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目录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目录

一、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法庭[1](2021)在《基于实际运行参数的直埋供热管道保温厚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别从经济角度和环境角度,基于实际运行参数(实际运行供水温度、实际运行回水温度)建立了优化直埋供热双管保温厚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直埋供热双管的经济保温厚度和环境保温厚度的模型求解结果。具体内容包含以下4个方面:(1)给出了直埋供热双管的保温材料年费用和热损失年费用的计算方法,基于年总费用建立了直埋供热双管的经济保温厚度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求解数学模型。(2)引入了生态指标(Eco-indicator)方法,基于生态指标方法给出了直埋供热双管的保温材料年环境影响和热损失年环境影响的计算方法,基于年总环境影响建立了直埋供热双管的环境保温厚度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求解数学模型。(3)以北京市管径为DN50、DN100、DN200、DN400、DN600、DN800以及DN1000的直埋供热双管为案例,计算了直埋供热双管的保温材料年费用、热损失年费用、年总费用。探究了热源类型、保温材料类型、运行策略、管道埋深对年总费用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热源类型、不同保温材料类型、不同运行策略、不同管道埋深以及不同管径的经济保温厚度和最小年总费用。结果表明,理想的热源类型、保温材料类型、运行策略分别是燃煤热电厂、硬质酚醛泡沫、质调节,而大的管道埋深节约年费用。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单位供热成本和保温材料价格是选择经济保温厚度时需要考虑的敏感因素。(4)以北京市管径为DN50、DN100、DN200、DN400、DN600、DN800以及DN1000的直埋供热双管为案例,计算了直埋供热双管的保温材料年环境影响、热损失年环境影响、年总环境影响。探究了热源类型、保温材料类型、运行策略、管道埋深对年总环境影响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热源类型、不同保温材料类型、不同运行策略、不同管道埋深以及不同管径的环境保温厚度和最小年总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理想的热源类型、保温材料类型、运行策略分别是燃煤热电厂、玻璃棉、质调节,而大的管道埋深对环境有益。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所分析的敏感性因素的变化都对环境保温厚度的影响较大。

张玉梅[2](2021)在《基于能量数量与品位的建筑物墙体保温厚度优化》文中指出本文从降低能量数量与品位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基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建筑物墙体保温厚度的优化问题。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数量与品位的墙体保温厚度的新优化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墙体的保温改造技术与热电厂乏汽的余热回收改造技术,二者技术结合的关键是集中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的变化。墙体保温厚度的增加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热损失,集中供热系统的供回水温度也会降低。供回水温度的降低为热电厂乏汽余热的回收创造了条件。根据水温的变化,分析判断吸收式热泵在热电厂进行余热回收的前提条件,计算吸收式热泵的出口温度,抽汽的热量和回收乏汽的热量等。从能耗、经济、环境和综合角度分别建立保温厚度的优化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为了验证该优化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本文选取山西省太原市基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某典型住宅区域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对三种保温材料(EPS板、岩棉和玻璃棉)的优化结果展开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着保温厚度的增加,总回收乏汽的热量先增加后降低,总抽汽的热量逐渐降低。以EPS板为例,求解优化模型确定最优能耗保温厚度为0.22m,最优经济保温厚度为0.072m,最优环境保温厚度为1.381m。三种保温材料中,玻璃棉的节能性能、经济性能和环境性能最优。无论何种保温材料,最优环境保温厚度最大,其次是最优能耗保温厚度,最优经济保温厚度最小。此外,权重系数对不同的保温材料优化结果的影响一致。无论权重系数如何变化,基于能量数量和品位的最优保温厚度均小于不考虑能量品位(即不回收乏汽)时的最优保温厚度,并且能耗降低率、经济节约率和环境减排率均高于不考虑能量品位时的数值。这充分表明保温改造与乏汽余热回收改造相结合时,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李涛[3](2021)在《苯乙烯装置节能工艺研究与有效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苯乙烯生产装置能耗较大,严重影响了装置的产能。为降低装置的能耗成本,提高装置的产能与效率,优化现有的苯乙烯生产工艺,本文应用多效精馏、机械蒸汽再压缩(MVR)热泵精馏和有机朗肯循环(ORC)低温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对苯乙烯生产装置的节能进行研究。本文采用Aspen Plus和Aspen Energy Analyzer等软件,对苯乙烯生产装置进行全流程模拟。选用Peng-Rob热力学方程,利用实验数据修正方程中二元交互参数,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以年总费用(ATC)和热力学效率作为精馏工艺的评价指标,筛选出2种较为经济的常规分离序列,并对以上2种分离序列分别研究了其常规精馏工艺、多效精馏工艺、MVR热泵精馏工艺和换热网络优化工艺。在此基础上,把装置中尚未利用的低温余热应用ORC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加以充分利用,进而提出了ORC耦合MVR热泵精馏工艺,本工作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改变进料的水烃比以考察原料转化率与能耗的关系,得到了苯乙烯合成的最佳水烃比为1:1.02。(2)以ATC最小为目标函数,得到了2种较为经济的常规精馏工艺路线,再利用灵敏度的分析确定精馏工艺的最佳操作参数。(3)在常规精馏工艺优化基础上,利用多效精馏技术进行了多效精馏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效精馏使得分离序列1和2其ATC分别下降21%和20.6%。(4)研究结果表明,MVR热泵精馏工艺更具经济优势,与常规精馏工艺相比,分离序列1和2其ATC分别下降37.3%和39.6%。在MVR热泵精馏工艺础上,运用夹点分析技术对全流程进行了换热网络的优化,得到了冷热流股的最优换热网络。结果表明,优化后使整个装置节能42.0%,节省ATC约39.5%,同时热力学效率有明显的提高。(5)为回收装置中的低温余热,应用ORC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将ORC发电技术产生的电能应用于压缩机。研究结果表明,其ATC进一步减少约5.4%,并且装置的热力学效率提高至9.7%。可见,ORC耦合MVR热泵精馏工艺都能够胜过先前有关苯乙烯节能ATC的研究,从而证明了是目前苯乙烯工艺最具有经济效益的工艺路线。

宁旭丹[4](2020)在《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设计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乙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医疗卫生、有机合成、食品工业、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重要化工原料,随着能源替代战略的不断推进,乙醇需求量逐年上升。精馏是乙醇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存在着过程能耗大、热效率低、运行费用高等问题。热泵精馏是一种高效节能技术,但由于乙醇-水溶液体系的共沸特性,目前针对乙醇-水的MVR热泵精馏技术缺少理论指导与实际应用。本文结合乙醇-水溶液特性,开发了两种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工艺流程,通过对处理量为100 kg/h的系统进行仿真优化、热力学分析以及工艺流程设计,旨在为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技术实际生产应用提供指导。基于乙醇-水溶液体系相平衡图,开发了直接压缩式和外部工质式两种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工艺流程,并通过温焓(T-H)图,分析系统用能特点。为研究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操作特性,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系统仿真模拟流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对系统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了系统回流比、进料位置等主要参数与系统节能特性之间关系,优化了系统操作参数。发现最佳回流比为4.5-4.8,最佳进料板位置为第15块塔板。建立了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热力学模型,对直接压缩式和外部工质式两种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从热力学性能、能耗及运行经济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压缩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较外部工质式可节约能耗64.36%,节省运行费用75.77%,性能更优。结合上述优化及分析结果,对处理量为100 kg/h的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进行了设计计算,验证了本文开发的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可节约能耗60%以上,节约运行费用70%以上,适用于乙醇精馏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改造。

陈飞[5](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张曼玉[6](2019)在《基于哈佛框架下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愈加迅速。尤其是中国在2002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零售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互联网盛行发展的今天,单纯的线下销售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了,传统的零售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线上销售在没有实体经营作为强有力的后盾的情况下,生存也是步履维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零售企业的转型成为必然之路。利用财务分析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作出有效的反映,更好的分析企业。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500强的零售企业,近年来扩大了发展,然而它的转型并不乐观,电商平台经历了关停再重启新模式的波折。本文主要以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采用哈佛分析框架对步步高公司近五年的财务报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财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可以给企业和同行业一些参考。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本文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相关财务分析理论,介绍了传统财务分析和哈佛框架分析,通过对比,突出选取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第三部分对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介绍,将其引入哈佛分析框架,分析使用哈佛框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运用哈佛分析框架从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四个方面对步步高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其中问题,分析发展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并总结原因;第五部分是对步步高公司的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是对论文整体的分析总结,得出启示并作出未来展望。

王健夫[7](2019)在《武汉市CO2排放峰值目标下工业部门减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双重节能减排压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2016年,中国政府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城市是能源资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集聚区域。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城市低碳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迅速的国家,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目前中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72%。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虽然关于碳排放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大多研究均在国家或省级层面展开,城市层面的研究较少且多在宏观层面开展,城市碳达峰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方法学。本研究聚焦城市达峰路径研究,围绕两个方面内容进行:一是探索适用于城市层面碳排放达峰研究的模型方法学;二是利用此方法学开展武汉市城市碳排放达峰背景下的工业达峰路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构建了城市层面的碳排放峰值研究模型CCPA-WH,模型在城市层面将二产细分至各子行业,提升了城市碳排放峰值研究在不同结构层面的深度和精准度。该模型丰富完善了我国城市碳排放峰值模型体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同时本研究还构建了城市发展阶段、碳排放驱动力分析、城市碳排放峰值研究、城市碳排放峰值背景下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这一完整的研究体系,增强了研究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系统性。二是在综合考量国际国内评判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均GDP、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四个指标的综合指标评判方法,对武汉市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评价。三是基于CCPA-WH模型开展了武汉市城市碳排放达峰背景下的工业达峰路径研究,系统回答了武汉市CO2排放何时达峰、峰值、达峰背景下工业部门的峰值目标、工业部门达峰时间、工业部门达峰路径、各路径措施的贡献率等问题,同时针对减碳路径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可为武汉市相关部门编制“十四五”至“十六五”能源发展规划和节能低碳规划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人均GDP、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和城镇化率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武汉市已初步迈入后工业化阶段。未来武汉市产业发展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强化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2)2010~2017年的历史碳排放中,经济规模扩张、化石能源消费量增加以及人口增加分别正向贡献了37%、55.6%和7.4%;能源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优化对抑制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82.5%和17.5%,未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点。(3)基准、低碳和达峰三个发展情景下,武汉市能源消费总量均不能实现达峰。基准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也不能达峰,低碳情景和达峰情景下,武汉市CO2排放分别于2030和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13148万吨和12154万吨。(4)低碳情景和达峰情景下,武汉市CO2排放分别于2030和2025年达到峰值的前提条件是工业部门CO2排放需要提前五年达峰。低碳情景下,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2025年实现达峰,排放峰值为7060万吨左右;达峰情景下,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2020年达峰,峰值为6980万吨左右。(5)不同发展情景之间形成的减碳潜力巨大,并且呈逐年增长态势。与基准情景相比,低碳情景下,工业部门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的减碳潜力分别达到362万吨、714万吨、1090万吨、1118万吨;达峰情景下,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的减碳潜力分别达到427万吨、1365万吨、2003万吨、2185万吨。(6)从潜力实现途径来看,2025年以前,通过提高能效、强化管理促进能源强度下降是工业部门节能低碳工作的重中之重,2025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工业规模效应成为最大潜力来源。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减碳的贡献率自2025年以后开始下降。能源结构优化方面,2025年之前重点在化石能源结构优化,2025年以后的重点是非石化能源的应用。

梁志华[8](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林琳[9](2018)在《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同时广东省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指出我国“不平衡”发展问题在地区间和城乡间表现最为明显。粤西是发达省份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广泛的代表性。粤西地理位置不利、交通不便;村落的优势人口大量流失导致了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和社会组织的衰落;欠发达的经济发展也是粤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乡村景观也相对缺乏特色,导致旅游业发展较差。同时,在转型背景的影响下,根植于过去地方生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正在走向趋同与异化。由于对传统聚落空间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建设性大破坏”日益严重,传统聚落的整体“空调效应”削弱,曾经统一而丰富的聚落空间形态转向机械和单调,居住景观倾向于城市化而丧失了乡村特征,缺乏交往活动场所导致村落公共空间功能及界面单一化,这些都说明了乡村聚落整体空间结构的当代发展已经脱离了生产生活实际。此外,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缺乏具体实用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如何在当代转型背景下实现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以及背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迫切而严峻的问题。由于当代转型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提升存在着技术缺失,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旨在改善粤西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普通乡村环境。本研究对村落进行客观的调查和理解,结合当代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其目的在于理解聚落空间本身演变的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尤其与地方自然生态及人文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特征,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因地制宜的决策,从宏观到微观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建筑及周边乡土景观的优化,是在既有空间格局基础上的批判继承,强调与聚落空间相关的多因素协调与统一。通过对系统方法的梳理,力图协调“传承”与“变革”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提升方法策略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整体性,并实现乡村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平衡和充分发展。论文的研究从对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特征分析入手,证明聚落空间营造特征反映了其背后特定的社会组织和地理气候特征。然后总结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策略。通过对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的分析,明确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交通方式的改进是影响当代聚落空间形态转变的三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粤西地区区域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目前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构成的合理性、乡村对传统性的存留、乡村对现代性的勾连以及乡村外部支援力的增强是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进一步研究推导出基于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的合理性。接下来以建筑学科的人居环境研究为主线,基于传统的可持续经验转化,本研究将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分解为宏观区域聚落系统、中观聚落整体尺度、微观建筑单体尺度三个层级,结合大量案例与规划实践进行分析,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提升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对环境提升的方法和策略从个案提升至一般规律。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空间秩序与使用功能的统一,传统民居及乡村景观符合当时当地的需求,其真正价值在于蕴含于营造智慧中的通用理念和原则,对于聚落空间的设计以全局角度来进行考虑,才能保证整个乡村聚落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聚落的各项功能圆满完成。当代乡村地域价值传承的关键,应当是继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这与当代强调的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兼容的。传统聚落在营建、使用甚至消亡的过程中,通过综合的安排组织,使之具备低能耗、宜居并且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是当前环境提升需要继承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从生活出发,了解核心需求、面对现实状况、挖掘市场动力,给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宽容公平的环境,为村民提供足够自由的选择,是当前环境提升需要继承的文化适应性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任何因循创新和功能更迭,都应当嵌入和适应原有的乡村聚落空间的环境体系。鉴于当前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开始从大规模物质建设逐渐转向综合社会治理,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具体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不同背景人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鼓励城乡各方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聚落空间的优化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措施,通过导向和示范项目引导带动,保持过程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最终通过改善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促进粤西地区经济、生态、文化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王冰[10](2018)在《基于供需预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经济的增长,我国多数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产业结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的双重束缚要求有限的水资源必须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配置、产业结构朝着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方向进行调整。面对新疆自治区跨越式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之一的乌鲁木齐市必须处理好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以及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努力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保障该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水资源需求预测、优化配置与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变化形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有预测优化模型的扩展结合,开展不确定性条件下水资源供需利用预测及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体系研究;在分析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水环境间复杂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总量控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控模型,为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1)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建了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的动态效应方程,探明了经济增长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需求,特别是工业与生活用水仍然会继续上升,而COD与NH3-N的排放已经呈逐渐降低趋势。(2)针对区域内水资源供需两侧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分别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以及马尔科夫二次规划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地表径流、用水需求及水资源利用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明确未来不同规划年份水资源供需利用形势。结果表明,2017-2022年份乌鲁木齐市中等径流水平对应的概率最大,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5.54,7.58]×108m3;十三五期间的水资源需求量会以4.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上升;未来年份的农业用水比例将不断降低,相反工业、生活与环境的用水比例将会持续上升。(3)基于供需双侧的不确定性预测结果,结合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取水-配水-用水-排水过程,建立基于双随机规划的区间多阶段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寻求乌鲁木齐市多水源多用户多供需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结果表明,各径流情景与需求情景下不同用户的用水满足程度差异较大,生活用水的优先属性不利于公平合理的配置水资源。(4)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污染物排放双总量控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分析各产业行业的发展规模、污染排放以及经济利润,明确各产业优先发展方向,为该市未来产业调整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工业行业应侧重食品加工、金属加工以及石油化工类行业的发展,种植业应重点发展蔬菜、油料作物与棉花,而畜禽养殖应以羊类与猪类的养殖为侧重点。总体来看,研究结果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和把握乌鲁木齐地区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变化形势,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调控方案,为协调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际运行参数的直埋供热管道保温厚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道经济保温厚度研究现状
        1.2.2 管道环境保温厚度研究现状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创新和贡献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直埋供热管道经济保温厚度数学模型
    2.1 保温材料年费用
    2.2 热损失年费用
    2.3 经济保温厚度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埋供热管道环境保温厚度数学模型
    3.1 保温材料年环境影响
    3.2 热损失年环境影响
    3.3 环境保温厚度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埋供热管道经济保温厚度计算分析
    4.1 热水温度及土壤温度
    4.2 年总费用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热源类型
        4.3.2 保温材料类型
        4.3.3 运行策略
        4.3.4 管道埋深
    4.4 经济保温厚度和最小年总费用
    4.5 敏感性分析
        4.5.1 敏感性分析结果
        4.5.2 敏感性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直埋供热管道环境保温厚度计算分析
    5.1 年总环境影响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热源类型
        5.2.2 保温材料类型
        5.2.3 运行策略
        5.2.4 管道埋深
    5.3 环境保温厚度和最小年总环境影响
    5.4 敏感性分析
        5.4.1 敏感性分析结果
        5.4.2 敏感性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2)基于能量数量与品位的建筑物墙体保温厚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建筑墙体保温改造的发展现状
        1.1.3 低品位能源利用现状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墙体保温厚度的研究现状
        1.3.1 能耗角度研究现状
        1.3.2 经济角度研究现状
        1.3.3 环境角度研究现状
        1.3.4 综合角度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低品位余热回收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
    2.1 集中供热系统分析
        2.1.1 集中供热调节
        2.1.2 集中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的计算
    2.2 热电联产的余热回收技术分析
        2.2.1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应用
        2.2.2 抽汽热量与乏汽回收热量的计算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优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3.1 最优能耗保温厚度模型
        3.1.1 年供暖能耗
        3.1.2 保温材料的年含能
        3.1.3 能耗优化模型的确定
    3.2 最优经济保温厚度模型
        3.2.1 年供暖费用
        3.2.2 总改造的年投资费用
        3.2.3 经济优化模型的确定
    3.3 最优环境保温厚度模型
        3.3.1 供暖造成的年环境影响
        3.3.2 保温材料的年环境影响
        3.3.3 环境优化模型的确定
    3.4 优化模型的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能量数量和品位的墙体保温厚度优化分析结果
    4.1 案例分析
        4.1.1 建筑案例分析
        4.1.2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案例分析
    4.2 低品位乏汽余热回收的分析结果
        4.2.1 保温厚度对建筑热损失和水温的影响
        4.2.2 保温厚度对抽汽热量和回收乏汽热量的影响
    4.3 能耗分析结果
    4.4 经济分析结果
    4.5 环境分析结果
    4.6 综合分析结果
    4.7 不同保温材料分析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3)苯乙烯装置节能工艺研究与有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苯乙烯简介
    1.2 苯乙烯生产方式
        1.2.1 乙苯脱氢法
        1.2.2 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法
        1.2.3 热解汽油抽提蒸馏回收法
    1.3 精馏节能技术
        1.3.1 多效精馏
        1.3.2 MVR热泵精馏
        1.3.3 换热网络的优化
        1.3.4 ORC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1.4 模拟软件简介
        1.4.1 Aspen Plus软件
        1.4.2 Aspen Energy Analyzer软件
    1.5 课题的研究方案与目标
        1.5.1 课题的研究方案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2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
    2.1 年总费用
    2.2 热力学效率
    2.3 反应动力学模型
    2.4 ORC膨胀机评价模型
    2.5 热力学模型
        2.5.1 实验操作方法
        2.5.2 原料规格
        2.5.3 实验装置
        2.5.4 实验分析方法
        2.5.5 操作条件
        2.5.6 定量计算方法
        2.5.7 实验结果
    2.6 基于标油的能量换算
3 常规精馏工艺的优化
    3.1 水烃比的确定
    3.2 分离序列的筛选与模拟
    3.3 灵敏度分析与优化
    3.4 常规精馏热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节能精馏工艺
    4.1 多效精馏工艺
    4.2 MVR热泵精馏工艺
    4.3 换热网络优化
        4.3.1 换热网络夹点位置的确定
        4.3.2 换热网络图的优化
    4.4 热力学分析
        4.4.1 多效精馏工艺热力学分析
        4.4.2 MVR热泵精馏工艺热力学分析
        4.4.3 换热网络优化后的精馏工艺热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ORC耦合MVR热泵精馏工艺
    5.1 ORC工质的选择和优化
        5.1.1 ORC系统过热度
        5.1.2 ORC系统过冷度
        5.1.3 ORC系统蒸发压力
        5.1.4 ORC系统冷凝压力
    5.2 全流程工艺的优化
    5.3 热力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设计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泵精馏系统形式
        1.2.2 热泵精馏系统结构及仿真模拟研究
        1.2.3 热泵精馏系统热力学研究
        1.2.4 乙醇精馏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工艺及用能特点分析
    2.1 乙醇-水溶液特性分析
        2.1.1 乙醇-水溶液气液相平衡分析
        2.1.2 乙醇-水溶液状态方程
    2.2 乙醇精馏工艺系统和用能分析
        2.2.1 乙醇常规精馏系统和用能特点分析
        2.2.2 乙醇MVR热泵精馏系统和用能特点分析
    2.3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工艺流程
        2.3.1 直接压缩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
        2.3.2 外部工质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
    2.4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用能特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仿真优化
    3.1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仿真模型
        3.1.1 乙醇精馏塔模型
        3.1.2 压缩机模型
        3.1.3 换热器模型
    3.2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仿真
        3.2.1 乙醇精馏塔严格模拟
        3.2.2 乙醇MVR热泵精馏系统模拟流程建立
        3.2.3 直接压缩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模拟流程建立
        3.2.4 外部工质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模拟流程建立
        3.2.5 公用工程设计及计算
    3.3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
        3.3.1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分割点优化
        3.3.2 直接压缩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优化
        3.3.3 外部工质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优化
    3.4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仿真系统热集成分析
        3.4.1 精馏塔总组合曲线构建
        3.4.2 乙醇精馏系统塔总组合曲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热力学模拟与评价
    4.1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热力过程分析
    4.2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热力模型建立
        4.2.1 精馏塔热损失
        4.2.2 热泵参数的计算
        4.2.3 冷凝-再沸器总体传热系数的确定
        4.2.4 乙醇分割式MVR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
    4.3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精馏塔热损失分析
        4.3.2 热泵循环分析
        4.3.3 冷凝-再沸器分析
        4.3.4 系统性能分析
    4.4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评估
        4.4.1 热力学性能分析
        4.4.2 系统能耗分析
        4.4.3 运行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设计
    5.1 设计条件
    5.2 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设计计算
        5.2.1 精馏塔设计计算
        5.2.2 压缩机设计计算
        5.2.3 换热器设计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哈佛框架下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2.1.1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
        2.1.2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2.2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概述
        2.2.1 哈佛分析框架的提出和定义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维度
3 步步高公司引入哈佛框架的背景分析
    3.1 步步高公司简介
        3.1.1 公司概况
        3.1.2 发展现状
    3.2 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
        3.2.2 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3.3 步步高公司引入哈佛框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1 必要性
        3.3.2 可行性
4 哈佛框架在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4.1 战略分析
        4.1.1 零售业行业现状
        4.1.2 战略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4.1.3 战略分析——PEST宏观环境分析
        4.1.4 战略分析——SWOT分析
    4.2 会计分析
        4.2.1 识别主要会计科目
        4.2.2 主要会计科目分析
        4.2.3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4.3 财务分析
        4.3.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4.3.2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4.3.3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4.3.4 成长能力指标分析
    4.4 前景分析
        4.4.1 零售业发展前景分析
        4.4.2 步步高公司发展前景分析
5 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综合评价与建议
    5.1 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综合评价
    5.2 步步高公司的对策建议
        5.2.1 扩大市场份额,整合线上线下多渠道经营
        5.2.2 根据市场变化需求,严格控制库存
        5.2.3 引进科学管理系统,实施绩效管理
        5.2.4 调整投资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武汉市CO2排放峰值目标下工业部门减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由来、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模型与方法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经济
    2.2 人口
    2.3 城镇化水平
    2.4 产业结构
    2.5 能源消费
    2.6 本章小结
3 武汉市城市发展阶段研究
    3.1 研究进展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 结果与讨论
    3.4 武汉市产业发展形势基本判断
    3.5 本章小结
4 武汉市碳排放驱动力分析
    4.1 研究进展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 结果与讨论
    4.4 武汉市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武汉市城市碳排放达峰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模型方法
    5.3 数据来源
    5.4 情景分析
    5.5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工业部门达峰路径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模型方法
    6.3 数据来源
    6.4 武汉市工业部门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6.5 情景分析
    6.6 工业部门减排潜力与达峰路径分析模型结果分析
    6.7 敏感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本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与着作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1.2.1 政府资产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局限性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2.1.1 政府资产定义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4.1 非生产资产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4.1.2 土地资产
        4.1.3 矿产资源
        4.1.4 水资源
        4.1.5 森林资源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4.3 生产资产
        4.3.1 政府存款
        4.3.2 全国社保基金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4.4 政府负债
        4.4.1 直接负债
        4.4.2 或有负债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5.1 生产资产管理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达省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需要指引
        1.1.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面临抉择
        1.1.3 建设性大破坏背景下需要乡村适宜发展的途径
        1.1.4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特殊性
    1.2 研究对象、尺度及视角选择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尺度
        1.2.3 研究视角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总结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基础调查研究概况
        1.6.1 主要研究地域范围
        1.6.2 聚落样本选择原则
        1.6.3 聚落样本调查概况
        1.6.4 其他资料来源
第二章 粤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2.1 聚落形成的背景
        2.1.1 自然背景
        2.1.2 社会背景
    2.2 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构成
        2.2.1 聚落选址分布及外环境特征
        2.2.2 村域环境要素构成
        2.2.3 聚落空间肌理构成
    2.3 以渐进演化形成的乡村聚落地域化特征
        2.3.1 民系与聚落
        2.3.2 聚落空间特征与社会组织
    2.4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营建的可持续理念
        2.4.1 适应气候融合环境
        2.4.2 强调功能整体统筹
        2.4.3 就地取材节约能源
        2.4.4 兼容并蓄开放多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环境问题认知与解读
    3.1 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及阶段特征
        3.1.1 自然经济时期(1949 年以前)
        3.1.2 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时期(1949-1978)
        3.1.3 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时期(1978-1993)
        3.1.4 农村经济放缓及调整期(1993-2003)
        3.1.5 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2003 至今)
        3.1.6 阶段总结
    3.2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当代主要因素
        3.2.1 经济结构的变迁
        3.2.2 生活模式的转变
        3.2.3 交通组织的完善
    3.4 粤西区域现实问题
        3.4.1 地理位置无优势、交通不太便利
        3.4.2 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有限
        3.4.3 地处边缘,民系错综复杂,弱势文化遗存面临丧失
        3.4.4 乡村景观相对缺乏特色、旅游性弱
    3.5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整体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
        3.5.1 乡村既有资源
        3.5.2 乡村传统性的存留及自觉再造
        3.5.3 乡村与现代性的勾连及融合
        3.5.4 乡村外部支援力度的增强
    3.6 解决思路:基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粤西区域城乡系统的整体提升
    4.1 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演进模式分析
        4.1.1 “城——镇——村”的区域聚落系统历史溯源
        4.1.2 村镇聚合——自下而上推进城乡转型
        4.1.3 城镇辐射——自上而下推进城乡转型
        4.1.4 城中村——乡村性在城市的延续
    4.2 从极化到扁平化——未来城乡空间格局新趋势
    4.3 城镇化背景下聚落空心化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4.4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4.4.1 梳理村镇空间体系,明确乡村合理定位
        4.4.2 确保对乡村资源的良性利用
        4.4.3 探索多样性的乡村发展路径
    4.5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目标
        4.5.1 综合发展治理
        4.5.2 保持“山水—田园—村落”的地域化生态格局
        4.5.3 以农村居民点社区为核心,恢复社区活力
    4.6 实现多重目标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整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的环境提升
    5.1 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特征解读
        5.1.1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同质化特征
        5.1.2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异质化倾向
    5.2 聚落形态结构转变模式分类分析
        5.2.1 突变式模式
        5.2.2 多核心分散扩张式模式
        5.2.3 衰退式模式
        5.2.4 异址新旧村独立并行式模式
        5.2.5 模式总结与对比
    5.3 聚落尺度下的量化模拟分析
        5.3.1 量化分析工具介绍
        5.3.2 聚落组成模式的气候适应性
        5.3.3 聚落整体形态比较
        5.3.4 新旧组团形态对比
        5.3.5 量化模拟分析总结
    5.4 聚落空间特征分析与优化策略
        5.4.1 演化过程:传统自组织动态过程转向他组织规划模式
        5.4.2 聚落空间组织逻辑:逐渐失去对传统格局的遵循
        5.4.3 优化策略
    5.5 聚落空间环境提升模式
        5.5.1 聚落改建模式
        5.5.2 聚落扩展模式
        5.5.3 聚落重建模式
    5.6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
        5.6.1 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及功能
        5.6.2 当代街巷空间环境提升面临的问题
        5.6.3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7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
        5.7.1 村域边界结构及功能
        5.7.2 当代村域边界空间环境面临的问题
        5.7.3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环境提升
    6.1 居住建筑的原型、现型与转型
        6.1.1 宅院的基本原型——三间两廊
        6.1.2 传统民居模块组合平面拓展模式
        6.1.3 当代民居增殖与异化模式
        6.1.4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6.2 乡村聚落其他功能类型建筑
        6.2.1 公共建筑
        6.2.2 防御建筑
        6.2.3 生产建筑
    6.3 各类建筑的存续
    6.4 乡村建筑风貌特征
        6.4.1 建造材料特征
        6.4.2 装饰细节特征
    6.5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候适应性量化分析
        6.5.1 屋顶日照强度模拟
        6.5.2 外墙遮阳效果模拟
    6.6 建筑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6.6.1 主要原则
        6.6.2 传统建筑修缮及更新改造实践
        6.6.3 村镇公共建筑新建
        6.6.4 当代住宅建筑改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环境提升路径措施总结
    7.1 乡村地域性的消解
    7.2 乡村地域价值再认识
        7.2.1 绝对价值:先天的原生态价值
        7.2.2 相对价值:当代城镇体系中的交互性价值
    7.2 乡村地域价值的当代传承
        7.2.1 关键:传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
        7.2.2 传统聚落生态价值传承
        7.2.3 传统聚落文化价值传承
    7.3 功能与空间整合的实施路径
        7.3.1 功能与空间秩序
        7.3.2 区域宏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3 聚落中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4 聚落微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4 乡村聚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促进基于新乡村共同体社区的形成
        7.4.2 分阶段实施,以点带面促进聚落整体提升
        7.4.3 过程保留弹性、动态完善
    7.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10)基于供需预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水资源供需预测研究进展
        2.1.1 需求预测发展历程
        2.1.2 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2.1.3 小结
    2.2 水资源配置管理研究进展
        2.2.1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2.2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2.3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2.2.4 小结
    2.3 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3.1 水资源水环境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性
        2.3.2 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模型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社会经济
    3.2 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
        3.2.1 水资源概况
        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3 城市水环境状况
    3.3 区域选择与关键问题
        3.3.1 总量不足与过度开采
        3.3.2 水污染形势依旧严峻
        3.3.3 用水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
        3.3.4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节水空间巨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4.2.2 EKC模型
    4.3 案例研究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水资源供需预测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方法
        5.2.1 马尔科夫链模型
        5.2.2 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
        5.2.3 基于二次规划的马尔科夫模型
    5.3 模型数据
    5.4 预测结果与分析
        5.4.1 可利用水资源量预测
        5.4.2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
        5.4.3 水资源利用结构预测
        5.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需不确定条件下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方法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6.3.1 模型构建
        6.3.2 模型参数与变量
        6.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1 地表水配置结果
        6.4.2 地下水与回用水配置结果
        6.4.3 系统收益与成本
        6.4.4 基础设施扩容结果
        6.4.5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7.1 引言
    7.2 区域问题概述
        7.2.1 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不协调
        7.2.2 污染排放与总量控制
    7.3 水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控模型
        7.3.1 模型构建
        7.3.2 参数与变量说明
        7.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4.1 区域结果分析
        7.4.2 工业行业结果分析
        7.4.3 种植业结果分析
        7.4.4 畜牧养殖结果分析
        7.4.5 区域产业调控方向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实际运行参数的直埋供热管道保温厚度优化研究[D]. 李法庭.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2]基于能量数量与品位的建筑物墙体保温厚度优化[D]. 张玉梅.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3]苯乙烯装置节能工艺研究与有效能分析[D]. 李涛. 常州大学, 2021(01)
  • [4]乙醇分割式MVR热泵精馏系统设计及其优化研究[D]. 宁旭丹.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
  •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基于哈佛框架下步步高公司财务分析研究[D]. 张曼玉.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1)
  • [7]武汉市CO2排放峰值目标下工业部门减排路径研究[D]. 王健夫.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D]. 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基于供需预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王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标签:;  ;  ;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