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

西安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

一、西安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吴湘杰,薛茹[1](2021)在《围产新生儿肢体导联QRS波群振幅与出生胎龄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出生胎龄围产新生儿同步12导联心电图肢体QRS波振幅,探讨肢体导联QRS波振幅与出生胎龄的相关性,为围产新生儿心电图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胎龄围产新生儿的肢体导联心电图,根据出生胎龄不同将其分为A组(胎龄30~<33周,64例)、B组(胎龄33~<37周,72例)、C组(胎龄37~40周,102例)。比较三组的肢体导联Q、R、S波振幅;分析各肢体导联QRS波群主波与出生胎龄相关性。结果随着出生胎龄增加,SⅠ、SaVL、QⅡ、QⅢ、QaVF、QaVR 波逐渐加深,RⅡ、RⅢ、RaVF、RaVR波逐渐增高。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Ⅰ、SaVL、RⅡ、RⅢ、RaVF、RaVR振幅与出生胎龄呈显着线性正相关(P<0.001)。结论围产新生儿肢体导联QRS波振幅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而增加,QRS波振幅与出生胎龄的相关性较显着。

方欣[2](2021)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34周早产儿结局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母婴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istologic chorioamnionitis,HCA)对<34周早产儿结局的影响,以期对HCA(+)胎龄<34周早产儿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1日-2020年5月31日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89例早产儿及母亲临床资料。根据胎盘病理结果分为HCA(+)组和HCA(-)组,对两组母儿临床资料和早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并进行亚组分析:根据HCA的胎盘分级结果将纳入病例分为HCA1级组、2级和3级组、阴性组3组,比较亚组间早产儿结局是否存在区别。使用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HCA(+)对<34周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和临床结局的影响。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HCA进行预测。结果1、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入选689例早产儿,HCA(+)组200例,HCA(-)组489例。随着胎龄增大,HCA阳性检出率呈降低趋势。胎膜早破发生率41.5%,随着胎膜早破时间延长,HCA发生占比总体呈增高趋势。2、HCA(+)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率较HCA(-)组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1min、5min Apgar评分<7分比较、羊水污染、出生时复苏史、新生儿窒息发生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HCA(+)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降低、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生率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HCA(+)组RDS发生率仍低于阴性组、EOS发生高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PD、ROP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为1.074、1.035,95%CI分别为0.530-2.176、0.608-1.761);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局灶性脑白质损伤、死亡的发生在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HCA的炎症浸润程度与RD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不同分级HCA对<34周早产儿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无显着影响。4、绘制ROC曲线,寻找预测HCA的实验室指标,孕妇产前48小时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比值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58.3%,高于单独使用WBC、CRP、中性粒细胞比值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但特异度较低,考虑诊断价值不高。结论1、HCA降低了胎龄<34周早产儿RDS发病率,增加了EOS发病率;临床中应注意防治HCA的发生,从而降低胎龄<34周早产儿EOS的发生。2、HCA增加了胎龄<34周早产儿BPD、ROP的发病率;HCA可能通过增加较小胎龄儿的出生来增加BPD、ROP的发生,强调预防早中期早产发生的重要性。3、HCA对胎龄<34周早产儿LOS、NEC、IVH、PVL、局灶性脑白质损伤、死亡等的发病率无显着影响;不同分级HCA对胎龄<34周早产儿主要并发症的发病率无显着影响。

王亮,张自峰,陶梦璋,李曼红,王雨生[3](2021)在《中国大陆地区2008至2018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变化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不断上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成为儿童致盲的首位病因。进入21世纪,中国大陆地区ROP筛查和防治工作不断深入,但不同区域开展工作的情况及ROP检出率差异较大。本文在前期对2010年前ROP发生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2008至2018年的文献报道进行汇总,追踪和分析约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ROP的筛查情况和发病变化趋势,以期为科学防治ROP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79-385)

王杨[4](2021)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河北省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病例的回顾性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早产儿PNAC的发病率及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PNAC早期干预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依据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河北省12家医院新生儿科为研究现场,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并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0日,于被抽取的医院的新生儿救治中心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2.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7周,肠外营养时间≥14d。排除标准:由静脉营养以外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道发育畸形、遗传代谢病等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3.依据早产儿PNAC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早产儿分为胆汁淤积组(PNAC组)和非胆汁淤积组(非PNAC组)。收集纳入早产儿的出生资料和住院资料,采用Microsoft 365建立数据库,运用SAS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定量资料将用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来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如无特殊说明,PNAC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47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其中PNAC组患儿98例,非PNAC组患儿1449例,发病率为6.33%。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男女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方式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8)。2.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胎龄24+4~36+6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1.493±2.07周。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胎龄及胎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出生体重在650~3600克之间,平均出生体重为1490±375.57克。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出生体重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Apgar评分、母孕期感染类疾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新生儿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PN持续时间25.0±10.24d,氨基酸使用时长为24.5±10.03d,氨基酸总量为48.16±29.02(g/kg),脂肪乳使用时长为22.5±12.24d,脂肪乳总量为45.86±30.62(g/kg),葡萄糖使用时长为25.1±11.24d,葡萄糖总量为177.61±97.46(g/kg),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3.76±10.16(g/d)。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PN持续时间、氨基酸使用时长、氨基酸总量、脂肪乳使用时长、脂肪乳总量、葡萄糖使用时长、葡萄糖总量、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禁食时间为1.4±2.34d;喂养方式中,采用母乳喂养15例,采用配方乳喂养567例,采用混合喂养965例;采用脐动脉插管的患儿209例,采用脐静脉插管的患儿387例,采用PICC的患儿869例,应用呼吸机的患儿1124例;应用氟康唑患儿1521例,头孢曲松78例,UDCA 177例,红霉素43例,益生菌506例。禁食时间、喂养方式、脐动脉插管、脐静脉插管、PICC,呼吸机应用、UDCA、益生菌、头孢曲松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氟康唑、红霉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感染、颅内出血、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头孢曲松、UDCA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呼吸机、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结论:1.纳入本研究1547例早产儿的PNAC发病率为6.33%,胎龄及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低出生体重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新生儿相关基础疾病中,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和颅内出血与PNAC发生密切相关,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3.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避免纯配方乳喂养,减少禁食及PN持续时间,尽快开展肠内营养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4.应用呼吸机可能为PNAC的保护因素,不同呼吸机类型及呼吸机应用时长对PNAC发病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头孢曲松能够造成明确的肝损伤,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谨慎应用。应用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能够有效降低PN持续时间≥14天早产儿的PNAC发病风险,但益生菌在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PNAC发病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证实。5.PNAC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临床防治中,减少禁食、尽早开展肠道内喂养,有效缩短PN持续时间,控制合并症,注意治疗措施及药物的选择,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

姜同灿[5](2021)在《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化预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孕期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巨大儿发生风险的个体化预测模型。为甄别高危人群,制订干预性策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运用我院“HIS”病例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孕妇的住院临床资料,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我院单胎足月分娩的4319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生育巨大儿者4241例,作为研究组,生育正常体重儿者3895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孕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产次、孕周等;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如羊水过多等;不良妊娠结局如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等;2组新生儿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如胎儿体重、性别、窒息、胎死宫内等。研究方法为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分析可能导致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巨大儿发生风险的nomogram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并应用ROC曲线探索列线图模型对巨大儿发生的预测效率。结果:1.2017-2019年度我院巨大儿的发生为9.21%,且总体发生呈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2018年及2019年我院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9.95%、9.27%和8.44%,且三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x2=22.21,p<0.001)。2.研究组中高龄孕妇、经产妇、辅助生育、分娩孕周、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总产程、会阴侧切或软产道裂伤、肩难产、头盆不称、胎位不正、子宫破裂产、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产褥期肠梗阻、男婴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羊水过少、脐带绕颈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脐带脱垂、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早剥、产后尿潴留、胎死宫内、窒息等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羊水过多(OR=3.769,95%CI:2.753~5.159)、妊娠期糖尿病(OR=1.927,95%CI:1.778~2.087)、孕周(OR=1.871,95%CI:1.802~1.944)、男婴(OR=1.866,95%CI:1.745~1.996)、辅助生育(OR=1.391,95%CI:1.066~1.816)、经产妇(OR=1.346,95%CI:1.247~1.453)及高龄孕妇(OR=1.257,95%CI:1.152~1.371),均是孕期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基于巨大儿多因素回归结果构建列线图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孕期巨大儿发生风险概率的C-index为0.701;ROC曲线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689(95%CI:0.636~0.741)。结论:1.我院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2.巨大儿增加胎儿窘迫、会阴侧切或软产道裂伤、肩难产、头盆不称、子宫破裂产、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产褥期肠梗阻等不良妊娠结局。3.本研究基于羊水过多、妊娠期糖尿病、男婴、分娩孕周、辅助生育、经产妇及高龄孕妇这7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巨大儿发生风险的个体化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对孕期保健指导应用价值高,对甄别高危人群,制订干预性策略具有指导依据意义,而且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

刘瑞萍,武海滨,赵建刚,孙欢,熊凤梅[6](2020)在《西安地区524例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检测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524例住院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析不同出生情况下新生儿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 (1)所有住院新生儿25(OH)D水平平均为(16.77±8.26)ng/mL,早产儿与足月儿(t=3.85)、居住地在城市与农村(t=6.80)、单胎与双胎(t=6.70)新生儿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总体缺乏率为92.18%(483/524);居住地在城市与农村(χ2=10.31)、单胎与双胎(χ2=4.31)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P<0.05)。(3)9月份出生的新生儿25(OH)D水平最高,为(19.08±8.83)ng/mL,1月份出生的新生儿最低,为(12.87±5.80)ng/mL。(4)25(OH)D水平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19,tr=4.44,P<0.05),与出生胎龄呈正相关(r=0.19,tr=4.50,P<0.05)。结论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维生素D缺乏率高,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城市地区、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维生素D缺乏程度越重。应加强对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的检测及补充,补充剂量应个体化。

首都儿科研究所,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7](2020)在《中国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及曲线》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制定中国24~42周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及曲线,供临床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使用。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城市24~42周出生胎龄的新生儿24 375名。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建立24~42周出生胎龄男、女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百分位参照标准及曲线。将制定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参照值及国际Fenton2013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受调查新生儿中早产儿12 264名、足月儿12 111名。采用男新生儿13 197名(54.1%)、女新生儿11 178名(45.9%)制定出了出生胎龄24~42周的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百分位数(P)3、P10、P25、P50、P75、P90和P97参照值和曲线图,3项指标均随出生胎龄增加呈增长趋势,出生胎龄37周以后生长速率略有下降,如男新生儿28、32、37、40周出生胎龄体重的中位数依次为1 154、1 805、2 943和3 455 g。各个出生胎龄组男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水平分别比女新生儿高87~133 g、0.2~0.9 cm和0.3~0.6 cm。本研究男、女出生胎龄37~42周新生儿出生体重P10、P50、P90均明显高于1988年参照值(如男P50高115~242 g)。本研究出生胎龄33周之前出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P50略高于Fenton2013参照值13~81 g,之后逐渐低于Fenton2013,41~42周差值达148~367 g;Fenton2013出生体重的P10曲线在出生胎龄40周前男女均低于本研究11~64 g。结论新建立了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供新生儿出生时及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生长和营养评价,建议将出生体重低于本参照标准P10作为小于胎龄儿(SGA)界值点,将低于P3作为重度SGA界值点。

王昌燕,蒋银萍,裴怀腾[8](2020)在《西安市582例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西安市新生儿维生素D(vitamin D, Vit D)营养现状,为及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化及个体化的Vit D营养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现状调查的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西电集团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及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新生儿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测定,按年龄和出生体重、性别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共582例新生儿参与研究,出生后24h内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11.2±3.2ng/mL,为缺乏;Vit D(不足+缺乏+严重缺乏)总体发病率为96.70%(563/582例)。胎龄和出生体重对其影响显着(分别β=2.94,P<0.001和β=7.71,P<0.001),与性别无关(β=-0.003,P>0.05)。结论西安市部分新生儿存在Vit D营养不足,需采取措施改善现状。

金洪星,夏木斯叶·木依都力,刘小媚,应杏芳,沈郁,王硕佳,莫敏佳,邵布勒,余运贤[9](2019)在《2007-2018年浙江省义乌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07—2018年浙江省义乌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并与不同标准进行比较,制订和更新适合目标人群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利用义乌市妇幼保健信息平台的数据,提取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记录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出生体重变化趋势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变化情况。采用LMS方法计算出胎龄别出生体重百分位数参考值,运用GAMLSS模型绘制出生体重曲线;将本研究的胎龄别出生体重百分位数参考值与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68 358名新生儿,其中男、女婴的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 373 g和3 257 g。男、女婴早产的比例分别为6.01%和5.04%,男婴早产比例显着高于女婴。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分别占3.84%和7.43%。出生胎龄33~41周的男婴出生体重均显着大于女婴出生体重。随着出生胎龄的增长,出生体重也相应增加。男婴出生胎龄为37~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2015年全国标准;33~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INTERGROWTH-21st的百分位数参考值。女婴出生胎龄为38~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2015年全国标准;33、35~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INTERGROWTH-21st的百分位数参考值。结论 2007—2018年义乌市男婴出生体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女婴出生体重随年份变化趋势不显着。本次研究提出了义乌市新生儿胎龄别出生体重参考值,分性别绘制了出生体重曲线参考。

崔娓[10](2019)在《不同胎龄儿发育性协调障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不同出生胎龄的新生儿,体格发育不同,神经行为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胎龄儿在学龄前期的运动协调能力和发育性协调障碍患病率(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进行筛查,并探索不同胎龄儿在早期发展的运动协调能力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尽快开展不同胎龄儿早期发育的监测与干预,完善国内DCD的评估体系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1)于2018年5月-6月,选取上海市4个区(174所幼儿园)共9833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小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Little DCDQ)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采用趋势检验分析得分随年龄的变化趋势。(2)于2017年1月-4月,选取上海市某区妇幼保健院体检的婴幼儿,共2646例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贝莉Ⅲ筛查量表(Bayley-Ⅲ Screening Test)对上述研究对象运动协调能力、认知能力进行评估。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3)本部分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同第二部分,对儿童运动、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早产儿、早期儿和足月儿三组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总分分别为66.78±9.36,67.71±8.59,68.29±8.18,并有显着性差异(F二 16.13,p<0.001)。经两两比较,早产儿和早期儿的运动协调能力落后于足月儿(Q分别为7.54和4.26,p均<0.05)。三组儿童DCD患病率分别为6.6%、4.9%、3.7%,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χ2=20.10,p<0.001)。经两两比较,早产儿和早期儿DCD患病率均高于足月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8.388、6.462,p均<0.0125)。学龄前女童运动协调能力较男童高(t=8.62,p<0.001),男童、女童DCD患病率为5.3%、3.4%,男童DCD患病率高于女童(χ2=20.87,p<0.001)。学龄前儿童3~岁组、4~岁组、5~岁组及6~岁组,各年龄组的运动协调能力评分分别为65.60±9.11,67.29±8.57、68.88±8.00、70.07±7.45,存在显着性差异(F=100.60,p<0.001),运动控制能力、精细运动、一般协调性也均存在显着性差异(F分别为62.53、145.61、68.18,p均<0.001)。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运动控制能力、精细运动、一般协调性随年龄增加逐步增高(Mann-Kendall趋势检验p均<0.001)。学龄前儿童3~岁组、4~岁组、5~岁组及6~岁组,各年龄组的DCD患病率分别为7.0%、4.7%、3.5%、2.7%,各年龄组之间DCD患病率存在显着性差异(χ2=46.63,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DCD患病率逐渐下降(χ2=43.43,p<0.001)。2.早产儿、早期儿、足月儿三组儿童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能力三个能区存在差异(F分别为11.90、9.65、9.65,p均<0.001),经两两比较,早期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均落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分别为6.05、5.71、5.61,p均<0.05)。对三组儿童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能力在不同月龄之间进行比较,在12月~18月龄时,早产儿精细运动落后于足月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Q=3.43,p<0.05),早期儿大运动、精细运动均落后于足月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Q分别为4.17、3.32,p均<0.05)。3.高龄母亲分娩的儿童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均落后于非高龄母亲分娩的儿童,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4、2.80、2.68,p均<0.01)。不同出生体重组、不同性别组的儿童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上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调整母亲分娩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和不同胎龄因素后,与高龄母亲组中儿童相比,非高龄母亲组中儿童其大运动落后的风险为70.6%(OR=0.706,95%CI=0.523-0.953),同时精细运动落后的风险为71.6%(OR=0.716,95%CI=0.543-0.943);与足月儿组相比,早产儿组大运动落后风险增加96%(OR=1.960,95%CI=1.264-3.037),同时早期儿组精细运动落后风险增加19.2%(OR=1.192,95%CI=1.006-1.412)。结论:1.早产儿、早期儿的运动协调能力落后于足月儿,DCD患病率高于足月儿。学龄前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高于男童,DCD患病率低于男童。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学龄前儿童DCD患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2.早期儿和早产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均较足月儿下降。12月龄-18月龄是早产儿和早期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发育关键期。3.母亲分娩年龄≥35岁增加儿童发生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落后的风险。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发生大运动落后风险增加,早期儿发生精细运动落后风险增加。

二、西安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围产新生儿肢体导联QRS波群振幅与出生胎龄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新生儿的肢体导联Q、R、S波振幅比较
    2.2 各肢体导联QRS波群主波与出生胎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2)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34周早产儿结局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分组
2 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胎盘病理检查
    2.3 疾病诊断标准与相关临床诊疗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孕妇资料比较
    3.3 新生儿资料比较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孕妇资料分析
    4.3 新生儿资料分析
    4.4 HCA预测指标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化预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巨大儿发生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西安地区524例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
        1.2.2标本采集及检测
        1.2.3维生素D营养状况判定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2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检测结果
    2.3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率分析
    2.4不同月份出生的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变化趋势
    2.5住院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出生体重、出生胎龄的相关性分析
        2.5.1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
        2.5.2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与出生胎龄的关系
3讨论
    3.1维生素D缺乏的流行现状
    3.2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
    3.3本研究结果分析
    3.4结论及建议

(8)西安市582例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新生儿出生后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加强母亲孕期Vit D储备
    3.2 降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
    3.3 新生儿尽早适当补充Vit D制剂

(10)不同胎龄儿发育性协调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胎龄儿童的发育性协调障碍现况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胎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早期发展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胎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
第五部分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四、西安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围产新生儿肢体导联QRS波群振幅与出生胎龄的相关性[J]. 陈娟,吴湘杰,薛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1)
  • [2]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34周早产儿结局影响的研究[D]. 方欣. 西安医学院, 2021(01)
  • [3]中国大陆地区2008至2018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变化趋势[J]. 王亮,张自峰,陶梦璋,李曼红,王雨生. 中华眼科杂志, 2021(05)
  • [4]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 王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5]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化预测探讨[D]. 姜同灿.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西安地区524例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J]. 刘瑞萍,武海滨,赵建刚,孙欢,熊凤梅.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09)
  • [7]中国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及曲线[J]. 首都儿科研究所,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 中华儿科杂志, 2020(09)
  • [8]西安市582例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王昌燕,蒋银萍,裴怀腾.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01)
  • [9]2007-2018年浙江省义乌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比较分析[J]. 金洪星,夏木斯叶·木依都力,刘小媚,应杏芳,沈郁,王硕佳,莫敏佳,邵布勒,余运贤. 疾病监测, 2019(07)
  • [10]不同胎龄儿发育性协调障碍研究[D]. 崔娓.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西安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