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VB实现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处理

用VB实现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处理

一、利用VB实现可控整流电路波形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董羽翔[1](2021)在《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整流器在对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吸收无功功率并对电网带来了谐波电流污染,因此研究具有单位功率因数和低输入电流谐波的整流器具有重要意义。三电平整流器输入电流谐波含量低,输出电压纹波小,适合应用于大功率场合。VIENNA整流器作为三相三开关三电平整流器,结构简单、无需设置死区、开关应力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拓扑结构的限制,VIENNA整流器存在中点电位不平衡及低频振荡问题。中点电位不平衡会使电容器承受的电压不均,影响VIENNA整流器的正常运行;中点电位低频振荡会增加直流侧电容的应力,降低电容器的寿命,也会增大输出电压纹波,影响用电质量。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控制策略,能同时实现中点电位平衡和中点电位低频振荡抑制。本文首先分析了 VIENNA整流器的工作原理,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在不同坐标系建立了 VIENNA整流器的小信号模型,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PI控制器。其次,本文基于SPWM调制给出了两种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实现中点电位平衡的控制方法。本文给出了三种SVPWM调制的实现方法,对每一种实现方法中的扇区判断、作用时间计算等给出了详细推导。本文分析了 SVPWM调制下中点电位不平衡及低频振荡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种新型控制策略。通过动态调节因子调节一对冗余小矢量的作用时间,使得一个开关周期内基本矢量产生的中点电荷与上下电容电压偏差产生的中点电荷相抵消,就可以同时实现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本文利用PSIM和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对VIENNA整流器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搭建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王佳文[2](2021)在《连续MPPT优化的高效振动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及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如今对便携式产品的技术要求及设备数量的需求越来越高,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以电池为主的供电系统由于其体积大、成本高且需要定期更换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故可集成且低功耗的能量收集系统逐渐显示了其必要性。振动能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典型能量,利用能量收集技术对其进行收集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针对振动能进行了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及设计,所设计的系统采用了BUCK-BOOST变换器作为功率级以适应大的输入能量源范围,其具有优化的连续最大功率点追踪功能。传统最大功率点追踪模块为每隔几个周期或固定时间工作一次以检测追踪最大功率点,这种方法无法紧密跟随输入的变化,当输入能量源长时间稳定时会产生较大的功耗。本文提出了一种事件驱动机制,只有在输入能量源状态发生变化时才会触发最大功率点追踪模块去重新追踪最大功率点,可以连续且实时的跟随输入源的变化,大大节省了功耗提高了效率。传统的开路电压法需每隔一段时间断开一次输入源与功率级之间的连接以进行开路电压采样,造成了开关损耗及开关断开期间的能量流失,且无法及时响应输入源的变化。本文采用了针对于BUCK-BOOST变换器的纹波关联相关控制方案代替传统开路电压法并设计实现了具体电路,无需间歇性断开开关,避免了功率损失并加快了响应速度。本文所研究设计的振动能收集系统整体围绕低功耗进行电路实现,故最大功率点追踪模块、主体拓扑电路结构及其他子模块电路如整流接口电路、微分器、运算放大器、比较器、过流模块、基准模块及事件驱动电路等皆采用低压低功耗结构设计改进,以减小系统自身功耗,提高能量收集效率。本文利用Spectre仿真工具进行整体拓扑设计搭建,并基于180nm BCD工艺进行系统细节设计及子模块搭建,最后对子模块及整体振动能收集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实现了一种可实时自适应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追踪时间约为30ms,最大功率点平均追踪精度高达87.0%,系统的传输效率为84.2%,且验证了MPPT模块仅在输入源变化时才进行工作的设计理念,真正实现了低功耗高效率的振动能量收集系统。

王传东[3](2021)在《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纵场电源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纵场磁体的励磁电源,使纵场磁体能够在等离子体中产生强纵向磁场。纵场电源的运行状态决定着EAST装置的性能与安全,在EAST装置运行期间,纵场电源必须可靠地给纵场磁体励磁和退磁,故障保护也必须可靠,而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波形记录来完成。实现对纵场电源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电源的工作状态,也给故障诊断提供数据,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的持续时间长,采集的数据较多,工作人员对实验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软件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等,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显示、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储存、登录系统和波形回放等功能的设计。阐述了纵场电源采集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数据采集以及虚拟仪器技术。对纵场电源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电源的结构组成以及参数的介绍、纵场电源的组成电路和主电路运行的分析,以及磁体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的分析和仿真。为设计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分析了设计采集系统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信号的通道数、系统的功能和显示界面等。对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的原理与选取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硬件连接方式。然后介绍了虚拟仪器的编程软件,并分析比较了LabVIEW软件的特点及其在采集系统中的开发优势,接着介绍了LabVIEW程序开发步骤,并分析了程序设计思想及注意点,最后对数据采集卡的DAQmx驱动程序进行了分析。论文利用LabVIEW软件完成了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首先分析了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然后选择了合适的设计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访问。利用Lab SQL技术完成了LabVIEW的数据库访问,能够实现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多通道信号的储存和波形回放。测试结果表明采集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多通道信号的采集、显示、处理和储存等功能。图[62]表[10]参[61]

黎明[4](2021)在《GaN功率器件驱动器的CMTI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增强型GaN器件凭借着较低的导通电阻、寄生电容以及无反向恢复过程,相比于Si基功率器件,支持更高的开关频率且功率密度更高,在5G通信、PD快充等领域具有显着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高频高功率密度应用中的GaN栅极驱动器,由于GaN器件开关速度很快,驱动器开关节点电压的d V/dt可以达到200 V/ns以上。开关节点电压的高d V/dt易造成功率管误开启,因此,研究GaN驱动器的共模瞬态抗扰度(Common Mode Transient Immunity,CMTI)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增强型GaN器件的结构、开关过程以及共模瞬态(Common Mode Transient,CMT)噪声对半桥栅极驱动器的影响,得出了影响芯片CMTI能力的因素,并设计了基于片上变压器的磁耦数字隔离式栅极驱动器。通过Ansys HFSS优化了基于全差分结构的片上变压器的几何参数。采用尾电流可动态调整的发射机电路可以在不增加功耗的前提下,提高发射机的CMTI能力。基于吉尔伯特混频器架构的整流电路,利用RC低通滤波网络可实现整流,由于电路结构高度对称,对CMT噪声的抑制能力较强。本文基于0.18μm工艺完成了基于片上变压器的GaN磁耦数字隔离式栅极驱动器的设计和仿真验证。芯片的CMTI能力高于200 V/ns,信号传输延时典型值为8.9 ns,可适用于10 MHz的工作频率,因此本文设计的GaN驱动器具有较高CMTI能力且高频性能优异。

叶雪韬[5](2021)在《全SiC功率器件三相车载充电机研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顺应当代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要求,降低传统燃油汽车产生的巨大碳排放,电动汽车行业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安全高效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一环。车载OBC以其便捷的充电性能,较小的体积为电动汽车的长续航和快充提供了可能性。本文用6.6k W全数字控制SiC车载OBC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使用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设计出一台高效高功率密度的车载OBC样机。根据6.6k W三相车载OBC的功能与设计指标要求,对车载OBC的常用拓扑进行分析,选择两级式拓扑。前级拓扑为三相六开关PFC整流电路,后级为LLC全桥电路。阐明前级的三相六开关PFC整流电路拓扑结构并从理论上分析其工作原理。使用单周控制调制方式作为前级PFC的控制算法,该控制系统能够在一个周期内消除稳态、瞬态误差确保上一个周期的误差不会累积到下一个周期。分析了后级LLC全桥电路在三种谐振模式下的典型波形及原理。使用基波分析法进行变换器的增益计算,结合寄生参数指出基波分析的局限性。综合考虑变换器中的器件应力、效率、变换器增益等因素设计LLC谐振参数。对主功率电路进行器件选型并计算了变换器损耗。基于高开关电压的器件要求分析了开关管上的寄生参数对开关管安全性的影响并给出解决方案。控制方面选择前级为数字单周控制,后级为单电压或单电流闭环控制。仿真验证控制模型后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芯片选型,确定芯片的外设资源配置。通过程序逻辑流程图说明了整机控制策略。根据上述设计结果,制作并调试了一台6.6k W的实验样机。对实物样机进行外观简介并进行了实验数据的罗列。结合实际电路寄生参数在SiC MOSFET引脚上并联电容缓冲电路及RC缓冲电路,并添加驱动钳位。在此前提下对不同功率、不同输出电压下的实验波形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样机的功能及各项指标。样机实现了宽范围的输出要求,满载额定工作点效率达到94.1%,符合设计要求。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电路设计过程以及控制流程的可靠性。

马月波[6](2020)在《隔离型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抑制电网谐波,发展绿色电力电子技术,人们关注于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拓扑结构的持续改进和控制方法的不断创新。然而通常三相整流器在实际使用中由两级电路来组成,前级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后级实现电气隔离和输出电压调节。此种方式使用器件较多,需要许多电压电流传感器来检测被控量,控制复杂,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本文以单级、隔离、控制简单、可靠性强为出发点,研究了两种隔离型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首先,引入直接式(Direct Three-Phase Systems)和相模块式(Phase-Modular Systems)的三相整流器拓扑分类方式,并且先后从这两个角度对直接式双向开关型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和相模块式三相单级无桥SEPIC PFC变换器展开研究,二者均工作于断续导通模式,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输出特性,讨论了临界判别条件,给出具体的参数设计方法。并且从输出功率,电路应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合。其次,针对断续模式下变换器工作模态较多,不利于用传统的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小信号模型的问题,以相模块式三相单级无桥SEPIC PFC变换器为例,采用电流注入等效电路法对其进行主电路小信号建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电压控制环路的补偿器。根据设计结果分别在频域和时域内对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仅通过单电压环控制即可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和输出电压的调节,电路控制简单,可靠性强,整流功率因数高。最后,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完成了系统主电路,过流保护电路与驱动电路的设计和器件选型,搭建了1500W的相模块式隔离三相单级无桥SEPIC PFC变换器实验平台,制作了基于TMS320F28335型DSP的最简控制系统来输出PWM脉冲。实验结果表明此变换器通过简单地控制即可很好地实现输入电流对输入电压的跟随,功率因数高,THD小。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参数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证明了此方案用于中小功率下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李成林[7](2020)在《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带式输送机作为煤矿运输系统的主要设备,需要具备大运量、长距、高速的输送能力。因此,双电机驱动的形式被广泛使用。但随着驱动电机数目的增加,协同驱动的难度也相应增加,出现驱动力不平衡运转的情况,严重时会损坏电机。且目前输送机普遍采用“异步电机+减速器”的形式实现低速大扭矩驱动。其驱动环节较多,导致驱动系统整体效率不高,进而使得维护故障的几率增加,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低速大扭矩的永磁电机直驱系统,并对其进行功率平衡控制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介绍永磁电机的结构,并根据坐标变换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根据带式输送机的工作特性,确定对永磁电机采用id=0的矢量控制策略,并对SVPWM调制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相应的控制仿真模型。进行带式输送机动力学分析。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输送机负载数学模型,进一步与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建立联系,得到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机电耦合模型。此外,通过对双电机驱动的两种布置形式的速度、驱动力等方面对比,确定本文所要研究的头尾双驱动的布置形式以及控制方案,同时探讨并确定了理想的“S”型软启动曲线。根据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系统具有时滞、时变、多变量控制的复杂性,决定采用模糊PID控制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模糊控制论域固定的缺陷,提出变论域思想,根据输入输出实时调整论域。最后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PID控制性能更优。给出永磁直驱系统电控系统的设计,包括主控制器和变频器选型,控制程序设计等。并且通过模拟仿真,表明该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功率平衡精度高等优点,完全满足带式输送机多电机功率平衡控制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系统机电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图46表13参107

犹元彬[8](2020)在《柔性电致发光屏的低损耗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机电致发光屏为轻薄面光源,具有发光均匀、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广等特点,此外,电致发光屏制备工艺成熟,制备成本较低,可大量生产制造,在使用和废弃时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已广泛应用在道路交通示警、广告宣传、可穿戴电子器件以及园艺装饰等领域,是照明领域的一个特色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当前EL屏存在的问题,从驱动电源技术、延迟导通电路和音乐谱设计这三方面展开了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了半桥开关电源电路作为电致发光屏的驱动电路方案。由于电致发光屏具有类似于平板电容器的特殊结构,需要交流高压驱动。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拓扑结构简单、功率输出合适的半桥开关电源电路作为主要驱动电路,再配合控制电路设计,形成了完整的驱动电源方案设计。2、设计了一个电致发光屏低损耗驱动电源的延迟导通电路。由于电致发光屏表现为容性负载,驱动开关电源电路的晶体管在开关切换期间对电致发光屏充/放电的瞬间电流很大,造成晶体管开关损耗大、温升高、易烧毁。因此在开关电源输出回路上串联一个延迟导通电路,使输出电流在晶体管完全导通呈低阻态后再通过,可降低晶体管的开关损耗,从而提高开关电源电路的可靠性。3、提出了C调音乐谱的应用方案。由于电致发光屏的材质属于压电材料,存在逆压电效应,即在承受一定的交变电压时,会出现“啸叫”现象。因此将驱动脉冲频率设置为不同音符的频率,随着音乐变化将刺耳的噪声转换为悦耳的音乐声,同时采用PWM调压电路跟随驱动频率控制开关电路的供电电压,使电致发光屏以不同频率驱动,且能保持亮度基本不变没有闪烁。

阳杰[9](2020)在《大功率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调压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大功率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整流调压的关键是降低输出电压脉动大小。然而气隙磁场是永磁发电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控制该磁场是控制永磁发电机的核心。除了在研究设计发电机本体的结构之外,比如采用两套定子的本体等设计进行气隙磁场调节、降低调压率。可通过外部控制电路的设计进行电压调节,无论是是对控制过程中的精确度还是对调压控制输出的结果。本论文将着重分析该控制器的控制原理与数学模型以及根据试验调试结果进行可行性的科学验证。使得该控制器具备运行可靠、高效输出等特点。为了将双绕组发电机输出的两套三相对称交流电经由整流器输出得到直流电。需要经过对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本体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坐标变换(Clarke、Park变换)对本体数学模型解耦分解后,得到电机本体在旋转两相坐标系(d-q轴)下的数学模型以便于更直接控制气隙磁场。结合电机本体的数学模型与矢量控制以便于分析调压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分析在理论上得到调压控制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可验证控制策略的科学合理性。为了验证调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可实践性,需要搭建硬件平台逐一实现硬件上对电流电压转子角度等信号采样、硬件过流过压过温等故障的保护、信号微处理器DSP对控制算法的精准高效地运行并输出PWM信号等。试验平台的搭建是为了检验调压控制器的性能是否合格。故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试验中,逐一检测大功率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整流调压器的性能。比如:过流过压过温等保护试验、过载试验、温升试验、稳态性能测试试验等。验证控制器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与高效性等优势。充分利用32位150MHz数字信号微处理器DSP(TMS280F28335)的ADC采样模块、中断处理、e PWM模块等进行精准采样、高效控制、信号稳定输出。试验调试过程中,由e CAN模块使得通讯保持上位机与下位机的远距离连通、实时操作与多个变量同时监控。考虑到试验调试充分实时性,需要做到“有求必应、有错必停、快速响应”。以便进一步分析调压控制系统输出的脉动直流电电能质量,本论文利用基于Mallat的算法分析得到脉动直流电的特征值,如纹波分量的幅值与频率等相关信息。针对纹波影响,可在硬件部分可以根据纹波相关特征值加上滤波电路进行滤波处理。综上可知,本论文研究的调压系统控制器设计包含强电电力变换模块、弱电控制模块、上位机通讯模块、电能质量谐波分析模块这四个主要模块组成。利用高性能DSP保障调压系统整流得到精确控制、使输出的脉动直流电在大小上满足用电要求并在上位机界面监控控制器的实时运行状态。最后通过基于Mallat的算法对输出脉动直流电进行实时谐波数据分析,确保提供稳定、可靠的直流电源。

刘洪胜[10](2020)在《多端口变换器效率提升方案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含新能源发电装置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多端口变换器可以灵活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输入源,功率密度高,将其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功率密度和变换效率。本文将如何进一步提高多端口变换器的变换效率,优化其能量管理作为研究课题。光伏电池在作为移相全桥变换器时输入的同时与其输出相串联,构成负载端口,储能装置则通过原边集成的Buck/Boost变换器与光伏电池相连,所设计的非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可以保证光伏电池产生的大部分能量能够直接流入负载,无需进行电力变换,因而能够有效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和变换效率。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负载的正常稳定工作、蓄电池的充电电压/电流限制以及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获取,设计了多个控制器并行竞争的控制策略,实现了不同工况间的平滑稳定切换,并搭建了一台实验样机进行了控制策略和效率验证。以传统的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作为基本拓扑,设计了一种储能隔离的高效率三端口变换器,能够保证新能源发电装置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可以直接传输到负载上,提升了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功率密度,同时降低了开关管的电压应力,直流母线的电压等级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分析其功率传输关系,得到了其从硬件上实现解耦控制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个控制器并行竞争的控制策略,在保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获取与蓄电池充电保护之间的协调,并通过仿真和硬件实验进行了验证。通过开关管复用,利用移相全桥变换器作为基本拓扑,设计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的高效率四端口变换器。混合储能单元通过原边集成的Buck/Boost变换器直接连接到直流母线上,能够快速响应直流母线上的功率波动。新能源发电装置与移相全桥变换器的输出相串联接入直流母线,其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不控整流桥直接汇入直流母线,只有小部分的能量通过高频变压器进行传输,显着提升了整个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功率密度。设计了直流母线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线性分频的控制策略,在保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的同时根据储能元件的特性将电流进行分配,仿真和硬件实验证明了所设计的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二、利用VB实现可控整流电路波形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VB实现可控整流电路波形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三相整流器拓扑
        1.2.2 VIENNA整流器控制方法
        1.2.3 VIENNA整流器调制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VIENNA整流器的工作原理和数学建模
    2.1 VIENNA整流器工作原理
        2.1.1 VIENNA整流器单相工作原理
        2.1.2 VIENNA整流器三相工作原理
    2.2 VIENNA整流器的数学建模
        2.2.1 abc自然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2 dq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3 VIENNA整流器PI控制器参数设计
        2.3.1 abc坐标系下PI控制器参数设计
        2.3.2 dq坐标系下PI控制器参数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研究
    3.1 锁相环设计
    3.2 SPWM调制方法
        3.2.1 abc坐标系下电流绝对值控制
        3.2.2 abc坐标系下正弦电流控制
    3.3 SVPWM调制方法
        3.3.1 基于传统正交坐标系的SVPWM调制方法
        3.3.2 简化两电平的SVPWM调制方法
        3.3.3 基于gh坐标系的SVPWM调制方法
    3.4 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策略
        3.4.1 中点电位低频振荡原理分析
        3.4.2 中点电位不平衡原理分析
        3.4.3 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实现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IENNA整流器软硬件设计
    4.1 主电路器件选型
        4.1.1 开关管的器件选型
        4.1.2 二极管的器件选型
        4.1.3 交流侧输入电感设计
        4.1.4 直流侧输出电容设计
    4.2 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4.2.1 交流侧电压采样电路
        4.2.2 交流侧电流采样电路
        4.2.3 直流侧电压采样电路
        4.2.4 软起动电路
        4.2.5 开关管驱动电路
    4.3 软件系统设计
        4.3.1 主程序
        4.3.2 中断服务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及实验验证
    5.1 SPWM仿真
        5.1.1 电流绝对值控制仿真
        5.1.2 正弦电流控制仿真
    5.2 SVPWM仿真
        5.2.1 简化两电平的SVPWM调制仿真
        5.2.2 基于gh坐标系的SVPWM调制仿真
    5.3 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仿真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一、参与项目
    二、成果
学位论文评两及答辩情况表

(2)连续MPPT优化的高效振动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BUCK_BOOST变换器分析
    2.1 DCM模式下BUCK-BOOST特性分析
    2.2 关键电感计算
    2.3 电容参数计算
    2.4 损耗分析
        2.4.1 MOSFET开关损耗
        2.4.2 电感损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能收集系统的研究及设计
    3.1 压电传感器基本原理及压电能特性分析
    3.2 能量接口电路—AC_DC整流器
        3.2.1 全桥整流电路
        3.2.2 倍压整流电路
        3.2.3 有源二极管整流电路
    3.3 最大功率点追踪系统的研究及设计
        3.3.1 最大功率点的计算
        3.3.2 最大功率点的追踪
        3.3.3 最大功率点的更新
    3.4 振动能收集系统的稳压方案
    3.5 振动能收集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子模块的电路实现与验证
    4.1 整流接口电路
    4.2 电流偏置电路
    4.3 事件驱动电路
    4.4 恒定导通时间T_(ON)产生电路
    4.5 MPPT追踪电路
        4.5.1 微分求导电路
        4.5.2 MPP判断电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整仿与验证
    5.1 压电采集器测试及仿真
    5.2 系统启动过程仿真及验证
    5.3 系统稳态仿真及验证
        5.3.1 初始最大功率点追踪过程仿真验证
        5.3.2 单个系统工作周期内变换器状态仿真验证
    5.4 系统的传输效率计算
    5.5 系统瞬态仿真及验证
        5.5.1 振动源输出功率变大
        5.5.2 振动源输出功率变小
    5.6 最大功率点追踪精度计算
    5.7 输出稳压功能仿真验证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据采集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虚拟仪器技术
        1.3.1 虚拟仪器概述
        1.3.2 虚拟仪器特点
        1.3.3 虚拟仪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EAST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2.1 EAST装置
        2.1.1 EAST装置概述
        2.1.2 EAST纵场磁体系统
        2.1.3 EAST纵场电源
    2.2 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2.2.1 三相半波整流电路分析
        2.2.2 双反星形整流电路分析
        2.2.3 纵场电源主电路分析
    2.3 测量信号分析
        2.3.1 磁体电压
        2.3.2 电源输出电流
    2.4 均流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及设计平台
    3.1 硬件平台
        3.1.1 霍尔闭环传感器
        3.1.2 信号调理
        3.1.3 数据采集卡
        3.1.4 信号连接方式
    3.2 软件平台
        3.2.1 LabVIEW软件
        3.2.2 LabVIEW设计步骤及思想
        3.2.3 DAQmx驱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4.1 软件设计思路
        4.1.1 程序总体设计
        4.1.2 程序设计模式
    4.2 数据采集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1 数据处理
        4.3.2 谐波监测
        4.3.3 信号分析
    4.4 异常值记录
    4.5 登录系统
    4.6 远程访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bVIEW数据库功能设计及系统测试
    5.1 数据库访问方式
    5.2 LabSQL配置
    5.3 数据储存及回放
        5.3.1 数据储存
        5.3.2 数据回放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GaN功率器件驱动器的CMT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GaN驱动器的研究背景
        1.1.2 GaN功率器件的优势
        1.1.3 GaN驱动器CMTI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1.2.1 电容隔离器
        1.2.2 磁耦隔离器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GaN驱动器的CMTI分析与提升方案
    2.1 增强型GaN器件的特点
        2.1.1 增强型GaN器件的结构
        2.1.2 增强型GaN器件开关过程
    2.2 半桥栅极驱动器中的CMT噪声分析
        2.2.1 d V/dt效应对低侧驱动的影响
        2.2.2 di/dt效应对低侧驱动的影响
        2.2.3 地弹噪声对驱动电路的影响
        2.2.4 d V/dt效应对前级控制信号的影响
    2.3 隔离器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2.3.1 光耦隔离器
        2.3.2 电容隔离器
        2.3.3 磁耦隔离器
    2.4 信号调制技术
        2.4.1 脉冲式调制技术
        2.4.2 开关键控调制技术
        2.4.3 混合调制技术
    2.5 GaN驱动器的整体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片上变压器与发射机的设计与仿真
    3.1 片上变压器的设计与仿真
        3.1.1 片上变压器结构
        3.1.2 片上变压器参数优化
        3.1.3 片上变压器的仿真
    3.2 发射机的设计与仿真
        3.2.1 发射机特性分析
        3.2.2 发射机CMT噪声分析
        3.2.3 发射机的设计
        3.2.4 发射机的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收机的设计、仿真以及整体仿真
    4.1 接收机的设计
        4.1.1 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4.1.2 ASK解调器的特性分析
        4.1.3 ASK解调器的设计
    4.2 接收机的仿真
        4.2.1 前置放大器的仿真
        4.2.2 ASK解调器的仿真
    4.3 整体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全SiC功率器件三相车载充电机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立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两级式拓扑结构
        1.2.2 更大的传输功率
        1.2.3 新型器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三相六开关PFC变换器若干关键问题分析
    2.1 三相六开关PFC变换器工作原理
        2.1.1 三相六开关PFC的工作状态
        2.1.2 三相六开关PFC上的开关过程
        2.1.3 三相六开关PFC上的原理分析
    2.2 三相六开关PFC电路关键参数设计
        2.2.1 三相六开关PFC上开关器件选型
        2.2.2 开关频率的选择
        2.2.3 交流侧电感的设计
        2.2.4 交流侧电容的设计
        2.2.5 直流侧电容的设计
    2.3 电路损耗分析
        2.3.1 磁元件损耗
        2.3.2 开关管损耗
        2.3.3 直流侧电容损耗
        2.3.4 交流侧电容损耗
        2.3.5 PCB等线路损耗
        2.3.6 损耗分析
    2.4 控制环路设计
    2.5 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若干关键问题分析
    3.1 LLC谐振变换器电路拓扑与运行原理
        3.1.1 LLC谐振变换器在谐振条件下的工作原理
        3.1.2 LLC谐振变换器在过谐振条件下的工作原理
        3.1.3 LLC谐振变换器在欠谐振条件下的工作原理
    3.2 LLC电路特性的分析
        3.2.1 基波分析
        3.2.2 基波分析的局限性
        3.2.3 LLC开关管ZVS条件
    3.3 谐振电路设计
        3.3.1 谐振电路参数对元件应力与效率的影响
        3.3.2 谐振电路参数对电压增益的影响
        3.3.3 谐振电路的具体参数设计
    3.4 谐振参数的仿真验证
        3.4.1 谐振电路的开环仿真
        3.4.2 谐振电路的闭环仿真
    3.5 LLC元器件的选型与设计
        3.5.1 磁元件的设计
        3.5.2 谐振电容选型
        3.5.3 输出电容的选型
        3.5.4 功率管的选型
    3.6 电路损耗分析
        3.6.1 原边开关管损耗
        3.6.2 副边二级管损耗
        3.6.3 磁元件损耗
        3.6.4 输出电容损耗
        3.6.5 PCB等线路损耗
        3.6.6 损耗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iC MOSFET快速开关引起的的桥臂串扰及改进方法
    4.1 样机中开关管的开关状态
    4.2 寄生参数对开关过程的影响分析
        4.2.1 器件寄生电容Coss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
        4.2.2 器件寄生电容Ciss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样机与实验结果
    5.1 单片机简介
    5.2 单片机资源配置
    5.3 整机程序逻辑
    5.4 整机系统介绍
    5.5 样机介绍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1 实验测试系统
        5.6.2 SiC MOSFET应用改进措施
        5.6.3 样机电路典型波形
        5.6.4 稳态性能
        5.6.5 其他功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隔离型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2 谐波与功率因数的关系
    1.2 无桥PFC的主电路拓扑
        1.2.1 无桥PFC电路的主要形式
        1.2.2 单相无桥SEPIC PFC研究综述
    1.3 有源三相PFC变换器研究现状
        1.3.1 直接式三相PFC变换器简述
        1.3.2 相模块式三相PFC变换器简述
        1.3.3 传统三相两级整流器
        1.3.4 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工作模式选择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直接式隔离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
    2.1 引言
    2.2 直接式隔离三相单级SEPIC PFC工作原理
        2.2.1 工作过程分析
        2.2.2 输出特性分析
        2.2.3 输入特性分析
        2.2.4 临界判别条件
    2.3 参数设计与应力分析
        2.3.1 主要元器件参数设计原则
        2.3.2 电路应力分析
        2.3.3 双向开关型三相SEPIC PFC存在的问题
    2.4 仿真分析
        2.4.1 主电路参数计算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模块式隔离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
    3.1 引言
    3.2 相模块式三相SEPIC PFC变换器
        3.2.1 四种拓扑组合形式
        3.2.2 新型隔离三相单级无桥SEPIC PFC变换器
    3.3 新型隔离三相单级无桥SEPIC PFC工作原理
        3.3.1 工作过程分析
        3.3.2 输出特性分析
        3.3.3 输入特性分析
        3.3.4 DCM判别条件
    3.4 隔离型SEPIC变压器分析
        3.4.1 输出电感L_o与变压器的关系
        3.4.2 RCD钳位电路的分析
    3.5 参数设计与应力分析
        3.5.1 主要元器件参数设计原则
        3.5.2 电路应力分析
    3.6 两种三相单级SEPIC PFC拓扑性能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模块式三相SEPIC PFC建模与闭环控制
    4.1 引言
    4.2 主电路小信号建模
        4.2.1 主电路小信号模型
        4.2.2 控制电路的补偿环节设计
    4.3 系统仿真分析
        4.3.1 主电路开环仿真分析
        4.3.2 系统闭环性能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设计与验证
    5.1 引言
    5.2 主电路硬件设计及选型
        5.2.1 主电路参数计算
        5.2.2 电感的设计
        5.2.3 变压器设计
        5.2.4 开关和二极管选型
    5.3 外围电路设计
        5.3.1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5.3.2 输出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5.3.3 驱动电路设计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驱动和保护电路实验分析
        5.4.2 变换器开环特性实验验证
        5.4.3 变换器闭环特性实验验证
        5.4.4 变换器功率因数和效率特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功率平衡研究现状
    1.4 永磁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永磁电机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PMSM速度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永磁直驱系统矢量控制研究
    2.1 PMSM的结构及数学模型
        2.1.1 PMSM的结构
        2.1.2 PMSM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PMSM矢量控制策略
        2.2.1 PMSM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2.2.2 矢量控制方法
    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控制技术
        2.3.1 i_d=0矢量控制模型结构
        2.3.2 SVPWM的仿真模型
        2.3.3 单电机阶跃响应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双机驱动下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控制方案
    3.1 基于有限元的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建立
        3.1.1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3.1.2 输送机动力学方程中参数的计算
    3.2 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机电耦合系统数学模型
    3.3 双机驱动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控制方案
        3.3.1 带式输送机双机驱动方式分析
        3.3.2 带式输送机双机驱动力和功率配比
        3.3.3 功率平衡控制方案
    3.4 几种理想启动曲线
    3.5 本章小结
4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1 PID控制系统
        4.1.1 PID控制原理
        4.1.2 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4.2 模糊控制
    4.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3.1 模糊PID控制原理
        4.3.2 输入输出信号模糊化
        4.3.3 模糊规则设计
        4.3.4 解模糊化
    4.4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
        4.4.1 变论域控制思想
        4.4.2 伸缩因子的确定
    4.5 算法仿真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工程实现
    5.1 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变频驱动设计
        5.1.2 变频器的结构原理
        5.1.3 变频器的选型
        5.1.4 PLC选型
    5.2 控制软件设计
        5.2.1 软启动控制程序设计
        5.2.2 功率平衡控制
        5.2.3 带式输送机综保控制设计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柔性电致发光屏的低损耗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历史
    §1.3 课题的主要任务
        §1.3.1 课题主要研究任务
        §1.3.2 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性
第二章 EL屏开关电源系统基础研究
    §2.1 EL屏基本特性
        §2.1.1 EL屏结构特性
        §2.1.2 EL屏发光原理
        §2.1.3 EL屏电压特性
        §2.1.4 EL屏频率响应特性
    §2.2 EL屏驱动电路系统
    §2.3 MOS管的米勒效应
    §2.4 DC/AC变换电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L屏驱动电源方案设计
    §3.1 开关电源芯片选择
        §3.1.1 IR21531S芯片功能描述
        §3.1.2 IR2110芯片功能描述
        §3.1.3 开关电源芯片异同
    §3.2 半桥开关电源设计
        §3.2.1 半桥开关电源
        §3.2.2 自举电路
        §3.2.3 光耦隔离电路
    §3.3 基于可控硅的延迟导通电路
        §3.3.1 单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3.3.2 延迟导通电路设计
        §3.3.3 延迟导通电路的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电路及应用
    §4.1 控制电路的实现
        §4.1.1 电源电路设计
        §4.1.2 控制电路设计
    §4.2 噪声处理 -音乐谱的实现
        §4.2.1 压电效应
        §4.2.2 音乐谱的具体实现
        §4.2.3 音乐调频方案验证
    §4.3 电路系统设计及调试
        §4.3.1 改善晶体管发热严重的方案
        §4.3.2 设计基于单向可控硅的交流开关电路
    §4.4 硬件抗干扰设计及保护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实验系统结构
    §5.2 半桥开关电源实验测试
    §5.3 延迟导通电路实验测试
    §5.4 温升特性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大功率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调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的对比
    1.3 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双绕组PMSG电机及其调压系统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案可行性
第2章 双绕组发电机的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2.1 双绕组永磁同步发电机本体分析
        2.1.1 永磁同步发电机运行原理
        2.1.2 双绕组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结构
        2.1.3 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本体数学模型
    2.2 整流调压技术控制策略
        2.2.1 基于SVPWM的整流调压技术
        2.2.2 SVPWM技术的工作原理
        2.2.3 SVPWM技术的控制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绕组永磁同步发电机调压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3.1 基于MATLAB的整流调压系统仿真
        3.1.1 发电机本体仿真模块
        3.1.2 坐标系变换模块
        3.1.3 双闭环控制模块
        3.1.4 SVPWM生成模块
    3.2 基于电压空间矢量脉宽控制策略的数学模型仿真
        3.2.1 双闭环解耦控制原理
    3.3 MATLAB仿真结果
        3.3.1 稳态工作时的波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流调压控制系统搭建与实验分析
    4.1 控制系统硬件实现
        4.1.1 控制电路概述
    4.2 基于So lid Works制定调压控制器箱体设计方案
    4.3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4.3.1 DSP软件工程概述
        4.3.2 各功能中断服务子程序
    4.4 对调压系统输出脉动直流电的电能质量分析
        4.4.1 离散小波变换的Mallat算法
        4.4.2 用于分解与重构的高低通滤波器
        4.4.3 离散卷积功能服务程序软件设计
        4.4.4 基于Mallat算法的电能质量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流调压控制器调试试验
    5.1 调试试验
        5.1.1 IGBT双脉冲试验
        5.1.2 绝缘电阻测试
        5.1.3 耐电压性能
        5.1.4 稳态特性试验
        5.1.5 动态性能调试试验
        5.1.6 过载试验
        5.1.7 温升试验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多端口变换器效率提升方案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多端口变换器研究现状
        1.2.1 多端口变换器分类
        1.2.2 多端口变换器效率提升方案
    1.3 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隔离型高效率三端口变换器
    2.1 拓扑结构及其工作特性分析
        2.1.1 调制策略
        2.1.2 开关模态分析
        2.1.3 能量传输分析
        2.1.4 等效电路及其效率分析
    2.2 系统控制策略
        2.2.1 光伏电池MPPT算法
        2.2.2 基于并行竞争的控制策略
    2.3 小信号建模
        2.3.1 移相全桥变换器建模
        2.3.2 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
    2.4 控制器设计及仿真验证
        2.4.1 闭环控制器设计
        2.4.2 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2.5 硬件实验验证
        2.5.1 硬件电路实现
        2.5.2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效率提升方案研究
    3.1 储能隔离的三端口变换器
        3.1.1 拓扑结构及其调制策略
        3.1.2 功率传输分析
        3.1.3 硬件解耦实现方法
    3.2 工作模式分析
    3.3 控制策略及小信号建模
        3.3.1 系统控制策略
        3.3.2 小信号模型
    3.4 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分析
        3.4.1 控制器设计
        3.4.2 仿真验证
    3.5 硬件实验验证
        3.5.1 硬件电路实现
        3.5.2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储能系统效率提升方案研究
    4.1 混合储能系统拓扑与工作原理分析
        4.1.1 调制策略
        4.1.2 开关模态分析
        4.1.3 工作模式分析
    4.2 小信号建模与系统控制策略
        4.2.1 小信号模型
        4.2.2 功率分配方法
        4.2.3 系统控制策略
    4.3 控制器设计与仿真验证
        4.3.1 控制器设计
        4.3.2 仿真验证与分析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利用VB实现可控整流电路波形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平衡及低频振荡抑制研究[D]. 董羽翔. 山东大学, 2021(11)
  • [2]连续MPPT优化的高效振动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及设计[D]. 王佳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王传东.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GaN功率器件驱动器的CMTI研究[D]. 黎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全SiC功率器件三相车载充电机研究设计[D]. 叶雪韬. 浙江大学, 2021(08)
  • [6]隔离型三相单级SEPIC PFC变换器研究[D]. 马月波. 燕山大学, 2020(01)
  • [7]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D]. 李成林.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8]柔性电致发光屏的低损耗驱动技术研究[D]. 犹元彬.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9]大功率永磁同步双绕组发电机调压控制系统设计[D]. 阳杰. 湖南大学, 2020(07)
  • [10]多端口变换器效率提升方案及控制技术研究[D]. 刘洪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用VB实现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