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和连续放牧条件下草层的光合作用

轮作和连续放牧条件下草层的光合作用

一、在轮牧和连续放牧条件下禾草草层的光合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国栋[1](2021)在《放牧和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文中提出荒漠草原分布范围广且面积较大,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旱生性最强的草地生态系统,因此该生态系统对各种干扰活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气候格局的变化以及人类长期不合理利用的共同影响,使得该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尤其是极端干旱和长期过度放牧利用的影响更为突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畜牧业生产、区域甚至全球碳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然而,当前关于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各组分对极端干旱和自由放牧干扰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本研究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别建立放牧(自由放牧:FG,对照:CK)和极端干旱试验(生长季5-8月减雨66%:W1、6-7月减雨100%:W2、对照:CK)平台,结合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量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极端干旱和长期自由放牧对该生态系统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温室气体通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由放牧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全碳含量、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氮比(C/N),但显着增加了土壤的δ13C值、δ15N值、土壤容重和全氮含量。土壤δ13C值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土壤δ15N值与全氮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由于受采样时间的影响,只有W1极端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而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土壤碳氮比(C/N)、土壤的δ13C值和δ15N值对极端干旱的响应均不敏感。土壤δ15N值与其全氮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土壤的δ13C值与有机碳含量不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2015-2018年,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在整体上呈明显的季节和年动态变化规律,且自由放牧显着降低了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2)2015-2018年植物生长季高峰期,自由放牧显着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盖度和高度,但对植物群落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影响。放牧、年份及其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影响均不显着,仅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年际效应间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而在2018年生长季高峰期,两种极端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和植物丰富度。同时,极端干旱明显改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促使多年生根茎型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逐步成为主要优势种。W1和W2两种极端干旱条件显着降低了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但对Pielou均匀度指数影响较小。(3)2017-2018年植物生长季,放牧和年份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无显着影响,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仅在年际间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W1和W2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CK显着降低了27.65%和40.01%(P<0.05),而极端干旱处理对土壤温度无显着影响,土壤温度只在年际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4)2017-2018年植物生长季,自由放牧条件下土壤CO2排放通量较对照分别显着降低了79.27%和69.36%;而放牧、年际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CH4通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同时,极端干旱、年份及其交互作用均会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和CH4的吸收通量产生显着影响,并且两种极端干旱在两年中均显着降低了CO2的排放通量;而2017年两种极端干旱年显着降低了CH4的吸收通量,在2018年对CH4的吸收通量影响不显着。(5)2017和2018年植物生长季期间,放牧和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CO2和CH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存在显着的二次非线性回归规律(P<0.05);除2017年CK处理下CO2和CH4通量及2018年FG处理下CH4通量与土壤温度的均无显着相关性外,其余两年中不同放牧处理下土壤CO2和CH4通量与土壤温度均存在显着的二次非线性回归规律(P<0.05)。不同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但不同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无显着性关系。(6)放牧干扰通过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对CO2温室气体通量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同时主要通过降低土壤含水量间接抑制了土壤对于CH4的吸收。而由极端干旱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不仅对土壤CO2通量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还会通过降低物种丰富度对土壤CO2通量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而土壤含水量主要通过降低物种丰富度对土壤CH4通量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放牧和极端干旱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中,土壤含水量是一个关键的间接影响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的阐明了自由放牧和极端干旱对植被、土壤特征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含碳温室气体的调控机制。发现极端干旱和自由放牧在降低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同时,会通过降低大气与土壤层面含碳温室气体的扩散减缓生态系统的碳损失,从而降低荒漠草原进一步退化的风险。

冯斌[2](2021)在《高寒草原主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放牧方式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牦牛和藏羊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两种家畜,由于牧食行为的差异,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探讨家畜类型(牦牛和藏羊)及其不同混合比例对高寒草原各功能群及其主要物种功能性状和植物碳氮磷计量特征的影响,是实现高寒草原合理放牧管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环青海湖流域的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放牧方式控制试验,设置6个试验处理:牦牛单独放牧(Only yak grazing,YG)、藏羊单独放牧(Only Tibetan sheep grazing,SG)、牦牛藏羊1:6混牧(Yak and Tibetan sheep grazing mixed as 1:6,MG1:6)、牦牛藏羊1:4混牧(Yak and Tibetan sheep grazing mixed as 1:4,MG1:4)、牦牛藏羊1:2混牧(Yak and Tibetan sheep grazing mixed as 1:2,MG1:2)和禁牧对照(No grazing,NG),测定了不同放牧方式下各功能群主要物种紫花针茅、西北针茅、赖草、矮生嵩草、干生薹草、斜茎黄耆、星毛委陵菜、异叶青兰和瑞香狼毒的整株性状、叶性状、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叶粗纤维含量,及各功能群生物量、盖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和粗纤维含量,旨在从物种和功能群两个层面上探讨植物生长、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过程及机制,以期为高寒草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放牧方式对各主要物种的影响不同放牧方式下各物种整株性状(株高、单株重和株高比)对放牧的响应要大于叶性状(比叶面积、比叶重、叶厚和叶干物质等)。多个物种叶片在放牧条件下比叶重降低,叶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提升,表明物种在放牧胁迫下主要通过加速物质吸收利用的快速反应机制应对环境变化,在机理上解释中度放牧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的机制。物种性状对放牧存在种间差异,物种同一性状的对不同放牧方式响应敏感性不同,同一放牧方式下不同物种的同一性状和同一物种的不同性状的响应敏感性不同,非对称响应是高寒草原植被对不同放牧方式的主要响应机制。(2)不同放牧方式下各功能群主要物种敏感性不同放牧方式下禾本科物种敏感性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各放牧方式对草地禾本科物种的干扰程度分别为SG>MG1:6和MG1:4>MG1:2>YG,莎草科物种敏感性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各放牧方式对草地莎草科物种的干扰程度分别为MG1:2>MG1:4>MG1:6>YG和SG,豆科物种敏感性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各放牧方式对草地豆科物种的干扰程度分别为MG1:4>MG1:6、MG1:2和YG>SG,杂类草物种敏感性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放牧方式对草地杂类草物种的干扰程度分别为YG和MG1:6>MG1:4>MG1:2>YG,对各功能群物种总的敏感性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放牧方式对草地的干扰程度分别为MG1:4>MG1:6和MG1:2>SG>YG。(3)不同放牧方式对功能群的影响功能群测定结果也表明放牧方式对草地禾本科生物量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功能群,各功能群氮磷对放牧的响应大于植物碳,功能群粗纤维对放牧的响应程度较差,总体并无较大的改变。综上所述,在高寒草原不同家畜放牧对植物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对而言,藏羊放牧和混合放牧对高寒草原主要物种各性状的影响大于牦牛放牧。此外,高寒草原植物在物种水平上对放牧方式的响应较功能群水平敏感。物种叶性状在放牧胁迫下的快速反应机制一定程度揭示了草地补偿性生长的机制,这为高寒草原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刘晶[3](2021)在《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草地约有4亿公顷,占世界草地面积的13%,国土面积的41.7%,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生产功能,但当前草地生态系统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施肥和放牧是两种最常见的人为干扰,一直以来,施肥和放牧对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都是生态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目前仍存在许多争论。本研究以黄土区长期封育和放牧两种管理方式下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8年(2013-2020)的野外氮肥添加(施肥处理分别为0、5、10、20、40、80g/(m2·a),肥料为尿素)实验,来系统研究(1)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2)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不同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和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3)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种群稳定性、功能群稳定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4)施肥处理下,维持长期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四种可能机制(物种多样性、异步效应、投资组合效应、优势度效应);从而揭示施肥和放牧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该研究对于丰富植物群落稳定性相关理论和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恢复及草地的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和放牧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封育和放牧草地共有植物35种,它们所属15科、29属,且其中大部分物种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封育和放牧草地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放牧草地中出现了封育草地未出现的物种,如本氏针茅(Stipa capillata)、茅香(Anthoxanthum nitens)、黄毛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等。封育和放牧草地的优势种如甘青针茅(Stipa przewalskyi)、大针茅(Stipa grandis)、白莲蒿(Artemisia stechmanniana)的重要值均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一些伴生种如裂叶堇菜(Viola dissecta)、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西藏点地梅(Androsace mariae)等的重要值则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甚至从群落中消失。(2)施肥和放牧显着影响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封育和放牧草地,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着下降(P<0.01,P<0.01;P<0.01,P<0.01),Simpson 优势度指数显着增加(P<0.01,P<0.01),Pielou 均匀度指数仅在封育草地中显着下降(P<0.01),在放牧草地中变化不显着(P>0.05);相比封育草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放牧草地中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低;总体而言,施肥降低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但放牧延缓了施肥对物种多样性的负效应。(3)施肥和放牧影响了不同功能群和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在封育和放牧草地,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禾草类的占比均呈增加趋势,杂草类和豆科类的占比均呈下降趋势,相比封育草地,在各个施肥处理下,放牧草地中的禾草类的占比较低,杂草类和豆科类的占比较高。施肥显着增加了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P<0.01,P<0.01),这主要通过增加禾草类地上生物量来实现(P<0.01,P<0.01),且相比放牧草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封育草地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更高。(4)施肥和放牧改变了种群、功能群和群落的稳定性。封育和放牧草地中大部分物种的稳定性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如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裂叶堇菜(V.dissecta)、甘肃蒿(Artemisia gansuensis)等一些物种的稳定性变化不显着。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在封育草地,禾草类和杂草类稳定性显着降低(P<0.05,P<0.01),豆科类稳定性变化不显着(P>0.05);在放牧草地,禾草类和豆科类稳定性变化不显着(P>0.05,P>0.05),杂草类的稳定性显着降低(P<0.01);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均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P<0.05,P<0.05),且当施肥水平分别达到40g/(m2·a)和20g/(m2·a)时开始显着下降。总体而言,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封育草地群落稳定性的下降主要与禾草类和杂草类稳定性的降低有关,放牧草地稳定性的降低主要与由杂草类稳定性的下降有关。(5)施肥干扰下,在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均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P<0.05,R2=0.136;P<0.01,R2=0.281),且氮添加减弱了封育草地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但其并没有影响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异步效应((?)b)均为(?)b<1,且群落稳定性均与(?)b呈负相关(P<0.05,R2=0.140;P<0.05,R2=0.206),且氮添加均没有影响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与(?)b的相关性;投资组合效应(z)均为z>1,且群落稳定性均与物种的总方差(∑var)呈负相关(P<0.05,R2=0.144;P<0.01,R2=0.468);封育草地群落稳定性与优势种甘青针茅(S.przewalskyi)和大针茅(S.grandis)的稳定性呈正相关(P<0.01,R2=0.358;P<0.05,R2=0.175),且氮添加减弱了封育草地群落稳定性与大针茅(S.grandis)稳定性的相关性,而放牧草地群落的稳定性与其优势物种的稳定性不相关。由以上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施肥和放牧显着改变了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施肥降低了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的稳定性,但封育能够延缓施肥对群落稳定性的负影响。在施肥干扰下,物种多样性、异步效应、投资组合效应和优势度效应共同维持了封育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其中优势度效应能够解释群落稳定性的53.3%;物种多样性、异步效应和投资组合效应共同维持了放牧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其中投资组合效应能够解释群落稳定性的46.8%。

张聪[4](2021)在《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及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地作为全球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地生态系统呈现较为明显的退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并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草地退化是一个时序较长的系统性过程,不仅体现在草地覆盖度和植被生物量的减少,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较为巨大的。为解决草地退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实行轮牧制度的背景下,传统的草畜平衡监测与研究只是单纯的将一年分为冷季和暖季,而针对月际尺度上的草畜平衡状态变化未做深入研究,这使得目前的草畜平衡研究缺乏更深层次的监测。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草畜平衡状态和生产空间配置合理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草地退化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基于植被光合呼吸模型和线性拟合法得到的较高空间分辨率的植被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数据进行时序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明确重点退化区域—玛曲县草地退化的生态学特征;其次,基于植被光合呼吸模型得到的植被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与实地调研的样点产草量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拟合,以及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分别得到2000~2019年草地生长季的产草量和全年的实际载畜量,在考虑轮牧制度的条件下,计算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域、县域和乡镇域的月际草畜平衡指数并进行分级,为探索人类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最后,通过比较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县域和乡镇域的畜牧业生产空间配置合理性及其变化趋势,为试图解决草地退化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GlobeLand数据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得到,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覆盖度均值为50.41%,以0.025%·a-1的速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以中低、中和中高覆盖度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21.34%、31.88%和28.81%。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GPP平均值为713.46 g C·m-2,以0.356 g C·m-2·a-1的速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基于GPP和FVC数据构建的草地退化指数分析得到,草地植被覆盖度退化等级在2000~2009年、2010~2019年和2000~2019年三个时段均以未退化为主,分别占草地面积的64.92%、66.13%和65.74%,轻度退化等级的草地面积比例分别为35.08%、33.10%和34.17%,在2010~2019年和2000~2019年两个时段均有中度退化和中度退化分布,但面积较小。草地生物量退化等级与草地覆盖度退化等级较为一致,三个时段均以未退化为主,分别占草地面积的64.91%、55.89%和61.37%,轻度退化等级的草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5.09%、44.09%和38.63%。草地退化综合等级在三个时段均以未退化为主,分别占草地面积的64.92%、72.45%和73.48%,轻度退化的草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5.08%、27.15%和26.47%,草地退化区域集中分布在玛曲县的西部地区。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监测报告》和实地调研数据,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以黑土滩和毒杂草为主,草地沙化主要分布在玛曲县西北部黄河附近。玛曲县草地退化以盖度和高度减小、产草鲜重降低和毒杂草比例升高为基本特征,以草地样方数据为基础进行比较,退化组和对照组的草地高度和产草鲜重差异较为明显,盖度差异不明显。与基于遥感数据计算得到的草地退化分布区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基于样点采集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VPM模型计算的NPP数据构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R2=0.92)。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草量以3.60 g·m-2·a-1和14.60×108 kg·a-1的速度均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实际载畜量年际变化基本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2000~200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期间有增加的趋势,其余年份均呈减少的趋势。实际载畜量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01年(942.40×104羊单位)和2018年(790.58×104羊单位)。产草量和实际载畜量在县域和乡镇域层次上时空差异和变化较大。(3)基于提出的产草量、饲草需求量、饲草存量和饲草余量等相关概念对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州域、县域和乡镇域的月际草畜平衡状态进行评估。其中州域层次上除了在2000年4月、2009年4月和5月分别呈现临界超载、草畜平衡和盈余状态,其余年份的月份均呈现富富有余状态;县域和乡镇域的草畜平衡状态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和月际差异,其中在3~4月(春季)的超载现象较为普遍,7~8月(夏季)则较多呈现富富有余状态。乡镇域的月际草畜平衡状态变化基本分为3个阶段:1~5月、6~8月和9~12月,超载现象的频次基本呈现“高—低—中”的变化趋势。(4)畜牧业生产空间配置合理性指数的经济学和生态学意义在于权衡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生产要素(草)和经济发展(畜)之间的平衡点。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域生产空间配置合理性指数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夏河县(139.94)和迭部县(72.50)的生产空间配置合理性指数均值分别为最大和最小值。乡镇域的生产空间配置合理性指数均值中仅有32.63%的乡镇较合理,26.32%和41.05%的乡镇呈现过低和过高的状态。(5)基于对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草畜平衡和畜牧业生产空间配置合理性的综合分析,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措施:(1)继续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健全政府支持保障体系;(2)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3)“储草”与“减畜”双管齐下。

姜林[5](2020)在《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群落中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干扰存在的情况下,自然群落中的物种丧失常以非随机的模式出现,对系统功能造成的影响往往不均匀的取决于群落中的所有物种。受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物种丧失。其中,家畜过度放牧活动所导致的群落优势物种的丧失普遍存在。基于此,我们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群落中开展了针对植物功能群(Plant functional group,PFG)的去除实验,试图通过对群落组成、结构、多样性、生产力、植物-土壤中碳、氮和磷元素含量和化学计量比以及系统CO2交换量的监测、分析,明确植物功能群丧失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主要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去除处理以及对植物群落特征、生物量(生产力)、营养元素含量和系统CO2交换量等指标的监测,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高寒草甸群落的加权平均高度和累加盖度主要受杂草功能群的影响。植物功能群和随机生物量的去除均显着抑制了群落高度、禾草盖度、禾草综合优势比(Summed Dominance Ratio,SDR)的增加和杂草盖度、杂草SDR的减小,且两种去除方式之间无显着差异;去除禾草会导致莎草高度和SDR显着增大;禾草、莎草和杂草SDR的相对变化之间均存在显着负相关,表明三者在群落中具有竞争性。(2)去除处理对群落、禾草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对变化均具有显着影响,去除禾草导致群落功能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增大而优势度减小,其他处理则相反,禾草、莎草和杂草综合优势比的变化对多样性变化具有解释力;禾草综合优势比的增加会显着增加物种优势度,而降低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均匀度,杂草综合优势比与此相反;禾草、杂草综合优势比的增加会减小功能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而增加功能群优势度,莎草与此相反。(3)植物功能群和随机生物量的去除显着抑制了群落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根系生物量(LB)和禾草生物量的增加趋势,且两种去除方式之间无显着差异,LB随着去除功能群和随机生物量的增加而线性递减;AGB主要取决于禾草和杂草生物量,而根系生物量(Root Biomass,RB)主要取决于莎草生物量;禾草、莎草均与杂草生物量比例之间存在极显着线性负相关,说明二者与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4)AGB与群落中物种的均匀度指数呈显着线性负相关性关系,而与其他物种、功能群多样性指数无显着线性相关性,表明优势禾草、莎草功能群对AGB具有更大的影响。(5)去除处理显着影响了根系的氮含量,显着降低了凋落物的碳含量和C:N,而对其植物其他元素含量及计量比无显着影响;群落中植物元素含量及计量比与功能群生物量比例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功能群的去除显着降低了土壤中的全氮含量,而对全碳、全磷含量及计量比的相对变化无显着影响。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及计量比与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生物量比例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6)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生长季日间的CO2交换量表现为净吸收,即为碳汇;其GEP、ER和NEE的CO2通量分别在生长季的7月、6月和8月达到峰值。植物功能群的连续去除处理显着减小了系统的GEP和NEE的CO2吸收通量,显着减小了生长季后期的系统ER;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长季日间的GEP和ER的CO2通量与表层土壤温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线性回归关系,与表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着的负向线性回归关系,但二者与系统NEE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着;生长季高峰期(07月)系统ER与群落的加权平均高度和物种丰富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系统GEP的CO2吸收通量与莎草功能群的生物量比例之间也存在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7)高寒草甸群落中不同植物功能群的竞争关系显着影响干扰下群落组成的响应,而功能群作为相似物种的集合,其组合对于群落的多样性、系统的生产力、营养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和系统CO2交换量均具有显着的影响。相比于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类别对于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同样存在。

王迎新[6](2020)在《草畜互作对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放牧管理活动的相互作用既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稳定,又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供了驱动力。放牧对土壤、植物等影响研究报道较多,但草畜互作对草原生态系统耦合效应和物质返还的研究有待深入。为此,本研究在青藏高原牧区,研究家畜-啮齿类动物互作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探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家畜排泄物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家畜-啮齿类动物互作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耦合效应的影响。暖季放牧显着增加了物种丰富度19.8%,提高了生态系统耦合度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指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冷季适度放牧对土壤、植被没有显着影响。轮牧和连续放牧,草原地上现存量分别低于3000 kg/ha和1000 kg/ha,家畜体重下降。月均温低于-2.5℃左右,家畜体重减少;月降水量在20-80mm之间,家畜体增重迅速升高,月降水量超过80 mm左右,家畜体增重稳定升高。暖季轮牧,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和高原鼢鼠鼠丘的密度分别100 burrows/ha、210 mounds/ha时,高寒草甸二氧化碳通量最低;密度分别为110 burrows/ha、240mounds/ha时,甲烷通量最低。冷季轮牧,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和高原鼢鼠鼠丘的的密度分别100 burrows/ha、600 mounds/ha时,高寒草甸二氧化碳通量最低;密度分别为95 burrows/ha、500 mounds/ha时,甲烷通量最低。轮牧强度24 SM/ha,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100 burrows/ha,高原鼢鼠鼠丘密度470 mounds/ha时,家畜体增重最高;轮牧强度48 SM/ha,家畜体增重随啮齿类动物密度增加显着下降。2、移除植物功能群和添加牦牛排泄物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影响。去除莎草科和禾本科分别提高了凋落物重量损失速率37.2%和28.1%;分别增加了凋落物氮释放速率3.5%和3.8%、磷释放速率6.9%和3.5%、硫释放速率4.4%和1.1%。去除豆科和杂类草分别降低了凋落物重量损失速率14.9%和22.6%;分别降低了氮释放速率2.4%和4.6%、磷释放速率0.4%和0.4%、硫释放速率0.9%和0.5%。影响机制是凋落物去除莎草科和禾本科后,显着提高了凋落物初始氮、磷含量;去除豆科和杂类草后显着提高了初始木质素含量和Lignin/N、Lignin/P值,进一步影响了混合凋落物之间的非加性协同效应。粪添加和粪尿添加处理分别增加了凋落物的重量损失速率80%和70.1%,分别增加了氮释放速率24.5%和21.3%、磷释放速率20.2%和18.4%、硫释放速率19.1%和16.7%。尿添加处理在分解前60天显着增加了凋落物重量损失速率和磷和硫释放释放速率,增幅分别为22.6%、21.6%和9.1%。凋落物分解速率K、养分释放速率与土壤各指标之间关系显着。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添加排泄物通过显着提高了土壤湿度,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促进凋落物的分解。3、凋落物种类和添加牦牛排泄物对高寒灌丛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影响。与高寒草甸相比,高寒灌丛通过降低土壤温度、湿度和pH,显着降低了凋落物重量损失和氮、磷和硫释放速率,降幅分别为6.1%、2.3%、5.2%和3.4%。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碳氮在高寒灌丛样地显着高于高寒草甸。灌丛的“沃岛效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显着高于灌丛导致凋落物分解减缓的效应。凋落物+灌丛叶处理显着增加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氮、磷和硫释放速率,增幅分别为10.3%、2.5%、3.9%和2.5%。灌丛落叶的氮和磷含量较高,和草本凋落物混合后,产生非加性混合效应。凋落物+灌丛叶+灌丛茎处理显着降低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氮、磷和硫释放速率,降幅分别为20.5%、15.2%、16.1%和6.0%。灌木茎中的初始木质素含量、C/N、C/P、Lignin/N值较高,减缓了凋落物的分解。综上所述,草畜互作显着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耦合效应和物质返还。暖季放牧增加物种多样性,冷季适度放牧对土壤、植被无显着影响。合理的啮齿类动物密度有利于家畜生产力的提高和温室气体减排。草畜互作通过改变植物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碳分解和养分周转。本研究为高寒牧场家畜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证据,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维持高寒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吴婷[7](2020)在《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文中研究指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自2001年5月实施草原封育禁牧以来,已经进行了 19年。在此期间实施了草原划包到户或者联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草原围栏禁牧的措施。封育禁牧也经历了由过去的彻底围栏禁牧逐渐向围栏放牧或轮牧的转变。这些措施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大幅度改善,农牧民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封育禁牧对植被改善的具体效果成为决定禁牧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跟踪研究一直在进行,研究从最初的草地盖度、草层高度、植物种类正面作用的评价,到后来对动物活动的限制、无干扰或少干扰草原退化、结皮形成促使植物群落结构简化等负面作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认识全面和深化的过程。盐池县以灰钙土和风沙土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对于特定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首先需要具有明确的恢复目标,不同的生境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的表现不同,直接反应在生态系统功能上的差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一些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本底条件、禁牧方式和相应的植被演替阶段等界定的不严格或者陈述的不明确,导致了封育禁牧对植被影响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分歧,直接影响到封育禁牧政策的未来走向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目前对于围栏封育对于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多样性特征的研究,对于围栏封育下不同土壤类型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对于不同时间尺度下多样性特征和物种共存格局的研究更是缺乏。本研究围绕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处于封育和放牧两种状态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时间尺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20.0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CANOCO 5.0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零模型物种共存格局分析、显着物种对识别等分析方法,研究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状态下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时间尺度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共存格局。得出结果如下:1)围栏封育是荒漠草原退化草地最有效的恢复方式之一,具体表现为:围栏封育较围栏放牧群落的高度增加了 58%;覆盖度增加了 47%;多度降低了 25%;生物量增加了 23%,促进植物群落向进展演替的方向发展。2)群落特征:围栏封育情况下群落类型以禾本科+豆科为主,主要功能群为多年生禾本科;围栏放牧情况下群落类型以豆科+菊科为主,主要功能群为菊科和豆科。相对于放牧管理,封育状态下,灰钙土上禾本科、豆科的生物量、多度、高度、盖度有显着差异;菊科的生物量和多度有显着差异。风沙土上禾本科生物量、多度、高度有显着差异;调控因子主要是土壤0-5cm粗砂粒含量、黏粉粒含量、TN、TC、pH,10-20cm黏粉粒含量。群落物种组成分布差异,主要依赖于土壤生境。3)多样性特征:相较于放牧管理,围栏封育多样性指数未见显着性差异;灰钙土和风沙土上α多样性指数呈现显着性差异。围栏封育区灰钙土上β多样性显着低于风沙土,风沙土上物种的周转率高于灰钙土。环境过滤对于多样性起调控作用,围栏封育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封育和放牧显着影响灰钙土生境群落多样性,而对风沙土多样性多样性影响较弱。4)物种共存格局:显着性物种竞争共存格局主要发生在灰钙土生境,植物多样性维持受生物过滤机制调控。风沙土主要表现为非竞争性共存格局,植物多样性可能受环境过滤和随机过程调控。

杨磊[8](2020)在《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及修复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背景下,温带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及其变化机制,本文借助于遥感技术的区域性优势,融合生态水文学、恢复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气象、植被、社会经济等资料,以草地类型丰富的阿勒泰地区为研究区,选择覆盖度、产草量及生态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为量化指标,分析了草地退化的趋势、规律和空间差异性,评估了草地退化的ESV损失量,明晰了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影响强度,提出了草地退化区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为遏制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不断加剧的趋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程度不断加重。空间上,全区50%以上草地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持续增大,多样性和均匀性不断减小;覆盖度较高的草地(覆盖度>0.6)面积减少明显,并不断向覆盖度较低的草地(覆盖度<0.4)转移,草地产草量降低,阿尔泰山山区及山前植被覆盖较高的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退化明显。(2)利用时间累积归一化植被指数(Time-Integr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TI-NDVI)作为ESV的当量修正系数,通过增强ESV空间分布的异质性表达,首次计算了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量,计算得到:2000~2017年的18年内阿勒泰地区草地ESV损失5.10%。(3)自然方面,研究了草地的发展与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关系,2000~2017年阿勒泰地区草地分布区内,92%以上区域气候变暖变湿,干旱的平原区内大面积草地在供水条件改善条件下发生改善,然而相对寒冷的山区,大面积草地在自然条件改善情况下发生了退化。(4)人为方面,阿勒泰地区草地超载比例高达52%,春秋牧场超载更是达到了69%。48.47%草地植被变化由人为因素所主导,46.82%由气候因素所主导,4.71%由两者共同主导。同时退化草地中的94.00%由人为因素主导,改善草地中的93.13%由气候因素主导。从而第一次比较清晰地区分了草地变化与气候、人为的关系,指出了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今后草地的保护、草场条件改善所要采取的有针对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5)根据其生态退化现状与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A.打草适宜时间应该在7月26日至8月9日期间,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有利于草地尽快恢复。B.开展草地修复和保护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围栏封育、人工补种和毒害草、鼠虫防治等工程措施。C.采取发展畜牧产业园、种植饲料灌木林,合理控制放牧强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非工程措施。坚持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推动当地农牧业向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工程和措施为依托,推进生态补偿和政策奖惩机制以保障生态修复措施的顺利推行,逐步实现阿勒泰地区草地恢复及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

苏日古嘎[9](2020)在《不同放牧家畜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放牧是内蒙古天然草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家畜是放牧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家畜种类及其组合对草原植物群落有不同的影响,但关于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放牧强度和时间,而对不同家畜种类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中度放牧强度下3种家畜(牛、绵羊和山羊)对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采用区组试验小区设计,共使用16个放牧草地小区,代表4个处理(3种家畜+无牧对照),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表明:1)不同家畜影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组成:与无牧草地相比,放牧绵羊显着降低了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重要值(P<0.05),而放牧牛显着降低羊草和大针茅重要值(P<0.05),放牧山羊显着降低大针茅重要值(P<0.05)。与放牧绵羊相比,放牧山羊和牛显着降低草地中羊草重要值(P<0.05),但显着提高糙隐子草的重要值(P<0.05)。大针茅重要值在放牧三种家畜的草地间没有显着差异。与无放牧草地相比,放牧牛显着提高了草地的物种丰富度、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H)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R)(P<0.05),而放牧绵羊和山羊的草地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对照草地无显着差异;放牧牛的草地三种多样性指数也显着高于放牧绵羊的草地(P<0.05)。2)不同放牧家畜影响草地植物地上现存量:与无牧草地相比,放牧绵羊显着降低了大针茅、糙隐子草和其他杂类草的地上现存量(P<0.05);放牧牛和山羊则显着降低了羊草、大针茅和糙隐子草的地上现存量(P<0.05)。放牧绵羊草地的糙隐子草地上现存量显着低于放牧牛和山羊草地(P<0.05);放牧牛草地的羊草地上现存量显着低于放牧绵羊的草地(P<0.05)。放牧山羊的羊草采食量显着高于放牧牛的采食量(P<0.05),但与放牧绵羊无显着差异。3)不同放牧家畜影响草地植物功能群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与无放牧草地相比,放牧绵羊和山羊显着增加了根茎型禾草的相对生物量,但降低低矮丛生型禾草的相对生物量(P<0.05);放牧牛显着增加一、二年生植物的相对生物量(P<0.05)。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无显着影响。4)不同放牧家畜影响草原植物群落的水平空间格局:与无牧草地相比,放牧家畜降低了群落中植物种群的空间异质性,即无牧草地中大针茅和羊草种群明显的斑块特征在放牧草地中没有出现。说明草地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虽受放牧家畜的影响,但土壤微地形和土壤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具有主导作用。5)中度放牧条件下,连续三年放牧对土壤(020 cm)含水量和容重没有显着影响。与无放牧草地相比,放牧牛草地土壤010 cm全氮全碳含量较低(P<0.05),放牧绵羊草地土壤010 cm全磷含量较高(P<0.05)。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次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实验的方法同时比较三种主要家畜放牧对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加深了家畜放牧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动态的认识,并可为优化草原放牧管理,尤其优化畜牧群结构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徐文兵[10](2020)在《畜粪添加对高寒草地植被及土壤特征的作用》文中认为藏系家畜与高寒草地的互作,是青藏高原高寒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家畜排泄物含大量NPK及矿质养分,其沉积类似于养分添加或土壤施肥,青藏高原拥有1300万头牦牛和3000万只藏羊,其排泄物数量大、分布广,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畜粪作为排泄物主要形式之一,具存留时间长、分解缓慢特征,在高寒草地生产力维持和退化草地恢复中起关键作用。已有畜粪对高寒草地的研究集中于:粪种子库、粪与植被互作、牦牛粪窒息效应及其时、空特征;但畜粪添加对植被的异同效应及添加形式对高寒草地的作用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通过:牦牛粪(破碎与否)添加方式和添加量(0、10、20和30 gN/m2)下高寒草甸,以及畜粪添加种类(牦牛粪、藏羊粪和尿素,添加量均为10 gN/m2)下退化高寒草原土、草特征及恢复效果研究,确定高寒草甸管理的适宜牦牛粪添加量及方式,退化高寒草原恢复的适宜畜粪添加种类。主要结果如下:牦牛粪添加对草甸的施肥效应为破碎>未破碎,破碎比非破碎提高牧草N和P含量1.1-1.7倍和1.1倍,未破碎牦牛粪添加显着降低草地植被盖度;随粪N添加量增加,破碎牦牛粪利于草地植被生长,未破碎牦牛粪对草地植被窒息效应增大,粪添加第2年未破碎牦牛粪有弱施肥效应。牦牛粪、藏羊粪和尿素添加,提高第1-3年高寒草原牧草高度约1.2倍、1.4倍和1.5倍,地上生物量约1.1倍、1.4倍和1.8倍;第1-3年,增加禾草生物量比例56.1%-74.5%、57.9%-72.5%和59.5%-70.6%,维持3年群落中禾草高生物量比例。畜粪添加增加禾草重要值及植物物种数,提高群落Shannon-Winer多样性指数,降低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提高牧草NP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牧草NP和土壤有机质的正效应持续2年以上,对牧草N的效应较无机肥滞后。随养分添加时间持续,高寒草原群落植物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逐渐呈反J型,群落趋于稳定,退化高寒草原逐渐恢复;恢复效果为藏羊粪和尿素>牦牛粪>对照。综上,高寒草甸适宜牦牛粪添加方式为破碎,且N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牦牛粪、藏羊粪添加提高土、草养分,增强群落稳定性和正向演替,均可作为退化高寒草原恢复的管理恢复措施之一。

二、在轮牧和连续放牧条件下禾草草层的光合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轮牧和连续放牧条件下禾草草层的光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和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1.2.2 放牧对草地土壤特征的影响
        1.2.3 放牧对草地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1.3 干旱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极端干旱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1.3.2 极端干旱对草地土壤特征的影响
        1.3.3 极端干旱对草地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1.4 草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子
    1.5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与地貌
        2.1.4 植被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区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本底调查
        2.3.2 试验区气象数据的搜集记录
        2.3.3 草原植物群落指标的测定
        2.3.4 土壤取样与测定分析
        2.3.5 温室气体的采集和测定
        2.3.6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测定
        2.3.7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自由放牧对荒漠草原动态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特征的影响
        3.2.1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2.3 土壤碳、氮同位素与其对应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关系
    3.3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3.1 放牧对荒漠草原地上现存量的影响
        3.3.2 自由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3.3.3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3.3.4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放牧处理对荒漠草原温室气体的影响
        3.4.1 不同放牧处理对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3.4.2 不同放牧处理对荒漠草原CO_2和CH_4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3.4.3 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水分与温室气体通量的关系
        3.4.4 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3.5 讨论
        3.5.1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5.2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5.3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及其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5.4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比(C/N)的影响
        3.5.5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3.5.6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
        3.5.7 荒漠草原自由放牧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素
    3.6 小结
4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2016-2018年研究区降水量季节变化
    4.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特征的影响
        4.2.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3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
        4.3.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4.3.2 极端干旱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功能群密度的影响
        4.3.3 极端干旱对不同光合类型植物密度的影响
        4.3.4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物重要值的影响
        4.3.5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4.4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4.4.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4.4.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CO_2通量的影响
        4.4.3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CH_4通量的影响
        4.4.4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与温度和水分的关系
        4.4.5 极端干旱下荒漠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素
    4.5 讨论
        4.5.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5.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5.3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及其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5.4 极端干旱对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5.5 极端干旱处理下荒漠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素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高寒草原主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放牧方式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放牧对植物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1.1.2 放牧对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1.1.3 放牧对群落结构和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1.1.4 放牧方式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和测定
        2.3.1 各功能群主要物种性状数据测定
        2.3.2 各功能群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各功能群主要物种性状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主要物种整株性状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3.3.2 主要物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3.3.3 主要物种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3.3.4 主要物种叶片NDF和 ADF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3.3.5 主要物种各性状的可塑指数在放牧方式下的变化
    3.4 讨论
        3.4.1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物种整株性状的影响
        3.4.2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物种叶片性状的影响
        3.4.3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物种碳、氮、磷的影响
        3.4.4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物种叶片NDF和 ADF的影响
        3.4.5 不同放牧方式下各物种可塑性指数变化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功能群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
        4.3.2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功能群碳、氮、磷的影响
        4.3.3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功能群NDF和 ADF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功能群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
        4.4.2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功能群碳、氮、磷的影响
        4.4.3 不同放牧方式对各功能NDF和 ADF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施肥和放牧对草地群落组成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1.2.2 施肥和放牧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2.3 草地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机制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样品采集及指标计算
        2.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组成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 施肥对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3.2 施肥对封育和放牧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3 施肥对封育和放牧草地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4.1 施肥对封育和放牧草地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4.2 施肥对封育和放牧草地功能群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维持机制的检验
    5.1 物种多样性
    5.2 异步效应
    5.3 投资组合效应
    5.4 优势度效应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个人简历

(4)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及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植被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2.2 草地退化研究现状
        1.2.3 草畜平衡研究现状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结构安排
2 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概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草地资源概况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
        3.1.1 遥感数据
        3.1.2 统计年鉴数据
        3.1.3 野外调研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草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
        3.2.2 草畜平衡评价指标体系
        3.2.3 畜牧业生产空间配置的合理性
4 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2 草地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
    4.3 草地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
    4.4 草地退化时空分布特征
    4.5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草地退化样点分析
    4.6 小结
5 甘南藏族自治州草畜平衡时空特征分析
    5.1 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反演和年际变化
    5.2 实际载畜量和饲草需求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5.3 饲草供给量的时空动态分布
    5.4 草畜平衡的时空动态变化
    5.5 小结
6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生产空间配置的合理性及畜牧业发展建议
    6.1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生产空间配置的合理性
    6.2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发展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1.1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1.1.2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1.2 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损失
        1.2.1 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1.2.2 过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物种去除实验的应用
    1.4 植物功能群的生态学价值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地背景
        2.1.1 区域概况
        2.1.2 样地气候特征
        2.1.3 样地土壤特征
    2.2 植物群落特征
    2.3 实验设计及操作
    2.4 实验数据的获取
        2.4.1 植物群落调查
        2.4.2 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2.4.3 植物生物量样品采集与处理
        2.4.4 植物、土壤测试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5 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监测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三章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高度和盖度的响应
        3.2.2 群落中植物功能群综合优势比的响应
        3.2.3 群落水平物种及功能群多样性的响应
        3.2.4 功能群水平物种多样性的响应
        3.2.5 功能群综合优势比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联性
    3.3 讨论
        3.3.1 群落组成和结构对植物功能群去除的响应
        3.3.2 群落中功能群组成对多样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去除处理下的群落生物量
        4.1.2 不同去除处理下的功能群生物量及其比例
        4.1.3 群落及功能群生物量之间的关联性
        4.1.4 群落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联性
    4.3 讨论
        4.3.1 高寒草甸群落生产力对植物功能群去除的响应
        4.3.2 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植物-土壤主要营养元素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群落碳、氮、磷含量的响应
        5.2.2 植物群落碳、氮、磷元素计量比的响应
        5.2.3 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相对变化的响应
        5.2.4 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相对变化的响应
    5.3 讨论
        5.3.1 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高寒草甸植物营养元素的影响
        5.3.2 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高寒草甸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影响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长季CO_2交换量的月际动态
        6.2.2 不同去除处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生长季均值
        6.2.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长季CO_2交换量与气候、植物因子的关联性
    6.3 讨论
        6.3.1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季节变化
        6.3.2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高寒草甸群落中不同功能群的共存关系
        7.1.2 植物功能群类别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过程及功能的关系
        7.1.3 物种多样性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过程及功能的关系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7.2.2 高寒草甸群落物种丧失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草畜互作对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草畜互作对草原生产功能的影响
        1.2.2 草畜互作对草原生态功能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家畜-啮齿类动物互作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耦合效应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放牧试验
        2.2.3 指标测定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地上/地下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对放牧的响应
        2.3.2 土壤理化性质对放牧的响应
        2.3.3 生态系统耦合度和多功能性对放牧的响应
        2.3.4 轮牧和连续放牧下家畜体增重和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
        2.3.5 轮牧和连续放牧下家畜体增重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
        2.3.6 放牧家畜和啮齿类动物互作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3.7 放牧家畜和啮齿类动物互作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高寒草甸植物-家畜之间互作机制及其对放牧的响应
        2.4.2 放牧调控啮齿类动物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和家畜生产力的机制
        2.4.3 高寒草甸放牧技术体系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移除植物功能群和添加牦牛排泄物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地设置
        3.2.3 凋落物和土壤采集与分析
        3.2.4 土壤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3.3.2 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4 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去除植物功能群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3.4.2 添加牦牛排泄物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3.4.3 土壤理化性质与凋落物分解之间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凋落物种类和添加牦牛排泄物对高寒灌丛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地设置
        4.2.2 凋落物和土壤采集与分析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高寒灌丛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4.3.2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3 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4 讨论
        4.4.1 高寒草甸转变为高寒灌丛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4.4.2 高寒草甸转变为高寒灌丛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线与样方的设置
    2.3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群落特征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方法
    3.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多样性动态特征
    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多样性维持机制
    5.1 研究方法
    5.2 数据分析与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及修复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研究
        1.2.2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3.3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候条件
    2.3 土壤类型
    2.4 生物资源
        2.4.1 草地资源
        2.4.2 森林资源
        2.4.3 动物资源
    2.5 水文水资源
    2.6 经济社会概况
第三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特征
    3.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草地类型组成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3.2.1 草地类型
        3.2.2 不同草地类型的物种组成
        3.2.3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3.3 当地居民对草原生态退化的感知
        3.3.1 问卷基本情况
        3.3.2 居民对草地生态退化的认知
        3.3.3 居民认为草地生态退化的原因
    3.4 草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
    3.5 草地覆盖度等级的面积变化特点
    3.6 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3.6.1 草地覆盖度变化的总体特征
        3.6.2 草地覆盖度变化的空间特征
        3.6.3 草地覆盖度趋势性预测
    3.7 草地产草量的变化特点
        3.7.1 草地产草量反演
        3.7.2 草地产草量变化总体特征
        3.7.3 草地产草量变化的空间特征
        3.7.4 草地产草量趋势性预测
    3.8 小结
第四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受损评估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不同时段TI-NDVI的空间特征
        4.2.1 TI-NDVI(第1时段)的空间特征
        4.2.2 TI-NDVI(第2时段)的空间特征
        4.2.3 TI-NDVI(第3时段)的空间特征
    4.3 TI-NDVI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4.3.1 TI-NDVI(第1时段至第2时段)的变化特征
        4.3.2 TI-NDVI(第2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3.3 TI-NDVI(第1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4 不同时段ESV的空间特征
        4.4.1 ESV(第1时段)的空间特征
        4.4.2 ESV(第2时段)的空间特征
        4.4.3 ESV(第3时段)的空间特征
    4.5 ESV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4.5.1 ESV(第1时段至第2时段)的变化特征
        4.5.2 ESV(第2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5.3 ESV(第1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6 小结
第五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
    5.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自然因素对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5.2.1 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
        5.2.2 草地覆盖度及产草量与气温和降水相关性
        5.2.3 土壤干旱指数时空变化
        5.2.4 草地覆盖度及产草量与TVDI相关性
    5.3 人为因素对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5.3.1 草地超载放牧
        5.3.2 其它人为因素
    5.4 草地生态退化的驱动机制
        5.4.1 物候变化
        5.4.2 草地与水分的关系
        5.4.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退化影响的厘定
    5.5 小结
第六章 草地生态修复策略与保障机制
    6.1 野外采样与研究方法
        6.1.1 野外采样
        6.1.2 研究方法
    6.2 草地围栏对草地影响
        6.2.1 围栏对生物量的影响
        6.2.2 围栏对草地植被盖度、高度的影响
        6.2.3 围栏对草地群落结构的影响
        6.2.4 围栏对草地产生影响的原因探讨
    6.3 草地生态修复策略
        6.3.1 草地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6.3.2 草地生态修复非工程措施
    6.4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修复保障机制
        6.4.1 生态补偿
        6.4.2 政策奖惩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不同草地类型物种组成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同放牧家畜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放牧家畜对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1.2 放牧家畜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1.1.3 放牧家畜对草地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1.1.4 放牧家畜对草地土壤系统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和植被构成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及处理
        2.2.2 植物-土壤调查和测定
        2.2.3 计算与统计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1.1 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
        3.1.2 不同放牧家畜对典型草原植物组成的影响
        3.1.3 不同放牧家畜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1.4 不同放牧家畜对主要植物高度和基部盖度的影响
    3.2 不同放牧家畜采食量和植物地上现存量
    3.3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3.3.1 不同放牧家畜对植物群落功能群生产力分配的影响
        3.3.2 不同家畜放牧下草地植物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牧草采食量和季末残留量
    3.4 不同放牧家畜对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影响
        3.4.1 大针茅种群空间自相关系数
        3.4.2 大针茅种群空间变异函数
        3.4.3 大针茅种群空间格局2D图
        3.4.4 羊草种群空间自相关系数
        3.4.5 羊草种群空间变异函数
        3.4.6 羊草种群空间格局2D图
    3.5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4.2 不同放牧家畜采食量和植物地上现存量
    4.3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4.4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4.5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土壤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硕士学习期间发表/参与发表的论文

(10)畜粪添加对高寒草地植被及土壤特征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畜粪成分及排泄量
        1.1.1 畜粪成分
        1.1.2 畜粪排泄量及时空分布
    1.2 畜粪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1.2.1 畜粪对草地植被的施肥与窒息作用
        1.2.2 畜粪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3 畜粪对草地土壤的作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牦牛粪添加方式和添加量对高寒草甸的作用
        2.1.2 养分添加种类对退化高寒草原的作用
    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2.2.1 植物种重要值
        2.2.2 群落特征
        2.2.3 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其构成
        2.2.4 植物多样性指数
        2.2.5 牧草养分
        2.2.6 土样养分
        2.2.7 草地稳定性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牦牛粪添加方式和添加量对高寒草甸的作用
        3.1.1 主要物种重要值
        3.1.2 植物群落特征
        3.1.3 生物量构成
        3.1.4 草地群落植物科、属、种多样性
        3.1.5 牧草养分
        3.1.6 土壤养分
    3.2 养分添加种类对退化高寒草原的作用
        3.2.1 主要植物重要值
        3.2.2 植物群落特征
        3.2.3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
        3.2.4 植物物种多样性
        3.2.5 牧草养分
        3.2.6 土壤养分
        3.2.7 草地稳定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草地群落结构特征
    4.2 草地牧草养分
    4.3 草地土壤理化特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在轮牧和连续放牧条件下禾草草层的光合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和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 朱国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高寒草原主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放牧方式的响应[D]. 冯斌. 青海大学, 2021(01)
  • [3]施肥对黄土区封育和放牧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刘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2000~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及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研究[D]. 张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D]. 姜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草畜互作对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 王迎新. 兰州大学, 2020(01)
  • [7]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D]. 吴婷. 宁夏大学, 2020(03)
  • [8]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及修复策略[D]. 杨磊. 新疆大学, 2020(06)
  • [9]不同放牧家畜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苏日古嘎.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畜粪添加对高寒草地植被及土壤特征的作用[D]. 徐文兵. 兰州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轮作和连续放牧条件下草层的光合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