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纪要

一、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畜牧学会家禽学分会,重庆市畜牧科学院[1](2015)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关于举办“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会议通知(第二轮)》文中研究表明尊敬的各位会员、同行: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代表会议和常务理事会的决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讨论会定于2015年4月16-19日在重庆召开。大会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主办,由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承办,诚邀家禽业及相关行业的各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本次盛会。本次大会主题为"质量与安全",会议秉承家禽学分会的宗旨,创新会议内容和模式,采取特邀报告、专题报告、专题讨论、分组报告、展览展示、汇编等多种形式,交流探讨家禽科研,生产中的新成果和新技术,推动院校与企业互动、科研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秘书处[2](2013)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代表会议暨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文中认为2013年5月13~15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承办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代表会议暨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在扬州召开。共有全国各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家禽相关企业近600位专家、教授、学子、技术人员参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秘书处[3](2012)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八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文中认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八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12年10月11~13日在福建省光泽县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傅光明董事长、光泽县符水俊县长和叶桂芳常务副县长,以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长杨宁教授等2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常务理事。8名常务理事因事未能到会,1名常务理事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分会前任副理事长、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王光瑛教授列席了会议。会议首先举行了开幕式。在前台就坐的领导

朱世桂[4](2012)在《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愈强烈,我国进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我国历史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弊端,如条块分割,农科教分离、科技经济脱节、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探索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与改革创新方略,为农业科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的总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关注的热点。围绕农业科技体制人们在讨论中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运行障碍及其克服的办法,至于当前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特点如何、体制问题的根源如何产生、国家在构建科技体制过程中有那些经历、受哪些因素影响、产生了哪些启示等,探讨不够全面系统,历史性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也比较零散。农业科技体制一般涉及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内容,本论文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这一百年为经度,以各时期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为纬度,面对前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科技体制形成及发展本因研究的缺憾,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一百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体制百年变迁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国情、政府政策等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一些特点、历史启示,最后提出了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发展的战略对策。第一,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体制萌芽初创时期(1897--1937年)体制化过程与创立情况,得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近代社会力兴改革变法的政治环境、振兴实业改良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开始重视科技引进西方农学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创建产生。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以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以设农政,建机构,开展农事试验研究,奠定体制化的组织基础;以组社团,促交流,颁布《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等规章,构建了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农科组织基本框架,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将农业科研管理逐渐从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织机构日渐发展,形成我国农业科技体制雏形。第二,重点描画了1937年以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日占区不同区域农科体制形成及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国统区为了适应战时经济需要,原中央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建立了以工作站为代表的一套农业推广制度,以及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初步构建了注重技术试验推广应用的边区农业科技体制,为解放后创建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奠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建设经验。日占区日伪从强化殖民统治出发,优先开展见效快生产上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构建了科研计划目标明确、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设施相对配套齐全的日伪农业科技体制,为东北等地解放后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三,按1949—1957年和1958—1978年两个阶段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农业科技体制重新构建与波动调整的历史内容,分析了组建独立的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县建“四级农科网”等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形成过程,肯定了在集中型计划管理体制下协作攻关科技组织方式的制度合理性,梳理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整的历程,探讨了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农科组织体系隶属关系多样、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历史成因。第四,全面回顾总结了1978年起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及成效,既反映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成效,又对以科技拨款方式转变为主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的农业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的矛盾与困惑,进行了客观描述等。第五,历史地探析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模式及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作用。第六,运用综合集成等方法,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历史演变特点,和从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主要历史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科教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路,建议侧重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多元价值的科技评价制度等,将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历史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刊编辑部[5](2011)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辉煌30年》文中提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以下简称"家禽学分会")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下属的一个家禽科学专业性群众团体,为我国家禽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领域的主要学术组织,于1981年10月在安徽黄山茶林场与农业部畜牧总局批准设立的全国家禽育种委员会同时成立,至2011年10月恰满30周年。会员从成立之初的103人发展到现在的500余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科研、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分会召开的全国性会议有8次代表会议和15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以及1次家禽名词术语标准化研讨会。15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的会议代表共有4000余人次,共出版14部论文集(第三次会议未出版论文集),收录论文2270篇(不包括预约专题报告),共有1000余人次在会上宣读论文或摘要。从论文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学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可以反映出我国家禽学术活动与家禽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一致。在这30年间,家禽学分会的发展壮大及其取得的显着成绩,正如我国家禽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样,值得家禽界欢欣鼓舞、振奋和祝贺。家禽学分会已经走过了30年,在首任理事长邱祥聘教授以及继任理事长杨山教授、吴常信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通过全体会员和同行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值此家禽学分会成立30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策划专题,真实记录了分会30年来的历史印迹与发展历程:从成立背景及筹备过程、历届代表会议和学术讨论会的盛况,到30年来在家禽学分会的组织引领下家禽科技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以及30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主要成果梳理,全面展示我国家禽业30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秘书处[6](2007)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06年11月20~22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理事长吴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7](2006)在《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召开2005年工作总结年会》文中认为

王宝维[8](2004)在《200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常务理事会在广州举行》文中提出

家禽学分会秘书处[9](2004)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04年11月7~9日在广州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兼家禽学分会理事长吴常信院士等1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常务理事,1名副理事长因工作调动而由他人代替到会,1名常务理事因故请假未能到会,1名常务理事派其助手参加了会议。广东省农科院副书记、副院长蒋宗勇博士也到会讲了话。会议的主要议题有:1、2005年家禽学分会第七次代表会议暨第十二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召开的时间、地点、经费、会议主要内容、论文的征集、审定和正式编辑出版及优秀论文评选等有关问题。

焦扬[10](2003)在《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耐药细菌性肺炎是指由于感染耐药细菌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从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角度开展对耐药菌感染的病因、病机、证侯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前景。 本研究从中医药学角度对耐药细菌感染的病因、病机、证侯和治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全文分为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个部分,现摘要如下: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运用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感染微生态学内容,探讨了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规律。1.1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细菌性肺炎1.1.1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抗菌药物不能将细菌杀灭或抑制其生长,从而导致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失败。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结构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产生耐药。1.1.2耐药细菌性肺炎耐药细菌性肺炎是指由于感染耐药细菌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1.1.3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细菌耐药性可以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又称天然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固有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是细菌的种属特异性所决定的。获得耐药性是指正常情况下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影响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及其质粒介导耐药性的优劣地位。获得性耐药可以由于染色体突变或由于质粒的介导而产生。1.1.4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过程就是染色体或质粒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产生钝化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或主动外排机制来实现。1.1.5现代医学的对策现代医学针对细菌耐药的对策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WP=6>制度,控制院内感染;加强药政管理,尽量避免将人类临床应用的抗生素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以避免对医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消除剂。1.2中医对耐药细菌性肺炎的认识急性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从风温肺热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来看,包括了细菌性肺炎等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因此耐药细菌性肺炎属于风温肺热病范畴。风温肺热病的原发病因是风热病邪,痰瘀则是风温肺热病的继发病因。由于风热病邪犯肺,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津液停聚为痰。而痰浊停滞不化,气机不畅,肺朝百脉之职失司,影响血液的循行,又导致瘀血阻于肺络。因为患者的内伤基础,和毒邪伤正,导致肺气不足,因此痰热壅肺、瘀阻肺络,正气不足是基本病机,使病程延长,缠绵难愈。本病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1.3导师经验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中医诊疗思路1.3.1从毒论治理论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导师姜良铎教授的从毒论治治疗思想认为,毒是指一切有害于人体的或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因素。来源于人体之外的称为外来之毒,由身体内部产生的称为内生之毒。耐药细菌是一种外来的风热毒邪,感染后能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耐药细菌性肺炎等疾病,还产生继发于外来之毒的内生之毒痰浊和瘀血,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又会引起二重感染,形成新的内生之毒,使病情加重而且复杂化。1.3.2从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看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机外感病发病与机体原有内伤基础的状态关系密切,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体质、内伤基础相关,无内伤时的外感病临床经过典型,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着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耐药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决定了耐药细菌性肺炎的患者存在气血阴阳的不足,在内伤基础上感受外来之毒,受内伤基础的影响,发病有急有缓,典型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咳痰;有的患者发病隐袭,发热不甚,本虚明显;有的在证候演变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卫表证,直接出现痰热瘀毒阻肺的里热证,且胶着在肺不移,病程长,病情重,预后较差。1.3.3治法方药本病的发生由于感受外来之毒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司而生痰化瘀成毒,邪袭为标,正虚为本,标本之间,病邪是加重病情发展的主要因素,故以祛邪为主。耐药细菌性肺炎感染过程中,因感受的耐药菌毒毒力强,邪气易化痰生瘀,肺络闭郁不通,邪气在肺经郁滞不去,故治疗时要早用解毒活血之法。由于疾<WP=7>病有内伤基础,肺虚为本,在治疗中应针对病机适当应用益气扶正之品,以鼓舞肺气,祛邪外出。治疗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即加黄芩、知母、贝母、丹参、泽兰、生黄芪,共取解毒活血,化痰益气之效。2临床研究2.1对象与方法选择65例住院的耐药细菌性肺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患者入组时有关临床资料的观察,就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观察症状学包括主症、次症、舌象、脉象的特点,对证候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热在肺卫证和痰热壅肺证患者进行解毒活血,化痰益气法疗效观察。6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

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2.1 科技组织体系方面
        2.2 我国科技体制转型与改革政策方面
        2.3 农业科技体制建设、改革建议方面
    三、研究理论、方法与资料来源
        3.1 相关理论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来源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初创时期(1897—1937)
    1.1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创建的历史背景
        1.1.1 清末中国社会政治背景
        1.1.2 改良传统农业对科技体制化的客观需要
    1.2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化萌芽
        1.2.1 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
        1.2.2 设农政,建机构,尝试农事试验研究
        1.2.3 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前期探索
    1.3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的创立
        1.3.1 组建专门学术社团,促进农学交流机制
        1.3.2 广设农业科研机构,构建农业科技体系
        1.3.3 研究与推广结合,探索服务农业生产的科技运行机制
        1.3.4 设立奖励制度,培育农学人才激励科技活动
第二章 农业科技体制曲折发展时期(1937—1949)
    2.1 国民政府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建
        2.1.1 变动频繁的国民政府农业管理机构
        2.1.2 国家农业研究机构调整
        2.1.3 农业推广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调整
        2.1.4 大学设立的农业研究推广机构
        2.1.5 战时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2.1.6 战后民国政府农业科技体制复员重建
    2.2 战争期间根据地和解放区农业科技体制
        2.2.1 确立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
        2.2.2 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2.2.3 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
        2.2.4 边区农业科技体制雏形
    2.3 日伪政府农科体制概况
        2.3.1 “满铁”名义下日伪政府农科体制由来
        2.3.2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
        2.2.3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2.2.4 日伪侵略华北地区时的农业科研机构及活动
        2.2.5 日伪的农业科技体制特点
第三章 当代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构时期(1949—1978)
    3.1 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重构阶段(1949—1957)
        3.1.1 接管重组农业科研机构
        3.1.2 组建独立的农业高等院校
        3.1.3 筹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3.1.4 从上至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3.1.5 适应计划经济的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确立
    3.2 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3.2.1 大跃进背景下农业科技机构规模扩张
        3.2.2 加强农业高校科研,科研机构精简恢复
        3.2.3 农业科技管理独立建制,两级农科组织体系形成
    3.3 农业科技体制整顿变化阶段(1966-1978)
        3.3.1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和下放
        3.3.2 农业科技计划的协作攻关
        3.3.3 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建立
    3.4 解放三十年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简要分析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时期(1978—2007)
    4.1 农业科技体制恢复与改革准备阶段(1978—1985)
        4.1.1 农业科研机构的恢复与调整
        4.1.2 专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健全
        4.1.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准备
    4.2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5)
        4.2.1 启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4.2.2 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
        4.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体制改革探索
    4.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日渐深化阶段(1996—2007)
        4.3.1 酝酿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体制改革
        4.3.2 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分类改革
        4.3.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分析
        4.3.4 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
第五章 不同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发展的影响
    5.1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及其特点
        5.1.1 分散多元的美国模式
        5.1.2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5.1.3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日本模式
    5.2 日本模式对我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影响
        5.2.1 后来居上的日本农业科技
        5.2.2 取经日本的方式——翻译、留学、考察、聘教员
        5.2.3 农业科技体制化过程中取经日本的主要内容
    5.3 美国模式对民国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3.1 美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与特点
        5.3.2 民国时期美国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3.3 仿效美国农业科技体制过程中的历史局限
    5.4 苏联模式对我国当代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4.1 学习苏联的时代背景
        5.4.2 考察苏联科学技术和农业科技体制
        5.4.3 苏联对我国当时农科体制构建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特点及动因
    6.1 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特点
        6.1.1 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的特点
        6.1.2 农业科技组织体系的变化特点
        6.1.3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变化特点
    6.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2.1 农业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的影响
        6.2.2 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6.2.3 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
        6.2.4 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发展战略的思考
    7.1 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状况
        7.1.2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问题
    7.2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7.2.1 百年来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给我们的几点历史启示
        7.2.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原则确定的三维视角
        7.2.3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7.3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战略对策
        7.3.1 科学设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7.3.2 强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机制
        7.3.3 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7.3.4 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
        7.3.5 健全多元价值的农业科技评价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历史文献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等成果情况

(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辉煌3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禽学分会成立背景及筹备经过
2 家禽学分会学术活动概览
    2.1 学术活动概览
    2.2 家禽学分会历届理事长、副理事长
    2.3“中国家禽科学研究杰出贡献奖”表彰
3 30年成果精彩绽放
    3.1 遗传育种类成果
    3.2 营养与饲料科学类成果
    3.3 禽病类成果
    3.4 产业化体系与技术推广类成果
4 寄希望于未来

(10)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文献综述
    1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中医药对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我院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细菌性肺炎
        1.1 细菌的耐药性
        1.2 耐药细菌性肺炎
        1.3 细菌耐药发展简史
        1.4 细菌耐药的流行情况及其严重性、危害性
        1.5 细菌耐药产生原因
        1.6 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1.7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8 现代医学的对策
    2 中医对耐药细菌性肺炎的认识
        2.1 病因
        2.2 病机
        2.3 预后转归
    3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中医诊疗思路
        3.1 从毒论治理论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
        3.2 从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看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机
        3.3 治法方药
        3.4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2.1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发病和证侯特征研究
        2.2 解毒活血化痰益气法疗效观察
    3 讨论
        3.1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发病和证侯特征
        3.2 疗效探讨及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关于举办“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会议通知(第二轮)[J]. 中国畜牧学会家禽学分会,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中国家禽, 2015(02)
  • [2]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九次代表会议暨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J].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秘书处. 中国家禽, 2013(10)
  • [3]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八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J].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秘书处. 中国家禽, 2012(21)
  • [4]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 朱世桂.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1)
  • [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辉煌30年[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家禽, 2011(24)
  • [6]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J].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秘书处. 中国家禽, 2007(01)
  • [7]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召开2005年工作总结年会[J].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 四川畜牧兽医, 2006(03)
  • [8]200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常务理事会在广州举行[J]. 王宝维. 山东家禽, 2004(12)
  • [9]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J]. 家禽学分会秘书处. 中国家禽, 2004(24)
  • [10]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焦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