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一、中国电视新闻三“病”(论文文献综述)

文家宝,常江[1](2014)在《中西方电视新闻主播功能比较研究——以CCTV《新闻联播》、CNN《时事观察室》、BBC《六点新闻》为例》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美、英三档主流晚间新闻节目主播的功能的差异进行考察,并尝试从专业主义角度对上述差异导致的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联播》主播的工作职能仅限于播报,且只在新闻导语和口播新闻时才出现,主要承担仪式性功能;《时事观察室》的主播集记者、播报者和评论员等身份于一身;《六点新闻》的主播则是节目的信息传达者与新闻组织者。三档新闻节目的主播在屏幕形象和播报语态层面也均呈现较大的差异,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质。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电视主播制度的改革探索可能的方向。

胡智锋,周建新,刘俊,周云,王同媛,张陆园,扎西,林沛,吴雪,张瑜琦,曾子龙,张倩,孙文玉,杨小玢,李一君[2](2014)在《2013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文中提出2013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值得肯定,从微观研究到中观研究再到宏观研究,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政策研究,从个案研究到现象研究再到专题研究,涵盖各个层面各个类型。总体而言,2013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一方面紧跟电视实践,及时回应了电视实践中的新形势、新情况、

周静[3](2013)在《政治传播视域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导向研究》文中提出自2002年元旦江苏南京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现已更名为《零距离》)开播以来,电视民生新闻至今已有十一年的历史。电视民生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在新闻理念、报道形式、报道手段、传播策略等方面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作为新世纪中国电视生产领域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之一,电视民生新闻推动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有限的传播范围内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民生新闻的力量可见一斑。我国新闻媒体的事业性质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被定义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沟通政民的“桥梁”,因此当民生新闻的发展逐渐进入常态化时,媒体不能满足于以低姿态、小切口、近观众等所带来的收视奇迹,更应当考虑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如低品位、低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想要突破这种发展瓶颈,需要重申媒体的职责和任务。在新闻报道方面,地面媒体要同中央和省级媒体一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左膀右臂。在“三贴近”方针的指导下,民生新闻的地域性特点与权威时政报道的全局性特点应相辅相成,为政治传播者的各项政策、方针等作疏导、引导工作。加大其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其观众的社会视野、引导公众舆论,为党政传播工作答疑解惑,促进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胡智锋,刘俊,王锟,杨继宇,李磊,张陆园,张瑜琦,吴雪,林沛,扎西,别君红[4](2013)在《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2012年中国大陆近六十种新闻传播领域与(影视)艺术领域专业期刊、中国主要综合类及文艺类报纸刊载的四千五百余篇涉及电视研究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并以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重点报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

罗佳[5](2012)在《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视是当今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电视“视听兼备”,具有广播、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电视新闻直播与新闻事件同步,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大电视媒体早已将电视新闻直播作为新闻播出的常规手段。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起步很晚,但自1997年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现场直播“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起,央视新闻直播发展迅速。如今,直播已成为央视新闻播出的常规手段。媒体传递信息需要语言作为载体。电视新闻直播语言集中体现了媒体语言的特征。电视通过视、听双渠道传递信息,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两大部分。本文在分析电视新闻语言和电视新闻直播特征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的特征。电视新闻直播有声语言具有庄重性、叙述性、粗糙性等特征;画面语言具有字幕重要、图像传播事实等特征。内容决定形式。根据电视新闻直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大体分为仪式类、事件类和常规类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又有所差别。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整齐、规范,语言杂质少,语言需达到“美感享受”的层次。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分为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和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两类。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注重即兴口语表达等,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政治性强、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凸显、现场表达与配音结合等。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交流感强、语速快、语言样式以宣读式和讲解式为主等。语言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电视新闻直播质量的重要因素。语言的训练需要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做起。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报道者的语言基础、性格气质有着特殊的要求。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可以分为播音员和记者、主持人两类。播音员培养的重点在于院校教育,而主持人培养的重点则在于新闻采编、评论实践。西方媒体“主播制”、“职业生涯管理”等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管理模式,值得我国电视媒体借鉴。

樊蓉[6](2011)在《解析第六次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 ——以整点新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试播,7月1日正式向全世界播出。央视新闻频道创办至今,八年来锐意进取,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高效的新闻资讯服务,而且创办了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节目。为了满足观众对新闻节目制播方式、报道内容以及效果的最新要求,央视新闻频道进行了六次改版,对频道整体和各档节目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调整与改进。央视新闻频道的历次改版不仅仅是节目的增加、撤换以及调整播出时间而已,历次改版背后的目的和意义都不尽相同,改版后观众的反映也有很大差异。本文首先对央视新闻频道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针对央视新闻频道的历年改版情况,系统地介绍了第六次改版的背景,以及节目主持队伍、播出时间、画面效果等具体调整情况。其中,以四档整点新闻为例(《朝闻天下》、《新闻三十分》、《新闻联播》、《24小时》),通过对其具体改革的研究,陈述了央视第六次改版的特色,并以这四档节目2009年11月播出内容为样本,采取不同的抽样法,得出改版后的国内/国际,硬/软新闻比例等数据,以图、表、文结合的方式,力争更直观地解析此次改版。通过对第六次改版的研究,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此次改版的效果,并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在文中探讨了此次改革的直接意义与间接意义,同时与国际知名新闻频道BBC、CNN等电视新闻媒体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新闻频道的特点提出改进措施。

易旭明[7](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李秀华[8](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流变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关注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形成及发展流变。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笔者坚持始终将思路的走向和研究的着眼点与主持人的职业环境和载体---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脉络相衔接,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研究主持人风格演变历程的目的。本文共分四个章节,从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概念、历史渊源及影响要素,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演变及相应时期主持人所呈现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风格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各个时期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成因进行了阐述。同时,笔者从受众需求角度对未来电视新闻及其主持人发展的走向进行了思考。在这一研究脉络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感性认识,从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历史演进出发,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真求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内涵,将其发展变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电视传媒环境系统中加以研究,以揭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电视传媒环境变化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变化相互之间的同步对位关系,并从历史文献学的视野出发,构建作者视野中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的三大时间阶段,从而在历史地揭示中国电视新闻流变的基础上,折射和归纳出了中国电视新闻主持人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趋势,进而探索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笔者坚持将电视新闻发展、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的形成及成因的研究置身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并结合受众审美需求和收视心理的变化,勾勒出了中国电视新闻行业与改革开放发展进程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而带来的对电视新闻及主持人要求逐步提高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突出强调了电视新闻从简单的党的喉舌向关注民生、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向的转变,强调了电视新闻主持人从播音员向主持人转型及之后鲜明特征的形成及其规律,从而映射出电视新闻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价值,这也为今后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主持人风格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观点和思想。从1958年出现电视新闻节目至今,中国电视新闻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1980年,中国电视新闻主持人身份的正式确定以及不断完善的新闻体制与节目形态改革,使中国电视新闻开始步入绚丽多彩的发展时期。本论文研究的主体不是从技术细节层面解剖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也不是完全从史的角度铺开研究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是试图改变以往惯常的研究模式,凭着笔者作为一名普通受众的身份,打破学科壁垒,给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研究引入一些其它社会人文科学更为开阔、多元的观念、视野与方法,透过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变的表象,以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中,探讨出中国电视新闻主持人流变的主持风格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本论文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行文中既注重从史学的角度,采用编年史的方法对中国不同时期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节目理念、节目内容和新闻体制的变迁进行梳理,又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大量有代表性的电视新闻节目和电视新闻主持人为范例,进行探讨研究,在感性与理性并重中完成论题的阐述。

欧阳文艳[9](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变迁》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而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之一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并且这种变化也成了中国电视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在潜移默化中越来越契合受众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1978年至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在新闻本质及作用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广泛采用了直播的方式,提高了政治透明度,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类新闻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电视媒体很好地展现了媒体的服务本性,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诸多益处;电视新闻节目在采编、传送、播出等方面的极大进步也为新闻的形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新闻形式的多样性成为电视媒体保持活力的基本要素;此外,评论作为新闻单位的旗帜,是电视新闻媒体不可忽略的导向手段,在这一时期,评论也取得了颇有成效的发展,以《观察与思考》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开创是电视新闻作为舆论引导手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中期(1992年——2003年),中国电视进入转型阶段。《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开播,拉开了新时期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序幕,深度报道走向成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愈加明显;而时效性作为新闻自始至终的追求,在此阶段也体现得尤为突出,电视媒体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在时效性上充分发挥潜力;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开始与世界接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电视新闻国际化已日益显露;同时,该时期的观众对电视媒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数量,延长时间,提升地位等都成为新闻节目推广的有效手段,新闻的全面性得到很好展现。2003年至今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期则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有新的飞跃。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随着“民生新闻”、“说新闻”等的出现,电视新闻节目已经越来越知晓观众的视听需要,在日益宽松、民主的环境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争取主动”的新闻引导方式则体现了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中国媒体在“非典”等事件的历练中成长,电视媒体逐渐意识到在保证受众知情权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为重要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以人为本”的概念进入现代传媒的视野,在以汶川地震为典型的灾难性报道中,电视新闻在人文关怀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受众对信息需求的不断丰富,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也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受众的反馈对电视新闻节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众的主体性地位愈见凸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日趋丰富,也越来越关注观众的需求,作为“政治文化的晴雨表”,电视新闻在更为民主的政治氛围当中,更为市场化的经济背景之下,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以及在更为国际化的文化融合之中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并为今后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立于世界的先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靓[10](2010)在《重大新闻事件背景下我国电视直播联盟表现力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展现电视新闻魅力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电视新闻传播将靠直播发挥它的最大效益,赢得最大价值,这是任何传媒都比不了的。而最能体现电视直播报道价值的是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但毫无疑问,这也是电视新闻直播最为艰巨的任务。重大事件直播之所以有难度,首先在于它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关系到大范围的社会秩序;其次在于,重大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指向往往需要通过比较深入的观察思考才能捕捉到,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导舆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且随着电视新闻直播业务的开展,各电视台开始遭遇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那就是人力、技术不足和新闻资源匮乏,更何况无论是谁,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都难以独立完成所有的直播报道。于是,通过共享和联合达到报道资源的最大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重大新闻事件为研究背景,以2008年12月21日在京成立的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以下简称直播联盟)为研究对象,预期从直播联盟的创新合作模式、独特表现力、现实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诸多层面进行分析,为实现常态化的全国电视新闻直播,提升电视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电视新闻直播传播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参考。

二、中国电视新闻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视新闻三“病”(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方电视新闻主播功能比较研究——以CCTV《新闻联播》、CNN《时事观察室》、BBC《六点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述
二、比较语境下的“新闻主播”概念
三、研究发现
    (一)角色定位
    (二)形象塑造
    (三)播报语态
四、结论与讨论

(2)2013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研究综论
二、电视新闻研究
三、电视剧研究
四、纪录片研究
五、电视综艺研究
六、电视技术应用与新媒体发展
七、电视产业与运营

(3)政治传播视域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历史回顾
    0.2 选题意义与现实需要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1章 电视民生新闻与政治传播导向的关系
    1.1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价值分析
    1.2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政治传播导向的原因
    1.3 政治传播导向在电视民生新闻里的作用
第2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政治传播导向优势
    2.1 环境优势
        2.1.1 政策环境的重视
        2.1.2 媒介环境的刺激
    2.2 内在优势
        2.2.1 政治传播的新平台
        2.2.2 公共舆论的表达窗口
第3章 电视民生新闻政治传播导向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题材选择问题
        3.1.1 选题内容:“大民生”缺失“小民生”横行
        3.1.2 题材来源:三贴近被误解成限制和束缚
    3.2 报道方式问题
        3.2.1 缺乏深度报道
        3.2.2 缺乏系列报道
    3.3 导致政治传播导向出现偏差的原因
        3.3.1 恶性竞争使媒体难守其责
        3.3.2 低端报道使政治传播难见成效
第4章 加强电视民生新闻政治传播导向的途径
    4.1 合理进行设置议题
        4.1.1 表达利益诉求,优化议程设置
        4.1.2 改善报道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4.2 提高政治传播导向效果
        4.2.1 选择恰当时机
        4.2.2 让事实说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研究综论
二、电视新闻研究
    (一) “走转改”带来了什么
    (二) 民生新闻, 怎样成为电视新闻的“助推器”
    (三) 奥运报道与美国、台湾一流媒体经验
    (四) 总结电视新闻发展, 探析新媒体时代变革
三、电视剧研究
四、纪录片研究
    (一) 对不同层面传播平台的关注
    (二) 对产业市场与国际传播的探索
    (三) 对大片时代精品个案的探讨
    (四) 对时下热门题材与类型的剖析
    (五) 对真实观念和表现手段的论争
    (六) 对独立纪录与其他问题的思考
    (七) 对年度发展或阶段发展的盘点
五、电视 (综艺) 节目研究
    (一) 娱乐与限娱
        1. 限娱令下的荧屏众相, 综艺格局重整
        2. 娱乐表意的拆解与再识
    (二) 守望与突破
    (三) 《中国好声音》
    (四) 春晚三十年
    (五) 梦想与公益
六、电视产业与运营研究
    (一) 宏观观照:新的发展格局与产业现状
    (二) 发展道路: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看产业的转型与重构
    (三) 创新领头:广告、综艺、电视剧与体育报道产业
    (四) 反馈机制:电视收视、监管与评估体系的创新探讨
七、电视与新媒体研究

(5)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先贤研究成果
        一、 探索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02 年)
        二、 发展阶段(2003~今)
第二章 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
        一、 早期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二、 新闻传播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
        三、 中国新闻事业概况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发展
        一、 欧美电视新闻的发展
        二、 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一、 美国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二、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第三章 电视新闻直播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语言是媒体语言的集中代表
        一、 媒体语言的特征
        二、 电视新闻语言集中代表媒体语言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 电视语言的特征
        二、 电视新闻语言是电视语言与新闻的结合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是电视新闻语言特征的突出展现
        一、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语境
        二、 电视新闻直播的特征
        三、 电视新闻直播解说语言的特征
        四、 电视新闻直播现场同期声的特征
        五、 电视新闻直播音乐的特征
        六、 电视新闻直播画面语言的特征
第四章 三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第一节 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整齐、规范,语言杂质少
        二、 语言的美感享受
    第二节 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二、 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第三节 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交流感强、语速快
        二、 语言样式以宣读式和讲解式为主
        三、 现场报道丰富
        四、 副语言使用局限
第五章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训练路径
    第一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选拔
        一、 性格、气质的挑选
        二、 不拘专业选拔人才
    第二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培养
        一、 重视中小学语文基础
        二、 重视专业训练
        三、 在采访、编辑实践中锻炼
        四、 在新闻栏目中成才
        五、 学校办学与实践需接轨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管理
        一、 管理的原因
        二、 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措施
        三、 聘用制、“主持人中心制”、品牌主持人职业生涯管理的推行
    第四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人文关怀
        一、 媒体的“人文关怀”
        二、 “最小伤害原则”体现“人文关怀”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央视新闻直播大事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解析第六次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 ——以整点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央视新闻频道历史沿革及历次改版简介
    1.1 央视新闻频道历史沿革
        1.1.1 央视新闻频道组建过程及成立意义
        1.1.2 央视新闻频道定位及基本传播理念
    1.2 央视新闻频道前五次改版概况回顾
第二章 央视新闻频道第六次改版解读
    2.1 央视新闻频道第六次改版背景
        2.1.1 第六次改版是领会中央精神,应对国内舆论形势的变化的需要
        2.1.2 第六次改版是吸收借鉴新闻专业主义,加快新闻频道发展的需要
        2.1.3 第六次改版是应对国外电视媒体竞争的需要
        2.1.4 第六次改版是应对国内地方电视媒体竞争的必然选择
        2.1.5 第六次改版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需要
    2.2 央视新闻频道第六次改版概况
        2.2.1 第六次改版节目设置及调整
        2.2.2 第六次改版后央视新闻频道节目时间编排
    2.3 第六次改版后的整点新闻节目研究
        2.3.1 《朝闻天下》——新鲜的新闻早餐
        2.3.2 《新闻三十分》——丰盛的新闻午餐
        2.3.3 《新闻联播》——隆重的新闻晚宴
        2.3.4 《24小时》——轻松的新闻宵夜
    2.4 央视第六次改版特色
        2.4.1 强化新闻 淡化专题
        2.4.2 强化新闻评论 发挥意见领袖功能
        2.4.3 增强现场直播新闻在新闻节目中的比重
        2.4.4 改进画面形式 统一频道整体包装
第三章 央视新闻频道第六次改版的效果和意义
    3.1 央视新闻频道第六次改版的直接效果
        3.1.1 高擎"新闻立台"大旗,强化专业电视新闻频道的定位
        3.1.2 节目质量大幅优化,频道品牌化效应初具规模
        3.1.3 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增强
    3.2 央视新闻频道第六次改版的间接意义
        3.2.1 促进了中国整体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3.2.2 推动了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
第四章 央视新闻频道第六次改版后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4.1 改版后存在的不足之处
        4.1.1 尚未形成频道整体化运作
        4.1.2 国际新闻采集能力较弱,全球传播能力不足
        4.1.3 现场直播新闻比重偏低
        4.1.4 新闻评论节目严重缺位
        4.1.5 民生新闻节目严重缺乏
    4.2 改进建议
        4.2.1 建设"大编辑部制",实现频道整体运作
        4.2.2 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快国外记者站建设
        4.2.3 注重"在现场"视角,增加现场直播新闻比重
        4.2.4 实现"弯下腰"转变,提升民生新闻的数量与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流变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概念、历史渊源及影响要素
    (一)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内涵
    (二)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特征
    (三)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历史渊源
    (四) 电视新闻主持人第一要素:主观意识
    (五) 电视新闻主持人第二要素:内在素质
二、建国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演变及主持人风格的流变
    (一) 1979-1992期间电视新闻节目的探索和调整
    (二) 1993-2003期间电视新闻节目的跨越式发展
    (三) 2003-2008期间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进入多元化状态
    (四) 早期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模糊定位
    (五) 初期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初步形成
    (六) 中期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个性化
    (七) 近期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多元化
三、各个时期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流变成因探究
    (一)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 传媒技术手段的更新与发展
    (三) 受众的心理发展需要
四、关于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走向的思考
    (一) 如何解决当下电视新闻主持人身上的几种问题
    (二) 未来的优秀电视新闻主持人应具有的几种意识
    (三) 当下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风格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新闻报道(1978年-1992年)
    第一节 增进政治透明度
    第二节 媒体的社会服务意识显露
    第三节 新闻传播多样化的实现
    第四节 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初显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中期的电视新闻报道(1992年-2003年)
    第一节 受众舆论监督权加强
    第二节 新闻的时效性增强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国际化趋势
    第四节 新闻的全面性逐步体现
第三章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期的电视新闻报道(2003年-2009年)
    第一节 "三贴近"宣传原则渗透
    第二节 保障受众知情权
    第三节 "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运用
    第四节 受众主体性地位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重大新闻事件背景下我国电视直播联盟表现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研究论着
        (二) 期刊文献
    四、创新之处
        (一) 选题新
        (二) 研究角度新
    五、研究方法
        (一) 案例分析法
        (二) 对比分析法
一、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概述
    (一) 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概念及其成员构成
        1. 电视直播联盟概念
        2. 直播联盟成员构成
    (二) 直播联盟成立的因素分析
        1. 媒介政策的放宽
        2. 技术条件的成熟
        3. 直播观念的发展
        4. 媒体竞争的加剧
        5. 观众需求的变化
        6. 重大事件报道的需要
二、电视新闻直播联盟表现力优势分析
    (一) 缩短新闻反应半径,加快事件报道速度
    (二) 降低新闻生产成本,扩大报道影响范围
    (三) 协作采集新闻资源,提高新闻直播效率
    (四) 立体化综合报道事件发展,最大化新闻信息量
    (五) 新闻信息集纳式报道,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六) 提升电视媒体公信力,打造我国电视传媒品牌
    (七) 多点跨区域直播,提升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
三、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的创新与现实意义
    (一) 直播联盟合作模式的创新
    (二) 直播联盟的现实意义
        1. 充分彰显电视的直播属性,回归新闻本质
        2. 深化国内同业合作,实现联盟规模化和共生效应
        3. 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构筑国际话语权新阵地
四、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的发展前景
    (一) 从传播效果看直播联盟报道存在的问题
        1. 成员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技术有待提高
        2. 出镜记者、摄像自身素养亟待提高
    (二) 未来直播联盟的发展策略
        1. 新闻快速反应机制的完善
        2. 吸纳民间影像平台的建立
        3. 优秀电视新闻记者和主持人的挖掘与培养
    (三) 直播联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媒体融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 同声传译,还原新闻事件原生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电视新闻三“病”(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方电视新闻主播功能比较研究——以CCTV《新闻联播》、CNN《时事观察室》、BBC《六点新闻》为例[J]. 文家宝,常江. 新闻界, 2014(20)
  • [2]2013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 胡智锋,周建新,刘俊,周云,王同媛,张陆园,扎西,林沛,吴雪,张瑜琦,曾子龙,张倩,孙文玉,杨小玢,李一君. 当代电影, 2014(03)
  • [3]政治传播视域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导向研究[D]. 周静. 湘潭大学, 2013(03)
  • [4]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 胡智锋,刘俊,王锟,杨继宇,李磊,张陆园,张瑜琦,吴雪,林沛,扎西,别君红. 当代电影, 2013(03)
  • [5]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罗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6]解析第六次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 ——以整点新闻为例[D]. 樊蓉. 山西大学, 2011(06)
  • [7]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风格的流变和发展[D]. 李秀华. 安徽大学, 2010(02)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变迁[D]. 欧阳文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10]重大新闻事件背景下我国电视直播联盟表现力研究[D]. 梁靓. 河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