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化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微胶囊化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一、微囊技术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凤禄[1](2020)在《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豆粕由于具有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相对均衡等优点成为水产饲料中鱼粉的常用替代蛋白源。然而,植物原料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是限制植物蛋白在水产配合饲料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豆粕中含量高、热稳定性强的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却鲜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形态学手段,探讨了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针对两种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肠道不同的作用特点,分别应用功能性添加剂氮-乙酰半胱氨酸和丁酸钠,探究了其改善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引起的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通过比较丁酸钠处理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16S rRNA的测序结果,分析了丁酸钠对幼蟹肠道菌群结构的修复效果。利用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的体外培养和筛选的手段,探究了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和活体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不仅为改善中华绒螯蟹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提供了借鉴,也为合理利用植物蛋白源和科学配置中华绒螯蟹饲料提供了参考。1.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为研究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消化能力、肠道健康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分别配制了四种含有两种抗原蛋白(7%和14%的β-伴大豆球蛋白,8%和16%的大豆球蛋白)的饲料,以及不含抗原蛋白的对照组共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养殖7周。结果显示两种抗原蛋白都会显着降低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同时提高肠道丙二醛含量,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还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此外,抗原蛋白还造成了幼蟹肠道免疫和形态结构损伤,尤其是肠道围食膜的正常形态结构。饲料抗原蛋白的添加上调了幼蟹肠道炎症相关因子脂多糖诱导型TNF-α因子LITAF和白细胞介素2转录因子ILF2的表达,下调了围食膜因子围食膜因子peritrophin-like gene和peritrophic 2的表达。抗原蛋白还改变了幼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组成,两种抗原蛋白都提高了病原菌Ochrobactrum、Burkholderia和Pseudomonas的丰度。另外,大豆球蛋白处理组中弧菌属丰度显着提高,而能够分解木质纤维素的有益菌Dysgonomonas属丰度却显着下降。本研究表明饲料抗原蛋白能够引起中华绒螯蟹肠道炎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降低消化能力,最终导致生长性能下降。2.氮-乙酰半胱氨酸改善两种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为了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分别对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设计了三组含7%β-伴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0.05%、0.1%的NAC,以及不含β-伴大豆球蛋白和NAC的对照共4组等氮等脂饲料;实验2设计了三组含8%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0.05%、0.1%的NAC,以及不含大豆球蛋白和NAC的对照共4组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初重为3.06±0.03g的幼蟹8周。实验1结果显示,β-伴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幼蟹存活率和增重率,0.1%的NAC能够显着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且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β-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提高了丙二醛的含量。此外,β-大豆球蛋白还显着提高了幼蟹肠道组胺水平和血清中二胺氧化酶的活性。肝胰腺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受β-大豆球蛋白影响而降低,饲料中补充NAC能够有效改善这种不利影响。NAC还能改善大豆抗原蛋白对幼蟹肠道免疫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此外,饲料NAC能够下调促炎相关基因(脂多糖诱导型TNF-α因子LITAF、EsRelish和白细胞介素2转录因子ILF2)的表达,同时上调维持肠道内部形态的围食膜因子(peritrophin-like gene、peritrophic 1和2)的表达。实验2结果显示,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幼蟹存活率和增重率,0.1%的NAC能够显着提高幼蟹的成活率,但仍显着低于对照组,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善。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提高了丙二醛的含量。肝胰腺和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受大豆球蛋白影响而降低,饲料中补充NAC能够有效改善这种不利影响。此外,NAC对大豆球蛋白引起的幼蟹肠道围食膜损伤以及围食膜因子mRNA下调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没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大豆球蛋白显着提高了幼蟹肠道组胺水平和血清中二胺氧化酶的活性,同时降低了抗脂多糖因子(ALF1、ALF2和ALF3)的基因表达,NAC除了提高ALF1的表达量,对其他指标的变化没有影响。本实验研究表明NAC可以作为改善β-大豆球蛋白引起河蟹的生长抑制、肠道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有效功能性添加剂,同时可以缓解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氧化应激,但对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围食膜损伤和肠道免疫力下降的改善效果不甚理想。3.丁酸钠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鉴于NAC仅改善了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氧化应激,本实验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角度出发,探究了丁酸钠(NaB)对大豆球蛋白诱导的中华绒螯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缓解作用。本实验在所有处理组添加0.1%的NAC的基础上,配制了4组含8%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1%、2%和4%的NaB,以及不含大豆球蛋白和NaB的对照组共5组等氮等脂饲料。分别饲喂初重为0.33±0.01g的幼蟹8周。与0%NaB组相比,添加1%和2%NaB的饲料显着提高了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且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饲喂含有大豆球蛋白不含NaB的饲料的幼蟹与对照组相比,其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但丙二醛含量较高。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大豆球蛋白降低了幼蟹肠道溶菌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并提高了组胺的水平,而补充NaB可以显着改善上述这些负面的影响。NaB的添加还可以改善幼蟹肠道的免疫力和形态结构。饲料NaB可以上调抗菌肽基因(抗脂多糖因子1和2)的mRNA表达水平,并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含量。NaB可以修复由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的改变。在1%NaB组中,致病菌(气单胞菌,弧菌和假单胞菌)的丰度显着降低,益生菌(芽孢杆菌,乳杆菌,Chitinibacter和Dysgonomonas)丰度显着提高。本实验表明,丁酸钠的补充可以改善由大豆球蛋白诱导的中华绒螯蟹蟹生长抑制、肠道炎症和肠道有益菌群的减少等不利影响。4.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与效果评价基于饲料中添加丁酸钠能够显着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健康的结果,本实验选取丁酸钠改善组的幼蟹肠道样品,对能够利用大豆球蛋白且提高肠道免疫力益生菌的体外筛选,然后通过活体饲养实验评估筛选的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的有益作用。以对大豆球蛋白利用能力、细胞外消化酶分泌能力、溶血活性等为标准预先筛选12株潜在益生菌,然后通过对病原菌的拮抗能力、人工消化液的耐受性、细胞表面疏水性和自凝集等条件的筛选,最终确定了三株潜在益生菌:Z9、Z34和Z98,对上述所有标准均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通过生化生理实验和16S rRNA测序分析,确定Z9、Z34和Z98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设计5组等氮等脂饲料,以鱼粉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的阳性对照(C),添加8%水平的大豆球蛋白为阴性对照(11S),11S基础上分别添加109 cfu/g Z9、Z34和Z98的饲料,分别记为SP、BS和BP。选取初始均重为(0.28±0.01g)的幼蟹在室内水箱内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SP组和BP组的成活率显着高于11S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BP和BS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11S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这三株益生菌都可以显着提高幼蟹肝胰腺和肠道类胰蛋白酶,降低血细胞活性氧水平和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BP和SP组对幼蟹肠道围食膜和肠道免疫力修复作用明显。肠道菌群结果显示,BP组可以提高菌群多样性,三种益生菌都能提高益生菌属丰度,降低病原菌的丰度。最后,采用Biolog-ECO法对幼蟹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摄食益生菌的实验组的平均颜色变化率明显提高,其中BP组最高,表明益生菌增强了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本实验表明三种益生菌能够提高幼蟹肠道抗氧化能力,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炎症,同时提高幼蟹消化酶活性和消化能力,最终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综合成活率和增重率指标得出,Z98短小芽孢杆菌是一种可以提高河蟹对大豆球蛋白利用的最佳益生菌。

唐涛,钟蕾,郇志利,张俊智,胡毅,刘庄鹏[2](2019)在《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 800条初始体重为(11.95±0.11) 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条。以含55%鱼粉的黄鳝商品饲料为对照,然后分别用膨化豆粕、膨化豆粕+晶体赖氨酸与蛋氨酸、膨化豆粕+微囊赖氨酸与蛋氨酸、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替代对照饲料中48%的鱼粉,共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养殖试验持续10周。结果显示:膨化豆粕替代48%的鱼粉后显着降低了黄鳝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P<0.05);与膨化豆粕相比,膨化豆粕中添加微囊或晶体赖氨酸与蛋氨酸均有使黄鳝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升高的趋势,且微囊组比晶体组效果更好,但3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膨化豆粕相比,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替代48%的鱼粉均显着提高了黄鳝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并且显着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其中大豆分离蛋白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膨化豆粕替代48%的鱼粉后显着降低了黄鳝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与膨化豆粕相比,在膨化豆粕中添加晶体赖氨酸与蛋氨酸,以及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均显着升高了黄鳝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与膨化豆粕相比,大豆分离蛋白显着降低黄鳝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但大豆分离蛋白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膨化豆粕组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而添加晶体或微囊赖氨酸与蛋氨酸的膨化豆粕组和大豆浓缩蛋白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较膨化豆粕组显着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大豆分离蛋白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大豆分离蛋白组血清补体3、补体4、甘油三酯含量以及大豆浓缩蛋白组补体3含量均显着高于膨化豆粕组(P<0.05),大豆浓缩蛋白组和大豆分离蛋白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膨化豆粕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作为鱼粉的替代物,膨化豆粕中添加微囊赖氨酸与蛋氨酸比添加晶体赖氨酸与蛋氨酸效果更好,但总体效果改善有限;与膨化豆粕相比,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能够显着改善黄鳝的生长性能与免疫能力,这2个组黄鳝的生长效果与55%鱼粉对照组相当。

崔利军[3](2018)在《探析饲料添加剂中的微胶囊技术》文中认为综合阐述了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功用特点、应用领域,组成结构、性能优势,技术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微胶囊饵料的运用与推广,同时展望了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未来发展。

亓守冰[4](2018)在《微藻和大型藻饵料对中间球海胆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中间球海胆是我国北方最具经济价值的海胆种类之一,其人工养殖已经初具规模。但在人工育苗及养殖过程中,饵料的选择以及人工饵料的研发仍存在诸多问题。浮游期对浮游微藻要求较高,并且浮游微藻的培养易受环境条件制约;匍匐期阶段的饵料底栖硅藻,常用的优势种并不稳定,且每年海胆繁育期都要重新采集培养,耗时耗力;养成期海胆多以鲜活大型藻类为食,但海带、裙带菜等成本较高,且受季节限制。所以各阶段最适饵料的选择以及人工饵料的研发是海胆繁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实验针对中间球海胆生活史三个不同阶段饵料的特点,在改良开放式培养浮游微藻饵料和分离、鉴定底栖硅藻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不同浮游微藻、底栖硅藻和大型藻类饵料对浮游期、匍匐期以及养成期的海胆进行生长对比实验,探究了不同藻类饵料对各时期海胆生长、脂肪酸组成及主卵黄蛋白(MYP)基因和相关脂肪酸转化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人工造流培养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 minutis-sima),造流与人工搅池相比,可以显着提高藻细胞的繁殖速度,在200L水体的实验槽内,12W(5000 L/H)的造流流量相比于3W和6W,两种藻类有着较好的生长效果,生长密度在6天内可达140万/cell/mL,而人工搅池组仍不足100万/cell/mL。并且研究发现,藻细胞密度与培养基盐度、pH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可以通过pH和盐度粗略预测藻细胞的密度。2、在海胆浮游期投喂的四种微藻中:投喂牟氏角毛藻(C.muelleri)和混合微藻的幼体发育速度最快,并且比投喂杜氏藻(Dunaliella tetriolecta)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幼体具有更好的胃长、胃宽和变态率,是本研究中浮游期最适饵料。结果还表明幼体可以通过从α-亚麻酸(18:3n-3)和亚油酸(18:2n-6)合成或者从饵料脂肪酸同化并积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花生四烯酸(ARA;20:4n-6)。此外,n-6和n-3 LC-PUFA在幼体内的积累以及较高的ARA/EPA可以改善幼体的状态。3、本研究从海区采集并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8种底栖硅藻,分别为:双面曲壳藻(Achnanthes biasolettiana(Kutz.)Grun)、简单双眉藻(Amphora exigua Gregory)、盾卵形藻小形变种(Cocconeis scutellum var.parva)Grunow)、沼泽茧形藻透明变种(Amphiprora hyalina)、幼小双壁藻(Diploneispuella(Schumarm)Cleve)、舟形藻(Navicula sp)、菱形藻 a(Nitzschia sp a)、菱形藻b(Nitzschia sp b)。并利用其中的三种和采集混合藻对浮游期的海胆进行了变态诱导及变态后海胆的生长影响实验,四种硅藻对海胆变态诱导效果,沼泽茧形藻透明变种>菱形藻a>双面曲壳藻>采集混合藻,但四个实验组不存在显着差异,且变态率都在70%以上;生长上,双面曲壳藻的匍匐期海胆具有显着高于其他三种硅藻饵料生长速度,所以可以认为双面曲壳藻是本实验中最佳饵料。实验发现,饵料中n-3 PUFA和EPA/ARA的高含量可以促进匍匐期海胆的生长。同时匍匐期海胆中n-6和n-3 LC-PUFA在积累以及较高的ARA/EPA可以改善海胆的状态。匍匐期海胆与浮游期海胆相同,可以通过从α-亚麻酸(18:3n-3)和亚油酸(18:2n-6)合成或者从饵料脂肪酸的同化并积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并且,n-6和n-3 LC-PUFA在幼体内的积累以及较高的ARA/EPA可以改善幼体的状态。4、实验发现,在养成期三个年龄的海胆中,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的海胆在壳径、壳高、体重、特定增长率、性腺湿重、性腺指数及性腺颜色等要显着优于石莼(Ulva pertusa),但在投喂海带和裙带菜的海胆之间没有差异,可以认为本实验中养成期最佳的饵料为海带和裙带菜。不同饵料对海胆的SOD、T-AOC、CAT和MDA不存在显着影响。饵料中高的ARA、EPA和n-3PUFA含量可以促进海胆的生长,同时海胆性腺中C18.2N6、C18.3N6、ARA、n-6 PUFA和Total PUFA的积累有助于海胆的生长,研究还发现养成期海胆也可以通过从α-亚麻酸(18:3n-3)和亚油酸(18:2n-6)合成或者从饵料脂肪酸的同化并积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5、浮游期:喂食牟氏角毛藻和混合藻的幼体中的MYP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杜氏藻和球等鞭金藻。此外,不同阶段MYP基因表达的趋势为6腕阶段>8腕阶段>4腕阶段>受腕卵>棱柱阶段。匍匐期:双面曲壳藻组>以菱形藻a>混合藻饵料>沼泽茧形藻透明变种。养成期:三种年龄海胆的肠道中,裙带菜组和海带组的MYP基因表达量要显着高于石莼组;在性腺中投喂裙带菜的海胆性腺中都具有显着高于海带组的MYP基因表达量,而在石莼组中的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了养成期性腺之外,其他阶段MYP基因的表达与生长状态密切相关。MYP的表达存在于中间球海胆的整个生活史中,并且在雌性和雄性个体中都有表达,同时浮游期和匍匐期并没有受到饮食蛋白的影响,而养成期肠道中MYP基因表达与饮食中蛋白含量趋势相同。6、从浮游期和养成期来看,可以认为在△Fad6是中间球海胆的浮游期和养成期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底栖硅藻中虽然缺乏必须脂肪酸,但匍匐幼体仍能正常和成C20及更长C链的不饱和脂肪酸,这表明除了 18:2n-6和18:3n-3转化为脂肪酸转化为18:3n-6和18:4n-3的基本路径外,中间球海胆这种棘皮动物有着其他合成的路径。养成期幼胆和匍匐期海胆中,Elov14、Elovl5的表达量规律与△Fad6基本相同,说明饮食中低的DHA、EPA和n-3PUFA,在促进△6Fad的表达的同时,也促进了 Elov14、Elovl5,去不饱和酶和延长酶有着协同作用。从养成期可以看出富含C18不饱和脂肪酸(C18:1n-9/C18:2n-6/C18:3n-3)的饮食可以促进△Fad6、Elov14、Elovl5基因的表达,而富含HUFA的饮食会抑制其基因表达。

冯悦[5](2018)在《大型溞对水体中氮元素的转移利用及其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1.藻溞系统中大型溞对氮元素转移利用的研究配制5种不同氮磷比的藻溞系统N0(4:1)、N1(8:1)、N2(16:1)、N3(20:1)和N4(24:1),观察藻溞系统中大型溞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况、检测氮含量和三态氮含量,探讨藻溞对氮元素的转移利用规律。结果显示:实验开始后N0、N1、N2和N3四组中大型溞数量变化趋势相同。N0组大型溞数量在day1和day2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与其他时间测得数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N1组day1、2、4大型溞数量差异不显着。N2和N3组相比前两组大型溞的增长趋势有延迟现象,在day7后大型溞出现数量增加现象;N2组大型溞数量在实验day14才与其他各组出现显着性差异,N4组各时间节点测定数值均有显着差异。大型溞的摄食行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抑制,抑制作用随藻密度升高而下降,N4组有毒铜绿微囊藻密度达到1.36*107cell/ml时,大型溞全部死亡。随着各实验组氮含量的增加,藻体中氮含量随之升高,大型溞在摄食铜绿微囊藻后其体内氮含量也随之增加。各组水体中总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都有下降趋势,但是净化效果不明显。硝态氮含量各组随时间变化均有升高再降低现象,在N4组中硝态氮含量增加最快,增加速率最低的为N0组。对N0、N1、N2和N3两两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只有N0组与N3组出现显着性差异。系统中各组水体的氨氮含量随着时间变化都呈现下降趋势,对各组氨氮含量变化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N0、N1、N2三组之间两两比较,N3与N4组进行比较,均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N2与N3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比的藻溞系统中均可以将水体中的氨氮作为生存的氮源,与此同时,藻溞系统能够将不同形式氮源相互转化,在藻密度适宜条件下转化含量随着氮磷比的增加而增加。2.大型溞对污水中悬浮物含量及氮含量的影响大型溞能够摄食水体中的悬浮物,同时能够影响水体中的氮营养盐的含量。本实验探讨了在实验周期15天内大型溞对城市河道中污水悬浮物含量的影响,并且对水体中营养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大型溞的密度逐步增加,在day1与day3没有显着性差异,与其他天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12天达到最高值(238 inds/l)。对照组S0的悬浮物含量上下波动,处理组S1与S0组波动趋势相似。在实验day1-4天中,S1组大型溞密度由低到高,悬浮物含量波动较大,但在day4达到最高(79.5 mg/l),在第5-10天悬浮物含量下降,最小值出现在第day10,为45.25 mg/l。实验后期(day6-12)S1组总氮含量低于S0组,但总氮的去除效果与S0组差异不显着。实验开始day1-6,随着大型溞数量的增加处理组氨氮先降低后升高;在day9,水体中氨氮含量达到最高值(39.61 mg/l),远远高于对照组。硝态氮含量在S0组呈现明显的波动现象,day6天达到最低值;S1组实验开始后硝态氮含量均高于初始值,最大值出现在day11(42.54 mg/l)。亚硝态氮含量S0组与S1组变化趋势相同,S0组最高值为20.91 mg/l,S1组最高值为26.46mg/l。对S0与S1组各组同时间三态氮含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此角度结果表明,两组对水体中三态氮含量的变化除day9以外,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大型溞适合在含有悬浮物的城市污水中生存,低密度的大型溞能够降低水体中的总氮含量。3.大型溞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其作为渔用饲料原料的潜在利用价值为了评估大型溞(Daphnia magna)在渔用饲料中的的营养价值,测定了不同季节人工培养的大型溞和夏季污水中大型溞风干样的营养成分与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各季节人工培养的大型溞水分含量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冬季最高为5.14%,夏季最低为2.51%(P<0.05);夏季污水中大型溞水分含量(9.12%),显着高于人工培养的大型溞。人工培养的大型溞粗蛋白含量30.93%50.21%,在不同的季节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冬季人工培养、夏季污水大型溞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测定的15种氨基酸含量在各季节中差异显着,冬季最高(36.65%),夏季最低(24.74%);夏季污水中氨基酸含量41.79%,9种必需氨基酸占22.15%,赖氨酸含量达到3.4%,蛋氨酸的含量为1.14%,苏氨酸含量为2.45%。大型溞粗脂肪含量随季节变化差异显着(P<0.05),冬季最高(18.88%),秋季最低(4.19%),夏季污水与冬季人工培养的大型溞无显着性差异。秋季人工培养的大型溞与夏季污水大型溞必需脂肪酸含量最高,为17%,所有大型溞均没有检测到花生四烯酸和亚麻酸。重金属铬、铜和锌、铅最高含量分别出现在夏季污水、秋季、春季、夏季人工培养大型溞;夏季污水和冬季人工培养大型溞未检测到铅元素,所有大型溞均没有检测到镉元素。除铬外,铜、铅、砷和锌的最低含量均出现在夏季污水大型溞中。研究表明,大型溞蛋白质、脂肪营养丰富,而夏季污水大型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营养价值高于人工培养的大型溞,且重金属潜在毒性较低,作为渔用饲料蛋白源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更高。4.大型溞替代鱼粉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肝胰腺功能的影响大型溞是富营养水体中一种常见的浮游动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以保护环境,并减少水产饲料对鱼粉的依赖,本实验探讨了大型溞部分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对罗氏沼虾生长、体组成、肝胰腺功能以及哪些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含有30%鱼粉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D0),分别用5%(D5)、10%(D10)、15%(D15)和20%(D20组)的大型溞风干样替代基础饲料中的鱼粉,共配制出5种近似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结果显示,除D10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外,其余组的特定生长率各替代组存活率显着高于D0组,最大值为D15组;饲料系数有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各组均低于D0组。罗氏沼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最高分别是D15、D0和D0组;D15组肌肉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测定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在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各组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差异显着(P<0.05),呈先降后升趋势,最低值为D10组;肝胰腺丙二醛含量D10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D20组含量最低;血清丙二醛含量各替代组显着低于D0组(P<0.05);谷草转氨酶活力各替代组不同程度地小于D0组;谷丙转氨酶活力D0组与D5组差异不显着,但是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碱性磷酸酶活力出现组间波动性变化(P<0.05)。测定鳃TollmRNA和NFKBmRNA表达量、肝胰脏HSP70mRNA表达量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鳃TollmRNA和NFKBmRNA表达量在各组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肝胰脏HSP70mRNA表达量随大型溞用量的增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是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研究表明,用10%的大型溞替代鱼粉不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性能,用10%-15%的大型溞等蛋白替代鱼粉在保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的同时,还能提高肌肉的蛋白营养价值。罗氏沼虾饲料中使用不超过20%大型溞替代鱼粉虽引起了罗氏沼虾不同程度的应激,却有利于肝胰脏的健康,上述效应与Toll mRNA和NFKBmRNA的表达无明显关联。。5.大型溞替代鱼粉对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饲料的营养水平能够对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产生影响,但是有关于饲料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本实验通过利用添加0%,10%和15%大型溞替代饲料中鱼粉含量配制成近似等氮等能的三组饲料D0,D10和D20。结果显示:D0组与D20组在Ace和Chao的表达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D10在Ace,Chao表达上显着高于A组与C组。Shannon指数的数值对比D0<D20<D10,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Simpson指数D0>D10>D20,也无组间显着性差异。三组罗氏沼虾的虾肠道微生物中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占50%左右,第二优势菌群为软皮菌类Tenericutes,占25%左右。随着饲料中大型溞含量增加鱼粉用量的下降,肠道菌群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D0组主要优势属为条件致病菌气单孢菌属Aeromonas,随着大型溞含量的增加其在种群中优势程度不断降低,D0(33.80%)>D10(17.48%)>D20(3.61%),可能致病性乳球菌Lactococcus(6.61%)占比增加,假丝酵母菌Candidatus-Hepatoplasma所占比例为D10(25.91%)>D0(25.94%)>D20(22.48%)。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溞替代鱼粉使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在物种多样性上变得更为复杂;气单孢菌属丰度的降低,可能会降低罗氏沼虾在水体中因为环境改变导致气单孢菌属成为致病菌的风险,乳球菌属的增加则可能引起罗氏沼虾存活率的下降。

朱庆国[6](2018)在《大黄鱼仔鱼微囊饲料粒度及水中稳定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大黄鱼仔稚鱼微囊饲料的粒度与水中稳定性是影响仔稚鱼净能量得益(netenegy gain)、育苗水质和培苗成活率的重要性状。本研究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检测试制的(经SEM形貌鉴认为微胶囊型态的)大黄鱼仔鱼微囊饲料粒度分布、体积平均粒径和中位数粒径D50的减小率和吸水率,评估其适口性与水中稳定性。参比12日龄时段大黄鱼仔鱼的口径,镜检全投喂微囊饲料的5日龄大黄鱼仔鱼的图像。结果表明,试制的4批次大黄鱼仔鱼微囊饲料的粒径尺度分布可基本符合大黄鱼仔鱼摄食要求。其中A2样品的D50为71.6361.92μm,浸泡海水120min的中位径减小率均值为10.97%;体积平均径减小率均值为14.19%。表明A2样品的水中稳定性可满足大黄鱼仔鱼阶段投饵操作要求。同时表明用湿法激光粒度分布仪检测微胶囊饲料的粒度与水中稳定性的步骤便捷,数据稳定直观,可作为检测渔用微胶囊饲料的粒度与水中稳定性的备选方法。

蔡万存[7](2017)在《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在团头鲂饲料中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phala)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以及补充赖氨酸、牛磺酸、蛋白酶以及棉粕酶解蛋白肽对团头鲂的影响。主要从生长性能、肉品质、肌纤维生长、消化吸收功能、氨基酸代谢、肠道结构、肠道和肝脏细胞增生以及生长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考察,旨在探究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以及几种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效果,进而为团头鲂无鱼粉日粮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试验1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补充赖氨酸对团头鲂生长、消化吸收功能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以及补充微囊或者晶体赖氨酸对团头鲂生长性能、肉品质、肌纤维生长、消化吸收功能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实验制备了 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为鱼粉组(FM)(包含50 gkg-1鱼粉)、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组(RPC)、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添加0.43%微囊赖氨酸组(MRPC)和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添加0.23%晶体赖氨酸组(CRPC)。FM组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以及氮和能量利用率显着高于RPC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此外,各组间全鱼体组成、肉色、质构以及感官评价没有显着差异(P>0.05)。此外,RPC组肌纤维直径在20-50 μm间频率分布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纤维直径大于50μm频率分布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各组肌纤维直径小于20 μm频率分布没有显着差异(P>0.05)。RPC组肠道蛋白酶、脂肪酶、Na+,K+-ATP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显着低于FM组(P<0.05),而MRPC与CRPC 组和FM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RPC组肝脏谷草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RPC组血浆中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尿素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此外,FM组血浆中牛磺酸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淀粉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以及血浆谷草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对团头鲂肠道生长性能、肌纤维生长、消化吸收功能和氨基酸代谢有一定影响,但在饲料中补充微囊或者晶体赖氨酸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试验2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及其优化对团头鲂生长、肠道结构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旨在探究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以及补充微囊赖氨酸、牛磺酸、蛋白酶和棉粕酶解蛋白肽对团头鲂的影响。考察指标主要包括:生长性能、肠道结构、肝脏和肠道细胞增生以及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ⅠGF-Ⅰ)轴、雷帕霉素靶蛋白(TOR)信号通路、生肌调节因子(MRFs)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的基因表达。实验制备了6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为鱼粉组(FM)(包含50gkg-1鱼粉)、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组(RPC)、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添加0.4%微囊赖氨酸组(MRPC)、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添加0.4%微囊赖氨酸和1%牛磺酸组(TRPC)、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添加0.4%微囊赖氨酸和0.01%蛋白酶组(PRPC)以及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添加0.4%微囊赖氨酸和2%棉粕酶解蛋白肽组(CRPC)。FM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氮和能量利用率显着高于RPC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此外,RPC组后肠绒毛长度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另外,各组间全鱼体组成以及肝脏和肠道细胞增殖没有显着影响(P>0.05)。此外,RPC组GH、生长激素受体(GHR)、IGF-I,TOR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肠道、肝脏和肌肉)、成肌决定蛋白(MyoD),肌源性因子5(Myf5)和MSTNa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2(4E-BP2)(肝脏和肠道)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各组间肌肉中4E-BP2,肌细胞生长素(MyoG),肌肉特异性调节4(Mrf4)和MSTNb基因表达没有显着差异(P>0.05)。总之,结果表明: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补充微囊赖氨酸或者棉粕酶解蛋白肽不会对团头鲂生长性能、肠道结构、肝脏和肠道细胞增生产生不利影响。

孙存鑫[8](2017)在《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究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饲料中的利用潜力,并尝试从分子机制层面解释动植物蛋白利用的局限性。在此研究基础上将不同类型的蛋白源及功能性添加剂进行科学配比,以克服单一蛋白源的不足,以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中华鳖饲料中的鱼粉含量。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六个部分:1肉骨粉和膨化血粉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消化率和体组成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动物蛋白(animalprotein blend,APB;肉骨粉:膨化血粉=4:1)在中华鳖饲料中的应用前景。试验采取单因素设计,配制7组等氮等能(48%蛋白,18MJ/kg总能)日粮,分别用APB等蛋白替代0、10、20、30、40、50和60%的鱼粉。试验分4个重复,在室内养殖箱进行,试验期8周,每天饲喂3次,每次饱食投喂。结果表明,当APB替代鱼粉比例为0-40%时,各组间体增重、蛋白效率比以及总能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当替代比例超过40%时,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P<0.05)。此外,当替代比例超过30%时,氮保留率以及大多数的氨基酸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然而,APB替代鱼粉对各组相对摄食率以及全鳖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APB可替代中华鳖日粮中30-40%鱼粉对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着影响,过量替代可导致生长抑制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下降。2 5种诱食剂对中华鳖诱食效果的比较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摄食量筛选出中华鳖的最适诱食剂及添加量。试验配制两组等氮等能(48%蛋白,17.5 MJ/kg总能)的基础日粮。其中,一组包含60%鱼粉和0%APB为HFM组,另一组包含42%鱼粉和22.5%APB为LFM组。设置5个实验以分别评定甜菜碱、二甲基-β-丙酸噻亭(2-carboxy ethyl dimethyl sulphonium bromide,DMPT)、5’-肌苷核苷酸(inosine-5’-monophosphate,IMP)、牛磺酸和鱿鱼膏等5种诱食剂在HFM和LFM日粮中的诱食效果。每个试验分2组,分别为HFM和LFM组。每种诱食剂设4个浓度梯度,含不同浓度诱食剂的日粮用特定的稀土元素标记并等量充分混合饲喂给中华鳖。其中,含0.1%甜菜碱的对应日粮应用于所有试验中作为内参进行不同诱食剂之间的比较。饲喂1小时后收集粪便,通过测定粪便中特定稀土元素的相对含量来评定对应日粮的摄食量。本研究设4个重复,于室外养殖箱养殖,养殖期2周,每天饲喂两次,每次饱食投喂。结果表明,对于HFM组,只有IMP显着提高了日粮诱食性;而对于LFM组,鱿鱼膏的诱食性最强,其中各诱食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甜菜碱 1%,DMPT 0.01%,MP 0.01%,牛磺酸 0.5%,鱿鱼膏 1%。3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Lys和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中华鳖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吸收酶和肝脏代谢酶的影响。配制4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RP)、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1%鱿鱼膏(RPS)。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生长性能和营养保留率,提高了饵料系数(P<0.05),而补充Lys后生长指标与CT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相对摄食率(P<0.05)。对于肝脏代谢酶,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GPT)和黄嘌吟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活性(P<0.05),补充Lys后XOD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 GPT活性(P<0.05)。对于肠道消化吸收酶,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蛋白酶和刷状缘酶的活性(P<0.05),补充氨基酸后酶活有所提高(P<0.05),但与CT组比仍差异显着,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羧肽酶A的活性(P<0.05),其余差异不显着(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大米酶解蛋白在补充L-Lys后可替代中华鳖饲料中30%的鱼粉,进一步添加1%鱿鱼膏后可显着提高摄食且促生长效果优于鱼粉。4赖氨酸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氨基酸转运和蛋白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蛋白源氨基酸不平衡对中华鳖在短期禁食条件下氨基酸转运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RP)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大多数肠道中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肝脏mTOR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以及肌肉MuRF1和MAFbx蛋白表达都受日粮类型、时间及其交互的影响(P<0.05)。其中,对于肠道中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T和RPL组在摄食后3-6h基因表达达高峰,随后显着下降(P<0.05);而RP组在摄食后6-12h表达高峰并随后下降(P<0.05)。对于肝脏Akt、mTOR及下游的p70 S6 Kinase和4E-BP1蛋白磷酸化表达,CT和RPL组在摄食后6h达峰值(P<0.05),随后下降;而RP组在摄食后12h达峰值(P<0.05),随后下降。此外,RP组各蛋白的表达量要显着低于其余两组(P<0.05)。对于肌肉MuRF1和MAFbx蛋白表达,CT和RPL组表达模式与mTOR相关蛋白相反;而RP组与mTOR相同。以上结果表明,饲料缺乏Lys会显着推迟摄食后肠道氨基酸转运载体及肝脏mTOR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到达峰值的时间,并降低表达强度,而日粮氨基酸组成对肌肉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MuRF1和MAFbx蛋白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5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摄食调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并添加鱿鱼膏对中华鳖短期禁食内摄食调控基因动态表达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1%鱿鱼膏(RPS)。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以及脑肠肽的表达显着受日粮、时间以及其交互的影响(P<0.05)。其中,脑和肠道LEPR和INSR的mRNA表达在摄食后3h达高峰(P<0.05),随后下降。阿黑皮质素(pro-opiomelanocortin,POMC)、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胆囊收缩素受体1(Cholecystokinin 1 receptor,CCK1R)、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等起抑制摄食作用的脑肠肽的表达趋势与LEPR和INSR相同,而NPY和PYY表达在摄食后3h显着降低并于6-12h达高峰(P<0.05),随后下降。此外,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并补充L-Lys对中华鳖摄食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而添加1%鱿鱼膏显着提高了促摄食基因的表达,降低了抑制摄食基因的表达(P<0.05)。6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蛋白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复合蛋白(PB)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及蛋白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8%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PB(T-30)和30%鱼粉+30%PB(T-50),其中PB由大米酶解蛋白、鸡肉粉、酵母浸粉、喷雾干燥血浆粉以及果寡糖、地衣芽孢杆菌、牛磺酸和微囊L-Lys科学配比而成。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两次。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PB替代30%鱼粉显着提高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相对摄食率(P<0.05),而当替代比例达50%时,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相对摄食率仍显着升高(P<0.05)。PB替代30%鱼粉对肠道消化吸收酶无显着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达50%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此外,PB替代50%鱼粉还显着降低了中华鳖肠道绒毛长度以及肝脏Phospho-mTOR和Phospho-4E-BP1的表达(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PB对中华鳖有显着的促摄食作用,其替代30%鱼粉可起到促生长的作用,但过量替代可能会导致蛋白效率降低。

刘宏超[9](2016)在《裂壶藻和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生化指标及抗病力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津新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裂壶藻和钝顶螺旋藻对其生长、生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两种微藻对津新鲤的综合作用效果,以期为两种微藻作为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1、裂壶藻对津新鲤生长、生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6.77±1.56)g,初始体长为(10.75±1.07)cm的津新鲤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0、0.40%、0.80%、1.20%、1.60%和2.00%六个水平裂壶藻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8周后,测定其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等指标,探讨了裂壶藻对津新鲤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0.80%裂壶藻水平组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则在0.80%裂壶藻水平组显着降低(P<0.05)。蛋白质效率和肥满度则在1.20%水平组达到最大值(P<0.05)。随着裂壶藻添加水平的上升,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在1.602.00%裂壶藻水平时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氨基酸综合评分中,以1.20%裂壶藻水平最佳;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裂壶藻添加水平呈上升趋势。不同水平裂壶藻可显着提高津新鲤消化酶活性,裂壶藻添加量为1.20%时,肝胰脏和肠道内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得到显着提高(P<0.05)。不同水平裂壶藻可以显着调节津新鲤血脂水平,当裂壶藻添加水平为0.40%0.80%时,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升高(P<0.05)。当饲料中裂壶藻添加水平为2.00%时,可显着促进津新鲤肝胰脏和肾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脂蛋白酯酶(LPL)mRNA的表达(P<0.05)。通过血液、肝胰脏、脾脏和肾脏内丙二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的综合分析,当裂壶藻添加水平为0.80%1.20%时,机体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P<0.05)。通过对血液、肝胰脏、脾脏和肾脏内溶菌酶、一氧化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分析,当裂壶藻添加水平为0.80%1.20%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显着提高(P<0.05)。随着裂壶藻水平增加,津新鲤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免疫保护率得到显着提高(P<0.05),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死亡率则显着降低(P<0.05),其中以0.80%组水平最佳。综合生长、生化指标和抗病力来分析,津新鲤饲料中裂壶藻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80%1.20%。2、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生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6.77±1.56)g,初始体长为(10.75±1.07)cm的津新鲤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0、0.80%、1.60%、2.40%、3.20%和4.00%六种钝顶螺旋藻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8周,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生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在2.40%钝顶螺旋藻水平组显着提高(P<0.05)。钝顶螺旋藻添加水平为4.00%时,将显着提高津新鲤全鱼粗蛋白含量;添加水平为3.20%4.00%时将显着降低全鱼和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呈上升趋势,肌肉中氨基酸均衡性以0.80%1.60%水平最佳。不同水平钝顶螺旋藻可显着提高津新鲤部分消化酶活性,钝顶螺旋藻添加量为2.40%3.20%时,肝胰脏和肠道内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得到显着(P<0.05)提升。钝顶螺旋藻含量的变化可以显着调节津新鲤的血脂水平,当钝顶螺旋藻添加水平为2.40%4.00%时,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升高(P<0.05)。通过血液、肝胰脏、脾脏和肾脏内丙二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的综合分析,添加2.40%4.00%钝顶螺旋藻可显着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P<0.05)。通过对血液、肝胰脏、脾脏和肾脏内溶菌酶、一氧化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分析,得出添加3.20%4.00%钝顶螺旋藻可显着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P<0.05)。当饲料中钝顶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80%1.60%时,对津新鲤肝胰脏和肾脏中白细胞介素(IL-1β)mRNA的表达具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1.60%2.40%时可显着促进肝胰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P<0.05),4.00%时可显着促进脾脏中TNFαmRNA表达(P<0.05)。随着钝顶螺旋藻水平增加,津新鲤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免疫保护率均得到显着提高(P<0.05),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死亡率则显着降低(P<0.05),其中以3.20%组水平最佳。综合生长、生化指标和抗病力来分析,津新鲤饲料中钝顶螺旋藻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40%3.20%。

赵金鑫,李小勤,彭松,郑小淼,李百安,魏静,冷向军[10](2016)在《斑点叉尾鲖对不同形式赖氨酸利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比较斑点叉尾鲖(Ictalurus punctatus)对不同形式赖氨酸的利用效果,设置了鱼粉含量5%、豆粕含量15%的正对照饲料,及鱼粉含量2.5%、豆粕含量0的负对照饲料,在负对照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晶体赖氨酸盐酸盐、晶体赖氨酸硫酸盐以及微囊赖氨酸盐酸盐,使其赖氨酸含量达到与正对照饲料一致的水平,共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54.4±0.1)g的斑点叉尾鲖60d,考察不同形式赖氨酸对斑点叉尾鲖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蛋白质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添加晶体赖氨酸盐酸盐和晶体赖氨酸硫酸盐对斑点叉尾鲖的生长性能影响不显着(P>0.05),而添加微囊赖氨酸盐酸盐提高斑点叉尾鲖增重率20.7%(P<0.05),降低饲料系数16.0%(P<0.05),在增重率与饲料系数方面达到与正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与负对照组相比,在饲料中添加晶体赖氨酸盐酸盐、晶体赖氨酸硫酸盐以及微囊赖氨酸盐酸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但显着提高了胃蛋白酶活性(P<0.05)。此外,添加微囊赖氨酸盐酸盐还显着提高了肝胰脏蛋白酶活性(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低赖氨酸实用饲料中补充晶体赖氨酸盐酸盐或赖氨酸硫酸盐对斑点叉尾鲖的生长性能改善作用不显着(P>0.05),而补充微囊赖氨酸盐酸盐则能显着提高斑点叉尾鲖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

二、微囊技术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囊技术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1.1 大豆抗原蛋白的结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1.2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
        1.3 研究展望
    第二节 饲料植物蛋白对水生动物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2.1 水生动物肠道健康的评价
        2.2 植物蛋白对水生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
        2.3 研究展望
    第三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和丁酸钠改善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3.1 氮-乙酰半胱氨酸
        3.2 丁酸钠
        3.3 研究展望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氮-乙酰半胱氨酸改善两种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
    第一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对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缓解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抗氧化能力下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丁酸钠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体外筛选与鉴定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大豆球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节 大豆球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收集与指标测定
        1.3.1 生长性能指标
        1.3.2 饲料氨基酸组成分析
        1.3.3 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1.3.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3 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2.2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3 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3)探析饲料添加剂中的微胶囊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功用特点及应用领域
2 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组成结构及性能优势
3 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原理与制备方法
4 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饵料的运用与推广
5 饲料添加剂中微胶囊的未来发展
6 结束语

(4)微藻和大型藻饵料对中间球海胆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综述
    1.1 海胆
        1.1.1 海胆的生活史
    1.2 微藻
        1.2.1 浮游微藻
        1.2.2 底栖硅藻
    1.3 大型藻类
        1.3.1 常见大型藻类的生物学特征
        1.3.2 大型藻类在水产中的应用
    1.4 脂肪酸
        1.4.1 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
        1.4.2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4.3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
        1.4.4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5 主卵黄蛋白(MYP)
        1.5.1 MYP的作用
        1.5.2 MYP在海胆中的研究进展
    1.6 中间球海胆及其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7.3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浮游微藻培养的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测量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造流泵程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培养密度的影响
        2.2.2 造流泵功率对小新月菱形藻培养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
        2.2.3 藻培养密度与培养水体盐度、pH的相关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程度的造流对藻细胞密度的影响
        2.3.2 造流泵对培养水体状态及温度、盐度、pH等水质因子的影响
        2.3.3 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
        2.3.4 培养水体pH、盐度与藻细胞密度的相关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微藻对中间球海胆幼体生长、发育、变态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1 方法与材料
        3.1.1 海胆幼体的培育
        3.1.2 微藻饵料的培养
        3.1.3 脂质和脂肪酸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微藻饵料对海胆幼体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微藻饵料对海胆发育速度和变态率的影响
        3.2.3 微藻饵料及不同饵料饵料投喂下海胆幼体的脂肪酸组成
    3.3 讨论
        3.3.1 不同微藻饵料对海胆幼体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微藻饵料对海胆幼体发育速度和变态的影响
        3.3.3 微藻和幼体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底栖硅藻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中间球海胆幼体变态、匍匐期生长、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1.1 底栖硅藻的采集、分离鉴定
        4.1.2 硅藻的鉴定
        4.1.3 硅藻诱导对海胆幼体变态的影响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底栖硅藻生物学特征观察
        4.2.2 不同底栖硅藻对中间球海胆变态及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底栖硅藻对匍匐期海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硅藻的分离和鉴别
        4.3.2 硅藻对中间球海胆变态及生长的影响
        4.3.3 硅藻对中间球海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大型藻类对养成期中间球海胆生长、性腺发育、酶活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消化酶活及抗氧化相关酶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不同藻类饵料对海胆生长、性腺等的影响
        5.2.2 不同藻类饵料对三种规格海胆性腺重量、颜色及营养组分的影响
        5.2.3 不同藻类饵料对中间球海胆消化酶活性和相关抗养化酶活的影响
        5.2.4 不同藻类对中间球海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藻类饵料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5.3.2 不同藻类饵料对中间球海胆性腺指标及营养组成的影响
        5.3.3 不同藻类饵料对海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等的影响
        5.3.4 不同饵料对海胆脂肪酸转化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藻类对不同阶段海胆MYP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定量引物的设计
        6.1.4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6.1.5 MYP基因cDNA的合成
        6.1.6 MYP基因荧光定量分析
        6.1.7 蛋白质含量检测
        6.1.8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不同微藻对浮游期中间球海胆MYP基因表达的影响
        6.2.2 不同底栖硅藻对匍匐期中间球海胆MYP基因表达的影响
        6.2.3 不同大型藻类对养成期中间球海胆肠道、性腺中MYP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微藻对浮游期中间球海胆MYP基因表达的影响
        6.3.2 不同底栖硅藻对匍匐期中间球海胆MYP基因表达的影响
        6.3.3 不同大型藻类对养成期中间球海胆肠道、性腺中MYP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藻类对中间球海胆不同阶段△6Fad、Elovl4、Elovl5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主要试剂
        7.1.3 定量引物的设计
        7.1.4 △6Fad、Elovl4、Elovl5基因cDNA的合成
        7.1.5 △6Fad、Elovl4、Elovl5基因荧光定量分析
    7.2 结果
        7.2.1 浮游期中间球海胆△Fad6、Elovl4和Elovl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7.2.2 匍匐期中间球海胆△Fad6、Elovl4和Elovl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7.2.3 养成期中间球海胆△Fad6、Elovl4和Elovl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7.3 讨论
        7.3.1 中间球海胆△Fad6、Elovl4和Elovl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7.3.2 中间球海胆△Fad6、Elovl4和Elovl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7.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大型溞对水体中氮元素的转移利用及其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枝角类控藻效应及水体理化的影响
    2.枝角类的营养组成
    3.枝角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4.枝角类作为饲料蛋白源的研究
    5.研究展望
第一章 藻溞系统中大型溞对氮元素转移利用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2.数据处理
    3.结果
        3.1 水体中大型溞数量的变化。
        3.2 水体中铜绿微囊藻密度变化
        3.3 各组铜绿微囊藻中氮含量
        3.4 大型溞含氮量
        3.5 水体中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含量
    4.讨论
        4.1 藻溞密度的变化
        4.2 藻溞氮元素含量的变化
第二章 大型溞对污水中悬浮物含量及氮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管理
        1.2 测定方法
    2.数据处理
    3.结果
        3.1 悬浮物含量与大型溞的密度变化
        3.2 三态氮的含量变化
    4.讨论
        4.1 大型溞对有机悬浮物含量的影响
        4.2 大型溞对营养盐的影响
第三章 大型溞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其作为渔用饲料原料的潜在利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检测方法
    2.数据处理
    3.结果
        3.1 大型溞的概略营养成分
        3.2 大型溞的氨基酸组成
        3.3 大型溞脂肪酸组成
    4.讨论
        4.1 不同季节及水环境对大型溞概略营养成分的影响
        4.2 大型溞的蛋白质质量及诱食性
        4.3 大型溞的脂肪酸营养价值
        4.4 大型溞的潜在重金属毒性
第四章 大型溞替代鱼粉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肝胰腺功能的影响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饲料
        1.2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数据处理
    3.结果
        3.1 不同饲料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饲料对罗氏沼虾肌肉组成的影响
        3.3 不同饲料对罗氏沼虾氧化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4.讨论
        4.1 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体组成的影响
        4.3 肝胰脏功能及基因表达量影响
第五章 大型溞替代鱼粉对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驯化
        1.2 实验设计
        1.3 肠道微生物采集与处理
        1.4 实验仪器与试剂
        1.5 实验步骤
    2.数据处理
    3.实验结果
        3.1 稀释曲线
        3.2 Alpha多样性
        3.3 群落组成分析结果
    4.讨论
        4.1 菌落多样性
        4.2 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黄鱼仔鱼微囊饲料粒度及水中稳定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微囊饲料微观形貌
        1.3.2 微囊饲料粒度分布
        1.3.3 微囊饲料水中稳定性
        1.3.4 投喂饵料的大黄鱼仔鱼镜检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囊饲料的微观形貌
    2.2 微囊饲料的粒度及粒径减少率
    2.3 微囊饲料的吸水率
    2.4 大黄鱼仔鱼摄食饵料的图像
3 讨论

(7)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在团头鲂饲料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1.1 生长性能
        1.1.2 肉品质
        1.1.3 消化吸收功能
        1.1.4 肠道和肝脏组织结构
        1.2 大米蛋白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3 改善水产动物利用植物蛋白的措施
        1.3.1 晶体和微囊氨基酸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3.2 牛磺酸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3.3 蛋白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3.4 小肽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4 植物蛋白影响生长的内在机制
        1.4.1 生长轴
        1.4.2 TOR信号通路
        1.4.3 生肌调节因子
    2 技术路线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并补充赖氨酸对团头鲂生长、消化吸收功能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鱼及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1.4.1 饲料常规成分和全鱼体组成的测定
        1.4.2 肉色
        1.4.3 质构
        1.4.4 感官评价
        1.4.5 组织学分析
        1.4.6 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的测定
        1.4.7 肝脏代谢酶的测定
        1.4.8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1.4.9 生长指标计算公式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2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肉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肌纤维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2.5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肝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6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2.7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肉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肌纤维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3.5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及其优化对团头鲂生长、肠道结构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鱼及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1.4.1 饲料常规成分和全鱼体组成的测定
        1.4.2 免疫组化
        1.4.3 总RNA提取,反转录以及RT-PCR
        1.4.4 生长指标计算公式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2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体组成的影响
        2.3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后肠和肝脏组织形态学影响
        2.4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脑垂体GH和GHR以及肝脏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各组织TOR、4E-BP2以及S6K1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肌肉MRFs和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饲料对团头鲂后肠和肝脏组织形态学影响
        3.3 不同饲料对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产饲料蛋白源开发研究进展
        1 动物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1.1 鸡肉粉
        1.2 肉(骨)粉
        1.3 血粉
        1.4 蚕蛹蛋白
        1.5 蝇蛆蛋白
        2 植物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2.1 油籽粕
        2.2 浓缩蛋白
        3 单细胞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3.1 酵母产品
        3.2 藻类
        4 中华鳖蛋白营养研究进展
        5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氨基酸吸收转运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1 氨基酸吸收转运研究进展
        1.1 氨基酸转运系统概况及调节
        1.2 氨基酸转运系统与营养感知的研究进展
        2 蛋白质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2.1 mTOR信号通路与蛋白代谢调节
        2.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蛋白代谢调节
        3 总结与展望
    第三章 水产动物诱食剂研究进展
        1 影响摄食的因素
        1.1 水产动物本身
        1.2 饲料营养与品质
        1.3 环境
        2 诱食剂种类
        2.1 氨基酸类
        2.2 核苷酸类
        2.3 季胺类
        2.4 提取物
        2.5 其它
        3 水产动物摄食偏好研究方法
        3.1 行为学法
        3.2 电生理法
        3.3 摄食生长法
        4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动物食欲调控研究进展
        1 饱食信号
        1.1 瘦素
        1.2 胰岛素
        1.3 胆囊收缩素
        1.4 胰高血糖素样肽-1
        1.5 肽YY
        2 促摄食信号
        3 神经肽系统
        3.1 神经肽Y
        3.2 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肽
        3.3 阿黑皮质素
        3.4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
        4 营养状态对水产动物摄食的调节
        5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五章 肉骨粉和膨化血粉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体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体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5种诱食剂对中华鳖诱食效果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日粮和指示剂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两种基础日粮对中华鳖摄食的影响
        2.2 不同诱食剂对中华鳖摄食偏好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2.2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肝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赖氨酸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氨基酸转运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肠道小肽转运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2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肠道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3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性氨基酸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4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肝脏mTOR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动态变化的影响
        2.5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肌肉UPS相关蛋白动态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摄食调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LEPR和INSR动态表达的影响
        2.2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NPY、POMC和CART动态表达的影响
        2.3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CCK和CCK1R动态表达的影响
        2.4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GLP-1R和PYY动态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的影响
        2.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消化吸收酶的影响
        2.3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结构的影响
        2.4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蛋白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全文讨论及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裂壶藻和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生化指标及抗病力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微藻研究概况
        1.1 微藻的种类和主要营养组成
        1.2 微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3 微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展
        1.4 微藻在水产行业应用前景的展望
    2 裂壶藻的研究概况
        2.1 裂壶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2.2 裂壶藻在医药和食品上的应用
    3 螺旋藻的研究概况
        3.1 螺旋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3.2 螺旋藻在畜禽养殖上的应用
        3.3 螺旋藻在医药保健上的应用
    4 津新鲤简介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体成分的影响
        2.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体成分的影响
        3.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生化指标、2种脂类代谢基因表达和抗病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血脂水平的影响
        2.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脂蛋白酯酶(LPL)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
        2.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2.5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抗病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血脂水平的影响
        3.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FAS和 LPL 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
        3.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5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抗病力的影响
第四章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体成分的影响
        2.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体成分的影响
        3.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化指标、2种免疫基因表达和抗病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血脂水平的影响
        2.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2.4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
        2.5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抗病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血脂水平的影响
        3.2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IL-1β和TNFα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
        3.5 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抗病力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四、微囊技术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D]. 韩凤禄.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3种大豆产品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唐涛,钟蕾,郇志利,张俊智,胡毅,刘庄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9(02)
  • [3]探析饲料添加剂中的微胶囊技术[J]. 崔利军. 江西饲料, 2018(04)
  • [4]微藻和大型藻饵料对中间球海胆生长的影响[D]. 亓守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5]大型溞对水体中氮元素的转移利用及其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应用[D]. 冯悦.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6]大黄鱼仔鱼微囊饲料粒度及水中稳定性评估[J]. 朱庆国. 福建农业学报, 2018(02)
  • [7]大米蛋白完全替代鱼粉在团头鲂饲料中的研究[D]. 蔡万存.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D]. 孙存鑫.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裂壶藻和钝顶螺旋藻对津新鲤生长、生化指标及抗病力影响[D]. 刘宏超. 天津农学院, 2016(07)
  • [10]斑点叉尾鲖对不同形式赖氨酸利用的比较研究[J]. 赵金鑫,李小勤,彭松,郑小淼,李百安,魏静,冷向军.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微胶囊化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