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催生贵阳煤化工生态园

循环经济催生贵阳煤化工生态园

一、循环经济催生贵阳煤化工生态园(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尹[1](2015)在《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型区域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投入作为发展动力。经历了长期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协调发展,是资源型区域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经济学作为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为研究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资源型区域如何从传统的、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文章运用经济发展理论及生态经济系统相关理论,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了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的形成根源及破解思路,并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即减物质共生模式。接着对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提出推动其运行的对策建议,并构建了三维系统评价方法及相应指标体系,可用于对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理论分析表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形成的双向熵增造成了生态系统混乱,并反作用于经济系统成为其阻碍。本文提出通过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作为改变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切入点,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2)资源型区域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以减物质化为基础的产业共生网络。减物质化和产业共生均为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的有效路径,但两者又存在区别:减物质化侧重从生产源头控制资源初始投入量,产业共生网络则关注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既要增加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要控制资源开采量,因此应该将减物质化与产业共生进行有机结合。(3)构建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即减物质共生模式,使企业、产业及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相互耦合的关系。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减物质共生模式的优势在于形成了多层次补偿机制和物质能量循环管理。(4)技术水平、资源结构和自然资本价格通过影响资源使用效率和资源投入量进而影响减物质化的实现,核心产业选择、生态产业链构建和信息网络支持系统则是构建产业共生网络的影响因素。针对具体影响因素,提出在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来推动技术进步、通过资源税改革规范资源价格、强化教育培训优化资源结构、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以及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协助功能等对策建议,来推动减物质共生模式的运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生态经济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与熵理论相结合应用于分析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问题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把资源型区域视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在对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根源及破解思路的分析中,将研究视线聚焦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打破了以往将研究重心放在经济系统内部的片面性与局限性。(2)为有效衡量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中物质能量循环及产业共生水平,本文对生态经济效率进行了重构,并将重构后的生态经济效率定义为“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单位压力所生产的有效能值-货币价值”。(3)构建了“重量-空间-价值”三维系统评价方法,可用于评价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的运行效果,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该方法结合重量观、空间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生态空间的利用、物质消耗和能值-货币价值等的分析,用于对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全面、立体的综合评价。

朱桂云[2](2014)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发展奋斗史。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逐步唤醒并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当前,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专题深入研究,特别是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欠开发、欠发达城市——贵阳市为例,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思考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由绪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第一章“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城市”。深度发掘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意蕴,对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阐述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特征,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研究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影响因子,分析科学发展观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价值。第二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贵阳模式”。主要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方面,具体阐述科学发展观对于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指导功能。特别是系统论述贵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动力机制、人民主体、整体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方略方面的创新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国际的“贵阳模式”。第三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贵阳模式的成就、方法及经验”。主要分析贵阳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取得的发展成效,总结一个西部地区欠发达、欠开发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贵阳方法”和“贵阳经验”,旨在论证贵阳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了科学发展。第四章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贵阳启示”。将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上升到一般理论的高度,通过分析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措施和创新办法,概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般原则。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不同层级的“非均衡发展”问题,探讨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俞金香[3](2014)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区域是循环经济生根发展的“希望的田野”,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重要应用实践,其优势在于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助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使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环境退化脱钩的根本实践途径。近年来,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持续升温的井喷态势,表明了在我国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均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价值重构等多元内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棘手性、动态性、复杂性、战略性、外部性及协调难度大等特点,牵涉到多元化的区域循环经济利益,多元化区域主体的循环经济参与表现,多元化区域循环经济制度的有效供给,多元化价值观的交相辉映等多个方面。作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命题,区域循环经济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工程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而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深入、快速、健康发展更需要进一步的学术理论及实践探索。为此,本学位论文以“主体、客体、绩效为逻辑主线”开展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并已经得到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循环经济利益与循环经济法益互动性探讨;循环经济视野下公众参与机制及其保障;循环经济法律概念的再界定;西部区域循环经济制度体系构建;论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法律义务;我国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一一种必要性和障碍性的分析;循环经济之生态学理论基础阐释。本学位论文共9章,其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如下:第一章,本选题的研究缘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本文的文献背景。本部分回顾了循环经济的源流脉络,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提供了研究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理论素材。第三章,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本部分界定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从体系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第四章,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本部分论述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成效初显,但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化水平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的现状。进而从经济学理论支撑、激励机制、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政府推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六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以主体、客体及绩效为逻辑主线对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主体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多维主体的应然角色及定位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现实性解剖和前瞻性研究。从客体角度出发,进行了基于PHS的循环经济三维七度解读,对其边缘概念进行厘清,消除了对于循环经济概念的直观推断与误读。进而,对循环经济诸多认知误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封闭”的循环经济其实质是开放的;局部的构圈建链不是循环经济;循环率不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生态效率才是循环经济的科学测度。从绩效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体系的,包括生态效率类、物质流状况类及人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在内的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对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印证该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本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及实践价值之所在。第八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保障与多维政策体系研究。本部分基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治理需求,分析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保障性。然后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主体角色分析为依据,构建了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及参与性政策在内的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多维政策体系。本部分是本论文的另一研究重点及实践价值之所在。第九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部分对于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对今后需要继续跟进、深化研究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

赵子铭[4](2013)在《特色园区与阜阳煤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人们通过特有集中方法形成的产业集聚,进而以其拥有的国内国际竞争优势引领行业市场。这为发展经济、增强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深化,国内及全球市场中多种经济成分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过加入世贸组织后数十年的探索实践,全球化合作与竞争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加速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和迫切要求更加突出。如今,传统工业革命以来的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逐渐被未来发展学派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替代。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它抓住了当前我国快速工业化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一样方兴未艾。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经济开发园区也又一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由于历史和发展规律的原因,中国开发区也处于重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调整同在,发展仍是主旋律,调整将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开发区只有通过积极调整转型,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实现产业管理能力、法制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实现中国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化工能源,也是许多重要化工品的主要原料。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并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煤基产业。随着煤制油、甲醇制烯烃,煤电一体化、IGCC多联产系统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煤基经济及产业园区对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保障能源安全,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循环经济学、清洁生产理论、生态工业学、嵌入式直接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学科对全国煤基产业竞争格局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有特色的阜阳煤基产业集聚区的布局框架。通过对全国、安徽、阜阳煤基产业尤其是煤化工产业的层次分析,演绎和推理出现阶段煤基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从而科学制定出阜阳煤基产业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对阜阳煤基产业经济的SWOT分析,明确指出了阜阳煤基产业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并制作出了阜阳煤基产业及主产品耦合链图。通过对比分析阜阳与外阜的资源禀赋条件及阜阳地处中原开发区、皖北重点开发区、国家扶贫区等优惠政策叠加优势尤其是后发展区位优势,提出阜阳煤基产业园区发展应首先聚集全市范围内煤基企业标准化入园;并积极服务好昊源化工集团、晋煤集团等煤基龙头企业榜样性入园。通过对中国经济现状及阜阳煤基产业发展的定性分析,建立阜阳煤基产业园区的钻石模型对阜阳煤基产业经济行业及全球竞争力进行针对性分析,更加清晰、直观的掌握了产业园区的主动竞争态势,更准确的指导规划阜阳煤基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布局及循环产业链建立,更有效地指导阜阳煤基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提出煤基园区开发与新型城镇建设同步,开发性融资与园区建设同行的政府与企业耦合式合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地方政府园区开发性资金短缺的发展障碍和产业园区运行管理效率问题。提出园中园经营模式,在基础设施和基本要素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大型央企项目融资与招商渠道优势,引进台塑集团等全球着名企业,牵领台湾产业园、医疗耗材产业园、国际物流园等,从子园区顶层设计开始就引进全球最先进规划理念和经营制度,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发挥全球500强企业的市场辐射与产业带动作用。

祖钰博[5](2013)在《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同时面临农民素质低、基础设施差、经济贫困、技术落后、生态脆弱等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要实现生态建设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坚定不移的走生态农业的农业发展之路。本文在进一步凝炼生态农业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从思想起源上追溯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理论分析与发展实践剖析,对西部地区贵州省贵阳市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劣势,总结提炼其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制度体系,突出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探讨并初步提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本文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第二章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章——第五章分析贵阳市农业发展的概况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第六章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评价,第七章分析制约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第八章——第十章论述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架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第十一章得出的结论及建议。

孙毅[6](2012)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际共识和国家战略。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以资源开发及其初级加工为主导的资源型区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挤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发展难题,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如何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跳出资源优势陷阱,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是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如何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将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实行绿色转型,推进传统的、资源依赖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对完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资源型区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对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并尝试构建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而对资源型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变、科技创新绿色融合、制度创新绿色引领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重点以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省为例,从省域层面或是案例层面进行剖析。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尝试构建了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内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数理模型界定了绿色转型的内涵及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绿色转型模式是从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步趋近的过程模式,采取“寻优”而非“择优”的演化路径。初步建立了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科技创新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出绿色转型的起步期、深化期、成熟期等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从“黑色”到“深褐色”、“褐绿色”、“浅绿色”,最终再到“深绿色”的资源型区域绿色发展轨迹。二是运用路径依赖理论阐释了资源型产业的锁定与突破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从资源型区域的初始条件、自强机制、锁定效应三个方面揭示了路径依赖的存在,探讨了资源型产业从路径依赖向路径创造转变的模式与路径,提出了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配套、产业植入等产业多元化路径。以山西为例,分析了“黑色”产业路径的形成条件、资源依赖的强化效应及其路径锁定表现。同时,指出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实质上是资源依赖的产物,并通过构建“资源依赖状况指数”度量山西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程度。三是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集约利用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运用制度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从利益驱动与技术挤出效应、价格粘性与产业惯性、外部性与环境累积效应、功能替代与经济发展效应,系统阐释了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成因。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的改造,加入耗竭性资源与环境因素,得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资源再生率、可耗竭资源损耗及转化率、环境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资源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的结论。通过构建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资源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修复机制,以实现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四是基于供、求两个角度,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及融合机制。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资源产业部门的高收益引发科技创新预期收益下降,进而导致科技创新供给不足,“资源诅咒”、“反工业化”现象造成科技创新需求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开展。科技创新的绿色融合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等加大科技投入供给,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型、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中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导向,培育现代企业,扩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供、求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从而增进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分析了推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与对策,建议重点建设绿色产业制度、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财政制度和绿色考核制度。

田富军[7](2012)在《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四大问题,并不断探索这四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战略。在此严峻的形势下,20世纪80年代初,在联合国向世界发出呼吁下,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并以各种形式的运动和实践积极地推进。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我国工业部门燃料动力、化工原料和民用能源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能源商品。煤炭古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5%的化工原料、85%的城市民用燃料以及73%的商品能源总消费。但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存在巨量开采、乱采滥挖现象,利用过程中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资源回收率低、浪费现象严重,造成煤炭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更造成环境日益破坏、污染严重和生态失衡;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集团)是全国特大型企业,也是国家经贸委确定的520家国有重点企业之一。义马矿区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现有23对生产矿井和30多个生产辅助单位,企业资产总值60多亿元。近年来,义煤集团确立了煤、电、铝、化、建多元化发展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强化经营管理,实施科技兴煤,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进入了义煤集团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义煤集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①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多元化发展欠缺;②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③专业人才引进比较困难;④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凸出。随着义煤集团的发展,只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较好的解决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以“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切入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依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紧紧围绕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采用定性和定量、对比与系统、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制定和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分析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动态、内容和方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态,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详细的阐述了本文相关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分析。本章首先从煤炭行业界定和基本知识对煤炭行业进行了介绍;其次,从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行业现状、大型煤炭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世界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的异同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煤炭行业的发展概况:最后,从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产业组织分析、行业细分、煤炭行业经济运行评价、煤炭行业发展预测与展望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状况。第四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内部环境分析。本章从义煤集团概况、资源状况、产品结构、市场分布和产销状况、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等六个方面对义煤集团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义煤集团与同行业企业比较研究。本章首先对义煤集团与省内煤炭企业进行了比较;其次,把义煤集团与省外的煤炭企业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比较,得出了义煤集团发展的启示。第六章,义煤集团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本章首先对义煤集团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了SWOT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义煤集团的产业机构、资源开发、资本运营、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七个方面的战略进行了选择。第七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本章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并对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矛盾进行了博弈分析。第八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其次,结合相应的原则制定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结合专家评价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明确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第九章,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本章在前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实施途径有:依靠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运行;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整治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开发秩序;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勇于承担责任,提升企业形象。提出了保障措施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正确处理五大关系。第十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了本文的所有研究结果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从义煤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出发(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制定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了该战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2)开展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揭示了影响义煤集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矛盾与问题;(3)构建了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义煤集团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比较强劲的。

韩宏刚[8](2012)在《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导致该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碳基能源。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以煤炭作为主要加工材料的煤化工企业是该消费主力之一。在此,研究我国煤化工企业的低碳发展道路,对于转变该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抑制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运用了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研究方法,在认真研习国内外煤化工产业有关低碳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部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新型低碳技术的缺失和不足、集资融资瓶颈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走新型煤化工发展之路的可行性;其次,提出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以及该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注重煤化工清洁生产的生产模式、用新型煤化工技术构建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技术模式、构建煤化工企业低碳企业文化的文化模式、从“清洁发展机制”到“自愿减排市场”的制度创新模式、以绿色营销为理论核心构建煤化工企业低碳营销模式;再次,给出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模式支撑条件,其一是构建低碳投融资金融支持体系,其二为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最后,通过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发展低碳经济的案例分析我国煤化工企业走低碳煤化工之路的可行性。

郭芳芳[9](2012)在《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煤炭矿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传统优势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粗放型的,碳化气体排放过多、资源浪费严重、环境代价过高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低碳经济强调低消耗、低污染、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率,是煤炭矿区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煤炭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本文选取鸡西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详细阐释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为论文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其次,深入分析了我国典型矿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结合鸡西矿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条件的调研情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碳排放估算模型对矿区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和预测,并探究了其与矿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鸡西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最后,依据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找到设计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口和方向,形成了以优先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替代能源、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途径。本文的研究区域是处于规划建设期和结构调整期的煤炭工业园区,针对性强,对我国煤炭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飞[10](2012)在《湖南衡阳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原理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由于其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不仅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且可以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工业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工业园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我国工业园区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量”的扩张和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质”的提升后,第三代工业园探寻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以湖南衡阳松木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对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创新地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SWOT矩阵分析中,从而比较科学地确定了其生态化发展的战略类型方位角和战略系数P。其中计算得出为1.14,处于开拓性战略区中的机会型方位域;P为0.51,略大于0.5,结果表明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是可行的,其发展应采用开拓型战略区的机会型战略,但正战略强度与负战略强度相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不能大胆冒进,生态化推进步伐不应当过大。本文针对SWOT提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建设总体框架,并针对松木工业园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全面“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内部”绿化即工业系统的生态化设计,采用系统集成方法,对工业系统结构、工业共生模式进行了初步设计,并针对盐卤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核心产业链进行了具体设计,体现了产业间互利共生的物质和能源交换关系,总体上形成了生态工业雏形框架;“外部”绿化即景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通过对廊道、斑块、节点等景观单元的设计,以及对工业厂区、道路两侧、生态隔离带的绿化设计,使园区绿地面积达到184.6公顷,绿地率为11.3%,绿化覆盖率达30%,满足园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并能维持景观异质性和生态稳定性。论文最后从园区、企业、产品等三个层次构建园区生态管理体系,并从组织领导、政策制度、技术人才、环境安全等方面建立生态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二、循环经济催生贵阳煤化工生态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环经济催生贵阳煤化工生态园(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2.1.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2.1.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2.2 资源型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研究
        2.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分与跨越
        2.2.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2.2.3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根源与破解
    3.1 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3.1.1 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3.1.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2 生态经济视角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机理
        3.2.1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分析
        3.2.2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熵变关系
        3.2.3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原因
    3.3 生态经济视角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破解思路
        3.3.1 熵增最小化经济与经济发展最佳规模
        3.3.2 生态经济效率:经济发展的首要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减物质共生模式构建
    4.1 生态经济效率的内涵
        4.1.1 基本概念
        4.1.2 生态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区别
    4.2 生态经济效率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4.2.1 生态经济效率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
        4.2.2 减物质化与生态经济效率提升
        4.2.3 产业共生与生态经济效率提升
        4.2.4 减物质化与产业共生的关系
        4.2.5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4.3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
        4.3.1 减物质共生模式构建
        4.3.2 减物质共生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区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体系分析
    5.1 资源型企业减物质化生产行为
        5.1.1 减物质化类型与实现途径
        5.1.2 减物质化生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5.1.3 减物质化生产实施方式:国内外的经验
    5.2 资源型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
        5.2.1 生态工业园内涵及类型
        5.2.2 生态工业园企业共生模式及影响因素
        5.2.3 资源型产业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5.2.4 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路径选择的案例分析
    5.3 资源型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建设
        5.3.1 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界定
        5.3.2 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的优劣势及影响因素
        5.3.3 我国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建设重点的案例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效果评价
    6.1 物质流-生态足迹-能值分析评价方法整合
        6.1.1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研究方法
        6.1.2 已有研究方法的不足
        6.1.3 三维系统整合评价方法
    6.2 基于三维系统整合方法的生态经济效率重构
        6.2.1 生态经济效率的局限
        6.2.2 生态经济效率重构
    6.3 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思路
        6.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动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保障体系
        7.1.1 制定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总体规划
        7.1.2 打造经济转型的管理和推进机制
        7.1.3 创新资源结构优化升级机制
    7.2 经济政策体系
        7.2.1 进一步深化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7.2.2 完善自然资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7.2.3 推进优化自然资本价格的税费改革
    7.3 技术创新体系
        7.3.1 发挥资源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7.3.2 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协作创新模式
        7.3.3 打造服务于共生网络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
    7.4 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7.4.1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7.4.2 推进各种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问题引导法
        1.3.2 文献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 主要创新
        1.5.1 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创新
        1.5.2 在比较优势中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模式
2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生态背景
        2.1.1 传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2.1.2 传统发展观的生态危机
        2.1.3 我国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2.2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意蕴
        2.2.1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2.2.2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城市
    2.3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3.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2.3.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更加广泛充分健全
        2.3.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城市生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3.4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让城市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2.3.5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助推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
        2.3.6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3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贵阳模式
    3.1 科学发展:贵阳启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
        3.1.1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3.1.2 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1.3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路径
        3.1.4 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3.1.5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3.2 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出发点
        3.2.1 “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改善民生
        3.2.2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社会管理基石
        3.2.3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成为自觉行动
    3.3 全面持续可协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3.3.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3.3.2 城市规划体系建设
        3.3.3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3.3.4 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3.3.5 生态文明城市支撑体系建设
    3.4 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方略
        3.4.1 统筹考虑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
        3.4.2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3.4.3 统筹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贵阳模式的成就、方法与经验
    4.1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贵阳科学发展
        4.1.1 经济持续发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4.1.2 优化经济结构,产业效益大幅提升
        4.1.3 建管并举,城乡环境呈现新面貌
        4.1.4 保持生态优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入良性轨道
        4.1.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4.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贵阳方法
        4.2.1 坚持系统谋划
        4.2.2 坚持分类指导
        4.2.3 坚持狠抓重点
        4.2.4 坚持试点先行
        4.2.5 坚持充分竞争
        4.2.6 坚持善借外力
    4.3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贵阳经验
        4.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探寻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4.3.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思路
        4.3.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统筹推动各领域建设取得阶段成效
5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贵阳启示
    5.1 将本地实际与中央精神紧密结合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切入点
    5.2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5.3 以城市品牌树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形象名片
    5.4 严格执法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保驾护航
    5.5 鼓励创新发展,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百花齐放
6 结束语
    论文的创新性结论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
的说明'>附录二:关于《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的说明
附录三: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
附录四: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附录五:国务院关于贵阳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后记

(3)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缘起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背景
    2.1 循环经济的源与流
    2.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三章 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
    3.1 区域循环经济概念解读
    3.2 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
        3.2.1 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体系性要素
        3.2.2 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主体性要素
        3.2.3 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功能性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4.1.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初显
        4.1.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产业化水平低
        4.1.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衡性
    4.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2.1 循环经济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4.2.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4.2.3 区域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4.2.4 区域循环经济约束机制效用不足
        4.2.5 区域循环经济政府推动机制混乱
        4.2.6 区域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多维主体前瞻性研究
    5.1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5.1.1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公共性”的理论塑造
        5.1.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碎片化”治理之化解
    5.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企业
        5.2.1 大型企业的两面性
        5.2.2 中小企业的适配性
        5.2.3 合作社的重要性
    5.3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众
        5.3.1 行业协会介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5.3.2 构建公众参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保障机制
        5.3.3 消费者行为的生态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认知问题研究
    6.1 循环经济概念与其边缘概念的厘清
        6.1.1 基于PHS的循环经济“三维七度”解读
        6.1.2 循环经济概念与其边缘概念的厘清
    6.2 我国循环经济诸多认知误区的实证分析
        6.2.1 认知误区1:循环经济是“封闭式循环”
        6.2.2 认知误区2:局部的构圈建链是循环经济
        6.2.3 认知误区3:循环经济的测度是循环率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7.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及意义
        7.1.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7.1.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意义
    7.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7.2.1 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7.2.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7.3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减物质化类指标
        7.3.2 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
        7.3.3 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
    7.4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7.4.1 兰州市产业结构、布局及其循环经济发展概述
        7.4.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实证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7.4.3 分析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保障与多维政策体系研究
    8.1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保障
        8.1.1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硬法”保障的不足
        8.1.2 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之“软法”例
        8.1.3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软法保障
    8.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多维政策体系
        8.2.1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主体框架性透视
        8.2.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策重心及目标确定
        8.2.3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多维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及对策之调研方案(2012)
附录二 《循环经济促进法》政府实施现状调研提纲(2012)
附录三 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对公众消费趋向影响测评问卷(2012)

(4)特色园区与阜阳煤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1.5.1 预期研究成果
        1.5.2 拟创新点
第2章 特色园区及相关理论发展实践
    2.1 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发展实践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与演变
        2.1.2 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2.2 清洁生产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2.2.1 清洁生产思想及学说
        2.2.2 清洁生产的发展实践
    2.3 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
        2.3.1 工业生态学基本内涵
        2.3.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2.3.3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基础
    2.5 交易费用和工业共生理论
        2.5.1 交易费用理论
        2.5.2 共生系统中的企业交易成本
        2.5.3 共生系统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2.6 产业集群理论
    2.7 非平衡发展理论
    2.8 增长极理论
    2.9 核心—外围理论
    2.10 空间扩散理论
    2.11 FDI与嵌入式投资理论
第3章 经济开发区及煤基产业发展路径
    3.1 国内开发园区的发展
        3.1.1 国内开发园区发展背景
        3.1.2 国内开发园区发展历程
        3.1.3 国内开发园区的发展作用
        3.1.4 国内开发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3.1.5 国内开发园区发展的前景展望
    3.2 煤基产业的发展路径
        3.2.1 煤基产业与煤化工
        3.2.2 新型煤化工产业特点与发展
        3.2.3 新型煤化工产业链
        3.2.4 现代煤基产业发展趋势
    3.3 全国煤基产业园区分布及效益分析
    3.4 典型成功煤基产业园区经验启示
        3.4.1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3.4.2 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路煤化工园
        3.4.3 阳煤太化清徐煤化工园区
    3.5 安徽煤基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第4章 阜阳煤基经济及其园区产业发展
    4.1 阜阳市自然资源与经济概况
        4.1.1 阜阳市区位、资源与经济条件
        4.1.2 颖东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
    4.2 阜阳煤基产业及其经济发展
    4.3 阜阳经济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4.3.1 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
        4.3.2 阜阳市经济开发区
        4.3.3 安徽颍东经济开发区
        4.3.4 国投新集口孜东矿
    4.4 阜阳经济产业园区对比分析
        4.4.1 各园区业态同质化现象严重
        4.4.2 园区招商普遍水平低下
        4.4.3 阜合产业园经验借鉴
    4.5 设立阜阳煤基产业园区项目风险评估
        4.5.1 政策性风险
        4.5.2 技术变革性风险
        4.5.3 市场变化性风险
        4.5.4 金融变化性风险
        4.5.5 决策管理性风险
        4.5.6 不可预见性风险
    4.6 阜阳煤基产业园区项目SWOT分析
        4.6.1 Strengh
        4.6.2 Weakness
        4.6.3 Opportunity
        4.6.4 Threat
第5章 制度创新促推阜阳煤基产业发展
    5.1 产业集聚促成产业园区起步发展
        5.1.1 全市煤基产业标准化集聚
        5.1.2 扩大煤基龙头企业示范效应,
        5.1.3 引入先进产业规化理念,拓展煤基经济主导产业链
    5.2 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引领阜阳煤基经济可持续发展
        5.2.1 着力应用新型技术,引领园区产能跨越式增长
        5.2.2 大型央企和跨国集团嵌入式、规范化运作,确保产业园区产业稳定发展
        5.2.3 耦合式经营解决开发性资金短板,园中园模式分散经营风险
    5.3 钻石模型分析-营造园区核心竞争力
        5.3.1 迈克尔·波特钻石理论
        5.3.2 阜阳煤基产业园区生产要素优势分析
        5.3.3 阜阳煤基产业园区需求市场优势
        5.3.4 阜阳煤基产业园区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5.3.5 阜阳煤基产业园区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
        5.3.6 阜阳煤基产业园区机会因素分析
        5.3.7 阜阳煤基产业园区政府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6.2 本文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附录2 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5)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动态
        2.1 国内动态
        2.2 国外动态
    3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3.1 基本思路
        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1 生态农业的概念
        1.1 国外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1.2 国内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1.3 本文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2 生态农业的特点
    3 发展生态农业的深远意义
        3.1 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3.2 是满足人们食品安全需求的现实需要
        3.3 是应对绿色壁垒的必要保证
        3.4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评价
    1 西部地区的基本概况
    2 农业在西部地区的作用和地位
        2.1 战略地位
        2.2 经济地位和作用
        2.3 社会地位和作用
        2.4 生态地位和作用
    3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因素
        3.1 地理、气候环境特殊
        3.2 土地资源丰富
        3.3 特色农产品多
        3.4 增产潜力大
        3.5 后发优势明显
    4 西部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面临的挑战
    5 生态农业是实现西部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6 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方向
        6.1 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6.2 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6.3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第四章 贵阳农业发展概况
    1 贵阳农业发展历程
        1.1 改革开放前的贵阳农业
        1.2 改革开放后的贵阳农业
    2 贵阳农业生态化的探索实践
        2.1 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和税费改革
        2.2 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2.3 打造特色产业
        2.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5 科技创新
        2.6 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
        2.7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五章 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外生推力
    1 战略发展机遇
    2 区位优势
        2.1 省会城市带动作用明显
        2.2 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物流枢纽城市
    3 通道建设
        3.1 主要快速铁路
        3.2 主要高速公路
        3.3 通道建设作用重大
    4 市场拓展
        4.1 外销量逐年扩大
        4.2 保质量创品牌
    5 区域合作
        5.1 区域农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5.2 区域农业合作具有可操作性
第六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内生动力
    1 独特的自然环境
        1.1 生态环境良好
        1.2 自然资源丰富
        1.3 旅游资源独特
    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3.1 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4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
        4.1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4.2 新农村建设加快
    5 农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5.1 农业市场主体逐渐壮大
        5.2 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展
        5.3 农业市场运行不断规范
    6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显成效
        6.1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6.2 推进产业生态化
        6.3 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7 城市发展的内生需求
        7.1 生态食品需求量扩大
        7.2 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第七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障碍
    1 整体发展欠发达
        1.1 经济总量小,产业素质低
        1.2 农业综合竞争力较弱
    2 生态农业规划滞后
    3 生态基础脆弱
        3.1 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
        3.2 资源利用存在掠夺性开发现象
    4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
        4.1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任务繁重
        4.2 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制约比较明显,矛盾突出
        4.3 体制机制不活,项目建成后的管护难度大
    5 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适应
        5.1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日益突出
        5.2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不活
        5.3 农业投入尚未形成多元投入体系
        5.4 农业科技支撑不够
        5.5 农户联合合作经营机制亟待改善
    6 农业市场化程度较弱
        6.1 农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6.2 农业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
        6.3 市场运行规则的建构仍显滞后
        6.4 市场监管水平较低
    7 农业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八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
    1 目标任务
        1.1 总体思路
        1.2 主要目标
    2 产业取向
        2.1 产业选择的生态取向
        2.2 产业结构的优化
    3 区域布局
        3.1 产业的区域分布
        3.2 具体产业的空间布置
        3.3 产区和产区的衔接与循环
第九章 贵阳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2 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
        2.1 促进生物循环利用的原则
        2.2 有毒、有害物质达标排放原则
        2.3 促进资源环境综合改善原则
        2.4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原则
        2.5 生态农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2.6 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
    3 贵阳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1 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3.2 大中型沼气池生态循环模式
        3.3 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模式
        3.4 乡村清洁工程模式
        3.5 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第十章 贵阳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
    1 生态农业规划体系
        1.1 现代生态农业商贸物流圈
        1.2 休闲观光精品农业圈
        1.3 规模集约生态农业圈
    2 生态农业标准化产业体系
        2.1 制定生态农业技术标准
        2.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
        2.3 严格行政执法
    3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3.1 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3.2 着力实施“生态品牌”战略
        3.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3.4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
        3.5 创新农业产业化推进机制
    4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1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
        4.2 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5 农业组织化经营体系
        5.1 加速土地规模化经营
        5.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3 完善农业市场营销体系
    6 农业生态补偿体系
        6.1 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6.3 切实加大农业生态补偿
    7 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
        7.1 增加投入,拓宽生态农业投融资渠道
        7.2 强化制度建设,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7.3 扩大开放与交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1 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
    2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迫切需要
    3 生态农业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构架
        一、 总体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构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创新点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第一节 区域发展难题与“资源诅咒”研究动态
        一、 国外“资源诅咒”及其区域发展难题研究进展
        二、 我国对“资源诅咒”的研究述评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 国外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探索及其研究
        二、 国内资源型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的研究进展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二、 绿色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研究
        三、 资源集约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
        四、 绿色转型研究进展
第二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传统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一、 产业锁定效应——产业结构单一化
        二、 生产外部效应——增长方式粗放化
        三、 要素挤出效应——要素结构初级化
        四、 财富流失效应——发展能力弱化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内涵、目标与路径
        一、 绿色转型内涵
        二、 绿色转型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三、 绿色转型的数理描述与双重目标
        四、 绿色转型的时机选择与演化路径
    第三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构架
        一、 绿色转型基本框架构想
        二、 产业绿色转型
        三、 增长方式绿色转型
        四、 科技创新绿色融合
        五、 制度创新绿色引领
    第四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指标体系与阶段判定
        一、 绿色转型指标体系构建
        二、 绿色转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与赋权
        三、 绿色转型阶段判定
第三章 资源型区域的产业锁定效应与绿色转型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路径依赖
        一、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二、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三、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路径创造
    第二节 山西资源型产业“黑色”路径依赖的形成
        一、 资源型产业的“黑色”路径
        二、 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的衡量与评价
        三、 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山西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一、 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方向
        二、 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策略
        三、 阳煤集团高碳产业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章 资源型区域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的数理解析与形成机理
        一、 资源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
        二、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及其形成机理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破解思路
        一、 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
        二、 循环经济与资源集约利用
        三、 生态环境补偿与修复机制
        四、 破解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保障机制
    第三节 山西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探索
        一、 矿产开发中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 矿产开发中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三、 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实践
        四、 晋煤集团煤—气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资源型区域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与绿色融合
    第一节 挤出效应与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的形成机理
        一、 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表现
        二、 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的成因解释:挤出效应
    第二节 绿色技术创新融合与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
        一、 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融合机制分析
        二、 绿色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路
    第三节 山西科技创新挤出与融合的实证分析
        一、 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
        二、 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融合的探索
        三、 绿色技术创新融合评价
        四、 潞安集团绿色技术创新融合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六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对策措施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推动产业转型的绿色制度
        一、 加快资源型区域绿色政府建设
        二、 推动资源型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变
        三、 促进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制度
        一、 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制度
        二、 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
        三、 构建资源集约利用机制
        四、 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制度
    第三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
        一、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二、 提升绿色创新能力
        三、 建立绿色导向机制
    第四节 资源型区域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
        一、 构建绿色金融制度
        二、 实施绿色财政制度
        三、 培育绿色核算制度
    第五节 山西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的制度优化与政策设计
        一、 构建综改区政策体系
        二、 发展绿色产业体系
        三、 完善绿色财税制度
        四、 创新绿色金融制度
        五、 构建绿色价格机制
        六、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七、 健全绿色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2.3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1.2 企业可持续持续发展理论
        2.1.3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2.2.2 循环经济的定义
        2.2.3 循环经济的原则
    §2.3 生态经济理论
        2.3.1 生态经济理论的演变
        2.3.2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3.3 生态经济学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3.1 煤炭行业界定
        3.1.1 煤炭行业界定
        3.1.2 煤炭产品分类与指标
    §3.2 世界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3.2.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
        3.2.2 世界煤炭行业现状
        3.2.3 世界大型煤炭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
        3.2.4 世界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的异同
    §3.3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3.3.1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
        3.3.2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3.3 中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评价
        3.3.4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预测与展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4.1 义煤集团概况
    §4.2 煤炭资源状况
    §4.3 产品结构
    §4.4 市场分布和产销情况
    §4.5 人力资源状况
    §4.6 财务状况分析
        4.6.1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4.6.2 公司资产状况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义煤集团与同行业企业比较研究
    §5.1 义煤集团与省内煤炭企业比较研究
        5.1.1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
        5.1.2 永城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1.3 郑煤集团
        5.1.4 鹤煤集团
        5.1.5 焦作煤业集团
    §5.2 义煤集团与省外煤炭企业比较研究
        5.2.1 充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5.2.2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2.3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5.2.4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3 同行业企业对义煤集团发展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义煤集团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6.1 基于SWOT分析的义煤集团战略选择
        6.1.1 义煤集团SWOT分析
        6.1.2 义煤集团战略选择
    §6.2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6.2.1 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思路与目标
        6.2.2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6.3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具体战略
        6.3.1 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6.3.2 资源开发战略
        6.3.3 资本运营战略
        6.3.4 人力资源战略
        6.3.5 科技创新战略
        6.3.6 企业文化战略
        6.3.7 管理创新战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
    §7.1 博弈论概述
    §7.2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
    §7.3 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
        7.3.1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7.3.2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7.3.3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系统
    §8.1 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系统的意义
    §8.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8.2.2 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选择
        8.2.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8.3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8.4 评价结果分析
    §8.5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
    §9.1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9.1.1 依靠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运行
        9.1.2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9.1.3 加大整治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开发秩序
        9.1.4 提升义煤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9.1.5 技术创新是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9.1.6 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
    §9.2 义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措施
        9.2.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织保障
        9.2.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
        9.2.3 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 0.1 全文总结
    §10.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
        1.2.2 煤化工产业研究
        1.2.3 煤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论文框架
    1.4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论
    2.1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2.2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和体系
        2.2.1 低碳生产
        2.2.2 低碳流通
        2.2.3 低碳分配
        2.2.4 低碳消费
第三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3.1.1 我国煤化工产业背景及基本情况
        3.1.2 煤化工产业链概况
        3.1.3 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现状
    3.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和环境存在巨大压力
        3.2.2 产能过剩、重复建设
        3.2.3 新型煤化工低碳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4.1 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4.1.1 节能降耗,转变增长方式
        4.1.2 加快煤化工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4.1.3 煤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发展
    4.2 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4.2.1 生产—广泛引入煤化工清洁生产技术
        4.2.2 产业链—全面构建煤化工纵横循环经济产业链
        4.2.3 产业文化—构建煤化工绿色企业文化
        4.2.4 制度创新—以“自愿碳减排市场”为核心内容的“制度集成创新”
        4.2.5 营销理念—以绿色营销为理论核心构建煤化工企业低碳营销模式
第五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实施低碳发展模式的支撑条件
    5.1 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
        5.1.1 我国的商业银行可加大对低碳煤化工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5.1.2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碳交易市场
        5.1.3 大力发展碳金融衍生品
        5.1.4 结构化共享融资租赁
        5.1.5 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MC)
    5.2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支持
        5.2.1 通过政府力量,攻克我国煤化工低碳技术难关
        5.2.2 运用法律规章制度,营造发展低碳煤化工产业良好的社会氛围
        5.2.3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
        5.2.4 运用行政手段促使煤化工产业发展低碳经济
第六章 低碳煤化工案例——陕西煤化工企业集团的低碳之路
    6.1 集团概况
    6.2 大力实施技术改进,提高企业效率,力促节能减排
    6.3 产业升级,积极打造节能高效的低碳格局
    6.4 调整产业结构,走集团化和规模化之路
    6.5 依托科技进步,力促产业不断创新
    6.6 加强资本运作,为集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7 走低碳发展之路,实现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9)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论文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低碳经济理论
        2.1.1 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
        2.1.2 低碳经济的内涵
        2.1.3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2.1.4 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2.2 生态足迹理论
        2.2.1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
        2.2.2 生态足迹理论相关概念
        2.2.3 生态足迹理论基本假设
        2.2.4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典型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分析
    3.1 大同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分析
        3.1.1 矿区概况
        3.1.2 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
    3.2 鄂尔多斯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分析
        3.2.1 矿区概况
        3.2.2 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4.1 矿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1.3 生态环境概况
    4.2 矿区生态足迹分析
        4.2.1 生态足迹测算
        4.2.2 生态承载力测算
        4.2.3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比较
        4.2.4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4.2.5 生态赤字原因分析
    4.3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4.3.1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4.3.2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4.4 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4.4.1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优越
        4.4.2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历史机遇
    4.5 本章小结
5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5.1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5.1.1 发展目标
        5.1.2 发展思路
    5.2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模式
        5.2.1 节能减排模式
        5.2.2 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5.2.3 替代能源发展模式
        5.2.4 森林碳汇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途径
    6.1 推进煤电化基地建设
    6.2 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6.3 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
    6.4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10)湖南衡阳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生态工业园概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2.1 生态工业园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理论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实践进展
第3章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 SWOT 分析及目标确定
    3.1 松木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3.2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 SWOT 分析
    3.3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目标
第4章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规划设计
    4.1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原则与框架
    4.2 松木工业园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4.3 松木工业园工业生态系统规划
    4.4 松木工业园景观生态系统规划
第5章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
    5.1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的管理体系
    5.2 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循环经济催生贵阳煤化工生态园(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张潇尹. 山西财经大学, 2015(09)
  • [2]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D]. 朱桂云. 武汉大学, 2014(08)
  • [3]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俞金香. 兰州大学, 2014(10)
  • [4]特色园区与阜阳煤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D]. 赵子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6)
  • [5]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D]. 祖钰博.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孙毅.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7]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田富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8]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模式研究[D]. 韩宏刚. 西北大学, 2012(05)
  • [9]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郭芳芳. 黑龙江科技学院, 2012(03)
  • [10]湖南衡阳松木工业园生态化发展规划研究[D]. 刘飞. 南华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循环经济催生贵阳煤化工生态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