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塑造古都新形象

洛阳:塑造古都新形象

一、洛阳:塑造古都新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司罗红[1](2021)在《区域软形象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语言形象为例》文中提出身处形象制胜的时代洪流,如何提升区域形象已经受到学者的关注。软形象是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软形象的提升包含多个方面。大众对河南的固有印象成为河南形象发展的桎梏,提升河南的整体形象已非常迫切。转变河南语言形象是提升河南软形象进而改进河南形象的重要路径。河南话大部分属于中原官话,其中"中""噫"曾是正音雅言的继承,可通过积极探寻和考证河南话的本字,塑造河南话使用者的正面形象,引导河南话进入网络热词等路径来提升河南语言形象,进而实现河南形象的正面转变。

张芦[2](2021)在《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 ——以“汴京灯笼张”系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元宵赏灯早已成为亘古一贯的习俗。节庆灯彩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民族韵味。河南作为灯彩的故乡,承载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灯彩文化。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历程中,“传统工艺”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传统魅力作为文化强国的一种力量,逐渐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从手工制作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日渐淡出文化传播舞台,现阶段,亟待解决高情感审美内涵的文化调节机制的诞生。因此,面对河南地区非遗灯彩逐渐消逝这一问题,如何创新和突破传统的灯彩局限,让灯与盛世结缘,让人与时代同行,促进其与现代生活融合,以此达到传承与发展河南非遗灯彩生存空间的问题是本文的研究立足点。笔者对存在于河南境内的开封汴京灯笼张、洛阳宫灯、安阳苏奇灯笼画、四清灯笼画、三门峡灵宝莲花灯、濮阳清丰彩灯等进行实地调研,逐个采访非遗灯彩传承人,收集传承人口述资料,并且亲自参与灯笼制作,进一步了解非遗灯彩传承的技艺,从而形成研究成果;从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角度进行切入,总结归纳河南非遗灯彩的总体特点、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剖析其艺术特征、探索文化衍生品设计理念,从而发掘河南非遗灯彩的文化传承价值,进行非遗活态传承创新;通过对河南各城市博物馆文化衍生品进行实地考察,整理数据,挖掘河南的遍代表性衍生品,对河南唯一一家灯彩博物馆---开封汴京灯笼张进行灯笼衍生品设计。归纳汴京灯笼张历史特性并结合现代市场理念、设计原则与手法,对汴京灯笼张博物馆进行了衍生品设计开发研究,为赓续传承非遗文化,开拓创新非遗表现形式,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引领文化思潮,起到了典范引领的作用。

康震[3](2021)在《交互中的意义生成——都城与文学的双向建构及其文学史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都城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统治意志的象征,都城文化是古都传统与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都城文化包括制度思想、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三方面内涵。它推动、影响着文学观念、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生成发展,形成都城视域中的文学史;历代文学对于都城空间形象、人文内涵、文化传统的塑造、充实、传承,形成文学视域中的都城史。这对于认识地理形胜与人文养成、空间变迁与思想消长、都城形制与书写语境、都城传统与文本传承、都城形象塑造与文学意象建构等若干重大问题,对于创新文学史观、重构文学发展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刘倩君[4](2021)在《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城市之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形象的建构越来越重视,许多城市都开始构建自己独有的城市形象并借助各种媒介进行传播。抖音短小精悍、即时传播、实时进行评论和点赞等强社交性功能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需求,是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生活的重要途径,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App,也成为了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新渠道。从西安到成都、重庆,这些城市在短视频的推动下成为了“网红城市”。2018年西安在抖音中因一碗“摔碗酒”伴随着配乐《西安人的歌》走红祖国大江南北,贴上了“网红城市”新标签,西安以往单一的千年古都形象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但随着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的塑造和传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故而本文选择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城市形象传播理论,将城市形象与传播学两个不同的学科相结合,以此来研究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新媒体下更好地运用短视频进行西安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为基础,试图回答抖音中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怎样得到呈现、传播互动的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等几个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抖音短视频建构了西安亲民和善、积极作为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勤劳友善、保障健全的和谐社会形象;时尚现代、活力创新的网红经济形象;美食荟萃、文化厚重的多元人文形象;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的宜居环境形象。统计分析发现,视频生产者类型多样,以抖音达人与个人账号为主;中长型时长的视频较多,来源多样且原创度较高;背景音乐使用频率较高,城市音乐显着但较为单一;字幕运用巧妙,视频画面得到增强。同时在整体上抖音中与西安城市形象相关的短视频,受众点赞与评论行为活跃,互动性强,在不同的视频生产主体下,媒体表现突出,个人达人传播持续发力。最后总结出抖音塑造西安城市形象时呈现出来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希望对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促进作用。

张雅静[5](2020)在《铁路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 ——以洛宜铁路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导致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出现。铁路废弃地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尊重原场地的基础上,将铁路废弃地改造为铁路主题公园,可以有效保护和展示铁路文化,塑造了城市的新形象;同时,对改善城市总体环境质量,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洛阳市原洛宜铁路支线关林至李屯段铁路废弃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外铁路废弃地改造的相关理论与优秀案例,并结合项目的场地现状,对洛宜铁路公园进行规划设计。项目整体以“延续、体验、休闲、生态”为设计理念,将铁路文化、场所营造、生态理念等相结合,打造为一个以铁路为主题、多功能且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园总体布局形式采用“一轴线、一环线、六分区”,一轴线为展示铁路主题的主要景观轴线,串联园区重要的景观节点;一环线为园区内的生态环线,以生态景观为主;六分区分别为主题展示区、主题体验区、密林种植区、娱乐活动区、生态休闲区和有氧慢跑区。在尊重场地的基础上,对场地内遗留的铁路工业遗产进行改造与利用,从功能空间、道路交通、景观节点、植物种植、铺装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将铁路元素与景观融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铁路文化,从而唤起人们对于铁路历史的记忆,使铁路文化得到延续。

邱铁鑫[6](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刘晓芳[7](2019)在《洛阳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公园作为地域文化表达的主要场所,应积极发挥着展示城市文化、突出城市特色的功能与作用。而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中原文化的核心之地,要想增强城市的辨识度,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洛阳的地域特色,把根植于城市文脉中的地域文化挖掘出来,再借助于特定的景观表达载体和景观表达手法,实现地域文化与公园景观的完美融合,树立起洛阳公园的新形象,发挥出洛阳文化的新魅力,让洛阳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有特色、有内涵的“公园城市”。本文在充分了解文化传承大背景和城市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域文化的研究进程进行梳理,并借助城市公园与地域文化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总结出城市公园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地域文化的5种景观表达载体:空间营造、景观建筑、植物造景、雕塑小品和地面铺装。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洛阳地理气候条件、城市历史沿革和公园发展简史,提炼出洛阳具有代表性的8种地域文化类型:都城文化、名人文化、诗词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活动、民间工艺、宗教文化和工业文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洛阳地域文化认知程度展开调查,归纳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当下洛阳地域文化感知程度、当下洛阳城市公园满意程度以及被调查者理想中的城市公园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并对洛阳四区共8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研,从空间营造、景观建筑、植物造景、雕塑小品、地面铺装五方面对8个公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直接表达、提炼与再现、隐喻与象征3种公园中运用的地域文化表达手法,提出公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8类问题,最后从地域文化表达应用原则、表达对策、表达载体建设3方面出发,探析出洛阳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相关策略。本文旨在寻求地域文化在洛阳公园中表达的新思路,并从具体可行的层面提出相应建议,丰富洛阳景观领域地域文化表达的理论研究,为未来洛阳及其它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建设提供良多的建议和帮助。

董华琳[8](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得以扩展,在带动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诸如,小城镇历史文化风貌遭到破坏,历史文化遗迹遭到毁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城镇的景观环境也日渐衰败。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城镇为了追求政绩造成本土地域文化的逐渐消失,人们逐步认识到地域文化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城镇的灵魂在于它独有的特色而存在,为城镇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城镇可持续性发展。面对当下城镇化的猛烈冲击,小城镇的地域文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使之顺应时代的潮流,保护和弘扬我国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来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的话题。在建设小城镇时,广场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广场设计体现并传承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打造出小城镇的新形象,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到得快速发展,其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更加重视,因此小城镇的公共空间设计得到了重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在建设规划中,广场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一种新手段。广场设计对于激发城镇活力、改善城镇历史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场不仅能够提升城镇的品质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优秀的广场设计能够融入到整个环境之中,人性化的设计使人们感受到城镇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近几十年来广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弥补了城镇公共空间的缺失,但也呈现了一系列问题,脱离本国的实际一味的盲目模仿西方广场模式,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本国历史文化的丧失。现今不少学者专家们提出对本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之一些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的兴起,各地方政府开始挖掘各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但却过于急功近利最终导致文化被滥用,设计手法缺乏创新。一些地方文化广场的兴起,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一部分力量,但对于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为此,文章中提出对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对于国内外的广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时,总结设计方法和理念,对陈留镇广场的实践案例进行印证。在陈留镇广场设计中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对陈留镇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找到陈留镇广场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宜于小城镇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城镇建设的综合效益。其次陈留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汉文化、河图文化等,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广场景观设计元素把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本土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体现,游人身临其中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还能满足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需求。如今文化广场不计其数,如何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建造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文化广场,避免文化上的单一重复也是当今设计师所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研究项目的所在地陈留镇,项目的设计最终是为了塑造文化景观在陈留镇的新形象,同时挖掘陈留的地域性文化进行体现,并将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到现代广场设计中,为现代城镇新形象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对小城镇地域性历史文化深入研究,在新城镇建设中将广场设计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先是通过对广场设计背景的调查研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设计目标;接下来分析广场的设计原则、设计手法、设计表现,运用到实践案例陈留镇广场中,提出实施策略。最后将地域文化与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总结,供今后参考和借鉴。

高锁姣[9](2019)在《河南中原贡品品牌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抢救和保护经典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整合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原产地保护与传承发展,自2007年以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把“中原贡品”的调查、申报与认定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对中原贡品进行了五批评选,共有87家贡品传承单位入选。但经笔者调查入选的贡品传承单位大多并没有得到更好地发展,且认知度普遍偏低,这对贡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为不利。虽然入选“中原贡品”对这些传承单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只靠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传承单位自身做好品牌宣传,进一步提高认知度,扩大受众范围,提升产品销量,由此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才是长久存活之道。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品牌和品牌传播的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查阅分析文献和实地的采访调查对河南“中原贡品”发展现状及其品牌传播形成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原贡品在品牌传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品牌传播观念、完善品牌传播内容、丰富品牌传播手段的相关策略,以期能够对“中原贡品”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研究主要从传播学、品牌学、广告学等角度展开分析,希望通过对“中原贡品”的探讨,引起更多人对“中原贡品”的关注,为“贡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更多有效的途径。

李依然[10](2019)在《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地处我国中原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地理位置、交通、粮食等各个层面都有着重要地位。如此来说,河南的口碑应该是不错的,但除了最近几年有所上升以外,河南却是我国最容易遭受到地域偏见的区域。当然,河南早期出现的骗子、偷盗一类的负面新闻在河南的区域形象方面要负主要责任,但如此多年已过,河南的区域形象还是逃不开这些负面影响。河南形象自古以来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带有厚重的历史感,可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一落千丈,本来当新闻失去了时效性,再加上地域公关,河南的形象不会长期处于如此低沉的地步。可是自此以后媒体就长期将河南塑造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居民素质低的妖魔化形象,河南沦为地域偏见的重灾区。区域形象的差口碑使受众对河南存在一种负面且单一的刻板印象。而影视作品在涉及河南形象时总会被刻板印象所影响,常常将河南塑造成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并将河南人民塑造成或坑蒙拐骗或愚昧无知或爱慕虚荣或憨傻朴实的形象,当然也有部分影视作品真实客观全面的塑造了河南地区及河南人的形象,但大多数影视作品在将河南添加为影视素材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影视传播作为传播信息最直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传播方式,如此“妖魔化”河南形象,会给受众营造出一种河南就是此种文化环境的假象,在长期以往的潜移默化下,河南积极正面的形象塑造将愈发困难,因此,研究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是有助于河南形象改善的。论文将通过分析河南现状来证明影视传播所表现出的河南形象的片面及主观性,通过与传播学理论相结合来剖析影视作品中的地域偏见现象,并分析了河南在影视传播中是如此形象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及受众的心理原因,最后提出传播策略希望能改善影视传播中的河南形象。

二、洛阳:塑造古都新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阳:塑造古都新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软形象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语言形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软形象是区域形象提升的主要部分
二、河南省的语言形象亟待提升
    (一)河南语言的基本情况
    (二)河南语言形象是河南软形象的具体体现
三、河南方言是官话雅言的继承者
    (一)表示“可以”的“中”在古代已有用例
    (二)“噫”是元朝之前最常用的叹词
四、积极探寻和考证河南话的本义
    (一)“榷”本义为计算
    (二)盱顾
五、塑造河南话使用者的正面形象
    (一)影视中河南人物多是负面角色
    (二)呼吁河南名人说家乡话
    (三)塑造说河南话的正面影视角色
六、引导河南话进入网络热词
    (一)抓时代机遇打破“刻板印象”
    (二)乘风借势塑造崭新形象

(2)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 ——以“汴京灯笼张”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3 研究意义
    1.3 课题相关研究动态
        1.3.1 学术着作的研究现状
        1.3.2 学术论文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与方法
        1.4.2 创新点与难点
        1.4.3 课题研究框架
2.河南非遗灯彩概述
    2.1 河南灯彩的历史演进
        2.1.1 灯彩的起源
        2.1.2 河南灯彩的历史演变
    2.2 河南非遗灯彩的分布与发展
        2.2.1 开封汴京灯笼张
        2.2.2 洛阳宫灯
        2.2.3 灵宝莲花灯
        2.2.4 安阳苏奇灯笼画
        2.2.5 内黄四清灯笼画
        2.2.6 濮阳清丰彩灯
    2.3 河南非遗灯彩的文化审视
        2.3.1 古都“福”文化
        2.3.2 名士“圣”文化
        2.3.3 民俗“魂”文化
    2.4 本章小结
3.“汴京灯笼张”的艺术特征剖析
    3.1 汴京灯笼张的艺术特色
    3.2 汴京灯笼张的艺术形式
        3.2.1 造型美
        3.2.2 题材多
        3.2.3 色彩艳
        3.2.4 工艺精
    3.3 汴京灯笼张的艺术价值
        3.3.1 匠心筑梦情怀
        3.3.2 彰显时代价值
        3.3.3 民族情感表达
    3.4 本章小结
4.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调研分析
    4.1 河南非遗灯彩现状
        4.1.1 从灯彩传承角度分析
        4.1.2 从市场变化角度分析
        4.1.3 从消费群体角度分析
    4.2 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市场分析
        4.2.1 发展现状
        4.2.2 存在问题
    4.3 汴京灯笼张的现状
        4.3.1 汴京灯笼张发展现状
        4.3.2 汴京灯笼张现状总结
    4.4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的需求趋势
        4.4.1 社会需求
        4.4.2 文化需求
        4.4.3 消费需求
        4.4.4 情感需求
    4.5 本章小结
5.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应用实践
    5.1 汴京灯笼张设计构思
    5.2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原则
        5.2.1 传承原则
        5.2.2 发展原则
        5.2.3 适度原则
    5.3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手法
        5.3.1 灯笼元素的提取
        5.3.2 文化寓意的演绎
        5.3.3 体验形式的革新
    5.4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实践
        5.4.1 汴京灯笼张设计要素
        5.4.2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
    5.5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展示图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来源
附录:(二)采访与实地考察目录
附录:(三)访谈提纲及过程照片
附录:(四)灯会实地调研照片
附录:(五)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3)交互中的意义生成——都城与文学的双向建构及其文学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古代都城的类型与都城文化的内涵
    二 都城对文学的建构:古代都城视域中的文学发展史
    三 文学对都城的建造:古代文学视域中的都城形象史
结 语

(4)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短视频传播已成常态
        二、抖音平台头部优势明显
        三、抖音助推古都西安变身网红之城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城市形象的内涵及维度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二、城市形象的维度
    第二节 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内涵研究
        二、城市规划设计视角的研究
        三、营销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四、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第三节 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一、短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和特点
        二、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三、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四、短视频与西安城市形象的地域性研究
第二章 西安城市形象:资源、官方定位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西安城市形象塑造的资源
        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二、良好的自然条件与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区域级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四、雄厚的科研教育和突出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 西安城市形象官方定位
        一、华夏文明历史之城
        二、生态宜居和谐之城
        三、科教雄厚创新之城
        四、商贸交通枢纽之城
        五、东西交流开放之城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的内容呈现
        一、政府形象呈现
        二、经济形象呈现
        三、社会形象呈现
        四、人文形象呈现
        五、环境形象呈现
    第二节 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视频生产者:传播主体多样,抖音达人与个人账号为主
        二、时长与来源:中短型视频较多,原创度较高
        三、文字与声音:视听语言丰富,城市音乐与字幕巧妙运用
        四、叙事手法:人物叙述为主,叙述视角多样
    第三节 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互动
        一、总体传播状况:点赞与评论活跃,互动性强
        二、不同主体:媒体表现突出,个人达人持续发力
        三、受众评论情感分析与态度表达
第四章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问题与治理
    第一节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问题
        一、视频内容同质化,深层文化挖掘欠缺
        二、城市形象片面化,经济科教形象较弱
        三、标志性形象陈旧,受众形象认知模糊
        四、话语体系众多混乱,政府参与度待提升
    第二节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治理
        一、提升内容创作水平,深入挖掘城市文化
        二、增强城市形象宣传,更新塑造城市新名片
        三、明晰城市形象定位,凸显城市新特点
        四、加强政府参与引导,加强主体间联合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抖音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传播编码表属性
附录 B 344 条西安城市形象抖音短视频研究样本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铁路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 ——以洛宜铁路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铁路废弃地
        2.1.1 铁路废弃地的概念
        2.1.2 铁路废弃地景观
    2.2 景观再生
        2.2.1 景观再生的概念
        2.2.2 景观再生设计原则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场所精神
        2.3.3 可持续景观设计
第3章 铁路废弃地的现状研究
    3.1 铁路废弃地类型
        3.1.1 按区位分类
        3.1.2 按功能空间分类
        3.1.3 按运输性质分类
        3.1.4 按建设高度分类
    3.2 铁路废弃地构成要素
        3.2.1 铁路主体部分
        3.2.2 铁路附属部分
        3.2.3 基地环境景观
    3.3 铁路废弃地存在问题
        3.3.1 影响道路交通
        3.3.2 危害环境卫生
        3.3.3 浪费土地资源
        3.3.4 社会治安问题
    3.4 铁路废弃地保护与开发价值
        3.4.1 历史文化价值
        3.4.2 社会经济价值
        3.4.3 景观生态价值
    3.5 铁路废弃地现状处理手段
第4章 铁路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策略
    4.1 铁路废弃地景观再生的基本原则
        4.1.1 生态经济原则
        4.1.2 尊重场地原则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4 综合效益原则
    4.2 铁路废弃地功能空间的重塑
        4.2.1 功能定位
        4.2.2 空间特性
    4.3 铁路废弃地功能开发
        4.3.1 原址保护模式
        4.3.2 开放活动空间模式
        4.3.3 商业开发模式
        4.3.4 旅游开发模式
    4.4 铁路废弃地生态修复
        4.4.1 场地内污染物的清理
        4.4.2 土壤修复
        4.4.3 植被修复
        4.4.4 水体修复
    4.5 铁路废弃地工业文化的再现
        4.5.1 废弃铁路轨道
        4.5.2 废弃车辆
        4.5.3 废弃建筑物
        4.5.4 附属配套设施及铁路相关元素
第5章 相关案例分析
    5.1 巴黎绿荫步道
        5.1.1 项目背景
        5.1.2 设计思想
        5.1.3 设计内容
        5.1.4 可借鉴之处
    5.2 德国柏林Sudgelande自然公园
        5.2.1 项目背景
        5.2.2 设计思想
        5.2.3 设计内容
        5.2.4 可借鉴之处
    5.3 纽约高线公园
        5.3.1 项目背景
        5.3.2 设计思想
        5.3.3 设计内容
        5.3.4 可借鉴之处
    5.4 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园
        5.4.1 项目背景
        5.4.2 设计思想
        5.4.3 设计内容
        5.4.4 可借鉴之处
第6章 洛宜铁路公园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上位规划分析
        6.1.3 项目背景
        6.1.4 地理交通分析
    6.2 现状分析
        6.2.1 场地内部现状分析
        6.2.2 周边用地分析
        6.2.3 使用人群分析
        6.2.4 SWOT分析
        6.2.5 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6.3 设计目标、定位与策略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定位
        6.3.3 设计策略
    6.4 设计依据与原则
        6.4.1 设计依据
        6.4.2 设计原则
    6.5 总体设计
        6.5.1 概念设计
        6.5.2 总体规划设计
        6.5.3 景观结构布局
        6.5.4 功能分区
        6.5.5 交通规划设计
    6.6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6.7 专项设计
        6.7.1 竖向设计
        6.7.2 植物种植设计
        6.7.3 服务设施设计
        6.7.4 铺装设计
    6.8 景观再生在设计中的应用
        6.8.1 形态设计中的景观再生
        6.8.2 功能空间设计中的景观再生
        6.8.3 生态设计中的景观再生
        6.8.4 铁路文化设计中的景观再生
    6.9 经济技术指标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7)洛阳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传承大背景
        1.1.2 城市发展大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程
        1.3.1 国内地域文化研究进程
        1.3.2 国外地域文化研究进程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4.1 城市公园概述
        1.4.2 地域文化概述
        1.4.3 城市公园与地域文化关系
        1.4.4 地域文化景观表达载体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洛阳区域概况及地域文化分类
    2.1 洛阳区域概况
        2.1.1 地理气候
        2.1.2 历史沿革
        2.1.3 洛阳公园发展简史
    2.2 洛阳地域文化分类
        2.2.1 都城文化
        2.2.2 名人文化
        2.2.3 诗词文化
        2.2.4 牡丹文化
        2.2.5 民俗活动
        2.2.6 民间工艺
        2.2.7 宗教文化
        2.2.8 工业文化
3 洛阳地域文化认知程度及在公园中的表达
    3.1 洛阳地域文化认知程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被调查者基本属性分析
        3.1.2 当下洛阳地域文化感知度分析
        3.1.3 当下洛阳城市公园满意度分析
        3.1.4 被调查者理想中的城市公园分析
    3.2 洛阳地域文化在公园中的表达
        3.2.1 景观载体文化表达
        3.2.2 地域文化表达手法
    3.3 洛阳公园地域文化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3.3.1 地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3.3.2 地域文化表达形式单一
        3.3.3 地域文化主题不明确
        3.3.4 景观小品与文化空间不匹配
        3.3.5 部分文化景观宣传不到位
        3.3.6 老旧公园文化缺失严重
        3.3.7 设施小品文化表达欠缺
        3.3.8 人与文化景观缺乏交流
4 洛阳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策略
    4.1 表达应用原则
        4.1.1 美学原则
        4.1.2 生态性原则
        4.1.3 以人为本原则
    4.2 表达对策
        4.2.1 地域文化的全面认知与表达
        4.2.2 公园景观的整体提升与优化
        4.2.3 文化景观的动态交流与创新
    4.3 表达载体建设
        4.3.1 空间营造
        4.3.2 景观建筑
        4.3.3 植物造景
        4.3.4 雕塑小品
        4.3.5 地面铺装
5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8)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率先提出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1.2 国内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升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1.3 河南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着重提高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收集、整理文献综合分析法
        1.5.2 走访座谈评析法
        1.5.3 实际案例分析归纳法
        1.5.4 理论联系实践印证法
    1.6 论文的研究框架
2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相关概述
    2.1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地域
        2.1.3 地域文化
        2.1.4 地域文化的特征
    2.2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形成及重要性
    2.3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性文化的迫切性
    2.4 小城镇建设中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目标定位
        2.4.1 促进区域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
        2.4.2 迎合新时代精神需求
        2.4.3 创造文化多元性
    2.5 小城镇建设中空间形态呈现的地域文化特色
        2.5.1 外环境空间
        2.5.2 街巷空间
        2.5.3 建筑空间
        2.5.4 街道空间
        2.5.5 小型公园空间
        2.5.6 广场空间
    2.6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广场在体现城镇地域文化中的作用
    3.1 传统城镇聚落广场的演变与作用
        3.1.1 传统城镇聚落广场的演变
        3.1.2 传统城镇广场的发展历程
        3.1.3 传统城镇中广场的作用
    3.2 小城镇广场的相关理论
        3.2.1 小城镇的界定及特点
        3.2.2 小城镇广场的定义与形成
        3.2.3 小城镇广场的分类
    3.3 小城镇广场的特点及其在当下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1 小城镇广场自身的特点
        3.3.2 小城镇广场与城市广场的对比
        3.3.3 小城镇广场在当下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 小城镇广场作为体现城镇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3.4.1 小城镇广场作为体现城镇地域文化载体的地位分析
        3.4.2 小城镇广场中地域文化的价值功能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地域文化特色小城镇广场设计方法的探究
    4.1 我国小城镇广场现存的问题
    4.2 小城镇广场的设计原则及其指导理念
        4.2.1 凸显小城镇空间环境的地域特色
        4.2.2 提升小城镇的整体空间序列品质
        4.2.3 注重小城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2.4 传承小城镇宝贵的历史文化
    4.3 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城镇广场的目标及意义
        4.3.1 彰显小城镇的个性化
        4.3.2 增强城镇居民的认同感
        4.3.3 提升城镇居民的归属感
        4.3.4 提高城镇居民的自豪感
        4.3.5 进一步增进城镇居民的舒适感
    4.4 国内外小城镇广场的实例分析
        4.4.1 意大利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广场、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4.4.2 三门峡马嵬驿广场、沈丘槐店镇文化广场、永城芒砀山汉文化广场
    4.5 小城镇广场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
        4.5.1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方法上的体现
        4.5.2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思想上的体现
        4.5.3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手法上的体现
        4.5.4 地域文化在广场空间环境要素上的体现
5 实践案例分析小城镇广场的地域文化特色
    5.1 陈留镇概况
        5.1.1 陈留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5.1.2 陈留镇历史文化古迹
    5.2 陈留镇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5.3 陈留镇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
    5.4 陈留镇地域文化与陈留镇广场
        5.4.1 陈留镇文化与陈留镇广场
        5.4.2 陈留镇广场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方法
    5.5 陈留镇广场设计的目标和设计原则
        5.5.1 陈留镇广场设计的目标
        5.5.2 陈留镇广场设计原则
    5.6 陈留镇广场实例解析
        5.6.1 广场的场地分析
        5.6.2 广场设计理念与思想
        5.6.3 广场景观设计的表现
        5.6.4 陈留镇广场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剖析及表现手法
        5.6.5 地域文化在陈留镇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塑造要素
    5.7 陈留镇广场设计实施策略
        5.7.1 规划设计方案机会优化降低成本
        5.7.2 规划设计中利用土地可能性的边界
        5.7.3 规划设计中建筑物的形态特征与造价
    5.8 本章总结
6 地域文化与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6.1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6.1.1 小城镇地域的基本特色
        6.1.2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设计的意义
        6.1.3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传承与发展
    6.2 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6.2.1 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特征
        6.2.2 可持续性发展对小城镇广场设计的意义
        6.2.3 可持续性发展对小城镇广场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6.3 小城镇广场价值体现
        6.3.1 城镇传统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6.3.2 增强城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6.3.3 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上进一步促进城镇旅游业发展
        6.3.4 展现小城镇的现代文化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9)河南中原贡品品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贡品研究综述
        1.2.2 品牌传播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访谈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中原贡品的评定
        2.1.1 贡品的含义
        2.1.2 中原贡品的界定
        2.1.3 中原贡品的价值
    2.2 品牌研究理论
        2.2.1 品牌的定义
        2.2.2 品牌的特征
    2.3 品牌传播研究理论
        2.3.1 品牌传播的概念
        2.3.2 品牌传播的手段
        2.3.3 品牌传播的目的
第3章 河南中原贡品品牌传播现状
    3.1 河南中原贡品的消费者认知分析
    3.2 河南中原贡品的基本情况
    3.3 河南中原贡品的品牌传播概况
        3.3.1 河南中原贡品的品牌传播内容
        3.3.2 河南中原贡品的品牌传播媒介
        3.3.3 河南中原贡品的品牌传播手段
第4章 河南中原贡品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4.1 品牌和品牌传播的意识缺失
        4.1.1 品牌意识的缺失
        4.1.2 品牌传播意识的缺失
    4.2 品牌传播内容存在问题
        4.2.1 品牌标志和品牌包装无新意
        4.2.2 品牌定位同质化
    4.3 品牌传播手段单一
第5章 加强河南中原贡品品牌传播策略
    5.1 构建品牌和品牌传播的观念
        5.1.1 构建品牌观念
        5.1.2 构建品牌传播观念
    5.2 对品牌传播内容进行完善和创新
        5.2.1 完善品牌显性要素
        5.2.2 科学品牌定位
    5.3 丰富传播手段
        5.3.1 做好口碑传播和广告传播
        5.3.2 利用赞助、代言人等传播手段
        5.3.3 重视品牌危机传播管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1.2 论文研究对象与意义
        1.2.1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范围
        1.2.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文献分析法
        1.5.3 归纳比较法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
        1.6.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6.2 论文研究的重点
        1.6.3 论文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地域偏见视野下的河南形象
    2.1 河南区域的历史与现实
        2.1.1 河南区域的历史背景
        2.1.2 河南区域的现状
    2.2 河南区域形象对外的整体呈现
        2.2.1 人际传播中的河南区域形象
        2.2.2 传统媒体所呈现的河南区域形象
        2.2.3 网络媒体所呈现的河南区域形象
第3章 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影视形象的传播生态
    3.1 河南负面形象在影视剧中的体现
        3.1.1 传媒偏见的不公导致地域偏见的大范围形成
        3.1.2 影视剧对河南人性格的负面呈现
    3.2 河南偏见形象的影视传播生态
        3.2.1 影视剧塑造了负面的拟态环境
        3.2.2 影视剧设置了受众的议程
        3.2.3 影视剧使受众对河南形成了刻板印象
        3.2.4 政策约束的缺失使其陷入沉默的螺旋
        3.2.5 影视剧塑造的片面形象形成了框架
        3.2.6 影视剧涵化了受众对河南形象的认识
第4章 影视传播中河南偏见形象成因
    4.1 经济落后是产生地域偏见的根本原因
    4.2 媒体跟风助推了河南形象“妖魔化”
    4.3 影视创作中的认知局限
    4.4 经济发达地区受众虚高的心理优越感
    4.5 河南本地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第5章 河南影视形象的历史语境及重塑方向
    5.1 上世纪影视创作中的河南之光
        5.1.1 “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武术之乡”
        5.1.2 相关影视剧向河南着名人物聚焦
    5.2 新世纪以来河南影视形象的危机与契机
        5.2.1 新世纪伊始河南形象急剧下跌
        5.2.2 部分影视剧开始为河南形象正名
    5.3 重塑河南影视形象的思路
        5.3.1 将河南厚重的文化资源融入影视剧创作
        5.3.2 在影视剧中合理运用河南方言
        5.3.3 注意刻画正面的人物形象
第6章 优化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策略
    6.1 完善自身形象,做好形象宣传工作
        6.1.1 努力发展经济,缩小地域实力差距
        6.1.2 找准地域定位,做好地域公关
    6.2 影视制作尊重河南形象的客观性
        6.2.1 减少对河南负面形象的夸大表现
        6.2.2 对河南形象描述应客观多元
        6.2.3 避免影视剧中出现对河南的过分调侃
    6.3 影视创作中挖掘中原文化内涵
        6.3.1 将文化资源整合优化
        6.3.2 鼓励中原文化的影视创新
        6.3.3 运用品牌栏目助推地域文化形象
    6.4 影视创作主客体皆应消除地域偏见
        6.4.1 影视行业需要加强自律
        6.4.2 从业人员自身反对地域偏见
        6.4.3 受众也应培养起自身媒介素养
    6.5 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
        6.5.1 健全影视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
        6.5.2 明确影视创作中反对地域偏见的相关条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洛阳:塑造古都新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软形象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语言形象为例[J]. 司罗红. 河南社会科学, 2021
  • [2]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 ——以“汴京灯笼张”系列为例[D]. 张芦.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3]交互中的意义生成——都城与文学的双向建构及其文学史价值[J]. 康震. 文学遗产, 2021(02)
  • [4]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D]. 刘倩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铁路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 ——以洛宜铁路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张雅静.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7]洛阳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分析研究[D]. 刘晓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8]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D]. 董华琳. 河南大学, 2019(01)
  • [9]河南中原贡品品牌传播研究[D]. 高锁姣.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研究[D]. 李依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洛阳:塑造古都新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