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进展第 21 卷总目录 2003

天文学进展第 21 卷总目录 2003

一、天文学进展第21卷2003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1](2011)在《贾步纬天文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方言馆学者,天文学家、数学家贾步纬的相关史料的发掘与整理,试图再现清末学者贾步纬的生平与学术历程,反映出清末中国天文学学者的研究状况与洋务西学运动的情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贾步纬的生平经历,整理汇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与贾步纬相关的史料,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对贾步纬学术工作和其本人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整理对贾步纬直接与间接的史料,通过分析对比对贾步纬一些有争议或是没有确定的时间进行论证,并得出初步结论。第三和第四部分是贾步纬学术工作的研究,包括了贾步纬进入制造局初期进行的译书与推算星表工作和后期担任天文馆教习后进行的推算工作。第五部分是记述贾步纬和与其一起共事的海派学者在晚清上海进行的科学传播工作,对若干学者汇聚上海直至民国初年翻译馆与学馆关闭数年西学自强运动的梳理。贾步纬在江南制造局进行了毕生的学术工作,但近现代科学史学者对贾步纬没有专门且深入的研究,与贾步纬相关联的一些研究也有一些遗漏。而笔者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一些一手资料也出现遗误。本文通过对贾步纬相关文献的整理和贾步纬着作译作的研究,试图勾勒出贾步纬生平及学术生涯的完整轮廓。

刘凯[2](2009)在《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光环境问题及对策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室外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居住区的夜间光环境作为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居民的居住舒适及生理与心理健康,因此研究居住区的夜间光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郑州市居住区的光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后以我国现有的法规标准为依据,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进而总结出目前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光环境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优化措施。同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对部分照明标准的照度值选取进行了讨论。共选择了24个小区作为研究样本,它们分布在郑州市的6个行政区和2个非行政区内。实地调查部分包括小区夜间环境照度测量和问卷调查。总结出的目前郑州市居住区的主要光环境问题有安全照明照度不足、部分广场照明照度不足、存在光污染问题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经济条件限制、规划设计水平有限等。本研究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例如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的深入发展、加强光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光环境的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周杨[3](2009)在《深空测绘时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总装“十一.五”预研和国家863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深空测绘时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的相关理论和算法开展研究,重点研究了深空测绘时空基准、深空环境时空数据模型、行星表面形貌数据可视化、空间环境要素体绘制等关键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构建了深空(月地)空间环境可视化原型系统。论文的研究旨在能为将来深空测绘的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积累,为深空探测的深空测绘保障提供可视化认知手段。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以下几个方面:1.对深空测绘的定义、任务需求以及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归纳总结了深空测绘所涉及的时空坐标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不同时空间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思路;对一些重要的时空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模型进行了推导。2.深入分析了深空环境时空数据的构成和分类特征,提出了一种空间实体目标的分类方案;阐述了深空对象的基本时空演化过程,据此设计并实现了深空运动目标时空数据模型—DSMOST (Deep Space Moving Objects Spatio-Temporal),该数据模型可实现空间目标几何外形、外部运动状态以及内部行为数据的统一表达;针对空间环境可视化表达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八叉树空间剖分和自适应时间分区的空间环境数据时空分区模型—OSAT (Octree Space and Adaptive Time division)。3.梳理了目前六种最具代表性的地形LOD绘制算法;研究并实现了CLOD算法;对Geometry Clipmaps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并实现了非对称Clipmaps算法(Asymmetry Clipmaps),在不增加数据量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绘制效果。4.综合CLOD、Chunk-LOD和Geometrical Mipmapping三种细节层次算法的优点,提出了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可扩展四叉树结构的LOD算法(V-Quadtree LOD)。算法能对四叉树进行扩展,实现超出内存(Out of Core)海量全球形貌数据的实时动态显示,与分形算法结合有效提高形貌的绘制分辨率。5.基于分形技术实现了月面陨石坑、岩石块的模拟,与已有月面DEM数据合成,有效提高了月面形貌的分辨率;通过使用松散场景四叉树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月面岩石块的检索和绘制效率。6.提出了一种基于体数据直方图与梯度二阶导数相结合的二维转换函数,能有效地将环境体数据值转换为光学特征值;将体绘制技术应用于空间环境要素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分别使用基于3D纹理的体绘制算法和基于GPU的光线投射算法对全球环境数据实现了三维可视化,提出了算法优化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算法的可靠性和高效性。7.通过CG着色器语言实现了大气光学模型的积分计算,使用采样球、纹理查找表、背面与视域剔除等技术,改善了大气3维绘制的可视化效果。8.在集成了以上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并构建了“月地空间环境可视化原型系统”,实现了地球和月球形貌多分辨率显示、空间环境要素绘制以及太阳系行星、卫星以及人造探测器的实时在轨显示;给出原型系统的部分实验结果和应用示例。

陈文勋[4](2009)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系统建模和数据仿真》文中认为当前,InSAR信号处理算法的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有两个来源:实际数据和仿真数据。其中,仿真数据具有参数灵活可控,不受保密限制的特点,对于我国目前还处在设计阶段的InSAR系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传统的SAR系统建模方法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归纳。在保留传统算法优点的前提下,结合InSAR自身特点,改良了分布目标地面建模以及雷达系统建模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提出了在保证单视图像对相关性的前提下,地面分布目标几何建模中小面元分割的法则;在散射建模中,对散射系数幅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化,并提出了通过相关性模型计算散射系数相位的方法;在传统SAR雷达系统建模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线、副天线这些InSAR系统独有的元素,并对其中的基线抖动进行了建模和研究;对于雷达天线的方向图的特性,根据仿真中实际要求的不同,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建模方式。对于目前国际上代表性的InSAR数据仿真算法,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得到了3个仿真级别:原始信号级(RSL)、单视图像级(SIL)和干涉相位级(IPL),并分别对他们的性能、对系统建模的要求等方面使用列表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于传统的RSL(TD)方法,本文在保留了它精度高的特点的前提下,提出改进,得到了一种介于RSL和SIL的中间级别,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另外,对于仿真实践中发现的亚像素误差的问题,本文也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工程上完成了InSAR仿真系统的模块划分和流程设计,得到了一款可以适应各种仿真级别、各种散射模型、各种仿真条件的综合性仿真系统。并通过大量的测试,证明了该仿真系统具有功能多样、结果可靠的特点。

易红伟[5](2007)在《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分辨率是评价空间光学遥感器观测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为了提高空间分辨率势必要增大空间光学系统的口径。但是,系统口径的增大受到材料、重量、成本和有效载荷舱体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对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基本理论及其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稀疏孔径结构优化和光束合成误差传感两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法。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和仿真验证。分析了光学稀疏孔径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稀疏孔径成像系统的定义和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从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两个方面对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的PSF和MTF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函数表达式和评价稀疏孔径结构的特征指标。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稀疏孔径结构及其MTF的分布特点。研究了利用光学稀疏孔径系统简化模型进行模拟成像以及图像复原问题。2.对稀疏孔径结构设计和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稀疏孔径结构优化的新方法—孔径结构优化的蒙特卡罗反演方法。稀疏孔径结构对系统MTF的分布具有直接的影响。孔径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是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从一维线性孔径阵列的角度研究了稀疏孔径结构对系统MTF产生的影响和孔径结构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稀疏孔径结构优化的新方法—孔径结构优化的蒙特卡罗反演方法。该方法采用细化的正三角形网格对孔径结构模型空间进行了离散化,使待考察孔径结构模型的数量大大缩减,用随机搜索和系统搜索交替进行的方式对孔径结构模型空间进行搜索,提高了优化的速度和准确性。利用该方法对包含不同子孔径数目的二维稀疏孔径结构进行了优化计算,并测试了新方法的优化效率。结果表明新方法对孔径结构模型空间的离散化方式更为合理,具有较高的优化效率,其优化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结论基本一致。最后,对一种二维稀疏孔径阵列—等边六孔径结构进行了分析。3.对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存在的光束合成误差进行了分析。本文以多望远镜结构作为系统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主要存在的三种光束合成误差:活塞误差、倾斜误差和瞳映射误差。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计算分析了它们对系统点扩散函数、调制传递函数以及视场角的影响。4.对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光束合成误差传感的新方法—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PD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方法。子光束的同位相合成是利用光学稀疏孔径成像技术提高系统空间分辨率的关键环节。对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位差异(Phase Diversity,PD)波前传感方法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稀疏孔径成像系统波前误差传感和校正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本文详细分析了PD波前传感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把人工神经网络引入PD波前传感技术的原因和现状。针对传统PD传感技术计算量大的缺点和在现实中难以构造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样本集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PD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对光束合成误差传感的速度,并大大缩减网络训练样本集的规模。为了测试新方法的性能,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实现了对Golay-3稀疏孔径系统光束合成误差闭环传感与控制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对系统存在的光束合成误差进行正确的估计。一般经过4次迭代后,系统RMS波前误差被减小到λ/14以下。从而证明了新方法在理论上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快速波前传感方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5.进行了相关验证实验。本研究在光学稀疏孔径成像技术基本原理和简化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原理性实验验证装置。对不同稀疏孔径结构下系统点扩散函数的分布形式、活塞误差对双孔径系统点扩散函数的影响和SOFM网络PD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方法对Golay-3系统中一个子孔径的活塞误差进行估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相关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实验的正确性,以及新方法在现实中的可行性。

杨光[6](2004)在《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及其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变形监测方法在连续性、实时性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今大坝、滑坡安全监测的要求。GPS作为当今最先进的测量手段之一,其精密定位理论和技术已在大地测量、地壳运动监测、精密工程测量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PS应用于变形监测,使得安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传送、处理和分析的自动化很容易实现,但在三维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成本等方面还存在某些缺陷。如受GPS系统本身的一些先天性因素限制,GPS在垂直方向上的定位误差通常为水平方向的2~3倍;并且在水电工程深峡谷遮蔽严重的区域,GPS定位精度会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无法定位;此外,目前在水下、地下、室内和隧道内还无法采用GPS定位。 伪卫星定位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采用伪卫星能够增加可用星的数目和改善几何图形结构。本文的研究旨在以GPS和伪卫星的组合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并实现垂直方向上与水平相当的定位精度,使卫星定位技术能够满足大坝、滑坡安全监测系统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系统地介绍了伪卫星的概念、伪卫星的导航电文及数据格式、定位原理和伪卫星地面设备,重点研究了远近效应、多路径效应、时间同步等伪卫星定位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探讨了伪卫星在形变监测领域的应用,并总结了三种典型的应用模式。此外,本文还对伪卫星的位置布设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对布设方案进行评判的几个依据。 2.由GPS和伪卫星的观测量入手,重点研究了伪卫星增强GPS定位的效果。推求了GPOP和VDOP等精度因子的极值表达式以及GDOP的递推关系式,同时证明了GDOP和RGDOP之间的量化关系。从理论上阐明了利用伪卫星技术提高定位精度的根本原因。 3.建立了GPS和伪卫星在不同组合定位方式下的观测模型,分析了GPS和伪卫星在误差来源和误差特性的异同,研究了伪卫星对流层延迟的计算方法和静态环境下多路径偏差的消除方法。此外,针对伪卫星的钟差特性,首次提出了一种计算伪卫星时钟钟差变化率的方法,并采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和钟差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有效的。 4.针对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系统,深入研究了模糊度解算、周跳修复、对流层延迟建模和多路径偏差消除等关键问题的算法流程和具体实现,并成功开发了相应的子模块,完成了GPS伪卫星组合定位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 5.针对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利用实测的GPS和伪卫星数据进行了组合定位解算,并对实验数据采取了不同方案的计算和分析。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在有效消除了伪卫星多路径效应后,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能显着提高定位精度。

赵贞[7](2004)在《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星变为切入点,以史传占验为核心,从政治和祭祀礼仪两方面讨论星占,重点考察星占对唐五代帝王政治的特别影响。全文共六章,两篇附录,分四个层面进行阐述。 第一层面,星占管理体系的考察。唐五代时期,国家对星占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天文机构的改革和完善来进行的。乾元元年,肃宗的天文机构改革进一步凸现了司天台“观察天文”的重要职能,对于提高唐代天象观测和预言的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有迹象表明,唐宋时期,官方的天文机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太史局(司天台)向二元双重管理体制(司天台和翰林院)发展的阶段。不过,从现有材料来看,二元制的管理体制在李唐的天文星占管理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第二层面,星变象征意义和星占方式的考察。比如,日食的发生象征着君主统治的忧郁和危机,月食是帝王后宫和诸侯大臣失职行为的警示。流星和大星的灾祸主要取决于坠落的地点,前者通常是军事败亡的宣示,而后者则是大臣死亡的预兆。彗星的情况比较复杂,举凡政治“革命”、军事谋叛以及水旱灾害都有可能与其相关,需要具体分析。今天看来,星变由于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因而古人对星变象征意义的解释均属附会,但是它在当时却为大多数人所相信。而从《新唐书·天文志》的天象记录来看,日食和彗星的部分预言还是结合了天文官员的时势判断,较为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人物和事件。 唐五代星占的基本模式,归纳起来有分野占和星官占两种方式。前者是基于天上二十八宿与地上十二州建立的对应关系而进行天象预言和占卜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预言的形式来对灾祸降临的地理区域和空间范围给予大致性的确定。后者是通过天上星官与人间社会的对应模式,进而将灾祸和危机的出现与帝王政治中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成为帝王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依据。 第三层面,星占对帝王政治影响的考察。日食、彗星等异常天象出现后,朝廷着眼于“修德”、“修政”和“修禳”的主旨,采取诸多救护措施。(1)从“修德”来说,皇帝要颁布“罪己”诏书,通过素服、避正殿、减膳、彻乐等形式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与此相应,一旦具体的天象与在位的执政大臣建立了特定的对应关系。那么,执政大臣也要从政事和日常行为中加强自我约束,克己尽职,从整体上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和执政水平。(2)从“修政”来说,帝王通常要颁布“修省”诏书,对当时的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如凶徒、赋役、灾害、赈恤等)给予关注,并要求百官上书言事,举荐贤能,革除弊政。特别是彗星见后的修省诏书,似乎表明皇帝要对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给予彻底解决。(3)从“修镶”来说,朝廷还要组织镶星救灾的礼仪活动,特别是日食的“合朔伐鼓”和救护彗星的佛教法会以及道教道场,构成唐五代镶星礼仪的重要内容。 应当注愈,星变及其衍生的星占对帝王政治具有一定的“参政”作用。(1)贞观十五年太宗停止封禅、龙朔二年高宗遣使、延和元年玄宗改元、乾元三年肃宗改元、天佑元年昭宗迁都洛阳、天福五年后唐李异巡游江都以及天福十二年后汉高祖迁都开封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星变的发生有关。(2)星变发生后天文官员的分野占卜和预言在中央王朝的灾害救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在咸通十年和后梁开平二年“兵水外夷”的预防中有明确地体现。 还应指出,唐前期的政治“革命”中,每每斗争的非常时刻,总会有人从大象的角度来为事变的正常进行寻找合理依据。另一方面,围绕帝王受禅的政治斗争,彗星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也被各种政治势力所利用,这在武德二年王世充受禅、延和元年睿宗传位太子以及大佑四年哀帝禅位朱温的政治事件中得到了印证。 第四层面,唐代祭祀礼仪中星官神位的考察。根据《人唐开元礼》的规定,全大星官中将近一半的星宿走进了昊天上帝的神位系统中,它们按照某种内在的原理和规则组合起来,并在金字塔形的神位序列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这样的安排,充分说明了唐代“敬大”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也就是说,对星官神位及其等级秩序的探索和研究,正是唐王朝认识吴大上帝的必由之路。 最后为结语。本文指出:唐五代时期,星,,l’对帝王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首先,星变后天文官员的天象预言往往是帝王“参政”的重要依据。其次,星变本身的灾祸意义,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对帝王政治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为帝王大臣反思朝政,严于律己,调核统治政策,进而加强政事建设提供了可能。其二,就具体星变而言,日食仍然是唐五代帝王关注的焦点,但总体来看,它对朝廷政事的影响相对较小。比较起来,彗星引发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比较重要,自然其对帝王政治施加的影响更加明显。最后,星变后朝廷举行的镶星礼仪,进一步凸现了大唐礼仪和佛、道祈镶的实用功能,这其实也是朝廷“救灾”的政治活动。

范铁权[8](2003)在《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文中研究表明1914 年夏,几位留美的中国学生感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在康乃尔大学发起成立“科学社”,次年改组为中国科学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会团体。1918 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组织机构日趋完善,既定的各项事业渐次得以实现。1960 年完成历史使命,宣告解散。中国科学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综合性、群众性科学团体。本文全面考察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历程、科学思想与实践,纵、横结合分析,力求探究中国科学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科学社的发展,经历了酝酿、创立、壮大、曲折、复苏,直至结束的艰辛历程,是挫折中求生存的历史。在宗旨、内部建制、事业规划等方面,中国科学社效法欧美学会团体,引进民主选举程序和学术交流机制。在四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社积极致力于科学宣传与普及、科学体制化的探索、教育的改良以及中国的学科建设等,从而直接推进了中国科学的体制化。在思想认识上,中国科学社对科学的理解要相对完整、理性的多,在“科玄论战”、“科学化运动”中能够扞卫科学立场,始终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论文对中国科学社以基本肯定,并揭示其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天文学进展第21卷2003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文学进展第21卷2003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贾步纬天文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贾步纬生平简介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意义
2 贾步纬生平事迹考证
    2.1 贾步纬生卒年考
    2.2 贾步纬入狱考
    2.3 贾步纬进入制造局年代考
    2.4 贾步纬参与黄河全图绘制年代考
    2.5 《江南制造局记》贾步纬着录信息之遗误及原因分析
    2.6 贾步纬现存着、译、校作收集
    2.7 贾步纬学术编年
3 贾步纬早期天文历算研究——以《航海通书》和《恒星图表》为例
    3.1 《航海通书》与《恒星图表》之源流
    3.2 《航海通书》简介与两个版本的文本结构对比
    3.3 《航海通书》解评
    3.4 《恒星图表》文本结构及解评
4 贾步纬后期天文推步研究——以《躔离引蒙》、《交食引蒙》为例
    4.1 《躔离引蒙》与《交食引蒙》简介
    4.2 《躔离引蒙》、《交食引蒙》文本结构
    4.3 《躔离引蒙》解评
    4.4 《交食引蒙》解评
5 贾步纬与晚清上海西学群体
    5.1 贾步纬与海派学者汇聚上海
    5.2 广方言馆、翻译馆初建
    5.3 西学事业的兴盛到渐衰
    5.4 海派学者与西学运动
6 余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2)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光环境问题及对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光环境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1.1 光环境相关问题
        1.1.1 光环境
        1.1.2 光污染
        1.1.3 城市夜间照明光污染的危害
    1.2 国际光环境研究及管理现状
        1.2.1 主要研究组织
        1.2.2 主要研究成果
        1.2.3 相关法规标准
    1.3 国内光环境研究及管理现状
        1.3.1 相关研究
        1.3.2 相关文件及规范
第二章 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及居住区照明发展状况
    2.1 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发展
        2.1.1 夜景照明的主要发展历程
        2.1.2 城市夜景照明的现状
        2.1.3 城市夜景照明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居住区室外照明
        2.2.1 室外照明类型
        2.2.2 居住区室外照明主要问题
第三章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内容
        3.3.1 查阅资料
        3.3.2 实地调查
        3.3.3 咨询专家及管理部门
        3.3.4 评价分析
        3.3.5 提出对策建议
第四章 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4.1 郑州市居住区及其照明发展概况
        4.1.1 郑州市居住区的发展
        4.1.2 郑州市城市照明发展
    4.2 调查样本选择
    4.3 光环境监测调查
        4.3.1 金水区
        4.3.2 二七区
        4.3.3 中原区
        4.3.4 管城回族区
        4.3.5 惠济区
        4.3.6 高新区
        4.3.7 郑东新区
        4.3.8 上街区
    4.4 问卷调查
    4.5 总结评价及问题分析
        4.5.1 总结评价
        4.5.2 问题分析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5.1 改善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光环境的对策
        5.1.1 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的深入发展
        5.1.2 加强光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5.1.3 加强光环境的宣传和人才培养力度
        5.1.4 政府对小区照明设施的改造进行适当补偿
        5.1.5 照明建设突出郑州城市特色
    5.2 相关标准及办法的讨论
        5.2.1 对相关标准的讨论
        5.2.2 对有关办法的讨论
第六章 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3)深空测绘时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深空探测与深空测绘
        1.2.1 深空探测
        1.2.2 深空测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深空探测与深空测绘的发展现状
        1.4.2 时空基准的研究现状
        1.4.3 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
        1.4.4 地理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4.5 空间环境仿真与体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深空测绘的时空基准
    2.1 引言
    2.2 深空测绘时空基准的定义与分类
        2.2.1 深空测绘的时间基准及其转换
        2.2.2 深空测绘空间坐标系的分类与转换关系
        2.2.3 IERS地球参考系统
        2.2.4 IERS天球参考系统
        2.2.5 星心坐标系(以月心坐标系为例)
        2.2.6 卫星星体坐标系统
    2.3 深空测绘涉及的时空转换模型
        2.3.1 天地变换—地球质心天球参考系至国际地球参考系转换
        2.3.2 地固系(国际地球参考系)与站心赤道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3.3 星心天球参考系至卫星质心轨道坐标系的转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空环境的时空数据模型
    3.1 引言
    3.2 时空数据建模的基本概念
        3.2.1 时空数据模型
        3.2.2 时态语义
        3.2.3 空间语义
        3.2.4 时空语义
        3.2.5 时空查询能力
        3.2.6 时空推理能力
    3.3 深空环境时空数据的构成
        3.3.1 空间环境时空数据的分类
        3.3.2 空间实体目标数据
    3.4 深空对象的基本时空演化过程
    3.5 深空对象时空模型建模方法
        3.5.1 时间、空间的离散化
        3.5.2 空间过程
        3.5.3 时间反馈控制
    3.6 深空运动目标时空数据模型
        3.6.1 相关研究
        3.6.2 深空运动目标的数据类型
        3.6.3 空间运动目标时空数据模型
        3.6.4 试验结果
    3.7 基于时空分区的环境要素时空数据模型
        3.7.1 空间环境要素的构成及其模型
        3.7.2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的时空分区模型-OSAT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星形貌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基于四叉树的CLOD算法
        4.3.1 算法原理
        4.3.2 算法实验
    4.4 基于嵌套网格的Geometry Clipmaps改进算法
        4.4.1 算法基本原理
        4.4.2 算法的优化
        4.4.3 算法实现与分析
    4.5 基于可扩展瓦片四叉树的LOD算法(V-quatree LOD)
        4.5.1 瓦片四叉树结构
        4.5.2 网格简化
        4.5.3 简化误差的计算
        4.5.4 基于四叉树数据结构的细节层次选择
        4.5.5 裂缝的消除
        4.5.6 可扩展四叉树的实现
        4.5.7 试验结果及结论
    4.6 基于分形的月面形貌细节增加
        4.6.1 分形理论
        4.6.2 基于分形布朗运动的地形细节生成
        4.6.3 月面形貌特征数据的拟合
        4.6.4 试验结果及结论
    4.7 基于松散场景四叉树(relax scene quadtree)的数据检索与裁剪
        4.7.1 算法原理
        4.7.2 试验结果
    4.8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的可视化绘制技术
    5.1 引言
    5.2 环境要素体数据的预处理与转换
        5.2.1 体数据预处理
        5.2.2 体数据的表达
    5.3 基于3D纹理技术的空间环境要素可视化
        5.3.1 相关研究
        5.3.2 算法原理
        5.3.3 基于层次八叉树的3D纹理体绘制技术
        5.3.4 试验结果
    5.4 基于GPU的光线投射算法
        5.4.1 相关研究
        5.4.2 光线投射算法的基本原理
        5.4.3 射线求交计算
        5.4.4 基于GPU的实现
        5.4.5 试验结果
    5.5 星体大气的体绘制技术
        5.5.1 大气体绘制的光学模型与合成公式
        5.5.2 对光学模型的离散化
        5.5.3 算法的优化与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月地空间环境可视化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星体表面形貌数据组织与调度
    6.2 太阳系行星位置的计算
        6.2.1 太阳位置的计算
        6.2.2 行星位置的计算
    6.3 漫游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6.3.1 基于四元数的旋转
        6.3.2 漫游引擎的设计
    6.4 系统框架体系结构
    6.5 部分成果图片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的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4)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系统建模和数据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InSAR 的发展历史
    1.3 InSAR 成像的基本原理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分布式目标地面景物建模
    2.1 地面模型的几何特性
        2.1.1 小平面单元的定义
        2.1.2 阴影区域的定义
    2.2 地面模型的散射特性
        2.2.1 主天线的地面复散射系数 γ1
        2.2.2 副天线的地面复散射系数 γ2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系统建模
    3.1 飞行轨道建模
        3.1.1 机载模式
        3.1.2 星载模式
    3.2 飞行平台建模
        3.2.1 平台姿态误差
        3.2.2 基线抖动误差
    3.3 天线方向图建模
        3.3.1 标准方向图
        3.3.2 方向图的平移简化
        3.3.3 方向图的一维简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涉图像数据仿真方法
    4.1 干涉图像仿真级别的划分
        4.1.1 原始信号级(RSL)
        4.1.2 单视图像级(SIL)
        4.1.3 干涉相位级(IPL)
    4.2 原始信号级时域改进算法
        4.2.1 改变成像的映射方法
        4.2.2 假设距离向聚焦过程理想
    4.3 亚像素误差的分析与去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nSAR 仿真系统架构
    5.1 系统总体架构
    5.2 建模与计算的工程实现
        5.2.1 中间步骤
        5.2.2 输出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6.1 仿真雷达系统参数
        6.1.1 雷达系统参数
        6.1.2 DEM 参数与仿真参数
    6.2 分布目标地面建模的结果与分析
        6.2.1 后向散射系数生成
        6.2.2 不同地面景物对成像的影响
        6.2.3 不同散射相关系数对成像的影响
    6.3 雷达系统建模的结果与分析
        6.3.1 轨道模型
        6.3.2 平台姿态误差
        6.3.3 基线抖动
        6.3.4 天线方向图
    6.4 数据仿真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6.4.1 时间复杂度
        6.4.2 不同仿真级别
        6.4.3 有无亚像素误差
    6.5 InSAR 仿真系统真实场景仿真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全极化条件下 Kirchhoff 近似法计算小面元散射系数
    附录2 星载模式下轨道建模中 7 个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
    附录3 距离时域脉冲相干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5)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基本理论
    2.1 概念与系统结构形式
    2.2 相关理论
        2.2.1 点扩散函数(PSF)和光学传递函数(OTF)
        2.2.2 单孔径系统的PSF和MTF
        2.2.3 双孔径系统的PSF和MTF
        2.2.4 稀疏孔径系统的PSF和MTF
        2.2.5 几种典型的稀疏孔径结构
        2.2.6 稀疏孔径结构的特征指标
    2.3 稀疏孔径系统的成像模拟与图像复原
        2.3.1 简化系统模型与成像模拟
        2.3.2 图像复原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稀疏孔径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3.1 孔径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3.1.1 双孔径结构的孔径间距
        3.1.2 一维线性孔径阵列的排列方式
    3.2 孔径结构优化的蒙特卡罗反演方法
        3.2.1 孔径结构的网格化表示
        3.2.2 蒙特卡罗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
        3.2.3 孔径结构优化的新方法与仿真验证
    3.3 等边六孔径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束合成误差分析
    4.1 光束的同相位合成
    4.2 活塞误差(Piston Error)
    4.3 倾斜误差(Tilt Errors)
    4.4 瞳映射误差(Pupil Mapping Error)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方法研究
    5.1 多孔径成像系统的波前传感方法
    5.2 PD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方法
        5.2.1 基本原理
        5.2.2 结合神经网络技术的PD传感方法
    5.3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PD传感方法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SOFM神经网络及其特性
        5.3.3 两个特征量的基本特性
        5.3.4 SOFM网络PD传感方法基本原理
    5.4 SOFM网络PD传感方法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实验验证
    6.1 实验器件的选择
    6.2 不同稀疏孔径结构下系统的点扩散函数
    6.3 活塞误差对双孔径系统点扩散函数的影响
    6.4 光束合成误差传感新方法的可行性验证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论文的创新点说明
    7.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几点考虑
附录 1:正文中出现的名词及缩写说明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被录用的文章
致谢

(6)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及其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坝和边坡形变监测现状
    1.3 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在形变观测中的应用
        1.3.1 GPS定位技术
        1.3.2 伪卫星定位技术
        1.3.3 伪卫星增强GPS技术及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4.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GPS精密定位及其在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2.1 概述
    2.2 GPS基本观测量
        2.2.1 码相位伪距观测量
        2.2.2 载波相位观测量
        2.2.3 载波相位线性组合
    2.3 GPS观测方程及定位原理
        2.3.1 伪距观测方程
        2.3.2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2.3.3 GPS相对定位原理
    2.4 GPS定位精度与误差分析
        2.4.1 GPS误差源
        2.4.2 减弱GPS定位误差的方法
        2.4.3 GPS定位精度分析
    2.5 GPS一机多天线技术及其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2.5.1 GPS一机多天线技术
        2.5.2 GPS一机多天线形变监测系统设计
        2.5.3 GPS一机多天线系统工程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伪卫星定位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伪卫星地面设备
        3.2.1 简单式伪卫星发射器
        3.2.2 脉冲式伪卫星发射器
        3.2.3 同步式伪卫星发射器
    3.3 伪卫星导航电文及数据格式
    3.4 伪卫星定位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3.4.1 远近效应
        3.4.2 对流层延迟
        3.4.3 多路径效应
        3.4.4时间同步
    3.5 伪卫星定位技术应用于形变监测
        3.5.1 单独伪卫星定位模式
        3.5.2 伪卫星和GPS组合定位模式
        3.5.3 伪卫星逆向定位模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伪卫星对定位精度因子影响的研究
    4.1 精度因子概念
    4.2 精度因子极值讨论
        4.2.1 GDOP最小值
        4.2.2 GDOP递推关系
        4.2.3 VDOP最小值
    4.3 相对精度因子
        4.3.1 求差算子
        4.3.2 RGDOP定义及计算
    4.4 RGDOP与GDOP的关系
    4.5 实例分析
        4.5.1 伪卫星数量对精度因子的影响
        4.5.2 伪卫星高度角对精度因子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研究
    5.1 伪卫星定位观测模型
    5.2 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观测模型
        5.2.1 伪卫星与双频GPS观测量的组合
        5.2.2 伪卫星与单频GPS观测量的组合
    5.3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误差分析
        5.3.1 非线性化误差分析
        5.3.2 伪卫星位置偏差分析
        5.3.3 伪卫星时钟误差估计
    5.4 伪卫星站址布设
    5.5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的模糊度解算
        5.5.1 模糊度快速求解法
        5.5.2 模糊度函数法
        5.5.3 模糊度衰减因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算法实现及系统软件开发
    6.1 概述
    6.2 组合定位算法与程序实现
        6.2.1 观测信号检测和修复
        6.2.2 对流层延迟单差估计
        6.2.3 多路径误差单差估计
        6.2.4 基线向量解算
    6.3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3.1 实验概况
        6.3.2 组合定位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博期间获奖情况

(7)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唐五代星占的管理体系及政策
    第一节 唐五代时期的天文机构
        一 “直太史”或“直司天台”
        二 “观察天文”疏证
        1 灵台郎.监候
        2 天气观测与解说
        3 灾祥奏报
        4 关于祭祀礼仪
        三 乾元元年肃宗的天文机构改革
    第二节 唐五代天文管理及人才培养
        一 唐五代的天文管理
        (一) 两套天文机构的推测
        (二) 天文人员的基本要求
        (三) 对天文人员违法的处罚--以判文为中心
        二 唐代天文人才的培养
        (一) 官方培养
        (二) 民间征辟
    第三节 从诏令到判--兼谈唐五代的天文政策
        一 禁藏天文图谶制
        二 访习天文历算诏
        三 唐五代社会中的星占风气
        四 总结
第二章 唐五代星占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唐五代星占的基本方式--分野占
        一 分野理论
        二 分野占举例
        三 小结
    第二节 唐五代星占的重要方式--星官占
第三章 日食的发生及对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日食的观测、记录和预言
        一 唐五代的日食观测和记录
        二 日食预言分析
    第二节 日食的发生及对政治的影响
        一 帝王“罪己”的行为
        二 日食与大赦
        三 朔日朝会及其他
        四 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五 小结
    第三节 “合朔伐鼓”--唐五代的日食救护礼仪
        一 唐以前的日食伐鼓
        二 唐五代的“合朔伐鼓”
    第四节 关于“贺太阳不亏状”
第四章 “彗星见”与唐五代帝王修省
    第一节 “彗星见”与帝王的修德活动
        一 “彗星见”的警戒意义
        二 帝王的修德活动
    第二节 “彗星见”与唐五代帝王的修政措施
        一 罢封禅.遣使.改元
        二 彗星见修省诏
        三 小结
    第三节 除旧布新--帝王受禅的天象依据
    第四节 附说彗星禳灾活动
第五章 “五星凌犯”及其他
    第一节 “荧惑犯太微”与宰辅大臣的政治进退
        一 “荧惑犯太微”
        二 “协和阴阳”的启示
        三 小结
    第二节 白衣会
    第三节 月食、月犯昴、流星和大星
        一 月食
        二 月犯昴
        三 流星
        四 大星
        五 小结
第六章 唐五代祭祀礼仪中的星官神位
    第一节 唐代祀天礼仪中的星官神位
        一 隋唐祭天礼仪中的神位变化
        二 唐代祀天礼仪中的星官神位
        三 总结
    第二节 唐代祈农神祗的天文背景
        一 灵星
        二 司中、司命、司人、司禄
        三 风伯、雨师
        四 九宫贵神
        五 附论
    第三节 “老人星”的观测及寿星坛的设置
        一 “老人星”的观测和奏报
        二 寿星坛的设置
        三 余论
结语
附录一: 唐五代所见太史局(司天台)官员考
附录二: 中古时期的星官命名及其象征意义
附录三: 论文缩略文献表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基本理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科学的拓荒者——中国科学社
    一、草创时期(1914,6~1915,10)
    二、萌芽时期(1915~1918)
    三、生长和成熟时期(1919~1937)
    四、抗战中的曲折(1937~1945)
    五、恢复时期(1946~1949)
    六、历史使命的完成(1949~1960)
第二章 中国科学社性质与组织结构变迁
    一、中国科学社的组合性质
    二、中国科学社内部机构变迁
        (一) 组织机构的变迁
        (二) 分股委员会的消亡
    三、中国科学社领导层的更迭
        (一) 历届组成
        (二) 具体分析
    四、社员增长分析
第三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与普及
    一、创办刊物,译着书籍
        (一) 《科学》
        (二) 《科学画报》
        (三) 译着科学书籍
    二、举办通俗科学演讲
        (一) 年会公开演讲
        (二) 定期通俗演讲
    三、创立科学图书馆,举办科学展览
第四章 科学体制化的探索
    一、召开年会,促进学术交流
        (一) 域外时期(1916~1918)
        (二) 国内时期(上)——单团体年会时期(1919~1933)
        (三) 国内时期(下)——联合年会时期(1934~1948)
    二、创建科学研究机构——生物研究所
    三、审定科学名词,推进科学的规范化
    四、设立科学奖金,奖励学术优异者
    五、带动诸专门学会、中央研究院的成长
    六、融入国际科学大家庭
    七、小结
第五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教育
    一、关注外人教育言论,参与教育讨论
    二、改良教育的具体举措
    三、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
        (一)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科学社的早期大本营
        (二) 大同大学——中国科学社早期社所所在地
        (三)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社20 年代的北方中心
        (四) 蔡元培、蒋梦麟等与北京大学
        (五) 与南开大学的发展
        (六) 任鸿隽与四川大学
第六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数学
    二、物理学
    三、化学
    四、天文、气象学
    五、地学
    六、生物学
    七、农学
    八、工程技术
    九、人文、社会科学
第七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文化思想
    一、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一) 近代国人科学观的变迁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二、中国科学社与“科玄论战”
        (一) 论战起因
        (二) 参战科学社社员的主要观点
        (三) 是否“唯科学主义”?
    三、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化”运动
        (一) 中国科学化运动之兴起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化思想
        (三) 对科学内涵的再思考
    四、中国科学社的和平建国思想
第八章 中国科学社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挫折中求生存的创业史
    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持久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无法回避的历史教训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社章(1915年10月25日通过)
附录二 中国科学社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天文学进展第21卷2003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贾步纬天文工作研究[D]. 王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2]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光环境问题及对策初步研究[D]. 刘凯. 苏州科技学院, 2009(02)
  • [3]深空测绘时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D]. 周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01)
  • [4]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系统建模和数据仿真[D]. 陈文勋.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5]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 易红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7(04)
  • [6]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及其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杨光. 河海大学, 2004(01)
  • [7]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 赵贞. 首都师范大学, 2004(04)
  • [8]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D]. 范铁权. 南开大学, 2003(11)

标签:;  ;  ;  ;  ;  

天文学进展第 21 卷总目录 200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