
        1.6.2 碳廓清粒试验应用
    1.7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
        1.7.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试验研究
    2.1 试验一不同光照条件下褪黑素对机体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试验二不同光照条件褪黑素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试验三不同光照条件下褪黑素对淋巴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3. 结论
    3.1 本试验总体结论
    3.2 本试验研究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美乐托宁对Ox-LDL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论文正文
    前言
    第一章 Ox-LDL对人脐静脉血EPCs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美乐托宁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章 Ox-LDL诱导人脐静脉血EPCs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章 美乐托宁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EPCs增殖与凋亡影响的体外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四、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素受体的检测及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D]. 张国远.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褪黑素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及其对附睾上皮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研究[D]. 葛闻博.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D]. 韩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不同节气下大学生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SLFN12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规律的探究[D]. 李承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褪黑素对青春期DHEA暴露致PCOS的保护机制研究[D]. 谢芬芬.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肺脏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D]. 赵树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l昼夜表达规律的研究[D]. 王洁. 苏州大学, 2009(09)
  • [8]不同光照条件下褪黑素对鸡免疫机能的影响[D]. 陈大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9]美乐托宁对Ox-LDL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李秀丽. 中南大学, 2008(12)
  • [10]不同光照及给予不同剂量外源性褪黑素条件下褪黑素对鸡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消长规律的影响[J]. 徐萌杰,刘淑英,刘志楠,龄南,赵怀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标签:;  ;  ;  ;  ;  

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激素受体的检测与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