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状况分析研究

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状况分析研究

一、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盐状况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怡琳[1](2021)在《马袅湾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扩大,对养殖区域环境的影响也日趋严重,而网箱养殖活动对区域水环境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马袅湾是海南省重要的网箱养殖基地之一,本文选取马袅湾网箱养殖区(S)、邻近区(A)及对照区(B、C)为研究区域,共设置18个站点,分别于2019年3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12月(冬季)进行现场调查与采样,检测并分析了水温、盐度、pH、溶解氧(DO)、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颗粒有机物(POM)等水环境因子的含量与时空变化,采用潜在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了水质状况,尝试探索网箱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对马袅湾网箱养殖区域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了其时空变化,并建立TN、TP和TOC分别与距网箱养殖区距离的拟合方程,估算了网箱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辐射影响距离,研究结果可为马袅湾网箱养殖区域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也为网箱养殖活动对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马袅湾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网箱养殖对于养殖海域水温、盐度和pH无明显影响,对DO和营养盐影响较为明显。整个研究区域夏秋季DO低于冬春季,S区DO都明显低于A、B、C区。春季(3月)91.2%的研究区域DIN符合一类海水标准;PO43--P浓度除了A区(站点10)为二类海水,其余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夏季(7月)DIN均满足一类海水标准;PO43--P在网箱养殖区S(站点4)含量较高,为四类海水,其余均为一类;秋季(10月)DIN和PO43--P整个研究区域均满足一类海水标准;冬季(12月)DIN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PO43--P在网箱养殖S区(站点3)为三类海水,其余均达到了一类海水标准。整个研究区域四个季节,DIN主要以硝酸盐(NO3--N)为主,潜在富营养化指数为20.86,属于贫营养化状态。(2)马袅湾网箱养殖区域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由于水交换较快,以及受不规则全日潮的影响,营养盐的空间变化规律不明显。春季对照B区、C区DIN含量却高于S区、A区,但PO43—P分布呈现对照区(B、C区)低于养殖区S区和邻近区(A区);夏季DIN和PO43--P均呈网箱养殖区S向对照区B、C递增的趋势;秋季DIN在C区和S区较高,A区和B区含量较低;PO43—P呈现S区向对照区C增加趋势;冬季DIN和PO43—P在B区含量较低。(3)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的影响:马袅湾海域表层沉积物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113.48~1265.10mg/kg、287.90~760.05mg/kg,TOC为0.03~1.14%,四个季节沉积环境整体优良。TN受季节变化影响较显着,夏季较低,秋、冬季节有增加趋势,TN在春、秋、冬季都有不同程度富集;TP含量上下波动,秋季呈现一定程度的富集;TOC含量随季节上下变动,但没有出现富集现象。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含量在S和A含量高,对照区(B、C)含量低;TP和TOC含量空间分布整体与TN相似。地理位置整体呈北部湾口含量高,南部湾底含量低,可能受东北和西南向往复流影响,将网箱养殖产生的养殖废物带出了马袅湾。(4)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影响范围的估算:用最小二乘法将表层沉积物TN、TP、TOC的平均观测值对距网箱养殖中心距离进行二次非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TP、TOC含量随距养殖区距离变化趋势较为类似,在距网箱养殖区0~1km的空间范围含量有增加趋势;而在距离网箱养殖区1km~3km的空间范围内开始降低的趋势。由此,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TN、TP、TOC影响范围约为1km。

陈丹丹,庞巧珠,涂志刚,谢海群,陈晓慧[2](2021)在《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基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在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调查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四季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深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65属214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类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优势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季节差异较为明显,夏、秋季普遍高于冬、春季。根据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间差异显着,养殖区和对照点间无显着差异。根据RDA分析结果,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各种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不同。调查期间,后水湾海域水质较好,各季节养殖区与对照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因子无显着差异,深水网箱养殖未对后水湾的水质及浮游植物产生明显影响。

陈志和[3](2020)在《大陈岛大型围栏养殖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及IMTA模式构建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铜合金围栏是国内近几年兴起的运用铜合金材料作网衣的大型养殖设施,面积可达数万平米,为了探究铜合金围栏养殖对海域环境的影响,选取上大陈岛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场的铜合金围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大黄鱼一个养殖周期(4月到12月),选择2017年2月(非养殖期)、6月、8月、10月,2018年5月、10月、12月,2019年6月、10月、12月共10个航次在海域大潮期涨潮时进行采样,采集铜合金围栏养殖区、围栏外围区、网箱外围区、对照区(离养殖设施350~700米)的水样和沉积物,分析评价调查海域水样中铜(Cu)、锌(Zn)、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以及沉积物中的铜(Cu)、锌(Zn)、有机碳、硫化物等指标的含量变化、区域分布及污染水平,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水样与沉积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IMTA即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通常在同一系统中养殖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以加强对养殖废物的利用,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厚壳贻贝与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混养实验,确定合适的厚壳贻贝与龙须菜配比模式,为建立贝藻混养综合生态养殖模式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期间海水铜(Cu)含量范围为0.22~9.9μg/L,总平均值为3.2±2.4μg/L,各站位的海水Cu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2017年水体中Cu含量年平均值为5.9±2.0μg/L,2018年为1.0±0.4μg/L,2019年为1.5±0.9μg/L。水体锌(Zn)含量在调查期间范围为0~33.7μg/L,总平均值为6.7±5.3μg/L,各站位的海水Zn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2017年平均值为6.1±2.9μg/L,2018年年平均值为5.7±4.3μg/L,2019年为8.4±7.7μg/L。在非养殖期围栏中心区水体无机氮(DIN)含量为0.199 mg/L,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在养殖期围栏中心区含量范围为0.233~0.989 mg/L,平均值为0.503±0.253 mg/L,大黄鱼养殖期水体DIN含量都超出第二类海水水质,且一半航次调查DIN含量属于第四类海水水质;在非养殖期围栏中心区水体活性磷酸盐(PO43-)含量为0.03 mg/L,属于第二、三类海水水质,在养殖期围栏中心区PO43-含量范围为0.009~0.104 mg/L,平均值为0.054±0.033 mg/kg,且超过一半航次调查PO43-含量属于第四类海水水质。利用内梅罗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非养殖期海水综合质量属于I类(清洁)或者II类(较清洁)状态,大黄鱼养殖时段海水综合质量下降,围栏中心区域在3年时间内大多数时候水质为Ⅲ类(轻度污染),对照区水质大多时候可以达到I类(清洁)或者II类(较清洁)。(2)不同区域沉积物铜(Cu)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沉积物Cu含量范围为15.3~35.5 mg/kg,除了2019年10月围栏外围区一个位点沉积物Cu含量为第二类沉积物质量,其他时间各养殖区沉积物Cu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2017年沉积物Cu含量年平均值为25.2±4.7 mg/kg,2018年为28.3±3.0mg/kg,2019年为31.9±2.3 mg/kg,可见沉积物含量在年际间有轻微累积;不同区域沉积物锌(Zn)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沉积物Zn含量的范围为73.2~136.6 mg/kg,所有站位沉积物Zn的含量均符合沉积物质量一类质量,总平均值为97.5±14.6 mg/kg,2017年沉积物Zn含量年平均值为100.4±17.9 mg/kg,2018年为96.5±13.5 mg/kg,2019年为94.5±9.4 mg/kg,沉积物Zn含量在年际间没有明显累积趋势。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14~2.76%,除了2018年10月围栏中心区一个站位和2019年12月围栏外围区一个位点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第二类沉积物质量外,其他时间各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四个区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围栏中心区沉积物有机碳质量总平均值最大,为1.34±0.68%,其他区域总平均值从0.83~1.06%不等;2017年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0.76±0.34%,2018年为1.10±0.57%,2019年为1.20±0.40%。调查期间沉积物硫化物含量范围为0~260 mg/kg,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围栏中心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区域(P<0.05),围栏中心区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总平均值为60.8±92.1 mg/kg,其他三个区域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总平均值从4.1~12.2 mg/kg不等。利用内梅罗指数对沉积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仅2018年10月这个航次调查围栏中心区这个站位沉积物质量内梅罗指数为III类(轻度污染),其余航次调查各调查站位沉积物质量均为I类(清洁)或II类(较清洁)状态。(3)室内条件下厚壳贻贝与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结果表明,龙须菜可较好的吸收厚壳贻贝排泄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显着地改善了养殖的水体环境,厚壳贻贝与龙须菜的湿重量比为2.6:1时,龙须菜的生长与对水质的改善均较好。

陈丹丹,庞巧珠,陈晓慧,孙婆援,涂志刚[4](2020)在《2018年春秋季海南后水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4月和10月对后水湾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57属156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和暖水类群为主。春季浮游植物以短角弯角藻、细弱海链藻、三鳍原甲藻为主要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中肋骨条藻、丹麦细柱藻最占优势。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1.52×106 cells/L,远高于春季。调查期间,后水湾水质优良,营养盐含量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后水湾浮游植物群落与水温呈显着正相关,与溶解氧、无机氮呈显着负相关,与盐度、磷酸盐无显着相关性。

包炎琳[5](2020)在《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和发展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IMTA),特选择浙江嵊泗三横山岛礁海域建立了鱼-贝IMTA养殖模式,研究了三横山岛礁海域底栖海藻对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响应机制。首先对三横山岛大黄鱼与黑鲷网箱养殖区、厚壳贻贝养殖区以及非养殖区水质和沉积物富营养物质进行了全年监测、评价和比较分析,同时在鱼-贝IMTA养殖前后,对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大型海藻季节性分布特征进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鱼-贝-藻IMTA养殖模式,并研究鱼-贝-藻IMTA养殖系统海域水质和沉积物微生物分布特征,为发展具有更好生态效益和更好经济效益的岛礁海域鱼-贝-藻IMTA养殖模式奠定理论基础。,使其作为该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检测指标。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三横山岛养殖海域生态健康水平评价2019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对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水质进行监测,其温度(T)范围为10.12~24.57℃,年均温度17.82℃,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节律性变化;盐度(PSU)整体范围在25.45~31.12,年均盐度为28.06;p H年波动范围在7.98~8.77,年均值为8.22,秋季较高,其他三个季度无明显差异;溶解氧(DO)的变化趋势明显,范围为4.679~25.393 mg/L,年均值12.985 mg/L,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范围为0.115~4.356mg/L,年均值为1.470 mg/L;整个2019年,p H值符合II/III类海水水质标准,DO值和COD值均符合I类海水水质标准。其营养盐溶解性无机氮(DIN)的年均值为0.338mg/L,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4月(春季)和7月(夏季),NO2--N,NO3--N、NH4+-N分别占DIN 6.94%、91.89%和1.17%;溶解性无机磷(DIP)的年均值为0.029mg/L,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0月(秋季)和1月(冬季),活性硅酸盐(Si O32--Si)年均值为1.088 mg/L,整体水质呈II-III类水质,2019年养殖区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为2.053,年均水平为中度富营养化。海区四个季度有机污染指数均值未4.450,呈严重污染状态;与2015年养殖前进行比较发现,下山横山岛养殖行为对水质已经产生了污染。三横山岛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氮(TN)含量范围为0.398~1.238 g/kg,年均值为1.007 g/kg;总磷(TP)含量范围为0.253~0.813 g/kg,年均值为0.458 g/kg;有机碳(OC)含量范围为5.391~13.263 g/kg,年均值为9.858 g/kg。根据单因子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可知,养殖海域沉积物中TN污染严重,TP已经出现污染,OC还未受到污染。2、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时空分布2016年在鱼-贝IMTA养殖系统建立前,对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其中冬季共采集到大型海藻16种,其中红藻门10种,绿藻门4种,褐藻门2种。2019年在鱼-贝IMTA养殖系统建立后,对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进行了全年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36种,其中红藻门24种,绿藻门4种,褐藻门8种。其中,2019年冬季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分别为为14种和564.084 g/m2。与2016年冬季相比,2019冬季出现不同类型的海藻为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a),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Okamura)Kawaguchi),平滑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es),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Postels et Ruprecht)J.Agardh),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ey)Setchell)和网地藻(Dictyota dichotoma(Hudson)J.V.Lamouroux);相同的种类有: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J.V.Lamouroux),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 Linnaeus),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石莼(Ulva lactuca L.),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Mertens ex Roth)Kuntze)和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er)C.Agardh)。通过对养殖前后大型海藻的分布调查,筛选出了三横山岛具有代表意义的经济大型海藻,分别为三横山岛主要经济藻类有石莼(Ulva pertusa)、刺松藻(Codium fragile)、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a),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Harvey)Suringar)等,以上经济海藻可作为建立完整IMTA养殖模式的候选种。3、三横岛养殖海域微生物种群演替变化与评价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在研究区域共鉴定到浮游细菌50门1138属7327 OTU,其中网箱养殖区50门1120属7104 OTU,贻贝养殖区45门937属4629OUT,非养殖区49门878属4264 OUT。三个区域浮游细菌丰度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门类组成一致,分别为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拟杆菌门,但丰度比例有一定差异。在纲水平上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三个区域丰度前5的细菌均为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产氧光细菌纲,拟杆菌纲,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通过浮游细菌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可知,硝酸盐(NO3--N)是影响鱼类养殖区浮游细菌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温度是贻贝养殖区影响菌群最主要的环境因子。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共鉴定到沉积物细菌60门1007属9467 OTU,其中网箱养殖区59门984属8651 OTU,贻贝养殖区58门857属7059OUT,非养殖区56门764属5832 OUT,各养殖区域沉积物中丰度前5的细菌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变形菌门的占比丰度鱼类养殖区最高,贻贝养殖区次之,非养殖区最小。对沉积物在纲水平上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鱼类网箱养殖区和贻贝养殖区丰度为前5的细菌为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拟杆菌纲,α-变形菌纲和,而在非养殖区,丰度为前5的细菌为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厌氧绳菌纲,α-变形菌纲。在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沉积物微生物中,γ-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的丰度最大,即变形菌纲是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沉积物中丰度最高的微生物种群。

崔鹏辉[6](2020)在《基于EwE的海洋平台生态效应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的众多岛屿之中,可供开发的能源不足。常规柴油机发电成本高、污染重;单一能源供电稳定性差、转化率低。因此发展海上多种能源互补发电技术和产业装备已成为被广泛认可的解决方案。现今综合了水产养殖与海洋新能源开发的海洋平台很少,而“离岸浮动型集成化多用途平台(integrated offshore multi-purpose platform简称MPP)”正是集海洋风/波浪能发电系统、海水淡化/储能/养殖生产系统和智能管理于一体的开放海洋平台系统。本文以MPP海洋平台所在的庙岛群岛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根据“北斗”号渔业科学调查船1998年至1999年进行的分季度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v6.6软件,构建了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Ecopath和Ecosim模型,运用了模型的生态网络分析功能,探究了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MPP海洋平台的网箱养殖系统对该海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构建了由多种经济鱼类、游泳动物、甲壳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碎屑等包含了19个功能组的庙岛群岛周边海域1998年Ecopath生态模型。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0-4.211,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普遍在3以上,其中营养级最高的是蓝点马鲛。(2)通过模型得出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为甲壳类、浮游动物和口虾蛄。选取了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四种经济鱼种蓝点马鲛、鳀鱼、黄鲫和小黄鱼进行生态容纳量和最大可持续生产量的估算,得出结论:在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中,鳀鱼已接近最大可持续产量而蓝点马鲛、黄鲫与小黄鱼仍有较大的增殖空间。(3)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道主要包括两条经典的食物链:一是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另一条是碎屑食物链:碎屑→底栖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来自初级生产者的流量占据了总量的54%,来自碎屑的的流量则为46%,能量流动以牧食食物链为主但是两者相差不大。(4)通过生态系统总特征参数分析,得出结论: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的发育时期,稳定性弱。并将其与1982年、1992年的渤海生态系统以及2000年的黄海南部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参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度处于四者的末尾。原因是1998的相对捕捞强度为历年最高,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5)在Ecopath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Ecosim模型,模拟MPP海洋平台的网箱养殖系统对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多数功能组的生物量随着碎屑和营养盐的增长而增长,其中碎屑食物链的增长速度大于牧食食物链。并且平台的规模越大,搭载的网箱数量越多,对海洋生物生物量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黄博强[7](2019)在《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下,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海湾与近海流域水污染频发,水生态严重退化。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海岸带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耦合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环境效应,其过程机制与影响机理亟需深入探讨。本论文基于陆海统筹的视角,以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为研究主线,以福建省13个海湾和最大的流域—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与水质、水土流失环境效应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开发管制、水资源保护、陆海统筹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土地利用强度分析(Intensity Analysis)、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环境脆弱性评价等方法,探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系统阐明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过程机制。闽江口、泉州湾、深沪湾和厦门湾在2002-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其它海湾在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加速;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间隔(2009-2017)外,城市化挤占了 13个海湾大量的农业用地;围填海导致的滩涂大量丧失在近30年成为一种常态。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段,其余海湾水体相对稳定。相比传统的指数法,强度分析方法可更好地展示土地利用内在转移过程。人口增长、地形、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等相关政策因素是福建省主要海湾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阐释了海湾水质的影响机制。在1990-2016年期间,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福建省海湾水质超标的主要因子;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具有显着地空间分布特征,呈河流入海口向湾口逐渐减小趋势,除旧镇湾、诏安湾为湾内<湾口和东山湾外;提出了福建省13个海湾水质监测优化方案;探讨了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海湾水质的关系,发现二者具有显着相关,海湾林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大规模的围填海、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是导致福建省海湾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探究了福建省最大的近海流域--闽江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及其水土流失效应。1985-2014年,闽江流域的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主要以损失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代价。各支流及全流域年均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流域水土流失受到气候变异性、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因素的共同驱动;降雨量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大于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林地和农业用地持续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裸地,是导致河流出口输沙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土壤侵蚀量与TP呈显着正相关,是导致河流TP增加的重要因素。闽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对闽江口的水质状况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开展了福建省海湾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的环境脆弱性程度均属于中度脆弱以上,闽江口、兴化湾和旧镇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重度脆弱,福清湾、泉州湾和厦门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极度脆弱,并提出了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流域综合治理、海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补偿等针对性管理措施。

高勤峰,张恭,董双林[8](2019)在《网箱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网箱养殖生态学是水产养殖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网箱养殖生物及养殖活动与养殖水体环境相护作用关系、依据当地环境状况为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活动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的科学。本文简述了网箱养殖活动的历史沿革,重点介绍了网箱养殖生态学在养殖水环境管理、养殖容量评估和深远海养殖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网箱养殖生态学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养殖活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周龙龙[9](2018)在《铜围网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养殖附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铜围网养殖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水产养殖模式,为了探究铜围网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于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对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附近海域的浮游生物以及海水理化要素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文依据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以及以往历史资料,分析了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水环境各项物理化学因素的特征以及季节变化状况;比较了四个季节中,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和群落结构指数的差异;探讨了铜围网养殖与传统网箱养殖对环境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温度19.47℃,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新建,暂无养殖)附近海域年均温度为19.36℃,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温度为19.58℃,其中下大陈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温度略高于上大陈。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盐度28.72,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盐度为29.11,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盐度为28.34。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溶解氧含量8.09mg/L,夏季海域溶解氧含量最低,平均值为6.14mg/L,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季节,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溶解氧含量为7.98mg/L,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全年海水年均溶解氧含量为8.20mg/L。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pH为8.15,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年均pH为8.17,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全年均pH为8.14。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海域四季pH均高于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海域。调查海域无机氮(DIN)和无机磷(DIP)年均值分别为0.325mg/L和0.048mg/L;其中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DIN年均值为0.297mg/L,DIP年均值为0.051mg/L;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DIN年均值为0.352mg/L,DIP年均值为0.035mg/L。(2)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四个季度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6种,其中网采浮游植物80种,水采浮游植物52种,均有硅藻和甲藻组成,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51种,水采浮游植物40种;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70种,水采浮游植物46种。上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优势种14种,水采浮游植物优势种18种,下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优势种15种,水采浮游植物优势种18种。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8.40×105cell/m3,水采浮游植物年均丰度8.16×106cell/m3,其中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网采和水采浮游植物年均丰度(4.30×105cell/m3,4.22×106cell/m3)均低于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网采和水采浮游植物年均丰度(1.25×106cell/m3,1.21×107cell/m3),但是两者相差都不显着(P>0.05)。调查海域网采和水采浮游植物年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05和2.02,其中上大陈岛铜围网采和水采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年平均多样性指数(H′)2.03和2.43,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年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08和1.62,但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各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秋季和冬季水质状况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3)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四个季度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种,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43种,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26种。大陈岛网箱养殖附近海域四个季度共出现浮游动物优势种13种,其中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13种,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8种。从四个季度的调查结果来看,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生态类群都主要由暖温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亚热带广布种组成,其中每个季节都以广温种占主导,但是每个季节的优势种有所不同。四个季度调查浮游动物平均丰度36.59ind./m3,其中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9.94ind./m3,下大陈岛铜围网附近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0.73ind./m3。春夏秋冬四季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为119.15mg/m3,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海域浮游动物平均总生物量为90.95mg/m3,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浮游动物平均总生物量为147.35mg/m3。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丰度变化特征与浮游植物丰度基本一致,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促进了浮游植物生长(总丰度升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浮游动物的生长(优势种减少但总丰度增加)。总而言之,由于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海域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海水理化性质基本一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带来的各种对环境的不利因素(饲料残渣、鱼类粪便和渔药使用等方面)导致了浮游生物生物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趋于脆弱,生态风险增加(尤其是夏季养殖海域有发生洛氏角毛藻赤潮的趋势),因此,需要适当控制铜围网养殖密度,优化网箱养殖饲养管理。

梁庆洋,齐占会,巩秀玉,韩婷婷,史荣君,张文博,谷阳光,黄洪辉[10](2017)在《大亚湾鱼类深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5月(养殖开始前)和2016年8月(养殖投饵高峰期)对大亚湾大碓鱼类深水网箱区、外围区(网箱外0.1 km)和非养殖区(网箱外1015 km)的海水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调查,采用有机污染指数(A)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对水环境进行评价,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传统网箱养殖化学需氧量(COD)由网箱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不同,深水网箱养殖CODMn浓度在3个区域间无显着性差异。深水网箱养殖海域水质较好(A<1),水质处于贫营养水平(NQI<2)。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铅(Pb)和锌(Zn)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铜(Cu)和镉(Cd)含量轻微超标。沉积环境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状态(Eir<30,RI<100),与中国同类型海区相比,污染危害程度相对并不严重。深水网箱养鱼对周围海域环境的影响较小。

二、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盐状况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盐状况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袅湾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箱养殖概况
        1.2.2 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的研究现状
        1.2.3 网箱养殖对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马袅湾网箱养殖区概况
        2.1.1 马袅湾环境概况
        2.1.2 养殖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
        2.2.1 样品采集
        2.2.2 采样与分析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马袅湾网箱养殖区主要水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3.1 春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1.1 无机氮
        3.1.2 活性磷酸盐
        3.1.3 颗粒有机物
    3.2 夏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2.1 无机氮
        3.2.2 活性磷酸盐
        3.2.3 颗粒有机物
    3.3 秋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3.1 无机氮
        3.3.2 活性磷酸盐
        3.3.3 颗粒有机物
    3.4 冬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4.1 无机氮
        3.4.2 活性磷酸盐
        3.4.3 颗粒有机物
    3.5 网箱养殖对水体的影响范围及评价
        3.5.1 水温、盐度、pH、DO时空变化
        3.5.2 无机氮的时空变化
        3.5.3 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
        3.5.4 颗粒有机物的时空变化
        3.5.5 营养级划分及评价
第四章 马袅湾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4.1 春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1.1 总氮
        4.1.2 总磷
        4.1.3 总有机碳
    4.2 夏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2.1 总氮
        4.2.2 总磷
        4.2.3 总有机碳
    4.3 秋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3.1 总氮
        4.3.2 总磷
        4.3.3 总有机碳
    4.4 冬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4.1 总氮
        4.4.2 总磷
        4.4.3 总有机碳
    4.5 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
        4.5.1 总氮的时空变化
        4.5.2 总磷的时空变化
        4.5.3 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
        4.5.4 沉积物中生源要素评价
第五章 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影响范围估算
    5.1 表层沉积物总氮随距离变化关系
    5.2 表层沉积物总磷随距离变化关系
    5.3 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随距离变化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大陈岛大型围栏养殖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及IMTA模式构建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水养殖铜合金材料的应用背景
    1.2 铜合金材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2.1 铜合金网衣进行海水养殖对附着生物的抑制情况
        1.2.2 铜合金网衣养殖鱼类生长情况
        1.2.3 铜合金材料养殖对鱼类组织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1.2.4 铜合金材料抑制海水鱼类部分寄生虫
    1.3 网箱养殖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1.3.1 网箱养殖对水文状况的影响
        1.3.2 网箱养殖对水体的影响
        1.3.3 网箱养殖对底质的影响
        1.3.4 网箱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1.3.5 网箱养殖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1.3.6 网箱养殖对微生物的影响
    1.4 贝藻IMTA养殖模式互利研究进展
        1.4.1 贝类与大型海藻对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互利用
        1.4.2 贝类与大型海藻对营养盐的相互利用
        1.4.3 大型藻类碎屑是贝类的食物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铜合金围栏养殖大黄鱼海域水质综合评价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海域概况
        2.1.2 铜合金围栏养殖基地概况
        2.1.3 采样站位与方法
        2.1.4 评价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海域表层海水基本参数变化
        2.2.2 调查海域水质检测指标的时空变化
        2.2.3 调查海域水质综合评价
    2.3 讨论
第3章 铜合金围栏养殖大黄鱼海域沉积物质量评价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海域概况
        3.1.2 铜合金围栏养殖基地概况
        3.1.3 采样站位与方法
        3.1.4 评价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沉积物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
        3.2.2 调查海域沉积物综合评价
    3.3 讨论
第4章 龙须菜和厚壳贻贝综合养殖模式生态效应模拟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日常管理
        4.1.4 取样与测定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日常监测指标的变化
        4.2.2 营养盐的吸收变化
        4.2.3 龙须菜生长状况
    4.3 讨论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2018年春秋季海南后水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站位与方法
    1.2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生态类型
    2.2 浮游植物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
    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类
    2.4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2.5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3.1 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3.2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3.3 深水网箱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5)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水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1.2 海水养殖对底质环境的影响
    1.3 我国近海潮间带大型海藻的分布及生态效益
        1.3.1 大型海藻的生态效益
        1.3.2 鱼-贝-藻IMTA生态养殖系统
    1.4 海水养殖对微生物影响
        1.4.1 海洋水体中的微生物
        1.4.2 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
    1.5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目的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全年水质底质环境影响与评价
    2.1 2019年四季水质监测与评价
        2.1.1 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水质质量的调查与评价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2019年四季底质监测与评价
        2.2.1 调查内容及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岛礁鱼-贝IMTA模式对潮间带底栖海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点设置与调查方法
        3.1.2 生物量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2016年(养殖前)大型海藻分布特征
        3.2.2 2019年(养殖后)大型海藻分布特征
        3.2.3 三横山岛潮间带部分大型底栖海藻生境图
    3.3 讨论
        3.3.1 三横山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的构成及变化特征
        3.3.2 环境因子对海藻群落变化的影响
        3.3.3 养殖前后大型海藻的种数变化及经济种筛选
第四章 岛礁鱼-贝IMTA模式对附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与评价
    4.1 2019年四季浮游微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
        4.1.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2019年四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
        4.2.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创新性及展望
    5.1 结论
        5.1.1 对三横山岛养殖海域生态健康水平进行评价
        5.1.2 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时空分布
        5.1.3 下三横岛养殖海域微生物种群演替变化
    5.2 创新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EwE的海洋平台生态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2.1.1 海洋风能技术
        1.2.1.2 海洋波浪能技术
        1.2.2 海洋平台研究现状
        1.2.3 网箱养殖研究现状
        1.2.3.1 网箱养殖的发展历程
        1.2.3.2 网箱养殖的生态效应
        1.2.4 EwE模型研究现状
        1.2.4.1 EwE生态模型概述
        1.2.4.2 Ecopath生态模型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庙岛群岛周边海域Ecopath模型的建立
    2.1 研究范围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地理环境
        2.2.2 气候与环境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2.4 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状况
        2.2.5 经济状况
    2.3 研究方法
        2.3.1 Ecopath生态模型原理
        2.3.2 功能组参数及数据来源
        2.3.3 功能组划分
        2.3.4 模型平衡
第三章 庙岛群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3.1 庙岛群岛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的运行结果
    3.2 食物重叠程度及关键种分析
    3.3 混合营养效应分析
    3.4 经济鱼种的生态容纳量和最大可持续产量
    3.5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
    3.6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
    3.7 生态系统发育特征
    3.8 渔业捕捞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Ecosim的 MPP海洋平台生态效应评估
    4.1 MPP海洋平台
    4.2 Ecosim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4.2.1 Ecosim原理
        4.2.2 时间序列
        4.2.3 模拟方案的设计
        4.2.3.1 网箱养殖系统的参数
        4.2.3.2 模拟方案
        4.2.4 易捕食参数(vulnerable)的设置
    4.3 模拟方案的结果及评价
        4.3.1 模拟结果
        4.3.2 分析讨论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
        2.1.1 海湾的定义
        2.1.2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方法
        2.1.3 国内海岸带调查范围
        2.1.4 国外海岸带范围界定案例
    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
        2.2.1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过程
        2.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效应
        2.2.3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2.3 海湾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
        2.3.1 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研究内容
        2.3.2 海湾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方法
        2.3.3 海域水质评价方法
    2.4 海岸带环境评价研究
    2.5 海岸带管理上推到流域尺度
    2.6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海湾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1.2 闽江流域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
        3.2.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2.3 海湾环境调查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法
        3.3.2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3.3.3 海湾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方法
        3.3.4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3.5 RUSLE模型和SEDD模型
        3.3.6 环境脆弱性评价
第4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过程机制
    4.1 海湾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格局
    4.2 基于指数法的土地利用变化
    4.3 基于强度分析的土地利用变化
        4.3.1 时间间隔水平强度分析
        4.3.2 类别水平强度结果分析
        4.3.3 转移强度水平分析结果
    4.4 指数法与强度分析方法对比
    4.5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5.1 水质指标的选择和预处理
    5.2 海湾水质评价结果
    5.3 海湾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5.4 海湾水质聚类分析
    5.5 海湾水质判别分析
    5.6 海湾水质空间差异性分析
    5.7 海湾水质监测站点优化方案
    5.8 土地利用变化对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的影响分析
        5.8.1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关联性
        5.8.2 水质变化驱动力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6.1 闽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
        6.1.1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情况
        6.1.2 闽江子流域土地利用转移水平强度分析
        6.1.3 闽江子流域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6.2 闽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和产沙模数变化
        6.2.1 土壤侵蚀量总体变化情况
        6.2.2 土壤侵蚀转移变化特征
        6.2.3 流域的产沙模数情况
    6.3 闽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分析
        6.3.1 气候变异性的水土流失效应
        6.3.2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6.3.3 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4 流域水土流失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6.5 闽江流域出口水质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岸带环境脆弱性评价及管理
    7.1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脆弱性评价结果
    7.3 海岸带环境管理建议
        7.3.1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7.3.2 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议
        7.3.3 防治工业污染排放的管理建议
        7.3.4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管理建议
        7.3.5 海水养殖污染的管理建议
        7.3.6 流域水土流失和围填海的生态修复
        7.3.7 农业用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7.3.8 林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网箱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箱养殖活动与网箱养殖生态学
    1.1 网箱养殖的发展历史
    1.2 网箱养殖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2 网箱养殖生态学在养殖水环境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2.1 网箱养殖活动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
        2.1.1 水文状况
        2.1.2 水质状况
        2.1.2. 1 网箱养殖活动产生的氮元素排放
        2.1.2. 2 网箱养殖活动产生的磷元素排放
        2.1.2. 3 网箱养殖活动产生的碳元素排放
        2.1.2. 4 网箱养殖生物及废物分解耗氧对水质的影响
        2.1.3 底质环境
        2.1.3. 1 网箱养殖对底质氮营养盐通量的影响
        2.1.3. 2 网箱养殖对底质磷营养盐通量的用影响
        2.1.3. 3 网箱养殖对底质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2.2 网箱养殖对环境生物的影响
        2.2.1 对野生鱼群的影响
        2.2.2 养殖生物逃逸对养殖海域生物的影响
        2.2.2. 1 逃逸生物对本土生物的捕食和竞争
        2.2.2. 2 逃逸生物对本土生物造成基因污染
        2.2.3. 1 网箱养殖过程中污损生物的产生及危害
        2.2.3. 2 网箱养殖设施污损生物的防除
        2.2.4 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2.2.5 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3 网箱养殖生态学在养殖容量方面的研究进展
    3.1 网箱养殖容量研究方法
        3.1.1 实地调查估算法
        3.1.2 现场实验估算法
    3.2 扩大网箱养殖容量的途径
        3.2.1 合理选址与布局
        3.2.2 规范养殖管理
        3.2.3 优化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
4 深远海网箱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4.1 深远海养殖装备研究进展
    4.2 深远海养殖的优越性
    4.3 我国深远海养殖的研究方向
5 展望

(9)铜围网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养殖附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陈岛海域铜围网养殖活动概况
    1.2 网箱养殖发展状况概述
        1.2.1 国外网箱养殖发展概况
        1.2.2 国内网箱养殖概况
        1.2.3 网箱养殖对水体环境影响的研究概况
    1.3 网箱养殖条件下浮游生物研究进展
        1.3.1 网箱养殖条件下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3.2 网箱养殖条件下浮游动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水质分析方法
    2.2 浮游植物调查与分析方法
        2.2.1 采样和固定
        2.2.2 分类鉴定
        2.2.3 统计分析方法
    2.3 浮游动物调查与分析方法
        2.3.1 采样和固定
        2.3.2 分类鉴定
        2.3.3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大陈岛铜围养殖区水环境特征
    3.1 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物理要素特征
    3.2 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化学要素特征
    3.3 讨论
        3.3.1 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对附近海域温盐、溶氧和pH的影响
        3.3.2 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第四章 大陈岛铜围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1 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区网采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1.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4.1.2 浮游植物丰度与分布特征
        4.1.3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及其环境效应
    4.2 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区水采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4.2.2 浮游植物丰度与分布特征
        4.2.3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4.3 讨论
        4.3.1 铜围网养殖与传统网箱养殖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
        4.3.2 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
        4.3.3 夏季优势种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 大陈岛铜围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5.1 浮游动物种类与生态类组成
    5.2 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量特征
    5.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5.4 讨论
        5.4.1 铜围网养殖与传统网箱养殖模式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
        5.4.2 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之间浮游动物结构季节变化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大亚湾鱼类深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海域概况
    1.2 监测方法
    1.3 数据处理
        1.3.1 水环境评价
        1.3.2 表层沉积环境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估
        1.3.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环境特征
    2.2 深水网箱养殖对海水环境的影响
    2.3 表层沉积环境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3 结论

四、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盐状况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袅湾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影响[D]. 刘怡琳.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陈丹丹,庞巧珠,涂志刚,谢海群,陈晓慧. 海洋环境科学, 2021(01)
  • [3]大陈岛大型围栏养殖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及IMTA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 陈志和. 南昌大学, 2020(03)
  • [4]2018年春秋季海南后水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陈丹丹,庞巧珠,陈晓慧,孙婆援,涂志刚. 海洋湖沼通报, 2020(05)
  • [5]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D]. 包炎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基于EwE的海洋平台生态效应评估[D]. 崔鹏辉.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D]. 黄博强. 厦门大学, 2019(08)
  • [8]网箱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J]. 高勤峰,张恭,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9]铜围网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养殖附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D]. 周龙龙.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9)
  • [10]大亚湾鱼类深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J]. 梁庆洋,齐占会,巩秀玉,韩婷婷,史荣君,张文博,谷阳光,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2017(05)

标签:;  ;  ;  ;  ;  

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状况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