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任务可视化编程与单元组成重构

代理任务可视化编程与单元组成重构

一、Agent任务可视编程和单元组合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宋才伟[2](2021)在《基于示教学习和任务约束的机器人作业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国家劳动人口短缺、人力成本持续增长,机器人逐渐加快了进入各行各业的脚步,机器人代替劳动者从事繁重枯燥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显着改善了生产环境。但无论是采用“机器换人”还是“人机协作”模式,都要求机器人更加拟人化与智能化,并且更易部署。机器人智能作业系统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机器人学习系统,机器人从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任务规范和知识,抽象成机器人的动作技能、控制策略和任务模型,最终要求机器人根据学习到的知识,适应动态的环境自主智能地完成操作任务。探寻面向多任务和动态环境的人-机交互式的机器人技能学习和作业规划框架,研究面向机器人自主作业的任务理解、行为模仿、行为优化及技能增长关键技术,是机器人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需求促使机器人作业能力不断升级,要求机器人具备任务快速学习和技能优化能力。传统的作业编程方法较为费时费力,无法快速迁移到新环境和新任务。机器人智能作业的第一重难关是对复杂作业的快速学习和准确复现。本文首先研究了一种高效的机器人复杂示教轨迹学习和复现框架,结合无监督轨迹分割和概率运动基元,实现在小的样本容量下,对复杂轨迹进行准确建模并精确复现,能够对机器人复杂任务进行分割和识别,加以分段学习处理。该框架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依赖于先验知识,不受任务特性限制。在仿真实验及之后的机器人实际应用中,证明了所提方法可以实现比传统单一的概率建模方法更精确的复杂轨迹学习,这在机器人抛光、喷涂、焊接等实际作业任务中具有重要价值,极大地扩展了机器人示教学习的应用场景。新一代智能机器人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具备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求机器人不仅能够实现任务特征的提取和建模,而且能够在满足任务特征约束的同时躲避移动障碍物以适应动态环境。本文研究了如何结合概率任务模型和实时安全运动规划,以实现安全与任务双导向的动态环境智能运动规划。利用概率模型学习基于场景的任务本质特征,视觉传感器实时追踪场景中任务相关物体,根据任务特征在变化的环境场景中完成作业任务。研究整臂快速避障理论,以机器人安全域概念计算机械臂的整臂碰撞风险和规避反应,实现对环境中动态障碍物的快速避障响应。研究满足任务特征约束和安全运动约束的作业规划策略,机器人在任务约束下改变自身运动躲避障碍物以满足安全作业和任务特征双约束。与传统的闭环逆运动学算法相比,所提作业规划策略在满足机器人任务特征约束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大的避障空间。机器人不仅能够产生具备拟人行为特征的运动轨迹,而且具有较强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解决了动态环境中机器人任务学习及泛化的问题。机器人任务约束除了任务特征约束和安全运动约束,还包括环境自然约束。与环境接触的作业任务具有与外界不断交互的特性,其作业规划需要时刻考虑动态环境约束的影响。因此本论文除了探究机器人自主作业中任务特征和安全约束的运动规划问题,同时聚焦动态环境约束下的力控作业安全控制问题,在满足机器人-环境接触作业任务约束的条件下,跟踪期望位置和力轮廓,实现抗干扰和性能优越的作业控制。利用多优先级任务管理策略将物理接触任务中的运动控制和力控制结合起来,实现机器人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安全要求与作业性能的权衡。利用多约束不变控制满足任务约束,实现强干扰抑制和运行安全,以示教的方式学习编码任务期望目标,并构建误差指数收敛调节器实现跟踪误差的快速消除。实验证明,在不建立复杂动力学模型的前提下,该框架能够胜任不同类型的物理接触任务,满足动态的环境约束实现扰动抑制,并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和较快的误差收敛速度。双臂协作中的协调约束是机器人自主作业另一类重要的任务特征约束。双臂协调作业不仅指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作作业,也指双臂机器人两只作业手臂之间的协作作业。协调作业的关键在于理解另一方的运动意图并根据协调约束做出正确应对。由于机器人的作业操作包含运动和力的高维信息,本文研究了利用数据降维方法解析高维输入信息得到机器人运动意图,将高维演示数据嵌入到低维的任务流形,通过任务流形关联双臂的协作技能。提出了基于高维数据解析和协作映射的双臂协调作业理论和方法。所提作业框架可以融合动态场景的避障运动规划和力控作业多约束控制等方法,作为协调操作的运动规划器,拓展了机器人智能作业的任务边界,对人机真正共融提供技术支撑。最终,通过双臂协作实验进行集成测试和验证,证实了所提机器人运动规划、安全控制和协调作业方法的有效性。

杨娟[3](2020)在《基于可视化编程工具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技术不断出现,信息技术教育亦迎来诸多变革与挑战。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此背景下,计算思维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并且成为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但思维的培养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尽早开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本研究以促进计算思维培养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探讨针对小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论文首先对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和可视化编程工具进行了相关的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并参照问题解决的一般流程将计算思维的5个核心要素(分解、抽象、算法思维、评估、概括)与信息技术日常授课流程进行有效融合,构建了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随后,选取小学六年级的两个教学班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两种不同的可视化编程工具(Scratch和Labplus),基于该模式开展了教学实践。在实践之前,先对两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然后以准实验研究展开教学实践,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后测,并结合访谈内容和学习任务单等质性资料,综合对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后,两个教学班总体的计算思维水平都有了显着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以Scratch作为编程工具的S班学生在算法思维和创造力维度上提升较为明显,而采用Labplus作为编程工具的L班学生在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维度上提升较快。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谢守国[4](2016)在《航天器飞行可视化通用框架研究》文中提出航天任务可视化是航天仿真的热门研究领域,本文在课题组多年的航天任务可视化仿真基础之上进行航天器飞行可视化研究,探究如何实现一个用于表现航天器飞行可视化的通用框架,侧重于研究实现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以便将其再应用到课题组的工程实践之中。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之后,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首先,简要介绍了框架已采用或拟采用的成熟软件工程技术,从软件工程的视角运用这些成熟技术对可视化开发平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资借鉴。其次,引入了航天器飞行过程可视化涉及到的航天领域关键知识,从面向对象的角度对飞行过程进行了可视化仿真建模,给出了领域模型。然后,分析了课题组现有框架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策略和框架设计应有的原则,运用体系结构和多线程技术进行了新的应用架构设计。最后,运用成熟、合适的软件工程技术对框架多个具体的实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了改进后的设计。特别地,以物理场可视化为例在通用性和扩展性方面进行了论述。

刘鹤丹[5](2015)在《科学计算可视化中三维等值曲面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工程科学计算领域中,基于数值计算的模型通常会得到规模庞大的数据集合,为了利用图形、图像完整准确地表达数据集合的特征、揭示其内涵,计算可视化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及工程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实际工程应用中,复杂产品设计集成了各学科领域的多种异构软件的计算分析过程,与之相关的科学计算可视化则需针对多个计算状态进行异构数据集合的处理,通常包括有限元计算结果以及测量、扫描设备所提供的数据点集的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重点在于三维数据集合的可视化,换而言之,以三维等值曲面构建技术为核心针对不同种类的数据集合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传统的三维等值曲面构建方法中,若干数据点集合来源于有限元计算结果,不仅可能产生二义性问题,而且高阶单元或加密单元的剖分方式亦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如果数据来源于离散数据集合,则如何保证复杂自由曲面之间的连续性是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复杂产品设计中的计算可视化过程为研究背景,分别探讨了有限元计算结果及离散数据集合这两种类型数据的特点,以“计算——构建——存储——优化”为研究思路、以快速有效地生成三维曲面为目标,深入剖析了四面体及六面体两种单元的数据分布特征,研究了离散数据的复杂曲面构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常用单元(8节点一阶六面体单元、10节点二阶四面体单元、20节点二阶六面体单元)的等值曲面构建技术、以及面向离散数据集合的复杂曲面拼接技术。这些技术解决了常用单元中由各类二义性引起的计算冗余代价问题,并实现了针对离散数据集合的复杂曲面间具有近似几何连续性的拼接。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提出基于对角面辅助点的等值曲面构建方法。利用常用单元插值函数计算等值点与关键特征点等几何量。结合梯度的概念及几何意义进行等值点追踪,对角面辅助点用于避免结果的不确定性,通过调整步长、合并阈值的方式来控制等值面精度及面片数目。解决了以一阶六面体单元为基础的三维等值曲面构建问题。(2)基于特征关键点及压缩索引策略建立基于二阶单元的等值曲面构建方法。简化了常用二阶单元的表面及棱边的插值函数,提出几何元素关系矩阵,通过添加特征关键点避免了二义性,解决了同一单元中存在回转面的问题,将三角化过程植入关键点抽取中,计算关键点同时直接生成面片,并提出优化修复策略以满足图形精度要求。分析了所抽取特征等值点的几何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三角面片的压缩索引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存储、分裂及优化策略,实现了降低存储及计算代价的目的。(3)面向三角Bernstein-Bezier曲面,提出具有近似几何连续性的拼接方法。深入地分析研究了自由曲面几何连续性的定义及三角Bernstein-Bezier曲面的性质,仅仅调整已有控制点来修改已有曲面,即实现了具有近似G0、G1连续的拼接。该方法不受曲面阶次、数目及拼接位置等因素的约束,保证了视觉效果,而且无需在拼接过程中进行升阶等复杂操作。(4)最后,针对可视化前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异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异构数据文档的智能分析,设计开发了具有人机交互界面的可视化系统。建立了以参数解析为基础多种计算软件的集成平台,实现了异构数据文件间的交互及访问,并在人机智能界面中提供了多种可自由定制类型的数据输入输出操作,以及数据结果的可视化功能。

封斌[6](2013)在《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研究及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用信息处理机抽象了规模大小不同、系统结构和应用范围各异的计算机系统,用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抽象了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和软硬件之间的接口,强调了信息处理机的设计不是分割开各自进行的软件或硬件系统的设计,而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Hardware Software Co-Design)。目前,在该领域的体系结构层面存在高抽象层软硬件统一建模、各阶段模型之间转换、软硬件划分等问题,在实现技术层面存在并行构件的实现、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实现等问题。本文以多核异构的粗粒度并行的信息处理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及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开发流程。格件模型是齐德昱教授发明专利《基于形式领域融合的计算模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及对应的设计方法。基于该专利,本论文首先为信息处理机提供了一种新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统一抽象了信息处理机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及之间的接口;其次,本论文提供了一种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用以弥补当前软件开发方法对并行系统及软硬件协同系统支持的不足。本论文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系统级设计模型、系统级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技术,使得信息处理机可以像工业品一样,通过格件的组装、融合,得以快速实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针对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设计层次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描述方法。格件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用格件融合器抽象了具体功能的实现,封装了并行实现的软硬件构件的细节,提供了规范的接口对外服务,具有可重用性;用预制场定义了一组抽象规则,用以规范特定领域内的各融合器之间的通信方法和执行顺序,并为设计者提供了建立应用模型的框架;用格叙/场叙记录了格件模型的系统配置和连接状态;角格件引擎解析并执行格叙/场叙。基于格件的系统描述模型在高层抽象了信息处理机的构成,屏蔽了具体功能软硬件实现方案的区别和底层物理平台的多样性。2.针对现有并行应用及软硬件协同系统开发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格件的、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自顶向下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基于格件、并在预制场规范下建立的系统描述模型贯穿信息处理机开发全过程,并具备如下特征:1)可执行性,即可直接执行该模型以进行仿真验证,并支持基于该模型的设计空间搜索和系统协同综合;2)软硬件统一性,即针对系统功能建模,在实现阶段才进行软硬件划分;3)全局同构性,即系统开发的各阶段均基于该模型,并可直接转换为代码模型。用于软硬件系统设计领域的预制场采用了通信顺序进程模型作为并行编程的规范,采用标准C语言的扩展集impulseC语言作为融合器的实现手段。3.针对软硬件协同领域设计空间巨大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去耦合的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设计空间搜索模式。传统的设计方法在相互制约的多个系统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下(如成本,功耗,时间特性等),无法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的设计方案。本文提出了基于系统描述模型的设计空间搜索算法,将传统的软硬件二元映射的搜索模型扩展为软硬件k路映射搜索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在设计空间中自动搜索Pareto最优解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建立规范的接口,将多目标优化算法的问题描述与问题求解进行去耦合化,从而实现了多种求解算法的平滑接入。本文最后一章使用格件模型实现了基于多核可编程片上系统(MPSoC)的节点级信息处理机,基于MPSoC的复杂嵌入式设备是异构多核粗粒度信息处理机的典型代表。本设计方法并可通过平滑扩展来构造单板级、服务器级、集群级的信息处理机。

周新华[7](2009)在《基于多Agent的信息家电智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家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家庭的需要,人们需要能够自动获取外界信息、能与其它家电协同合作并具有智能化的信息家电(IA),因此信息家电智能化的发展是未来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Agent的主动性、智能性、交互性、协作性、学习性、移动性等特点,将智能Agent技术应用到信息家电的研究中,这将具有很重要的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未来的智能家居系统中,有不同种类的信息家电,多智能体系统(MAS)提供了一种使分散的自治信息家电间有效地建立联系,并能通过协调与协作共同完成一些复杂任务的机制,并且对于个体信息家电的加入、退出提供较为宽松的约束和相对灵活的机制,这对于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信息家电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点是传统的集中控制模式所难以实现的。基于信息家电智能化的需要,本文将每个信息家电设备看成一个“智能体”,这些“智能体”能够根据主人的习惯自动设置自己的参数,主动作出反应;提出了基于MAS技术的信息家电系统的模型——MIAS,并研究了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总结归纳出模型中各个Agent的特征和分类。同时,还按照Agent的有关理论对各类Agent概念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了家电设备Agent、家庭网关Agent、组织规划Agent的实现模型。设计了一个实用性强的IAAgent的功能模块,此结构既能表示IA设备的通信,又能进行行为推理和规划,为解释IA Agent的自主性,建构不同类型的信息家电Agent提供了统一的平台。通过各个信息家电Agent的通信和协作来实现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本文根据MIAS多Agent学习的要求,在已有的强化学习的基础上,结合Q-Learning和模糊逻辑的优点,提出模糊-Q学习算法,使IAAgent的自治智能推理建立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提高IAAgent知识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吴瑜鹏[8](2007)在《智能CNC自动编程系统性能优化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本论文针对CNC自动编程问题本身的特点及有机集成要求,拟采用优化理论和分布式人工智能中的智能Agent理论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寻找新的CNC自动编程的实现方法,并实现CNC加工过程中各方面的有机集成,使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自适应性。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制造领域智能集成系统的发展方向,总结近期一些研究成果,发现可扩展标识语言(XML)技术已渗透到制造领域,并呈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从而提出把XML作为新的集成系统数据交换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自动编程系统中涉及到的以XML实现数据交换的一些关键技术。XML语言也是人工智能Agent技术的实现技术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与自动编程系统相关的数据交换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基于Agent的集成系统接口技术的实现方法。本文使用.NET框架作为开发平台,运用ObjectARX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包括CAD图元认别技术、XML与AutoCAD图形数据转换技术、XML与NC代码的转换技术等。

陈亮[9](2007)在《NS2代码自动生成的交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的日益复杂,如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J2EE)以及微软的软件平台如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MFC)和DOT NET等,代码生成技术在专业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使用代码生成技术,无论是购买第二方的代码生成器,还是自行开发的代码辅助生成软件,都可以极大地加快应用软件的编程速度,降低错误发生率,从而提高应用软件的生产效率。同时,任何代码生成技术也是由人机交互界面和底层功能实现组成,二者缺一不可。界面设计是构造系统得重要步骤。好的界面设计使用户更方便容易的使用整个系统,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也对底层功能产生影响。NS是一款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多协议的以C++和模拟脚本Otcl语言开发使用的软件,由于它是免费的,且模拟功能强大,在教学研究中作用日益显着。因为不断有人对其原有构件的补充,NS模拟脚本代码越发的复杂起来,开发NS模拟脚本代码的代码生成系统有助加快NS模拟的编程速度,降低错误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1、简单介绍NS2软件。2、分析了NS2的模拟脚本的语义语法,并归纳出其基本组成。3、提出符合要求的代码生成系统和界面设计模型。4、根据相应模型交互设计了NS2代码模拟生成系统。5、测试和评估该系统。

陈继刚[10](2006)在《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带来了制造业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也为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铝合金轮毂制造业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中的优势行业,论文基于典型的铝合金轮毂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其集成制造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绪论部分综述研究背景与相关文献,说明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然后,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论文分析了制造模式的发展与转变、现代集成制造概念,研究了独立企业与集团企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构成。针对铝合金轮毂业的企业战略、产品与制造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了铝合金轮毂制造系统的信息集成模式。论文对集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述了信息系统建模方法,提出了集成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应用体系;详细地阐述了系统开发中,面向对象的基于UML建模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阐述了软件开发中的B/S模式,以及ASP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论文针对基于定单的生产计划过程进行了研究,然后,阐述了相关几个量的数学处理方法。论文研究了铝合金轮毂集成开发体系,提出了开发体系的概念、特点、结构模型,并设计了集成开发流程、集成开发平台、异地敏捷开发系统。针对原型企业,论文对制造信息进行了分析与汇总,建立了铝合金轮毂企业的市场与经营流程,描述了集成的生产制造与质量保证信息流程。基于各类信息过程与流程,进行了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与信息结构设计。最后,论文阐述了所开发系统的实现过程。通过阐述各功能模块的具体组成设计,以及提供的丰富的开发界面,详细地介绍了系统模块的实现,简述了系统运行、维护和应用效果。论文研究与原型系统开发,可以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信息建设,尤其对铝合金轮毂制造,提供参考。

二、Agent任务可视编程和单元组合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gent任务可视编程和单元组合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示教学习和任务约束的机器人作业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机器人技能学习和作业规划研究现状
        1.2.1 基于人机交互的机器人示教学习技术
        1.2.2 机器人任务约束作业规划技术
        1.2.3 双臂机器人协调作业规划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复杂示教轨迹自动分割与精确编码
    2.1 引言
    2.2 无监督轨迹分割
        2.2.1 轨迹特征点检测
        2.2.2 非极大值抑制筛选关键点
        2.2.3 HSMM定义公共关键点
    2.3 示教轨迹的学习编码
        2.3.1 单个轨迹的建模和复现
        2.3.2 综合所有演示轨迹的运动模型设计
    2.4 复杂轨迹的分割与编码实验结果
        2.4.1 实验平台设置和空间配准
        2.4.2 机器人喷涂作业的分割与编码结果
        2.4.3 与典型轨迹编码方法的性能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任务特征约束的动态场景运动规划
    3.1 引言
    3.2 动态环境任务模型构建
        3.2.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3.2.2 构建参数化高斯混合模型
    3.3 实时动态响应的机器人运动规划
        3.3.1 机械臂安全域定义
        3.3.2 任务约束限制的安全规划策略
        3.3.3 基于最优采样的安全规划策略
    3.4 机器人动态场景运动规划实验结果
        3.4.1 演示数据处理及学习结果
        3.4.2 动态场景运动规划实验验证
        3.4.3 动态场景安全规划策略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约束不变控制的接触作业规划
    4.1 引言
    4.2 机器人系统多约束控制
        4.2.1 多优先级逆运动学
        4.2.2 非线性系统不变控制
        4.2.3 等式和不等式约束的控制律
    4.3 接触作业的任务目标实现
        4.3.1 动态运动基元编码任务目标
        4.3.2 力误差的快速收敛
    4.4 机器人接触任务多优先级控制
        4.4.1 表面抛光多优先级控制
        4.4.2 轴孔装配多优先级控制
    4.5 与环境接触作业实验结果
        4.5.1 机器人表面抛光实验
        4.5.2 机器人轴孔装配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任务流形的双臂协调作业规划
    5.1 引言
    5.2 从操作数据学习任务流形
        5.2.1 混合因子分析建模高维操作数据
        5.2.2 基于变分贝叶斯混合因子的信息提取
    5.3 基于任务流形的双臂协调作业映射
        5.3.1 任务流形的全局协调算法
        5.3.2 基于任务流形的动作映射算法
    5.4 双臂自主协调作业实验结果
        5.4.1 协作任务模型学习和作业复现
        5.4.2 协作任务动作映射实验
        5.4.3 基于任务流形的双臂装配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可视化编程工具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计算思维的新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过程与方法
        1.4.1 研究过程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整体架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计算思维的相关概念
        2.1.2 可视化编程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主义
        2.2.2 建构主义
        2.2.3 做中学
第三章 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析
    3.1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必要性
        3.1.1 小学生思维的特征
        3.1.2 计算思维在小学培养的重要性
    3.2 信息技术课中计算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3.2.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3.2.2 信息技术课中培养计算思维的相关研究
    3.3 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设计
        3.3.1 问题解决的一般流程
        3.3.2 计算思维培养的相关教学模式
        3.3.3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设计
第四章 问题解决模式在可视化编程教学中的应用
    4.1 研究设计
        4.1.0 可视化编程工具的选择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工具
        4.1.4 实验设计
        4.1.5 教学评价设计
    4.2 研究前测
    4.3 教学实践
        4.3.1 Scratch教学实践
        4.3.2 Labplus教学实践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基于计算思维量表的教学效果评价
        4.4.2 学生访谈分析
        4.4.3 学习任务单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创新
        5.1.3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航天器飞行可视化通用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工程技术及软件平台分析
    2.1 OpenGL及场景图简介
    2.2 软件工程相关技术
        2.2.1 软件体系结构
        2.2.2 模式
        2.2.3 UML
        2.2.4 结论
    2.3 软件平台分析
        2.3.1 可视化平台坐标系分析
        2.3.2 Vega/Vega Prime
        2.3.3 OSG与OSGEarth
        2.3.4 OGRE
        2.3.5 Qt与MFC
        2.3.6 对比分析
        2.3.7 结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航天领域分析、设计与建模
    3.1 航天领域关键知识
        3.1.1 航天器飞行过程简述
        3.1.2 常用坐标系及其相互转换
    3.2 飞行过程建模
        3.2.1 可视化仿真的一般流程
        3.2.2 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
        3.2.3 领域建模
    3.3 小结
第四章 通用框架架构分析与设计
    4.1 既有框架面临的挑战
    4.2 既有框架及其开发技术分析
        4.2.1 初步分析
        4.2.2 改进策略
    4.3 框架设计原则
    4.4 应用架构设计
        4.4.1 架构风格选择
        4.4.2 架构设计
        4.4.3 框架核心机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用框架实现研究
    5.1 设计与实现的约束分析
    5.2 仿真实体类设计与实现
        5.2.1 早期设计与实现的分析
        5.2.2 改进早期实现的尝试
        5.2.3 基于设计模式的重构
    5.3 仿真特效类设计与实现
        5.3.1 基于模式的重构
        5.3.2 立体显示与基于Geometry的实现分析
    5.4 数据驱动机制设计与实现
    5.5 配置文件设计及其解析
        5.5.1 既有设计及其分析
        5.5.2 改进的设计
        5.5.3 配置文件解析
    5.6 数据结构设计
    5.7 面向新需求的分析
        5.7.1 物理场可视化分析
        5.7.2 物理场可视化设计、实现及集成
    5.8 通用框架应用案例
        5.8.1 平流层飞艇可视化仿真
        5.8.2 全程虚拟飞行可视化仿真
        5.8.3 导弹试验侦察可视化仿真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的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科学计算可视化中三维等值曲面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科学计算可视化
        1.2.2 针对有限元计算数据集合的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样条曲面的离散数据集合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及在复杂产品设计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工作
        1.3.1 本文特色及先进性
        1.3.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对角面辅助点的一阶六面体单元的等值曲面构建
    2.1 研究目的
    2.2 一阶六面体单元性质及特征
        2.2.1 单元内部标量场分布特征
        2.2.2 经典等值曲面构建方法及分析
    2.3 基于对角面辅助点的等值曲面构建方法
        2.3.1 算法概述
        2.3.2 对角面辅助等值点抽取
        2.3.3 提取、合并三角面片
    2.4 实验示例与结果分析
        2.4.1 等值点提取
        2.4.2 曲面构建
        2.4.3 应用与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特征关键点的10节点二阶四面体单元的等值曲面构建
    3.1 研究目的
    3.2 二阶四面体单元性质及特征
        3.2.1 几何结构
        3.2.2 插值函数
    3.3 基于特征关键点的等值曲面构建方法
        3.3.1 方法概述
        3.3.2 等值点的抽取
        3.3.3 构建曲面的子面片生成
    3.4 实验示例与结果分析
        3.4.1 关键点效果
        3.4.2 克服不确定性
        3.4.3 与剖分后MT方法对比分析
        3.4.4 全局坐标系中的实际效果与代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压缩索引结构的20节点二阶六面体单元的等值曲面构建
    4.1 研究目的
    4.2 二阶六面体单元几何结构及等参插值函数
    4.3 基于压缩索引结构的等值曲面构建方法
        4.3.1 方法概述
        4.3.2 关键点计算提取
        4.3.3 压缩索引结构
        4.3.4 基于索引的面片生成及优化策略
    4.4 实验示例与结果分析
        4.4.1 单元内关键点效果
        4.4.2 克服不确定性
        4.4.3 剖分后MC算法对比分析
        4.4.4 全局坐标系中的实际效果与代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角Bernstein-Bezier曲面之间的近似几何连续快速拼接
    5.1 研究目的
    5.2 三角Bernstein-Bezier曲面相关理论
        5.2.1 数学表达形式
        5.2.2 de Casteljau算法
        5.2.3 离散数据的插值曲面
        5.2.4 几何连续性定义及拼接条件
    5.3 近似G~0光滑拼接
        5.3.1 定义与拼接基本条件
        5.3.2 拼接方法
    5.4 近似G~1光滑拼接
        5.4.1 定义
        5.4.2 理论推导
        5.4.3 连续相容性问题处理
    5.5 实验示例与结果分析
        5.5.1 简单拼接
        5.5.2 复杂拼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科学计算可视化在复杂航空航天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6.1 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总体设计
    6.2 详细模块介绍
        6.2.1 参数解析
        6.2.2 智能界面接口
        6.2.3 计算软件集成
        6.2.4 可视化功能实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其他科研工作
作者简历

(6)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研究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处理机
        1.1.2 体系结构的描述方法层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1.3 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开发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设计基础
    2.1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传统流程及分析
    2.2 信息处理机硬件体系结构分析
        2.2.1 硬件加速机制分析
        2.2.2 硬件体系结构分析
    2.3 信息处理机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2.4 软硬件协同领域的系统描述模型及描述语言
        2.4.1 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模型
        2.4.2 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描述语言
    2.5 格件模型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
    3.1 格件模型系统及其特点
        3.1.1 格件模型的系统功能结构
        3.1.2 本方法系统描述模型的特点
    3.2 格件模型体系结构的构成
        3.2.1 融合器
        3.2.2 预制场
        3.2.3 模型的解析-解析引擎的实现
        3.2.4 融合器的执行--执行引擎的实现
        3.2.5 格件模型的应用实例
    3.3 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3.3.1 基于格件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3.3.2 所需解决的技术难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场和基场融合器的具体实现
    4.1 预制场编程模型的确定及实现
        4.1.1 流式编程模型
        4.1.2 预制场的并行编程模型
        4.1.3 融合器的描述语言—ImpulseC
    4.2 基场融合器的设计
        4.2.1 基融合器的粒度选择
        4.2.2 融合器的形式化描述
        4.2.3 融合器的接口定义
    4.3 CSP预制场融合器的设计与实现
        4.3.1 基场融合器的实例化过程
        4.3.2 基场融合器的描述
    4.4 预制场场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4.5 实例分析:基于格件的边缘检测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空间搜索问题求解算法研究
    5.1 设计空间搜索问题研究
        5.1.1 设计空间搜索问题描述
        5.1.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形式化定义
        5.1.3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进化算法求解
    5.2 系统设计及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5.2.1 系统设计/去耦和问题描述
        5.2.2 编码空间对个体操作的算法描述
        5.2.3 解空间对个体的评估选择算法
    5.3 设计空间搜索实例-智能手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格件模型系统开发环境及设计实例
    6.1 格件模型开发环境的具体构成
    6.2 以单芯片解决方案(MPSOC)为目标平台的车牌识别系统
    6.3 目标系统的扩展
结论
    本文总结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多Agent的信息家电智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信息家电概述
    1.2 智能代理技术概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信息家电系统模型
    2.1 信息家电系统组成
    2.2 信息家电系统的特点
    2.3 信息家电系统的实现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MAS的信息家电系统框架
    3.1 信息家电系统的MAS模型
    3.2 MIAS的系统功能
    3.3 一个应用示例
    3.4 MIAS中多Agent的实现方式
    3.5 IA Agent行为
    3.6 家庭网关 Agent
    3.7 组织规划 Agent
    3.8 本章小结
4 MIAS模型中多 Agent的通信和协作
    4.1 多 Agent的通信
    4.2 多 Agent的协作
    4.3 本章小结
5 MIAS模型中Agent的混合学习
    5.1 多Agent学习基本理论
    5.2 IA Agent模糊 Q学习(Fuzzy Q-Learing)
    5.3 IA Agent多步 Q学习算法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智能CNC自动编程系统性能优化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来源及其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的意义
    1.2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2.1 数据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数据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数控编程技术的发展概况
        1.3.1 国内外数控编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数控编程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制造领域智能集成系统
    2.1 制造领域集成系统
        2.1.1 制造企业中 CIMS的功能界定
        2.1.2 制造企业集成框架的发展趋势
    2.2 XML技术在制造领域的研究应用
    2.3 基于 Agent的制造系统集成
        2.3.1 基于 Agent的制造系统
        2.3.2 应用集成模型
        2.3.3 基于 STEP/XML的产品数据交互
    2.4 基于 XML的智能 CNC自动编程系统
第3章 XML技术及数据交换转换器
    3.1 XML技术概述
        3.1.1 XML简介
        3.1.2 XML相关研究领域
        3.1.3 产品数据模型与产品数据交换
        3.1.4 XML新型数据交换方式
    3.2 AutoCAD图形数据与 XML之间的转换
        3.2.1 AutoCAD图形数据
        3.2.2 XML描述 AutoCAD图形数据
    3.3 XML与 NC代码之间的转换
        3.3.1 NC代码
        3.3.2 3B代码数据结构
        3.3.3 图形自动编程方法
        3.3.4 图形提取和排序方法
    3.4 系统实现
        3.4.1 开发平台简介
        3.4.2 实现方法
        3.4.3 运行实例
    3.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4章 基于 AGENT智能数据接口
    4.1 Agent及多 Agent系统简介
        4.1.1 Agent
        4.1.2 多 Agent系统
    4.2 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智能制造
    4.3 基于 Agent技术的 CAx集成系统接口
        4.3.1 CAx集成系统接口的功能
        4.3.2 接口实现
    4.4 基于 Agent技术的 CAx集成系统接口的优缺点
第5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NS2代码自动生成的交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论文研究背景
    1.3 本文的所做的工作
第2章 NS2 的基本知识
    2.1 NS2 的介绍
    2.2 NS2 的组成
    2.3 NS2 仿真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Otcl 语言
    3.1 Otcl 简单介绍
    3.2 Otcl 的基本语法
        3.2.1 Tcl 的语法规则
        3.2.2 Otcl 语法介绍
    3.3 NS2 使用 Otcl
        3.3.1 Otcl 调用 C++ 对象
        3.3.2 具体举例
    3.4 NS2 仿真代码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关的基础知识与设计理念
    4.1 交互设计
        4.1.1 交互设计发展
        4.1.2 交互设计过程
    4.2 代码自动生成
        4.2.1 概况介绍
        4.2.2 代码自动生成的发展过程
    4.3 实例模型设计
        4.3.1 人机交互界面模型设计
        4.3.2 几种用于交互的实例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S2 代码自动生成系统的交互设计
    5.1 系统与需求分析
        5.1.1 系统分析
        5.1.2 需求分析
    5.2 NS2 代码生成的交互规范模型
    5.3 交互式代码生成系统架构
    5.4 具体实现
        5.4.1 消息分类模块
        5.4.2 各子模块系统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测试与评估
    6.1 功能测试与评估
    6.2 性能测试与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的完成的工作与进一步改进
    7.2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铝合金轮毂制造信息集成模式
    2.1 制造模式的发展与转变
    2.2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
    2.3 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系统的信息集成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集成信息系统的建模体系
    3.2 集成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
    3.3 信息系统的几个数学处理方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毂产品集成开发平台研究与设计
    4.1 产品开发概况
    4.2 集成开发流程设计
    4.3 集成开发体系
    4.4 集成开发平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设计
    5.1 制造信息汇总
    5.2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5.3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总体信息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成制造信息系统实现
    6.1 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规划
    6.2 系统开发与实现
    6.3 系统运行、维护与应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Agent任务可视编程和单元组合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示教学习和任务约束的机器人作业规划研究[D]. 宋才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可视化编程工具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D]. 杨娟. 苏州大学, 2020(03)
  • [4]航天器飞行可视化通用框架研究[D]. 谢守国.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4)
  • [5]科学计算可视化中三维等值曲面构建方法研究[D]. 刘鹤丹. 东北大学, 2015(07)
  • [6]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研究及其实现[D]. 封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7]基于多Agent的信息家电智能化研究[D]. 周新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 [8]智能CNC自动编程系统性能优化研究与实现[D]. 吴瑜鹏. 南昌大学, 2007(06)
  • [9]NS2代码自动生成的交互设计[D]. 陈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10]铝合金轮毂集成制造信息系统研究[D]. 陈继刚. 燕山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代理任务可视化编程与单元组成重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