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

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

一、我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论文文献综述)

郭奕瑶[1](2020)在《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演绎,古典园林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皇家园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无疑是一笔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发展鼎盛时期的一座大型人工山水园,由一百多个园林景群共同造就了其特有的园中有园、园园相连的集锦式园林大观。园景集江南水乡之明秀与北国山川之雄奇于一体,两者相生相融,展现出超高的造园技艺和审美意趣。写仿在古代艺术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绘画、诗词、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其本质是在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目前关于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提纲挈领的论述,亦或者针对某一个典型案例从特定角度的深入分析,缺乏写仿背后成因的深入探究和系统性的归纳分析,以及对写仿实例一一对应的细致深入剖析。因此,文章通过对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创作手法研究,旨在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契机、类型、创作手法特点,丰富圆明园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同时对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古代文学绘画艺术、士人隐逸文化方面对写仿创作手法产生的渊源背景进行分析,同时依据古典园林的发展梳理写仿创作手法的发展演变。其次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分析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契机、成因。最后通过对全园式写仿、扩展式写仿、局部式写仿、山水结构式写仿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从相地选址、空间布局、掇山理水、建筑布局以及植物配置五个方面对写仿创作手法进行归纳总结,明晰写仿创作手法的特点。通过以上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圆明园造园手法的理论内涵,更好地学习借鉴及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为古典园林的优秀典范继承与发扬尽一点绵薄之力。

王思远[2](2020)在《清代南苑历史研究与保护利用》文中提出清代南苑位于北京城南,是我国五代苑囿,元、明、清三代皇家御苑。南苑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就是帝王狩猎之地,历经数代发展,始终保持秦汉时期较为原始的苑囿风貌。清代南苑各方面功能趋于完善、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主要功能有行围狩猎、阅兵演武、园居行游、外交扶绥、宗教祭祀,另有物资供应、涵养水源、出行驻跸等衍生功能,这些独特的功能作用形成了它与其他皇家御苑风格迥异的园林艺术特色,在建筑布局、自然风貌、游赏方式等方面都有极大不同,是罕见的秦汉之风古苑囿案例,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将北京南部地区划分为展示大国历史风采的文化景观区域,随着大兴机场的建设与中轴线申遗的进行,北京南部地区成为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窗口。北京南城正处在快速转型的非常时期,作为北京南城的门户,清代南苑遗址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今清代南苑整体格局基本无存,仅大致文脉可分辨,内部文物古迹未得到应有的保护,自身文化价值得不到彰显。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今,如何对规模宏大、遗存类型众多、分布范围广阔的清代南苑遗址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清代南苑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与现状研究、价值判定、保护规划、利用展示四个方面,探索清代南苑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的可行方向。首先整理清代南苑的历史地理、历史沿革,分析清代南苑的艺术构成要素,并对清代南苑现今遗存文物古迹进行调研查证、分类总结;其次对清代南苑进行价值判定,价值判定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同类型遗址的特征与价值构成分析,研究清代南苑遗址的宏观价值构成,并将宏观价值分解至子项,以此进行详细的价值判定,总结清代南苑遗址的价值与特征;在梳理文物古迹遗存与进行价值判定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清代南苑遗址的保护策略,从城市发展、遗产保护两个方向对相关文件的保护倾向进行解读,结合遗址本身概况选择相对可行的保护方式,对遗址本体与文物古迹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估,根据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对遗址整体提出保护策略,对文物古迹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通过对国内外大遗址的利用方式,探索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与遗产旅游的关系,并根据清代南苑遗址的现状来探索其遗产旅游可行性,梳理文物古迹利用现状,并根据其分类、空间分布等划分节点与片区,进行相应的再利用功能设计,对旅游节点、片区、路线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以期为清代南苑遗址及其遗存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方式提供借鉴,增强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尊重。

陈鹏[3](2020)在《有泉有竹清幽致,曰室曰斋淳朴敦——长春园如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园位于长春园外环景区的东南隅,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规模重修,道光年间局部整修,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变为废墟。经过2011年一次考古勘探与2012年、2017年二次考古发掘,遗址大部分显露于地面,现未采取保护与展示措施。如园是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后写仿江宁(南京)瞻园而建,是典型的人工平地山水园。如园规仿瞻园的格局与意境,采用“对景”与“借景”的设计手法,营造了一处极具清幽淳朴风格的皇家文人园林。本文采用考古发掘、现状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状分析、营建变迁、复原研究、写仿手法、空间特色、造园意匠等角度对如园展开了广泛而系统地研究。在遗址现状勘察、文献史料梳理、样式雷图考辨的基础上,详细地提炼了遗址现状信息,探明了咸丰年间如园的总体格局,系统地厘清了如园从乾隆朝肇建、嘉庆朝增华、道光朝整修、咸丰朝衰亡及近现代变迁的历史过程,并通过图示的方式对乾嘉时期如园总体格局与单体建筑进行了复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如园与瞻园,阐明了两园在空间环境、山水格局、建筑形制、造园手法、植物配置、文化意蕴等层面的异同,提炼了如园具体写仿创作手法,并总结了乾嘉两代帝王在园林营建中的不同审美倾向。通过对如园空间特色与造园意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如园背后所蕴含的儒释道多元文化融合的创作意匠与文化内涵,不仅推动了清代皇家园林个案研究,而且深化了圆明园遗址的历史与价值认知,进一步推动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实践。

王奥怡[4](2020)在《萝径因幽偏得趣,云峰含润独超群 ——清漪园绮望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绮望轩建筑群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始建于乾隆朝,是清漪园时期后溪河畔重要的景观节点。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劫掠北京西郊园林时绮望轩建筑群部分幸存,同治十二年(1873)被全部拆除,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未能重建,现仅存遗址。本文以绮望轩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并梳理文献史料,调查勘测遗址,在此基础上对绮望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一、梳理绮望轩的基本概况及历史沿革,厘清了“绮望轩”、“寒香阁”、“古情亭”、“翠籁亭”等建筑题名及其空间位置;二、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手工测量结合的方式对遗址进行翔实测绘与调查。三、综合分析遗址与相关样式雷图档、清宫档案、御制诗等材料中的空间关系与尺度等信息,参照同期园林建筑实物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度权衡,对清漪园时期绮望轩建筑群遗址进行了复原研究。四、从后山整体环境与园林内部空间处理两个层面分析绮望轩的园林造景,推测其营建过程,对绮望轩独特的叠石种松进行深入分析。五、解读乾隆帝在绮望轩的园林活动,结合对绮望轩点景题名及御制诗的解读分析其蕴藏的审美内涵。本研究深化了对颐和园的整体价值认知,为颐和园后山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坚实基础,其复原研究方法也为相关皇家园林遗址的研究提供参考。

孙佳丰[5](2020)在《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文中提出皇家园林在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西苑北海经历了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变迁过程,它包容了北京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记录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丰富的城市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北海公园体现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历史传承与共时融合,是北京历史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的缩影,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北海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空间视角着手,融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利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北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北海的发展历史,介绍北海的空间布局,并分析北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地理、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北海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与内涵。在全面把握北海公园历史面貌的同时,关注园林文化空间的动态性,从空间主体、空间功能、空间特征等方面,论述北海公园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属性变化,并据此阐释北海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接着,从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传统空间环境利用、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分析北海公园对历史空间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探讨北海文化空间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重点关注其如何实现建筑景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并论述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然后,从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三个方面,分析北海公园文化空间传承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讨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最后,在对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尊重空间历史性与文化性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利用,在挖掘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发挥空间的文化功能,才能将深厚的空间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生产力,实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刘洋[6](2020)在《北海静心斋(镜清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海静心斋(镜清斋)研究是对清代皇家园林经典个案的系统研究,目的在于弥补西苑营建史料整理的缺环,完善和丰富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理论成果。本文借助传统文献考证方法和现代测绘调查方法,将静心斋营建工程置于北海北岸格局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梳理乾隆朝的营建过程并分析其发生的内在动因,提出清初八旗驻京制度对北岸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改造大西天经厂则是静心斋营建的重要契机。通过解读样式雷图档等相关营缮档案,了解同光朝静心斋修缮的工程内容,从而完善对历史沿革的认知。基于对历史状况的可靠判断,本文通过横向对比同时期、同类型的园林作品,分析静心斋的空间特征,对其设计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通过审视乾隆皇帝宏观意义上的园林活动,分析静心斋的创作意象,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多元化、深层次园林艺术,突破了以往研究中仅以“写仿江南园林”笼统称之的局面,尤其是将园内“方池”放入中国古典园林史框架中进行思考,廓清了“方池”理水的源流及形式背后所反映的审美精神。最后通过解读乾隆皇帝御制诗系统分析静心斋的创作意象、审美意趣,总结造园思想,以经典个案的剖析推动乾隆时代园林艺术、园林文化的研究,对深化西苑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付梦悦[7](2020)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编语文教材自2017年全国基本统一使用以来,标志着“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而教材中的选文在进入师生视野以前,大多被编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改处理。实用类文章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选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经过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有涉及删改的文章统计发现,近九成实用类文章在选编进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时,进行了删改。研究实用类文章的删改现象,以服务于教学,是本文的目的。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7-9年级)中的没有争议性的具有典型性的按照表达方式划分的实用类文章即说明性文章(以科普文为主)、议论性文章(以演讲词、书信为主)、记叙性文章(以新闻为主)及其相关体裁。立足于“文章”和“文学”的大别,对实用类文章的改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采取数据统计方法用表格形式对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和删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定性研究采取文献梳理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改编的原因并对改编之处进行探讨,分析其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继而尝试对改编的实用类文章提出教学策略建议。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7-9)年级中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和删改情况做了全面具体的统计,数据统计的方式能够更为直观的发现改编问题。第二部分是基于上述的统计数据分析改编的原因。第三部分是针对上述统计出来的改编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并提出三点改编建议。第一,拓宽选文的疆界;第二,多选典型的实用文章;第三,增加与日常运用更紧密的文章。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实用类文章改编内容的思考,对实用类文章教学提出两点策略性建议。第一,要理性看待选文删改,可以在教学时考虑选文类型处理删改内容或将删改内容作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选择性使用;第二,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如针对删改内容借助“ORID”和“OPVL”两种思维工具建构思考路径、展开批判性阅读教学、探索“读、写、改一体化”的实用文教学模式。

方兴[8](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认为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郭凌[9](2019)在《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 ——历史、内容与观点》文中认为从十六世纪到今日,众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开展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园林造园艺术与思想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与观点,并以此拓展与革新现有的理论构架。考察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公正、客观地认识中国园林这一博大精深的事物。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学者的中国园林研究的文献回顾,对中国园林态度的历史变化、造园艺术与造园思想特征进行梳理、提炼与分析来了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园林的过程、内容与理念。论文分为五个章节。首先,在开头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按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研究的历史过程、内容要素和理论成果的顺序展开,挖掘这些内容背后的学术态度、研究理念和方法,最后在第五章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发现,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在他们的政治经济立场、文化背景、思维传统、方法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同时也因这些共性而产生不同于中国学者的态度、视角、成果、以及缺陷。

陈炜炫[10](2019)在《山水画视角下的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逻辑》文中研究说明“引画入园”是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最重要的创造,作为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一个部分,岭南园林在造园之时也无可置疑的受到中国山水画非常大的影响,其造园元素也呈现出山水画境的趋向。从山水画的空间来分析,以绘画形式作为空间并不是西方独有的设计特征,中国山水画以“卧游”和“畅神”来表明山水画与园林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属性,岭南园林亦是如此。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在岭南园林空间表述为一种经由经验哲学空间的重复感知引起的知觉空间,这种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其于“看”的空间观念,而是一种基于“游观”之下,经由气韵、形、神的相似所营造的“观”空间概念。以“观”为基础,岭南园林采用开、合、廊道曲折等等来作为切入山水画视觉空间的重要手段,进而呈现岭南园林山水画卷轴式的空间层次;在“观”的影像体验下,使岭南园林在小小庭院里实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空间体验;这种体验既是山水画写意的内在动力,也是画到空间的形式转移。基于“观”之下的信息转换使岭南园林形成连续性无限扩展的山水画时空系统。画论之“经营位置”在岭南园林的空间营造,既是经营布局同时也是“置陈布势”。岭南园林的空间营造在“折高折远”的空间妙理之下,让山水画的“远”法作为一种空间意识来左右岭南园林的空间逻辑;“平远、高远、深远”的“远”法空间语言形成多重空间体验,使岭南园林得以营造无穷尽的山水画式空间;在岭南园林中,“折”与“远”作为手段使廊道(路线)成为时间的组构,把岭南园林中完全异质不同时间组构成一体,使小小庭园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山水画的空间造境;而廊道的“折”,既是空间的转换手法又是对园林景置实现高、深、平远的必要手段;在曲折的巧妙设置中,实现“远”法时间的相容、空间透明与互渗;在廊道时间组构作用下,岭南园林小小的“庭”通过“观”法的多重与增殖的过渡,进而产生“游”、“远”、“折”的多重空间层次和延绵尽的山水画空间造境。笔墨皴法既是山水画空间代码,也是岭南园林空间语言,更是岭南园林最重要的山水化空间营造逻辑之一。不同皴法来掇山也会呈现不同山水空间;皴法让山得以扩展,让植物得以异化,让水、建筑得以成山水意涵的造境而生;在墨的处上,“一墨而五色具”下墨的透明性概念让空间变得更加多样;墨的“以墙为纸”、“以水如白”、“以地成墨”特性让墨色得到空间的转化,院落得到延伸的同时,在透明性的折叠与层叠下,围墙、地面、理水、掇山、建筑等都产生山水画式的空间超越。后期岭南园林最重要的影响源自之于清代的笔墨之变,由传教士所主导的西方透视学和新体画在清宫廷中的权威肯定,使传统山水画在艺术性与审美性产生变革;并在“以上渐下”之效仿和“以下渐上”之融通的二种创作形式下创造了近代岭南园林独特性;岭南园林在“中西法共为参略”创作思想下,呈现岭南园林有别于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空间营造的特殊性。本文作为综合交叉跨学科研究,本文运用理论层面的交叉综合研究和实践层面的实证调查研究结合的方法,融合了建筑学、艺术学、美学、现象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呈现岭南园林空间营造逻辑。作为实践层面实证调研的研究方法,以山水画角度来切入到岭南园林之时,深感摄影虽可以补偿文字的不足,但对空间山水绘画营造还是有非常大局限。因此,本文有意识结合建筑学分析图解与手绘插图相结合方法,力求把实证做得更加明确。因此,本文现场实证调研手绘达500多张,为论证以画入园,从园到画,亲自绘画2张宽0.5米长8米的卷轴式山水画手稿来反证园林在“观”的空间概念下转换回到山水画空间体系。

二、我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论文提纲范文)

(1)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阐释
    1.4 已有研究与评述
        1.4.1 写仿相关研究
        1.4.2 圆明园的研究
        1.4.3 圆明园写仿的相关研究
        1.4.4 综合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写仿创作手法概述
    2.1 写仿创作手法产生的渊源
        2.1.1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2.1.2 中国古代文学绘画艺术
        2.1.3 士人隐逸文化
    2.2 写仿创作手法的发展演变
        2.2.1 象天法地时期——商、周、秦、汉
        2.2.2 范山模水时期——魏晋南北朝
        2.2.3 诗画写意时期——隋唐
        2.2.4 程式写仿时期——两宋至清初
        2.2.5 多元写仿时期——清代中后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原因分析
    3.1 圆明园改建、增建之需
    3.2 江南私家园林的繁盛
        3.2.1 江南私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3.2.2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技艺
    3.3 政治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推动
        3.3.1 南巡政治目的影响
        3.3.2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3.3.3 “移天缩地在君怀”的造园思想
        3.3.4 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3.3.5 对江南风景意趣的喜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实例分析
    4.1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实例统计
    4.2 全园式写仿——长春园狮子林写仿苏州狮子林
        4.2.1 苏州狮子林历史沿革
        4.2.2 长春园狮子林建设
        4.2.3 仿建的原因
        4.2.4 两园分析
        4.2.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3 局部式写仿——圆明园本园之安澜园写仿海宁陈氏园
        4.3.1 海宁陈氏园的历史沿革
        4.3.2 圆明园本园之安澜园建设
        4.3.3 仿建原因
        4.3.4 两园分析
        4.3.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4 扩展式写仿——长春园如园写仿江宁瞻园
        4.4.1 江宁瞻园历史沿革
        4.4.2 长春园如园建设
        4.4.3 仿建原因
        4.4.4 两园分析
        4.4.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5 山水结构式写仿——圆明园本园之廓然大公写仿无锡寄畅园
        4.5.1 无锡寄畅园历史沿革
        4.5.2 圆明园本园之廓然大公建设
        4.5.3 仿建原因
        4.5.4 两园分析
        4.5.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特点总结
    5.1 相地选址
        5.1.1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5.1.2 就自然之势,取环境之胜
    5.2 空间布局
        5.2.1 轴线关系
        5.2.2 对景关系
    5.3 掇山理水
        5.3.1 山嵌水抱
        5.3.2 理水
        5.3.3 叠山
    5.4 建筑营造
        5.4.1 问名取意
        5.4.2 建筑形制
        5.4.3 建筑体量、数量
        5.4.4 空间序列
    5.5 植物配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清代南苑历史研究与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视度上升
        1.1.2 南苑地理位置重要性认知上升
        1.1.3 南苑遗址及文物古迹状况堪忧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皇家御苑及清代南苑的研究
        1.3.2 关于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
        1.3.3 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利用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清代南苑历史地理及文物遗存
    2.1 清代南苑历史地理
        2.1.1 历史区位
        2.1.2 赋存环境
        2.1.3 与北京城关系
    2.2 清代南苑历史沿革
        2.2.1 萌芽期:辽金
        2.2.2 发展期:元代
        2.2.3 定型期:明代
        2.2.4 成熟期:清代
        2.2.5 衰败期:民国
    2.3 清代南苑构成要素
        2.3.1 自然文化景观
        2.3.2 人文文化景观
    2.4 清代南苑历史遗存
        2.4.1 自然文化景观遗存
        2.4.2 人文文化景观遗存
        2.4.3 文物古迹类别梳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代南苑价值评估与特征研究
    3.1 园林遗址特征及价值构成
        3.1.1 园林遗址定义及特征
        3.1.2 园林遗址的价值构成
    3.2 清代南苑遗址的价值评估
        3.2.1 评估目的
        3.2.2 评估策略
        3.2.3 评估结果
    3.3 清代南苑价值判定及特征
        3.3.1 文物价值判定
        3.3.2 社会价值判定
        3.3.3 价值载体梳理
        3.3.4 遗址特征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清代南苑遗址现状及保护策略
    4.1 清代南苑遗址保护方式选择
        4.1.1 现行文件解读
        4.1.2 保护方式选择
        4.1.3 保护原则理念
    4.2 遗址及文物古迹的现状评估
        4.2.1 南苑遗址现状评估
        4.2.2 文物古迹现状评估
    4.3 保护体系构建及具体措施
        4.3.1 遗址整体保护体系
        4.3.2 文物古迹保护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代南苑遗址展示利用策略研究
    5.1 清代南苑遗址展示利用策略
        5.1.1 大遗址与遗产旅游的关系
        5.1.2 清代南苑遗址旅游可行性
        5.1.3 文物古迹再利用功能设计
        5.1.4 遗址文化彰显措施设计
    5.2 点状文物古迹利用设计
        5.2.1 遗产博物馆类
        5.2.2 社区文化馆类
    5.3 片状文物古迹利用设计
        5.3.1 历史景观公园类
        5.3.2 考古遗址公园类
    5.4 南苑遗址旅游路线设计
        5.4.1 历史御道提取
        5.4.2 古今路线复合
        5.4.3 旅游路线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有泉有竹清幽致,曰室曰斋淳朴敦——长春园如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回顾及评述
        1.3.1 与如园直接相关的研究
        1.3.2 与如园间接相关的研究
        1.3.3 其他相关研究
        1.3.4 已有研究中的问题
    1.4 研究材料
        1.4.1 文献相关材料
        1.4.2 遗址相关材料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6 收获与未尽事宜
        1.6.1 收获
        1.6.2 未尽事宜
第2章 如园遗址现状
    2.1 总体概况
    2.2 建筑遗存
    2.3 山形水系
        2.3.1 山形
        2.3.2 水系
    2.4 特色文物遗存
        2.4.1 嘉庆御制诗石刻
        2.4.2 汉白玉石露陈座
        2.4.3 粉彩空心瓷地砖
第3章 如园营建变迁
    3.1 营建背景
        3.1.1 天时:时代条件
        3.1.2 地利:自然条件
        3.1.3 人和:人文条件
    3.2 乾隆朝的肇建
        3.2.1 写仿渊源
        3.2.2 肇建概况
        3.2.3 如园与熙春园
    3.3 嘉庆朝的增华
        3.3.1 增华动因
        3.3.2 增华过程
    3.4 道咸朝的整修与衰亡
        3.4.1 道光朝的整修
        3.4.2 咸丰朝的衰亡
    3.5 近现代的变迁
        3.5.1 园墙变迁
        3.5.2 21世纪三次考古活动
第4章 如园复原研究
    4.1 复原研究依据
        4.1.1 样式雷图档考辨
        4.1.2 匾额略节考辨
        4.1.3 遗址问题分析
    4.2 乾隆朝总体格局复原研究
    4.3 嘉庆朝总体格局复原研究
    4.4 如园植物配置复原研究
        4.4.1 乾隆朝植物配置
        4.4.2 嘉庆朝植物配置
        4.4.3 道光朝植物配置
    4.5 嘉庆朝单体形制复原研究—以延清堂为例
        4.5.1 延清堂遗址分析
        4.5.2 延清堂遗址与图档对比分析
        4.5.3 延清堂单体形制复原研究
        4.5.4 延清堂西洋天棚复原研究
第5章 写仿:乾隆朝如园园林艺术
    5.1 乾隆朝瞻园格局复原
    5.2 写仿手法分析
        5.2.1 .空间环境
        5.2.2 .叠石理水
        5.2.3 .建筑形制
        5.2.4 .植物配置
        5.2.5 .造园手法
        5.2.6 .文化意蕴
    5.3 写仿类型分析
    5.4 乾隆朝造园特色及思想
        5.4.1 .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浸润
        5.4.2 .一如莫不如:禅学思想的观照
        5.4.3 .无为而有为:道家思想的影响
第6章 演变:嘉庆朝如园园林艺术
    6.1 外部空间
        6.1.1 空间环境
        6.1.2 边界处理
        6.1.3 尺度控制
    6.2 平面布局
        6.2.1 平面空间
        6.2.2 路径组织
    6.3 竖向设计
        6.3.1 竖向空间
        6.3.2 视觉组织
    6.4 室内空间——以芝兰室为例
    6.5 嘉庆朝造园特色及倾向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如园资料汇编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萝径因幽偏得趣,云峰含润独超群 ——清漪园绮望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缘起
    1.2 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与绮望轩直接相关的研究
        1.2.2 与绮望轩间接相关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材料
        1.5.1 遗址本体
        1.5.2 档案
        1.5.3 文献
        1.5.4 历史照片
        1.5.5 绘画材料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创新点
    1.8 未尽事宜
第2章 题名辨析与历史沿革
    2.1 建筑题名辨析
        2.1.1 “绮望轩”的位置辨析
        2.1.2 “古情”与“翠籁”
    2.2 历史沿革
        2.2.1 鼎盛时期
        2.2.2 衰败时期
        2.2.3 遗址时期
第3章 绮望轩建筑群遗址调查
    3.1 寒香阁及蹬道门
    3.2 绮望轩殿
    3.3 古情亭
    3.4 翠籁亭及配亭
    3.5 东、西八方亭
    3.6 看云起时敞厅
    3.7 看云起时东、西配亭
    3.8 其他遗存
第4章 建筑复原研究
    4.1 遗址分析
        4.1.1 整体格局
        4.1.2 建筑单体
    4.2 档案文献分析
        4.2.1 样式雷图
        4.2.2 陈设册
        4.2.3 查工册
        4.2.4 修缮黄册
        4.2.5 御制诗
    4.3 尺度权衡
    4.4 复原成果
    4.5 疑点与讨论
        4.5.1 古情亭的形制
        4.5.2 翠籁亭配亭的屋顶形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绮望轩的空间设计
    5.1 地形整治
        5.1.1 建园之前的万寿山
        5.1.2 改造前的推测
        5.1.3 后山后湖的地形改造与设计意图
        5.1.4 绮望轩峡口的设计意图
        5.1.5 绮望轩的地形处理
    5.2 空间组织
        5.2.1 轴线设置
        5.2.2 内向与外向
        5.2.3 秩序与灵活
        5.2.4 游线与视线
    5.3 叠石种松
        5.3.1 松柏园林空间
        5.3.2 置石掇山的传统
        5.3.3 松石结合的园林景观
        5.3.4 绮望轩的叠石种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绮望轩的园林活动与审美意象
    6.1 乾隆帝来园时间与路线
        6.1.1 乾隆帝游览绮望轩的时间
        6.1.2 乾隆帝游览绮望轩的路线
    6.2 园林活动
        6.2.1 听松赏景
        6.2.2 烹茶品茗
        6.2.3 意在琴外
        6.2.4 赏玉鉴古
        6.2.5 活动与空间
    6.3 审美意象
        6.3.1 蕴奇积翠的山水之乐
        6.3.2 看云起时的超然物外
        6.3.3 松柏比德的亦禅亦儒
        6.3.4 畎亩绮望的政治理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绮望轩建筑群档案年表
    附录 B 绮望轩等处室内陈设一览表
    附录 C 绮望轩建筑群御制诗文一览表
    附录 D 绮望轩建筑群相关样式雷图
    附录 E 绮望轩建筑群现状图纸
    附录 F 绮望轩建筑群复原图纸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二、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第一章 北海御苑的历史与格局
    第一节 北海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海的地理空间
    第三节 北海的空间文化
        一、神话思维: 一池三山
        二、道教哲学: 阴阳平衡
        三、儒家思想: 礼乐复合
        四、佛教文化: 神圣空间
第二章 御苑到公园的空间变迁
    第一节 北海的“公园化”
    第二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一、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二、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结合
        三、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
第三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园林景区的保护与整治
        一、古建及文物的修葺与维护
        二、园容及生态的管理与保护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一、建筑空间环境
        二、人文空间环境
        三、生态空间环境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一、民族传统活动
        一、民俗节日活动
        三、民间传说故事
第四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建构理念
    第一节 古典造园艺术的保护传承
        一、承袭皇家园林的艺术精华
        二、珍藏中华文明的非凡成就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 古都历史变迁的足迹记录
        二、延续历史文脉与名城风貌
        二、见证历史兴衰与社会变迁
        三、保存城市古韵与文化记忆
    第三节 当代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
        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空间
        三、展现多元包容民族性格的载体
第五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一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分析
        一、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
    第二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探讨
        一、立足空间整体,保护文化遗存
        二、明确空间定位,坚持文化特色
        三、挖掘空间内涵,发挥文化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北海静心斋(镜清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为什么研究北海静心斋
        思考:从明、清两代西苑变迁谈起
        审视:静心斋“经典性”的解读方法与意义
        问题的提出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及评述
        1、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2、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3、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重点
    五、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第1章 组群现状
    1.1 概况
    1.2 建筑
        1.2.1 前院建筑
        1.2.2 东跨院建筑
        1.2.3 西跨院建筑
        1.2.4 后院建筑
    1.3 山形水系
        1.3.1 叠石掇山
        1.3.2 理水
    1.4 植物配置
    1.5 匾额楹联
第2章 营建背景及影响
    2.1 缘起:清初八旗驻京制度对城市宫苑格局的影响
        2.1.1 八旗制度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
        2.1.2 八旗制度对西苑北海格局的影响
    2.2 序幕:清代北海北岸的变迁
        2.2.1 清初西苑的经营
        2.2.2 乾隆初期北海北岸的营建
    2.3 筹划:乾隆十八年大西天改造工程
        2.3.1 改造背景
        2.3.2 改造过程
第3章 营建过程与变迁
    3.1 际会:乾隆二十一年镜清斋营建工程
        3.1.1 肇建过程
        3.1.2 重要史实分析
    3.2 余晖:同光朝镜清斋修缮工程
        3.2.1 未竟之功——同治“重修”镜清斋
        3.2.2 革故鼎新——光绪朝镜清斋大修
    3.3 变革:民国后的静心斋
        3.3.1 更名静心斋
        3.3.2 功能变化
        3.3.3 历次修缮
第4章 园林形式、空间分析
    4.1 乾隆朝静心斋复原研究
        4.1.1 复原依据
        4.1.2 总体格局复原
        4.1.3 建筑单体复原
        4.1.4 内檐装修复原
    4.2 空间布局分析
        4.2.1 园林选址与总体布局
        4.2.2 空间特征与尺度分析
    4.3 功能与活动分析
        4.3.1 历史功能的审视
        4.3.2 园林活动的追踪
        4.3.3 路径组织的探讨
第5章 园林创作意象及审美意趣
    5.1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方池现象探析
        5.1.1 文献中的方池形象
        5.1.2 方池实物的分布及传播
    5.2 创作意象
        5.2.1 池上居
        5.2.2 镜池塔影
        5.2.3 月印千潭
    5.3 审美意趣
        5.3.1 止水——止于至善
        5.3.2 山石——画意江南
        5.3.3 水月——大圆镜智
第6章 造园思想
    6.1 “儒释相融”的精神居所
    6.2 “内圣外王”的理想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史料汇编
    1 、静心斋营缮史料
    2 、静心斋御制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概述
    第一节 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
        一、整体选编情况及实用类文章所占比例
        二、实用类文章亚类及文体分布
        三、实用类文章单元编排情况
    第二节 实用类文章的删改情况
        一、实用类文章删改篇目及数量统计
        二、实用类文章删改篇目删改对象统计
        三、小结
第二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原因分析
    一、课程结构转变
    二、时代性要求特点
    三、文本自身的要求
    四、适应学生发展水平
第三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的探讨及建议
    第一节 合理之处
        一、对思想内容的修订
        二、对语言形式的修订
        三、适应教学的调整
    第二节 不当之处
        一、影响文章章法结构
        二、削弱文章思路的严密性
        三、其他细节问题
    第三节 改编建议
        一、拓宽选文的疆界
        二、多选典型的实用类文章
        三、增加与日常运用更紧密的文章
第四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对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理性看待选文删改
        一、考虑选文类型处理删改内容
        二、删改内容作为合理教育资源
    第二节 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一、借助思维工具建构思考路径
        二、展开批判性阅读教学
        三、探索读、写、改一体化的实用文教学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1.5 研究对象
        1.5.1 地域范围
        1.5.2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2.3 其他思想文化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4.2.1 山间寺观
        4.2.2 崖壁洞窟寺观
        4.2.3 水畔寺观
        4.2.4 小山岗寺观
        4.2.5 平原平地寺观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5.2 前导空间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5.3 建筑空间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5.4 园林空间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5.5 空间格局对比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6.4.1 用诗境说禅境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7.1.3 保护策略思考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 ——历史、内容与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选题价值
    1.2 西方学者与中国园林的定义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1.3.1 关于传教士对中国园林的西传研究
        1.3.2 关于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
2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园林
    2.1 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的褒扬期
    2.2 十九世纪的贬损期
    2.3 二十世纪初期至今的辩证成熟期
    2.4 小结
3 西方学者对中国造园艺术的研究
    3.1 掇山
        3.1.1 假山是最具特色的要素
        3.1.2 表现主义的微缩艺术
    3.2 理水
        3.2.1 与山构成平衡
        3.2.2 烘托气氛、构造意境
    3.3 植物
        3.3.1 植物的象征意义
        3.3.2 植物在园林要素中的地位
        3.3.3 西方植物学家的研究
        3.3.4 植物栽种的固定化
    3.4 建筑
4 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思想的研究
    4.1 自然与人工的争论
    4.2 中国园林的审美观
    4.3 基于实地考察的造园思想研究
    4.4 西方学者对《园冶》的研究
5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中国园林相关的书目与文章
附录2 海外的中国园林
附录3 研究中国园林的西方学者介绍
附录4 研究中国园林相关书籍介绍
附录5 相关的书目与文章内容的分类
作者简历

(10)山水画视角下的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学术回顾:山水画与岭南园林的空间研究
        1.2.1 关于岭南园林的研究
        1.2.2 关于山水画的研究
        1.2.3 其他跟本课题相关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核心概念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框架
    1.4 研究的内容、目标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目标
    1.5 研究意义
        1.5.1 社会意义
        1.5.2 学术意义
    1.6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岭南园林的山水画趋向
    2.1 岭南园林与山水画的哲学思想根源
    2.2 山水画与岭南园林的结合
    2.3 岭南园林的景置与山水画的画理
        2.3.1 山石画理与岭南园林山石
        2.3.2 植物画理与岭南园林
        2.3.3 建筑画理与岭南园林
    2.4 岭南园林仿画造园的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卷轴与透视:岭南园林山水画式“观”的空间
    3.1 山水画视觉空间的特征
        3.1.1 人眼的视觉特征
        3.1.2 山水画与视觉空间体系
        3.1.3 山水画视觉空间:卧游与畅神
    3.2 岭南园林“观”的空间
        3.2.1 “观”逻辑
        3.2.2 岭南园林“观”的空间
    3.3.岭南园林“观”的影像体验
        3.3.1 写意的内在动力
        3.3.2 画到影像的转移
        3.3.3 影像到意象的体验(意境与意象的分析-台湾林园-卢谦若公园-开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营位置:岭南园林“远”的伸缩与延时
    4.1 经营位置的定义
    4.2 经营位置下岭南园林“远”法的空间呈现
        4.2.1 “远”法及其扩展理论
        4.2.2 岭南园林的“远”式布局空间呈现
    4.3 岭南园林远法下的时间组构
        4.3.1 岭南园林的视觉空间转化
        4.3.2 岭南园林的时间组构与廊
        4.3.3 岭南园林的廊道的空间系统
    4.4 岭南园林廊道的伸缩与延时
        4.4.1 线性时空
        4.4.2 远法下的围合变异
        4.4.3 时间与空间的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笔墨皴法:岭南园林的景置
    5.1 皴法、南北宗与岭南园林
        5.1.1 皴法的定义
        5.1.2 皴法发展过程及其类别
        5.1.3 南北宗
        5.1.4 皴法、南北宗对岭南园林的意义
    5.2 皴法与岭南园林掇山
        5.2.1 皴法的空间基础
        5.2.2 皴法与岭南山石
        5.2.3 皴法在岭南园林山石的体现
    5.3 笔墨皴法与岭南园林植物
        5.3.1 植物似的异化
        5.3.2 造境的意趣
        5.3.3 面的延伸
    5.4 一墨而五色俱:墨色的透明性
        5.4.1 具有启发意义的相关理论
        5.4.2 墨的透明
    5.5 墨的透明性与岭南园林的理水意象空间
        5.5.1 岭南园林理水的特征
        5.5.2 岭南园林的理水意象空间
        5.5.3 以水入墨,以墨入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笔墨之变:中西法相互参略下岭南园林的独特性
    6.1 绘画变革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6.1.1 笔墨之变
        6.1.2 建筑技术与形象新体画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6.2 笔墨之变影响下的岭南园林
        6.2.1 效仿性造园
        6.2.2 中西方元素的相互融通
        6.2.3 后期岭南园林的特性
    6.3 中西法共参略下的岭南园林独特性
        6.3.1 “观”空间的独特性
        6.3.2 章法之“三段式”折高折远
        6.3.3 “游”与廊道观景的同构性
        6.3.4 皴法下掇山的多样性
        6.3.5 意趣式置景
    6.4 山水画视角下岭南园林和北方、江南园林的区别
        6.4.1 畅朗轻盈、绚丽多姿的总体风格区别
        6.4.2 置陈布势布局章法空间造境的差异
        6.4.3 游观组织方式的互异
        6.4.4 置景的画意配置不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要点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我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研究[D]. 郭奕瑶.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2]清代南苑历史研究与保护利用[D]. 王思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有泉有竹清幽致,曰室曰斋淳朴敦——长春园如园研究[D]. 陈鹏. 天津大学, 2020(02)
  • [4]萝径因幽偏得趣,云峰含润独超群 ——清漪园绮望轩研究[D]. 王奥怡. 天津大学, 2020(02)
  • [5]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D]. 孙佳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北海静心斋(镜清斋)研究[D]. 刘洋. 天津大学, 2020(02)
  • [7]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D]. 付梦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 ——历史、内容与观点[D]. 郭凌. 浙江大学, 2019(03)
  • [10]山水画视角下的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逻辑[D]. 陈炜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