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观念的变迁与《三国志》的影响——《三国志》与《三国志》的比较

言情观念的变迁与《三国志》的影响——《三国志》与《三国志》的比较

一、演义观的变迁与《三国演义》的影响——《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兴国[1](2012)在《明代书坊主熊大木、余象斗小说创作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明代书坊主这一群体多被视为小说刊刻、销售的主角,浓厚的商人气息掩盖了他们文人的特质。随着有关明代小说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明代书坊主介入小说创作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本文立足于明代书坊主群体的两个代表人物,熊大木和余象斗。以两人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两人在小说创作观念,小说创作题材等方面的异同,以期对明代书坊主在小说创作模式上的因袭与演进之处进行关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以熊大木、余象斗为代表的明代书坊主的小说创作对小说回目的发展与成熟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体由前言和四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从熊大木、余象斗以及明代书坊主的整体视角三个方面综述了关于明代书坊主的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书坊主介入小说创作的背景,内容涉及原因与动机以及熊大木、余象斗两人的关联等。第二部分对两人的小说创作观念进行比较,通过比照,我们可以发现,两人对小说创作各有自己的体悟与认识。从熊大木到余象斗,明代书坊主的小说创作观念并不是一种逐步上升的发展过程,而是夹杂着固守与试探、突破的往复演进历程。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两人的小说创作题材进行比较。作为最早进行小说创作尝试的书坊主,熊大木的小说创作题材不可避免的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余象斗则对小说创作题材做了进一步拓展,包括对历史演义小说的演进、神魔小说的创作以及公案小说的创作三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书坊主小说创作对小说回目所产生的影响。明代书坊主虽不是小说回目的首创者,但他们是小说回目渐趋成熟的发展者和完善者。在小说回目由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逐步过渡到固定的七言句式乃至七言双句对偶形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道军[2](2010)在《历史记忆:建构与模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类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我们所理解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是现代中国人对民族历史的理解与想象、建构与重构,是民族历史知识、历史思想与历史智慧的现代叙事形态。研究方法是小说类型学,尝试克服小说观念上的雅俗偏见,打通小说形态的媒介区隔(纸媒与网络),通过分析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形态、叙事模式与类演替现象,考察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历史小说类型历时演进中的位置与共时特征中的个性。论文主体部分由五章组成。前言交代研究目的和设想,结语交代研究的结果。一二章试图以小说类型学为元方法,初步建立历史小说类型视域,三四五章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置于其中,在民族志与时代志层面展开研究。第一章简单梳理了历史小说类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传统历史小说研究的三种基本模式,对其整体缺陷做了批判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分类标准、分类层次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类型学视域和设想。我们认为,传统历史小说研究存在着如下整体缺陷:没有独立的历史小说研究方法论;没有对历史小说成规的宏观考察,从未阐明历史小说的“类”特征、“类”属性;没有对历史小说类型内在发展规律做出明确描述与阐释,没有深刻观察到历史小说内部混类、兼类以及子类发生发展衰亡的现象,准确说明历史小说内部发展的奥秘;从未真正把历史小说作为民族志考察,对民族自我反思思维模式、心理定势做出检视。第二章针对传统历史小说研究的整体缺陷,在小说类型学分类构想下,指认了历史小说的根本特征,提出了历史小说类型的分类依据和类型概念,总结了历史小说的类型特征,划分了历史小说内部的子类型谱系。在表现历史记忆的时间、空间与事件紧密结合的程度上,以及在题材相关性、价值相关性以及语体语貌相关性的综合考察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历史小说类型研究的基本路向。我们认为历史小说是以历史回溯为途径、对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或拟想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指向家国梦想的主题化和情节化处理,表现叙事者对民族来路去路反思和个人在世安顿思考的小说类型。其中,来自“历史记忆”或拟想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是叙事成规的“语义”要素,指向家国梦想的“主题化”和“情节化”是叙事成规的“句法”要素。在叙事成规的不同呈现基础上,我们将历史小说分为历史演绎小说、历史建构小说和架空历史小说三个子类型,从中梳理出历史小说的发展路向和子类型谱系。第三章从文体形态变迁的角度描述现代历史小说面貌,演义体与自由体、革命体与后革命体、趋影视体与拟讲史体是现代历史小说的基本文体,而每种形态的形成与变迁,外部表现为文体和言语形式的变化,内部则反映了时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时代语境与历史思想的转换。第四章从叙事态度与功用目的的角度深描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历史认同叙事、历史建构叙事、历史思辨叙事与历史架空叙事是现代历史小说的四种基本叙事模式,不同的叙事模式体现了对历史记忆的不同理解与想。第五章以革命历史小说(后革命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网络讲史小说、历史侦探小说、历史官场小说、架空历史小说等为例,从类型演进角度,考察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模式与演进规律,子类型的生长与变异、子类型的消溃与激活、混类与兼类、仿类与逆类等重要的现象。

宋征兵[3](2009)在《明代小说《列国志传》的创作与批评研究 ——以《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万历丙午重刊本)和《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万历乙卯本)为主》文中研究表明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书坊主主宰了通俗小说创作与销售,“熊大木模式”小说开始盛行。在此背景下,建阳余邵鱼编创的另一部经典“熊大木模式”小说《列国志传》也悄然付梓。这部小说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一是余象斗万历丙午重刊本《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一是万历乙卯刊本《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虽然《列国志传》思想芜杂、艺术贫乏、叙事粗糙,但在编创思想和模式上也有其某些独特之处。小说一方面表现出向史靠拢的倾向,一方面也包含某些艺术虚构和文学因素。批评方面,《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中的批评,缺乏小说表现技巧、文艺理论等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主要偏重于正文注释和伦理说教,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余邵鱼《列国志传》小说自身所演绎的正统的封建伦理观。《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中的批评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评点手段,批评的形式和内容较之《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都显得更加丰富,展示了《列国志传》的批评从书坊主到文人的发展轨迹。这两个批本各具特色,但都受到了《三国志演义》的某些影响。《列国志传》的创作与批评对后世列国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程国赋[4](2008)在《论明代书坊对通俗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兼论演义的概念及其渊源》文中研究表明明代是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的鼎盛期,也是通俗小说体制发展与完善的时期。在通俗小说体制演进过程中,明代书坊与书坊主作出重要贡献。本文考察演义的概念及其渊源,并探讨明代书坊与书坊主在演义体的定型与演进以及在通俗小说回目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试图从出版文化的角度阐述通俗小说体制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真实轨迹。

陈丹丹[5](2007)在《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明代通俗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对一百四十一种明代通俗小说序跋进行整理与研究。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明代通俗小说序跋作品进行了探讨。前言部分,介绍小说序跋的研究状况,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为整体观照,分析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的创作数量、形式、内容上分类、特点、传播作用等。第二章对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的伪托与翻刻进行考证、论述。第三章由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勾勒出明代小说思想史。第四章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这一角度考察明代小说观念的转变。

潘晓玲[6](2007)在《“列国”系列小说研究 ——以《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为主》文中提出“列国”系列小说在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中较有特色,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大流派——“羽翼信史”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古代通俗小说创作的兴盛与繁荣和小说艺术的发展与成熟等方面都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与其在历史演义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远不相称,具体到“列国”系列小说方面,相关的研究专着和论文大都聚焦于《东周列国志》而忽视其他,而在研究过程中,又多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阐述而缺乏现代意味的解读,少有专题性、系统性的探讨。鉴于此,本论文以“列国”系列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源流演变,探究其传播轨迹,总结其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进而以地位比较重要的《列国志传》和成就较高的《新列国志》为依托,在广泛占有文献材料、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前提下,尝试以当代文化批判的眼光去透视这些文本材料的文化特质,分析其创作艺术和叙事艺术。除前言外,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追溯“列国”系列小说的源流演变。“列国”系列小说的成书有着深厚的史传传统和文学传统,记载列国故事的各种史传和文学载体担负起桥梁的作用,使列国故事逐渐由历史叙述向文学叙述转化,最后通过宋元讲史平话完成转变。第二章,在广泛占有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列国”系列小说在明清时期的传播轨迹及几百年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首先简介“列国”系列小说现存的主要版本;然后梳理“列国”系列小说在明清时期的传播轨迹,由其曾经存世的版本之多、流传之广证明其具备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最后阐述“列国”系列小说的研究概况,几百年间,对它们的研究由自发而自觉,局面由寥落而兴盛,由明清时期小说序跋、学术笔记的自发状态到清末民国期间书目着录、资料搜集、笔记闲评、史论着述等自觉形式,再到1949之后的多元化研究局面,走过了一段不平之路。通过梳理,可以得出其研究尚乏深度、广度的结论。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分析《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艺术特质,二书作为“羽翼信史”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艺术和叙事艺术颇具代表性,可加深对历史演义小说整体的理解。第三章,从创作原则和创作意图两个方面探讨《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创作艺术。余邵鱼、冯梦龙受传统史学影响,在“尚实崇信”的理论原则指导下,主要走“羽翼信史”的创作道路,同时又有“敷演润色”的自发艺术追求,体现为民间文化审美意趣的保留和对史书内容的“敷演”、“润色”。其创作意图一为传播历史知识,提供历史借鉴;一为推演儒家政治伦理,实现社会教化。同时分析了二书以教化为旨归的原因、教化色彩在文本中的体现以及《新列国志》比《列国志传》教化色彩更为强烈的原因。第四章,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以及叙事语言四个方面探讨《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艺术特质。二书主要采用年经事纬的编年体叙事结构,实行线性叙事,尽管也采取了倒叙、插叙、预叙、补叙等形式,但其目的大都为了保持叙事的连贯性。主要运用全知叙事视角,少数地方采取限知视角。其叙述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浅近文言,简古雅饬;而人物语言则以理性见长,较难体现人物个性,缺乏内在张力。

项裕荣[7](2002)在《演义观的变迁与《三国演义》的影响——《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比较》文中指出

朱妙津[8](2002)在《《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的比较二题》文中认为本文所论的《列国志》乃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中的《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三台馆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重刊本[1],文中简称为余本。《新列国志》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金阊叶敬池梓本,或简称冯本。冯梦龙的《新列国志》是在余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作大行于世,掩盖了《列国志转》这都作品的光芒。个中原因是什么呢?以下两大专题的研究或可解决一二。

陈维昭[9](2000)在《论历史演义的文体定位》文中提出

黄润华[10](1983)在《满文翻译小说述略》文中指出有清一代,用满文翻译了不少汉文小说,这些译作在满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满汉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给蒙古、锡伯、达翰尔等兄弟民族的文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现在把满译小说的情况略作介绍,或许对研究满族文学史不无裨益。

二、演义观的变迁与《三国演义》的影响——《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演义观的变迁与《三国演义》的影响——《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书坊主熊大木、余象斗小说创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书坊主介入小说创作的背景
    1.1 书坊主介入小说创作的原因与动机
    1.2 书坊主小说创作第一人
    1.3 书坊主余象斗与熊大木之间的复杂关联
2 书坊主小说创作观念之比较
    2.1 熊大木的小说创作观念
    2.2 余象斗与熊大木小说创作观念的异同与演进
3 书坊主小说创作题材之比较
    3.1 熊大木的小说创作题材
    3.2 余象斗对小说创作题材的拓展
        3.2.1 余象斗对历史演义小说的演进
        3.2.2 余象斗的神魔小说创作
        3.2.3 余象斗的公案小说创作
4 书坊主小说创作对小说回目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历史记忆:建构与模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小说类型学视域下的历史小说研究反思
    第一节 历史小说类型研究检视: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当下历史小说研究的整体欠缺
    第三节 历史小说研究:类型学方法及其可能
第二章 历史小说类型学研究视域的确立
    第一节 历史小说的分类依据
    第二节 作为小说类型的“历史小说”
    第三节 建立在成规和民族志基础上的历史小说研究框架和阐释空间
第三章 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形态考察
    第一节 演义体与自由体
    第二节 革命体与后革命体
    第三节 趋影视体与拟讲史体
第四章 现代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考察
    第一节 历史认同叙事
    第二节 历史建构叙事
    第三节 历史思辨叙事
    第四节 历史架空叙事
第五章 现代历史小说的类演替现象考察
    第一节 子类的生长与变异现象
    第二节 子类型的消溃与激活
    第三节 混类与兼类现象
    第四节 仿类与逆类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课题
后记

(3)明代小说《列国志传》的创作与批评研究 ——以《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万历丙午重刊本)和《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万历乙卯本)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列国志传》编撰与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及主要版本比较
    第一节 《列国志传》创作与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列国志传》的主要版本情况
第二章 《列国志传》创作论
    第一节 《列国志传》的编撰背景
    第二节 《列国志传》创作的指导思想及深层意蕴
    第三节 《列国志传》创作的模式
    第四节 《列国志传》的虚构艺术
    第五节 《列国志传》对《三国志演义》喜剧性情节的借鉴
第三章 《列国志传》批评论
    第一节 《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中的小说批评
    第二节 《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中的小说批评
    第三节 评林本和陈批本对《列国志传》的文本诠释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对《列国志传》批评的影响
第四章 《列国志传》对后世列国小说的影响
    第一节 《列国志传》之后的列国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创作
    第二节 《列国志传》对后世列国小说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学作品序跋的产生与发展
    二、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研究状况
    三、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总体观照
    一、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的创作形式
    二、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三、明代通俗小说序跋与小说传播
第二章 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的考证
    一、伪托及其折射出的问题
    二、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
第三章 由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勾勒出明代小说思想史
    一、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关于"演义"的界定
    二、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看小说创作论
第四章 从序跋考察明代小说观念的转变
    一、小说社会功能论
    二、小说审美功能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列国”系列小说研究 ——以《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列国”系列小说的源流演变
    第一节 “列国”系列小说的史传传统
    第二节 “列国”系列小说的文学传统
    第三节 史传叙述到文学叙述的转换——《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成书
第二章 “列国”系列小说的版本、传播及研究概述
    第一节 “列国”系列小说版本简介
    第二节 “列国”系列小说的传播情况
    第三节 “列国”系列小说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创作艺术
    第一节 《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创作原则
        一、“崇实尚信”的自觉理论追求
        二、“敷演润色”的自发艺术追求
    第二节 《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的创作意图
        一、传播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
        二、塑造道德典型,实现社会教化
第四章 《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叙事结构
    第二节 《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的叙事时间
    第三节 《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的叙事视角
    第四节 《列国志传》和《新列国志》的叙事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演义观的变迁与《三国演义》的影响——《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书坊主熊大木、余象斗小说创作比较研究[D]. 张兴国.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2]历史记忆:建构与模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类型研究[D]. 许道军. 上海大学, 2010(01)
  • [3]明代小说《列国志传》的创作与批评研究 ——以《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万历丙午重刊本)和《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万历乙卯本)为主[D]. 宋征兵.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4]论明代书坊对通俗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兼论演义的概念及其渊源[A]. 程国赋. 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5]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整理与研究[D]. 陈丹丹. 暨南大学, 2007(01)
  • [6]“列国”系列小说研究 ——以《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为主[D]. 潘晓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 [7]演义观的变迁与《三国演义》的影响——《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比较[J]. 项裕荣.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4)
  • [8]《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的比较二题[J]. 朱妙津. 古籍研究, 2002(03)
  • [9]论历史演义的文体定位[J]. 陈维昭. 明清小说研究, 2000(01)
  • [10]满文翻译小说述略[J]. 黄润华. 文献, 1983(02)

标签:;  ;  ;  ;  ;  

言情观念的变迁与《三国志》的影响——《三国志》与《三国志》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