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砂的开发与应用

碎石砂的开发与应用

一、碎石砂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艳,刘付松,刘莎,吴发明[1](2021)在《小叶黑柴胡野生居群生物学特性与活性成分含量对典型生境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不同微生境对小叶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var. parvifolium药材形成的影响,为其驯化栽培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对不同生境中小叶黑柴胡种群结构、优势物种、药用植物多样性及柴胡表观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烘干法对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550℃烧失量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对柴胡中代表组分柴胡皂苷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哈思山地区野生小叶黑柴胡分布的典型生境有3个类型,分别为戈壁型、草甸型和灌丛型。戈壁型生境包括流石滩亚型和岩壁缝隙亚型,生境中无优势植物种群,戈壁型柴胡以匍匐型为主,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对较少,地下生物量相对较多,活性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草甸型生境包括低海拔和高海拔2个亚型,低海拔草甸优势植物为地榆,高海拔草甸优势植物为珠芽蓼;灌丛型包括叉子圆柏灌丛、鲜黄小檗灌丛和峨眉蔷薇灌丛,草甸型和灌丛型柴胡以直立型为主,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对较多,活性成分含量相对较低。结论小叶黑柴胡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且对恶劣生境适应性极强的药用植物,不同微生境条件下小叶黑柴胡的表观形态和药材品质不同,为其驯化栽培和野生资源保护奠定了一定基础。

娄纪超[2](2020)在《砂桩承载特性的多尺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砂桩法进行地基处理,因其造价低廉、效果显着等优点,在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对于砂桩的数值分析研究方法以有限元方法(FEM)为主,但FEM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假设方法,很难反映砂桩土体的离散特性。而且对于砂桩复合地基的研究多是关于竖向荷载的承载特性,缺乏关于水平荷载承载特性的相关研究。对此本文采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多尺度分析方法(FEM-DEM耦合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单个砂桩的某一段进行建模分析其承载力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实现了考虑两种宏观材料单元的FEM-DEM耦合多尺度计算方法,验证有FEM-DEM耦合的多尺度方法建模的准确性以及该方法应用于砂桩承载力研究的可行性;(2)建立了砂桩承受竖向荷载的多尺度模型,通过与纯松砂模型的对比,发现砂桩在承受竖向荷载时会承担模型中大部分的竖向应力,验证了砂桩的桩体作用及加密作用。结合宏细观分析,发现砂桩对于松砂的加固效果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砂桩的桩体作用,使得砂桩模型承载力不断提高,随着位移的施加,砂桩桩体开始出现鼓胀破坏,使得砂桩对模型承载力的增强效果减弱,当竖向位移超过一定值后,砂桩对于桩周土的加密效果要大于砂桩鼓胀破坏造成承载力减弱的效果,使得砂桩对模型承载力的增强效果再次上升;(3)建立了砂桩在竖向荷载以及单调水平荷载共同的作用下的多尺度模型,验证了砂桩在复合地基承受水平荷载时也会起到一定的桩体作用。并通过相关RVE的细观分析得出,砂桩在承受竖向荷载以及水平荷载共同作用时将会将会发生在位移方向的剪切破坏;(4)建立了砂桩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模型,验证了循环荷载模型中的耗能作用。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会使得砂桩中的竖向应力分布更均匀,减小砂桩的桩体作用。并对模型展开宏细观分析,发现循环荷载作用下,砂桩中心区域会不断向桩周松砂扩散,加剧砂桩区域的鼓胀变形,同时循环荷载会使得桩周土剪切应力减小,使得模型受力更加均衡,减小模型松砂区域发生的剪切变形。

高亮[3](2020)在《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刺激着各国家和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以美国为典型的公路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公路的里程数也在不断增加。实践证明,公路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结构影响因素与管理影响因素两大类,在各因素影响下,能否按质按量的完成既定的公路工程建设任务,是对这类工程的一个考验。本文结合高立庄公路建设项目案例,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结合项目管理现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及Freefat软件对项目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实体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找到可能引起路基、路面、原材料故障的情况;再由定量分析,找出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底事件,对其进行临界重要度排序,对重要程度较大的问题给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实现企业目标。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项目目前质量管理水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

徐堔圳[4](2020)在《渣粉纤维混凝土流变性与强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具有众多优点,在建筑工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其也有一定缺陷,例如:抗拉强度低、污染大等。因此,迫切的需要寻找出更加绿色环保的矿物掺合料来替代水泥。为了掌握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流变性能及强度等关键控制因素,选用工业废渣粉、粗沸石粉、磨细后沸石粉及纤维,掺入混凝土中测量混凝土性能。最后分析浆膜厚度、水膜厚度对混凝土的影响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新拌混凝土浆体流动性、粘聚性、渗水系数随废渣粉掺量的增加而增大。电阻率逐渐下降,无论废渣粉置换水泥或骨料。强度随废渣粉置换水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置换骨料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废渣粉置换骨料量为10%时抗压与抗拉强度最大,孔隙率则呈现大致相反的趋势。2.粗沸石粉混凝土的坍落度、扩展度以及过筛率随沸石粉置换水泥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置换骨料量的增加而升高。孔隙率随沸石粉置换水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置换骨料量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10%时孔隙率略有提高。强度随沸石粉置换水泥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随置换骨料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3.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过筛率均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孔隙率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微弱增大,电阻率则微弱下降。混凝土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均随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纤维掺量为0.15%时强度最高,且纤维对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增强作用优于对抗压强度的增强作用。4.磨细沸石粉与粗沸石粉对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过筛率的影响大致保持一致,均随置换水泥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置换骨料的增加而升高。但磨细沸石粉相较于粗沸石粉对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以及过筛率的影响更小。5.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可以依据浆膜厚度、水膜厚度进行探索,并最终发现浆膜厚度、水膜厚度为混凝土流动性、粘聚性及孔隙率的关键控制因素。坍落度、扩展度随水膜厚度、浆膜厚度的增大而提高,粘聚性随膜水膜厚度、浆膜厚度的增大而降低。明确了解膜厚度对混凝土流变性与强度关键控制因素,为配置更多新型混凝土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亮[5](2019)在《防腐混凝土箱涵制备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腐蚀性能和耐久性是工程领域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重大项目中长寿命、高耐久性结构混凝土已大量使用。随着山东新旧动能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滨海地区具有庞大的建设量。重点发展区域多为含有腐蚀性介质的滩涂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钢筋混凝土箱涵作为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可以有效防止硫酸盐、氯盐腐蚀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照标准规范系统分析混凝土防腐剂的性能、分类、作用及使用范围,建立混凝土箱涵用防腐剂的配制技术及使用方法;基于其环境作用等级及相关参数指标,利用多元复合技术开发系列防腐混凝土,提出防腐混凝土的制备技术;系统研究矿物掺合料及防腐剂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结合经济性分析优化出防腐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确定防腐混凝土箱涵配合比设计原则,建立防腐型箱涵的最佳生产配合比,提出防腐混凝土箱涵的生产工艺、产品检验标准、施工工艺及应用领域。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强度数据分析及线性回归及经济性分析,确定矿物掺合料的掺量为30%和40%,防腐剂掺量为10%,减水剂掺量为胶材总量的1.2%,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提出了防腐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2)根据环境作用划分等级及耐久性要求,防腐混凝土的抗Cl-渗透性能良好,其Cl-扩散系数均小于4.3×10-12m2/s;经150次硫酸盐干湿循环后,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防腐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耐蚀系数均在78%以上;防腐混凝土经200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及质量损失均满足设计要求,抗冻性能良好;(3)利用多元复合技术开发出C45抗腐蚀混凝土箱涵,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抗硫酸盐等级达到KS150,且外观质量稳定,表面光洁度高,实现质量较好的清水混凝土箱涵表面。

金更新[6](2019)在《掺有钻井岩屑的路基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钻井岩屑是石油开采时产生的废料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产物,虽已达到环保标准,但处置时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随着我国石油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钻井岩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不容忽视。研究钻井岩屑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降低石油开采成本,而且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路基材料是钻井岩屑资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钻前工程道路是石油开采前期的重要工程,如何将钻井岩屑应用到钻前工程道路中,成为石油企业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将钻井岩屑作为掺和料应用到钻前工程道路底基层中,并通过优化结合料配合比,使结合料在满足钻前工程道路路基设计标准的前提下钻井岩屑掺量达到最高。具体内容为:(1)本研究钻前工程道路选用半刚性底基层结构,因此分析半刚性路基结构的级配、结构、强度和破坏等原理,并以此确定本研究三个主要的力学指标7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抗拉强度、90d抗压回弹模量。(2)分析拟使用的钻井岩屑、水泥、粗细集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确保各原材料满足半刚性底基层的规范标准。(3)进行半刚性底基层结合料配合比设计,制备试验试件,确定试验方法。通过三次配合比设计,不断增加结合料中钻井岩屑掺量,并研究钻井岩屑掺量、钻井岩屑与砂掺量比、水泥掺量对结合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抗拉强度、90d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4)根据试验结果可知,钻井岩屑掺量的增加对结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抗拉强度、90d抗压回弹模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因此根据钻前工程道路设计标准来控制本研究结合料三个力学指标的最低值,从而确定本研究推荐工程上使用的最佳配合比为水泥:钻井岩屑:碎石:砂为6:26:16:52。(5)从复合材料角度分析结合料,研究结合料弹性模量理论值并与试验值对比,结果发现理论值与试验值相差较大,为了更准确地预测结合料的弹性模量,对结合料弹性模量与钻井岩屑掺量、细集料掺量、水泥掺量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结合料弹性模量与钻井岩屑掺量、细集料掺量、水泥掺量的关系式。

叶嘉诚,刘宇彬,齐曾清,徐志强,冯新军[7](2019)在《三相导电混凝土拌和工艺及配合比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选取碳纤维、石墨和钢纤维为导电相材料制备接地特性良好的三相导电混凝土,对其拌和工艺、配合比及接地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相导电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为:碳纤维掺量0.4%、石墨掺量2%、钢纤维掺量0.8%,按此配比制备的三相导电混凝土28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6.1、36.5 MPa,电阻率为1.97Ω·m,符合接地材料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要求。电阻率在-10~60℃范围内的变化幅度为0.56Ω·m,随环境湿度变化电阻率的变化幅度为0.28Ω·m,具有优良的电阻稳定性。

滕健[8](2018)在《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域城市化”,加强公共服务,推进文化建设等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市政府启动了“绿轴”工程项目规划,以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为依托,吸引金融商务办公、高端生态住宅、酒店、零售业等入驻,同时与市民文化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共同组成集民生服务、居住、商业等功能为一体城市新核心区。目前,“绿轴”一期工程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工程质量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是最关键的部分,故本文将“绿轴”大型公共建筑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于该项目的质量保证乃至威海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集成化风险控制理论,采用了集成化风险分析技术的方法,对“绿轴”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控制方案。首先,深入分析了影响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风险因素,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WBS-RBS法识别风险因素,构建绿轴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TRA法这一集成化风险分析技术,将TOPSIS法、RBF人工神经网络和层次分析法(AHP)三种方法相集成,建立了一种新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集成化风险分析模型。同时借助MATLAB编程软件和EXCEL数据分析工具,结合专家打分法,利用TRA模型对“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为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最后,基于“绿轴”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五项针对性的质量风险专项应对措施,此外还提出了建立权责分明的项目管理架构以及健全项目资金配置的方法。

杨金尤[9](2018)在《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文中提出前人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内模型试验和相应数值模拟,对于数值模拟工程实践参数下的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尚处于一片空白。为此研究工程实践参数下影响因素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变化规律的影响及其敏感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本文采用ABAQUS数值模拟方法,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数值模拟竖向荷载作用下长径比、帽径比、厚径比、桩孔径比、桩孔间径比及综合因素对带帽有孔管桩单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桩身轴力、桩周土压力、桩侧摩阻力、桩土应力比等承载性状变化规律的影响及其敏感性分析,得出:1)相同长径比的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比带帽无孔管桩复合地基总沉降量减少1/3;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桩身最佳长径比为30,长径比不宜超过40,长径比过大,桩间土体发挥的作用很小,不能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2)帽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显着,随着帽径比增大,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总沉降量与桩身轴力逐渐减少;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最佳帽径比为3;3)厚径比越大,带帽有孔管桩单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越大,当厚径比取值为0.6时,桩体和桩间土承载作用发挥适宜,复合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4)不同桩孔径比的桩身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现象,桩孔径比值在10~12.5范围内,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能充分发挥地基承载作用;5)桩孔间径比越小,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总沉降量和桩身轴力越小;三种桩孔间径比的带帽有孔管桩在桩身上中部桩孔间径比越大桩侧摩阻力越小,在桩端底部桩孔间径比越小桩侧摩阻力越大。(2)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桩间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显着,当桩间径比为4时,群桩效应不明显,群桩间类似形成一个大“方桩”承担上部荷载;桩间径比8是带帽有孔管桩群桩复合地基群桩效应的临界桩间距径比,且桩间径比8为最佳桩间径比。

刘霁茗[10](2017)在《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损害最大、爆发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西部机场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些机场都具有气候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差、地形复杂、经过高地震烈度带、人工高填方边坡等特点。因此多数山区机场都受边坡地质灾害困扰,滑坡作为边坡失稳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研究滑其破坏机制、稳定性及治理方案对于保护广大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喻家坪滑坡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南岸的鱼塘乡保安营机场东侧。喻家坪滑坡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滑动。2009年10月3日,受高填方边坡填筑体加载影响,边坡发生第一次滑动,滑坡呈上大下小的“长舌形”,并略微向东侧弯曲,滑坡主滑方向为125°,其中上部为125°,中部逐渐转为140°。滑坡后缘位于机场跑道附近,滑动距离约200300m,滑坡全长为1650m,左侧边界以冲沟为界,右侧以斜坡陡缓交界处为界,宽度为200400m,滑体总体厚度1025m,总体积约510×104m3。滑坡分为填筑体滑块和易家坪老滑坡滑块两个部分,填筑体滑块体积260×104m3,易家坪老滑坡体积250×104m3。2011年7月15日,由于强降雨的影响,滑坡后缘填筑体再次大规模下错滑动,本次发生滑移的填方体总量达330×104m3,其中后缘填筑体边坡范围新增约80×104m3发生滑移,前缘滑体在水体作用下加之受推挤作用总共向前运动大约250m远,前缘部分滑体完全解体超覆于与沟道一带,并推动原斜坡土体滑移,完全堵断了坡下主沟道。所以喻家坪滑坡滑体存在多级多条滑块,多层滑动的性质,这些滑体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大规模滑坡。文章在详细勘察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2009年及2011年两次滑坡滑动不同的起因及递进关系,结合高填方体边坡失稳破坏后加载在原始坡体上,对原始坡体造成的的变形破坏迹象,雨水作用对于加载坡体致使滑面贯通,导致坡体变形破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产生此次滑坡的形成机理。通过采取土样进行室内控制含水率的直剪实验,探究滑坡体中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沿各滑动面及潜在滑动面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对滑坡不同工况下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应用FLAC,通过模拟不同降雨时间段边坡的安全系数、塑形变形区、位移云图、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变化,直观的反映降雨状态下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特征,进而分析降雨作用对于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和滑坡现阶段的稳定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碎石砂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碎石砂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叶黑柴胡野生居群生物学特性与活性成分含量对典型生境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样地环境
    1.1 材料
    1.2 样地环境
2 方法
    2.1 样地选择
    2.2 药材取样
    2.3 药材表观性状指标检测
    2.4 有效组分含量
        2.4.1色谱条件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4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2.4.5 精密度试验
        2.4.6 重复性试验
        2.4.7 稳定性试验
        2.4.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5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2.6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环境
    3.2 不同典型生境中小叶黑柴胡野生居群的表观特性
    3.3 不同生境条件下所产小叶黑柴胡不同部位代表组分含量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2)砂桩承载特性的多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砂桩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1.2.1 砂桩的应用历史
        1.2.2 砂桩的研究现状
    1.3 砂桩加固砂质地基的机理
        1.3.1 对松散砂土的加固机理
        1.3.2 砂桩复合地基的破坏形式
        1.3.3 砂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1.4 有限元与离散元多尺度耦合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尺度数值计算方法的介绍和数值实现
    2.1 有限元方法原理及相关软件
    2.2 离散元方法原理及相关软件
    2.3 有限元离散元耦合的多尺度计算原理
    2.4 本文的多尺度实现方法
        2.4.1 计算平台的实现
        2.4.2 多尺度计算的程序流程
    2.5 离散元模型的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5.1 RVE的模型建立
        2.5.2 离散元计算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砂桩的竖向荷载承载特性
    3.1 模型的建立
        3.1.1 宏观模型的建立
        3.1.2 细观模型的建立
    3.2 宏观结果分析
        3.2.1 轴向合力分析
        3.2.2 加载过程中剪切应力以及剪切应变的变化
    3.3 细观结果分析
        3.3.1 剪切过程中孔隙比的变化
        3.3.2 特定点处RVE的细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砂桩的水平荷载承载特性
    4.1 水平荷载相关研究
    4.2 单调水平荷载模型的数值模拟
        4.2.1 单调水平荷载模型的建立
        4.2.2 宏观结果分析
        4.2.3 细观结果分析
    4.3 水平循环荷载的数值模拟
        4.3.1 水平循环荷载的模型建立
        4.3.2 宏观结果分析
        4.3.3 细观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公路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2.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2.1.2 公路质量的概念
        2.1.3 公路质量控制的原则
        2.1.4 公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2.2 影响公路质量的原因分类
    2.3 故障树简介
        2.3.1 故障树概念及术语符号
        2.3.2 布尔规则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概况及质量管理现状
    3.1 项目简介
    3.2 技术指标及施工环境
    3.3 路基、路面设计简介
        3.3.1 路基设计简介
        3.3.2 路面设计简介
    3.4 质量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4.1 质量管理制度
        3.4.2 质量管理组织
        3.4.3 管理执行效果分析
        3.4.4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道路工程质量问题
    4.1 故障树的建树及分析
        4.1.1 故障树的建树方法和步骤
        4.1.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4.1.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4.2 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高立庄道路工程质量进行分析
        4.2.1 高立庄公路故障树概述
        4.2.2 路基故障分析
        4.2.3 路面故障分析
        4.2.4 原材料故障分析
        4.2.5 各故障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道路质量控制措施
    5.1 路基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2 路面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3 原材料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4 其他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
    5.5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6.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6.2 质量管理体系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6.2.1 质量管理成熟度划分标准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实施评价与结果分析
        6.3.1 模糊矩阵的建立及其计算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4)渣粉纤维混凝土流变性与强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废渣粉研究利用现状
        1.2.2 沸石粉研究利用现状
        1.2.3 纤维研究利用现状
        1.2.4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填充密度理论
        1.4.2 剩余水量理论
        1.4.3 膜厚度理论
第二章 测试及计算方法
    2.1 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2.1.1 坍落度与扩展度测试方法
        2.1.2 粘聚性测试方法
        2.1.3 混凝土孔隙率测试方法
        2.1.4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
        2.1.5 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2.1.6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测试方法
        2.1.7 毛细吸水试验测试方法
    2.2 填充密度与平均液层值计算
        2.2.1 填充密度
        2.2.2 水膜厚度计算方法
        2.2.3 膜厚度(砂浆膜、浆膜)计算方法
    2.3 混凝土试块制作工艺
    2.4 试件的养护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膜厚度在废渣粉混凝土中的作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的性能参数
    3.2 试验方案
    3.3 废渣粉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1 流动性测量结果
        3.3.2 粘聚性测量结果
        3.3.3 电阻率测量结果
        3.3.4 孔隙率测量结果
        3.3.5 渗透性测量结果
        3.3.6 强度测量结果
    3.4 填充密度和膜厚度计算结果
    3.5 膜厚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5.1 浆膜厚度对废渣粉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3.5.2 浆膜厚度对废渣粉混凝土粘聚性的影响
        3.5.3 浆膜厚度对废渣粉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3.5.4 浆膜厚度对废渣粉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3.5.5 浆膜厚度对废渣粉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膜厚度在粗沸石粉混凝土中的作用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案
    4.3 粗沸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1 流动性测量结果
        4.3.2 粘聚性测量结果
        4.3.3 电阻率测量结果
        4.3.4 孔隙率测量结果
        4.3.5 渗透性测量结果
        4.3.6 强度测量结果
    4.4 填充密度与膜厚度计算结果
    4.5 膜厚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5.1 浆膜厚度对粗沸石粉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4.5.2 浆膜厚度对粗沸石粉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4.5.3 水膜厚度对粗沸石粉混凝土粘聚性的影响
        4.5.4 水膜厚度对粗沸石粉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强度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配合比设计
    5.3 测试结果
        5.3.1 流动性测量结果
        5.3.2 粘聚性测量结果
        5.3.3 电阻率与孔隙率测量结果
        5.3.4 强度测量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膜厚度在磨细沸石粉中的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球磨机
    6.2 试验方案
    6.3 磨细沸石粉置换水泥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3.1 流动性测量结果
        6.3.2 粘聚性测量结果
    6.4 填充密度与膜厚度计算结果
    6.5 膜厚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5.1 浆膜厚度对磨细沸石粉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6.5.2 水膜厚度对磨细沸石粉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6.5.3 水膜厚度对磨细沸石粉混凝土粘聚性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混凝土性能相关性分析
    7.1 扩展度与坍落度相关分析
    7.2 抗压强度与孔隙率相关性分析
    7.3 抗压与抗拉相关性分析
    7.4 电阻率与强度相关性分析
    7.5 孔隙率与渗水系数相关性分析
    7.6 渗水系数与抗压强度相关性分析
    7.7 电阻率与孔隙率相关性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5)防腐混凝土箱涵制备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腐混凝土研究
        1.2.2 箱涵的应用现状
    1.3 混凝土防腐剂的质量要求
    1.4 混凝土防腐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6.1 技术路线
        1.6.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防腐混凝土参数确定及研究方案
    2.1 防腐混凝土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分析
        2.1.1 基于《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腐蚀环境分析
        2.1.2 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腐蚀环境分析
    2.2 防腐混凝土耐久性参数的确定
        2.2.1 混凝土防腐的相关规定
        2.2.2 混凝土箱涵耐久性规定
    2.3 试验原材料及方案
        2.3.1 试验原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4 小结
第3章 防腐混凝土制备技术及配合比优化
    3.1 混凝土抗压强度
        3.1.1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3.1.2 抗压强度数据分析
    3.2 混凝土28d抗压强度数据回归
    3.3 防腐蚀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3.3.1 防腐混凝土初步配合比
        3.3.2 防腐混凝土经济性分析
    3.4 防腐混凝土最优配合比确定
    3.5 小结
第4章 防腐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4.1 混凝土渗透性试验研究
        4.1.1 试验方法及方案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防腐混凝土抗SO_4~(2-)侵蚀性能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防腐混凝土箱涵的生产与应用
    5.1 防腐型箱涵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1 防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5.1.2 防腐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
    5.2 防腐型钢筋混凝土箱涵的生产工艺
    5.3 防腐型预制混凝土箱涵的质量控制
        5.3.1 箱涵开裂产生的原因分析
        5.3.2 箱涵生产质量控制流程
    5.4 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生产过程
        5.4.1 箱涵用防腐混凝土制备
        5.4.2 浇筑振捣成型过程
        5.4.3 养护、拆模
        5.4.4 箱涵清水内壁质量控制
        5.4.5 施工程序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掺有钻井岩屑的路基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钻井岩屑的资源化可行性与研究现状
        1.2.1 钻井岩屑的资源化可行性研究
        1.2.2 钻井岩屑资源化研究现状
        1.2.3 其他材料应用于路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半刚性底基层结构简述
    2.1 级配原理
        2.1.1 级配的分类
        2.1.2 级配理论
    2.2 结构原理
        2.2.1 悬浮-密实型
        2.2.2 骨架-孔隙型
        2.2.3 骨架-密实型
    2.3 强度原理
        2.3.1 机械压实
        2.3.2 水泥水化
    2.4 破坏原理
        2.4.1 干缩裂缝破坏机理
        2.4.2 温缩裂缝破坏原理
        2.4.3 疲劳裂缝破坏原理
    2.5 半刚性底基层设计标准
        2.5.1 强度和刚度
        2.5.2 抗裂性能
        2.5.3 稳定性
    2.6 本章小结
3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3.1 钻井岩屑的基本性质
        3.1.1 物理特性分析
        3.1.2 化学特性分析
    3.2 水泥选择
    3.3 粗细集料选择
        3.3.1 粗集料
        3.3.2 细集料
    3.4 本章小结
4 钻井岩屑路基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分析
    4.1 配合比设计
    4.2 试验原理
        4.2.1 击实试验
        4.2.2 制备试件
        4.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2.4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4.2.5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4.3 钻井岩屑对结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确定掺和料掺量
        4.3.2 击实试验
        4.3.3 无侧限抗压强度
        4.3.4 劈裂抗拉强度
        4.3.5 抗压回弹模量
    4.4 细料比对结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确定掺和料掺量
        4.4.2 击实试验
        4.4.3 无侧限抗压强度
        4.4.4 劈裂抗拉强度
        4.4.5 抗压回弹模量
    4.5 水泥对结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5.1 确定掺和料掺量
        4.5.2 击实试验
        4.5.3 无侧限抗压强度
        4.5.4 劈裂抗拉强度
        4.5.5 抗压回弹模量
    4.6 本章小结
5 结合料有效弹性模量的预测
    5.1 结合料弹性模量理论值与试验值
        5.1.1 结合料弹性模量理论上下限
        5.1.2 结合料弹性模量试验值
        5.1.3 理论值与试验值对比
    5.2 拟合弹性模量公式
        5.2.1 钻井岩屑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5.2.2 钻井岩屑与水泥及砂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后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三相导电混凝土拌和工艺及配合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
    1.1 原材料
    1.2 基体混凝土的配合比
    1.3 拌和工艺设计
        1.3.1 石墨碳纤维导电混凝土拌和工艺设计
        1.3.2 三相导电混凝土拌和工艺设计
    1.4 配合比设计
    1.5 接地特性试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拌和工艺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3 接地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8)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1.3.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2 工程项目集成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绿轴项目概况
        2.1.1 工程基本建设概况
        2.1.2 工程结构与设计概况
        2.1.3 施工总体按排
        2.1.4 混凝土施工条件现状
    2.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2.2.1 混凝土工程质量标准
        2.2.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施工流程
        2.2.3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现状
        2.2.4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3.1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因素识别
        3.1.1 风险识别方法和流程
        3.1.2 WBS-RBS风险分解
        3.1.3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3.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集成化风险评估
        3.2.1 基于TOPSIS法混凝土质量风险状态的确定
        3.2.2 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质量风险概率的确定
        3.2.3 基于AHP法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损失的确定
        3.2.4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综合评估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的改进措施
    4.1 绿轴项目混凝土质量风险专项应对措施
        4.1.1 混凝土结构构件露筋预防管理措施
        4.1.2 原材料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4.1.3 混凝土养护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4.1.4 墙体烂根防控管理
        4.1.5 浇筑和成品养护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4.1.6 季节性施工管理措施
    4.2 建立权责分明的项目管理架构
        4.2.1 工程管理机构
        4.2.2 岗位人员职责
        4.2.3 项目部质量要素职能分配
    4.3 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配置
        4.3.1 完善预算规划和管理制度
        4.3.2 原材料采购的资金配置
        4.3.3 人力物力费用的资金配置调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外试验研究方面
        1.2.2 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的相关问题
    2.1 ABAQUS概述
    2.2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初始地应力平衡问题
        2.2.1 复合地基地应力平衡
        2.2.2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的地应力平衡方法
        2.2.3 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的自动平衡法分析
        2.2.4 带帽管桩复合地基初始地应力平衡分析
    2.3 接触问题
        2.3.1 接触面处理
        2.3.2 桩土接触
    2.4 模型参数选取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3.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3.1.1 模型建立思路
        3.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3.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2.1 荷载沉降分析
        3.2.2 桩身轴力分析
        3.2.3 桩侧摩阻力分析
        3.2.4 桩土应力比分析
        3.2.5 桩周土应力分析
        3.2.6 敏感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帽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4.1 数值模型建立
        4.1.1 模型分析建立思路
        4.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4.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1 荷载沉降分析
        4.2.2 桩身轴力分析
        4.2.3 桩侧摩阻力分析
        4.2.4 桩土应力比分析
        4.2.5 桩周土应力分析
        4.2.6 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厚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5.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5.1.1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5.1.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荷载沉降分析
        5.2.2 桩身轴力分析
        5.2.3 桩土应力比分析
        5.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5.2.5 桩周土压力分析
        5.2.6 敏感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桩孔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6.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6.1.1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6.1.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6.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2.1 荷载沉降分析
        6.2.2 桩身轴力分析
        6.2.3 桩土应力比分析
        6.2.4 桩侧摩阻力析
        6.2.5 桩周土压力分析
        6.2.6 敏感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桩孔间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7.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7.1.1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7.1.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荷载沉降分析
        7.2.2 桩身轴力分析
        7.2.3 桩土应力比分析
        7.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7.2.5 桩周土压力分析
        7.2.6 敏感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综合因素影响分析
    8.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8.1.1 模型建立思路
        8.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8.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8.2 两种因素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数值模拟分析
        8.2.1 荷载沉降分析
        8.2.2 桩身轴力分析
        8.2.3 桩周土压力分析
        8.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8.2.5 桩土应力比分析
        8.2.6 敏感性分析
    8.3 三种因素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数值模拟分析
        8.3.1 荷载沉降分析
        8.3.2 桩身轴力分析
        8.3.3 桩周土压力分析
        8.3.4 桩侧摩阻力分析
        8.3.5 桩土应力比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桩间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9.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9.1.1 模型建立思路
        9.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9.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9.2 数值模拟分析
        9.2.1 荷载沉降分析
        9.2.2 桩身轴力分析
        9.2.3 桩周土压力分析
        9.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9.2.5 桩土应力比分析
        9.2.6 敏感性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成果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评价
        1.2.2 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1.2.3 滑坡治理方法
        1.2.4 喻家坪滑坡已有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调查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5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6 水文地质特征
    2.7 不良地质现象及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的基本特征
    3.1 滑坡地质原形
        3.1.1 原始地形
        3.1.2 第一次滑移
        3.1.3 第二次滑移
        3.1.4 两次滑移递进关系
    3.2 滑坡边界和形态特征
        3.2.1 滑坡边界条件
        3.2.2 剪出口特征
        3.2.3 滑坡规模
    3.3 滑坡分区及变形特征
        3.3.1 填方滑坡堆积区(Ⅰ区)特征
        3.3.2 滑坡体滑移区(Ⅱ区)特征
        3.3.3 滑坡体覆盖区(Ⅲ区)特征
    3.4 滑坡结构特征
        3.4.1 滑体特征
        3.4.2 滑带特征
        3.4.3 滑床特征
第4章 水对岩土体作用及致滑机制研究
    4.1 水对岩土体作用
        4.1.1 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特征
        4.1.2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变化特征
        4.1.3 简易抽水试验及数据分析
        4.1.4 滑坡边界地表水活动特征
        4.1.5 地下水及地表水活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分析
    4.2 水对研究区土体力学特性影响直剪试验研究
        4.2.1 直接剪切试验基本原理
        4.2.2 试验方案及结果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致滑机理与发展趋势
        4.3.1 致滑机理
        4.3.2 发展趋势
第5章 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5.1.1 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况的选取
        5.1.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确定
        5.1.3 滑坡稳定性计算
        5.1.4 滑坡推力计算
    5.2 降雨作用下滑坡变形破坏模拟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模型的参数选取
        5.2.3 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四、碎石砂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叶黑柴胡野生居群生物学特性与活性成分含量对典型生境的响应[J]. 任艳,刘付松,刘莎,吴发明. 中草药, 2021(22)
  • [2]砂桩承载特性的多尺度研究[D]. 娄纪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3]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高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4]渣粉纤维混凝土流变性与强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徐堔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5]防腐混凝土箱涵制备技术及应用[D]. 赵亮.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掺有钻井岩屑的路基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 金更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三相导电混凝土拌和工艺及配合比试验研究[J]. 叶嘉诚,刘宇彬,齐曾清,徐志强,冯新军. 新型建筑材料, 2019(03)
  • [8]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D]. 滕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D]. 杨金尤.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1)
  • [10]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D]. 刘霁茗.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碎石砂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