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翻译在蒙古文报刊发展中的重要性

蒙古语翻译在蒙古文报刊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蒙译在蒙文报刊发展中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芳[1](2021)在《甘宁青地区国语运动研究(1931-1949)》文中研究表明

温达尔[2](2020)在《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围绕伪满洲国兴安各省警备军的组建、编制、规章管理制度及教育培训、关东军对兴安军的控制等内容,对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情况做了针对性研究。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方火速接管了“内蒙古自治军”,经过整改之后编成了兴安军中最早成立的兴安南省警备军。随着我国东北地区的沦陷,伪满洲国兴安四省基本确定,日本军方也基本复制其建立兴安南省警备军的步骤先后建立了兴安北、兴安东、兴安西省警备军,并为各省警备军制定了一套非常严密的规则条例。此外,作为军队整体运转的必要一环,伪满兴安军官学校也应运而生,填补了兴安军后备人才培养的空白。最后,日本军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机构及政治思想的把控工作,形成了一套伪军、后备力量及组织思想管控的运行机制,一步步加强了对伪满洲国兴安四省的殖民统治。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及附录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基本史料、国内外研究情况、创新之处,并对研究方法与疑难处做出说明。结语概括梳理全文,提出了自己的主要观点。本文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兴安南省警备军、东省警备军的组建及编制,主要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军”的组建与改编过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兴安南省警备军的编制(骑兵联队编制、机关枪中队编制、山炮兵中队编制)、规范化及不同军种分工、武器分配情况、外出资费管理等规章制度,以及兴安东省警备军的创立及相关规章管理制度。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兴安北省、西省警备军的创建过程及规章管理制度,并通过与兴安北省警备军、兴安东省警备军的规章制度对比,得出二者异同之处。第三章为兴安军教育培训管理研究。本章通过论述兴安军官学校的建立、师资力量、运行机制,试图还原出集教学、研究、军事后备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军官学校之全貌。此章还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论述了该校教学用书之一的《骑兵教练操典》的蒙、日、汉文版本,并对该书在内蒙古骑兵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章主要论述日本方面对兴安军的控制,分析了关东军如何通过兴安军组织结构上的顾问制度及政治思想上的严格把控达到控制军队之目的。附录部分为兴安军关联年表,即兴安军战事陈列,有助于除编制管理之外更加全面了解该部队。此外还附有正文第四章中提及的报道、军歌、诗歌等的日、蒙原文,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殖民背景下的军事宣传及军人反馈情况。

刘笑雨[3](2020)在《民国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旗教育研究(192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7—1945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时期。以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蒙藏教育司这一专门负责推进蒙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机构为开始,中央政府、蒙旗地方政府等实践主体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兴办边疆学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主要分析民国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进蒙旗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呈现的特点,即从民国时期教育部在伊克昭盟设置的学校可以看出,首先,初等教育占比例较高,受到重视。其次,各小学设施、学级比较完善,有附属诊所、农场等设施。最后,课程开设有蒙文课程,学生对社会宣传事业有热情,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战乱的社会环境,以及国民政府和当地政府机关有限的资金支持等因素,伊盟国立各旗小学推广的社会教育事业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影响。蒙旗地方所办的教育发展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蒙旗王公、仕官、士绅充当蒙旗学校校长;受社会形势影响,蒙旗小学经常停办;蒙旗王公、实权人物重视战时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央政府、内蒙古西部地区乌伊两盟蒙旗政府在关于蒙旗教育问题上也有良性的教育互动。1.中央政府提出促进蒙旗教育发展的办法、计划后,绥远省政府、乌伊两盟蒙旗政府均能做出回应。2.中央政府、绥远省政府派遣教育视察员、督导员赴伊盟视察教育发展情况,并协助伊盟蒙旗调整学校。3.抗战时期,伊盟王公或仕官通过各种方式希望教育部重视边疆地区教育发展,教育部能够迅速做出决策。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蒙旗地方政府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的蒙旗教育,维护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社会的稳定,培养了一批蒙旗人才;变革蒙旗社会漠视教育的传统观念,冲击了封建王公制度;并促进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没有配套设施的发展、内蒙古西部地区社会局势的不稳定、蒙旗政府财政等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限制了发挥的效果。同时带给现代社会一些启示:一是发展边疆地区的教育要解决民生问题,二是要采取多种政策鼓励边疆地区毕业学生返乡就业,同时提高教职工待遇、地位吸引学生从事教育事业,三是教育管理权需要统一。

苏日那[4](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黄姝玉[5](2020)在《喀喇沁旗崇正中学百年历史沿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教育史在少数民族教育史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一所民族学校的历史沿革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1902年,时任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札萨克多罗杜陵郡王贡桑诺尔布为启迪民智,提倡新学,在王府西跨院(现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创办了崇正学堂。1903年又相继创办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学社、识字班、工厂等,三所学堂的关系如孪生三兄妹,1909年,毓正女学堂撤消。1913年,毓正女学堂合并于崇正学堂。沿革至今已是百年老校,由此开辟了蒙古族学校教育的新纪元,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创校者贡桑诺尔布在开学时亲撰楹联:“崇武尚文非无赖尔多士,风正移俗是所望于群公”。①学校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多次校址搬迁和教育演变,于2012年在内蒙古赤峰市锦山镇(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由锦山蒙古族中学、王爷府蒙古族中学、乃林蒙古族中学三校合并成立了新的锦山蒙古族中学(又称崇正中学)。喀喇沁旗王爷府博物馆于2011年11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5月被列为赤峰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6年9月被列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学校创办至今,对赤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赤峰地区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学校始终秉持教育公平原则,着力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培养公民的良好意识,也为本地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学校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措施,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本研究将喀喇沁旗崇正中学作为文化因素,对其百年历史沿革进行民族教育史的研究。本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清朝时期喀喇沁旗发展建制和文教政策入手,对其发展建制、文教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二章从贡桑诺尔布最初创办的三所学堂入手,分别进行简要概括,主要包括1902年创办的第一所学堂——崇正学堂,追溯其创办经过及百年历史沿革;1903年贡桑诺尔布创办的内蒙古地区第一所女子学堂——毓正女学堂,通过查看历史资料,并结合外文文献对学堂的创办到最后的停办过程进行了梳理;以及对武学堂——守正武学堂进行简要阐述。第三章主要对学校学生的保送升留进行资料整理及分析,研究学堂创办前期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请进来、走出去”教育举措)和选派学子出旗学习以及后来保送升留学生对民族发展的作用。第四章重点分析百年崇正中学对现代蒙古族学校的借鉴意义,从招生方向、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及方法入手,了解崇正中学的发展现状,挖掘其教育功能,使其能够为现代普及教育思想提供借鉴与反思。在各民族繁荣背景下,旨在丰富蒙古族教育。

窦金启[6](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白林[7](2019)在《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利用蒙古国对外关系中央档案馆、蒙古国中央档案馆、蒙古人民革命党档案馆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地方省档案馆解密的档案资料,以1949年至196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工人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中国援建工人历年在蒙古工作和生活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力图借此反映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兄弟国家,中蒙在建交后双方外交及经济关系的发展脉络。文章主体共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叙述中国派遣援建工人赴蒙的历史过程。1949年中蒙建交后,只因首任中国驻蒙古大使吉雅泰误解周恩来的语意,与蒙方交涉在蒙华侨问题时主动提出派遣中国工人赴蒙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和朝鲜战争爆发以及中国派兵参战等原因,中蒙双方派遣工人的交涉暂停。直到1955年,中蒙两国签订协定,中国派遣大批工人赴蒙参加生产建设。受中蒙关系变化的影响,1963年中国停止派遣援建工人,1964年中国在蒙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第二章主要考察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蒙古领导人既需要大批中国工人赴蒙援建,又对他们持有“猜忌”、“警惕”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均表现在蒙方分配中国工人工作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例如,给中国工人过于分散分配工作;与苏联工人和蒙古工人比较起来看,中国工人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工人在中国政府的宣传和教育下,援建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第三章分析中蒙双方如何处理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及其处理方针的演变过程。针对中国工人违法乱纪的行为与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政府主动要求之下,经中蒙双方协商决定,按照蒙古法律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原因,蒙古司法机关和警察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经常出现偏袒或袒护本国人的现象。因此,在中方要求下,中蒙双方进行商讨并调整为共同协商解决司法问题。中蒙关系恶化后,蒙方不顾中方的反对,单方面强行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第四章探讨中蒙两国关系的变化及其中国援建工人回国的过程。1955年中国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因各种原因及其3年工作期满等原因,部分中国工人提前陆续回国。中苏关系恶化后,由于蒙古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在1959年至1961年初期间,期满和提前回国的工人很少。受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蒙关系恶化后,中国工人期满和提前回国人数剧增。特别是1962年访华期间,泽登巴尔与周恩来发生意识形态争论,加剧了中蒙两党和两国关系。蒙古政府全面调整对华政策,1964年单方面宣布运送中国工人全部回国。第五章讨论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五年计划中的影响。1955年开始,蒙方引进大批中国工人,使其参加国民经济建设当中。与此同时,针对蒙古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中蒙双方签订经济援助协定,中国向蒙古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蒙古领导人不顾苏联反对,不仅学习中国“大跃进”运动,而且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中国工人积极参加其中创造出了很多成果。直到1964年,中国工人全部回国而中国提供的援建项目被迫暂停。中国对蒙古派遣劳动力和提供经济援助的行为,与对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对蒙古援助行为不仅输出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它还具有排除或消减苏联在蒙古的影响力的这一政治任务。中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扩大在蒙古的政治影响,以此将来与苏联角逐蒙古问题。但是,中国派遣劳动力援蒙的行为,不仅影响中蒙双方领导人做出有关两国关系的决策,而且在1960年代初期促进了中蒙两国关系恶化的进程。

孙静[8](2018)在《中国当代首批蒙古族作家生成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萨如拉[9](2018)在《内蒙古地区蒙译图书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内蒙古地区蒙译图书市场现状以及国家蒙译图书出版的相关政策发展趋向,蒙译图书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过去,蒙文图书经济效益不善,内蒙古地区的出版社需要国家大量的补贴以维持发展。但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出版社不断地丰富产品种类,提高市场竞争力。蒙文图书市场上不断地出现《0星或交错》、《老人与海》、《成吉思汗》卡通画册、少儿版《三国演义》、《神奇的乌鸦》、《蒙古国水晶杯诗选》和《国外蒙古学家着作集》等内容经典且市场认可度高的蒙文翻译与蒙文转写图书。其中有些图书销量半年内突破10000册,给基本销量为2000-3000册的蒙文图书市场注入了有力的强心剂。随着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加大对蒙文图书出版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力度,内蒙古地区出版社对外合作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蒙译图书出版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作为内蒙古地区出版社蒙译文学图书主流选题的蒙古国文学图书主题更新较为缓慢;内蒙古地区出版社所蒙文翻译出版的外文文学图书新书量少,出版社主要通过再印与再版满足读者需求等问题将会得到改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蒙译图书出版发展状况,阐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翻译与转写概念、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内蒙古地区蒙译图书出版发展背景的概述,主要包含内蒙古地区蒙文图书出版、汉文图书出版、蒙译图书出版相关政策和蒙译图书出版机构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基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详细分析和总结了内蒙古地区蒙文翻译与蒙文转写图书出版的发展情况及其特征。该部分主要包括国外蒙古学家作品、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经济类译本、革命领导人着作、大众文学图书、儿童读物、农牧业读物等6种蒙译图书出版主要类型的发展情况及其特征分析;根据1959年蒙文翻译版《三国演义》、1983年蒙文翻译版《蒙汉对照宋词一百首》、1999年蒙文翻译版《不列颠儿童百科全书》和1991年蒙文转写版《却诺木诗选》等蒙译图书编辑、出版实际情况,分析出的蒙文翻译与蒙文转写两种出版行为的不同运作特征;基于本土因素,做出的内蒙古地区蒙译图书出版品牌建设和营销发展情况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第四部分指出内蒙古地区出版社蒙译图书出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其相应对策;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总结。

包金玲[10](2016)在《《内蒙国民旬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国民旬刊》是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初期该党创办的重要出版物,也是内蒙古近现代史上蒙古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以蒙古文字宣传革命的综合性刊物。《内蒙国民旬刊》于1925年11月16日创刊,翌年4月停刊,共出版9期。现流传下来1-8期,编者宝音讷莫夫、出版者阿拉塔。作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机关报,《内蒙国民旬刊》注重本党的宣传报道工作,其报道的突出表现为:第一,立足本党、大力宣传党的宗旨、政策,积极报道党的建设和成就,让蒙古农牧民了解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革命事业,并号召苦难中的蒙古民众早日觉醒,为获得自由与幸福而努力;第二,及时报道国内外时事政治,特别关注内蒙古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揭露列强、军阀、王公本性,指出内蒙古蒙旗日益贫困的缘由及其建设建议;第三,关注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苏俄的关系,宣传列宁及苏俄革命,描述蒙古共和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景象,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内蒙国民旬刊》不仅是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部珍贵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有关冯玉祥政治军事活动、段祺瑞与丹巴道尔吉的会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及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阚朝玺等大小军阀的实时报道也是该刊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内蒙国民旬刊》的文本解读入手,仔细梳理和分析文本内容,从文本表层深入剖析文本意义,并与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力图总体上把握《内蒙国民旬刊》的内容、政治主张及宣传立场、文本特色以及文献价值。全文由序言、正文、结语、附录、参考文献五个部分组成。序言部分介绍选题意义、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目标,以系统梳理《内蒙国民旬刊》与当时内蒙古地区政治文化关系,尤其以目前史学界所忽略的报刊史料作为切入点,突出本项研究的原创意义。正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篇):第一章,概述《内蒙国民旬刊》。对《内蒙国民旬刊》的创办及存世情况、编者宝音讷莫夫生平等基本情况作一介绍,并辨析时人对该刊出版主任阿拉塔与另一位党员阿拉坦敖其尔(金永昌)的混淆。此外,从整体上对该刊的宣传立场、文本特色及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现行《<内蒙国民旬刊>影印校勘本》的校对;第二章,研究《内蒙国民旬刊》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之革命事业的关系。《内蒙国民旬刊》报道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成立及宣传党的革命宗旨、党的政策方针及各项活动,极力推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革命事业。相对,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事业的发展,逐一体现在该刊上。例如,随着革命党人与宗教人士的密切往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对宗教方面采取宽容政策,吸引人数众多的宗教人士,壮大革命队伍。再如,革命党人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内蒙古国民军”及其发展等。第三章,研究《内蒙国民旬刊》与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关系。从评论国内时局、军阀执政对内蒙古的影响、蒙古王公会议,蒙旗现状及建设建议和借鉴冯玉祥治国方针等方面,揭示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的黑暗与歌颂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为改变此状况而不懈的努力。如,蒙古王公昏庸无能,西部伊盟等地区哥老会组织猖狂,蒙民遭殃、求得王公保护,却让民众自寻生路;东部王公为镇压人民革命而投靠军阀张作霖,割让蒙旗土地,使得蒙古农牧民无家可归,任人宰割。相反,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积极组织和扩建党组织,深入民间传播党的政策、宗旨,表现出与王公、军阀及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第二部分(史料篇):第四章,《内蒙国民旬刊》1-8期汉译和注解。从史料学角度,对以蒙古文字出版发行的该刊作详细的汉译和注解。第五章,《内蒙国民旬刊》1-8期拉丁文转写。第六章,《内蒙国民旬刊》人名、事项索引以及相关历史年表。本年表等并非一般的罗列,其中有不少从本刊中分析出的新内容。结语,《内蒙国民旬刊》的研究意义及史料价值。附录,《内蒙国民旬刊》部分原文影印。本文不仅仅是该刊本身的研究,而对一些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分歧认识的问题,力求给以考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里主要利用本刊为自己的论点取证,以使文章言之有理、结论令人信服。当然本刊记载中也有待考证的内容,作为历史研究中的论据还存疑。

二、蒙译在蒙文报刊发展中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译在蒙文报刊发展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2)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三、相关研究概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疑难之处
    七、说明
第一章 兴安南、东警备军的组建及编制管理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军”的组建与改编
        一、“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对蒙政策
        二、“蒙古独立军”的组建
        三、“蒙古独立军”进攻通辽计划的失败
        四、进攻开鲁计划的失败与松井清助之死
        五、日本对“内蒙古自治军”改编背景
    第二节 兴安军的组建
        一、伪满洲国兴安省的成立
        二、关东军的自治运动统一计划与巴特玛拉布坦的“晋升”
        三、兴安南省警备军的组建
    第三节 兴安南省警备军编制
        一、兴安南省警备军骑兵团之编制
        1. 骑兵团骑兵本部编制
        2. 骑兵团所属骑兵营编制
        3. 骑兵团所属迫击炮排编制
        二、兴安南省警备军机关枪连编制
        三、兴安南省警备军山炮兵连之编制
        四、关于兴安军的规范化与不同兵种的分工
        五、兴安南省警备军人员及武器分配情况
        六、兴安南省警备军的外出任务资费管理规则
    第四节 兴安东省警备军的组建与规章管理
        一 兴安东省警备军的建立
        1. 布特哈革命军的成立
        2. 日本对布特哈革命军的收编与兴安东省警备军的成立
        二、兴安东省警备军的规章管理
第二章 兴安北、西警备军的组建及编制管理
    第一节 兴安北省警备军的组建
        一、兴安北分省的创建
        二、兴安北分省警备军的创建与乌尔金的“晋升”
    第二节 兴安北省警备军的规章管理
    第三节 兴安西省警备军的创设
        一、热河战役与兴安游击师的建立
        二、兴安西分省警备军的创建
第三章 兴安军的教育培训管理
    第一节 兴安军官学校的成立
        一、初期蒙系军官的培养
        二、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的筹建
        三、学制、招生、教学内容及教育基准
    第二节 兴安军官学校历任校长
        一、巴特玛拉布坦
        二、甘珠尔扎布
        三、郭文林
        四、乌尔金
    第三节 兴安军官学校教职人员
        一、教官赴任离任情况
        二、蒙系军官
    第四节 兴安军官学校教材——金永昌编译《骑兵教练操典》
        一、作者金永昌生平主要事迹及《骑兵教练操典》成书背景
        二、金永昌编译《骑兵教练操典》的内容及行文特点
        三、金永昌编译《骑兵教练操典》价值
第四章 关东军对兴安军的控制
    第一节 伪满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骑兵特点
    第二节 兴安军在实战中的表现
    第三节 关东军对兴安军军事组织方面的控制
        一、管理机构改革
        二、军政部顾问制度的确立
        三、日本军事顾问的地位及作用
    第四节 日本对兴安军政治思想上的控制
        一、确立殖民教育体系
        二、宣扬民族主义
        三、宣扬“五族协和”“忠君报国”思想
        四、加强征兵宣传增加“国军”荣誉感
        五、宣扬军事英雄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兴安军”关联年表
附录
    附表部分
    翻译部分
    附图部分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民国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旗教育研究(192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民国时期研究概况
        (二)建国以来的研究状况
    三、基本概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蒙旗教育的背景
    一、内蒙古西部地区社会情况
        (一)1927年以前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情况
        (二)南京国民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政治危机
    二、日本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侵略行为
        (一)抗战爆发以前拉拢乌伊两盟上层人物
        (二)抗战爆发后拉拢乌伊两盟王公及奴化教育
    三、中共及革命根据地对内蒙古西部蒙旗的影响
第二章 国民政府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边疆教育的酝酿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一、国民政府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的边疆教育政策
        (一)抗战爆发以前国民政府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的政策
    二、社会舆论要求发展蒙旗教育
        (一)抗战爆发以前国民政府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的政策
第三章 民国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边疆教育的推行和实践情况
    一、中央政府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边疆教育之推行与实践
        (一)经费补助
        (二)普通教育
    二、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旗政府在各旗内边疆教育之实践
        (一)普通教育
        (二)社会、职业教育
        (三)中央政府与蒙旗政府所办教育对比
        (四)中央政府与蒙旗王公贵族之间的教育互动
第四章 民国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边疆教育发展之意义
    一、评价
        (一)积极意义
        (二)不足之处
    二、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选点原因
        0.1.2 选题原因
        0.1.3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0.3.2 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1.1 历史变迁
        1.1.1 历史背景
        1.1.2 人口变化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1.2.1 语言文化
        1.2.2 媒体情况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1.3.1 起步期
        1.3.2 探索期
        1.3.3 调整期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二章 语言政策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2.2.3 政策落实情况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3.1.2 语言能力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3.2 语言使用状况
        3.2.1 家庭语言使用
        3.2.2 社区语言使用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3.2.4 媒体接触
    3.3 语言态度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因素分析
        3.4.3 对策建议
    小结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4.1.1 教育现状
        4.1.2 学校概述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2.2 语言使用状况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4.2.4 教学及科研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3.2 语言使用状况
        4.3.3 学习态度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对策建议
    小结
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二、结论
    三、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田野采撷
    附录三 数据资料
致谢

(5)喀喇沁旗崇正中学百年历史沿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清朝时期喀喇沁旗发展建制和文教政策
    第一节 喀喇沁旗发展建制沿革
    第二节 清朝时期文教政策
    第三节 清朝时期喀喇沁旗私塾教育
第二章 贡桑诺尔布办学及其学校变迁
    第一节 崇正学堂的历史变迁
        一、崇正学堂(1902年—1907年)
        二、崇正学堂—崇正国民优级小学(1908年-1939年)
        三、崇正国民高等学校—崇正中学(1940年-1951年)
        四、王爷府蒙民初级师范—那尔村蒙族中学(1952-1976)
        五、王爷府中学—崇正中学(1977-至今)
    第二节 毓正女学堂的历史变迁
        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想
        二、戊戌变法时期女子教育思想
        三、毓正女学堂的源流与发展
    第三节 守正武学堂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 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学生的保送升留
    第一节 选派学生出旗学习(“请进来、走出去”教育举措)
    第二节 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第三节 贡桑诺尔布选派学堂学生留学归国后对本民族的贡献
    第四节 贡桑诺尔布办学思想
        一、重视德育思想
        二、跨文化交流思想
        三、民族教育自觉思想
        四、教育平等思想
第四章 百年崇正中学对现代蒙古族学校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培养方式的实践性和国际交流启示
    第二节 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启示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史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交涉派遣经过
    第一节 中蒙两国关系的历史背景
        一、20世纪20年代中蒙两党关系
        二、中共对蒙古独立态度之转变
        三、中蒙两国建交与互派大使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问题的缘起
        一、派遣援建工人的初步交涉
        二、援建工人交涉中断的原因
        三、重启派遣援建工人的交涉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的派遣过程
        一、派遣和引进工人的前期工作
        二、第一批援建工人赴蒙古
        三、援建工人陆续来到蒙古
        四、派遣援建工人逐渐减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第一节 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和分配
        一、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
        二、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分配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状况
        一、援建工人工作基本步入正轨
        二、援建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三、援建工人生产工作量的减少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生活状况
        一、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的生活
        二、蒙古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福利政策
        三、中蒙关系恶化与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司法问题及其处理
    第一节 早期援建工人的“违法乱纪”及处理
        一、早期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及其原因
        二、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方针
        三、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的友谊及其冲突
    第二节 中蒙关系恶化与司法纠纷的加剧
        一、蒙古民众对援建工人的态度
        二、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矛盾的加剧
        三、援建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双方谈判
    第三节 “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发酵及其解决
        一、双方在援建工人问题上的矛盾激化
        二、“窦海玉、于深水事件”发生的经过
        三、双方对“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交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的回国过程
    第一节 蒙古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一、中苏分裂与蒙古“等距离”外交政策
        二、蒙古公开攻击中共与泽登巴尔访华
        三、蒙古外交政策变化及其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第二节 援建工人回国的决策及过程
        一、援建工人提前回国及其原因
        二、双方动员援建工人期满后继续留蒙
        三、援建工人期满回国的谈判及工人回国
    第三节 援建工人全部回国及其双方的争论
        一、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交涉
        二、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过程
        三、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余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经济援助与中国援建工人的成效
    第一节 蒙古第二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二五计划与经济援助的初步交涉
        二、双方经济援助谈判及协定的签订
        三、二五计划中援建工人的建设成就
    第二节 蒙古三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的经济援助
        二、蒙古政府对中国“大跃进”的态度
        三、全面开展“大跃进”与援建工人
    第三节 蒙古第三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五计划的拟定与周恩来访问蒙古
        二、对“大跃进”态度转变与苏联的经援
        三、援建工人建设状况及其援建项目中断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内蒙古地区蒙译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翻译与转写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蒙译图书出版发展背景
    2.1 内蒙古地区图书出版概况
        2.1.1 蒙文图书出版
        2.1.2 汉文图书出版
    2.2 蒙译图书出版相关政策
    2.3 蒙译图书出版机构
3 蒙译图书出版概况及其特点
    3.1 蒙译图书出版类型
        3.1.1 国外蒙古学家作品出版
        3.1.2 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经济类译本出版
        3.1.3 革命领导人着作出版
        3.1.4 大众文学图书出版
        3.1.5 儿童读物出版
        3.1.6 农牧业读物出版
    3.2 蒙译图书出版运作方式
        3.2.1 将其他文种图书翻译成蒙文图书
        3.2.2 将基里尔蒙文图书转写成传统蒙文图书
    3.3 蒙译图书出版品牌建设
        3.3.1 内蒙古地区出版社建设图书品牌的机遇
        3.3.2 个案分析——以《启明星精品》为例
    3.4 蒙译图书出版营销
        3.4.1 蒙译图书出版营销现状
        3.4.2 营销渠道与方式分析
4 蒙译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蒙译图书品种单一
        4.1.2 存在蒙文翻译与蒙文转写质量问题
        4.1.3 蒙译图书编辑工作的挑战性
        4.1.4 蒙译图书“引进来”与“走出去”方面存在问题
        4.1.5 出版社多媒体数字化建设滞后
    4.2 对策
        4.2.1 专业出版社加强特色出版
        4.2.2 提升翻译与转写环节的工作管理成效
        4.2.3 借助内外力增强蒙译图书编辑的出版主体意识
        4.2.4 加强蒙译图书“引进来”与“走出去”
        4.2.5 出版社加强多媒体数字化建设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8-197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蒙文图书分类表
附录2 1979-201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蒙文图书分类表
附录3 1987-1997年内蒙古地区6家出版社蒙文图书分类表
致谢

(10)《内蒙国民旬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先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目标
研究篇
    第一章 《内蒙国民旬刊》概况
        第一节 《内蒙国民旬刊》基本情况
        一、出刊情况
        二、存世情况
        第二节 《内蒙国民旬刊》的编者与出版者
        一、编者宝音讷莫夫
        二、出版者阿拉塔
        第三节 《内蒙国民旬刊》办刊宗旨和宣传立场
        一、民族问题上持有平等立场
        二、本民族内持阶级斗争立场
        三、国内政局中持扬冯反张立场
        四、国际事务中持反列强,亲苏、外蒙古立场
        第四节 《内蒙国民旬刊》的性质与表现手法
        一、革命性与阶级性
        二、幽默及讽刺图画
        三、语言、文字方面
    第二章 《内蒙国民旬刊》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之革命事业
        第一节 宣传党的成立大会及革命宗旨
        一、报道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成立大会
        二、宣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革命宗旨
        第二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宗教政策的体现
        一、报道旺丹尼玛格根事迹
        二、对宗教方面的宽容政策
        第三节 “内蒙古国民军”的组建与发展
        一、“内蒙古国民军”名之称由来
        二、“内蒙古国民军”的发展
    第三章 《内蒙国民旬刊》与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
        第一节 《内蒙国民旬刊》所反映的国内政局
        一、评论国内时局
        二、军阀执政及其对内蒙古的影响
        第二节 《内蒙国民旬刊》与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
        一、报道蒙旗现状与建设建议
        二、述评蒙古王公会议
        三、介绍冯玉祥治国方针
        第三节 《内蒙国民旬刊》与国共两党相关活动的报道
        一、孙中山广东国民政府及国民党相关报道
        二、有关“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报道
史料篇
    第四章 《内蒙国民旬刊》汉译与注解
        一、第一册(期)汉译与注解
        二、第二册(期)汉译与注解
        三、第三册(期)汉译与注解
        四、第四册(期)汉译与注解
        五、第五册(期)汉译与注解
        六、第六册(期)汉译与注解
        七、第七期汉译与注解
        八、第八册(期)汉译与注解
    第五章 《内蒙国民旬刊》拉丁文转写
        一、第一册(期)拉丁文转写
        二、第二册(期)拉丁文转写
        三、第三册(期)拉丁文转写
        四、第四册(期)拉丁文转写
        五、第五册(期)拉丁文转写
        六、第六册(期)拉丁文转写
        七、第七期拉丁文转写
        八、第八册(期)拉丁文转写
    第六章 《内蒙国民旬刊》索引及历史年表
        一、人名索引
        二、事项索引
        三、历史年表
结语
附录《内蒙国民旬刊》部分影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蒙译在蒙文报刊发展中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宁青地区国语运动研究(1931-1949)[D]. 张小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研究[D]. 温达尔. 内蒙古大学, 2020
  • [3]民国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旗教育研究(1927-1945)[D]. 刘笑雨. 河南大学, 2020(02)
  • [4]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5]喀喇沁旗崇正中学百年历史沿革研究[D]. 黄姝玉.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D]. 白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8]中国当代首批蒙古族作家生成考察[D]. 孙静. 暨南大学, 2018
  • [9]内蒙古地区蒙译图书出版研究[D]. 萨如拉. 南京大学, 2018(01)
  • [10]《内蒙国民旬刊》研究[D]. 包金玲. 内蒙古大学, 2016(03)

标签:;  ;  ;  ;  

蒙古语翻译在蒙古文报刊发展中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