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

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

一、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聪聪,孙灵芝,曹晓岚[1](2021)在《偏头痛与炎性介质的相关性分析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偏头痛在临床中多发为一侧或两侧颞部疼痛,发作前时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前兆症状,以及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食欲不佳、身体不适等表现,周围刺激、饮酒、空腹饥饿、女性月经来潮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偏头痛更可能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青年和中年达到高峰,且主要以女性为主,而且慢性偏头痛具有高致残率,同时可伴有多种伴发病、继发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非常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是一个十分重大的世

管洪银[2](2021)在《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MTHFR和MTRR不同基因型在血压及Hcy正常组、血压正常HHcy组、非H型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间的分布差异。(2)分析MTHFR和MTRR不同基因型对Hcy水平的影响。(3)分析血压及Hcy正常组、血压正常HHcy组、非H型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日间嗜睡、睡眠质量现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1)本研究采用了流行病学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阜康医院住院患者、社区体检人员中已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和非高血压患者。共调查了1147人,其中1104人测了血压值,1120人检测了血浆Hcy值(14.93±6.22μmol/L)。(2)采用PCR-荧光探针分别检测MTHFR C677T位点、MTHFR A1298C位点、MTRR A66G位点的多态性。(3)比较4组间的一般资料、睡眠质量、日间嗜睡、BMI、血脂4项、空腹血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MTHFR C677T、A1298C位点和MTRR A66G位点基因型分布。结果(1)H型高血压组的平均年龄57.81±11.12(岁)高于血压及Hcy正常组47.75±11.71(岁)、血压正常HHcy组50.46±11.52(岁)和非H型高血压组55.97±11.60(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患者的平均Hcy值为15.22±6.75μmol/L,其中约44.4%的患者(男性56.4%,女性43.6%)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4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浆Hcy水平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型高血压组的BMI、TG、TC、HDL-C和Glu高于血压及Hcy正常组、血压正常HHcy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非H型高血压组的LDL-C高于血压及Hcy正常组、血压正常HHcy组和H型高血压组;4组间BMI、TG、TC、LDL-C和Glu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HDL-C在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MTHFR C677T基因型和MTRR A66G基因型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C677T位点2=1.362,P=0.506;A66G位点2=0.222,P=0.895说明达到遗传平衡,在遗传学上具有群体代表性,可代表西藏藏族人群。(5)H型高血压组MTHFR基因677多态位点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0%,38.5%、11.5%;1298多态位点存在AA、AC和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5%、42.3%和4.2%;MTRR基因66多态位点存在AA、AG、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9%、48.0%和17.1%。H型高血压组MTHFR基因677多态位点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Hcy水平在MTHFR C677T、MTHFR A1298C和MTRR A66G不同基因型间比较,结果显示MTHFR C677T TT型血浆Hcy水平18.00(12.20,26.30)μmol/L为最高。MTHFR C677T多态位点CC、CT、TT三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14.00(11.00,16.60)μmol/L、14.00(11.00,17.36)μmol/L、18.00(12.20,26.30)μmol/L,三种基因型间血浆Hcy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压及Hcy正常组、血压正常HHcy组、非H型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间职业、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看病付费方式、月均收入、吸烟、主要体育锻炼、锻炼频率、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紊乱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多集中于50~69龄段(岁),男性的检出率高于女性。H型高血压受年龄、职业、长期居住地、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吸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规律的锻炼和改善睡眠质量在预防H型高血压病方面具有积极影响。此外,高原世居藏族H型高血压患者的677位点为TT型应更加注重血浆Hcy水平,根据基因分型应给予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并及时控制TG、TC、LDL-C和Glu是H型高血压患者防止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冯硕[3](2021)在《山东地区26例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由位于19号染色体的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脑小血管病。其典型症状包括伴先兆偏头痛、反复的皮质下缺血事件、血管性痴呆和精神症状,突变类型多样并存在地域差异,临床表现也有明显不同。山东地区人口基数大,但关于CADASIL病例的文献极少,且均为个案报道,对该病尚缺乏足够认识。目的:对山东地区CADASIL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型异质性及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山东地区CADASIL的特征,丰富该疾病的基因突变和表型谱,加深对该病的理解,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20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山东省立医院收治并诊断为CADASIL的病例,以及同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符合CADASIL典型临床表现的非CADASIL病例,收集上述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结果,并通过文献复习,将既往报道的山东地区病例资料一并纳入,总结CADASIL患者基因突变、人口学、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各项特征间的统计学分析。最后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比较分析 CADASIL 筛查量表的应用价值。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基因检测确诊的患者26例,均来自不同的家系。发病年龄范围12-74岁,平均年龄37.62±12.92岁,中位年龄为37岁,其中女性14例(53.85%),男性 12 例(46.15%)。在23例有病史资料的患者中,自首次发病至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22±10.17年,8例患者首次发病即得到确诊(34.78%),15例患者被漏诊或误诊(65.22%),其中3例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患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56.52%),其中5例未能在首诊时确诊。12例患者有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52.17%),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7例,30.43%),血脂异常(5例,21.74%),高血压病(3例,13.04%),糖尿病(2例,8.70%),高尿酸血症(1例,4.35%),吸烟史(3例,13.04%),饮酒史(2例,8.70%)。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首发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言语不利,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或上述症状的叠加(10例,43.48%),其次为偏头痛或非特异性头痛症状(6例,26.09%),以及非旋转性头晕(6例,26.09%),另有1例(4.35%)患者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以头痛起病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小于其它形式起病的患者(P=0.036),而以头晕起病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其它患者(P=0.019)。患者确诊时的体征还包括:运动、感觉或言语障碍(16例,69.57%),认知功能下降(8例,34.78%),锥体束征阳性(7例,30.43%),假性球麻痹(7例,30.43%),精神异常(4 例,17.39%)。3.影像学检查20例完善颅脑MRI常规序列检查的患者均有基本对称分布的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病变,其中14例累及颞极(70.00%),14例累及外囊(70.00%),10例同时累及颞极和外囊(50.00%),12例累及幕下结构(60.00%),最常见部位为脑桥。患者脑白质病变的Fazekas量表得分范围2-6分,中位数5.5分。白质病变得分在青年和中老年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315),在有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两组患者间也没有明显差异(P=0.656)。11例患者完善SWI序列检查,4例患者有双侧基底节区顺磁性物质沉积表现(36.36%),4例患者有皮质下及幕下结构微出血表现(36.36%),最常见部位为脑桥和延髓。16例患者完善MRA或DSA检查,4例有颅内血管轻到中度狭窄(25.00%),3例有脑动脉轻度硬化表现(18.75%)。4.基因突变与表型在26例患者中,检出NOTCH3基因的18个突变位点,最常见于3号(5个)、4号(5个)和11号外显子(3个),另有位于2号、5号、18号、20号、25号外显子突变各1个。有20例患者突变位点位于热区,包括外显子3突变者8例,外显子4突变者9例及外显子11突变者3例;6例患者突变位点位于非热区,包括20号外显子突变2例,2号、5号、18号、25号外显子突变各1例。基因突变位于非热区的患者均未见颞极白质高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19例患者的突变发生于NOTCH3蛋白胞外结构域的前6个EGFR序列,7例患者的突变位于第7-34个EGFR序列,后者颞极白质高信号出现率明显偏低(P=0.037)。有4例患者携带非半胱氨酸突变,均位于3号外显子。携带非半胱氨酸突变的患者均没有累及幕下结构的白质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5.CADASIL筛查量表评价19例CADASIL患者及10例类CADASIL对照接受量表筛查,CADASIL Scale和CADASIL Scale-J在患者中的灵敏度分别为52.63%(10/19)和68.42%(13/19),在对照组中的特异度为100%(10/10)。结论:1.CADASIL患者多在青年期起病,个别患者在青少年期或老年晚期起病,本研究中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颅内大血管病变者并不少见。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CADASIL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青年至老年均可出现,本研究中以头痛起病患者明显年轻,以头晕起病者年龄较大。3.CADASIL患者最常见的白质病变结构在幕上和幕下分别是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和脑桥。4.本研究中CADASIL患者的NOTCH3基因突变类型多样,4号外显子突变最常见;双侧颞极白质受累可能是突变位于热区外显子或EGFR1-6序列患者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5.本研究中的CADASIL患者首次发病时,被漏诊或误诊者近半,CADASIL Scale-J量表较CADASIL Scale量表更适合对其进行初步筛查。

陈欣[4](2021)在《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神经影像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偏头痛可与多种疾病共病,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抑郁,其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针对偏头痛以及抑郁症的神经影像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但缺乏对两者共病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目的】探索偏头痛共病抑郁的可能神经机制,以期发现稳定的脑影像学标记,以及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联。【方法】22位偏头痛共病抑郁(Episodic migraine with depression,EMw D),22位偏头痛(Episodic Migraine,EM),20位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和18位健康对照(HC)的受试者进行了多模态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1)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的方法比较EMw D、EM、MDD和HC各组全脑灰质容积的差异,探究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灰质结构变化。(2)利用基于白质骨架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比较EMw D、EM、MDD和HC各组白质完整性的差异。(3)利用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比较EMw D、EM、MDD和HC各组局部脑活动、脑区内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 FC)、功能脑网络指标(全局指标,局部指标和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探索偏头痛共病抑郁的脑功能变化。(4)提取组间比较有差异脑区的平均值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探索偏头痛伴抑郁特定脑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脑结构结果:(1)对EMw D、EM、MDD、HC四组灰质进行比较,大脑灰质体积(GMV)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2)对EMwD、EM、MDD、HC四组白质进行比较,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内囊前支、左侧上放射冠、左侧前扣带回、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前扣带回、左侧前放射冠白质纤维区域MD值增高。静息态脑功能结果:(1)脑局部活动分析,分析比较四组ALFF值,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右侧小脑9区ALFF值升高,在中脑区域ALFF值降低;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右侧额中回、左侧舌回和枕下回、右侧枕上回ALFF值升高;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楔前叶、右侧额中回ALFF值减低,左侧舌回和枕下回ALFF值升高。(2)ALFF组间显着差异的脑区(右侧额中回、左侧舌回、右侧枕上回),三个团块的ALFF平均值与HAMD、HAMA(EMw D与MDD组)均成显着正相关。(3)脑局部活动分析,f ALFF值未发现任意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脑局部活动分析,比较四组Re Ho值,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枕中回、左侧楔前叶Re Ho值升高;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降低,左侧舌回Re Ho值升高;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枕上回和左侧舌回、右侧颞上回Re Ho值升高。(5)Re Ho组间差异显着的脑区(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上回)HAMD评分和HAMA评分成显着负相关;左侧楔前叶与HAMD评分成显着正相关,与HAMA评分成显着正相关。(6)选取Re Ho组间差异的脑区为种子点,对四组进行rs FC分析,结果:(1)左侧楔前叶为ROI:与EM组相比,EMw D组左侧小脑9区功能连接减低;与HC组相比,MDD组左侧小脑8区功能连接减低;(2)左侧枕中回为ROI:与EM组相比,EMw D组右侧海马功能连接减低;与MDD组相比,EMw D组右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增强;(3)右侧颞上回为ROI:与MDD组相比,EMw D组右侧眶部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7)脑内功能连接分析,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右侧内侧额上回FCS降低、右侧角回FCS降低;与HC组相比,EM组在左侧枕中回FCS降低。(8)提取FCS有差异的脑区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右侧角回FCS与HAMD评分成正相关,与HAMA评分成正相关。(9)脑网络分析,四组数据全局指标:小世界属性指标(集群系数Cp、特征路径长度Lp、归一化集群系数γ、最短路径长度λ、小世界属性σ)、网络效率指标(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等组间无差异。(10)脑网络分析,局部指标(1)节点效率: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背外侧额上回和左侧尾状核节点效率升高,在左侧枕中回节点效率减低;与MDD组相比,EMw D在左侧枕中回、右侧角回、小脑蚓部6节点效率降低;与HC组相比,左侧枕中回和小脑蚓部6节点效率降低,左侧背外侧额上回节点效率升高。(2)节点度中心性: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背外侧额上回和左侧尾状核节点度值升高,在左侧枕中回、左侧缘上回、右侧小脑3区、小脑蚓部3区节点度值降低;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枕中回、右侧角回、小脑蚓部6区节点度值降低;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背外侧额上回节点度值升高,在左侧枕中回和小脑蚓部6区节点度值降低。(3)节点局部效率: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舌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左侧小脑9区和右侧小脑9区节点局部效率下降;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楔叶、右侧豆状核局部效率升高,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缘上回、左侧小脑9区和右侧小脑9区节点局部效率下降;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缘上回和右侧小脑9区局部效率下降。(4)节点集聚系数:节点集聚系数组间差异的脑区与节点局部效率大致相同。(11)脑网络局部指标与临床变量相关性分析:左侧尾状核节点效率与VAS成显着负相关;右侧豆状核节点局部效率与HAMD成负相关,右侧舌回节点局部效率与HAMD和HAMA成负相关,右侧楔叶节点局部效率与HAMA成负相关。【结论】(1)本研究应用VBM分析结构影像,发现偏头痛共病抑郁患者灰质体积未发生明确改变;TBSS分析了白质纤维结构,发现放射冠、扣带回、内囊完整性有破坏。(2)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提示偏头痛共病抑郁在额顶网络、默认网络、视觉网络、和皮层-边缘系统网络和小脑网络出现功能紊乱。(3)视觉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功能变化与临床抑郁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尾状核的功能降低和头痛视觉评分相关。本研究应用多模态磁共振,多方位研讨了偏头痛共病抑郁特有的神经机制。将来,进行偏头痛的研究应尽可能考虑合并症的影响。在临床中为准确的对共病的判断以及更精准的治疗提供一些依据。

邵妍[5](202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抑郁/焦虑与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脑血管病是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此外,脑血管病常引起抑郁/焦虑等精神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约占总发病率的80%。目前对于ICVD患者伴抑郁/焦虑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精神量表评分,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有研究提示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检测中脑中缝核(brainstem raphe,BR)回声异常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抑郁症状和某些特定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偏头痛等)的抑郁状态有关。有研究提出将BR回声异常作为帕金森病伴抑郁的生物标志物,但BR回声异常是否与ICVD伴抑郁/焦虑亦具有相关性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对ICVD患者进行经颅超声BR回声检测及抑郁/焦虑量表测评,研究BR回声异常与ICVD伴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检测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旨在探究ICVD伴抑郁/焦虑的病理生理基础,为ICVD伴抑郁/焦虑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以利于患者的准确诊断、早期干预、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方法:1.知情同意情况下连续入组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ICVD患者,完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测评及TCS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分;血液化验结果: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2.依据HAMD评分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ICVD伴抑郁组(≥7分)和无抑郁组(<7分),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焦虑症状及BR回声差异。依据HAMA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ICVD伴焦虑组(≥7分)和无焦虑组(<7分),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抑郁症状及BR回声差异。3.根据BR回声检查结果将入组ICVD患者分为BR回声异常组(包括BR回声减低、中断、消失)和BR回声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和抑郁、焦虑症状的差异。4.对HAMD和HAMA评分超过中度抑郁和肯定焦虑诊断界值的ICVD患者(HAMD大于17分和HAMA大于14分)的血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比较BR回声异常组和正常组间的神经递质浓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ICVD患者176例,ICVD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共13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83例,ICVD无焦虑或者抑郁的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ICVD伴抑郁患者130例,其中男性47例(36.15%),女性83例(63.85%),ICVD无抑郁患者46例,其中男性25例(54.35%),女性21例(46.67%),ICVD伴抑郁的患者均同时伴有焦虑。ICVD伴焦虑患者138例,其中男性51例(36.96%),女性87例(63.04%),ICVD无焦虑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55.26%),女性17例(44.74%)。ICVD伴抑郁与无抑郁患者两组间在性别(统计值=4.653,P=0.031)、HAMA焦虑评分(统计值=3.027,P=0.000)、BR回声(统计值=8.995,P=0.003)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MMSE评分、Mo CA评分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检测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2.ICVD患者中,伴焦虑与无焦虑患者两组间在性别(统计值=4.131,P=0.042)、HAMD抑郁评分(统计值=3.027,P=0.000)、BR回声(统计值=12.940,P=0.000)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MMSE评分、Mo CA评分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检测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3.ICVD患者中,BR回声正常组与回声异常组在性别(统计值=5.745,P=0.017)、HAMD评分(统计值=3.027,P=0.002)、HAMA评分(统计值=3.027,P=0.009)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MMSE评分、Mo CA评分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检测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ICVD伴抑郁/焦虑程度与BR回声改变的相关分析结果示:抑郁评分(r=0.231,P=0.002)、焦虑评分(r=0.197,P=0.009)与BR回声结果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BR回声异常组与BR回声正常组间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CVD伴抑郁患者较ICVD不伴抑郁患者的女性患者比例、HAMA焦虑评分更高,BR回声异常者更多。2.ICVD伴焦虑患者较ICVD不伴焦虑患者的女性患者比例、HAMD抑郁评分更高,BR回声异常者更多。3.ICVD中BR回声异常组较BR回声正常组中女性患者比例更高,HAMA、HAMD评分更高,BR回声异常与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4.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BR回声异常组与正常组间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无差异。

雷宝丹,周军,张波,高江飞[6](2020)在《偏头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与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与意义。方法选取偏头痛患者76例为观察组,其中偏头痛发作期患者29例为发作期组,偏头痛缓解期患者47例为缓解期,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72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取其空腹静脉血,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与患者偏头痛发生的潜在关系。结果观察组Hcy、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发作期组、缓解期组的Hcy和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患者与血清Hcy和hs-CRP呈正相关。结论偏头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健康者,且发作时Hcy和hs-CRP水平高于缓解期,血清Hcy和hs-CRP参与偏头痛的发生,与病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联系,可作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检测指标,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耿春生[7](2020)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200万的青年卒中患者。据目前资料显示,青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15%~18%左右。相较老年患者而言,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更加复杂,而且,青年缺血性患者卒中后可伴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此外,卒中后高致残率及精神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并可加重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阐明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故此,我们对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加以分析,为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连续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9年6月入院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并显示与临床症状相符的责任病灶。入组对象不包括TIA、医源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同期收集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 调查内容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包括:(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有无睡眠障碍;(2)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冠心病、卒中家族史;(3)个人史:吸烟、饮酒史、口服避孕药物史、特殊药物接触史、冶游史;(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血凝、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结缔组织病抗体、肿瘤标志物、寄生虫抗体;(5)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心脏及颈部动脉彩超、心脏发泡实验、头颅CT及头颈联合CTA、头颅MRI及头颅MRA;(6)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入院时NIHSS评分。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及非方差齐性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一般资料共连续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9年6月入院的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其中男143例,女37例,男女比例3.86:1,年龄18~45(36.8±6.4)岁;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114例,女36例,男女比例3.17:1,年龄18~45(35.4±7.1)岁。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血浆红细胞计数、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病例组和对照组间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对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和房颤的组间分布尚无差异(P>0.05)。3 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χ2检验的结果,将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同时加入性别因素进行校正,自变量筛选采用Enter法,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OR=6.93,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5.55,P<0.01)、吸烟(OR=4.46,P<0.01)、肥胖(OR=4.26,P<0.05)和高血压(OR=3.39,P<0.05)。4 病例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IPSS分类采用IPSS方法对病例组的18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结果显示122例(67.8%)青年卒中患者伴有一个(或以上)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75例(41.7%)患者伴有IPSS分类的一种危险因素,其中慢性全身性疾病(13.9%)和脑动脉病(12.2%)是最常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类。5 病例组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标准对病例组的18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学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103例(57.2%),心源性卒中2例(1.1%),小血管闭塞23例(12.7%),不明原因24例(13.3%),其他病因28例(15.6%),包括烟雾病16例、动脉炎5例、结缔组织病5例、动脉夹层1例、淀粉样变1例。6 病例组IPSS分类和TOAST病因分型的比较IPSS方法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类主要为: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个)、慢性全身性疾病、脑动脉病和心源性疾病。TOAST病因分型结果主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小血管闭塞型。7 IPSS分类和脑梗死影像学特征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7.1 IPSS分类和多发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IPSS分类和多发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疾病和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P<0.05)。7.2 IPSS分类和非轻型卒中相关性分析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PSS分类和非轻型卒中之间尚无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肥胖和高血压是青年缺血性卒中重要的传统血管危险因素。2、国际儿童卒中研究(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troke Study,IPSS)分类可用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研究。

陈娟娟[8](2020)在《特定空间/人群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自由生活的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受其生活环境、饮食、年龄、性别和疾病状态等的影响。近两年一些特殊生活环境,如国际空间站、MARS500等实验表明在密闭空间中,人体肠道微生物亦会发生变化,但其与饮食及人体健康的关系尚不明确。生物再生生命支撑系统(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System,BLSS)是密闭的可循环生态系统,是探究密闭空间中饮食及人体健康与肠道微生物关系的理想系统。因此本研究利用BLSS,记录了其内生活的个体的饮食(饮食调查问卷)、生理表型(体重、身体指数、血压、心率、睡眠质量)、情绪变化(简明心境状态量表)等表型,按时间纵向采集其粪便样品,以探究BLSS中人体肠道微生物变化及其与宿主饮食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在BLSS内短期(60天)生活的个体,其生理表型较BLSS外自由生活无明显差异,均在正常医学范围。但在BLSS内女性的夜醒次数相对男性较少,且女性个体的负面情绪较高。对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分析发现BLSS内生活的个体对碳水的摄入明显增加,而脂肪摄入明显降低。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发现:(1)宿主肠道微生物未出现明显的有害变化,且一些条件致病菌如Escherichia coli的相对丰度降低;(2)宿主个体特异性和性别差异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在BLSS内外均很明显;(3)在BLSS中每位个体肠道微生物表现出较明显的趋同性;(4)BLSS内外一些肠道微生物物种和功能发生了显着变化,BLSS内碳水代谢相关菌上调,如Lachnospiraceae,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Bifidobacterium longum和短链脂肪酸生成等益生物种和功能模块下降。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物种与表型关联,我们阐述了饮食营养成分、能量摄入、宿主身心健康与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宿主的肠道微生物在舱内外均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同时舱内的情绪和睡眠也呈现出较明显的性别特异性,这激发了我们探究不同性别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肠道微生物变化。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她们要经历绝经和更年期综合征,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明显,而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受肠道微生物的调节。绝经前后女性体内雌激素骤降,是研究雌激素缺乏的天然模型,绝经后女性不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而且骨质疏松、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病几率增加,而这些疾病均与肠道微生物有关,因此我们假设绝经后女性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招募了48名绝经前(n=24)、后(n=24)女性,探究了其肠道微生物变化。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肠道微生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均明显降低,且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功能也发生改变。这提示我们恢复肠道微生物稳态、增加物种多样性或有助于改善绝经后女性身心健康。在BLSS中发现饮食成分对肠道微生物有显着的影着,而偏头痛不仅在高龄女性人群中高发,而且受宿主饮食的影响,此外还与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呈正相关,故我们假设女性偏头痛患者可能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通过对英国双胞胎项目中偏头痛患者(n=54)及与之年龄、身体指数匹配的健康人群(n=54)的粪便样品分析发现,两组人群的肠道微生物显着不同。偏头痛患者肠道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显着降低,且以Firmicutes、Clostridium富集,而F.prausnitzii、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Kynurenin降解和γ-氨基丁酸(GABA)合成显着低于正常组。这些结果说明肠道微生物可作为偏头痛的监测指标,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BLSS探究了其内短期生活对宿主健康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发现在BLSS中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变化与宿主特定的饮食营养素和能量摄入有关。随后在BLSS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探究了女性人群在不同生理(绝经)和病理(偏头痛)条件下的肠道微生物特征,发现在两种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均显着降低,益生功能的菌群下降而条件致病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不同空间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人体健康的监测指标,维持和恢复肠道稳态及多样性对保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王丽羽[9](2020)在《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偏头痛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常见的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表现的一种原发性头痛,中青年多发,可有视觉或感觉障碍等先兆发生。偏头痛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都较高,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痛苦,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未完全探明,存在诸多假说。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偏头痛发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进一步探索发现影响血浆Hcy代谢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等病理生理过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MTHFR基因多态性有很多,尤以C677T和A1298C两个位点最受关注。但目前Hcy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的关系在国内外报道结果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MTHFR C677T和A1298C位点基因多态性及血浆Hcy水平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MTHFR基因多态性对偏头痛人群血浆Hcy水平的影响。从遗传角度探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为制定偏头痛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偏头痛的患者为偏头痛组,同期收集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为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且彼此之间无血缘关系。收集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偏头痛临床特征,使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的血浆Hcy水平,通过一代测序(Sanger)的方法检测MTHFR C677T及A1298C位点基因多态性。统计分析偏头痛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两组血浆Hcy水平的差异;分析偏头痛组的基因型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血浆Hcy组间比较及其与基因型的关系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对照组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41例研究对象。偏头痛81例,其中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69例,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12例;男性31例,女性50例,年龄分布在19-65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分布在29-61岁。两组年龄、性别、职业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28;P=0.994;P=0.919)。2.偏头痛组的血浆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3.偏头痛组和对照组的MTHFR C677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C677T位点偏头痛组MO、MA亚组与对照组相比,MA、MO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3,P=0.101;P=0.167,P=0.057)。A1298C位点偏头痛组和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628,P=0.672)。进一步的MA、MO亚组分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1.000,P=1.000;P=0.766,P=0.630)。4.对偏头痛组C677T位点不同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进行分析,TT基因型、CT基因型、CC基因型对应的血浆Hcy水平不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对三种基因型对应的血浆Hcy进行两两比较,偏头痛患者TT基因型高于CT基因型(P=0.005),高于CC基因型(P=0.006);CT基因型Hcy水平略高于CC基因型,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偏头痛组A1298C位点AA、AC两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结论1.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的发病相关,T突变可能增加了偏头痛的易感性。2.MTHFR A1298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的发病无关。3.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能是偏头痛发生的危险因素。4.偏头痛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有关,TT纯合子突变可能导致了血浆Hcy水平升高。5.偏头痛患者MTHFR A1298C位点AA、AC基因型与血浆Hcy水平无关。

卢恒辉[10](2020)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18~45岁人群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现在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对于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关于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多,明确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更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可以更加细致划分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而且与不同亚型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各有不同,明确其各型不同侧重的危险因素也可以给予针对性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了解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减少不良预后的结局。目的:统计分析最近2年入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病因分型比例以及不同的危险因素在各病因分型的差异;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为病例组;同时期于我院体检中心正常健康体检青年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收集符合标准的9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房颤病史、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C反应蛋白、血沉、同型半胱氨酸、颈部有无斑块、入院时NIHSS评分。统计分析上述除入院NIHSS评分外的因素在青年缺血性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判读所有患者的头颅磁共振及CTA等影像学资料,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法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Cardiogenic Stroke,CS)、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其它病因(Other etiologies,OE)、病因不明(Undetermined etiology,UE)。分析上述因素在青年缺血性卒中不同亚型中的差异性。按照m RS评分,再将患者分组,评分0-2分(不包括2分)为预后良好组,2-6分(包括2分)为预后不良组;电话随访患者1月后及3月后的恢复情况,评估上述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根据排除及纳入标准,本研究共收集9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82例(85.4%),女性14例(14.6%);82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41例(50.0%),女性41例(50.0%)。对可能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性别,房颤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部斑块、UA、CRP、ESR、Hcy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UA、Hcy、CRP、ESR、颈部斑块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冠心病、房颤、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于两组之间无差异。将上述P<0.05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为因变量,与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病、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UA、Hcy、CRP、ESR、颈部斑块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UA、CRP和Hcy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2.根据CISS分型将9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其中LAA型46例(47.9%),PAD型31例(32.3%),CS型7例(7.2%),OE型6例(6.3%),UE型6例(6.3%)。统计分析CISS分型各亚型危险因素中吸烟史、Hcy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饮酒、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颈部斑块、入院时NIHSS评分、ESR、UA、CRP在各型间无明显差异;CISS分型不同亚型间两两比较,得出LAA亚型中危险因素中吸烟史比例最多、Hcy最高(P<0.05)。3.将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入院NIHSS评分、颈部斑块、ESR、CRP、UA、Hcy应用单因素分析,发现总胆红素、入院NIHSS评分、尿酸、CRP、Hcy可能是其1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酸、Hcy及入院NIHS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是青年脑梗死1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将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入院NIHSS评分、颈部斑块、ESR、CRP、UA、Hcy应用单因素分析,发现总胆红素、入院NIHSS评分、CRP、Hcy可能是其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P、Hcy及入院NIHS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是青年脑梗死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男性、高总胆固醇、高C反应蛋白、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低直接胆红素、低总胆红素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CISS分型不同亚型中LAA亚型最多见,其次为PAD亚型;不同分型间危险因素吸烟史及Hcy具有统计学差异;3.高入院NIHSS评分、高C反应蛋白、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偏头痛与炎性介质的相关性分析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与偏头痛相关的炎性介质
    1.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
        1.1.1 概述
        1.1.2 与偏头痛的关系
    1.2 P物质(substance P,SP)
        1.2.1 概述
        1.2.2 与偏头痛的关系
    1.3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
        1.3.1 概述
        1.3.2 与偏头痛的关系
    1.4 NF-κB
        1.4.1 概述
        1.4.2 与偏头痛的关系
    1.5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5.1 概述
        1.5.2 与偏头痛的关系
2 中医药对相关性炎性介质的干预作用
    2.1 中药对偏头痛相关性炎性介质的干预作用
    2.2 针灸对偏头痛相关性炎性介质的干预作用
3 小 结

(2)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H型高血压
    1 H型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情况
    2 H型高血压的危害
    3 H型高血压致病机制
    4 H型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
        4.1 人口学因素
        4.2 遗传因素
        4.3 不良生活方式因素
    5 生存质量
    6 睡眠质量
    7 H型高血压的治疗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及相关基因研究
    1 前言
        1.1 高血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及相关基因研究概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伦理道德
        2.3 研究经费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统计学方法
        2.5 纳入标准
        2.6 分组标准
        2.7 诊断标准
        2.8 质量控制
        2.9 资料收集
        2.10 血样采集
        2.11 实验器材
        2.11.1 主要试剂
        2.11.2 主要仪器
        2.11.3 主要耗材
        2.12 检测内容及方法
        2.12.1 身高、体重
        2.12.2 血压
        2.12.3 血浆Hcy
        2.12.4 血脂、空腹血糖
        2.12.5 血液DNA的提取
        2.12.6 DNA浓度及纯度的检测
        2.12.7 基因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性别和年龄段间血压值及血浆Hcy水平
        3.3 血压、BMI和生化指标比较
        3.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5 基因多态性比较
        3.6 等位基因比较
        3.7 不同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比较
        3.8 HHcy组和Hcy正常组间不同基因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前言
        1.1 高血压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统计学方法
        2.3 纳入标准
        2.4 分组标准
        2.5 诊断标准与睡眠质量的评分
        2.6 质量控制
        2.7 资料收集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3.2 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患者的个人生活行为方式分析
        3.3 性别和年龄段间的睡眠质量分析
        3.3.1 嗜睡情况
        3.3.2 睡眠状况
        3.4 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患者的嗜睡状况
        3.5 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状况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的论文
获得的奖励
致谢

(3)山东地区26例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神经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设想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
    2.3 认知、情绪量表
    2.4 磁共振数据采集
    2.5 磁共振数据分析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3.2 GMV比较
    3.3 DTI结果
    3.4 ALFF结果
    3.5 fALFF结果
    3.6 ReHo结果
    3.7 FCS结果
    3.8 脑网络结果
4.讨论
    4.1 主要研究结果
    4.2 灰质结构分析
    4.3 白质结构分析
    4.4 静息态脑功能分析讨论
    4.5 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References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5)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抑郁/焦虑与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流程图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抑郁/焦虑等量表测评
        2.3 TCS检查仪器及方法
        2.4 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的检测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结果
    1.ICVD伴抑郁与无抑郁组临床资料及BR回声的比较
    2.ICVD伴焦虑与无焦虑组临床资料及BR回声的比较
    3.ICVD患者BR 回声异常组与BR 回声正常组间临床资料及抑郁/焦虑评分的比较
    4.ICVD伴抑郁/焦虑程度与BR回声的相关性分析
    5.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BR回声异常组与回声正常组血浆神经递质浓度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与神经系统疾病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偏头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2.2 三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3 Hcy和hs-CRP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7)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2 引言
3 资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卒中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特定空间/人群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体微生态及研究概况
        1.1.1 人体微生态简介及研究进展
        1.1.2 国际人体微生态计划
        1.1.3 人体肠道微生态
    1.2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1.3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粪便样本采集与运输
    2.2 样本DNA提取及检测
        2.2.1 DNA提取
        2.2.2 样本DNA提取步骤
    2.3 DNA建库和测序
    2.4 测序数据分析
    2.5 统计分析
    2.6 数据获取
第3章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LSS实验中志愿者饮食和生理表型统计分析
        3.3.2 肠道微生物呈现个体和性别特异性
        3.3.3 舱内肠道微生物呈现个体趋同性效应
        3.3.4 舱内外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
        3.3.5 肠道微生物变化与宿主表型变化相关
        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绝经前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人群招募与表型采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绝经前后人群表型分析
        4.3.2 绝经前后肠道微生物差异
        4.3.3 绝经前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关系发生改变
        4.3.4 绝经前后肠道微生物差异与临床表型关联
        4.3.5 绝经后肠道微生物功能紊乱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头痛与肠道微生物关联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对象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偏头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描述
        5.3.2 与偏头痛相关的肠道微生物
        5.3.3 健康人群和偏头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富集
        5.3.4 偏头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功能发生改变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宏基因组鸟枪测序高质量微生物数据统计
    附录2 LP1中宿主生理表型变化
    附录3 志愿者舱内睡眠情况记录
    附录4 三大营养物质摄入比例
    附录5 志愿者在舱内的能量摄入
    附录6 志愿者舱内的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质摄入
    附录7 志愿者舱内的动物性和植物性脂肪摄入
    附录8 志愿者在舱内的饮用水、食物来源水、可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胆固醇和脂肪酸摄入
    附录9 志愿者在舱内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摄入
    附录10 志愿者们在模拟舱内外的情绪变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偏头痛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分组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标本采集
        2.3 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2.4 实验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统计
        1.1 偏头痛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统计
        1.2 偏头痛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和性别及职业比较
        1.3 偏头痛组临床特征资料统计
    2.偏头痛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比较
    3.MTHFR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的关系
        3.1 哈迪-温伯格遗传平衡检验
        3.2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C677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3.3 偏头痛组MA与 MO亚组C677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3.4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A1298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3.5 偏头痛组MA与 MO亚组A1298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4.偏头痛组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
        4.1 偏头痛组C677T位点各基因型与血浆Hcy水平比较
        4.2 偏头痛组A1298C位点各基因型与血浆Hcy水平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收集资料
    2.3 CISS分型
    2.4 随访
    2.5 诊断标准和相关定义
    2.6 研究对象分组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 CISS 分型危险因素比较
    3.3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 1 个月预后的影响
    3.4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 3 个月预后的影响
4 讨论
    4.1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4.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 CISS 分型不同亚型的关系
    4.3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四、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偏头痛与炎性介质的相关性分析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J]. 李聪聪,孙灵芝,曹晓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9)
  • [2]高原世居藏族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管洪银. 西藏大学, 2021(12)
  • [3]山东地区26例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分析[D]. 冯硕. 山东大学, 2021(12)
  • [4]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神经影像研究[D]. 陈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抑郁/焦虑与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邵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偏头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与意义[J]. 雷宝丹,周军,张波,高江飞. 贵州医药, 2020(08)
  • [7]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D]. 耿春生. 郑州大学, 2020(02)
  • [8]特定空间/人群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联研究[D]. 陈娟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偏头痛相关性研究[D]. 王丽羽.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的分析[D]. 卢恒辉.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