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州特伦顿群和黑河群的热液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和成岩作用的结合

纽约州特伦顿群和黑河群的热液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和成岩作用的结合

一、纽约州特伦顿和黑河群热液型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的综合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景[1](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碳酸盐岩储层在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风化壳岩溶储层是碳酸盐岩储层中的一大类,在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规模地抬升,遭受了非常强烈地风化剥蚀,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发育的风化壳岩溶储层是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关注对象,但盆地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靖边气田区,其岩溶储层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深入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岩溶储层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和科学预测此类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实现今后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利用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包裹体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同时结合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依次展开沉积特征、岩溶古地貌、岩溶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最终明确东北部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的沉积相属于局限台地相内部的潮坪亚相。马五4期以膏质云坪为主。马五3期以含膏白云岩坪为主。马五2期以含膏白云岩坪为主。马五1时期的沉积微相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等。储集空间以―孔‖和―缝‖为主,―孔‖主要是指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孔。纵向上马五1亚段的物性最好,马五2和马五4亚段较好,其次是马五3亚段。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的区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0.05)×10-3um2范围内。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所经历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普遍的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以及研究区比较常见的去白云石化作用和膏化作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早期原生孔隙的形成和减少阶段,中期次生孔缝洞发育和充填阶段,晚期次生孔缝洞发育和充填阶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前石炭纪的二级古地貌包括岩溶斜坡、岩溶盆地,进一步可划分出台地、阶坪、残丘、洼地、残台、沟槽几种三级古地貌,残丘内部岩溶储层的储集性最好。垂向上,储集性最好的是垂直渗滤带和水平潜流带。古岩溶的演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同生期岩溶奠定了孔、洞体系发育的基础,表生期岩溶促进了同生期所形成孔洞的继续扩大溶蚀,而埋藏期岩溶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岩溶空间进一步溶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相、成岩作用、岩溶古地貌。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是通过岩性岩相两方面来影响储层物性。不同岩性储层物性由好到差依次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物性由好到差依次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云坪>膏云坪>灰云坪>泥云坪。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表现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对孔隙的形成有利;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膏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对孔隙的形成不利。不同的三级古地貌单元内,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的物性由好到差依次为:残丘区>阶坪区>沟槽区。有利储层区绝大多数分布在研究区西部,这些区域在马五4-马五1沉积期既处于优势沉积微相带,同时又处于岩溶斜坡区,位于沟槽两侧,水动力较强,岩溶作用强烈,非常有利于储层的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同时,预测研究区东部岩溶盆地内的个别岩溶残丘区也是有利储层发育区。

符浩,李国蓉,陈兰朴,李辉,赵勇,周吉羚,雷和金,高鱼伟,朱永源,王冬娅[2](2015)在《热液地质作用研究现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现代海底热液地质作用、热液成因白云岩、热液地质作用对油气储层的改造作用以及塔里木盆地热液地质作用等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热液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介绍了热液地质作用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最后提出热液地质作用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

程遥[3](2015)在《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的钻井资料、岩心资料、野外露头资料、薄片资料、地球化学测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以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储层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对川西北地区栖霞组地层和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成因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出了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成因机理。本次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根据岩性组合、电性和旋回特征,将栖霞组自下而上划分为栖一段和栖二段,栖一段又分为栖一A亚段、栖一B亚段;地层整体分布稳定,有向北逐渐变薄的趋势,以发育开阔一半局限台地相的台内滩、障壁滩相沉积为特征,障壁滩主要受龙门山岛链远带微地貌高地控制,台内滩可能是受台地内部局部构造高地貌以及同沉积断裂上升盘的控制;(2)通过岩样观察、薄片鉴定及测试资料分析,栖霞组储集岩可划分为中-粗晶云岩和残余颗粒云岩,储集空间以离解碳酸盐岩砂间溶孔、晶间(溶)孔和充填残余溶洞、缝为主,基岩白云石化后形成的白云岩储集空间受控于原岩的储集面貌,储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3)栖霞组共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准同生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作用、混合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4)储层发育受高能颗粒滩相控制明显,准同生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储层优化的关键,混合热液白云岩是储层保存的重要条件,后期构造破裂和埋藏溶蚀对储层起一个调整作用。

吕杰[4](2013)在《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白云岩形成机制》文中提出碳酸盐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环境一直是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而与白云化作用和白云岩成因有关的研究更是一个长期令无数地质学家为之着迷和经久不衰的课题。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下二叠统白云岩的研究在30年前就已经开始,近些年的勘探成果表明四川盆地西部地区白云岩储层具有良好储集条件,是盆地二叠系中新的有利勘探领域。下二叠统的白云岩主要集中在栖霞组,其厚度大都在数米到数十米之间,现有的勘探资料表明这些白云岩在烃类勘探中的良好前景。本论文在充分获取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信息的基础上,研究沉积期后各阶段流体的性质、来源、演化和主要控制因素及其与白云石沉淀作用、石灰岩溶解作用的关系,结合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层序格架、埋藏历史和碳酸盐岩的其它成岩作用研究,对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探索白云化和白云岩成因等基础理论问题,建立适合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化作用)的理论与模式,为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全球范围内沉积盆地中白云化作用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中国实例。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栖霞组在结构上基本缺乏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几乎全为结晶白云岩,并且基本不存在完全由白云石组的岩石样品,说明白云化作用持续时间有限,地层中镁离子有限,白云化作用不彻底。白云岩中白云石的晶体较大,同样说明镁浓度较低和结晶中心较少的地质事实,白云石晶体大小主要分布在细晶—极粗晶的范围,主要的结构类型有平直晶面斑状晶、平直晶面半自形晶和自形晶、非平直晶面它形晶、非平直晶面鞍形晶、过度白云石化、具破碎和溶解结构的白云石等,显示高温白云化/白云石沉淀的特征。白云岩中还广泛存在自生伊利石、萤石、石英、氟磷灰石和重晶石等非碳酸盐矿物,它们主要赋存于白云岩的孔隙中,尤其是白云石溶解后的孔隙中,这些矿物可能也表明白云化作用与外来热流体有关。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的各种成岩组分都具有较高的均一化温度,白云石中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35.5℃,显着高于方解石的109.5℃;在不同结构的各种白云石类型中,非平直晶面鞍形晶具有最高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51℃;非平直晶面它形晶白云石也具有较高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40℃;各种具平直晶面的白云石具有较低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其中平直晶面斑状晶为89℃,自形晶为103℃,半自形晶为109℃;白云石的过度生长边具有比主晶更高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说明白云石是在温度升高过程中继续生长的。虽然非平直晶面鞍形白云石具有最高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但在沉淀时间上比其晚的、充填于其溶解孔洞中的亮晶方解石反而具有较低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仅为78℃。矿物的沉淀过程与地热增温过程倒置,显示白云石沉淀温度的非地热来源,在鞍形白云石沉淀之后,栖霞组地层中碳酸盐成岩环境的温度发生了倒退,温度降低值大于70℃,同时该温度差也导致了鞍形白云石的破碎。通过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矿物氧同位素组成和流体氧同位素组成三变量相关性研究反演了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与白云化/白云石沉淀有关的流体性质,结果表明:栖霞组具不同结构的白云石的沉淀流体或白云化流体所具有的盐度都高于海水,因而白云石都是高温条件下由咸水或超咸水沉淀或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沉淀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白云石的流体δ18O值主要分布在+8—+12‰SMOW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沉淀鞍形白云石等非平直晶面白云石类型的流体是高温且具有较高盐度的热液流体,具其它结构的白云石的流体δ18O值主要分布在0—+8‰SMOW之间,与正常海相白云岩的白云化流体相比,仍旧属于高温的热液流体。而大多数方解石都具有和海水类似的盐度特征,流体的δ18O值变化在-5—+1‰SMOW。根据四川盆地西部下二统白云岩/白云石及伴岩石/矿物的结构、成分,相应的元素地球化学和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试,结合埋藏历史及热史,我们可以基本肯定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主流类型的形成机制和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柱伴生的热事件有关,白云化作用是一种不完全、不彻底的白云化,也是一种回头白云化,白云化流体是在海源流体基础上叠加有限的外来离子/流体后的盐度高于海水的高温高盐度流体,但主要的镁来源仍是地层中的海源流体。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柱伴生的热事件在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温度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并造成镁含量较低或Mg/Ca比值较低的流体环境中发生白云化或白云石的沉淀,热作用的时间较短和地层中镁总体上的不足导致白云化作用的不彻底性,并主要形成所谓的灰斑云岩或云斑灰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柱有关的热作用结束时,地层温度急剧降低,加之镁的消耗,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重新建立,因而白云化作用停止,同时这种低温度和Mg消耗的流体对白云石不饱和(倒退溶解模式和Mg消耗两个因素),因而白云石、尤其是特高温度条件下形成的鞍形白云石的破碎和溶解。

焦鑫[5](2012)在《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热液喷流岩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影响》文中认为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及储集层,前人均认为该层位是由正常的湖相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共同组成,然而本研究团队近期研究发现该层位主要由极细(0.5mm-1mm)的纹层状浅色白云岩、方沸石岩、硅质岩、钾长石岩与深色纹层状泥岩、凝灰岩组成的层系构成,其中的浅色纹层岩是一种罕见的陆内湖相“白烟型”喷流岩。本文在研究大量国内外论文资料的基础上,选择盆内钻井岩心中的纹层状喷流岩为研究对象,并紧密结合区域地质、沉积地质、油气地质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喷流岩的岩矿鉴别特征、纵横向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并初步探讨其对油气生成的影响。论文获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三塘湖盆地为一叠合-改造型山间盆地,在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时期,为陆内裂谷所形成的以内碎屑为主的深水湖盆。下伏上石炭统岩浆岩以发育大量被碳酸盐、硫酸盐充填的高角度、网状、树枝状裂缝为特征;上覆中二叠统条湖组主要发育巨厚的溢流玄武岩,含少量苦橄质岩、苦橄岩,其中不均匀分布着正常的沉积岩层,反映了条湖组沉积时期湖盆发生萎缩,以火山活动为主;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主要以纹层状“白烟型”喷流岩与深色泥岩、凝灰岩互层构成,反映了湖盆扩张期稳定的沉积环境,其中的岩浆岩夹层具有较完整的从基性-中酸性的演化序列:即过碱性基性碳酸岩—过碱性中酸性方沸石响岩—中酸性熔结凝灰岩,反映了陆内裂谷伸展背景。2、白云石与铁白云石多作为胶结物构成区内广泛分布的纹层状白云岩;方沸石与碱性长石是方沸石响岩经“喷爆”作用改造后再沉积的产物,作为碎屑被碳酸盐胶结;方解石总体以云雾状浮于各碎屑颗粒表面,个别具有“斑状"结构或构成鲕粒灰岩。这些造岩矿物按不同成分构成了以泥晶白云岩为主,部分钻井层段密集发育泥晶硅质岩、泥屑方沸石岩、泥屑钾长石岩和泥晶灰岩的热液喷流岩。喷流岩普遍具有极细的纹层状(0.5-1mm)水平层理、微交错层理、微水爆角砾结构和旋涡状构造等同生沉积构造,矿物具有粒度极细(多小于0.01mm),晶型较差的特征;纹层状原生白云岩的锶同位素介于0.7046-0.7062;主要矿物铁白云石主要作为胶结物胶结碎屑颗粒,自形较差的白云石既为基质也作为胶结物;阴极发光显示出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形成较早,而方解石充填在白云岩剩余孔隙中或溶孔中;综合特征表明研究区白云岩为原生成因,是由地幔热液喷流后直接沉淀而成。费托反应提供了生成白云石所必须的Mg2+、Fe2+。地幔热液喷流沉积的证据还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平面上芦草沟组白云岩的分布与条湖组岩浆岩的分布关系较密切,说明芦草沟时期热液活动的通道与条湖时期的火山活动的通道存在相关性;②喷流岩成分和分布极不均匀,反映了不同热液喷口具有不同的热液成分;③重矿物表现出多类型及多物源的分布特征;④流体包裹体在芦草沟组各深度具有相同的均一温度范围,不同于正常的埋藏地温梯度;⑤多种类溢流岩浆岩与喷流沉积岩互为纹层。3、对以白云岩为代表的喷流岩的形成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们的成因与地幔热液喷流密切相关。深部岩浆沿盆地断裂系统上涌并在湖底喷出,为喷流岩提供了大量的内碎屑;岩浆期后,来自地幔的热液沿岩浆活动造成的裂缝运移并在湖底喷出。碳酸盐热液不但提供C032-和Ca2+离子,同时在热液上移过程中与围岩作用,带来了围岩中富含的阳离子,如热液流体使岩浆活动时上涌至地壳的超基性岩发生蛇纹石化作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Mg2+、Fe2+,形成了盆内发育广泛的喷流型白云岩。在喷流口附近,较粗的碎屑呈角砾状并被热液直接沉淀的铁白云石胶结;远离喷口处,为直接沉淀的白云石构成的纹层状泥晶白云岩,基本不含或含少量的细小碎屑。4、热液活动及其伴生的嗜热细菌生物为维持该特殊环境中的食物链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使有机质得以富集,为油气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幔源物质的加入很可能带来了幔源烃类,另一方面,热液活动可使沉积盆地地温总体升高,加速油气的快速成熟。

解发川[6](2012)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热液作用及对储层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前人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沉积格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要沉积岩石类型及微观结构分析,认识到研究区总体处于开阔台地相区,但水动力条件不强,缺乏高能相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生屑滩、台内洼地亚(微)相,其中发育的生屑滩属于“低能滩”。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海底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热液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等,其中以热液作用对储层的形成最为重要,同时热液作用之前岩石经历的成岩作用以破坏孔隙为主,缺乏有利于热液流体运移的次生孔隙产生。根据中二叠统白云岩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以及分类统计,发现研究区白云岩主要发育不具原始结构或原始结构保存较差的结晶白云岩,晶粒粗大,以非平直晶面类白云石为主,并可见不同产状的指示热液环境的鞍形白云石发育,而且白云岩化不彻底,发育大量过渡岩石类型。白云岩内广泛发育不规则热液破裂缝、片状晶洞,斑马状构造白云岩等与热液作用有关的特殊岩石组构。另外,白云岩孔洞及裂缝内还可见与热液活动相关的石英、伊利石、萤石、黄铁矿、重晶石、沥青等热液矿物。宏观上当白云岩化彻底时,白云岩主要呈块状产出,随着白云岩化程度逐渐减弱,白云岩主要以透镜状、豹斑状、斑状产出,白云岩与构造密切相关,距离断层愈近,构造活动越强烈,白云化程度愈高,白云岩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古断裂带,以及峨眉—瓦山断裂附近,呈带状分布,向盆地方向,远离断层则白云岩迅速减薄。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中二叠统白云岩有序度较高,白云岩内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超过最大埋深时对应的正常地层温度,说明白云岩为热液作用产物。白云岩δ13C值与微晶灰岩δ13C相似,说明白云石内的碳来源于中二叠时期的正常海水或者其他高盐度流体,缺乏淡水作用,白云岩δ18O值偏负,利用白云石均一化温度和氧同位素成分的交会图,发现中二叠统白云石形成于相对同时期海水含有18O到富含18O与流体,是热液体系的典型特征。白云岩内多个样品明显富集放射性锶,指示热液流体可能有来自基底热液流体的作用。白云岩、辉绿岩侵入岩及玄武岩稀土元素总量差别大,但分配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暗示热液的来源可能与玄武岩火山活动有一定的关系。综合华南地区热水沉积矿床及热水沉积硅质岩地层时代分布特征,以及四川盆地古热流演化反演成果,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热液作用是在中二叠世末,晚二叠初发生的,与这一阶段峨眉地裂运动导致的张裂活动加剧,深部岩浆活动,以及玄武岩喷发密切形成的高热流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岩石微观结构观察发现储集空间主要有晶间孔、晶间溶孔、溶洞、热液破裂缝等。储层类型包括裂缝-溶蚀孔洞型白云岩储层、云灰岩裂缝形储层,其中以裂缝-溶蚀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储集性最好。对比热液作用后的白云岩及未经改造的灰岩宏观结构及物性分析,认识到热液作用对储层性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热液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岩石结构,同时形成大量溶蚀孔洞,从而构成优质的白云岩储层,而未经热液作用改造的灰岩普遍缺乏有效的储集空间,岩石致密难以构成储层。同时,热液作用改造并形成储层的同时也会对储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热液过程中沉淀的矿物不同程度充填已形成的孔洞,使得储集空间减小甚至消失,储层非均质性增加。

张中欣[7](2011)在《热液改造白云石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文中认为HTD储层相一般由张性或扭断层等构造控制,活动断层对流体和储层的作用很关键。通过分析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找出这种类型岩石的基本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为热液白云岩储层的分布提供了依据。结合国内外研究的不同进展,提出了对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埋藏深度的不同定义是目前存在的分歧之一,也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聂保锋[8](2009)在《新疆三塘湖和塔里木含油气盆地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储层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本文以三塘湖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这两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区为例,针对沉积盆地中晚古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及其在油气储层形成和改造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火成岩形成演化特点和分布规律入手,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运现代测试技术方法,结合数值模拟,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一、通过对三塘湖盆地火山活动和火山岩储层的研究发现:1、三塘湖盆地牛东区块火山岩属中—基性岩类,火山活动时代属晚石炭世-二叠纪。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浆活动既显示板内演化特征,又有陆缘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痕迹,推断其形成可能是弧火山岩浆在造山后期伸展裂陷环境中的喷发产物。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具弧火山岩特征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一种是板内型玄武岩,两者在空间上紧密共生。2、根据岩性特征,结合岩石的结构、构造,将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划分为溢流相和爆发相2个火山岩相和8个火山岩亚相。溢流相包括:①底板气孔—杏仁熔岩带,②内部致密状熔岩带,③中上部气孔—杏仁过渡带,④顶板气孔—杏仁熔岩带,⑤自碎角砾熔岩带;爆发相包括:①下部火山集块岩亚相,②中部火山角砾岩亚相,③上部凝灰岩亚相。3、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的主要特征,认为主要储层为富气孔火山岩和蚀变火山岩。火山岩储集空间按成因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种类型,最主要的孔隙为气孔、杏仁孔、晶粒间孔和斑晶溶孔,最主要的裂缝为构造裂缝。储层物性影响因素主要有火山岩的岩性、岩相、后期风化淋滤和充填交代作用,充填物主要为片沸石、浊沸石、绿泥石/蒙脱石混层以及硅质。溢流相的气孔-杏仁发育段既是原生孔隙发育的部位,后期溶解作用又往往先在气孔和杏仁中发生,是次生孔隙发育的有利层段,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在火山岩相与储层相关性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火山岩相的储层预测模型,并在牛东地区进行了有利储层发育区带预测。二、对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对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影响的研究揭示:1、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层状火成岩侵入体为紫苏辉长岩和辉绿岩,通过K-Ar定年研究表明,塔中—巴楚地区辉长岩、辉绿岩侵入体属二叠纪岩浆作用产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石属碱性系列,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岩浆源区可能来自于富集地幔。2、塔中-巴楚地区层状侵入体热能传输理论模型与计算表明,侵入体的热影响范围与其厚度密切相关,厚度越大影响范围越大。对围岩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致碳酸盐岩中矿物的相互反应,改变其储集物性;②为流体运移的驱动力之一,促进高温热流体以及与地层水的混合流体对碳酸盐岩进行溶蚀改造。3、巴楚地区辉长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辉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大部分属原生流体包裹体,代表了岩浆流体。流体包裹体的气体成分分为两类:第一、富H2O气体,基本为单一的H2O组成。第二、CH4、C2H6和N2混合气体。总体来看,流体富含还原性气体CH4、C2H6以及N2和H2O,但是没有发现CO2、CO、H2S和HF等。因而,巴楚地区辉长岩侵入体所携带的流体是一种富还原性CH4、C2H6、N2以及H2O的流体,碳氢同位素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中的烃属无机成因。巴楚地区辉长岩辉石中富CH4、C2H6、N2和H2O流体包裹体的发现,表明二叠纪岩浆活动不仅给盆地带来大量热能,还给盆地提供生烃物质。三、在上述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岩浆活动在油气储层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两个地区地质条件、岩浆活动时空耦合关系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浆活动对油气储层发育和影响的综合模型。

李荣,焦养泉,吴立群,荣辉,王瑞[9](2008)在《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一种国际碳酸盐岩领域的新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模式被誉为国际碳酸盐岩勘探和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该模式的本质是深部的热液流体沿着深部断裂运移至浅层灰岩中,由于灰岩上部致密碎屑岩的阻隔(碎屑岩主要是泥岩、页岩或膏岩等,它们因其低孔、渗特征而对上涌的热液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而侧向运移,使灰岩发生白云石化。通过对加拿大魁北克Acadian Gaspe Belt西部Lac Matapedia向斜南翼下志留统Sayabec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实例的调研,展示了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原理,总结了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模式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该模式形成的热液白云岩既可以是油气的有利储集体,也可以与MVT型铅锌矿床相伴生。初步调研发现,我国南方部分碳酸盐岩油气藏及铅锌矿床的形成与该模式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因此,该模式的提出不仅展示了白云岩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对于深入理解和指导我国类似矿床的成因和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周国英[10](2004)在《纽约州特伦顿和黑河群热液型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的综合产物》文中研究说明

二、纽约州特伦顿和黑河群热液型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的综合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纽约州特伦顿和黑河群热液型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的综合产物(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演化背景
    2.2 岩溶储层的形成
        2.2.1 古构造格局
        2.2.2 古气候环境
        2.2.3 古岩溶分布
    2.3 沉积特征分析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3 沉积微相对比
        2.3.4 重点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2.3.5 沉积相演化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古地貌与古岩溶
    3.1 岩溶古地貌恢复
        3.1.1 岩溶古地貌恢复的依据
        3.1.2 古地貌恢复及单元划分
    3.2 岩溶期次划分
        3.2.1 同生期岩溶
        3.2.2 表生期岩溶
        3.2.3 埋藏期岩溶
    3.3 岩溶垂向发育特征
        3.3.1 岩溶垂向分带
        3.3.2 典型岩溶剖面
    3.4 岩溶发育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岩溶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主要岩石类型
        4.1.2 具有储集意义的岩石类型
    4.2 储集空间特征
        4.2.1 孔隙
        4.2.2 裂缝
        4.2.3 溶洞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特征
        4.3.2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4.3.3 重点小层物性特征
    4.4 储层类型
        4.4.1 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
        4.4.2 孔隙型储层
        4.4.3 裂缝-微细孔型储层
    4.5 储层分布特征
        4.5.1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4.5.2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
    4.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4.6.1 岩石矿物的阴极发光特征
        4.6.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6.3 典型井分析
        4.6.4 成岩阶段与孔隙演化
    4.7 小结
第五章 岩溶储层主控因素
    5.1 沉积相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1.1 岩性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1.2 岩相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3 岩溶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3.1 二级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3.2 三级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3.3 岩溶古地貌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5.4 有利储层区预测及成藏机理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尚存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尚存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热液地质作用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海底热液地质作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 热液成因白云岩取得重要进展
3 热液地质作用对油气储层的改造作用
4 塔里木盆地热液地质作用取得进展
5 讨论与思考

(3)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岩溶型储层研究现状
        1.2.3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储层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勘探开发现状
第3章 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3.1 地层特征
        3.1.1 地层划分
        3.1.2 地层纵向特征
        3.1.3 地层展布规律
    3.2 沉积特征
        3.2.1 沉积背景
        3.2.2 沉积相类型
        3.2.3 沉积相展布规律
第4章 储层基本特征
    4.2 储集岩类
        4.2.1 残余颗粒云岩
        4.2.2 晶粒云岩
    4.3 储集空间类型
        4.3.1 孔隙
        4.3.2 溶洞
        4.3.3 裂缝
    4.4 储层物性特征
        4.4.1 常规物性特征
        4.4.2 全直径物性特征
        4.4.3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4.4.4 储层特征及类型
第5章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5.1 压实作用
    5.2 胶结作用
    5.3 准同生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作用
        5.3.1 不同岩性岩相的差异溶蚀-充填特征
        5.3.2 层控/相控岩溶作用及特征
    5.4 白云石化作用
        5.4.1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5.4.2 白云岩体发育特征
        5.4.3 地球化学特征
        5.4.4 白云石化模式
    5.5 埋藏期溶蚀作用
第6章 储层成因机制
    6.1 滩相沉积奠定了优越的储层发育基础
    6.2 准同生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储层优化的关键
    6.3 混合热液白云石化是储层保存的重要条件
    6.4 后期构造破裂和埋藏溶蚀调整储层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白云岩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白云岩及相关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构造格架与构造演化
    2.2 岩石地层
    2.3 层序地层
    2.4 沉积相
    2.5 岩浆活动
    2.6 埋藏史
第三章 白云岩及伴生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3.1 白云岩/白云石的分类
    3.2 白云岩及伴生岩石类型的岩石学特征
    3.3 白云岩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 白云岩/白云石的结构
    4.1 白云岩/白云石结构的总体特征
    4.2 平直晶面斑状晶
    4.3 沿缝合线分布的白云石
    4.4 非平直晶面鞍形晶
    4.5 非平直晶面它形晶白云石
    4.6 其他平直晶面白云石
    4.7 过度白云化
    4.8 具有破碎结构的白云石
    4.9 具有溶解结构和去白云化结构的白云石
第五章 白云岩中的自生非方解石和非白云石矿物
    5.1 伊利石
    5.2 萤石
    5.3 磷灰石
    5.4 焦沥青
    5.5 其它自生非方解石和非白云石矿物
第六章 白云岩/白云石及重要碳酸盐组构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包裹体均一化温度
    6.1 白云岩/白云石及重要碳酸盐组构的元素与碳、氧同位素组成
    6.2 不同结构的白云石及其他重要碳酸盐组构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
第七章 白云化相关流体和白云化机制
    7.1 白云化流体
    7.2 与白云石伴生的方解石的沉淀流体
    7.3 白云化与去白云化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5)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热液喷流岩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关于热液喷流岩的定义
        1.2.2 热液喷流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关于白云岩成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关于喷流岩与油气的关系
    1.3 论文工作量
    1.4 成果与创新点
        1.4.1 取得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三塘湖盆地构造概况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1.3 构造演化特征
    2.2 三塘湖盆地内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地层展布概况
        2.2.1 芦草沟组(P_2l)地层特征
        2.2.2 条湖组(P_2t)地层特征
        2.2.3 地层纵向及横向展布
    2.3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世沉积环境
第三章 喷流岩的矿物学与岩石学特征
    3.1 实验方法
        3.1.1 X光衍射
        3.1.2 阴极发光
        3.1.3 电子探针
        3.1.4 薄片染色
    3.2 喷流岩矿物学特征
        3.2.1 白云石与铁白云石
        3.2.2 石英
        3.2.3 方沸石
        3.2.4 碱性长石
        3.2.5 方解石
    3.3 喷流岩岩石学特征
        3.3.1 沉积构造特征
        3.3.2 喷流岩单井岩心描述
        3.3.3 矿物成分组成特征
第四章 喷流岩形成机理
    4.1 热液喷流活动的证据
        4.1.1 与喷流岩伴生的火成岩特征
        4.1.2 喷流岩产状
        4.1.3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4 重矿物特征
        4.1.5 纹层状白云岩特征
    4.2 喷流岩形成机理
        4.2.1 深部岩浆上涌过程
        4.2.2 表层岩浆喷出过程
        4.2.3 热液喷流过程
        4.2.4 热液改造过程
第五章 热液活动与油气的关系
    5.1 热液生物聚碳作用
    5.2 幔源气贡献
    5.3 热液加速油气成熟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热液作用及对储层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液作用研究现状
        1.2.2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白云石化研究现状
        1.2.3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储层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沉积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演化史
    2.4 区域沉积格局
    2.5 古张性断裂及火山活动
第3章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岩石学及沉积相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类型与成岩序列
        3.2.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3.2.2 主要成岩作用演化序列
    3.3 沉积相特征
第4章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热液作用研究
    4.1 热液作用矿物学、岩石学特征
        4.1.1 白云岩结构成因分类标准
        4.1.2 中二叠统主要白云岩结构类型及特征
        4.1.3 特殊岩石组构及热液指示矿物
        4.1.4 白云岩宏观产状及平面分布特征
    4.2 热液作用地球化学特征
        4.2.1 白云岩有序度分析
        4.2.2 包裹体测温
        4.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4.2.4 锶同位素特征
        4.2.5 稀土元素特征
    4.3 热液作用时间的综合讨论
        4.3.1 区域性热水沉积矿床和热水沉积硅质岩及其指示意义
        4.3.2 盆地热流史恢复及指示意义
    4.4 热液作用序列及综合模式建立
        4.4.1 热液作用序列
        4.4.2 热液作用模式
第5章 露头剖面储层解剖及热液作用对储层影响
    5.1 露头剖面上储层综合解剖
        5.1.1 储集空间
        5.1.2 储层类型及纵向分布特征
    5.2 热液作用对储层影响
        5.2.1 不同热液蚀变程度岩石储集性对比
        5.2.2 热液作用对储层影响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热液改造白云石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1.1 基本概念
    1.2 热液成岩作用与埋藏作用的区别
    1.3 国内外勘探成果
2 热液白云石化改造的基本条件
    2.1 热液流体于断层的关系
    2.2 热热白云石化作用的构造背景
    2.3 热液白云石化的优势位置
3 热液成因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
    3.1 热液白云石
    3.2 鞍状白云石
4 前景展望
5 对未来油气勘探的启示

(8)新疆三塘湖和塔里木含油气盆地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储层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本文创新点
第一部分 三塘湖盆地石炭纪—二叠纪火山活动与火山岩储层
    2 三塘湖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基底结构及组成
        2.2.2 周缘主要构造带
    3 三塘湖盆地牛东区块火山岩的岩性、岩相
        3.1 火山岩时代的界定
        3.2 火山岩分类和主要特征
        3.2.1 火山岩分类方案的研究现状
        3.2.2 主要火山岩类型和特征
        3.3 主要火山岩相类型和特征
        3.3.1 火山岩相分类方案的研究现状
        3.3.2 火山岩相和亚相类型及其储集空间特征
        3.3.3 火山岩岩相的相序特征
        3.4 火山岩相的地球物理特征
        3.4.1 火山岩相与测井对应关系
        3.4.2 火山岩相的地震特征
        3.5 火山岩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4 三塘湖盆地牛东区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元素
        4.2.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3 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探讨
    5 三塘湖盆地牛东区块火山岩储层特征
        5.1 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
        5.2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
        5.2.1 孔隙度和渗透率
        5.2.2 孔隙结构特征
        5.3 火山岩储层的裂缝
        5.3.1 火山岩裂缝类型分类
        5.3.2 裂缝发育特征
        5.3.3 火山岩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5.4 火山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分析
        5.4.1 构造作用的影响
        5.4.2 岩性的影响
        5.4.3 成岩后作用分析
    6 基于岩相的火山岩储层预测和评价
第二部分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影响
    7 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发育特征
        7.1 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与岩浆活动
        7.2 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发育时代
        7.2.1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岩浆岩形成期次
        7.3 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分布特征
        7.3.1 火山岩分布特征
        7.3.2 侵入岩分布特征
        7.3.3 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
    8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浆热液活动响应特征
        8.1 碳酸盐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8.2 碳酸盐岩储层岩浆热液作用响应特征
        8.2.1 岩石矿物学特征
        8.2.2 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比值特征
        8.2.3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8.2.4 包裹体特征
    9 塔里木盆地岩浆活动对油气储层的形成与改造机理
        9.1 塔里木盆地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分析
        9.1.1 岩相学特征
        9.1.2 地球化学特征
        9.1.3 样品和K-Ar 分析方法及年龄结果
        9.1.4 成因类型和构造背景探讨
        9.2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岩浆热液性质
        9.2.1 分析方法和结果
        9.2.2 岩浆及流体来源的探讨
        9.2.3 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9.3 塔里木盆地侵入岩的热扩散机制
        9.4 热液改造型储层的发育模式
第三部分 岩浆活动的储层地质意义
    10 岩浆活动的储层地质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图

(9)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一种国际碳酸盐岩领域的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模式的特点
    1.1 国外勘探成果
    1.2 定 义
    1.3 热液流体活动的优选部位
    1.4 鞍状白云石的特征及指示意义
2 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模式的原理
3 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4 结 语

四、纽约州特伦顿和黑河群热液型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的综合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D]. 孙玉景. 西北大学, 2020(01)
  • [2]热液地质作用研究现状综述[J]. 符浩,李国蓉,陈兰朴,李辉,赵勇,周吉羚,雷和金,高鱼伟,朱永源,王冬娅. 石油化工应用, 2015(12)
  • [3]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D]. 程遥.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4]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白云岩形成机制[D]. 吕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5]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热液喷流岩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影响[D]. 焦鑫. 西北大学, 2012(01)
  • [6]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热液作用及对储层影响[D]. 解发川.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 [7]热液改造白云石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张中欣. 辽宁化工, 2011(01)
  • [8]新疆三塘湖和塔里木含油气盆地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储层地质意义[D]. 聂保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6)
  • [9]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一种国际碳酸盐岩领域的新模式[J]. 李荣,焦养泉,吴立群,荣辉,王瑞. 地质科技情报, 2008(03)
  • [10]纽约州特伦顿和黑河群热液型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的综合产物[J]. 周国英.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04)

标签:;  ;  ;  ;  

纽约州特伦顿群和黑河群的热液白云岩储层是构造、地层和成岩作用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