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宅单元改造谈住宅设计

从住宅单元改造谈住宅设计

一、从一个住宅户型的修改谈住宅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敬一[1](2021)在《住宅的BIM全周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BIM一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实作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本身一词来说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被提出,BIM并不仅仅是一款软件,而是一个理念,国外给的官方定义是“20%的模型可视化,80%的协同交流”。目前我国房地产业迅速的发展,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住宅种种词汇频繁被作用于各种住宅的分类当中。将BIM技术应用在现有的居住建筑设计当中,不仅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而且对于一个需要多专业进行协同设计的住宅项目来说,BIM毫无疑问会将居住建筑设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尽管BIM技术在各大领域和企业都有所涉猎,但是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通过对BIM技术全周期的住宅设计研究展示,引发人们对居住建筑设计中使用BIM技术的必要性,使得更多的青年建筑师可以接触到BIM带来的机遇,推广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为新一代居住建筑制定更好的设计流程。本文将从BIM的发展、应用、实践多角度的进行阐述,从建筑方案设计初期到施工图设计结束,均采用BIM软件的技术应用,最后以北京长阳天地住宅项目为例,具体展现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介绍BIM技术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优势,希望未来青年建筑师可以多角度多维度的看到BIM技术的发展,将建筑设计提升到新的高度。

彭路[2](2021)在《社会意识形态视角下东西柏林居住区设计思想探究(1950S-1980S)》文中提出结合建筑历史在宏观趋同设计层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会催生出差异性的设计思潮与范式的热议课题。论文择取被誉为“世界住宅设计之窗”的柏林为研究对象的地域范畴,分析东西柏林处于“分裂”与“冷战”转型期间,其各自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趋同性,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与地域性建筑历史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绘制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设计思想的发展图谱,同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历史学科的学习维度。论文选取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设计思想演变的差异性与趋同性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视角切入,通过田野调查、图解分析、归纳总结、对比研究以及跨学科等研究方法,探讨社会意识形态与地域性建筑历史设计思潮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并厘清其对居住区设计思想发展的具体制约过程与特征。论文研究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社会意识形态与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关联性分析:从东西柏林政治体制的宏观影响,意识形态的主导规划,社会问题的客观应对,及地域认同的回归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其次,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发展概况的纵向比较研究:通过对柏林城市起源的梳理,明晰柏林城市居住区肌理的演变轨迹,并提炼50年代、60-70年代与80年代东西柏林居住区的核心设计指导思想,即分别为权力纪念的方向性空间规划、人居空间权利平等性问题及回归地域城市记忆的地域认同与归属;最后,东西柏林居住区的经典案例横向比较研究:通过图解深入剖析东西柏林经典居住区的指导思想与设计范式的差异性与共性,总结社会意识形态与其地域建筑历史思想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并明确其影响机制、过程与特点。研究最后绘制了东西柏林转型期间其居住区规划思想与设计范式的历史演变图谱,明确了宏观趋同的建筑历史维度之下,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对其地域建筑设计思想演变的差异性影响;进而提出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制约机制、制约过程与特点,明确居住区所承载的多重社会伦理等功能性意义,以此丰富与补充既有建筑历史学科的基础教学资料与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具有相似政治体制更替的城市居住区的“存量”更新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推动了学科研究向更高层级的跃迁。

陶建华[3](2021)在《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下,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当前环境下也正面临着资源浪费、粗放发展等问题。基于此背景下,国家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也愈来愈成为当前建筑业的重点研究对象。但我国近年来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配式结构体系上,对于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装配式内装厨卫部品研究则相对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越来愈多的开始关注自身居住的生活环境,以往受人忽视的厨卫空间也随之进入人们视线。装配式整体厨卫技术也正因其采用系统化设计,施工安装简便等特点,契合了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应用,但关于模块化、人性化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基于此,本文将通过以下问题的探讨对装配式整体厨卫进行研究:结合当下我国住宅发展实际情况,调查分析现阶段使用传统厨卫的居民在日常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解决策略;使用模块化的方式对整体厨房与整体卫浴间进行系统化、标准化设计,在满足预制工业化生产的同时考虑人的日常使用习惯和舒适度;在整体厨卫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践,探究整体厨卫设计理论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结合当下我国建筑行业环境,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厨卫空间在设计尺度、空间环境、安装维修、节能环保等方面难以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和舒适度要求的情况下,装配式整体厨卫技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2.采用模块化设计,对厨卫模块的部品子模块进行尺度分析,并结合居民生活习惯分析,可以在满足厨卫部品工厂预制生产的同时兼顾居民生活品质需求;3.采用人性化设计,探究符合人体尺度和心理需求的厨卫部品基础模块,整体厨卫通过系统设计可以满足多种群体的使用需求。本次研究旨在为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设计参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专业理论的完善,未来整体厨卫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宁冠龙[4](2020)在《基于开放建筑理论与BIM技术的预制装配式住宅设计》文中提出基于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建筑的建造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可大批量建造并且节能高效,已经逐渐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较慢,尤其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以及集成化方面,仍然墨守成规,且与其建造方式并未完全匹配。本文在开放建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BIM应用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对装配式建筑的特征以及建造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种具有空间多变性及适应性的且满足未来变化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方式,从设计及集成上进一步探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基于开放建筑理论体系下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实践,需要以BIM作为技术支持,将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进而以其三方面的通用点为支撑,形成统一的设计原则,在建筑的空间、功能、结构以及形式等方面实现新的转变。同时,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建筑设计研究也需要探究其可行性,以标准的、实验性的实践为基础,落实开放建筑理论、装配式建筑以及BIM技术之间的结合。本文首先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总结确定其具有:结构构件性、构件预制化以及构件集成性三种特点,其次分析国内外对装配式建筑、开放建筑理论以及BIM技术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目的及创新点。在此基础上,先对开放建筑理论进行解读,分析开放建筑理论的主体理论以及其理论基础,总结开放建筑理论的设计特点:层级划分、变量控制以及系统开放。以开放建筑理论的三个特点为基础,结合装配式住宅,对两者的契合关系进行研究。其次对BIM技术的成因以及应用范围进行剖析,进而结合装配式住宅,探讨BIM技术在其前期规划、方案设计、方案深化以及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最后以新乡市绿城福苑10号地块为实际案例,对三者结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实践探讨,确定开放建筑在装配式住宅户型空间设计中,起到了基于变量“人数”控制而做出的空间灵活性改变,以及BIM技术在装配式住宅前中后期设计过程中的IPC构件“族库”建立、3D模型模拟以及预制构件的应用。本研究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作为开放建筑理论研究以及BIM技术应用探讨的主要部分,强调了该理论在装配式住宅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和BIM技术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的模拟功能,丰富了理论与技术;二则结合新乡市绿城福苑这一实际项目进行了调研与设计研究,能够为今后该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装配住宅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姜如悦[5](2020)在《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城市住房资源紧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的情况下,外廊式集合住宅具有比常规单元式住宅更好的灵活性与公共性,从节地节能角度也更加有利于建设出面向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小型住宅,小套型成为外来人口暂居或落户的新选择,房价租金也相对更低,也是城市人才争夺战当中优选的一种住宅类型,是单元式住宅合理必要的补充,也是一项优势。文章以南方外廊式集合住宅外廊空间为研究对象。外廊空间在住宅中不是一个独立部分,而是在住宅运行系统中与外部环境、居住单元以及其它内部公共空间紧密联系的重要部分之一,从住宅内部来看,外廊空间与居住单元仅有一墙之隔,是垂直居住模式下各门各户的户前空间,从住宅外部来看,外廊既是居住空间与建筑外部环境产生联系的中间媒介,又占有建筑外立面一半的比重而影响着住宅形象与性格,因此对外廊空间的设计研究绝不能与这些相关因素割裂。文章从三个层面来对外廊空间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外部环境层面的体量与尺度、布局与景观、近地处理等设计策略,内部空间层面的外廊空间形态、户前空间以及相关联的户型布局等设计策略,以及细部层面的附属结构、绿化设置、改善视线干扰等设计策略。首先对国内南方城市中外廊式集合住宅对外廊空间进行实地调研,选取深圳、厦门两个南方城市中对7栋外廊式住宅作为主要调研对象,观察并总结外廊空间现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其次,基于外廊空间现状的不足之处,结合前期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国内外案例收集的理论基础,针对现状问题从各个层面分别提出具体的设计、改善策略,并结合对代表性案例的解读,分析、归纳外部环境层面与内部空间层面对设计策略在具体案例中的综合性运用。文章意在为建筑设计者进行外廊式集合住宅设计时,提供一套多方位的外廊空间设计策略作为参考,帮助促进外廊空间设计的有效性与附加价值,提高外廊式住宅的整体居住品质,营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

陈冰鑫[6](2020)在《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住宅的需求量持续上涨,住宅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式住宅建设方式,效率低、资源消耗高、质量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正在积极研究新型建筑工业化,改变传统的粗放式住宅建设方式,这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与我国相比,欧洲作为工业化建筑的发源地,始终保持着发展上的先进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欧洲各国在设计水平、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管理模式转型等方面的发展都很成熟。因此研究欧洲各国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对于我国新型住宅工业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视角出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讲解,并对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合理的阶段划分,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70-20世纪80年代)和信息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些基础上,本文分别对这三个时代进行深入的研究,每个时代的研究路径如下:首先,对各时代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各时代的欧洲集合住宅设计、生产、施工三个层面的工业化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层面工业化方法的特点;其次,针对工业化时代标准化、后工业化时代多样化、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工业化时代实现标准化的路径、后工业化时代实现多样化的路径以及信息化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最后,在欧洲集合住宅工业化发展三个阶段的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欧洲集合住宅的工业化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然后结合我国的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工业化集合住宅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我国应实现住宅建设转型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三化融合发展,并提出了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建议,从而对我国未来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钱奕君[7](2020)在《“极限建筑”启示下的微住宅设计方法论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资源消耗达到空前程度,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我国为例,出现了人口剧增、建设用地紧张、住房成本不断上涨等“城市病症”,另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和居住观念逐渐发生变迁,主要表现为人口规模小型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减法,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居住”作为生活的一种形式,必然也会发生革命性改变,高效可变、紧凑经济、面积小巧的“微住宅”正迎合了当下的发展趋势。“微住宅”作为严苛限制条件下产生的“极限建筑”的一个类型,空间大小受到限制,创造“小而全面、小而舒适”的高效空间利用模式,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好的建筑设计并不单一针对某类群体,应该具备普适性,抛开设计的角色满足多样化和适应性需求,这也是好的“微住宅”设计应具备的要点。基于这个理念,笔者首先选取三种常见的小户型住宅进行居住实态调研,从家庭结构、居住模式和需求倾向出发,了解多元群体的最低居住标准。整合调研结果,笔者提出建立模式化“微住宅”设计系统,对不同功能单元拆解后分别进行由小及大的分模式量化,再根据不同的群体特性选择适合其所需的功能模块,并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排布,就能得到多样化的平面布局形态。之后,再对“微住宅”的空间极致运用术和实体建构进行研究,梳理出几种能最大限度高效利用有限空间、实现空间可变性和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和对应“微住宅”特点的多样化建造体系。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分析,拓宽“微住宅”的适用人群,得出一套可供今后研究者学习参考的,与时俱进、健康舒适、灵活高效的“微住宅”设计方法论。

李雪晗[8](2019)在《住宅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宅整体厨房部品集成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业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而住宅建筑作为我国建设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在其建材生产、建筑建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境和危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无法满足人们愈加重视居住空间品质的需求。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住宅产业的转型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住宅部品作为构成住宅建筑的一个独立单元,其设计建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住宅建造的效率和质量,是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以及住宅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而人们在住宅中使用次数频繁、功能集成化高的部品之一即为厨房部品,其设计的合理程度关乎着整体住宅的性能和品质,是住宅设计中的重点。与此同时,厨房部品也是住宅中部品密度最大的部品,集中了建筑、装修、水、电、通风、供暖等各个专业,也是住宅设计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选取厨房部品进行研究,在住宅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及实用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为未来工业化住宅中整体厨房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和技术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居住品质,促进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从我国城市住宅厨房部品的发展历程出发,系统梳理了住宅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宅厨房部品创建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的变化和特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城市住宅厨房部品由各个物品和组件相互之间无关联,逐渐向着集成化整体厨房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对整体厨房的集成设计基础进行研究,通过对集成化与模块化的思考,将整体厨房进行模块化拆解,并对整体厨房的集成设计前提即相关规范进行梳理。然后通过设计问卷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我国城市家庭居民厨房操作行为、厨房部品市场现状、厨房部品集成现状以及整体厨房部品的定制流程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对我国既有厨房部品体系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工业化住宅整体厨房的设计要求有了整体的把握。并对整体厨房部品的集成设计方法与策略进行了讨论,包括整体厨房部品的集成化、模块系统的模数协调策略以及标准化与多样化的设计方式,总结提出了未来整体厨房部品的发展途径,从而为未来工业化住宅中整体厨房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和技术支撑。

王林[9](2019)在《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以商品房的设计和建造为主的住宅建设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为了优化住宅供给模式,缓解民众住房压力,租赁住房市场在政策上得到大力扶持。本文研究的租赁住宅按照其建设的主体不同可大致分为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和大型企业或开发商以租赁目的开发建设的或由住宅存量改造而来的比例自持型租赁住宅。租赁住宅相较于传统住宅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面积的限制和租户的复杂性及其高频率更替。住户不稳定性带来的多样化居住需求及有限的使用面积矛盾尖锐,致使租赁住房相较于普通住宅需要更高的适应性。论文首先从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等多方面对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对能够提高住宅适应性的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到指导住宅适应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据其建立起物质结构和住宅空间分离的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其次在构建的设计体系下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大量不同国家地区的适应性住宅实践项目进行研究。将案例研究的结果对应理论研究的总结归纳,得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以及设计方法。最后将其与我国租赁住房的特点与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可以为我国租赁住房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的相关策略。本研究提供的方法和信息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或实践租赁住房设计适应性问题的背景。设计策略本身具有设计适应性租赁住房的实用价值。设计策略还可以用作评估工具,以对现有租赁房屋的适应程度进行分析。总之,本研究中提供的方法和信息对于与租赁住宅适应性相关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梦雪[10](2019)在《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和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连为例》文中提出集合住宅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形态演进及居民城市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东北地区的集合住宅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1998年商品房改革完成为界的福利分房制和市场化制,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解决基本生理需求到高级心理需求的过程,其中二十余年的集合住宅商品化发展,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了大量设计问题。本文以东北地区集合住宅为聚焦范围,以推行市场化集合住宅后出现的使用问题切入探讨,反观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归纳问题类型,提出初步解决策略,为今后设计从业者提供基础参考样本及设计逻辑模型。首先,确定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国家政策和规范的限制、社会经济落后、城市化进程起步等多方影响下,归纳了集合住宅发展分为多家合住、居室中心、方厅中心、起居中心、安居平稳及追求舒适六个阶段,论述了东北地区集合住宅的设计现状并指出了普遍的设计问题。其次,通过双向维度,横向层面对套型主要空间进行分解后深入剖析单一空间的发现沿革,再从纵向层面对套型空间的发展进行总结。再次,基于对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从地域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居住行为和个人需求五个方面总结了影响集合住宅套型空间设计的因素,从而为之后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根据问卷样本反馈和实地调研结果,归纳当代集合住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目标,结合最新的居民动态需求,提出了多样化需求下集合住宅套型空间的重点设计策略和系统模型,并基于目前新政策、新科技、新能源及环保背景下,对集合住宅套型空间的发展趋势做了前瞻。

二、从一个住宅户型的修改谈住宅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个住宅户型的修改谈住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的BIM全周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BIM的设计方法的应用现状
    2.1 BIM设计的概念
        2.1.1 BIM设计发展
        2.1.2 BIM技术发展的意义
        2.1.3 BIM技术初期的发展概况
        2.1.4 BIM技术的跨越与发展
        2.1.5 BIM的优势
    2.2 BIM的常用软件
        2.2.1 Bentley
        2.2.2 GraphiSOFT/Nemetschek Archicad
        2.2.3 三维CAD
        2.2.4 Revit系列
    2.3 BIM的应用
        2.3.1 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3.2 BIM在施工中的应用
    2.4 BIM与传统工程制图的对比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BIM体系下的住宅全周期设计
    3.1 BIM技术在住宅前期策划阶段的应用
        3.1.1 前期资料信息的收集
        3.1.2 相关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享
        3.1.3 设计信息的交流设计
    3.2 BIM技术在住宅初步设计阶段的应用
        3.2.1 建立概念模型
        3.2.2 进行基础体量分析
        3.2.3 方案的初步设计
    3.3 BIM技术在住宅方案深化阶段的应用
        3.3.1 平面空间深化
        3.3.2 立面设计深化
        3.3.3 剖面绘制
        3.3.4 详图绘制
    3.4 BIM技术在住宅的施工优化阶段的应用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BIM实践案例——以北京长阳西站产业化居住项目为例
    4.1 案例基本情况
        4.1.1 项目概况
        4.1.2 BIM如何介入项目
    4.2 前期规划策划阶段
    4.3 初步概念设计阶段
        4.3.1 “强排”概念规划
        4.3.2 小区道路分析
        4.3.3 建立图元数据库绘制图纸
        4.3.4 空间设计
        4.3.5 构建BIM信息模型的优势和问题
    4.4 方案深化阶段
        4.4.1 可视化分析场地布局和初步户型
        4.4.2 BIM在方案深化阶段的优势
    4.5 建筑施工构件优化阶段
        4.5.1 施工图出图
        4.5.2 专业协同设计与图纸表达
        4.5.3 施工阶段BIM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社会意识形态视角下东西柏林居住区设计思想探究(1950S-198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与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相关界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概念界定
        1.4.3 研究范畴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田野调查
        1.5.2 图解分析
        1.5.3 归纳总结
        1.5.4 对比研究
        1.5.5 跨学科研究
    1.6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2 东西柏林社会意识形态与居住区设计的关联性
    2.1 社会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2.1.1 政治事件的宏观影响
        2.1.2 意识形态的形式呈现
        2.1.3 社会问题的客观应对
        2.1.4 地域认同的主观回归
    2.2 社会客观问题对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影响
        2.2.1 政治权力空间与城市居住区规划
        2.2.2 居民空间权利与居住空间设计
        2.2.3 城市历史文脉与旧居住街区修缮
    2.3 建筑设计思想对居住区设计创作的影响
        2.3.1 包豪斯学派与城市福利住宅
        2.3.2 功能主义思潮与大板装配住宅
        2.3.3 IBA国际展览与开放性多元住宅
    2.4 小结
3 东西柏林近代城市居住区设计发展概述
    3.1 柏林城市文脉的居住区溯源(1300S-1800S)
    3.2 工业化时期和古典主义(1800-1862)
    3.3 战后居住区现代化尝试(1862-1914)
        3.3.1 扩张前期
        3.3.2 扩张后期
    3.4 东西柏林居住区建设的新方向(1914-1949)
        3.4.1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福利住宅
        3.4.2 纳粹统治时期的新居住区建设
        3.4.3 战后修复重建的既有居住街区
    3.5 东西柏林近代居住区多元化设计
        3.5.1 权力纪念性空间与居住区规划设计(1950S)
        3.5.2 人居空间问题与居住区空间设计(1960S-1970S)
        3.5.3 地域认同反思与居住区改造修缮(1980S)
    3.6 小结
4 东西柏林近代城市居住区经典案例对比研究
    4.1 权力纪念空间与居住区指向性规划设计(1950S)
        4.1.1 主要设计思想及代表建筑师
        4.1.2 指向性与自由式规划
        4.1.3 纪念性与简洁式立面
        4.1.4 密集型与开放式空间
        4.1.5 材料建构及其他
    4.2 人居空间优化与居住区开放性空间设计(1960S-1970S)
        4.2.1 重建型与修缮型街区更新
        4.2.2 外向型与内向型规划设计
        4.2.3 功能性与人性化空间组织
        4.2.4 大板式与协作式建造范式
    4.3 地域文脉认同与居住区“点带面式”修缮激活(1980S)
        4.3.1 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建设发展
        4.3.2 修建并行与谨慎修缮的建造范式
        4.3.3 外向街道与内向庭院的空间激活
        4.3.4 新旧置换与批判重建的形式设计
        4.3.5 预制面板与粉刷饰面的立面更新
    4.4 小结
5 社会意识形态对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的制约关系
    5.1 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设计的制约机制
        5.1.1 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居住区设计
        5.1.2 居住区伦理功能呈现意识形态特征
    5.2 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设计的制约过程
        5.2.1 意识形态主导居住区的方向性规划
        5.2.2 社会问题催发居住区的人性化设计
        5.2.3 地域认同反思居住区的伦理功能
    5.3 社会意识形态对居住区设计的制约特点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建筑室内体验空间图表
附录2:案例遴选图表
附录3:图录及表录
致谢

(3)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厨卫现状
        1.2.2 国内厨卫现状
        1.2.3 我国整体厨卫设计既往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住宅产业化的含义
        2.1.2 住宅建筑的工业化
        2.1.3 住宅建筑的标准化
        2.1.4 住宅建筑的部品化
        2.1.5 住宅建筑的模块化
        2.1.6 整体厨卫
    2.2 住宅厨卫设计建造方式演变与分析
        2.2.1 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厨卫
        2.2.2 工业化生产方式-整体厨卫
        2.2.3 整体厨卫与传统厨卫比较分析
    2.3 整体厨卫的模块化设计理论
    2.4 厨卫部品体系
    2.5 小结
第三章 传统住宅厨卫空间使用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典型户型入户调研结果分析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厨卫平面类型调研及分析
        3.1.3 厨卫使用现状调研
        3.1.4 入户调研结果分析
    3.2 住户厨卫使用需求问卷分析
        3.2.1 调研对象的选择和展开
        3.2.2 问卷分析—户型分析
        3.2.3 问卷分析—厨房问题分析
        3.2.4 问卷分析—卫浴间问题分析
        3.2.5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整体厨卫设计方法探究
    4.1 整体厨房
        4.1.1 整体厨房设计依据
        4.1.1.1 国内厨房设计相关规范要求
        4.1.1.2 整体厨房的平面布置
        4.1.2 整体厨房的构成体系
        4.1.2.1 整体厨房的外围护体系及材质
        4.1.2.2 整体厨房的设备及管线
        4.1.3 整体厨房的模块化设计
        4.1.3.1 厨房工作模式
        4.1.3.2 厨房部品子模块
        4.1.3.3 整体厨房模块化分析
        4.1.4 整体厨房的人性化设计
        4.1.4.1 储藏空间设计
        4.1.4.2 设施尺寸设计
        4.1.4.3 空间流线设计
        4.1.4.4 使用安全性
    4.2 整体卫浴
        4.2.1 整体卫浴间设计依据
        4.2.1.1 国内卫浴间设计相关规范要求
        4.2.1.2 整体卫浴间的类型
        4.2.2 整体卫浴间的构成体系
        4.2.2.1 整体卫浴间的外围护体系及材质
        4.2.2.2 整体卫浴间的设备设施及管线布置
        4.2.3 整体卫浴间的模块化设计
        4.2.3.1 整体卫浴间部品子模块
        4.2.3.2 整体卫浴间模块化分析
        4.2.4 整体卫浴间的人性化设计
        4.2.4.1 卫浴设施尺寸设计
        4.2.4.2 使用安全性
    4.3 小结
第五章 整体厨卫设计实例分析-以合肥滨湖沁园为例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厨卫特征分析
        5.2.1 项目厨房特征
        5.2.2 项目卫浴间特征
    5.3 项目户型分析
    5.4 项目整体厨房设计应用
        5.4.1 项目厨房空间尺寸
        5.4.2 模块化设计
        5.4.3 人性化设计
        5.4.4 布置模式选择
        5.4.5 项目厨房方案设计
    5.5 项目整体卫浴间设计应用
        5.5.1 项目卫浴间空间尺寸
        5.5.2 模块化设计
        5.5.3 人性化设计
        5.5.4 布置模式选择
        5.5.5 项目卫浴间方案设计
    5.6 项目整体厨卫剖面设计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概要
    6.2 研究成果
    6.3 研究启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开放建筑理论与BIM技术的预制装配式住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理念:生态设计
        1.1.2 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
        1.1.3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问题
        1.1.4 开放性建筑理论与BIM应用技术的演变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1.2.3 国外开放建筑体系与BIM应用研究现状
        1.2.4 国内开放建筑体系与BIM应用研究现状
        1.2.5 综述小结与思考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程序与方法
        1.5.1 研究程序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以开放建筑理论为基础的装配式住宅设计研究
    2.1 我国装配式建筑旳发展现实剖析
        2.1.1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背景及成因
        2.1.2 我国装配化建造的现存问题及成因
    2.2 装配式住宅设计的特点分析
        2.2.1 集成设计
        2.2.2 模数协调
    2.3 开放建筑理论内涵解读
        2.3.1 开放建筑主体理论
        2.3.2 开放建筑理论基础
    2.4 开放建筑的设计特点总结
        2.4.1 层级划分
        2.4.2 变量控制
        2.4.3 系统开放
    2.5 装配式住宅与开放性设计的契合关系
        2.5.1 典型案例分析
        2.5.2 使用者的参与设计机制
        2.5.3 增强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性
        2.5.4 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2.5.5 适应性的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设计中的应用
    3.1 BIM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3.1.1 传统二维设计的局限性
        3.1.2 BIM技术带来的建筑数字化设计的思维模式
    3.2 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关键环节
        3.2.1 预制装配式住宅基本模数的确定
        3.2.2 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及优化
        3.2.3 PC构件的深化设计
    3.3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设计中的应用
        3.3.1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前期规划中的应用
        3.3.2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3.3.3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方案深化中的应用
        3.3.4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与BIM技术的研究性装配式住宅设计
    4.1 我国装配式住宅目前存在的问题
        4.1.1 套型设计单一化,住户参与性差
        4.1.2 适应性设计不足,空间灵活性差
        4.1.3 主辅部件未分离,改造更新困难
    4.2 项目背景及设计研究过程
        4.2.1 设计项目背景
        4.2.2 具体设计步骤
    4.3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中与BIM技术视角下的预制装配式住宅设计
        4.3.1 量化调研,完成场地设计
        4.3.2 依据层级理论划分层级
        4.3.3 装配式住宅户型功能空间分析以及确定标准家具模块库
        4.3.4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装配式住宅户型空间可变性选择及空间设计
        4.3.5 探讨BIM技术在设计全生命过程中的应用
        4.3.6 体系化整合
    4.4 设计研究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地块总平面图
附录 B:10号地块日照分析图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点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地域范围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集合住宅
        1.4.2 外廊式集合住宅
        1.4.3 外廊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1 日本
        1.5.2 国内
        1.5.3 小结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南方外廊式集合住宅相关背景
    2.1 外廊式集合住宅分类
        2.1.1 集合住宅的多种分类
        2.1.2 外廊式集合住宅常见形式
    2.2 外廊空间特征
        2.2.1 外廊空间的构成要素
        2.2.2 外廊空间的基本属性
        2.2.3 外廊空间的使用者需求
    2.3 外廊空间面积计算的规定与趋势
        2.3.1 外廊空间公摊面积计算的规定
        2.3.2 公摊面积交易的趋势
    2.4 外廊空间的设计原则
    2.5 南方外廊式集合住宅调研概况
        2.5.1 项目概况
        2.5.2 调研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现状的不足
    3.1 外廊空间的使用者诉求与反馈
        3.1.1 住户对外廊空间的问题反馈
        3.1.2 住户邻里交往的意向
        3.1.3 调查结论
    3.2 外部协调情况
        3.2.1 体量与尺度
        3.2.2 布局与景观
        3.2.3 近地处理
    3.3 内部空间适宜情况
        3.3.1 外廊空间的形态比例
        3.3.2 户前空间
        3.3.3 外廊空间与户型布局
    3.4 细部设计情况
        3.4.1 附属构件
        3.4.2 视线干扰与视线联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廊空间的外部协调性设计研究
    4.1 住宅体量与尺度
        4.1.1 住宅体量过大的原因
        4.1.2 体量的横向尺度改善
    4.2 住宅布局与景观
        4.2.1 外廊景观需求的原因
        4.2.2 外廊景观内容
        4.2.3 行列式布局与外廊景观策略
        4.2.4 围合式布局与外廊景观策略
    4.3 住栋近地处理
        4.3.1 近地楼层的外廊设计
        4.3.2 底层环境与外廊的品质平衡
    4.4 设计策略的综合性运用解析——东云canal court住区
        4.4.1 项目概况
        4.4.2 注重楼层与街区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4.4.3 建筑体量消解
        4.4.4 外挂楼梯、空中连廊增加外廊开放性与连续性
        4.4.5 住栋近地处理
        4.4.6 案例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廊空间的内部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
    5.1 外廊空间形态
        5.1.1 外廊纵向空间长度
        5.1.2 外廊横向空间宽度
        5.1.3 外廊空间高宽比
    5.2 户前空间设计
        5.2.1 入户空间
        5.2.2 住户外墙界面开口形式
        5.2.3 第二次轮廓线
    5.3 促进户型布局与外廊的联系
        5.3.1 生活朝向
        5.3.2 户型的公私等级秩序
        5.3.3 户型布局与外廊的三种常见联系方式
        5.3.4 加入开放性布局的户型单元
    5.4 设计策略的综合性运用解析——葛西绿城集合住宅
        5.4.1 项目概况
        5.4.2 户型布局
        5.4.3 入户空间设计
        5.4.4 外墙开口界面
        5.4.5 第二次轮廓线
        5.4.6 视线干扰与视线联系
        5.4.7 案例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廊空间的细部设计研究
    6.1 附属构件与材质使用
        6.1.1 围护构件的造型与装饰
        6.1.2 色彩运用
        6.1.3 地面铺装
    6.2 绿化设置
        6.2.1 悬挂式盆栽
        6.2.2 放置式盆栽
        6.2.3 攀缘植物
    6.3 改善视线干扰
        6.3.1 外部入户界面调整
        6.3.2 设置可操作屏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阶段划分
    2.1 相关概念辩析
        2.1.1 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
        2.1.2 新型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现代化
    2.2 研究范围界定
        2.2.1 工业化住宅的分类
        2.2.2 本文的研究范围确定
        2.2.3 几种典型的建筑结构体系
    2.3 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阶段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化时代-标准化(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
    3.1 工业化时代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3.1.1 发展背景
        3.1.2 发展概述
    3.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3.2.1 设计层面:设计标准样本
        3.2.2 生产层面:构件预制化生产
        3.2.3 建造层面:工业化的建造方式
    3.3 工业化集合住宅的标准化路径
        3.3.1 采用标准化定型设计
        3.3.2 实现构件标准化
        3.3.3 标准化基础:模数协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工业化时代-多样化(20世纪70-80年代)
    4.1 后工业化时代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4.1.1 发展背景
        4.1.2 发展概述
    4.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4.2.1 设计层面:从构件到房屋的设计思路
        4.2.2 生产层面:构件集成为部品
        4.2.3 建造层面:多元化的建造方式
    4.3 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多样化路径
        4.3.1 缩小定型单位
        4.3.2 开放住宅设计
        4.3.3 立面多样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5.1 信息化时代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5.1.1 发展背景
        5.1.2 发展概述
    5.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5.2.1 设计层面:模块化设计
        5.2.2 生产层面:协同生产
        5.2.3 建造层面:智能化建造
    5.3 工业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5.3.1 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整合
        5.3.2 考虑住宅更新的开放设计
        5.3.3 预制技术用于住宅再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6.1 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总结
        6.1.1 从数量到质量,再到可持续的三步发展
        6.1.2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设计方法
        6.1.3 由专用体系向通用体系发展
        6.1.4 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整合的发展趋势
    6.2 从欧洲的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看我国未来的发展
        6.2.1 我国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现状分析
        6.2.2 应实现住宅建设转型期的跨越式发展
        6.2.3 跨越式发展的结果:模块化住宅
    6.3 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6.3.1 开放建筑发展缓慢
        6.3.2 部品体系不成熟
        6.3.3 可持续发展不全面
    6.4 对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6.4.1 发展开放建筑CSI住宅体系
        6.4.2 优化部品体系
        6.4.3 全面发展可持续的工业化集合住宅
        6.4.4 大力发展BIM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一: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案例年表
致谢

(7)“极限建筑”启示下的微住宅设计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住宅”研究缘起
    1.2 “城市病”背景下的“微住宅”普及需求
        1.2.1 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矛盾
        1.2.2 收入水平与住房发展不平衡
        1.2.3 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4.1 “极限建筑”
        1.4.2 居住群体多样化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微住宅”视野下国内外的多样化探索
    2.1 “微住宅”相关概述
        2.1.1 极限微建筑概念起源
        2.1.2 “微建筑”研究动态
        2.1.3 “微住宅”基本特征
    2.2 国外“微住宅”实践回顾
        2.2.1 西方:社会思潮下的小宅运动
        2.2.2 日韩:夹缝生存——极限下的理想住居
        2.2.3 新加坡:地域性集合化探索
    2.3 国内“微住宅”实践回顾
        2.3.1 香港:寄生于都市
        2.3.2 内地微住宅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群体特异性的居住实态调研及需求倾向分析
    3.1 调研概况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对象
    3.2 居住状态总结归纳
        3.2.1 入户调研现状分析
        3.2.2 住户居住使用后评价
        3.2.3 微户型住宅产品容易出现的问题
    3.3 “微住宅”居住主体需求倾向分析
        3.3.1 对各功能空间配置的需求偏好
        3.3.2 对各功能空间组合的使用偏好
        3.3.3 对适宜居住尺度的把控
    3.4 我国现实情境下的三类微型居住空间特点小结
        3.4.1 城中村的“微”住特征解读
        3.4.2 保障性住房的“微”住特征解读
        3.4.3 小户型公寓的“微”住特征解读
        3.4.4 微住宅能调解中国当下的城镇居住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住宅”各功能空间的模式化设计及组合研究
    4.1 模式化“微住宅”设计系统的构建
        4.1.1 模式化住宅设计概述
        4.1.2 “微住宅”的基本模式分类
    4.2 “微住宅”内部功能空间的模式化分解
        4.2.1 必要空间的极小化设计与研究
        4.2.2 扩展空间的极小化设计与研究
    4.3 “微住宅”内部功能空间的多样化组织模式
        4.3.1 功能集成型布局
        4.3.2 脱LDK型布局
        4.3.3 “超平化”非常规组织模式
    4.4 基于群体偏好的“微住宅”平面组织设计实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住宅”的空间极致运用术及实体建构方法
    5.1 “微住宅”的空间操作手法
        5.1.1 空间的多维向度叠合
        5.1.2 空间的暧昧模糊化
        5.1.3 残余空间的妙用
        5.1.4 无限延伸的视觉设计
    5.2 “微住宅”的实体建构
        5.2.1 界面材质的轻量化
        5.2.2 多元建造体系
    5.3 “微住宅”的调适性研究
        5.3.1 城市缝隙空间的织补
        5.3.2 混合共生
    5.4 “微住宅”新理念的注入
        5.4.1 小空间,大共享
        5.4.2 智能化系统的运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表索引
附录 C:调研问卷内容及统计数据

(8)住宅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宅整体厨房部品集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阐述
        1.4.1 住宅工业化
        1.4.2 住宅部品
        1.4.3 整体厨房
        1.4.4 整体厨房设计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住宅工业化与城市住宅整体厨房基础研究
    2.1 我国城市住宅厨房部品的发展历程
        2.1.1 1949—1978年:创建时期
        2.1.2 1979—1997年:探索时期
        2.1.3 1998—今:发展时期
        2.1.4 我国城市住宅厨房部品未来发展趋势
    2.2 整体厨房集成设计基础研究
        2.2.1 集成化与模块化
        2.2.2 整体厨房的模块化拆解
        2.2.3 整体厨房的集成设计前提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住宅厨房部品现状调研
    3.1 调研目的、对象及方式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方式
    3.2 我国城市家庭居民厨房操作行为
        3.2.1 使用厨房行为模式
        3.2.2 饮食习惯
    3.3 厨房部品市场现状调研
        3.3.1 厨房家具现状
        3.3.2 厨房设备现状
        3.3.3 厨房设施现状
    3.4 厨房部品集成现状调研
        3.4.1 一级模块集成现状
        3.4.2 二级模块集成现状
        3.4.3 三级模块集成现状
    3.5 整体厨房定制流程现状调研
        3.5.1 整体厨房定制流程现状
        3.5.2 住宅厨房空间改造现状
        3.5.3 整体厨房施工模式现状
    3.6 整体厨房在我国工业化住宅中的应用现状
        3.6.1 “明日之家二号”住宅
        3.6.2 雅世·合金公寓
        3.6.3 中粮万科假日风景
    3.7 整体厨房现状问题总结
        3.7.1 厨房部品集成度问题
        3.7.2 模数协调问题
        3.7.3 标准化与个性化问题
        3.7.4 设计流程和施工模式问题
    3.8 本章小结
4 整体厨房部品集成设计方法与策略
    4.1 整体厨房部品的集成
        4.1.1 产业集成
        4.1.2 设计集成
        4.1.3 施工集成
    4.2 模块系统的模数协调
        4.2.1 部品与建筑之间的模数协调
        4.2.2 部品与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
    4.3 标准化与个性化设计
        4.3.1 基本部品标准化
        4.3.2 部品组合多样化
        4.3.3 厨房空间系列化
        4.3.4 模块选型个性化
    4.4 我国城市住宅整体厨房部品发展途径
        4.4.1 政府政策的制定
        4.4.2 BIM技术的应用
        4.4.3 居住者协同参与
5 结语
    5.1 论文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图录
表录
参考文献
附录一:我国厨房部品发展历程
附录二:厨房调研问卷
附录三:调研资料汇总
致谢

(9)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现代住宅发展历程及问题
        1.1.2 我国租赁住宅发展
        1.1.3 相关租赁住宅发展
        1.1.4 我国租赁住宅设计建设使用中的问题
    1.2 住宅适应性
        1.2.1 适应性的需求
        1.2.2 适应性的重要性
        1.2.3 适应性的定义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定义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住宅适应性理论及设计方法
    3.1 住宅适应性的萌芽与探索
    3.2 住宅适应性设计理论研究
        3.2.1 结构层级理论
        3.2.2 开放建筑理论
    3.3 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
    3.4 住宅适应性设计实践
第四章 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及案例研究
    4.1 建立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
        4.1.1 案例分析手法
        4.1.2 层级的分解
        4.1.3 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
        4.1.4 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
    4.2 案例研究
        4.2.1 案例选取
        4.2.2 信息收集
        4.2.3 案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租赁住房适应性设计策略
    5.1 分析和比较
        5.1.1 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分析
        5.1.2 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实现基础与我国租赁住房现状的比较
    5.2 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
        5.2.1 租赁住宅适应性物质类设计策略
        5.2.2 租赁住宅适应性物质类设计策略
        5.2.3 多种设计策略结合应用
        5.2.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不足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概述
        6.1.2 研究价值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租赁住房室内空间使用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和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人口基本状况改变
        1.1.2 经济发展改善居住环境
        1.1.3 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
        1.1.4 房地产住宅产品转型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对集合住宅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
        1.2.2 对集合住宅套型空间设计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解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理论基础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东北地区集合住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1 集合住宅的发展历史
        2.1.1 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
        2.1.2 住宅政策及设计规范的发展演变
        2.1.3 住宅套型面积标准的变化
    2.2 目前集合住宅建设现状和问题
        2.2.1 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设计现状
        2.2.2 目前套型设计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地区套型空间的发展演变
    3.1 套型生活空间
    3.2 套型单一空间的发展演变
        3.2.1 “厅”空间
        3.2.2 卧室空间
        3.2.3 厨房空间
        3.2.4 卫生间空间
        3.2.5 阳台空间
    3.3 套型空间组合的发展演变分析
        3.3.1 套型空间组合的发展
        3.3.2 套型功能分区的发展
        3.3.3 套内空间动线的逐步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发展演变研究的套型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归纳
    4.1 地域环境的影响
        4.1.1 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差异
        4.1.2 对套型通风组织的影响
        4.1.3 对套型空间布局的影响
    4.2 经济水平的影响
        4.2.1 居住品质要求提升
        4.2.2 居民消费结构改变
    4.3 社会因素的影响
        4.3.1 户型规模的变化
        4.3.2 家庭类型的波动
        4.3.3 居家养老的观念
    4.4 科学技术的影响
        4.4.1 结构体系的创新
        4.4.2 建筑设备的发展
        4.4.3 家居产品的更新
    4.5 居住行为与个人需求
        4.5.1 人体工程学
        4.5.2 环境行为学
        4.5.3 生理和心理需求
    4.6 本章小结
5 当代东北地区集合住宅的套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大连地区集合住宅居住现状调研
        5.1.1 调研问卷样本分析
        5.1.2 调研结果分析总结
    5.2 基于调研结果的问题归纳和需求分析
        5.2.1 调研问题归纳
        5.2.2 居民需求分析
    5.3 基于影响因素、调研问题和居住需求的设计策略研究
        5.3.1 套型空间的均好性设计
        5.3.2 套型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5.3.3 套型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5.3.4 套型空间的地域性设计
    5.4 当代集合住宅套型空间的发展方向
        5.4.1 全生命周期住宅
        5.4.2 适老型集合住宅
        5.4.3 工业标准化住宅
        5.4.4 新型智能化住宅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现有住宅套型空间调研问卷设计
附录 B 本研究调研小区汇总图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从一个住宅户型的修改谈住宅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住宅的BIM全周期设计研究[D]. 刘敬一.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社会意识形态视角下东西柏林居住区设计思想探究(1950S-1980S)[D]. 彭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D]. 陶建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开放建筑理论与BIM技术的预制装配式住宅设计[D]. 宁冠龙.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南方集合住宅外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姜如悦. 华侨大学, 2020(01)
  • [6]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D]. 陈冰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极限建筑”启示下的微住宅设计方法论研究[D]. 钱奕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住宅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宅整体厨房部品集成设计研究[D]. 李雪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9]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D]. 王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和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连为例[D]. 张梦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从住宅单元改造谈住宅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