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04年福建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2004年福建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薛玉连[1](2021)在《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文中提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必然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福建作为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外向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显着成效,但发展还不平衡。因此,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层次领域更加宽广、结构更加优化、层次更加丰富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文章针对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开放型经济结构、协调区域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推进福建更高水平开放的实施路径。

薛玉连[2](2021)在《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实现路径》文中提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经济发展必然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福建作为最早实施改革的沿海重要省份之一,外向型经济虽取得的显着了的成绩,但发展还不充分。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层次领域更加宽广、结构更加优化、层次更加丰富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对福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鉴于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资本国际化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等问题,提出推进福建更高水平开放,必须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开放型经济的结构,协调区域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实施路径。

曹星月[3](2019)在《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并把它作为我国这一时期主要的对外开放政策。“一带一路”建设充分依托中国和有关国家现有的双多边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伙伴关系。中国国内目前处于一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但产能过剩、利用率不高,投资增长空间受限,同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无法快速打开局面,对外贸易也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阴霾,包括出口贸易在内的中国经济急需转型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对外投资贸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截止2017年,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700亿美元,与相关国家货物贸易超过5亿美元。在相关国家中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270多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较快增长。2018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全年承保金额达到6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7%;2018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承保金额达1506亿美元,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出险项目支付赔款6.3亿美元。但是,企业往往面临各种外贸风险,从而对其经营构成严重威胁。出口信用保险是承保在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出口商因为进口国的政治风险或进口商的商业风险遭受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是一个国家财政为促进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安全的政策性、非盈利性的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首先是当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发生损失时给予经济补偿,保障企业出口贸易的收汇安全,避免坏账,维护出口企业的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银行的稳定运行。第二,在出口信用保险的保护下,可以保证出口商采取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量。第三,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出口信用融资。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据统计,在出口信用保险的保护下实现的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16%,有的国家甚至超过30%。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1989年,国家指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以短期业务为主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也有权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开始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经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务院批准建立一个特殊的国家信用保险机构即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2017年,中国信保的出口信用保险拉动我国出口金额超6000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26.7%,对GDP的贡献率为4.91%。对“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作用突出,对企业面向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的承保金额达1298.52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迅速,为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经济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这些差异的综合效应也对各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的区域差异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以及研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2003—2016年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出口信用保险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区域不平衡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则对出口贸易有消极作用。因此,制定差异化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以及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功能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中国应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本文针对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是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出口信用保险是否能够帮助扩大我国出口贸易规模以及保障出口企业安全,出口信用保险的区域发展差异是否会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然后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分析与比较分析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了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与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出口信用保险,并找出了参考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文献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评论,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框架,研究思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了一个系统的介绍,包括它的定义、分类、运营模式、功能等等,阐述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分类以及现状,并且介绍了国际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情况并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情况与国际上信用保险市场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供借鉴经验。在“一带一路”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出口可能发挥相当大的积极作用。然后在分析我国信用保险发展现状和与代表性国家进行对比的基础之上,发现现阶段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出口信用保险进行系统性的了解,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阐述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第二章我们了解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地区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第三章细分至省级以及东中西区域,通过数据对比进一步研究地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不平衡,并思考这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所在,再对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查找、确定变量、设定模型,就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是否对出口贸易具有积极影响进行研究,在得到肯定的答案,确认接下来的研究具有意义的前提下,加入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失衡的变量并考察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出是有积极还是消极影响、影响多少。如果具有消极影响,考虑这种消极影响带来的后果、原因以及如何消除这一影响。第五章,对如何发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以及平衡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根据上一部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确实存在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促进作用。而且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会阻碍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缩小地区发展的差异。结合上文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状况的分析、国内外的经验对比、实证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认为应该健全法律法规建设、促进产品创新、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推广力度、完善保险产业链等等。

王斐兰[4](2018)在《福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研究——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福建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福建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须立足现状,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以创新为驱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积极创建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郭鸿琼[5](2018)在《“一带一路”下外贸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以福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其外贸竞争力的发展拥有市场、资源、政策等促进因素,但也存在同质化竞争、贸易市场集中、贸易壁垒、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因此,首先通过数据图表和TC指数分析福建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发现其存在产业和贸易结构同质、市场集中、企业实力不强从而导致竞争力弱化的问题;其次基于"钻石模型",深入研究福建外贸竞争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的层面提出优化福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陈志龙[6](2016)在《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福建外贸快速发展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所供应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伴随着人口红利衰退的到来,老年抚养比和老年人口占比的趋势不断上升,福建外贸企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出现“用工荒”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预示着福建外贸转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福建省外贸发展规模及外贸发展结构系统分析外贸发展现状。与此同时,通过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死亡率变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人口抚养比变动情况,把握福建省人口总体变化规律,得出福建人口红利期从2000年开始持续至2030年,接着运用老龄化率与总抚养比来研究福建省人口红利衰退状况。其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人口红利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本文从劳动力供给、储蓄与人力资本存量这三个角度实证探讨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人口红利衰退给外贸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充裕人口红利给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贸行业供应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极大促进福建外贸发展;不断下降的总抚养比降低了储蓄率,增强人力资本存量的价值,进而促进福建外贸方式转变。最后从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储蓄投资效率等方面来缓解人口红利衰退,提出促进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建议措施。

龚森[7](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了创办兴起、整顿充实、跨越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曲折中奋斗,在奋斗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以史为鉴,充分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因素分析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初步发展(1979-1989年)、整顿充实(1990-1999年)、跨越发展(2000-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动因和历史背景,全面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并反思总结了每个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与主要不足。最后,通过系统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概括总结出六大特点和八条基本启示,并在国际国内高职改革发展宏观背景下分析了福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曹令军[8](2012)在《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恰似一条割不断的时间链条,今天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昨天的基础上。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是一个绵延不绝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被动、屈辱的对外经济开放进程。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成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外经济开放历时170多年,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国家演变成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对外经济开放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回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和优化对外经济开放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有关对外经济开放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进而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简单概括。第2章至第3章研究晚清对外经济开放。第4章至第7章研究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第8章至第10章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经济开放。第11章分析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中国从1840年到201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在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进行全景式勾勒和概括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坚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是一个国家抓住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清政府因为历史眼光的局限性,错失重大历史机遇,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只能黯然淡出历史舞台。1978年实行的对外经济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赞叹。(2)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是: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3)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文化氛围、军事因素、技术因素、法律因素等等。(4)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5)对外经济开放必须与国内改革同步。如果只有对外开放,没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既难以深入,也不可能持久。清政府向欧美派出留学生的时候,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留学生只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结果当留学生开始剪辫子、穿西装时,清政府认为留学生政治上已经不可靠,将留学生全部撤回。清政府甚至对百日维新运动镇压,拒绝进行改革,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被历史无情淘汰。1978年开始的对外开放,具有留学经历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既要改革也要开放。可以说,对外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如果没有国内的配套经济和政治改革,是难以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6)对外经济开放要注重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的协调发展。技术的长远发展必须有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南京国民政府和清政府一样喜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过分注重技术的模仿,惰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西方的宪政制度,但是本质上还是独裁统治,而这注定南京国民政府逃脱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中国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既有技术层面的学习,也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学习。在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说,保证了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又好又快发展。(7)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就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国通过对外经济开放,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学习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就中国来说,都是开放在前,改革在后。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往往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外经济开放的领域和路径设计。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逐步从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合作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不断迈进,中国制造誉满全球。通过对外经济开放,中国真正摆脱了贫穷落后,避免了落后挨打的悲剧。实际上,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也是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中国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中国对外经济开放也必然需要扩大和深化。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客观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在对其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中国来说,粗放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中国来说,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更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本文力图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创新:(1)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历史和进程进行全景式描述和概括。根据时间顺序,把对外经济开放分为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重要阶段。对这170年对外经济开放进程和历史进行概括,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有益的探索。(2)对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开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对外开放的研究,当前最重要的是梳理基本历程,要从整体上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既需要研究时间更需要新的研究视角。(3)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进行研究总结,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政策建议。(4)对中国向外国派遣留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全文对留学生派出的类别、留学生如何管理服务、留学生学习专业、留学生本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吸引更多留学生回国服务提供建议。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李闽榕,赵彬[9](2011)在《2011年福建经济发展趋势展望》文中认为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福建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积极成果,经济增长速度较2009年显着回升,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宏观运行态势平稳、强劲。2011年福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有较好的基础和环境,预计全年福建经济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央加大反通涨紧银根力度等各种风险和挑战,出口和工业增长速度有可能适度回调,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的任务仍然艰巨。

魏金山[10](2010)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与福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文中指出基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结构重构、东亚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现状,分析福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提出福建适应东亚经济一体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几点思考。

二、2004年福建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福建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对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更高水平开放是培育竞争新优势,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三)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倒逼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福建对外开放发展的现实特征和制约因素
    (一)发展实力显着增强,但仍不够充分。
    (二)对外开放结构有较大转变,但不够平衡。
        1.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2. 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方面,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偏高。
        3. 资本国际化结构不合理。
    (三)载体平台成为开放发展的突破口,但区域发展仍有差距。
    (四)对外开放环境不断优化,但体制机制仍有提升空间。
三、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
    (二)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
        1. 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2. 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3. 构建各区、市协调发展的开放空间格局。
    (三)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优化营商环境。

(2)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更高水平开放是培育竞争新优势、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要求
    (三)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倒逼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福建对外开放发展的现实特征和制约因素
    (一)发展实力显着增强,但不够充分
    (二)对外开放结构有较大转变,但不够平衡
        1.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2. 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方面,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太高
        3. 资本国际化结构不合理
    (三)载体平台成为开放发展的突破口,但区域不够协调
    (四)对外开放环境不断优化,但体制机制还有提升空间
三、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
    (二)优化开放型经济的结构
        1. 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2. 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
        3. 构建各区市协调发展的开放空间格局
    (三)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优化营商环境

(3)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评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出口信用保险概述及其发展
    2.1 出口信用保险的内涵
        2.1.1 出口信用保险的定义及运营模式
        2.1.2 出口信用保险的分类
        2.1.3 出口信用保险的关键变量
        2.1.4 出口信用保险的运营模式
    2.2 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
        2.2.1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历程
        2.2.2 代表性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2.3.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状
        2.3.2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趋势
    2.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
    2.5 出口信用保险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作用
        2.5.1 分散“一带一路”中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2.5.2 为“一带一路”中的经贸互通提供风险保障
        2.5.3 为出口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以及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分析
    3.1 省级划分比较
        3.1.1 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收入省域差异
        3.1.2 出口信用保险赔付支出省域差异
    3.2 按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比较
        3.2.1 东中西部保费收入差异
        3.2.2 东中西部渗透率差异
    3.3 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3.3.1 外部环境因素
        3.3.2 需求因素
        3.3.3 供给因素
    3.4 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理论解释
    3.5 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机理
4.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来源
    4.3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4.4 回归分析
        4.4.1 平稳性检验
        4.4.2 面板数据计量分析
    4.5 回归结果
        4.5.1 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4.5.2 出口信用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4.5.3 其他控制变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4.6 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于出口贸易的进一步研究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宏观层面
        5.2.2 微观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福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研究——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践回顾
    (一) 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成就
        1. 开放型经济强势推进, 迅猛发展
        2.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3.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二) 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1. 对外贸易方面
        2. 资本国际化方面
        3. 与全国及其他沿海省市的比较
    (三) 福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总结
        1. 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以改革促发展
        2. 抢抓机遇, 主动调整战略
        3. 先行先试, 先实验后推广
        4. 强化组织协调, 聚合生产要素
        5. 充分发挥侨台优势, 凸显福建特色
二、福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形势和新思路
    (一) 福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面对的新形势
        1. 全球经济曲折复苏, 世界格局重新调整
        2. 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3. 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汹涌, 全球经济治理失序
        4. 国内经济新常态发展, 传统开放优势逐步丧失
    (二) 福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思路
        1. 实现“三大转变”, 树立开放新观念
        2. 抓住“三大机遇”, 打造开放新优势
        3. 做到“三大注重”, 开创开放新局面
三、福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
    (一) 支持外贸产业转型升级, 塑造以创新引领的开放新优势
    (二) 推动双向投资提质增效, 构建双向循环的开放经济系统
    (三) 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放并重,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四)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五) 推进闽台经贸融合发展, 争创对台合作交流新特色
    (六) 深化自贸区改革开放,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5)“一带一路”下外贸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以福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贸现状分析
    (一) 福建外贸的规模分析
    (二) 福建外贸的结构分析
        1. 商品构成仍需优化
        2. 外贸市场相对集中
        3. 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4. 企业抗险能力不强
        5. 贸易方式有待改进
二、外贸竞争力分析
    (一) 竞争力指数选取
    (二) 竞争力指数分析
三、福建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生产要素
    (二) 需求条件
    (三)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四)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五) 机遇和政府
四、提升福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一) 推动改革创新, 完善配套政策
    (二) 发挥集群效应, 引导消费需求
    (三) 创新技术模式, 拓展新兴市场

(6)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人口红利与外贸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人口红利理论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节 本章理论述评
第三章 人口红利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福建人口红利现状分析
        一、人口红利的内涵界定
        二、福建人口红利特点
    第二节 福建外贸发展现状
        一、福建外贸规模分析
        二、福建外贸结构分析
    第三节 人口红利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提高劳动力供给,推动外贸快速发展
        二、增强储蓄,提高人口投资,推动外贸资本累积
        三、凸显人力资本的优势,推动外贸转型和升级
        四、增强生产效率,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转型与发展
第四章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劳动者素质,推动外贸转型与发展
        二、推动劳动效率的提升,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三、增强外贸行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外贸的转型与发展
        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的转型与发展
    第二节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
        二、储蓄率降低,社会压力提高,老龄化来临
        三、外贸企业人力投入增加,出口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缺乏
        四、外贸综合型人才缺乏,外贸转型陷入困境
第五章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抚养比与劳动供给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二、数据来源分析
        三、协整检验
        四、结果分析
    第二节 抚养比和人力资本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二、数据来源分析
        三、模型回归与检验
        四、结果分析
    第三节 抚养比和储蓄率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二、数据来源分析
        三、模型回归与检验
        四、结果分析
第六章 人口红利衰退过程中促进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推动劳动力资源合理分配
    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增强劳动者素质
    三、积极完善人口政策,构建有助于延长“人口红利”的制度环境
    四、改变高储蓄率推动高投资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支持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1979-1989年)
    第一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
    第二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办学实践活动
    第三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体制突破和制度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顿充实(1990-1999年)
    第一节 整顿充实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整顿充实与走出困境
    第三节 “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
    第四节 “三多一改”和“三不一高”
    第五节 办学实践活动总体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2000-2011年)
    第一节 跨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快速发展与规范办学
    第三节 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第四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第五节 跨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启示
    第一节 主要特点
    第二节 基本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 挑战
    第二节 对策
    本章小结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整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与主要创新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内容安排
    1.3.3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40—1894 年)
2.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2.1.1 国际局势
    2.1.2 国内局势
2.2 对外贸易由顺差转逆差
    2.2.1 西方列强的特权
    2.2.2 对外贸易形势逆转
2.3 对外资金交流日益频繁
    2.3.1 银行业
    2.3.2 保险业
    2.3.3 商业
    2.3.4 航运业
    2.3.5 工业
    2.3.6 外债
2.4 技术引进方兴未艾
    2.4.1 军事工业技术的引进
    2.4.2 矿冶技术的引进
    2.4.3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引进
    2.4.4 科技人才的引进
    2.4.5 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2.5 “苦力贸易”规模空前(1840—1911 年)
    2.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2.5.2 “苦力贸易”的输出方式
    2.5.3 “苦力贸易”的运输过程
    2.5.4 “苦力贸易”的输出范围
    2.5.5 “苦力贸易”的影响和后果
2.6 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2.6.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2 民族资本企业的步履维艰
    2.6.3 农产品商品化逐渐加速
    2.6.4 工商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6.5 新兴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
    2.6.6 对外经济开放在屈辱中起步 第3章 甲午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95-1911 年)
3.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概述
    3.1.1 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3.1.2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3.2 主权矮化下的对外贸易
    3.2.1 对外贸易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3.2.2 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3.2.3 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3.3 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3.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
    3.3.2 清政府外债
3.4 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
    3.4.1 技术引进
    3.4.2 管理方法的引进
    3.4.3 科技人才的引进
    3.4.4 向日本和美国派遣留学生
3.5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3.5.1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5.2 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速
    3.5.3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3.5.4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5.5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变本加厉
    3.5.6 清政府实行主动性对外经济开放 第4章 北洋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12-1927 年)
4.1 国内外局势扫描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4.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4.2.1 增开商埠
    4.2.2 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4.2.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2.4 力争关税自主权
    4.2.5 收回对外贸易主权的努力
    4.2.6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4.3 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
    4.3.1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4.3.2 北洋政府的外债
4.4 对外技术交流蓬勃发展
    4.4.1 技术引进全面展开
    4.4.2 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
    4.4.3 中国留学生成为引进人才的重点
    4.4.4 技术出口势单力薄
    4.4.5 继续派遣留学生
4.5 人口外迁波浪式前进
    4.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4.5.2 人口外迁的输出方式
    4.5.3 人口外迁的运输过程
    4.5.4 人口外迁的范围
    4.5.5 人口外迁的影响和后果
4.6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评价
    4.6.1 农产品商品化继续发展
    4.6.2 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4.6.3 催生了行业革命
    4.6.4 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28-1936 年)
5.1 国内外环境鸟瞰
    5.1.1 “产业合理化运动”和经济大危机
    5.1.2 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2 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5.2.1 废除协定关税,实现关税自主
    5.2.2 废除领事裁判权
    5.2.3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5.2.4 对外国商品恶意倾销进行限制
    5.2.5 易货偿债政策和出口贸易管制
    5.2.6 对外贸易曲折中前进
5.3 西方列强用金融大棒施加影响
    5.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快速增长
    5.3.2 南京国民政府重树国家信用
5.4 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
    5.4.1 技术引进力度大
    5.4.2 管理方法引进不尽人意
    5.4.3 人才引进走向正规化
    5.4.4 继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5.5 对外经济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5.5.1 经济在曲折前进
    5.5.2 农村经济波动发展
    5.5.3 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5.5.4 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
    5.5.5 重技术模仿轻制度学习 第6章 抗战时期对外经济开放(1937-1945 年)
6.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1.2 日本侵华压缩国内市场
6.2 实行战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
    6.2.1 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6.2.2 执行易货偿债政策
    6.2.3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6.2.4 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6.3 西方列强扩大在华影响力
    6.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6.3.2 巨额外债购买武器
6.4 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发明
    6.4.1 克服困难引进技术
    6.4.2 推广成本会计制度和行政三联制
    6.4.3 人才引进更加规范
    6.4.4 放宽条件鼓励留学
6.5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点和影响
    6.5.1 战时贸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6.5.2 美国加强对华控制
    6.5.3 对外贸易垄断加速官僚资本膨胀
    6.5.4 民族工业衰退明显
    6.5.5 对外经济开放受限于战争也服务于战争 第7章 内战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6-1948 年)
7.1 国内外环境分析
    7.1.1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7.1.2 国共两党开始打内战
7.2 对外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7.2.1 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7.2.2 实行贸易管制政策
    7.2.3 出口贸易相对繁荣
7.3 美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7.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7.3.2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债权国
7.4 对外技术交流继续进行
    7.4.1 技术引进满足于低水平模仿
    7.4.2 管理方法引进缺乏动力
    7.4.3 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7.5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特征
    7.5.1 战争制约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
    7.5.2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7.5.3 美国霸占中国市场
    7.5.4 对外经济开放大起大落 第8章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9-1956 年)
8.1 国内外局势的综合比较
    8.1.1 两大敌对阵营的形成
    8.1.2 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8.2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8.2.1 建立新型外贸体制和机构
    8.2.2 外贸重点发生转变
    8.2.3 外贸由长期逆差转变为顺差
    8.2.4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8.3 对外资金交流形式多样
    8.3.1 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大量外资
    8.3.2 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界限模糊
    8.3.3 举借外债缓解资金不足压力
8.4 对外技术交流更加深入
    8.4.1 大量引进成套设备
    8.4.2 从苏联引进管理方法
    8.4.3 引进大批科技人才
    8.4.4 技术出口极其微弱
    8.4.5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起步
8.5 对外劳务交流走上正常化
    8.5.1 从对外移民到劳务输出
    8.5.2 劳务输出成为外援的一部分
8.6 对外经济开放走进新时代
    8.6.1 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8.6.2 对外贸易起点很低
    8.6.3 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8.6.4 工业部门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8.6.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8.6.6 对外经济开放开创新纪元 第9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开放(1957-1977 年)
9.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综合考察
    9.1.1 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9.1.2 国内政治环境恶劣
9.2 对外贸易受到强烈冲击
    9.2.1 对外贸易重点发生转移
    9.2.2 提出“大进大出”口号
    9.2.3 实行“以进养出”战略
    9.2.4 对外贸易遭受冲击
    9.2.5 建立基地扩大出口
9.3 对外资金交流速度下降
    9.3.1 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9.3.2 利用外债从重视到抛弃
    9.3.3 对外援助作用巨大教训深刻
9.4 技术引进工作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9.4.1 技术引进曲折发展
    9.4.2 形成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
    9.4.3 留学生工作的恢复与摸索
9.5 印尼华侨回迁和“伊塔事件”
    9.5.1 印尼排华导致华侨回迁
    9.5.2 中苏边境“伊塔事件”
9.6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反思
    9.6.1 加速了经济发展速度
    9.6.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9.6.3 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9.6.4 经济开放与国内政治稳定相辅相成
    9.6.5 外债规模要保持合适比例
    9.6.6 对外援助要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10章 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78-2010 年)
10.1 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
    10.1.1 苏联解体和 WTO 成立
    10.1.2 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10.2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0.2.1 积极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0.2.2 不断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10.2.3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10.2.4 实行鼓励出口政策
    10.2.5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10.2.6 中国制造誉满全球
10.3 对外资金交流前所未有
    10.3.1 大规模引进外资
    10.3.2 大手笔对外投资
    10.3.3 充分利用外债
    10.3.4 对外援助增强了中国的辐射力
10.4 对外技术交流走上快车道
    10.4.1 技术引进前所未有
    10.4.2 技术出口规模大增
    10.4.3 管理方法从引进到创新
    10.4.4 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才
    10.4.5 留学生派遣规模化、常态化
10.5 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旅游蓬勃发展
    10.5.1 对外劳务输出增长惊人
    10.5.2 移民主体发生改变
    10.5.3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10.6 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
    10.6.1 主动探索期
    10.6.2 高速发展期
    10.6.3 全面提升期
10.7 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成就
    10.7.1 成就中国 30 多年经济发展奇迹
    10.7.2 对外贸易的作用日益凸显
    10.7.3 对外援助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10.7.4 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10.7.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0.7.6 技术引进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0.7.7 对外经济开放的路径和模式 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
11.1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
    11.1.1 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
    11.1.2 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
    11.1.3 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
    11.1.4 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
    11.1.5 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
11.2 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
    11.2.1 国际环境
    11.2.2 国内环境
    11.2.3 文化氛围
    11.2.4 军事因素
    11.2.5 技术因素
    11.2.6 法律因素
11.3 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
    11.3.1 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
    11.3.2 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
    11.3.3 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
    11.3.4 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
    11.3.5 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目录

(9)2011年福建经济发展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0年福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年内走势先降后升
    (二)三大需求支撑有力,投资、出口高速增长
        1. 投资增速显着回升
        2. 外贸增长强劲反弹
        3. 消费需求稳健增长
    (三)三次产业共同增长,工业贡献稳居第一
        1. 三次产业共同增长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势强劲
    (四)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利润、财政增收显着
        1. 企业利润大幅增长
        2. 财政收入显着提高
    (五)信贷支持力度较大,资金供给总体宽裕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总需求增长偏快,供求关系有所失衡
    (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三)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分配结构有待调整
    (四)物价涨幅居高不下,通胀压力显着上升
        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显着上升
        2. 工业品价格涨幅大幅攀升
        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大幅上涨
        4. 商品房价格涨幅有所回落
三、国内外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维持复苏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较多
        1. 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
        2. 主权债务和财政赤字问题突出。
        3. 政策取向不一,国际协调困难重重。
        4. 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依然较重。
    (二)国内经济保持向好态势,但反通涨调结构任务繁重
        1. 宏观政策重在调结构、稳物价。
        2.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将加快。
        3. 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加大。
        4. 人民币保持升值态势。
        5. 节能减排力度难以减轻。
四、2011年福建经济运行前景展望
    (一)经济增长平稳放缓,GDP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
    (二)三大需求更趋协调,供求失衡有望得到缓解
        1. 投资保持强劲增长
        2. 出口增速可能明显回落
        3. 消费增长预计基本持平
    (三)工业增长适度回调,产业结构更趋均衡
    (四)物价涨幅维持高位,年内走势前高后低
五、努力确保“十二五”发展实现“开门红”
    (一)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质,努力推动“十二五”起步年实现开门红
    (二)准确把握投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准确把握海西定位,努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四)准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努力确保物价水平稳定
    (五)准确把握重要的战略性机遇,努力加快外贸方式转变
    (六)准确把握新时期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特点,努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七)准确把握“两个同步”要求,努力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10)东亚经济一体化与福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经济结构重构, 东亚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
二、东亚经济结构加速调整, 福建外贸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1.东亚投资、贸易越加自由, 福建外贸发展充满机遇
    2.东亚完全竞争市场逐渐形成, 福建外贸发展面临挑战
        (1) 行业内竞争日益加剧, 完全竞争市场逐渐形成。
        (2) 外贸面临恶性竞争, 贸易争端频繁发生。
三、统筹兼顾增长与发展质量, 加快转变福建外贸发展方式

四、2004年福建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 薛玉连. 福建金融, 2021(10)
  • [2]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实现路径[J]. 薛玉连. 产业创新研究, 2021(19)
  • [3]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视角[D]. 曹星月.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福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研究——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展望[J]. 王斐兰.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8(05)
  • [5]“一带一路”下外贸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以福建为例[J]. 郭鸿琼.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6]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研究[D]. 陈志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7]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 龚森.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8]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D]. 曹令军. 湖南大学, 2012(11)
  • [9]2011年福建经济发展趋势展望[J].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李闽榕,赵彬. 发展研究, 2011(03)
  • [10]东亚经济一体化与福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J]. 魏金山. 亚太经济, 2010(05)

标签:;  ;  ;  ;  ;  

2004年福建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