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上网与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政务上网与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一、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锋,周舟[1](2021)在《数据治理与平台型政府建设——大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方式变革》文中研究表明数据治理一般是指建立在海量数据资料基础之上的治理,是国家将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作为一种治理工具用于对社会的治理,是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和应用重构政府管理、服务和决策流程的新公共管理。这种由大数据应用带来的数字治理模式创新,不仅推动了政府治理手段和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而且使我国的政府治理方式发生变革。在数据治理驱动的我国政府治理变革中,经过了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从"政府上网"到电子政务、从"互联网+政务服务"到数字政府三个阶段。数字政府的建设不仅给政府的治理方式插上了数字的翅膀,而且使地方政府的治理重心越来越向基层下移,逐渐从科层制政府演进到平台型政府。

余紫垠[2](2021)在《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文中提出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各个国家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公共治理、政务服务等方面融合的新突破,全球进入政府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各国相继制定数字政府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政府信息系统建设。但是政府信息化高增长背后伴生着高失败率,导致政府IT投资效果不理想和财政资源浪费严重,信息技术治理的相关论述引起学者和行政人员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能有效提高IT项目投资效果,而信息技术治理的核心就是对IT投资决策的治理。但由于政府的权力特征和多变的管理方式,导致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及其演化实践仍处于黑箱中,阻碍了信息技术治理对政府IT投资效果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从决策主体及结构、决策流程和决策权配置方面剖析我国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揭开我国政府IT投资治理的黑箱,提高政府IT投资效果。本研究以权力寻租理论、信息技术治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指导,首先根据公开资料、访谈记录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三十年的政策法规、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况及公众政务服务需求变化情况,梳理出地方政府IT投资发展的四个阶段;其次,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法,从45个省级政府信息化项目案例中总结出四种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并详细剖析了每种决策模式的决策主体、决策流程及决策权配置方式;最后,通过案例统计发现四种IT投资决策模式与四个IT投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关系,据此分析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的演化规律,构建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此外,本研究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笔者对IT投资决策模式及演化规律的分析,有力的回答了我国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是什么”的问题,帮助政府以史为鉴完善IT投资决策治理机制。本研究从政府部门IT投资视角回顾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并构建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阶段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新形势下的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挑战,而且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对未来完善政府IT治理提供实践指导。此外,本研究基于中国特殊政治背景,探索有别于西方的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为信息技术治理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和理论解释,丰富国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李珍珍[3](2020)在《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对公共生活的渗透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各地方政府为公众开通了多种在线平台,公众可以登录这些平台对政府提出投诉、建议、咨询和求助。2016年以来,“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成为国家对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在这项“上网令”之后,各地方政府部门迅速建立和完善在线诉求平台的工作机制,平台答复率明显提高,引发了当前公众线上诉求繁荣的现象。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网民留言规模在2015年不足15万件,而在2020年仅上半年度就超过30万件;青岛市政府信箱来信规模在2015年约为4万件,而在2019年超过9万件。公众线上诉求是政民互动的突出表现形式,可用来理解当代国家—社会关系。已有文献对公众诉求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性阶段,本项研究旨在探究当前公众线上诉求模式及其解释因素。公众线上诉求包含多个维度,本文重点研究该现象的四个维度,分别是发生规模、渠道使用、公开留言以及对政府回应的评价。发生规模指地区公众线上诉求总量;渠道使用指公众进入诉求平台所用的渠道;公开留言指公众在平台上选择将自身诉求内容对其他网民可见;回应评价指公众对政府答复其诉求的满意度评价。这些维度涉及到政治信任、国家信息收集、个体信息披露以及政治支持,是解读当代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角度。为了解释这四个维度,本项研究从政治、技术和议题三个方面探究理论线索。政治因素指政府和官员的意愿、动机和工作能力;技术因素指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议题因素指公众诉求的具体客观内容。三种因素作用于四个维度,构成公众线上诉求的政治逻辑、技术逻辑和议题逻辑。为检验公众线上诉求的四个维度与三种逻辑,本项研究收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和青岛市政府信箱的线上诉求痕迹大数据,并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百度检索指数、政府热线评估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结构主题建模,研究发现如下。(1)地级市的公众线上诉求规模受到政治、技术和议题因素三重影响:在政治因素上,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回应性感知越高,地级市线上诉求规模越大;在技术因素上,互联网扩散和规模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是互联网扩散和回应性感知之间存在正向交互效应;在议题因素上,地方环境污染程度越高,环境保护议题越突出,因此线上诉求发生规模越大。(2)渠道使用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手机硬件和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公众逐渐转向使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渠道,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使用甚至超过了对PC互联网渠道的使用;此外,由于农村居民更有可能是仅以手机为上网设备的网民群体,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依赖性更高。(3)公开留言受到议题因素的影响:议题类型、议题领域、议题抱怨对象的公共性越强,留言就越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类型上,建议和投诉比咨询和求助的公共性更强,因此这些议题类型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领域上,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城市管理等领域比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劳动保证等领域的公共性更强,因此这些议题领域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抱怨对象上,政府机构比单个政府官员的受众范围更广,因此抱怨对象为政府机构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4)回应评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回应速度越快,公众越有可能满意;政府回应模式出现行动时,公众更有可能满意。公众线上诉求具备制度内参与和互联网络参与的双重特征,国家设置线上诉求平台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这种参与形式在理论脉络上衔接着四个核心内容:公众输入制度建设、网络国家能力、国家信息收集以及回应型政治。本项研究的意义是拓展了这四个核心讨论。第一,有助于把握我国在互联网时代政治稳定的深层次制度逻辑。国家常常通过成立制度以促进稳定,我国线上诉求平台就是面向广泛公众的意见输入制度。第二,有助于理解我国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治理与信息技术演进的关系。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最初被视为“解放技术”,但是互联网也能被国家利用用来发动“有序的”政治参与以促进政治稳定,因此互联网络也可能是“巩固技术”。国家日益有能力控制、使用互联网络,发展出强大的网络国家能力,基于互联网络的有序参与就是国家实施网络国家能力的日常政治过程。第三,有助于了解我国国家信息收集的条件和过程。国家治理需要收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公众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的反馈是国家最重要的治理信息来源,常被用于政策制定、监督下级政府、评估社情民意。第四,有助于深刻把握我国国家治理中的抗争性政治到回应性政治的历史转型。抗争性政治表明,公众需求若无法通过制度内途径得到满足,势必以抗争的形式爆发,化解抗争性政治困境的方法是向回应型政治转型。本项研究结合了政府回应性来考察公众线上诉求,顺应了从抗争性政治到回应型政治的转型趋势,为回应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一是提出了一个包含政治、技术和议题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将公众诉求放置到“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研究,填补了该主题研究分散、缺乏分析框架的不足;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助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建设、为打造回应性政府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创新性地结合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全面把握我国当前公众线上诉求的特点、趋势与影响因素,为今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高斯芃[4](2020)在《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的热门领域,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是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前沿课题与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扎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实践,系统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研究对象。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务服务领域的重要体现,强调政府部门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模式、健全运行机制、创新行政手段,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途径,面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便利、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在政务服务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在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进行的一项以系统性与动态性为显着特征的整体性工程和全面性改革。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本研究以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为主线,按照“两个理论、一个模型、逐步具象”的思路渐进式展开。全文共分为七章,研究内容逐步深入、逐步具象:首先,阐释整体政府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及进化机理,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进而,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并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进而,在确定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具象化研究,得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最后,提出基于模型的实践启示。本研究立足国情,在更多强调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旨在一定程度弥补“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中全要素关联模型及成熟度等级模型的学术研究不足,以及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生态性思维的学术研究不足,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三点研究成果:第一,探索了一个理论研究视角。紧密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自身特点,通过跨界的研究思维,将生态系统理论植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过程中,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一大创新。在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相契合的背景下,提出利用生态系统方法论中的生态因子、时空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等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辅助深度剖析“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成熟度等级、优化路径等内容,不仅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思维宽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第二,延展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理论模型研究。完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明晰了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系统阐释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及发展趋势。首先,通过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生态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以及目标、特征、功能等进行深入分析,解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基本形态;通过形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的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解析模型的动力机制及政策整合、结构整合、文化整合、信息整合的进化趋势。即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为模型研究的动力机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模型构建的方法论,提出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其次,借助生态位优位差异与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将生态进化阶段与模型成熟度等级相匹配,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同时基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连续5年发布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以及3个典型建设案例的分析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为系统地、发展地看待“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丰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形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明晰了组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从而确定发展路径,这是将学术模型应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创新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理论研究成果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丰富“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关注。基于模型构建、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进而从政府供给侧视角,基于NVivo对检索、筛选出的有关电子政务及“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性建设指导的11份政策文本进行质性研究,完成模型第一、二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从公众需求侧视角,基于 SPSS 及 LISREL,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接受模型,完成模型第三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以“供给侧+需求侧”双视角以及“纵向静态完整性+横向动态发展性”双维度的模型具象化形态研究,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提供了方法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取向、“生态思维”为根本遵循、“环体因子”为建设基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对策建议。

朱琳,刘雨欣,顾文清[5](2020)在《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电子政务政策分析对于推动政府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取1992-2020年间122份中央层面的电子政务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高频主题词、政策聚焦点等角度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电子政务政策经历的各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政策特征,电子政务的发展从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到数据开放、数据资产化转变,从碎片化向一体化、平台化发展,展示出从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建设转变的变迁逻辑。

汪向东[6](2009)在《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回顾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中国政府信息化大致经历了单机应用阶段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和现阶段"应用主导"三大发展阶段;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电子政务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电子政务能力、应用及其实际绩效之间存在矛盾,电子政务出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新的政策导向;通过翔实的调查数据分析,展望了下一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电子政务进入阶段转换期,并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的阶段定位、未来走向和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关键环节与政策建议。

鄢丹[7](2006)在《电子政务绩效的4E性质与影响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4E标准(economic、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即经济、效率、效益、公平)分析电子政务具有优良绩效的原因,并在纵横比较中研究影响电子政务绩效的要素。研究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4E标准分析是电子政务外部对比,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对比,回答电子政务为什么比传统政务绩效优越?解决电子政务是怎样改变政务绩效的问题;纵横比较是电子政务内部对比,将电子政务在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上对比,回答电子政务的绩效与什么要素有关?解决电子政务如何进行完善改进的问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用制度经济学分析电子政务绩效的经济性;用公共品和均衡理论分析电子政务的效率;在效益角度下,分析电子政务的边际收益和效益功能影响的哲学性;在公平角度下,分析电子政务中政府与公众关系和资源共享使用方式;在基于数据包络法(DEA)的电子政务绩效比较中,对影响要素作横向空间上的研究;在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电子政务绩效比较中,对影响要素作纵向时间上的研究。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为:提出了电子政务由于交易成本降低,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委托代理层次,因而优越于传统政务的制度经济学解释;阐明电子政务绩效的经济学意义是关于供给和需求效率的问题;阐发了电子政务由于边际成本小,边际收益大而优于传统政务的解释;拓展软件工程中黑盒白盒测试法分析政府与公众的联系,说明电子政务的公平性;应用DEA的EMS软件计算了我国各地区电子政务绩效,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有效程度都较低,大部分地区的电子政务是一种非有效的低水平状态的观点,指出电子政务普及程度的重要性;应用系统动力学的Vensim软件,评价典型地区电子政务绩效,得出电子政务绩效与硬件投资、城市环境、用户数量、经济条件、用户水平、用户比重等要素之间的定量化关系。 本文采用了归纳、演绎、比较、模型法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研究的电子政务绩效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较强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刘邦凡[8](2005)在《浅析政府管理中电子治理的重要作用》文中指出

王志远[9](2005)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时代,它对人类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人类正向信息化社会过渡。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无一不受到网络大潮的冲击。政府作为社会信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应用者、生产者、使用者和传递者,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无庸置疑,实施电子政务既是政府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更是带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 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作为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同样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某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体上来讲,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技术只有与社会相适应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只有考虑到社会条件,技术才能找到最佳发展途径,否则它就会受到制约。电子政务亦尤如此,作为集成技术的产物,它还需要技术哲学的思考。

黄萃[10](2005)在《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管理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上的薄弱,所导致的问题和矛盾正日益突出。从整合机制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本文全面总结了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与管理运行中,已经出现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特现象,如:电子政务资源开发规划上的“各自为政”状况,电子政务资源归属上的“部门私有”管理格局,电子政务资源配置上的“纵强横弱”现象,以及电子政务资源建设的“技术驱动”模式等,并针对上述独特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由此说明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的存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上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本文基于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角度,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基于门户网站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就目前而言,尚无其他研究者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信息整合平台,系统地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课题的研究。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之间的关系,综合研究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有关实践进展的基础之上,基于电子政务信息流程,构建了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模型,其主要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框架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三个内核层次,这三个层次依据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信息流”逻辑顺序密切联系,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交换到应用三个环节上互相衔接配合,保障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引言,在剖析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领域的四种独特现象,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所具有的四种功能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并对于研究课题的理论背景、技术背景、实践背景进

二、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治理与平台型政府建设——大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方式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理解数据治理
二、从政务信息系统到数字政府:数据治理驱动政府治理理念变革
    1.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务信息系统建设
    2.从“政府上网”到电子政务
    3.从“互联网+政务服务”到数字政府
三、从科层政府到平台型政府:数据治理驱动地方政府治理方式转换

(2)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权力寻租
        2.1.2 信息技术治理(ITG)
        2.1.3 公共选择理论
    2.2 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综述
    2.3 IT投资决策研究综述
        2.3.1 IT投资决策方法研究
        2.3.2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2.3.3 IT投资决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2.3.4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评述
第三章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
    3.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3.2 通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3.3 专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3.4 统筹集成阶段
    3.5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总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调研方法
    4.3 数据分析
第五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5.1 模式A
        5.1.1 模式A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5.1.2 模式A的决策流程
        5.1.3 模式A的决策权配置
    5.2 模式B
        5.2.1 模式B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5.2.2 模式B的决策流程
        5.2.3 模式B的决策权配置
    5.3 模式C
        5.3.1 模式C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5.3.2 模式C的决策流程
        5.3.3 模式C的决策权配置
    5.4 模式D
        5.4.1 模式D的决策主体及决策结构
        5.4.2 模式D的决策流程
        5.4.3 模式D的决策权配置
第六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与实施原则
    6.1 政府决策模式与IT投资的共同演化
        6.1.1 模式A与IT基础设施建设
        6.1.2 模式B与通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6.1.3 模式C与专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6.1.4 模式D与政府一体化项目建设
        6.1.5 政府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构建
    6.2 决策模式-IT投资特征的匹配与投资效果
    6.3 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
        6.3.1 用户参与决策原则
        6.3.2 权力与知识-能力匹配原则
        6.3.3 权力与责任匹配原则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网络时代的公众与政府互动
        1.1.2 理论背景: 网络空间的公众诉求研究不足
    1.2 研究问题: 公众线上诉求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数据和技术
    1.5 研究创新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众诉求、线上诉求以及相关概念
    2.2 公众诉求的发展:从线下到线上
        2.2.1 信访制度与群众信访
        2.2.2 电子政务建设与线上诉求
        2.2.3 网络群众路线及其践行
    2.3 公众诉求的特征、功能与后果
        2.3.1 公众诉求的特征
        2.3.2 公众诉求的政治功能
        2.3.3 公众诉求的政治后果
    2.4 制度、技术与参与空间
        2.4.1 参与空间划分
        2.4.2 制度内参与
        2.4.3 互联网络内参与
        2.4.4 制度内线上空间
    2.5 公众线上诉求研究的方法论
        2.5.1 问卷调查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
        2.5.2 线上诉求大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
        2.5.3 线上诉求大数据与文本分析
    2.6 文献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公众线上诉求: 维度及具体问题
        3.1.1 发生规模
        3.1.2 渠道使用
        3.1.3 公开留言
        3.1.4 对政府回应的评价
    3.2 公众线上诉求的模式与影响因素: 整合的分析框架
        3.2.1 政治的逻辑: 政府回应性
        3.2.2 技术的逻辑: 互联网扩散
        3.2.3 议题的逻辑: 环境问题和公共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
        4.1.1 线上诉求的痕迹数据介绍
        4.1.2 领导留言板数据
        4.1.3 青岛市政府信箱数据
        4.1.4 其他数据
    4.2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1 发生规模: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2 渠道使用: 结构主题模型
        4.2.3 公开留言: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4 评价回应: 变量与模型设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发现与主要结果
    5.1 公众线上诉求的模型结果
        5.1.1 模型1: 诉求规模的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5.1.2 模型2: 诉求渠道的使用模式与影响因素
        5.1.3 模型3: 公开留言的策略选择与影响因素
        5.1.4 模型4: 对政府回应的评价与影响因素
    5.2 实证结果的三种解释逻辑
        5.2.1 政治的逻辑
        5.2.2 技术的逻辑
        5.2.3 议题的逻辑
        5.2.4 三种逻辑之间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发现与反思
    6.2 对政府治理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领导留言板部分爬虫程序
    附录2 青岛市政府信箱部分爬虫程序
    附录3 山东省网民投诉类留言的主题关键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线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模有关研究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有关研究
        五、现有研究总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整体政府及生态系统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整体政府理论基础
        一、整体政府理论起源与内涵
        二、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动因
        三、整体政府范式
        四、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
    第二节 整体政府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一、价值取向相耦合
        二、知识结构相耦合
        三、要义特征相耦合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基本含义
        二、生态系统衍伸含义
    第四节 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一、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
        三、生态系统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视界融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
    第一节 “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探究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结构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的目标、特征及功能
    第二节 基于整体政府观的生态系统进化机理探究
        一、行政体制改革语境中的整体政府观
        二、基于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的动力机制
        三、基于整体政府基本特征的进化趋势
    第三节 模型总体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
    第一节 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界定
        一、进化阶段界定
        二、成熟度等级匹配
    第二节 生态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逻辑
        一、“供给侧优位”阶段即初始级
        二、“供给侧+需求侧优位”阶段即受管理级
        三、“需求侧优位”阶段即优化级
    第三节 进化趋势验证
        一、基于评估结果的趋势验证
        二、基于案例研究的趋势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分析
    第一节 供给侧分析视角
        一、政策文本质性研究设计
        二、生态因子提取
        三、文本深度遍历
    第二节 需求侧分析视角
        一、公众接受模型定量研究设计
        二、结构方程与数据检验
    第三节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
        一、生态因子具象化形态
        二、模型总体具象化形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启示
    第一节 “人民满意”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价值取向
        一、贯穿生态进化全过程
        二、影响生态因子全链条
    第二节 “生态思维”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生态系统构成以全面破解建设难题
        二、尊重生态进化规律以稳步推进建设步伐
    第三节 “环体因子”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基础
        一、坚持网络基础设施的集约性与普惠性
        二、坚持法律标准体系的完备性
        三、坚持网络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四、坚持信息技术赋能的敏锐性
        五、坚持服务供给评价的规范性
        六、坚持创新应用扩散的针对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众接受“互联网+政务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5)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文献综述
    (一)政策变迁的研究
    (二)政策变迁的研究方法
    (三)电子政务领域政策变迁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基础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基础
三、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
    (一)政策间断松散期(1992-2001年)
    (二)政策发布低密集期(2002-2014年)
    (三)政策发布高密集期(2015-2019年)
    (四)政策发展新时期(2020年起始)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⒈电子政务政策的发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⒉电子政务政策的高频关键词变化关联性和承接性较强
        ⒊电子政务政策聚焦点转变阶段性特征明显
    (二)结语

(6)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历史发展
    (一)单机应用阶段的“办公自动化”
    (二)“政府上网”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
        ⒈“政府上网”
        ⒉“1 7号文件”与我国电子政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
    (三)我国电子政务政策的变化
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一)电子政务的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⒈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
        ⒉政府信息内容建设与服务取得显着成绩
        ⒊政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推进顺利
        ⒋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
        ⒌电子政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能力、应用及其实际绩效的矛盾
        ⒈重建设、轻应用,造成电子政务已建成能力的闲置
        ⒉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实际绩效差强人意
        ⒊纵强横弱,资源整合阻力重重
        ⒋公共服务虽有改善,但仍明显弱于自我服务
        ⒌改革滞后,制约了电子政务发展
    (三)电子政务新的政策导向
        ⒈《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电子政务的部署
        ⒉《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⒊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
三、下一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政务进入阶段转换期
    (二)电子政务实施与应用的实证分析
        ⒈电子政务的不平衡发展和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
        ⒉关于电子政务实施与应用实效的差异性评价
        ⒊重要性、应用率和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
        ⒋实施与应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应用项目发展滞后”
        ⒌用户关于影响电子政务应用与实施的关键因素和关键主体的看法
        ⒍关于推进电子政务实施与应用的战略性举措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阶段定位和未来趋势
        ⒈我国电子政务行政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
        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的基本特点
        ⑴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新型工业化的电子政务
        ⑵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官僚制条件下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电子政务
        ⑶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引领行政变革的力量
        ⑷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定位和未来趋势
        ⑴发展阶段的总体定位——“初步发展阶段”
        ⑵“双棱柱型”的阶段性基本模式
        ⑶“职能导向”与“流程导向”的平衡
    (四)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关键环节与政策建议
        ⒈加强行政协调,突破条块分割体制
        ⒉局部突破率先推进政府流程再造,打造服务型政府
        ⒊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入手,为整合电子政务创造条件
        ⒋探索跨部门协调机制创新,鼓励以项目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推进方式
        ⒌坚持应用和需求导向,强化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
        ⑴以应用为导向推进电子政务
        ⑵以需求为导向完善电子政务
        ⑶建立和完善效益导向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⒍加强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

(7)电子政务绩效的4E性质与影响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全文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阅读的三个角度
    2.2 关于政府绩效
        2.2.1 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
        2.2.2 绩效衡量标准的研究
        2.2.3 政府绩效管理方法比较
        2.2.4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2.3 关于电子政务评价
        2.3.1 实际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2.3.2 国际电子政务评价述评
        2.3.3 国内电子政务评价述评
        2.3.4 电子政务评价方法总结
    2.4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
        2.4.1 各类数学性质的评价方法述评
        2.4.2 DEA方法的应用情况
        2.4.2.1 DEA的模型发展综述
        2.4.2.2 DEA的近期发展综述
        2.4.2.3 关于DEA软件EMS
        2.4.3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2.4.3.1 系统动力学早期的发展综述
        2.4.3.2 国外系统动力学近期的发展综述
        2.4.3.3 国内系统动力学近期的发展综述
        2.4.3.4 关于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2.5 文献总结
第3章 经济(economic)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分析
    3.1 经济标准与电子政务的制度性
        3.1.1 经济标准与电子政务绩效
        3.1.2 电子政务与制度经济学的联系
        3.1.3 应用制度经济学分析电子政务绩效的路径
        3.1.4 电子政务的制度性质
        3.1.5 电子政务形成制度的过程
    3.2 电子政务的经济性分析
        3.2.1 电子政务与交易成本
        3.2.2 电子政务与信息不对称
        3.2.3 电子政务与委托代理
        3.2.4 电子政务与制度变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效率(efficiency)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分析
    4.1 电子政务供给部门的效率
        4.1.1 基于博弈论的政府部门分析
        4.1.2 官员的胜者全得博弈模型
        4.1.3 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
        4.1.4 电子政务中政府部门的分析总结
    4.2 电子政务的效率分析
        4.2.1 电子政务绩效经济学含义的分析路径
        4.2.2 电子政务的供给效率
        4.2.2.1 电子政务和公共品的联系
        4.2.2.2 电子政务的公共品性质分析
        4.2.2.3 电子政务的混合公共品特性
        4.2.3 电子政务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4.2.3.1 电子政务与林达尔均衡
        4.2.3.2 电子政务的有效性分析
        4.2.3.3 电子政务与供需均衡
        4.2.3.4 电子政务与纳什均衡
        4.2.3.5 电子政务与帕累托最优
        4.2.4 均衡状态下电子政务的效率
        4.2.4.1 供需均衡时电子政务的效率
        4.2.4.2 纳什均衡时电子政务的效率
        4.2.4.3 三种均衡时电子政务的最优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效益(effectiveness)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分析
    5.1 效益实现结果的经济分析
        5.1.1 政务中的成本与产量关系
        5.1.2 政务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5.1.3 电子政务边际收益的优越性
    5.2 效益功能影响的哲学分析
        5.2.1 提供服务的人本哲学
        5.2.2 产生影响的第三类世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平(equity)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分析
    6.1 政府公众关系体现公平性
        6.1.1 政府与公众的博弈关系
        6.1.2 黑盒与白盒的理念拓展
        6.1.3 政府与公众的黑盒白盒论
        6.1.4 改善政府公众关系提高公平性
    6.2 资源共享使用体现公平性
        6.2.1 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组织结构
        6.2.2 理想的电子政务资源共享模式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 DEA横向比较的电子政务绩效影响要素研究
    7.1 横向分析电子政务绩效的 DEA思路
        7.1.1 采用DEA评价电子政务的可行性
        7.1.2 评价电子政务的整体思路
        7.1.3 评价电子政务的DEA几何模型
        7.1.4 评价电子政务的DEA过程
        7.1.5 电子政务评价结果表述
    7.2 应用 EMS实现电子政务的 DEA评价
        7.2.1 联合国的电子政务评价的DEA再思考
        7.2.2 全国各地区电子政务的DEA评价概述
        7.2.3 全国各地区电子政务的DEA评价指标与模型
        7.2.4 全国31个地区电子政务的DEA评价
        7.2.5 类型1的15个地区电子政务绩效的影响要素
        7.2.6 类型2的16个地区电子政务绩效的影响要素
    7.3 横向比较中电子政务绩效的影响要素分析
        7.3.1 按地区空间分析电子政务绩效
        7.3.2 横向空间中的用户比重要素
        7.3.3 横向空间中的硬件投资要素
        7.3.4 横向空间中的用户数量要素
        7.3.5 横向空间中的用户水平要素
        7.3.6 横向空间中的经济条件要素
        7.3.7 横向空间中的城市环境要素
        7.3.8 从影响要素形成评价指标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SD纵向分析的电子政务绩效影响要素研究
    8.1 纵向分析电子政务绩效的 SD思路
        8.1.1 采用 SD方法的可行性与原则
        8.1.2 在VENSIM中仿真模型建立过程
    8.2 典型地区的电子政务绩效的SD评价
        8.2.1 电子政务系统仿真模型的准备期因果分析
        8.2.2 电子政务系统仿真模型的分析期结构建立
        8.2.2.1 电子政务系统仿真模型的结构
        8.2.2.2 电子政务用户基础的相关方程
        8.2.2.3 电子政务实现的相关方程
        8.2.3 吉林省电子政务系统仿真模型的计算期结果评价
    8.3 纵向比较中电子政务绩效的影响要素分析
        8.3.1 时间对电子政务绩效的影响
        8.3.2 纵向时间上的硬件投资要素
        8.3.3 纵向时间上的城市环境要素
        8.3.4 纵向时间上的用户数量要素
        8.3.5 纵向时间上的经济条件要素
        8.3.6 纵向时间上的用户水平要素
        8.3.7 纵向时间上的用户比重要素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电子政务绩效的改进与完善
    9.1 电子政务的优势原因分析总结
        9.1.1 关于投入成本的经济性问题
        9.1.2 关于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
        9.1.3 关于产出贡献的效益问题
        9.1.4 关于管理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9.2 电子政务绩效的影响要素分析总结
        9.2.1 绩效影响要素的空间差异性
        9.2.2 绩效影响要素的时间积累性
    9.3 电子政务绩效的改善总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的图表一览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综述
    4、主要内容
    5、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6、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电子政务概述
    1.1 电子政务的起源
    1.2 电子政务的基本含义
    1.3 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模式
    1.4 实施电子政务的社会经济效益
    1.5 实施电子政务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 国际电子政务的发展
    2.1 .gov的源头——美国的电子政务
    2.2 新的“日不落”:英国电子政务
    2.3 新加坡电子政务
    2.4 “第二次追赶”——日本电子政务
    2.5 加拿大电子政务
    2.6 德国电子政务
第三章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第四章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哲学反思
    4.1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4.2 对电子政务的哲学思考
第五章 促进我国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5.1 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经验
    5.2 创造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突出资金技术瓶颈
    5.3 建立组织机构 制定发展规划 以电子政务推动政府改革
    5.4 创新思路 逐步缩小数字鸿沟
    5.5 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
    5.6 加强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引言
    0.1 论题的提出之一: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0.2 论题的提出之二: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0.3 理论背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
    0.4 技术背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0.5 实践背景:各项社会条件的储备
    0.6 研究主题与论文结构
    0.7 研究方法
1 研究综述
    1.1 文献综述
        1.1.1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综论
        1.1.2 政务信息公开专题
        1.1.3 政务信息交换专题
        1.1.4 政务信息服务专题
    1.2 实践综述
        1.2.1 美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2 加拿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3 英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4 法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5 德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6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综述
        1.2.7 实践述评
2 基于门户网站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概述
    2.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2.1.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概念
        2.1.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概念的分析
        2.1.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
    2.2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概述
        2.2.1 政府门户网站
        2.2.2 发达国家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状况
        2.2.3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状况
    2.3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概述
        2.3.1 整合机制的内核组成层次
        2.3.2 整合机制的外围管理框架
3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
    3.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的界定
        3.1.1 基于信息主题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界定
        3.1.2 基于信息类型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界定
        3.1.3 基于信息功能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界定
    3.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的建设状况
        3.2.1 基础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状况
        3.2.2 执行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状况
        3.2.3 应用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状况
    3.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的建设问题
        3.3.1 基础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
        3.3.2 执行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
        3.3.3 应用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
4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框架
    4.1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需求分析
        4.1.1 基础层的信息交换需求
        4.1.2 执行层的信息交换需求
        4.1.3 应用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息交换需求
    4.2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类型分析
        4.2.1 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类型
        4.2.2 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类型
    4.3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技术范式
        4.3.1 基于XML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3.2 基于虚拟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3.3 基于智能代理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3.4 基于Web数据仓库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4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协调管理模式
        4.4.1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管理障碍
        4.4.2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协调管理模式
    4.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建设思路
        4.5.1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拓扑结构分析
        4.5.2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功能分析
        4.5.3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技术范式分析
        4.5.4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数据分析
        4.5.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管理策略
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5.1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要素分析
        5.1.1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主体
        5.1.2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客体
        5.1.3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内容
        5.1.4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载体
    5.2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链分析
        5.2.1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链分析
        5.2.2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链分析
    5.3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前台模式分析
        5.3.1 信息发布服务模式
        5.3.2 政务信息指引服务
        5.3.3 办事服务模式
        5.3.4 信息互动服务模式
    5.4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后台技术体系
        5.4.1 信息发布子系统
        5.4.2 信息下载子系统
        5.4.3 信息内容管理子系统
        5.4.4 搜索子系统
        5.4.5 访问统计子系统
        5.4.6 服务受理与反馈管理子系统
    5.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5.5.1 政务信息发布服务模式的分析与规划
        5.5.2 信息指引服务模式的分析与规划
        5.5.3 办事信息服务模式的分析与规划
        5.5.4 关于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6 结语
    6.1 研究意义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难点
    6.4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附录1:论文图表索引
附录2: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后记

四、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治理与平台型政府建设——大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方式变革[J]. 李锋,周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1(04)
  • [2]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D]. 余紫垠. 吉林大学, 2021(01)
  • [3]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D]. 李珍珍. 山东大学, 2020(06)
  • [4]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D]. 高斯芃.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5]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研究[J]. 朱琳,刘雨欣,顾文清. 电子政务, 2020(11)
  • [6]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汪向东. 电子政务, 2009(07)
  • [7]电子政务绩效的4E性质与影响要素研究[D]. 鄢丹. 同济大学, 2006(03)
  • [8]浅析政府管理中电子治理的重要作用[J]. 刘邦凡. 电子政务, 2005(Z4)
  • [9]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 王志远. 广西大学, 2005(06)
  • [10]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 黄萃. 武汉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政务上网与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