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几点思考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几点思考

一、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时迪迪[1](2020)在《北沙河上游流域治理综合风险分区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定量解析流域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等多种生态环境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综合风险等级区划分,是科学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北沙河上游流域为例,基于GIS技术和python语言,利用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PNPI)、点源污染估算模型、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敏感性系数法等,定量解析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流域多风险综合模拟框架,采用均方差决策法计算以上风险因子权重,确定流域综合风险,划分流域综合风险等级并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负荷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其中,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人口密集的村镇和河网水系附近,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人口稀疏的山区。东南部平原区的北流村、王家园平原、西马坊和北小营小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物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区,应划为重点治理区域。(2)北沙河上游流域点源污染风险分布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特征,且高风险区域集中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北小营小流域和规模化养殖场地区。(3)经计算,滑坡、泥石流、崩塌权重分别为0.32、0.33、0.35。山地灾害风险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峰山和王家园小流域,该区域地势陡峭,有黑峪口-良乡西断层从此穿过,且该地白云岩的分布区间较多,其为沉积碳酸盐岩,硬度大,性脆,易导致灾害风险;低风险区与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不具有灾害发生条件的平原区小流域。(4)水土流失风险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水土流失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平原区以及西北山区水系附近,面积为57.8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56%;极高风险区面积最小,为4.2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山区河网附近。(5)由均方差决策法确定的非点源污染风险、点源污染风险、山地灾害风险和水土流失风险权重分别为29.85%、17.78%、34.37%和18.00%,说明山地灾害风险对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相对贡献率最高,非点源污染风险次之。总体而言,研究区西北山区、东南平原区水系河网附近风险高,山区北部和东南平原区低。(6)不同类型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不同。山区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山地灾害风险>非点源污染风险>水土流失风险>点源污染风险,权重由大到小分别为0.38、0.30、0.23、0.09。山区-平原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点源风险>非点源污染风险>山地灾害风险>水土流失风险,权重由大到小为0.40、0.27、0.22、0.11。平原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点源风险>非点源污染风险>山地灾害风险>水土流失风险,权重由大到小为0.47、0.28、0.18、0.07。(7)在流域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和级别风险区提出不同的风险管理和流域综合治理建议。

易袁姝楠[2](2020)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分析 ——以萍乡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用水需求增加,供水缺口逐年加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在我国生态环境地位逐步提升,过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已然不适用。我国因此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水资源管理政策发展的梳理,和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找出政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弥补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在水资源管理政策分析中的实践空白。本研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了国家层面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全国以及代表地市水资源数据资料。首先对政策文件进行梳理,详细叙述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并依据时间线将水资源管理分为工程型管理、资源型管理、可持续型管理、最严格型管理四个管理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管理方式及政策内容进行描述。然后沿时间线,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效率、水体质量三方面数据内容,对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整体的实施情况以及萍乡市历年来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实施效果分析表明:量化后的指标性政策有利于加强政策实施效果,我国节水政策缺乏内动力的挖掘,水污染防治政策成效显着,地方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在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公众节水意识薄弱,政策执行前紧后松缺乏长效机制,政策执行被动存在滞后性,政策过程技术支撑力量较弱。应该对水资源管理政策从顶层设计、长效机制、执行力、公众参与度、监督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周明杰[3](2020)在《滨海县水环境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融入到了城市,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水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水环境治理的形势日趋严峻。在国家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的号召下,滨海县积极对水环境开展了治理,但由于全面开展治理的时间较短,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如何对水环境进行长效治理,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滨海县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本文将滨海县水环境治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多中心治理的研究思路,认为在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能够更好的弥补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的不足,有效调动市场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是适合滨海县实际情况的水环境治理模式。在翻阅资料及实地走访之后发现滨海县水环境治理在实践中面临政府部门间协调困难、市场不愿介入、社会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在分析上海、云南及国外的治理案例之后,提炼出了成功的经验,不仅从政府自身出发加强立法、协调共治从而改善水环境治理的大环境;还要引入市场工具从多渠道加强资金、人才的保障,让市场参与到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并且通过多样性的宣传发动社会整体力量让水环境得到长效的治理。

杨紫秀[4](2019)在《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以老宝象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河湖水域治理活动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河湖水域治理过程中需协调好不同流域以及涉河地区之间的关系。自太湖蓝藻爆发引发用水危机以后,各地区开始摸索推广河长制,让相关政府的党政领导人作为河长,依据法律法规来确定治理机构的责任,统筹安排各个部门,有力的解决了目前水域管理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了水资源的改善,提升了水质水平。云南滇池流域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河长制,十年的实践云南滇池流域治理已经初具成效。但是,由于河长制提出的时间较晚,因此涉及的审计较少,相关的绩效审计更是寥寥无几。基于此,论文从国家审计角度对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进行研究,在现有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河流治理绩效评价标准,构建了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流程。以“河长制”为突破口,研究了河长制的概况,分析了河长制的出台背景,了解“河长制”的主要任务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结合绩效审计理论、生态文明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和水资源管理理论,分析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要素,构建河流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同时,结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对滇池流域的河流治理进行绩效审计,从政策落实执行效益、河流治理资金效益、河流治理效益作为审计切入点,对滇池流域的老宝象河治理进行评价,以期对老宝象河的治理提出有效性建议。本文在河长制背景下提出了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了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理论,分析了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理论要素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提出了构建相关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审计流程,提出了尽早出台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应用方法,早日实现基于统一标准基础上的大格局审计。

高曦[5](2018)在《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文中提出近30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的各项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农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社会对各类农作物及畜禽养殖的需求正在持续增加,加上原本就一直存在的农村生活污染物无序排放等问题,导致农村地区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流域治理模式存在诸多隐患、缺陷,急需改进和完善。在此背景下,为中国农村地区的流域治理找到更好的共建模式与经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在2012年底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给中国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指导和依据,同时也对农村各类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各地区由点到面的持续推进,农村流域的环境治理,尤其是流域的污染源头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深入,但是相关领域对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的整合研究还比较欠缺。为探索一个对更好、更完善的流域治理模式,整合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的污染源头治理,本论文以中国福建省永春县桃溪流域为研究案例基础,讨论自2012年底至2016年初,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对其辖区内主要水系——桃溪流域在水质改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流域源头污染治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永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对桃溪流域的治理起到的作用有:提高了桃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率;提高了桃溪流域周边各类污水的处理效率;有利于构建桃溪流域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完善流域治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发挥治理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基于永春县的案例研究,本文探索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的中国流域治理新模式。主要有:一、实时管护与监督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促进促流域污染源头防治机制的完善。“河长制”制度正在逐步建立流域、河流地区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比起传统流域治理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完善流域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全方位地统筹解决流域的水质问题。二、田园综合体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地区各方你建设起到了实践与理念方面的引领与完善作用,而田园综合体的出发点是基于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的基础,让企业参与乡村各方面建设过程,打造商业化模式背景下城乡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目的是让农村地区的产业变革得到实质性促进与保障,也能够为农村地区的流域污染源头治理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和实践。三、产业扶贫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引导农民转业转产,注重引导公众参与乡村建设和流域治理。美丽乡村建设能真正从乡村居民的实际利益出发,从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提高流域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流域周边村民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科技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倡导提升流域周边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推进人口健康、社会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完善流域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五、更为宽广的社会资本融资模式。美丽乡村具有比传统流域治理更好的融合社会各项资金的体系和优势,注重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对被污染的流域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可以将相对单一的流域治理工程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多样的流域治理方式提升社会资本投资流域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能够促进促进农村地区流域治理效益和乡村经济效益共同提高。

李国林,季永兴,毛登林[6](2017)在《滇池海口闸型式及总体布置方案比选》文中指出分析滇池海口河河口地形、工程现状和功能要求,从工程规模、控制范围、动拆迁量、工程地质、总体布置、工程施工、运行管理、总投资等方面论证比选了择址重建海口调控枢纽——海口闸的可行闸址与闸型方案,从泄流、调控、导漂、景观等方面比选最优闸(坝)型式和总体布置方案,并以水流数学模型分析不同闸坝组合布置方案对既有河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既有老闸上游河宽最窄处在工程地质和工程规模方面是最优闸址;水下卧倒门启闭灵活、可控制性好,同时可通过溢流去除水面漂浮物,运行维护简单,是合适的建筑物型式;全闸方案对既有河口形态影响最小。

李文腾[7](2017)在《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农户家庭排污角度》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长足发展,成就举世共睹。然而,农村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污水排放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健全甚至没有基本排污处理设施的农村地区,生活排污所造成的非点源污染日趋突出。如何有效解决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既是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需要。有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农业非点源污染,而对于生活污水、垃圾等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的专项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也较为薄弱。本文在系统综述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出发,从数理经济学的角度,理论上分析了纳什均衡条件下的总供给和帕累托最优条件下的总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农户排污和参与治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博弈模型分析研究了农户的行为决策。以浙江省湖州地区为例,基于CVM方法实证评价了湖州农村地区生活环境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从处理技术和政策制度的视角分析了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联户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垃圾协同处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环境管理政策、技术实践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加快推广适用污染处理技术、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法规制度和政策、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多方支持等对策措施。本文研究表明,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法律法规不健全、治污经费筹集和配置效率低、约束和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机构缺失监管不到位、部门职责不明确等政策和措施方面的问题。物质生活的提升与农村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在其他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生活排污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贡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完全禁止或者绝对避免环境污染的产生或恶化是不可能的。破窗效应等负的效应导致了污染的恶化,利用从众效应等积极的一面也会产生正的效应。要解决农户家庭排污的无序化,就应该使得农户在家庭排污过程中承担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必须要像“拖地板”一样,做到全员、全区域、全过程。做好农村环境改善,应当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但从成本和效率来看,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补充。基于博弈模型的农户环境污染决策研究结果,农户个体利益最大化会导致农户采取个体最佳策略而非集体最佳策略,在治污上采取“搭便车”,在排污上采取“不合作”态度,这是在市场机制下产生农户家庭生活排污行为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短时难以改善的原因。对农户和环境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分析表明,当外界监管缺失时,农户的乱排污行为将大幅增加。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建设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不相匹配,要积极从政策上引导农户减少排污,从法律上制止农户不当排污,从技术上有效处理排污。对湖州地区农村家庭排污量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将继续增加。从政策和措施与农户生活排污处理设施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指出,对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低收入的偏僻农户,更愿意接受货币补贴,而较高收入的乡镇集中地居住农户更愿意接受实物补贴,政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政策和措施与农户生活排污行为的影响关系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政府补贴力度和法规宣教力度与农户生活排污行为线性相关,政策和措施力度的加大会促使农户排污行为更加规范。与此同时,农户家庭对污染治理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显示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潜力很大,对于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创新之处: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主要考察了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中农户家庭排污的决策行为,实证评估了农户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与现有研究主要从农业生产角度展开相比,本文研究视角上有创新性。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不仅深入分析了农户家庭排污的决策行为,针对治污减污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且分析了技术的适用性和选择问题。与现有的着重于污染源的末端控制研究相比,本文从政策制度、管理方式二个方面与技术实施结合起来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过程的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目前大都局限于非点源污染机理控制和技术措施层面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和决策行为理论,将博弈模型用于分析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中农户决策行为和政府干预的影响机理,将二分变量Logistic模型方法用于分析影响农村生活排污的政策措施及农户社会属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条件价值评估法估算农户对改善环境的支付意愿,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创新之处。

张婷,曾维华[8](2013)在《构建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文中认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滇池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实行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本文阐述了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一是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二是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机制。并初步探索了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

张焕波,周京[9](2013)在《第一章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历程和严峻挑战》文中提出第一节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一、从"环境保护"到"绿色发展"(一)环境保护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50年代,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的出版,第一次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问题。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在美国出版,标志着人类首次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同时也唤起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工

杨肃昌,芦海燕,周一虹[10](2013)在《区域性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区域性环境审计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价,认为区域性环境审计研究尽管已逐渐成为环境审计研究框架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总体研究还相当薄弱,系统性研究成果不多。为了深化这一研究,本文提出了在研究中应注意把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发展动态,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导向,紧密联系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的区域性特征,以动态和开放的视野拓宽研究领域以及应大胆创新研究方法等若干建议。

二、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北沙河上游流域治理综合风险分区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进展
        1.2.2 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进展
        1.2.3 山地灾害模拟研究进展
        1.2.4 水土流失模拟研究进展
        1.2.5 流域水生态综合风险研究进展
        1.2.6 流域水生态分区研究进展
        1.2.7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数据准备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1.2 气候水文和土壤类型
        2.1.3 社会经济状况和山地灾害
    2.2 数据准备
    2.3 研究方法
        2.3.1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
        2.3.2 点源污染风险评估
        2.3.3 山地灾害风险评估
        2.3.4 水土流失风险评估
        2.3.5 均方差决策法
    2.4 技术流程图
3 北沙河上游流域水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1 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1.1 生活垃圾污染负荷解析
        3.1.2 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解析
        3.1.3 点源污染风险解析
    3.2 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2.1 土地利用指标空间分布
        3.2.2 径流指标空间分布
        3.2.3 距离指标空间分布
        3.2.4 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北沙河上游流域山地灾害与水土流失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4.1 山地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4.1.1 崩塌风险空间分布
        4.1.2 滑坡风险空间分布
        4.1.3 泥石流风险空间分布
        4.1.4 山地灾害总风险空间分布
    4.2 水土流失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4.2.1 水土流失强度
        4.2.2 水土流失风险
        4.2.3 水土流失风险与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空间分布分区和管理对策
    5.1 不同类型小流域综合风险分布和分区
        5.1.1 山区小流域
        5.1.2 山区-平原小流域
        5.1.3 平原小流域
    5.2 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分布和分区
    5.3 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管理对策
        5.3.1 极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管理对策
        5.3.2 中等风险区管理对策
        5.3.3 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管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分析 ——以萍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资源
        2.1.2 水资源管理
        2.1.3 水资源管理政策及特征
    2.2 理论依据
        2.2.1 公共政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现状及发展
    3.1 水资源管理体系及其运行
    3.2 水资源管理政策现状
        3.2.1 水资源配置政策现状
        3.2.2 节水政策现状
        3.2.3 水污染防治政策现状
    3.3 水资源管理不同阶段及政策的演变
        3.3.1 工程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3.3.2 资源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3.3.3 可持续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3.3.4 最严格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第4章 水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以萍乡市为例
    4.1 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1.1 水资源配置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1.2 节水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1.3 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2 萍乡市水资源管理概况
    4.3 萍乡市水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3.1 水资源配置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3.2 节水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3.3 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第5章 水资源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
    5.1 公众政策意识薄弱参与度低
    5.2 前紧后松政策执行缺乏长效机制
    5.3 政策执行被动存在滞后性
    5.4 技术支撑力量较弱
第6章 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建议
    6.1 优化政策顶层设计
    6.2 制定政策长效机制
    6.3 提升政策执行力
    6.4 提高公众参与度
    6.5 完善监督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滨海县水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研究框架
        2.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水环境
        2.治理
    (二)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2.多中心治理理论
二、滨海县水环境治理现状
    (一)组织机构
    (二)基本制度
        1.联席会议机制
        2.考核奖惩机制
        3.联合执法机制
    (三)治理成效
        1.水质管理得到强化
        2.专项整治成效明显
        3.治理信息全面公开
三、滨海县水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一)政府层面
        1.制度执行难
        2.基础设施薄弱
    (二)市场层面
        1.第三方机构缺位
        2.外部资金短缺
    (三)社会层面
        1.社会力量配合度差
        2.社会排污形势严峻
四、滨海县水环境治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1.政府重经济轻治理
        2.管理制度不健全
        3.规划出台滞后
        4.部门间责权不清
        5.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6.监督及考核机制不完善
    (二)市场层面
        1.市场参与深度不足
        2.资本融资意愿不强
    (三)社会层面
        1.社会组织发展受限
        2.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3.群众参与尚未重视
五、国内外水环境治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治理案例
        1.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治理案例
        2.韩国首尔清溪川治理案例
        3.法国巴黎塞纳河治理案例
    (二)国内治理案例
        1.上海市苏州河治理案例
        2.云南滇池治理案例
    (三)国内外经验启示
        1.国外经验
        2.国内经验
六、优化滨海县水环境治理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明确运行机制
        2.完善法规体系
        3.强化监督考核
        4.加大政府投入
    (二)市场层面
        1.提高市场参与深度
        2.拓宽资本融资渠道
    (三)全社会参与层面
        1.培育社会组织参与
        2.提升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3.引导群众参与治理
        4.拓展民众参与治理渠道
结论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以老宝象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水资源研究
        二、“河长制”研究
        三、绩效审计研究
        四、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创新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
第二章 河长制概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河长制概述
        一、河长制概况
        二、河长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绩效审计理论
        二、生态文明理论
        三、受托责任理论
        四、水资源管理理论
第三章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理论要素
    第一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主体与客体
        一、审计主体
        二、审计客体
    第二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一、审计程序
        二、审计方法
    第三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范围与评价标准
        一、审计范围
        二、审计评价标准
    第四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内容
    第五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报告与报告运用
        一、审计报告
        二、报告运用
第四章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一、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取得的成绩
        二、现有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第二节 基于PSR模型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一、PSR框架介绍
        二、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指标构建遵循的原则
        三、运用PSR模型进行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指标构建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老宝象河为例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制度背景
        二、老宝象河概述
        三、老宝象河河长概述
    第二节 审计相关要素
        一、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
        二、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三、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审计内容
    第三节 老宝象河治理项目绩效审计评价
        一、河长制法规落实执行效益
        二、河流治理资金效益
        三、河流治理效益
    第四节 案例审计调查结果及案例启示
        一、案例审计调查结果
        二、案例启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2.1.1 国外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2.1.2 国内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2.2.1 国外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2.2.2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2.3 关于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整合的研究进展
    2.4 综合评述
第3章 中国流域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主要挑战与困境
        3.1.1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3.1.2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3.1.3 农田秸秆无序利用
        3.1.4 各类污水处理效率较低
        3.1.5 各类垃圾处理效率较低
        3.1.6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3.1.7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3.2 主要原因
        3.2.1 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位置缺失
        3.2.2 考核地方政府的机制不合理
        3.2.3 资金短缺现象明显
        3.2.4 治理工程缺乏后续管理与保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4.1 历史背景
    4.2 建设理念
    4.3 案例研究: 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概况与成果分析
        4.3.1 建设概况
        4.3.1.1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3.1.2 打造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
        4.3.1.3 拓宽资金融合渠道
        4.3.1.4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规范
        4.3.1.5 发展乡村旅游
        4.3.2 建设成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研究: 福建省永春县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对其辖区内流域污染源头治理的促进作用之研究
    5.1 永春县概况
        5.1.1 地理位置与环境状况
        5.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1.3 生态立县定位的由来与发展
    5.2 桃溪流域概况
    5.3 桃溪流域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4 永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5.4.1 主要目标
        5.4.2 主要评估标准与指标
        5.4.3 建设概况
        5.4.4 主要建设成果分析
        5.4.4.1 突出饮用水源地整治和流域污染源头治理
        5.4.4.2 全面整治畜禽养殖业,防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5.4.4.3 全面完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5.4.4.4 积极引导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理念与方式
        5.4.4.5 加强环境治理后续管护
        5.4.4.6 以“乡愁”为核心充实流域治理的文化内涵
    5.5 美丽乡村建设对桃溪流域治理的促进作用:流域水质视角
        5.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5.2 桃溪流域水质变化
        5.5.3 桃溪流域水质变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解析
        5.5.3.1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桃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率
        5.5.3.2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桃溪流域周边各类污水的处理效率
        5.5.3.3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构建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5.5.3.4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完善流域治理管理的相关制度
        5.5.3.5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发挥流域治理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流域治理新模式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
    6.1 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模式探索
        6.1.1 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河流实时管护与监督模式
        6.1.2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田园综合体共建模式
        6.1.3 坚持产业扶贫的农村发展模式
        6.1.4 建成以科技引领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6.1.5 打造更为宽广的社会资本融资模式
    6.2 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的关键点
        6.2.1 突出饮用水源地的流域污染源头治理
        6.2.2 深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涉农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
        6.2.3 完善科研单位建设与人才培养储备模式
        6.2.4 把全面提升公众幸福指数做为流域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根本目标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结论
        7.1.2 实践与政策启示
        7.1.3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定位的思考
    7.2 主要不足与未来展望
        7.2.1 主要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滇池海口闸型式及总体布置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现状及功能要求
2 闸址与闸型选择
    2.1 闸址比选
    2.2 闸型选择
3 总体布置方案比选
    3.1 总体方案比选
    3.2 闸孔选择
    3.3 结构布置
    3.4 水流数值模拟
4 结语

(7)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农户家庭排污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内容结构框架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数据来源
        1.4.1 调研数据
        1.4.2 统计数据
        1.4.3 专业技术参数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有关概念
        2.1.1 环境污染
        2.1.2 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2.1.3 环境资源价值
    2.2 相关理论
        2.2.1 福利经济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产权理论
        2.2.5 博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2.3.2 点源与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2.3.3 简要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状况
    3.1 生活污水污染
        3.1.1 水质状况
        3.1.2 生活污水处理与排放状况
    3.2 生活垃圾污染
        3.2.1 污染状况
        3.2.2 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排放状况
    3.3 城市转移性污染
    3.4 农村环境污染的历史原因
    3.5 农村环保现行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
        3.5.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3.5.2 治污经费筹集和配置效率低
        3.5.3 约束和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
        3.5.4 监管不到位
        3.5.5 农民主体作用未被充分发挥
        3.5.6 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
    3.6 本章小结
4 农户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4.1 数理经济学分析
    4.2 农户排污行为的囚徒困境分析
        4.2.1 农户排污的博弈模型分析
        4.2.2 囚徒博弈状况下农户排污的解决路径
    4.3 农户治污行为的智猪博弈分析
        4.3.1 贫户与富户的“智猪博弈”矩阵分析
        4.3.2 农户不参与治污的分析
        4.3.3 智猪博弈状况下农户治污的解决路径
    4.4 农户与环境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博弈
        4.4.1 博弈相关参数
        4.4.2 农户和监管者的动态博弈
        4.4.3 动态博弈均衡解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生活排污评估:基于浙江湖州的CVM实证分析
    5.1 湖州地区基本情况
        5.1.1 湖州地区地理位置
        5.1.2 历史发展
        5.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1.4 湖州地区人口情况
    5.2 湖州地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制度与政策
        5.2.1 治理制度与政策
        5.2.2 制度政策实施状况
    5.3 湖州地区农村家庭排污状况
        5.3.1 农村家庭排污的基本状况
        5.3.2 生活污水的量化计算
        5.3.3 生活垃圾的量化计算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5.4.1 问卷设计
        5.4.2 问卷调查
    5.5 农户支付意愿分析
        5.5.1 分析框架构建
        5.5.2 模型选择
        5.5.3 描述性统计和样本信度分析
        5.5.4 农户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分析
        5.5.5 农户社会经济属性与是否愿意支付的交叉分析
        5.5.6 政策制度与是否愿意支付的交叉分析
        5.5.7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意愿影响分析
        5.5.8 农户零支付意愿分析
    5.6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排污行为的影响分析
        5.6.1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污水排放行为的影响
        5.6.2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垃圾排放行为的影响
    5.7 农户对生活污染排放治理的支付意愿评估
    5.8 本章小结
6 湖州地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分析
    6.1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分析
        6.1.1 处理技术的选择
        6.1.2 政策执行手段分析
        6.1.3 管理措施分析
    6.2 联户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分析
        6.2.1 处理技术的选择
        6.2.2 政策执行手段分析
        6.2.3 管理措施分析
    6.3 垃圾协同处理模式分析
        6.3.1 垃圾处理操作分析
        6.3.2 管理措施分析
    6.4 不同模式的效应分析
    6.5 农户家庭排污的路径依赖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国外(农村)环境管理实践及其启示
    7.1 美国
        7.1.1 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
        7.1.2 统分结合的组织结构
        7.1.3 实施排污权交易
        7.1.4 灵活的经费政策
    7.2 德国
        7.2.1 预防为先的立法原则
        7.2.2 务求实效的执行机构
        7.2.3 因地制宜的责权模式
        7.2.4 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
        7.2.5 责权利统一的费用机制
    7.3 日本
        7.3.1 注重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7.3.2 条块兼容的管理体制
        7.3.3 广泛的宣传和参与机制
        7.3.4 分级实施的管理方式
        7.3.5 适宜有力的补助金制度
    7.4 对我国的启示
        7.4.1 强化法律约束
        7.4.2 加大经济激励
        7.4.3 加强行政干预
        7.4.4 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7.4.5 明晰机构权责
        7.4.6 提升民众参与力度
        7.4.7 防止利益不同导致的低效问题
        7.4.8 避免塔西佗陷阱
    7.5 本章小结
8 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8.1 加快推广适用污染处理技术
        8.1.1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处理技术
        8.1.2 积极争取高校和科研单位技术支持
    8.2 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法规制度和政策
        8.2.1 完善污染防治法规
        8.2.2 制定有关建设规划和技术规范
        8.2.3 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8.2.4 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8.3 提升政府公信力
    8.4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多方支持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构建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滇池流域水资源现状
2、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内涵和两种实现形式
    2.1 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2.2 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机制
3、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
    3.1 构建权威决策协调机构
    3.2 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制保障
    3.3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监督保障机制
    3.4 严格实行经济补偿制度

(10)区域性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性环境审计文献描述
    (一)文献统计
    (二)文献类型
    (三)文献期刊
二、区域性环境审计研究综述
    (一)按区域特征
    (二)按行政区域
        1. 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于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
        2. 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和安徽省。
        3. 西部地区主要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甘肃省。
    (三)按自然特征
        1. 江河流域环境审计。
        2. 湖泊环境审计。
        3. 其他环境审计。
        (一)研究层面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视角
三、深化区域性环境审计研究的建议
    (一)紧密把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发展动态
    (二)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导向
    (三)紧密联系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的区域性特征
    (四)以动态和开放的视野拓宽研究领域
    (五)大胆创新研究方法

四、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沙河上游流域治理综合风险分区及特征研究[D]. 时迪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分析 ——以萍乡市为例[D]. 易袁姝楠. 南昌大学, 2020(01)
  • [3]滨海县水环境治理研究[D]. 周明杰. 长安大学, 2020(06)
  • [4]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以老宝象河为例[D]. 杨紫秀.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5]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D]. 高曦. 厦门大学, 2018(08)
  • [6]滇池海口闸型式及总体布置方案比选[J]. 李国林,季永兴,毛登林.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7(08)
  • [7]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农户家庭排污角度[D]. 李文腾. 浙江大学, 2017(01)
  • [8]构建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A]. 张婷,曾维华. 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9]第一章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历程和严峻挑战[A]. 张焕波,周京.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 2013
  • [10]区域性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建议[J]. 杨肃昌,芦海燕,周一虹. 审计研究, 2013(02)

标签:;  ;  ;  ;  ;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