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机制及对策新观点

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机制及对策新观点

一、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机制及其对策的新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啸晨[1](2020)在《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平台检测器官移植术后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SOT)是治疗多种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有效手段,术后排斥及感染等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主要因素。移植受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降低术后排斥发生的风险,但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相对增加,威胁了患者术后的生存。目前临床感染诊断依赖医生对患者临床体征进行初诊,再通过临床标本采集进行进一步检测。临床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缺乏统一的金标准,且临床常规检测或检测周期长、特异性弱、灵敏度低等缺陷,无法快速有效检出器官移植术后病原微生物。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通量大、周期短、高灵敏、强特异,可同步检测各种病原微生物,对于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临床体征微弱、滞后的患者体内病原微生物检测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建立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平台,检测器官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检测出器官移植术后主要病原微生物并验证。建立BKV DNA巢式PCR检测方法,肾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中BKV DNA的分布情况进行探究。(1)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平台WGS及杂交捕获测序技术检测来自国内6个器官移植中心于2017-2019年揽收的136例器官移植患者的474例样本。所有样本均成功检出样本内病原微生物DNA,且检测特异性强,具体可精确至具体分型及菌株,检测灵敏度高,最低可检出1条病原微生物DNA。(2)根据揽收样本器官移植术后感染风险相关临床提示(不明原因肌酐升高、发热或炎症反应等),将患者分为提示组与无提示组,对两组患者样本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提示组中病原微生物拷贝数显着高于无提示组,该结果与临床初诊结果一致。此外,于无提示组样本中亦检出病原微生物拷贝,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为此部分患者体内存在病原微生物潜伏,但未发生大规模复制,尚未引发感染。该结果表明,二代测序技术不仅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感染诊断,亦可提示潜在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3)本研究筛选8种器官移植术后主要病原微生物(BKV、EBV、CMV、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卡氏肺孢子虫),我们对入组样本中上述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多重PCR后测序,成功于样本检出上述病原微生物,且经验证,所设计引物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多重PCR结合二代测序,实验周期短,成本低,该方法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样本中病原微生物DNA乃至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等功能基因的检测。(4)使用巢式PCR,对肾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中BKV DNA的分布情况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发生BKV病毒血症时,BKV于外周血中高水平复制。伴随感染程度升级,并发BKVN时,患者外周血中BKV逐渐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随着病情从BKVN A期行进至B期乃至C期,白细胞中的BKV载量进一步提升,引发严重的相关疾病,此时的BKV已难以从患者体内清除。综上所述,二代测序技术于器官移植术后病原微生物检测乃至常规临床患者感染检测中应用前景广阔。该技术可有效检出引发的病原微生物,乃至提示存在潜在感染风险的病原微生物。可有效帮助临床医生监控患者体内菌群,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张雪娟[2](2020)在《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研究》文中指出肺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具有病死率高、病程长、治疗困难等特点,其治疗亟需引起重视。目前,肺部PA感染临床治疗中存在着两大瓶颈:传统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和传统制剂病灶部位药物递送效率低,因此研发一种装载具有独特抗菌机理的新型抗菌药物,并高效递送到肺部的药物递送系统,是精准治疗肺部PA感染的关键。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肽,聚赖氨酸(Poly-lysine,PLL)具有不同于传统抗生素的独特抗菌机理,且生物相容性好,在肺部PA感染的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将PLL与可直接将药物递送至肺部病灶的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ations,DPIs)结合,是实现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PA感染的有效途径。然而,PLL的高吸湿性及DPIs的吸湿不稳定对这一制剂的开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PLL DPIs的递送效率和贮存稳定性是本课题要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本研究创新地利用吸湿性极低的疏水性氨基酸亮氨酸的界面富集作用及皱缩成型特性,采用喷雾干燥法成功地一步构建了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改善其空气动力学性质,增强其抗湿稳定性,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的递送效率,有望实现在肺部的定点沉积,提高肺部PA感染的治疗疗效。同时,深入研究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的成型机制,阐明其对肺部药物递送的增效机制及抗湿机理。首先,筛选吸湿性低、稳定性高且肺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DPIs载体材料、优化溶剂体系,优选得到聚赖氨酸-亮氨酸的纯水体系。改进工艺参数,制备不同比例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考察其粒径、密度、表面形态、二级结构及吸湿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结果显示,不同比例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的粒径及密度均随亮氨酸含量的增加而呈先减后增的趋势,P2(聚赖氨酸-亮氨酸=85-15)具有最低的粒径及密度。DVS及SEM结果显示,随着亮氨酸比例的增大,PLL DPIs的吸湿性逐渐得以改善且颗粒呈现出褶皱表面的类枣核状。此外,圆二色谱结果表明亮氨酸的添加未影响PLL的二级结构。通过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评估PLLDPIs的体外抗菌活性,并探究其抗菌机制。结果显示,PLL DPIs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损伤细菌菌膜,破坏其完整性,以致细菌胞内物质外溢,菌体解体。采用新一代药用粒子撞击器评估不同比例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的体外肺部药物递送性能。结果表明,亮氨酸的加入可有效改善PLLDPIs的空气动力学性质,显着提高其肺部药物递送效率,其中15%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P2)的肺部药物递送效率及递送剂量显着高于其他处方。通过FT-IR和SS-NMR推测其结构组成,结合亮氨酸和PLL的表面形貌电镜图、表面张力及接触角阐述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的成型机理及抗湿机制。并探究高湿环境对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P2)及未修饰的PLL DPIs(P0)的物化性质及肺部药物递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P2可维持其物化性质和肺部药物递送效率,而P0出现了结块、团聚等现象,肺部药物递送效率也大大下降。溶质迁移的速率差异及表面张力浓度梯度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亮氨酸聚集在外而PLL在内的具有核壳结构的PLL DPIs。其疏水亮氨酸壳层,可有效抵抗高湿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PLL与外界水分的直接接触,提高PLL DPIs的抗湿稳定性。通过Wister大鼠肺部感染PA的急性肺炎模型评价亮氨酸修饰PLL DPIs(P2)的体内抗菌作用,并验证其体内增效作用。结果显示,P2可以显着降低其肺组织菌落数,减少血清及BALF中的炎症因子,且其肺组织病变也得以缓解,具有良好的体内抑菌作用。同时,亮氨酸修饰PLL DPIs(P2)的体内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未修饰的PLL DPIs(P0)。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评价、溶血性考察、纤毛毒性检测,肺功能评估、肺组织切片检查及肺泡灌洗液分析等手段全面地验证了的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用于肺部药物递送的安全性。结果显示,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对细胞、纤毛及肺部组织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综上,本研究创新地利用吸湿性较低的疏水氨基酸亮氨酸对PLL进行改性修饰,构建了一种兼具下呼吸定点沉积和抗湿稳定性高的PLL DPIs,有望直接、高效、稳定地输送至肺部病灶,精准治疗肺部PA感染,突破目前肺部PA感染的治疗瓶颈。

李富增[3](2020)在《扶正解毒化瘀方对MDRPA慢性肺炎大鼠IL-36/NFκB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具有强大的耐药基因和克隆传播能力,是引起住院患者感染肺炎的主要院内致病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发生率升高,病情多危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普遍升高,因此探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的治疗以改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症状为主,广谱抗生素应用广泛,这也因此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祖国医学在防治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取得显着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能提高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存时间。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扶正解毒化瘀方对MDRPA所致慢性肺炎大鼠血常规中相关炎性指标、肺组织病理和一般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基于IL-36/NFκB探索扶正解毒化瘀方治疗MDRPA慢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适应性喂养一周,以经口腔气管插管方法建立MDRPA慢性肺炎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每日给药两次。中药组予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剂原液2ml/200g灌胃,西药组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溶液0.36ml/200g腹腔注射,中西药组分别予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剂原液灌胃和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溶液腹腔注射,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予等量无菌水灌胃,大鼠自由进食和饮水。造模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别于造模后3天、7天、14天和21天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常规,血清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留取大鼠肺组织,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分析肺组织损伤程度,肺匀浆用于细菌培养,取右肺上叶进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FκB亚基P65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一:MDRPA慢性肺炎大鼠模型经肺组织病理观察、肺匀浆活菌计数表明造模成功,血常规炎性指标结果提示扶正解毒化瘀方可以一定程度减轻模型大鼠炎症反应,从一般情况观察,中药组大鼠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综合来看,扶正解毒化瘀方对改善大鼠慢性肺炎一般情况起着治疗作用。实验二:在细胞因子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NF-α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TNF-α在造模7、14、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组在造模7、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药组在造模14、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L-36升高明显,在造模3、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在造模7、14、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IL-36在造模3、7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西药组IL-36在造模3、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L-6升高明显,在造模3、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IL-6在造模7、14、21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组在造模3、7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中药组IL-10在造模3、14、21天组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组在造模14、21组天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IL-10在造模14天组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L-36与TNF-α在3、7、21天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IL-36与IL-6在7、21天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考虑扶正解毒化瘀方可能通过抑制NF-κB转录因子,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36、TNF-α和IL-6的产生,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进而减少炎性渗出造成的肺部损伤。在蛋白表达水平,相比空白组,模型组NF-κB亚基P65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组在造模3、21天组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中西药组在造模3天组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其中中药组NF-κB亚基P65在造模3、21天组升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考虑扶正解毒化瘀方可能通过抑制NF-κB转录因子,降低NF-κB亚基P65的表达,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表达,最终对大鼠肺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结论1.扶正解毒化瘀方对模型大鼠一般状况、肺组织光镜病理产生积极治疗作用,能够减轻肺部炎症程度;2.扶正解毒化瘀方可能通过抑制IL-36/NFκB,影响P65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对MDRPA慢性肺炎的治疗作用。

杨娥,李任翔,张杰,刘晨辉,王玲,邵寅,王晗[4](2017)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细菌培养,分析呼吸道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以便指导临床用药,为有效地控制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采集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呼吸内科I病区、呼吸内科II病区、心胸外科、老年科的肺部感染感染老年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培养。结果检出致病菌11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76株(67.3%),革兰氏阳性球菌21株(18.6%),真菌16株(14.2%)。药物的敏感试验显示,所分离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存在多重耐药性,不同的病原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其敏感率有较大的差异。呼吸道菌群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对头孢哌酮的敏感度较高,耐药率较低。结论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蔡娜[5](2013)在《天津市某医院结核合并肺炎流行特征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最新的结核病(TB)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核合并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结核与肺炎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核合并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有用的数据,也为以后的预防感染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法调取2010年-2012年确诊结核病人的病历,提取病人的相关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登记分类(初复治)、合并症、诊断、结核分型、痰结核菌涂片结果、痰普通菌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使用Office Access数据库整理数据,整理出总结核病人数据和结核合并肺炎病人的数据及肺炎的病原菌和药敏率的四组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构成比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户籍人口按当年该地区平均常住人口统计。结果:1.菌阳肺结核共885例,构成比为41.57%;菌阴结核病人共913例,构成比为42.88%;未查痰结核病人共43例,构成比为2.02%。三年累计初治结核病人1752例,构成比为82.29%;复治结核病人377例,构成比为17.71%,2.2010年-2012年三年间累计确诊男性结核病人1423例,构成比例为66.84%,女性结核病病人706例,构成比例为33.16%;每年结核病中男性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核病和合并肺炎在每年12个月中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流行呈散发状态,3月份时出现小高峰期。4.三年之中本地人共占82.71%,外地人占17.29%;新涂阳肺结核病人中本地人占85.16%,外地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占14.84%。5.离退人员占结核病患者和合并结核职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比为33.58%;家务待业人员位居第二,构成比为22.22%;学生的结核病人的构成比有三年持续上涨的趋势。6.Ⅲ型继发性肺结核例数最多1803例,构成比为21.46%,Ⅳ型结核性胸膜炎例数次之有296例,构成比为13.9%,Ⅱ型血播性肺结核最少有30例,构成比为1.14%。7.我院共报告结核患者共2129例,平均年登记率为1.58/10万。结核合并肺炎患者762例,占结核患者的35.80%,三年中菌阳肺结核合并肺炎的例数和比例持平,呈平稳状态。8.结核合并肺炎年龄分布中51~岁组最多,构成比为26.90%,但结核病年龄分布中是21~岁组最多。9.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有740株,构成比为97.11%,其中最多的是肺炎克雷白杆菌株构成比为27.82%,其次是阴沟肠杆菌构成比为13.91%。检出的革兰阳性菌主要是金色葡萄酒菌有22株,构成比为2.89%。10.肺炎致病菌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还是较高的,几乎都在80%以上。金色葡萄球菌对药物红霉素敏感率则是0。结论:外地新涂阳肺结核病人的来源分布逐渐升高。未查痰病人在消失,说明我们结核防疫工作成效在不断提高。结核病人的涂阳率在逐步上升,可能与痰检技术的提高有关。结核病的发病主要人群开始转向青年人群,应提高重视,做好防范意识,控制好结核疫情。男性仍然是受传染的主体。10岁以下没有结核患者,与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起到预防作用有关。学生容易传播结核,应时时做好宣传、预防措施。结核合并肺炎患者逐步增多。结核合并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以肺炎克雷白杆菌最多;检出的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金色葡萄球菌,金色葡萄球菌株对众多药物都较敏感。

常涛[6](2013)在《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06月~2012年06月我院胸外科68例肺癌初次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7.0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相关因素分析表明,以下8项因素可能是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糖尿病、COPD、长期大量吸烟史、抑酸剂使用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机械通气时间长、切口疼痛明显。(2)病原菌的分布以G-菌占首位(64.79%),其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次之。其次为G+菌(22.5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高度敏感。真菌居第三位(12.6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高度敏感。结论:(1)高龄、糖尿病、COPD、长期大量吸烟史、手术时间长、机械通气时间长、抑酸剂使用时间长、切口疼痛明显是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2)对肺癌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应该足够的重视,临床用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王涛,吕冬梅,邱述玲,任玲,周宏,许美荣[7](2009)在《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及临床用药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调查2006年1月—2007年9月351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分离及药敏试验,临床药师对228例病原菌监测阳性病例进行用药干预,分析病原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共检出致病微生物34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5.88%)、革兰阳性菌(18.82%)、真菌(15.29%)。革兰阴性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细菌耐药性严重。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了新的耐药菌株出现,提高了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有效率。

王昆[8](2008)在《我院呼吸科病房2003年~2007年抗生素用药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的细菌耐药问题尤为突出。细菌耐药的机制较为复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造成细菌耐药的根源。起始不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导致控制感染不利,从而导致细菌耐药。因此抗生素经验治疗在呼吸科的感染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国际上提出的降阶梯治疗就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抗感染经验治疗,即避免了因细菌耐药而造成的抗生素反复调试,又最大可能地保障抗感染治疗的最佳疗效。目的建立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疾病与抗生素使用和细菌耐药的监测数据库,分析研究呼吸科5年来抗生素用量与疾病的变化,为临床初始治疗选用合理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的调查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病房所有住院病人病例,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分析感染性疾病种类、抗生素消耗量、细菌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呼吸科病房的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奈瑟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近年来呼吸病房抗生素用量最大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邝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次为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及多肽类稳定在较低的水平。结论呼吸科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奈瑟茵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尚未发现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痰培养因为取材等诸多原因限制,培养结果往往有口腔正常菌落干扰,影响用药抉择,而因为痰培养的滞后性,经验的初始用药选择更为重要。呼吸科抗生素目前消耗量最大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次为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及多肽类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呼吸科细菌近年已经对青霉素类及一二代头孢菌素及非复合制剂的三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及多肽类及复合制剂的三代头孢仍有较好的敏感性。

胡斌,李立涛,唐溢聪,白永红,陈泽程[9](2008)在《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26例住院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细菌分离株及耐药监测情况。结果共分离细菌3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3.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见;革兰阳性菌占18.7%,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28.1%;培养出2种致病菌的患者占48.6%,其中革兰阴性菌合并真菌感染占混合感染的65.4%。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最低,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细菌耐药性严重,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治疗时应重视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黄晶[10](2007)在《2004-2006年长春市医院内细菌耐药监测及产超广谱β内酰氨酶基因型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的病种之一,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又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它是有效控制、减少、延缓病原菌产生耐药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耐药细菌具有随地域分布的特征,不同国家、地区、医院的细菌耐药类型和变迁规律不尽相同,因此,进行区域性细菌耐药监测势在必行,应该成为常规性、周期性开展的基础工作。我国的细菌耐药监测刚刚起步,北京、上海等城市近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监测。长春地区尚未见报导。所以进行本市医院内细菌耐药监测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特征研究,并制定地区细菌耐药谱,对于抗生素合理使用,控制和延缓多重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监测2004-2006年长春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细菌耐药状况。从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分离的389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60株,革兰阳性球菌1232株,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敏感试验,并按2002年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监测结果将以耐药监测卡片形式向全市发放。同时采用PCR方法扩增ESBLs基因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发现:1、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比例有逐年升高趋势。屎肠球菌对胺苄西林耐药率为72.4%,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胺苄西林的耐药率37.5%。2、革兰阴性杆菌:占前四位的是大肠埃希菌(43%)、克雷伯菌属(16%)、铜绿假单胞菌(12%)、不动杆菌(10%)。碳青霉烯类是对革兰阴性杆菌(除外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新氟喹诺酮类,如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阴性杆菌亦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仍有50%-60%的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41.2%,ESBLs基因型以CTX-M为主,且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本文首次进行长春市医院内细菌耐药监测,按NCCLS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并预期将监测结果以耐药监测卡片形式向全市发放。使临床医师了解本地区医院内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药敏情况、病原变迁情况及常见耐药ESBLs基因亚型分子流行病特征,做到合理的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这将对本地区的抗生素合理使用,控制和延缓多重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机制及其对策的新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机制及其对策的新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平台检测器官移植术后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器官移植概述
    1.2 国内外器官移植发展
    1.3 器官移植与感染
        1.3.1 移植术后感染的危害性
        1.3.2 影响移植后感染的因素
    1.4 器官移植术后主要病原微生物
        1.4.1 移植术后感染发生时间
        1.4.2 病原微生物来源
        1.4.3 肾移植术后BKV感染
        1.4.4 移植术后耐药菌株感染
    1.5 多重PCR检测临床病原微生物
    1.6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
        1.6.1 二代测序简介
        1.6.2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
        1.6.3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器官移植术后病原体
    1.7 选题思想与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器官移植术后感染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耗材
        2.1.2 实验仪器
        2.1.3 样本来源
        2.1.4 病原微生物参考基因组数据库构建
        2.1.5 样本采集
        2.1.6 DNA提取
        2.1.7 DNA定量
        2.1.8 文库构建
        2.1.9 二代测序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患者样本WGS测序可有效检出病原微生物的DNA序列
        2.2.2 杂交捕获测序可有效检出患者样本内的病原微生物DNA序列
        2.2.3 不同样本类型中病原微生物检出类别存在差异
        2.2.4 WGS及杂交捕获检测器官移植术后病原微生物结果存在差异
        2.2.5 器官移植术后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筛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器官移植术后主要病原微生物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耗材与仪器
        3.1.2 样本来源
        3.1.3 样本采集
        3.1.4 病原菌DNA提取
        3.1.5 文库构建
        3.1.6 上机测序
        3.1.7 根据测序结果的病原菌拷贝数计算公式
    3.2 结果与讨论
        3.2.1 8种病原微生物于患者样本中拷贝数分布存在差异
        3.2.2 8种目标病原微生物于不同分组中分布差异
        3.2.3 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检测8 种病原微生物测序结果存在偏向性
        3.2.4 临床验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重PCR体系检测器官移植术后主要病原微生物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耗材及仪器
        4.1.2 样本来源
        4.1.3 样本采集
        4.1.4 DNA提取
        4.1.5 多重PCR引物设计
        4.1.6 多重PCR
        4.1.7 二代测序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所设计引物特异性较强
        4.2.2 所设计引物灵敏度较高
        4.2.3 多重PCR产物测序质量较高
        4.2.4 临床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KV于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液分布情况探究及产碳青霉烯耐药型肺炎克雷伯菌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全血样本中获得了预期BKV-DNA扩增产物
        5.2.2 血浆及PBLs样本中BKV-DNA扩增结果
        5.2.3 肺炎克雷伯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及KPC基因目标区域均出现阳性扩增
        5.2.4 KPC引物特异性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2)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肺部感染
        1.1.1 肺部疾病
        1.1.2 肺部感染
        1.1.3 抗菌药物及制剂
    1.2 抗菌肽
        1.2.1 抗菌肽的特点及机制
        1.2.2 聚赖氨酸
    1.3 肺部药物传递系统
        1.3.1 干粉吸入剂
        1.3.2 干粉吸入剂的药物递送
        1.3.3 干粉吸入剂的稳定贮存
        1.3.4 干粉吸入剂的载体材料
    1.4 干粉吸入剂的粉体工程学修饰
        1.4.1 微粉化修饰
        1.4.2 异型化修饰
        1.4.3 多孔化修饰
        1.4.4 包裹隔离化修饰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制备及表征
    2.1 仪器和材料
        2.1.1 仪器
        2.1.2 材料
    2.2 方法
        2.2.1 载体材料的筛选
        2.2.2 溶剂体系的优化
        2.2.3 工艺参数的改进
        2.2.4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制备
        2.2.5 粒径分布
        2.2.6 松密度与振实密度
        2.2.7 表面形态
        2.2.8 晶型
        2.2.9 比表面积
        2.2.10 二级结构
        2.2.11 吸湿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载体材料
        2.3.2 溶剂体系
        2.3.3 工艺参数
        2.3.4 粒径分析
        2.3.5 松装密度与振实密度
        2.3.6 表面形态
        2.3.7 晶型
        2.3.8 比表面积
        2.3.9 二级结构
        2.3.10 吸湿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3.1 仪器和材料
        3.1.1 仪器
        3.1.2 材料
        3.1.3 菌株
    3.2 方法
        3.2.1 抗菌活性
        3.2.2 菌膜渗透性
        3.2.3 细菌形态及结构
        3.2.4 蛋白质泄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菌活性
        3.3.2 菌膜渗透性
        3.3.3 细菌形态及结构
        3.3.4 蛋白质泄漏
    3.4 小结
第四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肺部药物递送及增效机理研究
    4.1 仪器和材料
        4.1.1 仪器
        4.1.2 材料
    4.2 方法
        4.2.1 干粉吸入剂装置的选择
        4.2.2 含量均一度考察
        4.2.3 递送剂量均一性测试
        4.2.4 吸入性能测定装置
        4.2.5 排空率评价
        4.2.6 体外空气动力学行为考察
        4.2.7 体外释放行为评估
        4.2.8 聚赖氨酸含量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量均一度结果
        4.3.2 递送剂量均一性评价
        4.3.3 排空率结果
        4.3.4 体外空气动力学行为评价
        4.3.5 体外释放行为评估
        4.3.6 含量测定回归方程
    4.4 小结
第五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成型机理及抗湿机制研究
    5.1 仪器和材料
        5.1.1 仪器
        5.1.2 材料
    5.2 方法
        5.2.1 傅里叶红外光谱
        5.2.2 固体核磁
        5.2.3 表面张力
        5.2.4 接触角
        5.2.5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抗湿稳定性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3.2 固体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5.3.3 表面张力
        5.3.4 接触角
        5.3.5 成型机理
        5.3.6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抗湿稳定性评价
        5.3.7 聚赖氨酸吸入剂的抗湿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体内药效学评价
    6.1 仪器和材料
        6.1.1 仪器
        6.1.2 材料
        6.1.3 实验动物及细菌
        6.1.4 实验地点及实验规定
    6.2 方法
        6.2.1 药效学实验动物的分组方案
        6.2.2 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建立
        6.2.3 给药与样品采集方法
        6.2.4 肺组织菌落计数
        6.2.5 血常规检测
        6.2.6 血清炎症因子检测
        6.2.7 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测定
        6.2.8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肺组织菌落计数结果
        6.3.2 血常规检查结果
        6.3.3 血清炎症因子结果
        6.3.4 肺泡灌洗液分析
        6.3.5 肺组织病理学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安全性评价
    7.1 仪器和材料
        7.1.1 仪器
        7.1.2 材料
        7.1.3 实验动物及细胞
        7.1.4 实验地点及实验规定
    7.2 方法
        7.2.1 细胞毒性实验
        7.2.2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7.2.3 溶血实验
        7.2.4 纤毛毒性实验
        7.2.5 肺功能考察
        7.2.6 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病理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细胞毒性评价
        7.3.2 活死细胞染色分析
        7.3.3 溶血性评估
        7.3.4 纤毛毒性评价
        7.3.5 肺功能评估
        7.3.6 肺泡灌洗液评价
        7.3.7 肺组织病理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稳定性考察
    8.1 仪器与试剂
        8.1.1 仪器
        8.1.2 材料
    8.2 实验方法
        8.2.1 稳定性考察项目
        8.2.2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影响因素稳定性试验
        8.2.3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加速稳定性试验
        8.2.4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长期稳定性试验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8.3.2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8.3.3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8.4 小结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扶正解毒化瘀方对MDRPA慢性肺炎大鼠IL-36/NFκB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原特征
        3 耐药机制
        4 诊断标准
        5 治疗预防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则治法
        5 经验效方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扶正解毒化瘀方对MDRPA慢性肺炎模型大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扶正解毒化瘀方对IL-36/NF-κB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结论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标本采集
    1.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痰标本菌群分布情况
    2.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
    2.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3.1 细菌的耐药机制
        3.1.1 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
        3.1.2 β-内酰胺酶分类
        3.1.3 降低耐药率
    3.2 细菌的分布及治疗
        3.2.1 细菌的分布特点
        3.2.2 细菌感染的治疗
    3.3 真菌感染因素
4 结论

(5)天津市某医院结核合并肺炎流行特征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分析内容
    4 分析指标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2010年-2012年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核合并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3 结核合并肺炎的病原学分布
    4 结核合并肺部感染致病菌菌种药敏结果
讨论
    1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核合并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3 结核合并肺炎的病原学分布
    4 结核合并肺部感染致病菌菌种药敏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结核及其合并症的特征及诊断方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病原学诊断方法
    2. 研究内容
        2.1 危险因素的选取
        2.2 部分危险因素的定义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及临床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标本来源
    1.4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方法
    1.5 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
    2.2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3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4 院内下呼吸道感梁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3.2 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3.3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8)我院呼吸科病房2003年~2007年抗生素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标本采集
    1.3 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致病菌分布
    2.2 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3 讨论

(10)2004-2006年长春市医院内细菌耐药监测及产超广谱β内酰氨酶基因型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研究进展
    第二节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第三节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2004-2006年长春市染革兰阳性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2004-2006年长春市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2004-2006年长春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表型及基因型分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四、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机制及其对策的新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平台检测器官移植术后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研究[D]. 王啸晨. 江苏大学, 2020(02)
  • [2]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研究[D]. 张雪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扶正解毒化瘀方对MDRPA慢性肺炎大鼠IL-36/NFκB的作用研究[D]. 李富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 杨娥,李任翔,张杰,刘晨辉,王玲,邵寅,王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76)
  • [5]天津市某医院结核合并肺炎流行特征及药敏分析[D]. 蔡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6]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D]. 常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7]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及临床用药分析[J]. 王涛,吕冬梅,邱述玲,任玲,周宏,许美荣. 抗感染药学, 2009(02)
  • [8]我院呼吸科病房2003年~2007年抗生素用药分析[D]. 王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9]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胡斌,李立涛,唐溢聪,白永红,陈泽程. 实用癌症杂志, 2008(03)
  • [10]2004-2006年长春市医院内细菌耐药监测及产超广谱β内酰氨酶基因型特征的研究[D]. 黄晶. 吉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机制及对策新观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