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矿煤层自燃的防治

高庄矿煤层自燃的防治

一、高庄矿煤层自然发火的预防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梁锋[1](2020)在《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掘之间的平衡程度对煤炭的正常回采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提高巷道特别是回采巷道掘进效率是解决采掘失衡最有效的技术手段。近距离煤层开采在目前煤炭开采过程中较为常见,下覆煤层煤巷掘进存在成巷速度慢、动压影响大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以枣庄矿业集团高庄煤矿3下1104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对煤巷的布置方式、掘进支护技术与成套装备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本文通过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工程实践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巷道空间位置选择、锚杆索支护参数对支护效果的影响以及掘进装备的选取与巷道掘进速度匹配关系。最终提出了“高强度低密度”的支护技术,并且形成了适用于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的掘进成套装备。本文主要获得了如下成果:(1)研究了上覆煤层开采特征、下覆煤层巷道空间位置选择、回采巷道布置方式,为3下煤层巷道的布置与支护提供一定的依据。(2)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巷道空间位置选择、锚索预紧力、间排距、长度以及不同部分支护方案等进行数值模拟,并且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巷道地质条件,最终提出了巷道沿空掘巷的布置方式以及“高强度低密度”的支护技术。(3)通过文献调研与地质条件结合,3下1104运输巷最终引进“MB670-1型掘锚机+PZL1500/300型履带式转载破碎机+DZQ100/100/40型煤矿用带式转载机+DSJ-100/2×132型胶带输送机”为主要设备的机械化作业线进行煤巷掘进。并且现场实践表明,该成套掘进装备能够较大程度地协调掘进、支护、运输工序平行作业问题以及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日进尺最高达20 m。工业性试验表明:该支护技术与成套掘进装备能够较好适应该类型煤巷掘进与维护,形成了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技术以及成套掘进装备,其对于枣庄矿业集团类似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论文包含图66幅,表格12个,参考文献104篇。

齐庆新,李一哲,赵善坤,张宁博,郑伟钰,李海涛,李宏艳[2](2019)在《我国煤矿冲击地压发展70年: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冲击地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主要从理论、监测与预警装备、防治技术及法律法规与标准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兼顾国外主要采矿国家在冲击地压研究上开展的工作。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和灾害危害程度显着增加,而国外冲击地压因煤矿开采的萎缩,只在个别一些国家偶尔发生冲击地压;对于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研究,国外对此研究的工作主要是停留在20世纪50—90年代,而我国主要研究成果是近30年的事情,主要包括"三因素"机理、强度弱化减冲机理、应力控制理论、冲击启动理论和扰动响应失稳理论等;在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面,国外主要集中在微震与地音监测方面,并配合钻屑法,而我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动应力监测方法,并开发了相关技术装备,现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煤矿冲击地压监测与预警;在冲击地压防治方面,以往重点关注在煤层和顶板冲击危险性的消除和解危上,而最近10年来,在巷道支护及煤岩体结构控制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旨在加强局部巷道支护的同时,从区域上控制煤岩体结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开发了分级分类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技术,采用水力压裂与深孔爆破等技术实现了对坚硬顶板岩层的有效控制;在冲击地压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最近10年来,我国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制订工作,包括《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在内的规程及相关标准已制订并实施,现已初步建成冲击地压标准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矿井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冲击地压的人数不断增加,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不断完善,冲击地压监测技术及仪器与装备从无到有,性能不断提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方法不断完善,有效性不断提高,冲击地压有关法律法规从无到有,现已趋于完善。综合而言,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应该看到,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与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在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白锦文[3](2016)在《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采残煤在我国许多矿区广泛赋存,其储量可观,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广大研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受上下煤层多重柱式开采的叠加影响,复合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时的矿压显现特征、采场岩层的移动变形、可行性判定和矿压控制技术等与传统的残采区上行开采、保护层卸压开采、解放层卸压开采和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等相比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明显的特殊性;资源整合推进以来,许多矿区生产实践中纷纷面临着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的开采问题,却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成套的技术方法来科学地指导其安全开采。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系统地开展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文选取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西山煤电白家庄煤矿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弃采的7号残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研究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采场岩层的应力分布、移动变形和结构方式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的稳定性,探讨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可行性的判定理论与方法,进而形成指导中部整层弃煤安全高效开采的岩层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应力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应力分布经历了“原始平衡态——初始波态平衡——新波态平衡”的转换与演化;中部残煤开采过程中采场岩层应力场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采场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会逐渐聚集与叠加,而其中部则表现出明显的卸压效应。(2)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移动变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移动变形经历了“原始静态——‘VVVV’态——新‘VVVV’态”的转换与演化;中部残煤开采过程中采场岩层变形场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采场顶板岩层的垂直位移会明显增大,而其底板岩层的垂直位移由于底鼓效应会微弱减小。(3)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结构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刀柱开采后,采场岩层结构形式主要由下部煤层残采区直接顶上方起承载作用的“承载层”组成,其力学模型可以简化为等效弹性受压直杆(群)上受均布载荷的矩形平板,可以通过计算弹性受压直杆上矩形平板的强度,分析和判别承载层的稳定性;复合刀柱开采以后,采场岩层的结构形式主要由上位层间岩层中起控制作用的“控制层”组成,其力学模型可以简化为等效弹性受压直杆群(上)四边固支受集中载荷的矩形平板,运用载荷叠加法可以计算四边固支受集中载荷弹性矩形平板挠度,进而分析控制层的稳定性。中部残煤开采过程中采场岩层的结构主体由“上控制层+下承载层”组成,其宏观整体性和连续性基本能够保持。(4)运用极限强度理论的分析结果知,当1.5sf?时,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的稳定性良好;运用渐进破坏理论的分析结果知,当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中弹性区域的宽度2a满足2a?0.65a或120.65a aa??时,其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反之则不然;运用尖点突变理论的分析结果知,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屈服区域的宽度与煤柱宽度的比值大于88.08%时,才会发生突变失稳破坏。(5)基于“上控制层+下承载层”的岩层结构,提出了定量判别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可行性的技术方法。

刘志远[4](2014)在《大倾角煤层综放面倒架机理与再稳定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大倾角煤层赋存的特殊性,大倾角放顶煤开采存在着很多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工作面支架稳定性问题。液压支架是大倾角综放工作面最主要的设备,其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整个工作面安全生产。在工作面生产过程中,一旦某一支架发生倾倒,势必会引起相邻支架发生失稳,甚至向上向下发展影响到整个工作面支架,导致工作面无法正常运行,制约安全生产。因此,研究大倾角综放面支架倾倒的原因并深入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对保证大倾角厚煤层综放面的安全生产和高产高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调研、力学建模与分析、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甘肃窑街煤电集团长山子煤矿1121不稳定三软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架发生倾倒事故的原因和再稳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影响支架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综放面地质条件、综放支架本身特点、综放面围岩本身特点、采煤工艺以及人为管理因素等;工作面支架发生倾倒的原因是切眼施工时超高造成采高大于支架最大支撑高度。在回采过程中,过早的进行放煤及相邻支架前探梁间顶煤的漏冒,造成支架顶梁与顶板(煤)没有密实接触,使得支架顶梁受力不均匀,进而支架整体受力不均匀。同时由于支架本身出现故障以及工人对支架操作不熟练或出现失误,导致支架在回采过程中发生挤架、倒架和咬架。通过建立综放面液压支架受力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大倾角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的抗倾倒稳定性、抗下滑稳定性和尾部抗下摆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控制支架稳定性的技术。综合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得出了长山子煤矿1121综放工作面发生支架倾倒的原因并深入研究其机理,进而确定了多次从机尾向下开帮、调架和扶架使倾倒支架逐步进入实体煤以恢复顶梁载荷,确保支架站的准、站的住、站的稳的“护—扶—移—稳”的动态扶架方法,经过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对于大倾角煤层综放工作面提高支架稳定性、预防支架倾倒具有指导意义,提出的再稳定技术也可为类似条件工作面发生倒架后如何处理提供借鉴。

罗旭,杜占毫[5](2014)在《资源枯竭易自燃矿井煤柱回收综合防灭火技术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资源枯竭矿井,必须对己四采区煤柱工作面进行回收,煤柱回收受过在用大巷、煤仓、老巷、水、火、应力集中带、停采线、原老空自燃隐患区等因素影响,生产条件复杂,自燃发火是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隐患。采用综合防灭火关键技术实施综合治理,取得了经验,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对存在受自燃发火威胁的区域,煤炭资源实施了精采细收,该应用能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积累防灭火经验,寻求探索矿井在后期防灭火的技术途径,维护矿区的和谐稳定,提高矿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邢继亮[6](2013)在《屯兰矿大断面巷道沿空留巷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矿山压力理论为基础,根据屯兰矿工作面实际地质条件,提出了适合沿空留巷的工作面巷道布置与回采工艺;根据充填体在首次、二次采动动条件下和内部受力分析得出巷旁充填体合理参数;研究开发了膏体混凝土巷旁充填材料,工作面采用巷旁充填模板支架,支架自行前移机械立模,确保巷旁充填施工质量;应用高预应力锚索、强力锚杆与巷旁充填体来实现留巷基本支护与充填墙体支护系统,提出在充填体中布置钢筋网的充填体内加固方法,注浆密封充填体裂缝,最终实现了工作面沿空留巷“Y”型通风方式。通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沿空巷道能够经受两次采动影响,保证顺利回采,有效解决了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该沿空留巷技术在屯兰矿区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付全[7](2012)在《MEA-1型高分子材料防治煤层自燃实践》文中认为为了有效防治残采期间重新揭露自然发火区发生的煤层自燃,对自然发火地点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传统灭火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矿井防治煤层自燃需要,而普通凝胶防灭火剂遇高温时脱水速度快,也不适应快速灭火。为此,提出了使用MEA-1高分子灭火材料的防灭火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材料能提高灭火效能和灭火速度,有效阻止复燃。

宋学昌[8](2010)在《易自燃煤层条带复采面掘进中综合防灭火技术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条带复采面终采线附近煤体已经松动破碎,老巷、采空区丢有浮煤,进风巷与回风巷间距较近,易造成漏风,引起自然发火。在终采线、老切眼和煤柱集中进风巷前后15 m对巷道顶、帮进行全断面的喷浆,利用井下移动灌浆装置注黄泥浆和粉煤灰,彻底隔绝向老巷的供氧,消除自然发火。实践证明该综合防灭火技术在易自燃煤层条带复采面掘进中效果良好。

陆刚[9](2010)在《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生产矿井进入衰老期后,经过长期开采会形成条件各异的残煤资源,这些残煤资源块段形状不规则、煤厚不稳定、赋存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从保护环境、煤炭资源和稳定衰老矿井生产经营的角度,都需要进行回采。衰老矿井残煤资源复采是科学采矿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成果为残煤复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从衰老矿井残煤构成、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评价和复采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衰老矿井的概念是可采资源难以持续满足生产系统能力需求的矿井;确定了矿井衰老的判断指标:生产矿井剩余可采储量为原设计可采储量的20%左右,深部及外围没有可扩展的资源或大中型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小于10a、小型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小于5a;以矿井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矿井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能够模拟矿井生命周期过程,识别矿井生命周期阶段。(2)根据矿井开采损失分析,提出衰老矿井残煤主要构成为采空区厚度煤和边角煤柱块段,根据采空区厚度煤与边角煤柱的分布关系,提出了残煤复采的三种基本类型:完全采空区型复采、横跨煤柱型复采和纵跨煤柱型复采。结合复采采准巷道布置提出了残煤复采方法:单独布置-单独开采、联合布置-联合开采和联合布置-分区开采。(3)根据影响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的因素分析,采用变权理论和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变权模糊评价模型。(4)根据煤炭资源的自然价值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得出煤炭资源价值是自然价值和环境价值组成,构建了基于煤炭资产价值的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方法:Pi ? Ci?R?( f1 ?EC1+f2?EC2)≥0。(5)以矿山开采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残煤复采技术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残煤复采关键技术内容,并研究了典型条件下的残煤复采方案设计及技术应用。

唐明云[10](2005)在《基于温度场法的采空区火源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国际标准上通用的平行热线法原理,设计出平行热线法测试松散煤体导热系数实验装置,并对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13煤层的不同粒径及不同含水量的煤质进行了反复试验;以数值传热与传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计算数学等为理论工具,建立了采空区滤流场、氧浓度场及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在采空区内可能产生火源的位置上通过给出一定的热源分别进行稳态及非稳态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出在允许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火源位置与回风巷壁面最高温度位置随着氧化时间和火源温度的增加,变化较小。利用统计学中的线形回归原理得到火源位置与壁面最高温度位置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得出应用温度场法进行采空区火源定位的技术是可行的,并给出了该方法的简要技术措施。

二、高庄矿煤层自然发火的预防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庄矿煤层自然发火的预防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煤巷快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
    2.1 开采技术地质特征
    2.2 基于“有效锚固层厚度”的顶板叠加梁理论假说
    2.3 3_下1104运输巷空间位置研究
    2.4 支护方案可行性数值计算研究
    2.5 煤巷支护的方案的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快速掘进成套技术装备研究
    3.1 煤巷掘进设备研究
    3.2 煤巷支护设备研究
    3.3 煤巷运输设备研究
    3.4 煤巷机械化作业线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现场工业性试验与应用
    4.1 工程地质条件
    4.2 3_下1104运输巷快掘技术与成套装备工程应用
    4.3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研究
    4.4 应用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我国煤矿冲击地压发展70年: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冲击地压灾害与研究现状
    1.1 冲击地压初期认识阶段
    1.2 冲击地压研究探索阶段
    1.3 冲击地压研究快速发展阶段
    1.4 冲击地压研究新的挑战
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3 冲击地压矿井类型
4 冲击地压监测技术与装备
5 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与技术
    5.1 区域防范方法
    5.2 局部解危方法
6 冲击地压法律法规与标准
7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
8 工程实践
    8.1 冲击地压监测
        8.1.1 矿压监测
        8.1.2 微震监测
        8.1.3 地音监测
        8.1.4 采动应力监测
        8.1.5 钻屑法监测
        8.1.6 电磁辐射监测
    8.2 冲击地压综合监测与预警
    8.3 冲击地压防治
        8.3.1 区域防治
        8.3.1. 1 合理开拓部署
        8.3.1. 2 保护层开采
        8.3.2 局部防治
        8.3.2. 1 深孔断顶爆破
        8.3.2. 2 顶板水压致裂
        8.3.2. 3 煤层大直径钻孔卸压
        8.3.2. 4 煤层卸载爆破
        8.3.2. 5 冲击地压巷道支护
    8.4 工程一体化实践
        8.4.1 工程一体化模式
        8.4.2 实践效果
9 问题思考与展望
    9.1 问题思考
    9.2 展望
1 0 结语

(3)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残煤复采研究现状
        1.3.2 采场顶板岩层移动变形研究现状
        1.3.3 采场底板岩层移动变形研究现状
        1.3.4 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工程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工程概况
        2.1.1 地质状况
        2.1.2 开采条件
    2.2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参数
        2.2.3 试验材料
        2.2.4 试验配比
        2.2.5 测试方案
        2.2.6 试验内容
    2.3 数值模拟试验设计
        2.3.1 模型建立
        2.3.2 边界条件
        2.3.3 测点布置
        2.3.4 开采方案
        2.3.5 试验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残煤采场岩层应力分布的时空演化规律
    3.1 概述
    3.2 刀柱开采对应力分布时空演化的影响
        3.2.1 刀柱开采对应力分布影响的相似模拟分析
        3.2.2 刀柱开采对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3.3 复合刀柱开采对应力分布时空演化的影响
        3.3.1 复合刀柱开采对应力分布影响的相似模拟分析
        3.3.2 复合刀柱开采对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3.4 中部残煤开采应力场的时空演化规律
        3.4.1 应力场时空演化的相似模拟分析
        3.4.2 应力场时空演化的数值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残煤采场岩层移动变形的时空演化规律
    4.1 概述
    4.2 刀柱开采对移动变形时空演化的影响
        4.2.1 刀柱开采对移动变形影响的相似模拟分析
        4.2.2 刀柱开采对移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3 复合刀柱开采对移动变形时空演化的影响
        4.3.1 复合刀柱开采对移动变形影响的相似模拟分析
        4.3.2 复合刀柱开采对移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4 中部残煤开采变形场的时空演化规律
        4.4.1 变形场时空演化的相似模拟分析
        4.4.2 变形场时空演化的数值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残煤采场岩层结构形式的时空演化规律
    5.1 概述
    5.2 刀柱开采对结构形式时空演化的影响
        5.2.1 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破坏特征的影响
        5.2.2 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结构形式的影响
        5.2.3 承载层力学模型建立及其稳定性分析
    5.3 复合刀柱开采对结构形式时空演化的影响
        5.3.1 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破坏特征的影响
        5.3.2 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结构形式的影响
        5.3.3 控制层力学模型建立及其稳定性分析
    5.4 中部残煤开采结构场的时空演化规律
        5.4.1 中部残煤开采采场岩层破坏场的时空演化
        5.4.2 中部残煤开采采场岩层结构场的时空演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的稳定性分析
    6.1 概述
    6.2 基于极限强度理论的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稳定性分析
        6.2.1 遗留煤柱(群)的载荷
        6.2.2 遗留煤柱(群)的强度
        6.2.3 遗留煤柱(群)稳定性的安全系数
    6.3 基于渐进破坏理论的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稳定性分析
    6.4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稳定性分析
        6.4.1 遗留煤柱(群)失稳破坏的尖点突变理论
        6.4.2 遗留煤柱(群)失稳破坏的尖点突变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残煤的可采性评价
    7.1 概述
    7.2 下位层间岩层中承载层位置的判定
    7.3 上位层间岩层中控制层位置的判定
    7.4 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残煤开采可行性性判定
        7.4.1 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残煤开采可行性判定理方法
        7.4.2 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残煤开采可行性判定技术流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4)大倾角煤层综放面倒架机理与再稳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倾角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架稳定性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大倾角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架稳定性控制研究现状
        1.2.2 国外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工作面生产条件
    2.1 矿井概况
    2.2 工作面概况
        2.2.1 工作面开采煤层特征
        2.2.2 工作面顶、底板特征
    2.3 工作面巷道布置、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2.3.1 巷道布置
        2.3.2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2.4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及主要设备配备
        2.4.1 顶板管理方法
        2.4.2 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
    2.5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综放面液压支架稳定性分析
    3.1 大倾角综放面液压支架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3.2 大倾角综放面液压支架稳定性力学分析
        3.2.1 大倾角综放面液压支架抗倾倒稳定性分析
        3.2.2 大倾角综放面液压支架下滑稳定性分析
        3.2.3 大倾角综放面液压支架尾部抗下摆稳定性分析
    3.3 大倾角综放面液压支架稳定性控制
        3.3.1 单个支架
        3.3.2 工作面支架系统
        3.3.3 现场管理方面
        3.3.4 顶板管理
    3.4 本章小结
4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确定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架
        4.1.2 相似材料模型铺装及相似参数计算
        4.1.3 监测手段
    4.2 实验过程及现象
    4.3 工作面顶板运移特征
    4.4 支架载荷特征
    4.5 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特征
    4.6 支架倾倒机理分析
    4.7 实验结果
    4.8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煤层综放面倾倒支架再稳定技术
    5.1 工作面支架倾倒演化过程
    5.2 支架倾倒原因
    5.3 支架倾倒机理
    5.4 工作面倾倒支架再稳定技术
    5.5 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危害及再稳定的艰巨性
        5.5.1 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危害
        5.5.2 工作面倾倒支架再稳定的艰巨性
    5.6 倾倒支架再稳定安全技术措施
    5.7 倾倒支架再稳定技术现场试验及效果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资源枯竭易自燃矿井煤柱回收综合防灭火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开采工艺条件及其意义
3 煤柱回收综合防灭火关键技术实施
    3.1 利用现有巷道向未回收变形严重的老巷内原高温区注粉煤灰浆防治煤炭复燃。
    3.2 利用连续交叉埋管向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注MEA高分子灭火剂连续交叉预埋管向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注MEA高分子灭火剂是利用阻化剂使采空区的煤炭隔绝氧气处于封闭状态, 达到预防自燃的目的。
    3.3 利用封堵剂自膨胀技术快速封闭漏风通道, 防治风流进入煤体破碎区、老空区, 防治煤炭自燃大巷煤柱3#面机巷在掘进时过24042老巷, 老巷段温度高, 有漏风现象, 利用喷浆机将潮料加封堵剂喷射到巷道的表面上, 将供氧通道隔绝阻止煤体继续氧化, 提高巷道封闭抗压强度, 延长封堵剂自膨胀技术快速封闭断面巷道使用时间。
    3.4 隔火墙封闭与水封技术
4 大巷煤柱3#面在回采过程中可采取的其他防灭火措施
5 经济效益分析

(6)屯兰矿大断面巷道沿空留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沿空留巷技术发展现状
        1.2.2 我国沿空留巷技术发展现状
        1.2.3 沿空留巷技术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采用的研究、试验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沿空留巷充填体受力分析
    2.1 工作面基本条件与采煤方法
        2.1.1 工作面基本条件
        2.1.2 工作面采煤方法
    2.2 充填体受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2.3 充填体受力的理论分析
        2.3.1 首次采动影响下充填体的受力分析
        2.3.2 二次采动影响下充填体的受力分析
    2.4 充填体内部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沿空留巷充填工艺技术研究
    3.1 巷旁充填材料
        3.1.1 充填材料的研制
        3.1.2 现场取样结果分析
    3.2 沿空留巷充填工艺技术
        3.2.1 沿空留巷的充填工艺
        3.2.2 沿空留巷的主要设备
        3.2.3 充填施工工序
    3.3 本章小结
4 沿空留巷支护技术研究
    4.1 沿空留巷支护方案及参数设计
        4.1.1 支护方案
        4.1.2 支护参数设计
    4.2 采动影响期间顶板强化管理
    4.3 留巷充填墙体加固方案及参数
        4.3.1 充填墙体外加固
        4.3.2 充填墙体内加固
    4.4 注浆密封
        4.4.1 墙体裂缝及其影响
        4.4.2 注浆主要设备与材料
        4.4.3 注浆加固工艺
        4.4.4 注浆堵漏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沿空留巷效果现场实测
    5.1 留巷效果矿压观测方案
        5.1.1 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5.1.2 沿空留巷充填体及煤体受力观测方案
        5.1.3 沿空留巷效果观测方案
    5.2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5.2.1 工作面矿压观测
        5.2.2 充填体与煤体受力观测
        5.2.3 沿空留巷巷道变形观测
    5.3 本章小结
6 沿空留巷瓦斯治理效果分析
    6.1 18205 工作面瓦斯情况
    6.2 18205 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
    6.3 18205 采煤工作面防灭火管理
    6.4 18205 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现场工业性试验技术效果评价及经济、社会效益
    7.1 技术效果评价
    7.2 经济效益分析
        7.2.1 沿空留巷投资及追加费用
        7.2.2 经济效益分析
    7.3 社会效益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易自燃煤层条带复采面掘进中综合防灭火技术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面概况
2 自燃影响因素分析
    2.1 煤柱残采
    2.2 煤层自燃条件
    2.3 回采工艺
    2.4 通风方式及风速
    2.5 工作面推进度
    2.6 矿压、老巷的影响
3 工业场地煤柱9#复采面自然发火分析
4 掘进期间的综合防灭火措施
5 结语

(9)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成果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衰老矿井界定及矿井生命周期
    2.1 矿井生命周期及其划分
    2.2 衰老矿井的概念及特征
    2.3 衰老矿井拐点的确定
    2.4 矿井生命期系统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矿井开采损失现状及残煤复采分类
    3.1 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损失现状
    3.2 衰老矿井残煤成因
    3.3 衰老矿井残煤与复采分类
    3.4 本章小结
4 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变权模糊评价
    4.1 复采环境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4.2 变权模糊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4.3 复采条件适宜性变权评价模型
    4.4 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评价实例
    4.5 本章小结
5 衰老矿井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
    5.1 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评价的意义和原理
    5.2 煤炭经济可采性评价理论基础
    5.3 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模型
    5.4 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复采再生顶板岩体结构及矿压规律研究
    6.1 采空区覆岩破坏带的划分及其岩体结构
    6.2 复采顶板分类及其岩体结构
    6.3 老空区煤体边缘受力分析
    6.4 复采工作面矿压分布规律
    6.5 本章小结
7 复采关键技术研究
    7.1 残煤复采技术难点及复采关键技术内容
    7.2 采准巷道布置
    7.3 复采工艺系统
    7.4 复采安全技术
    7.5 本章小结
8 残煤复采工程应用
    8.1 平煤大庄矿复采残煤资源概况
    8.2 残煤复采方案
    8.3 复采方案数值模型
    8.4 复采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8.5 系统布置与复采技术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情况
    四、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温度场法的采空区火源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煤炭自燃的原因及危害性
    1.3 目前防止煤炭自燃研究发展现状
    1.4 国内外采空区火源定位和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任务
2 煤的物理特性及松散煤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2.1 煤的热、电、磁物理特性
        2.1.1 煤的质量热容
        2.1.2 煤的导热性
        2.1.3 煤的电性质和磁性质
    2.2 松散煤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2.2.1 导热系数测定方法
        2.2.2 平行热线法的原理
        2.2.3 实验装置设计
        2.2.4 松散煤体导热系数实验结果
3 采空区自然火源的分布规律及环境特点
    3.1 井下采空区自燃火源点的分布规律
    3.2 井下煤自燃火源的影响因素
    3.3 采空区遗煤自燃环境特点
        3.3.1 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特点
        3.3.2 采空区浮煤厚度
        3.3.3 采空区松散煤体孔隙率
        3.3.4 采空区漏风强度
        3.3.5 工作面推进速度及采空区围岩原始温度
4 采空区物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离散
    4.1 采空区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化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多孔介质特性及理论基础
        4.2.2 控制微分方程的理论意义
        4.2.3 采空区自燃发火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采空区数学模型的离散化
        4.3.1 模型的离散化目的及常用的离散方法
        4.3.2 有限容积法的离散原理及离散格式
        4.3.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5 采空区热源温度场模拟
    5.1 FLUENT软件简介
    5.2 模拟思路及常量的选取
        5.2.1 热源温度场模拟思路
        5.2.2 模拟参数设定及常量的取值
    5.3 采空区“三带”的模拟
        5.3.1 “三带”的物理意义及划分指标
        5.3.2 采空区三带模拟
    5.4 采空区热源温度场的模拟
        5.4.1 高温热源大小的取值及位置的确定
        5.4.2 模拟过程条件假设
        5.4.3 模拟边界及初始条件
        5.4.4 模拟结果及可视化图形显示
6 温度场法的采空区火源定位技术分析
    6.1 火源位置及周围壁面最高温度点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6.2 火源位置及周围壁面最高温度点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6.3 回风巷壁面温度分布情况及最高温度点的位置判定
    6.4 火源位置与回风巷最高壁面温度位置之间关系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四、高庄矿煤层自然发火的预防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梁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我国煤矿冲击地压发展70年: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思考[J]. 齐庆新,李一哲,赵善坤,张宁博,郑伟钰,李海涛,李宏艳.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9)
  • [3]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研究[D]. 白锦文.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4]大倾角煤层综放面倒架机理与再稳定技术研究[D]. 刘志远.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5]资源枯竭易自燃矿井煤柱回收综合防灭火技术应用[J]. 罗旭,杜占毫. 河南科技, 2014(14)
  • [6]屯兰矿大断面巷道沿空留巷技术研究[D]. 邢继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2)
  • [7]MEA-1型高分子材料防治煤层自燃实践[J]. 王付全. 中州煤炭, 2012(04)
  • [8]易自燃煤层条带复采面掘进中综合防灭火技术实践[J]. 宋学昌. 中州煤炭, 2010(06)
  • [9]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D]. 陆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10]基于温度场法的采空区火源定位技术研究[D]. 唐明云. 安徽理工大学, 2005(07)

标签:;  ;  

高庄矿煤层自燃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