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螺纹连接器分解机构的设计

一类螺纹连接器分解机构的设计

一、一类螺纹连接件分解机构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陶良明[1](2021)在《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渔场水质采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数[2](2021)在《锁渣球阀螺栓拆卸机器人设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化与再制造技术逐步成为解决当前工业中因人口老龄化与资源短缺而造成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两项技术的结合也必将成为促进经济循环发展、减小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本文结合再制造的时代背景,以煤化工行业中典型设备——锁渣球阀上的螺栓拆卸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款面向球阀螺栓拆卸的工业机器人,并对螺栓拆卸的工业机器人关于结构强度、运动学、工作空间、轨迹规划、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理论与仿真的分析。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为确定系统的设计参数,结合G1610锁渣球阀螺栓的特点,对拆卸需求进行分析,将改造后的FASTORQ液压扳手作为拆卸机器人的末端执行装置。在比对分析各机器人构型优缺点的情况下,结合拆卸工艺需求确定待设计机器人构型为六自由度关节类工业机器人,同时依据球阀尺寸与工况条件并参照市面各主流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设计参数。其次,为完成系统的结构设计,结合拆卸机器人的设计参数,采用通用的设计方法对拆卸机器人各关节部件、传动结构、电机减速等进行详细的设计与选型工作,并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对设计的拆卸机器人样机进行三维建模。通过Workbench平台对样机的关键部件即大臂、小臂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结构设计强度的可靠性。同时,针对离线拆卸工艺,完成与之配套的球阀工装夹具的设计工作。之后,为验证所设计的拆卸机器人物理参数的合理性,针对所设计的拆卸机器人基于D-H方法建立拆卸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推导出正运动学与逆运动学的解析解,并借助MATLAB中的Robotic Toolbox工具箱对运动学模型与正逆解进行仿真验证;通过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建立了拆卸机器人各关节与末端的线性关系,并采用蒙特卡洛法得出拆卸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区域。最后,为保障设计的拆卸机器人运动的可行性,根据拆卸的工艺路径,分析基于拆卸的工艺路径特点的两种轨迹规划——直线插补与五次多项式插补算法的轨迹规划,并借助Robotic Toolbox工具箱对两种轨迹进行仿真,得到以两种不同运行轨迹下的各关节位移、速度、加速度;推导出基于Lagrange的动力学方程,结合拆卸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动力学方程中各系数的参数特点,在动力学仿真过程中,将轨迹规划仿真中的运动路径导入到ADAMS中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仿真运动过程中各关节的力矩曲线。通过对螺栓拆卸机器人的设计和仿真,确定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满足球阀螺栓拆卸的需求。

张春亮[3](2019)在《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产线平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役乘用车相对于其他退役产品而言,具有大型、复杂、精密的特点,而且由于含有危险零部件和环境有害物质,受国家政策法规的严格监管,因此,其拆解流程长、拆解难度大、拆解成本高。然而,目前我国报废汽车拆解行业技术水平较低,仍以手工拆解为主,不能满足大产能、高效率、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本文针对拆解对象的复杂性、拆解目标的多样性、拆解深度的不确定性等不确定条件,围绕退役乘用车泛化拆解成本评估和拆解深度决策、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与拆解产线的平衡优化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泛化拆解成本评估、拆解深度及拆解顺序的多目标优化、节拍式拆解工艺与拆解产线规划、高效柔性拆解线平衡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基于动态模糊聚类算法的泛化拆解成本评估方法、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拆解深度决策方法以及不确定条件下拆解线物流分析逻辑仿真模型和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为退役乘用车产品的大规模、高柔性、绿色化拆解提供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并且为丰富本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提供基本原理和实践案例。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不确定条件下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成本评估问题,在退役乘用车完全拆解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模糊聚类算法的泛化拆解成本评估方法,通过零部件拆解难度的泛化分类,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车拆解成本的快速评价,为企业快速预测拆解成本提供了有效方法。(2)针对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矩阵编码和精英策略的改进遗传算法,通过经济性、环境影响、技术可行性等适应度参数的加权求解和种群进化过程,实现了在选择性拆解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拆解顺序的启发性求解,为拆解企业寻求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拆解深度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3)针对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产线的规划与平衡优化问题,基于真实的拆解线布局、物流和拆解试验参数,提出了拆解线物流分析逻辑仿真模型和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通过物流分析系统仿真,实现了大产能、高效率、柔性兼容退役乘用车拆解线拆解节拍和拆解顺序的平衡调度与产能优化,为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示范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现代生产绿色化和可持续制造的背景下,结合统计学、模糊数学、运筹学、人因工程学、智能算法和物流仿真分析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为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拆解线平衡优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寇旭[4](2018)在《飞机液压系统故障特性分析及故障诊断使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液压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条件,通过对ARJ21型飞机近年来飞行故障记录发现,飞机液压系统故障安全隐患问题较多,存在在空中液压油全部渗漏的现象,会对飞机运行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本论文在对液压系统故障隐患类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详细针对国产ARJ21-700型飞机液压系统故障的特点、分类以及各种作用因素(包括内在使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对该型飞机液压系统状态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对ARJ21型飞机液压系统运行信息及大量历史故障案例收集及归类分析的基础上,对液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要故障隐患类型及相互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事故树模型,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影响液压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对液压系统故障隐患实时预警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液压监测系统的历史数据、监测参数及阈值的收集分析,研究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决策信息系统结构、离散化方法及可辨识矩阵与值约简的属性约简算法,建立液压系统预警决策规则获取方法。将该飞机液压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属性约简和规则提取的实施,全方面分析故障存在的隐患原因,提出相应处理对策。对该型飞机液压系统故障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对故障隐患人工检查的日常维护要求基础上,研究了故障隐患存在时的征兆、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建立了基于征兆的故障隐患人工处理方法,从而为加强日常管理,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建立了液压系统人工检查及管理机制,完善了维护保障工作的规程。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在飞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过程中,将维修人员依据工作原理和工作经验建立的故障认知度转化为“隶属度”的概念,从而将其量化,建立故障诊断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通过计算,找出最有可能的故障点,提高了排故的效率。

刘检华,孙清超,程晖,刘小康,丁晓宇,刘少丽,熊辉[5](2018)在《产品装配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内涵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外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零部件加工精度和一致性得到显着提高,装配环节对产品性能的保障作用正日益凸显,相关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针对目前我国产品装配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研究体系的现状,在总结国内外产品装配技术的研究现状基础上,阐述了其分类和内涵,建立了产品装配技术的研究体系框架,并对其面向装配的设计、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装配工艺装备、装配测量与检测、装配车间管理等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了未来产品装配技术的集成化、精密化、微/纳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刘家武[6](2018)在《六自由度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研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虚拟装配应用中人机交互的关键,力反馈设备要求能够真实地再现虚拟环境中的力觉感知,使操作人员在高度沉浸的虚拟环境中依靠力觉反馈完成装配操作。目前,力反馈设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机构机型和系统控制等方面,而针对设备实用性和应用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且至今国内没有商品化的力反馈产品。针对上述力反馈设备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主研发的六自由度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对其关键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重力补偿模型和输出力补偿模型,并设计了末端无线采集系统,以提高力反馈机械臂的实用性。此外,针对力反馈机械臂在虚拟机械装配中的应用,研究了基于螺栓连接的虚拟装配力觉交互算法,设计并实现了虚拟装配原型系统。主要工作的内容如下:(1)对力反馈机械臂进行运动/动力学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机械臂的运动控制算法和反馈力控制算法。此外,为了完善机械臂的关键参数辨识,提出了最大输出力、最大连续输出力、位置分辨率和位置精度的仿真方法。(2)提升力反馈机械臂的实用性。首先设计无线末端角度采集系统,消除了交互过程中线缆的干扰;接着基于虚位移原理,研究机械臂重力补偿的方法,降低了用户操作的疲劳感。然后提出一种输出力补偿模型,提高了反馈力的准确性。(3)根据机械臂在虚拟装配应用中交互过程的特点,将其分为自由操作、装配定位和装配约束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其中,基于螺栓连接在装配约束阶段的受力特点,将装配约束阶段细分为导向阶段、过渡阶段、线性阶段和屈服阶段,并提出了适用于各阶段的输出力模型。(4)以数据手套和研发的力反馈机械臂作为交互接口,设计并开发了集成力觉反馈的虚拟装配原型系统,实现了虚拟装配过程中连续、真实的装配力觉反馈。此外,以减速器ZQ350箱盖上的螺栓装配为例,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对虚拟装配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

徐碧瑶[7](2018)在《基于模块化的自动售检票系统终端设备的结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在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定制的时代背景下,模块化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设计方法成为了当代的研究热点。它极大的满足了企业加快产品升级、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的要求。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简称AFC系统)的终端设备,是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且对其功能上的需求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本文提出将模块化设计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的整机结构设计,使其通过模块组合的方式配置成新的产品,当功能上有一些需求变动时,只需要更换、改造或增加某一模块即可,这样就极大地缩短了这些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装配周期。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根据终端设备自身的特点,分析其模块划分的原则和角度,对不同层级的模块应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终端设备的模块划分方案,保证了划分结果的合理性。(2)基于模块化完成了部分模块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箱体框架、接口模块和硬币提升机构。(3)以市场为导向,基于优先数系完成了模块参数系列的规划。在此基础上设计适用的模块编码体系和编码结构,将每个模块唯一地标识,便于模块的管理,为后期模块组合配置奠定基础。(4)模块化后的终端设备是通过模块组合的方式构成产品的。本文设计了模块配置设计流程,基于模块族装配模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能够快速完成终端设备的配置。

左帆[8](2017)在《小型废旧家电回收拆卸关键技术及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废旧家电回收规模逐年增大,而废旧小型家电由于种类繁多、回收价值低、人工拆解效率低,处于回收的盲区。由于废旧小家电数量庞大,随意的丢弃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效、经济、绿色的废旧小家电回收系统。本文研究了小家电回收的关键技术及拆解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高效绿色环保的小型废旧家电流水线智能化回收拆卸方案,研究了该流水线的主要工艺流程,提出了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待拆品分流、拆解序列生成与优化、装夹与定位、专用拆解工具设计等。(2)对废旧小型家电种类与样式进行调研后,从中选出电饭煲和微波炉这两种外观典型的小家电进行拆解,并分析其结构和零部件特征。同时利用成组技术将这些产品按照外部形状、功能种类、外壳材质、连接属性等特征进行数字编码,为以后建立拆解工艺库提供检索机制。(3)建立小家电拆解过程的模型,提出了干涉矩阵结合层次模块化进行拆卸过程建模的方法。利用干涉矩阵表示各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约束关系,然后利用模块化处理拆卸序列。分析了拆卸时间、拆卸零件数量、换向次数、拆卸费用、权值分析法等五个拆卸指标,对生成的拆卸序列进行优化,选出最优拆卸序列。以废旧微波炉为例,详述了干涉矩阵层次化建模方法生成拆卸序列及优化过程。(4)研究了小家电拆解的装夹与定位问题,针对小家电上螺纹联接的拆解,提出了利用扭矩和位移传感器实现螺纹连接自动拆卸装置的方案。同时构想了在拆卸过程中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拆卸工具自动定位的方法。根据废旧电饭煲和微波炉的结构和组装特点,设计了吸盘式装夹固定工具和针对螺栓螺母连接的专用拆卸工具,同时对两者的装夹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证。废旧小家电拆解回收涉及到众多的技术难题,本文从回收总体方案、废旧小家电数字编码系统、拆卸过程建模、拆卸序列生成与优化、装夹定位、拆解工具等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为废旧小家电回收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为相关设备的研发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为推动废旧小家电的回收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丽华[9](2016)在《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及其力补偿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零件经过铸造、模锻或切削加工后,将形成各类毛刺,危害零件的质量、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随着制造业高精度化发展,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去毛刺工艺逐渐被重视。发展至今,去毛刺的技术和工艺非常丰富,目前主要有机械去刺、磨料去刺、电化学去刺、热能去刺和喷射去刺等方法,而去毛刺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零件的特性、毛刺大小、加工成本和加工效率等因素。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摆线液压马达铸造式壳体,其外轮廓表面在切削加工后都留有毛刺,并且对于具有非圆轮廓等复杂特征的摆线液压马达壳体,目前其法兰面和油口面的去毛刺工艺仍采用传统的人工去毛刺方法,效率低、质量不稳定且不符合自动化生产的趋势,急需改进其去毛刺加工工艺。本文基于摆线液压马达壳体的特性,设计了一款基于力补偿控制的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具体设计了完整的去毛刺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对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从理论上验证了系统力补偿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并探讨、改进了系统的控制策略。自主完成了去毛刺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搭建了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样机,开展了摆线液压马达壳体的去毛刺实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针对摆线液压马达壳体的结构特性,分析去毛刺设备的设计要求,提出了一种针对非圆零件的新型去毛刺机器人设计方案,并阐述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其次,完成了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对机器人的四大运动机构——旋转轴、Y轴、X轴、补偿轴进行了详细的机械结构设计以及元件选型,并在Pro/E软件中完成三维建模。接着,进行了补偿轴子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别在AMESim软件和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了补偿轴子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控制仿真模型,通过联合仿真分析了补偿轴的控制特性。然后,展开了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力补偿控制策略的分析与探讨。将轨迹跟踪误差导入补偿轴,联合补偿轴、X轴、Y轴,进行三轴的综合仿真分析,进一步结合去毛刺机器人的实际工况,分析了采用普通PID控制的力补偿控制策略所面临的问题,并对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改进。最后,根据所设计的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搭建了实物样机,包括机械系统的硬件搭建以及控制系统的自主设计与制作,分别完成了PLC主控程序和触摸屏人机交互程序,开展了补偿轴的单轴闭环控制实验以及摆线液压马达壳体的去毛刺加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以及提出的力补偿控制策略是可行且有效的,可以满足摆线液压马达壳体这类非圆零件的连续、均匀去毛刺的要求。

惠烨[10](2015)在《螺栓结合部静特性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螺栓结合部作为机床结合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性直接影响机床整机的刚度及加工精度。目前的机床设计阶段对整机进行的性能预测分析过程中,螺栓结合部模型经常被简化或忽略,没有考虑螺栓结合部特性对整机性能影响,是导致整机特性无法准确预测的原因之一。研究螺栓结合部特性,建立准确且通用的数学模型,为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装备制造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单位面积结合面基础特性参数为基础,对螺栓结合部静特性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以单位面积结合面基础特性参数研究为基础,建立了螺栓单元结合面解析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中通过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结合面位移,在迭代计算的同时,提出了等效分步载荷解析算法及基于刚度的分步求解方法,实现了非线性隐含积分方程组的快速准确求解。开发了螺栓结合面全载荷静特性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对螺栓结合部进行了承受各向载荷的一系列加载试验,计算与试验结果的一致表明该解析模型和求解方法的正确性。解析模型具有通用性且能表征螺栓结合部特性,可以用于包含此类结合部的特性分析,试验装置能为机械结合面静态特性提供试验支持。(2)机床整机有限元分析中,因螺栓结合部外载荷和结合面变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包含结合部的模型建模困难。提出了在两连接构件间采用复合弹簧线性离散或面单元离散处理的方法,将含有结合部的机械结构等效为不含结合部的构件组合。给出了求解等效弹簧的刚度的解析方法和一种基于结合面基础特性参数和材料应变能相等原则求解虚拟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各项参数值的解析方法。有限元分析建模时,将螺栓结合部两构件的结合面由若干个等效弹簧或沿切向分布的多个面单元等效,设置等效弹簧刚度值或离散面单元的虚拟材料物理参数,得到具有结合部特性的分析模型,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实现了分析建模时复杂结合部问题的简单化处理。将解析得到的面单元虚拟材料参数应用于商业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虚拟材料的面单元模型结合部变形情况接近含有结合部零件的实际变形情况,为工程应用中含螺栓结合部的结构进行有限元准确分析求解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3)基于对实际切削过程中刀具切削位置变化且受到力和力矩的全载荷作用的研究,开发了自动变位模拟全载荷加载检测方法和加载装置。通过试验验证了加载装置各向力的比例关系符合实际加工状态,并将其应用于机床静刚度和刚度分布检测试验中,得到了刀具在不同切削位置时机床各测点的变形。试验结果为评价和改进机床结构设计提高机床静刚度提供了数据依据,为改进预测及方案修改方法提供了试验手段。在检测实验、有限元分析和螺栓结合部研究的基础上,对车削中心的主轴箱螺栓连接进行了结构改进设计,修改方案被企业再设计中采纳和重新制造,新机床主轴箱刚度明显提高。

二、一类螺纹连接件分解机构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类螺纹连接件分解机构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锁渣球阀螺栓拆卸机器人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设计参数
    2.1 拆卸需求分析
    2.2 拆卸工具
    2.3 机器人构型分析
    2.4 主要参数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与夹具的结构设计
    3.1 手腕机构的设计
    3.2 位置机构的设计
    3.3 强度校核与有限元分析
    3.4 球阀夹具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4.1 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4.2 运动学分析
    4.3 运动学仿真与计算
    4.4 雅克比矩阵
    4.5 工作空间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轨迹与动力学
    5.1 工作轨迹分析
    5.2 轨迹仿真
    5.3 动力学分析
    5.4 基于工作轨迹的动力学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3)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产线平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不确定性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退役乘用车拆解技术
        1.3.2 拆解线的设计、优化、评价技术
        1.3.3 不确定性的研究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1.5.1 主要内容
        1.5.2 论文结构
        1.5.3 主要贡献
        1.5.4 论文来源
第二章 退役乘用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研究基础
        2.2.1 不确定性问题的描述及分类
        2.2.2 基于遗传算法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2.2.3 基于模糊聚类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2.2.4 基于AHP技术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2.3 退役乘用车收集和拆解回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研究
        2.3.1 退役乘用车收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2.3.2 退役乘用车拆解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2.3.3 退役乘用车回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2.3.4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2.4 案例分析:基于AHP技术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模式评价与决策研究
        2.4.1 退役乘用车的拆解模式
        2.4.2 基于AHP技术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模式评价方法
        2.4.3 不确定条件下拆解模式的决策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多目标决策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退役乘用车的拆解决策优化
        3.2.1 拆解企业经营模式与拆解决策
        3.2.2 退役乘用车的拆解决策优化问题
    3.3 基于模糊聚类的退役乘用车泛化拆解成本的评估方法
        3.3.1 退役乘用车的精细化拆解试验
        3.3.2 基于拆解难度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成本评估分析流程
        3.3.3 基于拆解难度的拆解成本动态聚类分析
        3.3.4 拆解难度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3.3.5 退役乘用车泛化拆解成本模型及其误差估计方法
    3.4 基于矩阵编码和精英策略的退役乘用车拆解决策多目标优化的改进遗传算法
        3.4.1 退役乘用车选择性拆解的问题规划
        3.4.2 面向拆解深度和拆解顺序的改进遗传算法研究
        3.4.3 面向拆解深度和拆解顺序的退役乘用车拆解决策多目标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确定条件下的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工艺与拆解线规划研究
    4.1 引言
    4.2 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工艺研究
        4.2.1 退役乘用车的报废量预测
        4.2.2 退役乘用车拆解线的节拍设计
        4.2.3 影响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的不确定性因素与应对策略
        4.2.4 退役乘用车拆解工艺试验
        4.2.5 退役乘用车的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
    4.3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布局规划
        4.3.1 拆解线规划设计原则
        4.3.2 拆解线总体规划
        4.3.3 预处理工位的布局规划
        4.3.4 地面拆解线的布局规划
        4.3.5 空中拆解线的布局规划
    4.4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柔性转载输送系统
        4.4.1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柔性转载车型界定
        4.4.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柔性转载平台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与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不确定因素与应对策略
        5.2.1 拆解顺序Pareto最优下的拆解线平衡问题
        5.2.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不平衡问题的应对策略
    5.3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一体化预处理工位的平衡与优化
        5.3.1 环保预处理基本工序
        5.3.2 环保预处理工序间的逻辑关系
        5.3.3 环保预处理工序间逻辑关系的优化
        5.3.4 环保预处理工序的平衡调度
    5.4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与优化
        5.4.1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问题
        5.4.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仿真模型
        5.4.3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与优化仿真结果与讨论
        5.4.4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拆解工艺优化改进
        5.4.5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线体优化改进
    5.5 拆解线示范工程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4)飞机液压系统故障特性分析及故障诊断使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ARJ21型飞机液压系统主要构成
    2.1 液压系统概述
        2.1.1 液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液压系统界面
    2.2 事故树模型的建立
        2.2.1 故障信息收集及分析
        2.2.2 事故树模型的建立
    2.3 基于事故树的安全性分析
        2.3.1 事故树定性分析
        2.3.2 事故树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液压系统安全隐患实时预警及处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实时预警决策规则获取方法
        3.1.1 规则获取的粗糙集理论
        3.1.2 预警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方法
        3.1.3 属性约简及规则获取算法
        3.1.4 基于区分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
    3.2 液压系统实时预警决策规则获取
        3.2.1 初始预警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
        3.2.2 离散化预警决策信息系统建立
        3.2.3 决策信息系统的约简
        3.2.4 实时预警规则获取
        3.2.5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规则的使用
    3.3 本章小结
4 液压系统故障特性分析
    4.1 故障的特点
        4.1.1 故障的渐进性
        4.1.2 故障的隐蔽性
        4.1.3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4.1.4 故障的随机性
    4.2 故障的分类
        4.2.1 按故障的不同特征分类
        4.2.2 按故障产生的原因分类
    4.3 影响液压系统附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4.3.1 压力脉冲
        4.3.2 温度作用
        4.3.3 震动荷载
        4.3.4 冲击荷载
    4.4 液压油油液污染度及其控制
        4.4.1 造成液压油污染的原因
        4.4.2 液压油污染的危害
        4.4.3 液压油污染的控制
    4.5 机务人员日常维护要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模糊诊断理论及其应用
    5.1 飞机液压系统故障的模糊性特征
    5.2 模糊逻辑诊断方法的理论基础
        5.2.1 模糊理论的发展
        5.2.2 模糊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
        5.2.3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5.3 模糊故障诊断模型
    5.4 ARJ21型飞机液压起落架收放系统模糊故障诊断分析
        5.4.1 诊断模型的建立
        5.4.2 故障诊断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六自由度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研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力觉交互设备的研究现状
        1.3.1.1 力觉交互设备的结构设计
        1.3.1.2 力觉交互设备的重力补偿
        1.3.1.3 力觉交互设备的输出力效果
        1.3.2 虚拟装配交互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 虚拟装配力觉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关键参数辨识
    2.1 引言
    2.2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2.2.1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正向/逆向运动学分析
        2.2.2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运动空间仿真分析
        2.2.3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动力学分析
    2.3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输出力分析
        2.3.1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最大输出力
        2.3.2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最大连续输出力
    2.4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位置分析
        2.4.1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位置分辨率
        2.4.2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位置精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补偿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末端角度采集系统设计
        3.2.1 角度信号采集与接收硬件节点设计
        3.2.2 上位机与下位机程序设计
        3.2.3 实验验证
    3.3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重力补偿
        3.3.1 基于静力学的被动补偿
        3.3.2 实验验证
    3.4 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输出力补偿
        3.4.1 输出力补偿方案概述
        3.4.2 输出力测量平台的设计
        3.4.3 输出力测量方法
        3.4.4 输出力补偿模型建立
        3.4.5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虚拟装配的螺栓连接力觉交互算法
    4.1 引言
    4.2 螺栓连接装配过程分析
    4.3 自由操作阶段的力觉建模
    4.4 装配定位阶段的力觉建模
    4.5 装配约束阶段的力觉建模
        4.5.1 导向阶段的力觉建模
        4.5.2 过渡阶段的力觉建模
        4.5.3 线性阶段的力觉建模
        4.5.4 屈服阶段的力觉建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装配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软硬件及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5.2.1 原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5.2.2 原型系统的框架设计
    5.3 关键技术实现
        5.3.1 模型的创建和导入
        5.3.2 界面及交互设计多线程同步
    5.4 系统可用性评估
        5.4.1 虚拟装配应用实例
        5.4.2 实验设计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基于模块化的自动售检票系统终端设备的结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AFC系统概述
    1.3 AFC系统终端设备研究现状
        1.3.1 自动售票机的研究现状
        1.3.2 自动检票机的研究现状
    1.4 模块化设计概述
        1.4.1 模块化设计的概念
        1.4.2 模块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模块化设计的实际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2 基于模块化的AFC系统终端设备的结构设计分析
    2.1 终端设备模块化结构设计的必要性
    2.2 终端设备的功能结构简介
        2.2.1 自动售票机
        2.2.2 自动检票机
        2.2.3 自动售票机和检票机的结构共同点
    2.3 终端设备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流程
        2.3.1 模块化设计的任务
        2.3.2 模块化设计的特点
        2.3.3 模块化设计流程
    2.4 模块化设计的关键技术
        2.4.1 终端设备的模块划分
        2.4.2 终端设备的模块系列化
        2.4.3 终端设备的模块编码
        2.4.4 终端设备的模块配置设计
    2.5 硬币提升机构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终端设备模块族的建立
    3.1 终端设备的模块划分
        3.1.1 终端设备的模块划分原则
        3.1.2 终端设备模块划分的角度
        3.1.3 多层次的模块划分方法
        3.1.4 自动售票机的模块划分
        3.1.5 自动检票机的模块划分
    3.2 终端设备的模块系列化
        3.2.1 基于优先数系的模块参数系列规划方法
        3.2.2 终端设备中模块的参数确定
        3.2.3 模块参数系列的规划
    3.3 终端设备的模块编码
        3.3.1 模块的编码体系
        3.3.2 终端设备的模块编码结构
        3.3.3 自动售票机的模块编码实例
        3.3.4 模块编码的应用
    3.4 建立模块族
    3.5 本章小结
4 终端设备的箱体框架和接口模块结构设计
    4.1 箱体框架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4.1.1 箱体框架结构功能需求分析
        4.1.2 箱体框架结构设计流程
        4.1.3 自动售票机的箱体框架结构设计
        4.1.4 自动检票机的箱体框架结构
    4.2 接口模块的结构设计
        4.2.1 自动售票机的通用接口模块结构设计
        4.2.2 翼门机芯的接口模块结构
    4.3 本章小结
5 终端设备的模块配置设计
    5.1 建立模块族装配模型
    5.2 终端设备的模块配置设计方法
    5.3 模块配置设计过程
        5.3.1 模块配置需求确定
        5.3.2 模块族实例化
        5.3.3 模块组合
    5.4 自动售票机的模块配置实例
        5.4.1 确定模块配置需求实例
        5.4.2 自动售票机模块实例
        5.4.3 模块组合实例
    5.5 自动检票机的模块配置实例
        5.5.1 建立AGM模块族装配模型
        5.5.2 AGM的模块配置
    5.6 本章小结
6 硬币提升机构的设计
    6.1 硬币提升机构的结构功能需求分析
    6.2 整机装置的结构设计
        6.2.1 整体设计方案分析
        6.2.2 相关部件的设计计算
    6.3 硬币提升机试验机构的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小型废旧家电回收拆卸关键技术及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废旧家电回收的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拆卸设备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关于拆卸序列生成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小型废旧家电回收拆卸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总体方案设计
    2.3 系统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型废旧家电拆卸工艺规划
    3.1 典型家电结构分析
        3.1.1 某普通电饭煲结构
        3.1.2 某微波炉结构
    3.2 待拆品信息编码
    3.3 基于层次模块化的产品拆卸序列生成
        3.3.1 拆卸方法研究
        3.3.2 常用拆卸建模方法分析
        3.3.3 干涉矩阵建模
        3.3.4 模块化干涉矩阵
        3.3.5 层次分析法
    3.4 拆卸序列优化方法研究
    3.5 实例分析
        3.5.1 拆卸过程分析
        3.5.2 拆卸序列生成
        3.5.3 拆卸序列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拆卸装置设计
    4.1 拆卸系统及工具设计
        4.1.1 拆卸系统设计
        4.1.2 拆卸工具选择
    4.2 拆卸工具准确定位问题
    4.3 废旧电饭煲的夹具设计
        4.3.1 电饭煲装夹信息分析
        4.3.2 吸盘样式选取
        4.3.3 吸盘分布形式及整体夹具装置
        4.3.4 吸附可行性验证
    4.4 废旧微波炉的夹具设计
        4.4.1 微波炉装夹信息分析
        4.4.2 可行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9)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及其力补偿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去毛刺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去毛刺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原理与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非圆零件去毛刺的设计要求
        2.2.1 摆线液压马达壳体的结构特性
        2.2.2 定量切削的要求
        2.2.3 变曲率适应性要求
        2.2.4 力/位置控制的要求
    2.3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设计方案
        2.3.1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方案分析
        2.3.2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方案
        2.3.3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4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2.4.1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工作流程
        2.4.2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力补偿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旋转轴的设计与选型
        3.2.1 旋转轴的设计要求与选型
        3.2.2 旋转轴与对称工装
    3.3 Y轴的设计与选型
        3.3.1 Y轴的机构设计与选型
        3.3.2 Y轴的导向与连接机构
    3.4 X轴的设计与选型
        3.4.1 X轴的结构设计
        3.4.2 X轴导向机构的计算与选型
        3.4.3 X轴传动机构的运动与选型
    3.5 补偿轴的设计与选型
        3.5.1 补偿轴的结构设计
        3.5.2 补偿轴的计算与选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补偿轴子系统建模与仿真
    4.1 引言
    4.2 补偿轴单轴建模
    4.3 补偿轴的联合仿真建模
        4.3.1 基于AMESim的机械结构建模
        4.3.2 基于Simulink的控制系统建模
    4.4 补偿轴的力补偿控制仿真分析
    4.5 加入摩擦力的补偿轴仿真
        4.5.1 摩擦力模型
        4.5.2 加入摩擦力的补偿轴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的力补偿控制策略分析
    5.1 引言
    5.2 XY联动仿真分析
        5.2.1 轮廓误差分析
        5.2.2 X-Y轴联动仿真
    5.3 三轴综合仿真分析
    5.4 普通PID控制策略未解决的问题
        5.4.1 控制对象的多样性
        5.4.2 控制对象的复杂性
        5.4.3 摩擦力的时变性
        5.4.4 力补偿原理与切削力的不确定性
    5.5 有关力补偿控制策略的探讨
        5.5.1 两套PID并行的控制策略
        5.5.2 分段PID控制策略
        5.5.3 有关摩擦力控制策略
        5.5.4 力补偿控制策略的修正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圆零件去毛机器人的样机搭建与实验分析
    6.1 引言
    6.2 样机机械系统硬件搭建
    6.3 样机控制系统硬件搭建
        6.3.1 松下A5 系列伺服
        6.3.2 欧姆龙PLC
        6.3.3 控制柜设计
    6.4 控制软件设计
        6.4.1 控制程序架构
        6.4.2 触摸屏显示/操作界面
        6.4.3 普通PID控制算法实现
        6.4.4 修正PID控制算法实现
    6.5 位置控制规划与力控制单轴实验
        6.5.1 XY轴轨迹规划
        6.5.2 补偿轴单轴闭环实验
    6.6 试验与结果分析
        6.6.1 普通PID控制实验
        6.6.2 修正PID控制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螺栓结合部静特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螺栓结合部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结合部静、动态特性的研究发展
        1.2.2 螺栓结合部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螺栓结合部理论解析
    2.1 结合面力学模型
    2.2 结合面特性的影响因素
    2.3 结合面的接触特性
    2.4 简单结合状态螺栓结合部单元解析模型
        2.4.1 螺栓结合部坐标系的建立
        2.4.2 螺栓结合部位移条件
        2.4.3 螺栓结合部载荷条件
    2.5 外载荷下螺栓结合部位移求解
        2.5.1 弦截法求解外载荷下螺栓结合部位移
        2.5.2 分步载荷等效求解螺栓结合部位移
        2.5.3 算例比较验证
        2.5.4 基于刚度分步求解螺栓结合部位移
    2.6 本章小结
3 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参数解析及线性离散
    3.1 结合部等效虚拟材料解析模型
        3.1.1 结合部虚拟材料的框架
        3.1.2 虚拟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3.1.3 虚拟材料层的厚度和密度
    3.2 螺栓结合部特性线性离散
        3.2.1 螺栓单元等效弹簧离散方法
        3.2.2 虚拟面单元离散方法
        3.2.3 算例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螺栓结合部静特性试验研究
    4.1 仅受预紧载荷的单螺栓结合部试验
        4.1.1 试验装置设计原则及方案设计
        4.1.2 试验步骤及结果分析对比
    4.2 承受切向外载荷的单螺栓结合部试验
        4.2.1 试验方案及装置
        4.2.2 试验及结果分析
    4.3 承受轴向外载荷的单螺栓结合部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设计
        4.3.2 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多螺栓结合部试验研究
        4.4.1 试验方案及装置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自变位全载荷下车削中心刚度检测及螺栓结合部设计应用
    5.1 引言
    5.2 自变位全载荷下车削中心刚度检测
        5.2.1 模拟全载荷加载装置加载原理及设计
        5.2.2 全载荷加载装置加载原理验证试验
        5.2.3 车削中心刚度及刚度分布检测实验
    5.3 基于螺栓结合部的车削中心结构设计应用
        5.3.1 全载荷下主轴箱刚度检测实验
        5.3.2 主轴箱螺栓结合部解析
        5.3.3 主轴箱螺栓结合部结构改进设计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一类螺纹连接件分解机构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渔场水质采样技术研究[D]. 陶良明.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锁渣球阀螺栓拆卸机器人设计与仿真[D]. 刘数. 宁夏大学, 2021
  • [3]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产线平衡优化研究[D]. 张春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飞机液压系统故障特性分析及故障诊断使用技术研究[D]. 寇旭.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5]产品装配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内涵及发展趋势[J]. 刘检华,孙清超,程晖,刘小康,丁晓宇,刘少丽,熊辉. 机械工程学报, 2018(11)
  • [6]六自由度串联式力反馈机械臂研发与应用研究[D]. 刘家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7]基于模块化的自动售检票系统终端设备的结构设计与开发[D]. 徐碧瑶.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8]小型废旧家电回收拆卸关键技术及装置研究[D]. 左帆.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4)
  • [9]非圆零件去毛刺机器人及其力补偿控制策略研究[D]. 杨丽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螺栓结合部静特性研究及应用[D]. 惠烨. 西安理工大学, 2015

标签:;  ;  ;  

一类螺纹连接器分解机构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