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探讨

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探讨

一、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任娇[1](2020)在《祁连山区域人工增雨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祁连山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日益增长的条件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的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关键。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自然天气过程不能提供足够的降水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增加降水量是目前及未来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利用1996-2016年ERA5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降水及探空资料,针对在祁连山区域进行人工增雨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降水量、大气可降水量、水汽通量、零度层高度、地表温度等,并研究了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主要结果如下:(1)1996-2016年间祁连山降水量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受雨带移动以及季风影响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降水年际变化不均匀,同一个月的降水量在各年间相差可超过60 mm;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及环流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不均匀。夏季降水最大区域位于祁连山区内部偏东南,最小区域位于研究区西南角的格尔木地区,最高最低降水量相差多达401 mm。(2)大气可降水量时间变化上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7月份可达到95.6 mm;冬季最低,1月最低仅为14 mm。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区域不均匀,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大气可降水量高值区与降水高值区并不一一对应。大气可降水量相对稳定,在不同降水类型下大气可降水量相差不超过1 mm,故大气可降水不宜作为是否可能降水的判断依据。(3)研究区域的水汽输送以纬向输送为主,其中西边界为主要水汽输入方向,且纬向水汽收支为负,经向水汽收支为正,总水汽收支为负,区域内水汽输入小于输出。区域100-103oE,36-37.5oN上空夏季水汽充沛,除了西风带来的水汽外还有季风带来的水汽。(4)夏季零度层多年平均高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月的多年变化趋势的表现却不尽一致。部分峰值年份零度层高度的变化与El Nino事件相关。零度层高度存在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7月-8月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平均值在5100 m。上升幅度小于下降幅度。每个月内零度层高度的逐日变化也是波动式上升(春季)和波动式下降(秋季)。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形成了零度层高度的年变化周期。(5)零度层高度的空间分布受复杂地形的影响而不均匀,分布型与祁连山山脉走向相契合,即呈西北-东南走向,体现了地形的特点。绝对高度与地形海拔高度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而在高海拔地区相对高度低,低海拔地区相对高度高。零度层绝对高度在南坡由南至北逐渐上升,而在北坡变化与南坡相反,北坡变化梯度大于南坡。(6)地表温度、地面气压是影响零度层高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地表热状况对零度层高度的影响在零度层相对高度较低的区域(高海拔)更为直接,属于近程有限的影响。地表温度对零度层高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落后2小时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8;地面气压场的分布也有关,主要体现在低海拔地区。将两者高相关区结合,相关系数总体可达0.5以上,故可以将两者共同作为预报因子预测零度层高度。(7)夏季零度层高度与地表风速的u、v分量存在一定的相关,u分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域西端,v分量则对区域中部及中东段影响较大。与区域降水空间分布对比后发现,夏季影响零度层高度以及区域降水的主要是季风系统。利用研究区域的气象因子,如降水时空分布及演变、水汽输送、中尺度气压系统、温度场等信息,以及这些因素与零度层高度的相关性,可以构建确定适宜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决策模型,为在祁连山区有序开展增雨作业提供科学参考。

靳晓超,刘熙[2](2018)在《2007—2015年邯郸地区人工增雨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更加高效地开发空中云水资源,要求在制订增雨(雪)作业方案前对未来影响天气系统的特征及作业潜力具有清晰的判断,因而需要总结出邯郸地区适合开展增雨(雪)作业的天气类型。为此,普查了2007—2015年具有增雨潜力的降水日,并以天气系统的高度场(500 h Pa)为依据,辅以地面场进行分类总结,建立了西风带高空槽型(西来槽)、蒙古低涡型、华北低涡(河套低涡)型、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型4种类型,并利用物理量权重集成法进行邯郸地区增雨潜力分析,6—9月是邯郸地区增雨潜力最大的时期,3—4月增雨潜力也较大。

王雯璟[3](2018)在《中国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能量和水循环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过程,云是水汽转化为降水的重要环节,在气候变化、天气分析中有重要作用。西北地区降水时空变率较大,水资源匮乏,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是增加区域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ECMWF再分析和CERES格点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分解分解、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0-2016年西北地区云降水、水汽收支、云等物理量的时空特征及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地区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东南部地区降水达500mm以上,从东南季风区边缘向西部内陆过渡的过程中雨量锐减,到甘肃内蒙西部、新疆地区降水不足50mm。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脉地区降水比周围地区多。EOF分析结果表明,年(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模态主要为全区一致性变化,年降水前3模态方差贡献率接近50%,春、夏、秋季亦如此。冬季前2个模态方差贡献接近70%。(2)大气可降水量在西北地区东南部(宁夏、陕西、山西等地区)较大,可达6000 kg·m-2,从东南往西北逐渐减少,青海南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和甘肃内蒙古西部的可降水量不足2000 kg·m-2。夏季可降水量占全年比例最大,除新疆和甘肃外大部分地区在50%以上,秋季略多于春季,冬季可降水量最少。东南部降水效率不足10%,山区降水效率较大,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达到15%以上。降水效率在春季较大,夏、秋、冬季相似,冬季较小。降水效率整体不高,空中水汽资源实际利用率较低,开发潜力大。(3)对几个重点子区域分析结果表明:a、天山区(天山及北疆)降水夏季最多但呈现下降趋势,春秋季次之且有增加的趋势;可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夏季最多,降水效率在5%左右,有很好的水资源开发潜力。b、祁连区(祁连山及周边地区)降水量较少,夏季最多不到20mm,四季降水量有微弱减少趋势,可降水量较大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降水效率在春夏季较高,但不到5%,可利用水汽较多。c、南疆西区(昆仑山、南疆西部)降水在春夏季较多,可达30mm,秋冬季较少,除秋季外降水均有减少的趋势;可降水量年际变化稳定;降水效率在10%左右但有下降趋势。d、陕宁河区(陕北、宁夏、河套地区)降水夏季最多,春秋次之,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可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夏秋季有增加趋势;降水效率在5%左右,在春夏季有下降趋势。(4)不同区域各边界水汽输送和收支情况不同:(1)天山区为水汽输出区,西边界主要为水汽输入,东边界和南边界水汽输出,夏秋季输入输出量较多;(2)祁连区为水汽输出区,西边界和北边界主要为水汽输入,南边界和东边界水汽输出,夏季水汽较为活跃;(3)陕宁河区为水汽输出区,西边界和北边界主要为水汽输入,南边界和东边界以水汽输出为主,春、夏、秋季收支变化较大。(5)积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的云量较少,积云和雨层云夏秋季在个别区域仅达到10%左右,降水偏多(少)年间云量的差值整体上小于6%。夏季天山、秋冬季昆仑山高层云云量差值较大。积雨云春季在祁连山、昆仑山的云量有较大差值。不同类型的云在不同季节与降水的相关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积雨云、雨层云云量在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与降水有正相关,相关显着的区域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482,整体上通过显着检验的区域范围小且较为分散。(6)2000年-2016年间,各子区域四季云量的多少及波动有明显的差别:(1)天山区、南疆西区秋冬季高积云云量较大,在14%以上,且随时间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春夏季高层云云量较多且随年份有减少趋势。(2)祁连区春季积雨云较多,在10%以上,且有明显增加趋势;夏季高层、高积、积雨云云量相近且有微弱减小的趋势。

张博[4](2018)在《3S技术在葫芦岛市人影作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气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历过无数次自然灾害。人类也在不停地了解天气现象并探索如何防范自然灾害,更试图尝试如何改变天气现象。目前人工增雨工作被认为是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最有效手段,而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关键是尽可能多增加某一次过程的人工增雨效益。在每年有限的适合或者需要人工增雨作业的降水日,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单次人工增雨(雪)作业的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作业效果。其中涉及天气学、气候学、卫星雷达探测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等多项科学技术问题,科技含量高。传统的人工增雨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对三维地理数据的分析、显示、查询等的需求。本文通过将3S即RS、GIS、GPS技术引入人工增雨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位于降水偏少的葫芦岛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而实现对人工增雨工作实行科学有效的调配指挥,不仅能进一步提高人影作业效益,还能节约人影作业的用弹量和人力资源损耗。

吴海涛[5](2018)在《基于WRF模式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检验》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未来气候条件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将愈加突出,面临这一严峻形势,寻求切实有效的水资源开发途径势在必行。空中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自然降水转化率低,因此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效果检验评估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目前科学认识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加之检验对象的不确定性使得效果评估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研究性和业务性难题。因此,了解空中水资源的现状和分布,寻求有效的评价方法、准确估算人工影响的效果,对开发空中水资源和开展科学的增雨(雪)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尺度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对青海省内的降水过程进行云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试验,得到对降水过程模拟精度最优的参数化方案组合。随后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5月17日和2015年6月19日两次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案例中的自然降水进行数值模拟,再利用CMORPH降水融合数据集和空中水资源开发数值试验对其增雨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分析。通过以上的模拟和分析发现,两个案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增雨效果。2010年5月17日的增雨作业中,除门源站增雨为负效果外,其余地区降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互助站增雨效果最佳,此次作业平均增雨量为2.65mm。2015年6月19日的增雨作业中,除同仁站和海晏站出现减雨效果外,其余地区降水均有所增加,其中湟中站增雨效果最佳,此次作业平均增雨量为2.78mm。两次案例中降水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与作业的起止时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空中水资源开发数值试验的结果与前文中的结论基本一致,作业点周边降水减少,西宁、海东一带降水增加。同样,云中水物质量的变化情况与降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上,中尺度WRF在高原降水的模拟和空中水资源开发效果检验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较好的模拟能力。

刘德和,郑志阳,黄园园[6](2014)在《惠安县空中水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惠安县崇武国家基准气候站近60年地面降水和水汽压资料,计算分析惠安县空中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及人工增雨的潜力,结果表明:近60年惠安县月均自然降水量、可能降水量和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月、季差异均表现显着;月均自然降水量最多的是5月和6月,最少的是12月;月均可能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最少的是12月;月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最多的是7月和8月,最少的是2月;季均自然降水量、可能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都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年自然降水量、可能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年际间的波动变化都比较大,变化趋势均不显着;年自然降水量在年可能降水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849%;各月的增雨潜力在6478%之间,增雨潜力较大的是7月和10-12月,最小的是2月;季均增雨潜力最大的是冬季,最小的是春季;年均增雨潜力约为71.2%,增雨潜力巨大。

江和文,曹士民,何宝财,张丽敏,张博[7](2014)在《葫芦岛市空中水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1971—2009年葫芦岛市4站逐日的地面水汽压和降水资料,计算了每个站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有效空中水资源量、自然降水产出率以及人工增雨(雪)潜力值,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和多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葫芦岛年平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5 4366 543mm,呈现出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有效空中水资源量为1 7421 971mm,约为整层大气年可降水量的1/3,总体呈现出南部略大,北部略小的特点;(2)39a间自然降水产出率平均为32%,多年月平均自然降水产出率大值多出现在4月,小值多出现在6月和9月;(3)葫芦岛地区全年人工增雨(雪)潜力值为1 2111 370mm,约为该地区39a平均降水量的(574mm)2.2倍,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或者1月,夏季(6—8月)的可开发潜力值约占全年的70%。

张丽娟,马耀绒[8](2013)在《渭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渭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渭南市水资源的现状及空中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对策。实践证明,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新途径。

杨幸福,孙涛,田英,易丁[9](2013)在《铜仁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与潜力分析》文中指出该文从铜仁市碧江、思南2个代表站土壤水分盈亏分析,铜仁市存在着严重的夏季干旱,根据附近5个探空站水汽资料,建立整层云水资源量与地面水汽压回归关系式,确定经验系数,订正分析铜仁市各区县空中云水资源量,结果表明:铜仁市空中水汽量年平均值12218.6mm,大气整层水汽含量仅有10.1%转换成了自然降水。同时利用CWR-PEP法对铜仁市空中云水资源潜力开展评估,得出铜仁市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实施人工增雨,铜仁市空中云水资源年度人工增雨潜力可达2398亿吨,相当于增加27个大型水库容量。

杨若华,杨光焕[10](2011)在《楚雄州空中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楚雄州空中水资源的特点,认为从流经楚雄上空的空中水汽量分析楚雄州空中水资源有相当大的潜力,如果措施得当,截留下10—20%的水汽(7880—15600亿立方米),理论上每年可增加83—166毫米的降水量是有可能的。因此开发空中水资源应成为我州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二、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区域人工增雨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转化效率研究
        1.2.2 大气水汽含量探测方法
        1.2.3 空中云水资源利用研究
        1.2.4 零度层时空分布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中国探空观测站点气象数据
        2.1.2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V2.0
        2.1.3 ERA5再分析资料格点数据(0.25°×0.25°)
        2.1.4 ERA5数据的检验
    2.2 方法
        2.2.1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2.2.2 三次样条插值法
        2.2.3 奇异值分解
        2.2.4 大气水汽含量
        2.2.5 水汽通量
        2.2.6 净水汽收支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祁连山区域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环境
    3.2 祁连山地区气候特征
    3.3 研究区域概况
        3.3.1 研究区地理区域及探空站点分布
        3.3.2 研究区选择依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水量时空特征分析
    4.1 祁连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4.1.1 祁连山地区降水量时间变化
        4.1.2 祁连山地区降水量空间分布
        4.1.3 重点研究区域内降水量统计分析
    4.2 祁连山地区降水量与夏季零度层相关性
    4.3 降水类型分析
    4.4 重点研究区域内降水时长、类型分析
        4.4.1 降水时长分析
        4.4.2 降水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中水汽时空分布特征及水汽收支
    5.1 数据使用
    5.2 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5.2.1 大气可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5.2.2 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5.2.3 大气可降水量年变化趋势
    5.3 夏季整层水汽通量
    5.4 水汽通量的垂直分布
    5.5 祁连山地区空中水汽收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零度(0℃)层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6.1 零度层(Freezing Level,FL)
    6.2 零度层高度随时间变化
        6.2.1 夏季零度层平均高度年际变化
        6.2.2 零度层高度逐月变化
        6.2.3 零度层高度逐日变化
    6.3 零度层高度空间分布
    6.4 温度层垂直分布
    6.5 零度层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6.5.1 地表温度
        6.5.2 地面气压场
        6.5.3 地面水平风场(10m高度)
    6.6 重点区域分析
    6.7 零度层高度时空分布预测估计软件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2007—2015年邯郸地区人工增雨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增雨潜力日的确定及分析
    1.1 增雨潜力日的确定
    1.2 增雨潜力日的降水分析
2 增雨天气类型及分析
    2.1 西风带高空槽型 (西来槽)
    2.2 蒙古低涡型
    2.3 华北低涡 (河套低涡) 型
    2.4 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型
3 增雨潜力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3)中国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西北地区空中水资源研究现状
    1.2.2 西北地区云资源的研究现状
    1.2.3 本文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之处和章节安排
    1.3.1 创新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的使用和处理
2.2 资料说明
2.3 主要分析方法
    2.3.1 大气可降水量
    2.3.2 降水效率
    2.3.3 水汽通量
    2.3.4 水汽收支
    2.3.5 趋势分析方法
    2.3.6 相关分析方法
    2.3.7 合成分析方法
    2.3.8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
2.4 研究区域的划分 第三章 西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
3.1 降水的空间分布
3.2 四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
3.3 西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变化
    3.3.1 各子区域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3.3.2 各子区域季节降水的年际变化
    3.3.3 各子区域降水的年变化
3.4 降水场的EOF分析
    3.4.1 多年平均降水的EOF分析
    3.4.2 多年平均季节降水的EOF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空中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开发潜力分析
4.1 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4.2 四季可降水量占全年的比例
4.3 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的时间变化
    4.3.1 年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4.3.2 各季节大气可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4.3.3 大气可降水量的年变化
4.4 降水效率的空间分布
4.5 降水效率的时间变化
    4.5.1 各季节各区域降水的年际变化
    4.5.2 降水效率的年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空中水汽收支特征
5.1 降水偏少(多)年西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变化
5.2 降水偏少(多)年降水/可降水的空间分布
5.3 春夏秋季的水汽输送
    5.3.1 春季降水偏少/多年大气环流
    5.3.2 夏季降水偏少/多年大气环流
    5.3.3 秋季降水偏少/多年大气环流
5.4 西北地区6个子区域水汽收支情况
    5.4.1 天山区
    5.4.2 南疆西区
    5.4.3 祁连山区
    5.4.4 高原区
    5.4.5 陕宁河区
    5.4.6 陕甘南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地区云特征及与降水关系
6.1 四季云量的空间分布
6.2 降水偏少/多年各类型云的空间分布
6.3 不同类型云与降水的相关
6.4 各区域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6.4.1 天山区
    6.4.2 南疆西区
    6.4.3 祁连山区
    6.4.4 高原区
    6.4.5 陕宁河区
    6.4.6 陕甘南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3S技术在葫芦岛市人影作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影响天气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人工影响天气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葫芦岛地区概况
    2.1 葫芦岛地区地理位置
    2.2 葫芦岛地区气候特征
    2.3 葫芦岛地形地貌
    2.4 葫芦岛谈水资源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S技术在葫芦岛市人影作业过程中技术方案
    3.1 技术理论概念
    3.2 技术方案论证
第四章 3S技术在葫芦岛市人影作业过程中技术特征
    4.1 3S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过程中技术应用集成研究
        4.1.1 基于GIS和RS的前期旱情、作业条件分析
        4.1.2 火箭增雨作业目标区域确定
    4.2 作业过程中GIS和GPS对作业指挥决策应用
        4.2.1 作业区域预警
        4.2.2 确定作业布局
        4.2.3 进行雷达监测
        4.2.4 发射火箭仰角的确定方法
        4.2.5 选择作业的最佳时机
        4.2.6 播撒剂量
    4.3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运用
        4.3.1 稳定降水云系雷达PPI速度场的特征及增雨作业指标判别
        4.3.2 不稳定的降水回波RHI速度场特征及其判别
    4.4 信息管理以及弹药管理子系统建设
        4.4.1 作业信息管理子系统
        4.4.2 弹药管理子系统
    4.5 软件平台构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葫芦岛地区空中水资源和人工增雨潜力评估研究
    5.1 研究的技术方法
        5.1.1 整层大气可降水量(W)和有效空中水资源量(We)
        5.1.2 自然降水的产出比率(Er)
        5.1.3 人工增雨的潜力值
    5.2 结果分析
        5.2.1 葫芦岛空中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5.2.2 自然降水产出率
        5.2.3 人工增雨(雪)潜力值
第六章 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6.1 多源数据的集中显示、分析和应用
    6.2 时空结合的人影作业指挥方式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7.1.1 研究确定作业区域的具体技术
        7.1.2 研究催化剂用量的具体手段
        7.1.3 研究确定作业的具体部位
        7.1.4 根据GPS与GIS技术进行作业车辆的指挥调度
        7.1.5 作业决策的判别指标相关模型的建立
        7.1.6 加入多普勒雷达的运用
        7.1.7 人工增雨效益及用弹量对比
    7.2 开发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7.2.1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7.2.2 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
    7.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WRF模式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3 空中水资源开发效果检验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WRF模式及其参数化方案
    2.1 WRF模式简介
    2.2 WRF模式的动力框架
    2.3 WRF模式的云物理参数化方案
        2.3.1 微物理方案
        2.3.2 积云参数化方案
    2.4 数据来源
        2.4.1 FNL数据
        2.4.2 ERA-Interim数据
        2.4.3 CMORPH降水融合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WRF模式云物理参数化方案敏感性试验
    3.1 天气背景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检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模式检验方法
    3.3 不同初始场和云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比
        3.3.1 FNL数据驱动下不同方案模拟结果
        3.3.2 ERA-Interim数据驱动下不同方案模拟结果
    3.4 各方案TS/ETS评分
        3.4.1 FNL数据驱动下方案评分
        3.4.2 ERA-Interim数据驱动下方案评分
    3.5 降水模拟方案选取
        3.5.1 基于数字图像相似度的模式检验
        3.5.2 降水时间序列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WRF模式在空中水资源开发效果检验中的应用
    4.1 天气背景概况
    4.2 空中水资源开发作业情况
    4.3 自然降水过程数值模拟
        4.3.1 数值模拟方案
        4.3.2 模式初始场和边界资料
        4.3.3 降水模拟结果
    4.4 空中水资源开发效果评估
        4.4.1 实测降水分析
        4.4.2 增雨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中水资源开发数值试验
    5.1 天气背景情况
    5.2 空中水资源开发作业情况
    5.3 空中水资源开发初步效果评估
        5.3.1 自然降水数值模拟方案
        5.3.2 模拟结果及初步效果评估
    5.4 空中水资源开发数值试验方案设计
    5.5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5.5.1 降水量分析
        5.5.2 水凝物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葫芦岛市空中水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葫芦岛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2.2 自然降水产出率
    2.3 人工增雨(雪)潜力值
3 结论

(8)渭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渭南市水资源的现状
        1.1.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1.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一
        1.1.3 天然水质可利用条件差
        1.1.4 水资源污染严重
        1.1.5 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1.2 未来水资源供需预测
2 空中云水资源状况
    2.1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2 具有较好的人影作业基础
    2.3 开发空中水资源状况
3 开发空中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2 对策建议

(10)楚雄州空中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楚雄州气候特点分析
    1.1 季风气候明显, 干湿季节分明
    1.2 干旱频发影响工农业生产
2.楚雄州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3.楚雄州开发空中水资源的途径
    3.1 楚雄州实施人工增雨的技术支撑
    3.2 人工增雨实施的法律保障和软硬件条件
4.楚雄州近年人工增雨情况
    4.1 人工增雨缓解农业旱情是多年来实践证明了的不争的事实。
    4.2 人工增雨效益明显提高。
    4.3 人工增雨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不断规范化。
5.结语

四、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区域人工增雨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D]. 任娇. 兰州大学, 2020(01)
  • [2]2007—2015年邯郸地区人工增雨特征及潜力分析[J]. 靳晓超,刘熙.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2)
  • [3]中国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特征的研究[D]. 王雯璟. 兰州大学, 2018(11)
  • [4]3S技术在葫芦岛市人影作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5]基于WRF模式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检验[D]. 吴海涛. 青海大学, 2018(10)
  • [6]惠安县空中水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A]. 刘德和,郑志阳,黄园园.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第16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气象防灾减灾, 2014
  • [7]葫芦岛市空中水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J]. 江和文,曹士民,何宝财,张丽敏,张博. 水土保持研究, 2014(02)
  • [8]渭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 张丽娟,马耀绒. 陕西农业科学, 2013(06)
  • [9]铜仁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与潜力分析[A]. 杨幸福,孙涛,田英,易丁. 贵州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10]楚雄州空中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探讨[J]. 杨若华,杨光焕.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标签:;  ;  

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