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泾亚临界600MW汽轮机研制与运行

吴泾亚临界600MW汽轮机研制与运行

一、吴泾亚临界600MW汽轮机的开发研制和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叶中华[1](2019)在《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能环保是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方向,对于燃煤电厂来说,一方面为响应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为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对现役汽轮机机组进行通流改造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此,针对台电600MW机组进行通流部分结构优化及改造,选取最优方案进行实际改造,并检验该方案改造后的机组性能,优化方案如下:(1)高压缸采用高压静叶持环一体化设计方案,包括高压静叶采用弯扭新叶型、高压转子更换端部轴封优化10处改造。(2)中压缸改造方案包含中压静叶隔板配合新叶型设计更换、中压静叶采用弯扭新叶型、端部轴封优化等9处优化。(3)低压缸改造方案包含11处优化改造,其第五级、第六级叶顶采用蜂窝汽封末级叶片采用915mm叶片。经检验,优化后系统性能如下:机组THA工况下,汽轮机的高压缸效率88.44%,较设计值高0.46%,较保证值高约0.27%,较改造前缸效率提高3.20%。试验中压缸效率为93.53%,较设计值高0.6%,较保证值高0.92%,较改造前高3.05%。经过低压缸排汽容积流量修正后的低压缸效率(UEEP)平均值为90.28%,较设计值高0.70%,较保证值高1.07%。在阀门全开工况下,高压缸效率为90.04%,中压缸效率为93.48%,经过一、二类修正后的热耗率为7852.1kJ/(kW·h),较设计值低17.9kJ/(kW-h),经济性高0.23%。四阀全开(4VWO)工况下的机组通流能力达到设计值630MW。由此可见通流改造后,THA工况下的高、中缸效率达到保证值及设计值,低压效率达到设计值。四阀全开工况下机组通流能力得到提升,改造成功,效果良好。

张鹤飞[2](2013)在《600MW亚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协调控制系统原理结合吴泾第二发电厂机组实际运行参数,建立600MW亚临界燃煤机组协调系统的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并将数学模型在Simulink软件上进行仿真得到仿真结果与电厂的运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被控对象的模型的可行性。在已建立模型基础上,分别进行常规炉跟机控制策略、基于DEB法(直接能量法)炉跟机控制策略、基于DEB法+超前-滞后前馈的炉跟机的控制策略的仿真实验。通过在Simulink软件中,对定压运行和滑压运行分别进行了增负荷和减负荷的仿真试验,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论证了DEB法的炉跟机以及DEB法+超前-滞后前馈控制策略较常规的炉跟机控制策略能在负荷波动时更好稳定主汽压力。通过滑压实验表明,DEB法+超前-滞后前馈是三种控制策略中最接近机组滑压曲线的控制策略。通过本文研究,为优化协调控制策略提供了参考。

席莉[3](2012)在《汽轮机叶片结垢与冲蚀故障热力参数诊断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汽轮机通流部分是蒸汽通过并实现将蒸汽携带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关键设备,也是实施火电厂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重点和难点。与传统的振动诊断方法相比,热力参数诊断方法在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故障诊断方面更具优势。本文以弗留格尔公式为基础,主要研究反映汽轮机级组通流能力的重要性能指标—特征通流面积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对不同类型机组的参数进行计算发现:对于同一级组来说,当几何参数不变时,特征通流面积为常数;因此,该指标可用来表征级组通流能力的大小。论文分析了高压级组和最末级组的特征通流面积计算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分别采用压缩因子和统计回归修正方法对上述级组的计算偏差进行修正,修正结果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利用特征通流面积进行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故障诊断时,确定诊断指标的基准值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根据汽轮机通流部分各个级组的特征通流面积变化规律,将汽轮机通流部分分为调节级、中间级组和末级,对这三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准确的基准值。在研究汽轮机叶片结垢和冲蚀故障原因及机理的基础上,分析叶片结垢厚度(冲蚀深度)与特征通流面积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基于特征通流面积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模型。本文选定某发电厂600MW汽轮机组作为应用对象,分析了该机组的两次试验数据,通过计算数据判断第三级组存在结垢故障,诊断结果与机组小修时现场发现的情况一致,证实了诊断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诊断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运行状况,本文以Matlab软件为开发平台,研制出了600MW汽轮机叶片结垢与冲蚀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自动计算不同工况下各机组的特征通流面积和相对内效率,分析其偏差情况,从而判断各机组的实际运行状态,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肖蕾,王伟,黄庆华[4](2011)在《高效节能的600MW等级燃煤发电汽轮机》文中指出介绍了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600MW等级燃煤汽轮机的技术特点。超超临界600MW等级燃煤机组集中了在高温材料、提高热效率、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高效洁净燃煤发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刘兴贵[5](2009)在《基于价值链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今天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或者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产业价值链、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同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一方面,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区域、行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为基本的途径;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于通过创新构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众多的研究表明,产业不同、产业的结构不同,企业的资源能力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也将不同。但是,对于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的研究,仍然不能够给现实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提供有效的指导。本文综合战略管理的产业结构学派与资源能力学派,将二者聚集、融合于价值链;同时将价值链与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结合,进行“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力图在丰富创新理论研究的同时,为现实的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重型装备行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价值密集,不仅提供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大型成套设备,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产业。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是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的一个主要产业,其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身系国家安全和代表国家生产力。因此,研究发电设备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同时,论文作者长期在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的管理工作,对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有更多的关注。基于上述多重原因,本论文选题确定为“基于价值链的我国发电设备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在学习吸收、参考借鉴国内外关于价值链、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论文分从价值链的视野展开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理论研究框架论文构建这一理论研究框架的逻辑思路是:首先,建立以价值为“中介”的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认识框架;然后,以“价值活动”为主径,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技术创新价值分析模型;最后,论文对不同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创建了基于两两因素的五种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四位一体选择匹配模型,以及综合三维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二、深入考察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实践,以检验所构建的“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理论研究框架论文在对我国传统火电行业、电站汽轮机、风电行业与风电设备价值链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及其典型企业东方汽轮机在传统火电、新兴风电以及核电、太阳能等发电设备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总结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实践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印证了论文所建立的基于价值链的技术创新选择理论模型。围绕上述主要工作,论文形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创新点:第一,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技术创新价值分析模型。在对价值概念、竞争优势的概念以及技术创新概念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通过包括资源模式演变、结构与竞争、价值活动等途径而构建竞争优势的基于价值链的技术创新价值实现模型,并对其中的每一条路径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第二,构建了基于价值结构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在对包括自主创新在内的五种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其构建两两的技术创新选择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基于价值链定位、价值结构与资源能力、技术创新模式四位一体分析模型和综合的、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结构和创新价值内的三维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深入阐述了模型的匹配与演变。第三,运用和验证了论文所建立的“基于价值链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这一理论研究模型。论文的考察和检验工作的沿着两条线路综合展开:一是选取技术创新高度依赖的发电设备制造业以及其典型代表——东方汽轮机为考察对象;二是根据我国电力结构以及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经营结构,分别选择传统火电、新兴风电以及核电、太阳能等发电设备领域为考察对象;论文对电力行业、发电设备行业及典型企业进行全面的考察,对火电、风电、核电以及太阳能等发电设备领域的价值链、价值结构、技术结构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发电设备制造业和东方汽轮机在火电、风电、核电以及太阳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从而运用和验证了论文所建立的“基于价值链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这一理论研究模型,丰富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6](2008)在《全国火电600MW级(500~1000MW)机组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全国发电机组概况1.2003-200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07年,我国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总发电设备容量超过7亿千瓦,达到7.18亿千瓦。近5年发电设备容量增长趋势见下表:

史进渊,杨宇,孙庆,危奇,邓志成,张兆鹤[7](2007)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准则》文中认为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煤电面临的缺煤与缺水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型高效节水型煤电装备的发展趋势是研制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介绍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给出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高温部件强度设计准则、关键部件寿命设计准则、轴系动特性设计准则、专用末级叶片振动设计准则和专用低压缸刚度设计准则。分析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煤电装备的节煤效果、减排效果、节水效果与新增投资回收期。结果表明,发展和研制超临界与超超临界空冷机组,技术方案可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着。

杨青,明贵栋[8](2007)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合资实践——上海汽轮机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企业近年来在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指导下,正积极实践在开放市场环境下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日前,在业内权威专家、原机械部副部长陆燕荪建议下,中国工业报组成调研组专程赴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调研,所获颇丰,深受启发。"

贾青,陶正良[9](2005)在《从对我国电站调节阀的调研看其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国内众多汽轮机厂的调研,全面介绍了国内现阶段电站调节阀的主要来源及使用情况,并基于此调查结果,分析展望了未来电站调节阀的发展前景,进而综合考虑提出了几点建议。

沈邱农,程钧培[10](2004)在《超超临界机组参数和热力系统的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概要叙述了国外超超临界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超超临界机组参数和热力系统选择的影响,指出发展国产化大容量超超临界参数机组十分必要,提出了我国发展超超临界技术的可选方案,并对其经济性作了初步分析。表3参4

二、吴泾亚临界600MW汽轮机的开发研制和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泾亚临界600MW汽轮机的开发研制和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通流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汽轮机通流改造研究现状
        1.2.2 国外汽轮机通流改造研究现状
    1.3 台电600WM机组通流改造的必要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概述及现状
    2.1 机轮机通流损失概述
    2.2 汽轮机通流损失及常用解决方法
        2.2.1 汽轮机级内损失
        2.2.2 级外损失
    2.3 台电600MW亚临界汽轮机组简介及存在问题
        2.3.1 台电600MW亚临界汽轮机参数
        2.3.2 机组存在问题
    2.4 总结
第3章 汽轮机通流技术升级改造方案
    3.1 高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3.2 中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3.3 低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3.4 方案对比研究与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后性能试验分析
    4.1 改造后机组主要经济指标
        4.1.1 汽轮机组主要设计参数
        4.1.2 汽轮机主要热力工况
    4.2 试验目的、标准及基准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标准及基准
        4.2.3 其他标准
    4.3 试验概况
    4.4 试验热力系统及测点布置
        4.4.1 试验测点
        4.4.2 流量测量
        4.4.3 温度测量
        4.4.4 压力测量
        4.4.5 电功率测量
        4.4.6 水位测量
        4.4.7 系统明漏量测量
        4.4.8 数据采集系统
    4.5 试验步骤
    4.6 试验结果计算
        4.6.1 主凝结水流量计算
        4.6.2 试验缸效率计算
        4.6.3 给水流量计算
        4.6.4 高价热平衡计算
        4.6.5 除氧器热平衡
        4.6.6 除氧器流量平衡
        4.6.7 给水流量
        4.6.8 系统不明泄漏量计算
        4.6.9 主蒸汽流量
        4.6.10 冷再热蒸汽流量
        4.6.11 热再热蒸汽流量
        4.6.12 热耗率计算
        4.6.13 汽轮机加权保证热耗率
    4.7 修正计算
        4.7.1 一类修正计算(系统修正)
        4.7.2 二类修正计算(参数修正)
    4.8 试验结果及评价
        4.8.1 热耗率验收(THA)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2 70%THA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3 THA及70%THA工况加权热耗率
        4.8.4 四阀全开(4VWO)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5 能力(TRL)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6 能最大连续出力(TMCR)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7 高加切除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9 各负荷基准工况试验结果
        4.9.1 63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2 60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3 441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4 315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5 30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6 机组负荷和热耗率关系曲线
        4.9.7 主蒸汽流量和调节级压力关系曲线
        4.9.8 机组轴系振动试验结果
        4.9.9 凝汽器性能试验结果
        4.9.10 真空严密性试验结果
    4.10 汽轮机经济性及耗差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600MW亚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和发展现状
        1.2.1 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数学模型研究
        1.2.2 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
        1.2.3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趋势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协调控制对象机理分析和模型简化
    2.1 协调控制对象介绍及假设
        2.1.1 协调控制对象介绍
        2.1.2 协调控制对象简化假设
        2.1.3 控制对象简化
    2.2 协调控制系统各子系统模型
        2.2.1 制粉系统数学模型
        2.2.2 炉内燃烧与传热过程模型
        2.2.3 锅炉汽包动态模型
        2.2.4 过热器数学模型
        2.2.5 管道传递过程模型
        2.2.6 高调门特性模型
        2.2.7 汽轮机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调控制系统对象仿真
    3.1 单元机组系统数学模型及简化
    3.2 控制对象的模型的系统仿真
    3.3 模型参数的求取
        3.3.1 动态参数辨识
        3.3.2 静态参数的辨识
    3.4 仿真实验验证
    3.5 仿真实验结果对比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控制系统控制及其优化
    4.1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概述
        4.1.1 协调控制系统的概念
        4.1.2 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
    4.2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策略
        4.2.1 按反馈回路分类
        4.2.2 按前馈回路分类
    4.3 吴泾电厂的协调控制系统仿真及改进
        4.3.1 吴泾电厂简介
        4.3.2 吴泾电厂的协调系统仿真
        4.3.3 炉跟机协调控制方式下自动滑压控制的实现
        4.3.4 定压运行仿真实验
        4.3.5 滑压运行仿真实验
    4.4 基于直接能量平衡改进协调控制系统控制
        4.4.1 以(P_1/P_T) P_0为能量平衡信号 DEB-400 协调控制系统简介
        4.4.2 DEB-400 协调控制系统定压运行
        4.4.3 DEB-400 协调控制系统滑压运行
    4.5 基于 DEB-400 改进的滞后-超前环节的动态前馈协调控制系统
        4.5.1 滞后-超前环节的动态前馈
        4.5.2 超前-滞后环节与 DEB 协调控制系统的结合
        4.5.3 超前-滞后环节与 DEB 协调控制系统的结合定压模型
        4.5.4 超前-滞后环节与 DEB 协调控制系统的结合滑压模型
    4.6 三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4.6.1 定压升负荷时负荷上升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4.6.2 定压降负荷时负荷下降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4.6.3 滑压升负荷时负荷上升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4.6.4 滑压升负荷时负荷下降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4.6.5 汽机滑压曲线与仿真实验负荷-压力对比曲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2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

(3)汽轮机叶片结垢与冲蚀故障热力参数诊断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轮机级组通流能力诊断指标及修正方法
    2.1 级组通流能力诊断指标的定义及其数学模型
        2.1.1 特征通流面积的定义
        2.1.2 特征通流面积的推出及其变形公式
    2.2 汽轮机设计工况的通流能力计算与误差分析
        2.2.1 汽轮机设计工况下通流能力计算指标
        2.2.2 计算误差来源及分析
    2.3 高压级组通流能力诊断指标修正方法及检验
        2.3.1 高压级组修正方法介绍
        2.3.2 高压级组修正结果检验和分析
    2.4 最末级组通流能力诊断指标修正方法及检验
        2.4.1 最末级组修正方法介绍
        2.4.2 最末级组修正结果检验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设计工况下级组通流能力诊断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3.1 诊断指标基准值的选择方法
        3.1.1 根据设计和试验工况选择基准值
        3.1.2 根据额定负荷和部分负荷选择基准值
        3.1.3 根据投产运行的时间选择基准值
    3.2 调节级的特征通流面积基准值确定
        3.2.1 调节级在定压运行方式下的特征通流面积
        3.2.2 调节级在纯滑压运行方式下的特征通流面积
        3.2.3 调节级特征通流面积基准值的影响因素
    3.3 中间级组的特征通流面积基准值确定
        3.3.1 高加与除氧器的进汽量计算
        3.3.2 低压加热器的进汽量计算
        3.3.3 湿蒸汽区抽汽焓值的确定
    3.4 最末级组的特征通流面积基准值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轮机叶片结垢和冲蚀故障的数学模型
    4.1 汽轮机叶片结垢和冲蚀的原因和机理
        4.1.1 汽轮机叶片结垢故障
        4.1.2 汽轮机叶片冲蚀故障
    4.2 汽轮机通流面积变化故障的诊断模型
        4.2.1 级组特征通流面积与通流面积的关系
        4.2.2 级组通流面积与结垢厚度(冲蚀深度)的关系
        4.2.3 汽轮机通流面积变化故障的诊断模型
    4.3 汽轮机叶片结垢故障诊断实例
        4.3.1 机组概述
        4.3.2 试验数据计算分析
        4.3.3 揭缸检修验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MATLAB 的汽轮机叶片结垢和冲蚀故障诊断软件开发
    5.1 编程语言的选择
    5.2 软件的功能和界面设计
        5.2.1 数据采集与存储
        5.2.2 图形绘制与显示
        5.2.3 故障报警的设计
    5.3 软件的主要程序设计
        5.3.1 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程序开发
        5.3.2 最小二乘法拟合函数的程序设计
        5.3.3 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5.4 系统的验证分析
        5.4.1 机组概况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成果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详细摘要

(5)基于价值链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2.1.1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
        2.1.2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
    2.2 关于价值链研究文献综述
        2.2.1 关于价值链的产业背景
        2.2.2 关于价值链的研究的主要领域
        2.2.3 价值链的变革与研究扩展
        2.2.4 基于价值链的技术创新
    2.3 借鉴与启发
第三章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选择
    3.1 关于公司价值的概念
        3.1.1 价值(哲学)的一般概念
        3.1.2 价值(商品)的一般概念
        3.1.3 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价值
        3.1.4 基于顾客价值的公司价值
        3.1.5 公司价值的综合观点
    3.2 基于价值链的技术创新价值分析
        3.2.1 创新与资源模式的变化
        3.2.2 创新的产业变革价值
        3.2.3 创新价值链变革价值
    3.3 基于价值结构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3.3.1 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3.3.2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3.3.3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第四章 传统的火电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4.1 我国火力发电的发展
        4.1.1 我国火力发电行业总体状况
        4.1.2 国内火电行业 2008-2010 年发展趋势
        4.1.3 我国火电设备主要热点问题
    4.2 我国火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
        4.2.1 我国火电设备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4.2.2 国内外发电设备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4.3 火电发电设备技术创新与价值获取
        4.3.1 汽轮机发电原理与结构
        4.3.2 汽轮机价值链结构
    4.4 东方汽轮机火电设备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4.4.1 汽轮机技术创新模式
        4.4.2 东方汽轮机的技术创新实践
第五章 新兴风电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5.1 风力发电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5.1.1 风力发电的原理
        5.1.2 全球市场
        5.1.3 国内市场
        5.1.4 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5.2 风机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结构分析
        5.2.1 全球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5.2.2 我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5.2.3 风电设备制造业技术结构分析
    5.3 风电设备典型企业技术创新
        5.3.1 风电典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5.3.2 风电设备典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历程
    5.4 东方汽轮机风电设备技术创新
        5.4.1 东方汽轮机在风电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
        5.4.2 东方汽轮机在风电领域的价值链定位
        5.4.3 东方汽轮机在风电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第六章 东方汽轮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6.1 东方汽轮机的多元化创新与发展
        6.1.1 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6.1.2 东方汽轮机的多元化发展
        6.1.3 东方汽轮机的多元化创新
    6.2 东方汽轮机的核电产业创新
        6.2.1 国际核电产业的发展
        6.2.2 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
        6.2.3 东方汽轮机核电技术创新
    6.3 东方汽轮机进入太阳能产业的技术创新
        6.3.1 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6.3.2 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6.3.3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技术创新
        6.3.4 东方汽轮机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技术创新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准则(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背景
2 技术方案
    2.1 总体方案
        (1) 超临界空冷600
        (2) 超超临界空冷600
        (3) 超超临界空冷1000
    2.2 关键技术
3 设计准则
    3.1 高温部件强度设计准则
        (1) 常规设计的静强度的设计准则。
        (2) 高温强度有限元分析的设计准则。
    3.2 关键部件寿命设计准则
        (1) 蠕变寿命的设计准则。
        (2) 低周疲劳寿命的设计准则。
        (3) 蠕变与低周疲劳交互作用下寿命的设计准则。
    3.3 轴系动特性设计准则
        (1) 汽流激振的设计准则。
        (2) 轴系油膜涡动的稳定性的设计准则。
        (3) 轴系临界转速的设计准则。
        (4) 不平衡响应的设计准则。
        (5) Q系数的设计准则。
        (6) 轴系扭振频率的设计准则。
        (7) 轴系扭振应力的设计准则。
        (8) 基础振动的设计准则。
    3.4 专用末级叶片振动设计准则
        (1) 长叶片颤振的设计准则。
        (2) 末级叶片限制汽流弯应力的设计准则。
        (3) 末级自由叶片振动的设计准则。
        (4) 末级整圈连接叶片组振动的设计准则。
    3.5 专用低压缸刚度设计准则
        (1) 低压缸刚度的设计准则。
        (2) 低压缸隔板刚度的设计准则。
        (3) 低压缸轴承座刚度的设计准则。
4 技术效果
    4.1 节煤效果
    4.2 减排效果
    4.3 节水效果
    4.4 缓解运煤压力
    4.5 新增投资分析
5 结 论

(9)从对我国电站调节阀的调研看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站调节阀的现状
    1.1 国产100?MW机组
    1.2 国产125?MW机组
    1.3 国产200?MW机组
    1.4 国产300?MW机组
    1.5 引进300?MW机组
    1.6 引进亚临界600?MW机组
    1.7 引进超临界压力600?MW机组
2 电站调节阀的发展前景
3 几点认识和建议
    3.1 统一认识
    3.2 明确主攻目标
    3.3 方法对头
    3.4 狠抓质量、创造业绩
4 结束语

(10)超超临界机组参数和热力系统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超超临界技术的发展
2 超超临界机组热力参数优化及其对热效率的影响
    2.1 超超临界的热力学概念
    2.2 温度
    2.3 压力
    2.4 再热
    2.5 容量
    2.6 给水加热级数
3 我国超超临界机组可选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3.1 可选方案
    3.2 经济性分析
4 结 论

四、吴泾亚临界600MW汽轮机的开发研制和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D]. 叶中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2]600MW亚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仿真研究[D]. 张鹤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3]汽轮机叶片结垢与冲蚀故障热力参数诊断模型及应用研究[D]. 席莉.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4]高效节能的600MW等级燃煤发电汽轮机[J]. 肖蕾,王伟,黄庆华. 装备机械, 2011(01)
  • [5]基于价值链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 刘兴贵.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5)
  • [6]全国火电600MW级(500~1000MW)机组技术分析[J]. 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 电力技术, 2008(05)
  • [7]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准则[J]. 史进渊,杨宇,孙庆,危奇,邓志成,张兆鹤. 动力工程, 2007(06)
  • [8]坚持以我为主的合资实践——上海汽轮机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调查[J]. 杨青,明贵栋. 装备制造, 2007(03)
  • [9]从对我国电站调节阀的调研看其现状及发展前景[J]. 贾青,陶正良. 水利电力机械, 2005(01)
  • [10]超超临界机组参数和热力系统的优化分析[J]. 沈邱农,程钧培. 动力工程, 2004(03)

标签:;  ;  ;  ;  ;  

吴泾亚临界600MW汽轮机研制与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