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

创伤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

一、创伤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纳洛酮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丽,程春凤[1](2010)在《纳洛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文中认为

张庆富[2](2010)在《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电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电烧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创伤之一。高压电烧伤是电烧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变化复杂,对机体的影响广泛,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而,高压电烧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受到医学界重视。高压电对机体的损伤机制涉及“电热效应”、“容积导电”、“真性电损伤”、“微循环障碍”等,其中微循环障碍在高压电烧伤后机体的进一步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高压电烧伤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大部分具有可逆性,经过正确治疗,可使微循环障碍解除或减轻,以达到保护受伤组织、器官和挽救生命的目的。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对高压电烧伤微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形态和微血流动力学上,并发现了高压电对机体外周组织和脏器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发现了在微静脉内有白细胞增多的现象,但对白细胞流变行为变化及相关机制尚未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复制大鼠经颅高压电烧伤模型,以肠系膜为微循环观察窗,研究动物活体状态下白细胞在微静脉内的流变行为,检测电伤后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CD11b/CD18的变化,并采用乌斯他丁及己酮可可碱治疗,探讨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在高压电烧伤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并为高压电烧伤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9只。随机分为对照1组、电伤1组、治疗1组(前三组),每组各15只,用于电伤后白细胞流变行为的研究;对照2组、电伤2组、治疗2组(中三组),每组60只,每组分6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10只,用于研究电伤后选择素家族对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对照3组、电伤3组、治疗3组(后三组),每组48只,每组分6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8只,用于研究电伤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D11b/CD18及血清sICAM-1对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电伤三个组和治疗三个组均复制2kV经颅高压电烧伤大鼠模型;治疗1组和治疗3组采用乌斯他丁于电伤即刻一次性给药治疗,治疗2组采用己酮可可碱于电伤即刻一次性给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只连线不通电的方法处理。观察时相分别为伤前15min、伤后5min、1h、2h、4h、8h。前三组使用微循环显微镜按时相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流变学变化,观察指标:滚动白细胞数(个/ min)、白细胞滚动速度(μm/s)、白细胞黏附数、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TLECT);中三组按时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P-选择素、E-选择素及和L-选择素含量,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检测皮肤微循环灌流量,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后三组按时相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CD 18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含量,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检测皮肤微循环灌流量,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实验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滚动白细胞数的比较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51. 40±3. 20)个,伤后1h滚动白细胞数减少,之后又呈逐渐增多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滚动白细胞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24. 60±1. 88)个,伤后1h滚动白细胞数减少,之后又呈逐渐增多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滚动白细胞数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均多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均少于电伤1组(P﹤0.05)。2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滚动速度的比较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白细胞滚动速度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滚动速度均明显低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下降至(90.29±8.72)μm/ s,伤后1h白细胞滚动速度有所增加,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滚动速度均明显低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175.22±13.42)μm/ s,伤后1h白细胞滚动速度有所加快,之后呈逐渐加快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白细胞滚动速度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滚动速度均慢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滚动速度均快于电伤1组(P﹤0.05)。3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的比较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增多至(23. 13±3. 34)个,伤后1h白细胞黏附数有所减少,之后呈逐渐增多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5.87±1.60)个,伤后1h白细胞黏附数有所减少,之后呈逐渐增多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白细胞黏附数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多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少于电伤1组(P﹤0.05)。4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TL ECT的比较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TLECT值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TLECT值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下降至(14.45±1.99)s/ min,伤后1h TLECT值有所下降,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TLECT值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3. 66±0. 96)s/ min,伤后1h TLECT值有所下降,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 TLECT值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TLECT值均多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TLECT值均小于电伤1组(P﹤0.05)。5中三组大鼠P-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比较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P-选择素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的P-选择素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高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低于电伤2组(P﹤0.05)。6中三组大鼠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比较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E-选择素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5min的E-选择素含量在与伤前15min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伤后1h、2h、4h及8h E-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呈逐渐上升趋势。治疗2组伤后5min的E-选择素含量在与伤前15min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伤后1h、2h、4h及8h E-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呈逐渐上升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和伤后5min的E-选择素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1h、2h、4h及8h的E-选择素含量均高于对照2组(P﹤0.05)。治疗组伤后1h、2h、4h及8h的E-选择素含量均低于电伤2组(P﹤0.05)。7中三组大鼠L-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比较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L-选择素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的L-选择素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高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低于电伤2组(P﹤0.05)。8中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比较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与伤前15min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即明显增多,伤后1h有所减少,之后呈逐渐增多趋势。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开始增多,之后的变化趋势同电伤2组。三组间伤前15min白细胞黏附数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多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少于电伤2组(P﹤0.05)。9中三组大鼠胸壁皮肤微循环灌流量比较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微循环灌流量与伤前15min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微循环灌流量均低于伤前15min(P﹤0.05),以伤后1h下降幅度最大。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微循环灌流量均低于伤前15min(P﹤0.05)。三组间伤前15min微循环灌流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微循环灌流量均低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微循环灌流量均高于电伤2组(P﹤0.05)。10后三组大鼠sICAM-1的变化及比较对照3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sICAM-1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以伤后5min为最高,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其变化趋势同电伤3组。三组间伤前15min的sICAM-1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3组和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高于对照3组(P﹤0.05)。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低于电伤3组(P﹤0.05)。11后三组大鼠CD11b/CD18的变化及比较对照3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伤前1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以伤后5min为最高,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其变化趋势同电伤3组。三组间伤前15min的CD11b/CD18表达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伤3组和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高于对照3组(P﹤0.05)。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低于电伤3组(P﹤0.05)。12后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比较其变化趋势同中三组。13后三组大鼠胸壁皮肤微循环灌流量比较其变化趋势同中三组结论:1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表现为滚动白细胞数量增多、白细胞滚动速度下降、白细胞黏附数增多、TLECT值延长。2乌斯他丁可减少高压电烧伤后肠系膜微静脉内滚动白细胞数,增加白细胞滚动速度,减少白细胞黏附数,缩短TLECT。3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血浆P-选择素、E-选择素及L-选择素含量增加,同时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下降。4己酮可可碱可降低高压电烧伤后血浆P-选择素、E-选择素及L-选择素含量,减少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5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血浆sICAM-1含量增加、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量增加,同时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下降。6乌斯他丁可降低大鼠血浆sICAM-1含量,降低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减少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7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微循环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sICAM-1、CD11b/CD18等黏附分子在高压电烧伤后的白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乌斯他丁及己酮可可碱可改善高压电烧伤后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

王冬[3](2009)在《胸导管淋巴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临床过程凶险,其病死率高。目前研究证实,SAP并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高达60~70%,终致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而成为SAP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SAP病死患者中65%以上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有关,而ARDS是急性肺损伤的一个终末结局。因此,明确SAP时ALI的发病机制,早期预防和治疗ALI对降低SAP的死亡率及改善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SAP时ALI是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广泛破坏的结果,而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能触发和放大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有研究结果显示SAP时,PMN在肺内粘附聚集,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广泛损伤,致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及微血栓形成,进而发展成ALI。PMN在肺内聚集和激活是SAP时ALI发病的最初环节,如果能采取干预PMN在肺内的聚集激活,就能早期预防ALI。但是关于SAP时PMN在肺内聚集和激活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肠系膜-胸导管淋巴液在重度烧伤、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中的作用得到重视,并认为其可以介导严重感染/创伤等引起的肺脏损伤,并进而导致肺和全身的炎症反应。临床及动物实验发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s, MODS)常常首先出现ARDS,而肺是首个接纳肠系膜淋巴液的器官,肠系膜淋巴液可能起着介导肺损伤的作用;又有研究显示了休克后收集到的肠系膜淋巴液能损伤或致内皮细胞死亡,增加内皮细胞的渗透性,结扎肠系膜淋巴管能减轻失血性休克后或烧伤后肺损害。这些研究都提示肠系膜淋巴液含有能够介导全身炎症反应时肺损伤的物质。而且在创伤性休克的动物模型或病人的门静脉血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细菌或毒素。同时,休克时门静脉血浆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很轻。这些研究表明经肠道微血管回流的门静脉途径在休克致器官损伤的发病学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Louis报道失血性休克所致的肺损伤和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是由肠道有害物质经淋巴液而非经门静脉血液所引起的。据此,我们推测这种作用在类似烧伤和严重感染的SAP中可能也存在,并且有可能通过诱导PMN在肺脏聚集和激活来介导。本研究应用SD大鼠建立颈部胸导管引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备SAP合并ALI模型,观察肺脏病理变化,检测血气分析变化,从而了解胸导管结扎/引流对ALI的影响;并检测胸导管淋巴液中抗炎和促炎因子、胰酶、内毒素的含量变化,以及其对动脉血中PMN功能的影响预后,观察SAP继发ALI时上述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SAP时胸导管淋巴液的成分变化在激活肺脏中PMN、介导SAP时ALI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可行的干预途径,进一步阐明SAP合并ALI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途径及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大鼠颈部胸导管引流动物模型的建立选用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20只:第1组:颈部胸导管直接组,第2组:颈部胸导管间接组,第3组:腹部胸导管组。在戊巴比妥钠麻醉并固定后,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分别解剖颈部胸导管、左颈干、腹部胸导管,应用24G留置针分别穿刺保留颈部胸导管、左颈干、腹部胸导管,引流淋巴液。记录三种胸导管淋巴液引流模型之间淋巴流量、制模成功情况。第二部分:胸导管结扎/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早期干预及动脉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8只,分别为颈部假手术组+腹部假手术2小时组(SO2h)、颈部假手术组+腹部假手术6小时组(SO6h)、颈部假手术组+腹部假手术12小时组(SO12h);颈部假手术组+SAP2小时组(SAP2h)、颈部假手术组+SAP6小时组(SAP6h)、颈部假手术组+SAP12小时组(SAP12h);颈部胸导管结扎+SAP2小时组(LC2h)、颈部胸导管结扎+SAP6小时组(LC6h)、颈部胸导管结扎+SAP12小时组(LC12h);颈部胸导管引流+SAP2小时组(DC2h)、颈部胸导管引流+SAP6小时组(DC6h)、颈部胸导管引流+SAP12小时组(DC12h)。按分组要求制备颈部假手术组+腹部假手术组(SOA)、颈部假手术组+SAP组(SAP)、颈部胸导管结扎+SAP组(LC)和颈部胸导管引流+SAP组(DC)动物模型。观察胰腺、肺脏组织病理切片、肺脏扫描电镜;应用生化法检测血清胰淀粉酶(AMY)、胰脂肪酶(LIP);应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气分析。第三部分:胸导管结扎/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动脉血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取样来自第二部分腹主动脉血(取动脉血气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动脉中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第四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时胸导管淋巴液中TNF-α、IL-10、AMY、LIP及内毒素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选择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颈部胸导管引流组+腹部假手术组(Sham)和颈部胸导管引流+SAP组(DC)。建立SD大鼠颈部胸导管引流情况下腹部手术组、SAP组模型,持续引流并分时段及时低温保存淋巴液。应用生化法检测淋巴液/血清中胰淀粉酶(AMY)、胰脂肪酶(LIP);酶联免疫法检测淋巴液/血清中TNF-α、IL-10,反应时间法检测淋巴液中内毒素浓度。结果:第一部分:大鼠颈部胸导管淋巴引流动物模型的建立1各组动物模型均成功引出浅乳白色液,外观性状无差异,均为淋巴液。2颈部胸导管直接组制模成功率明显低于腹部胸导管直接组和颈部胸导管间接组(P<0.05);3腹部胸导管组的淋巴流量较颈部胸导管直接组和颈部胸导管间接组多且差异明显(P<0.05)。第二部分:胸导管结扎/引流对SAP并发ALI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1与同时点实验对照组(SO组)相比,SAP各时点腹水量、胰腺病理评分、肺脏病理评分、血清AMY、血清LIP明显升高(P<0.01); SAP2h、6h的PaO2与同时点SO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且SAP2h组的PaO2明显高于SAP6h(P<0.01),而SAP12h组的PaO2明显高于同时点SO组(P<0.01);SAP2h、6h的PaCO2与同时点SO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SAP12h组的PaCO2明显高于同时点SO组(P<0.01);、2与同时点SAP组(干预对照组)相比, LC6h组、LC12h组的腹水量、LC6h组的肺脏病理评分、LC2h组血清AMY和血清LIP明显降低(P<0.01或P<0.05);胸导管结扎组的LC2h组的腹水量、LC2h12h的肺脏病理评分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差异;LC2h、6h的胰腺病理评分、LC12h的PaO2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差异,LC12h的胰腺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LC6h的PaO2明显升高(P<0.01)。3与同时点SAP组(干预对照组)相比,胸导管引流组的DC12h组的腹水量、DC6h、12h的肺脏病理评分、DC2h、6h、12h血清AMY和血清LIP明显降低(P<0.01或P<0.05);DC2h组的肺脏病理评分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差异;DC6h、12h的PaO2明显升高(P<0.01)。第三部分:胸导管结扎/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动脉血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1与同时点对照组(SO组)相比,SAP组各时点CD11b表达阳性PMN比例、PMN呼吸爆发作用(RB)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P<0.01);SAP2h的CD11b平均荧光强度与同时点SO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SAP6h、12h的CD11b平均荧光强度与同时点SO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SAP12h组的CD11b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SAP6h;2与同时点干预对照组(SAP组)相比,各时点LC的PMN呼吸爆发作用(RB)平均荧光强度、CD11b表达阳性PMN比例、CD11b平均荧光强度均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差异。3与同时点干预对照组(SAP组)相比,各时点DC的PMN呼吸爆发作用(RB)平均荧光强度、CD11b平均荧光强度、DC6h、12h的CD11b表达阳性PMN比例均有明显降低(P<0.01或P<0.05)。第四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时胸导管淋巴液中TNF-α、IL-10、AMY、LIP及内毒素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1 TNF-α,IL-101.1淋巴液中、血清中TNF-α淋巴液中TNF-α水平: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6h)、Sham(12h)的TNF-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腹部假手术各组相比,SAP各时点组的淋巴液中TNF-α均明显升高(P<0.01);SAP各时点组相比:SAP6h、12h组的TNF-α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1),SAP6h、12h两组之间相比TNF-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清中TNF-α水平: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6h)、Sham(12h)的TNF-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腹部假手术各组相比,SAP各时点组的血清中TNF-α均明显升高(P<0.01);SAP各时点组相比:SAP6h、12h组的TNF-α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5),SAP6h、12h两组之间相比TNF-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正常状态淋巴液中TNF-α浓度与血清中TNF-α浓度在对应时点均无明显差异;DC组淋巴液中TNF-α浓度与血清中TNF-α浓度在对应时点亦均无明显差异。1.2淋巴液中、血清中IL-10淋巴液中IL-10水平: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6h)、Sham(12h)的IL-10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点腹部假手术各组相比,SAP各时点组的淋巴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AP各时点组相比:SAP6h组的IL-10水平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1);SAP12h组的IL-10水平较SAP2h、6h组均明显升高(P<0.01)。血液中IL-10水平: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6h)、Sham(12h)的IL-10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腹部假手术各组相比,SAP各时点组的血清中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AP各时点组相比:SAP6h组的IL-10水平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1);SAP12h组的IL-10水平较SAP2h、6h组均明显升高(P<0.01)。正常状态淋巴液中IL-10浓度与血清中IL-10浓度在对应时点均无明显差异;DC组淋巴液中IL-10浓度与血清中IL-10浓度在对应时点亦均无明显差异。2 AMY ,LIP2.1淋巴液中AMY淋巴液中AMY水平: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 6h)、Sham (12h)的AMY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腹部假手术各组相比,SAP各时点组的淋巴液中AMY均明显升高(P<0.01);SAP各时点组相比:SAP6h、12h组的AMY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5),SAP6h、12h两组之间相比AMY水平均无明显差异。2.2血清中AMY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6h)、Sham(12h)的AMY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点的腹部假手术各组Sham(2h)、Sham (6h)、Sham (12h)相比,SAP各组SAP 2h、6h、12h各组的淋巴液中AMY均明显升高(P<0.01);SAP各时点组相比:SAP6h、12h组的AMY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5),SAP6h、12h两组之间相比AMY水平均无明显差异。DC组淋巴液中AMY浓度在对应时点明显高于与血清中AMY浓度(P<0.01)。2.3淋巴液中LIP淋巴液中LIP水平: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6h)、Sham(12h)的LI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腹部假手术各组相比, DC组各时点的淋巴液中LIP均明显升高(P<0.01);DC组各时点相比:SAP6h、12h组的LIP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1),SAP6h、12h两组之间相比LI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2.4血清中LIP血清中LIP水平:腹部假手术各组间Sham(2h)、Sham(6h)、Sham(12h)的LI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同时腹部假手术各组相比, DC组各时点的血清中LIP均明显升高(P<0.01);DC组各时点相比:SAP6h、12h组的LIP较SAP2h组均明显升高(P<0.01),SAP6h、12h两组之间相比LI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DC组淋巴液中LIP浓度在对应时点明显高于与血清中LIP浓度(P<0.01)。3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变化Sham各时点(2h、6h、12h)间没有明显差异;DC 2h与Sham各时点(2h、6h、12h)间相比没有明显差异;DC6h、DC12h与Sham组对应时点相比明显升高,有明显差异(p<0.01);DC6h、12h与DC 2h相比明显升高,有明显差异(p<0.01);DC12h与DC6h相比明显升高,有明显差异结论第一部分:大鼠颈部胸导管淋巴瘘动物模型的建立1颈部胸导管间接组制模成功率最高,其次是腹部胸导管组,颈部胸导管间接组与腹部胸导管组操作成功率差异不明显(P>0.05);颈部胸导管直接组较另外两组操作成功率低(P<0.01)。;2三种方法引流的淋巴液无明显性状差异;腹部胸导管组在引流量方面明显多于颈部胸导管直接组、颈部胸导管间接组(P<0.01),这可能是由于腹腔淋巴循环对腹腔骚扰较敏感造成的,说明腹部胸导管引流技术明显影响腹腔淋巴循环。3大鼠颈部间接胸导管引流法可稳定引流淋巴液,且不骚扰腹腔,是稳定、可靠、制模成功率高胸导管引流动物模型制作方法,能够用于SAP并发ALI时与淋巴循环有关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胸导管结扎/引流对SAP并发ALI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1 SAP早期即可引起肺脏损伤性病理形态学变化,随后可进一步出现其功能障碍。2颈部胸导管引流能够减轻SAP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功能障碍,而颈部胸导管结扎有减轻SAP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功能障碍的趋势:在早期(2h,6h)颈部胸导管结扎、引流,两者相比对肺功能的改善差异不明显;到中后期(12h)颈部胸导管引流较结扎能够明显减轻SAP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功能障碍。3颈部胸导管引流没能减轻SAP时胰腺病理形态学变化,而颈部胸导管结扎能加重SAP时胰腺病理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胸导管结扎/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动脉血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1颈部胸导管引流能够降低SAP时主动脉血中PMN的呼吸爆发作用、CD11b表达阳性PMN比例、CD11b平均荧光强度;而颈部胸导管结扎有降低SAP主动脉PMN的呼吸爆发作用、CD11b表达阳性PMN比例、CD11b平均荧光强度的趋势。2颈部胸导管结扎/引流能够影响SAP时主动脉血中PMN的呼吸爆发作用、CD11b表达阳性PMN比例、CD11b平均荧光强度,这可能是颈部胸导管引流能够减轻SAP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功能障碍的原因。第四部分SAP合并ALI时胸导管淋巴液内AMY、LIP、TNF-α、IL-10、内毒素水平变化的实验研究1 SAP合并ALI时发病过程中淋巴液中内毒素浓度、AMY、LIP、TNF-α、IL-10浓度明显上升。2 SAP合并ALI时胸导管淋巴液中成分复杂,可能通过激活的胰酶、内毒素TNF-α、IL-10等直接或间接的用过活化中性粒细胞,损伤肺组织。3 SAP合并ALI时AMY、LIP浓度在淋巴液中与血清中相比,两者之间差异明显,据此,淋巴液中的AMY、LIP是导致血清中该物质浓度上升的来源之一。4 SAP合并ALI时TNF-α浓度在淋巴液中与血清中相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IL-10也是如此;据此,淋巴液中的TNF-α、IL-10不是导致血清中该物质浓度上升的来源。5反应时间法(鲎试剂法之一)是测定淋巴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可靠方法。

郁博[4](2008)在《糖皮质激素及TNF-α对人角质形成细胞GRα/GRβ、NF-κB/IκB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是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药物。炎症性皮肤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易出现快速减敏和治疗抵抗等现象。然而,这些现象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糖皮质激素(GC)通过与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而发挥作用。它们结合后形成二聚体结构并转位进入细胞核,进而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人类GR分为两种亚型:GRα和GRβ,它们起源于GR前转录物的选择性剪切。共转染检测表明GRβ通过涉及GRα/GRβ异二聚体形成的机制而具有GRα介导转录激活的显性负相抑制子的功能。这些异二聚体的形成可能解释细胞中高表达GRβ导致的激素作用效应降低的现象。GRβ对GRα活性抑制作用产生了这样一种假说:多种炎症性疾病中GRβ相对于GRα的过度表达可能扮演着细胞对激素敏感性调控的作用。GR和核因子-κB (NF-κB)是免疫及炎症反应中两个重要的调节因素,但它们却起着完全相反的调节作用。NF-κB可介导多种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介质的活化过程,而GR则可抑制NF-κB活化基因的表达。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也是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激活它们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积极参与皮肤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我们的前期研究曾发现慢性皮炎表皮中GRα表达下调。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角质形成细胞而言,糖皮质激素对其GR和NF-κB/IκB的调节作用尚不明确。TNF-α在多种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局部表达增高,在人角质形成细胞中,它对GR的表达和对NF-κB/IκB的调节作用也不清楚。皮损局部表皮GR和NF-κB/IκB的调节变化是否与外用糖皮质激素所出现的快速减敏和治疗抵抗现象有关也值得进一步探索。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和GRβ)的表达、NF-κB活性及IκBα表达的调节作用;比较三种不同的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和NF-κB/IκBα调节效应的差异;探讨TNF-α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和GRβ)表达、NF-κB活性及IκBα表达的调节作用。旨在深入理解糖皮质激素和TNF-α对角质形成细胞GRα/GRβ、NF-κB/IκBα的调节作用,为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治疗炎症性皮肤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对阐明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易出现快速减敏和治疗抵抗现象的内在机制具有积极意义。方法与结果1、应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慢性皮炎(慢性湿疹和慢性单纯性苔藓)与正常对照皮肤中GRα的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皮肤相比,慢性皮炎中GRα的表达显着下调。2、采用反转录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经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的地塞米松作用下,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GRα、GRβ、IκB-α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F-κB核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对HaCaT细胞GRα与CRβ的表达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地塞米松可下调HaCaT细胞GRα的表达,呈作用时间依赖性效应。同时,地塞米松可上调HaCaT细胞GRβ的表达,呈作用浓度依赖性效应和时间依赖性效应。地塞米松可诱导HaCaT细胞IκBα的表达而抑制NF-κB核转位,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效应,在36h作用最明显。3、将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氢化可的松作用组、地塞米松作用组、倍他米松作用组,采用反转录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aCaT细胞的GRα、GRβ、IκBαmRNA和蛋白质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F-κB核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三种激素均具有下调HaCaT细胞GRα表达的作用,其中氢化可的松作用最弱,而地塞米松与倍他米松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异;三种激素均具有上调HaCaT细胞GRβ表达的作用,但此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异。三种激素均具有诱导HaCaT细胞IκBα的表达而抑制NF-κB核转位的作用,其中氢化可的松作用最弱,而地塞米松与倍他米松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异。4、采用反转录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经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下,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GRα、GRβ、IκBαmRNA和蛋白质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F-κB核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TNF-α对HaCaT细胞GRα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上调HaCaT细胞GRβ的表达,并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上调趋势。TNF-α可抑制HaCaT细胞IκBα的表达而诱导NF-κB的核转位,呈作用浓度依赖性效应,此作用在1h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弱。结论1、与正常对照皮肤相比,慢性皮炎中GRα表达的下调可能会干扰皮损局部的抗炎机制并限制外用激素的疗效。2、糖皮质激素对角质形成细胞GRα和GRβ表达的不同调节作用可能部分解释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皮肤耐受现象和对糖皮质激素的抵抗。糖皮质激素通过调控人角质形成细胞NF-κB/IκB信号通路,可抑制皮损局部的炎症反应。3、不同效力的糖皮质激素对角质形成细胞GRα和GRβ的调节效力不同,对角质形成细胞NF-κB/IκB的调节效力也不同。这提示了临床上正确选用不同效力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的必要性。4、TNF-α不但可通过调控角质形成细胞NF-κB/IκB可参与皮肤的炎症反应,而且还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GRβ的过度表达。后者可能是炎性细胞因子参与诱发糖皮质激素皮肤耐受现象的内在机制之一。

吕雅宁,孙茜[5](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罗东林[6](2006)在《GR及NF-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脏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创伤性休克后,肝细胞的损害和功能改变,必然导致机体对应激调节功能的改变。因此,研究创伤休克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在肝功能损害出现之前进行及时、有效、正确的调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严重创伤后肝功能不全、甚至全身继发性损害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GC(Glucocorticoid, GC)效应是机体最为重要的应激反应之一, GC与其GR(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结合后,可引起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抗炎、抗过敏、抗休克。GR是GC效应发挥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严重创伤可以引起机体GR的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HSP在严重创伤后机体组织器官、细胞的抗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HSP(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GR的一种重要的伴侣蛋白,影响着GR活性和功能;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 )可诱导多种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和其它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而对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调控中, GR和NF-κB是一对功能上起着完全相反作用的转录调节因子,GR可抑制NF-κB诱导的免疫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免疫抑制和抗炎功能。然而,在严重创伤休克时,GR、HSP、NF-κB在肝组织中的变化,以及与创伤后肝脏继发性损害与抗损害的关系,它们是否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在创伤休克后肝功能不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如何,以及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实验模型,从肝组织细胞受体水平,观察GR、HSP70及NF-κB的变化,并以阻断GR、抑制NF-κB以及地塞米松对其影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阐明严重创伤休克时,GR与NF-κB在肝组织细胞抗损伤与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严重创伤休克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主要实验方法:1.建立了大鼠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致严重创伤性休克模型;建立了阻断GR致严重创伤休克模型;建立了抑制NF-κB致严重创伤休克模型。2.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创伤休克后肝组织胞浆GR、HSP70、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7](2005)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李玲[8](2005)在《粘附分子CD146在系统性血管炎临床和发病机制中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 系统性血管炎的靶器官是全身各级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外周血白细胞的激活以及粘附分子表达的改变是其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ICAM-1、CD11/CD18等粘附分子与系统性血管炎等各种免疫性疾病病情活动相关。抗CD11/CD18、ICAM-1等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已应用于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能阻断粘附分子的异常激活,从而改善病情。CD146是血管内皮细胞一个新的粘附分子,具有粘附和信号传导作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研制出针对CD146抗原的单克隆抗体AA98,具有明显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肿瘤进展的特性,也许间接反映了CD146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的作用,因此它可能参与了各种疾病导致的内皮细胞激活和损伤。近年来,将CD146单抗包被免疫微球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s)已成为研究CECs与疾病关系的最常用的技术,研究发现系统性小血管炎活动期CECs明显增多,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疾病活动的新标志。文献报道慢性肾功能不全(CRF)、不卧床腹膜透析和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6水平明显升高,与肾脏中小血管内皮的表达增强一致,反应了广泛的内皮细胞连接区的异常。类风湿关节炎(RA)滑液中可溶性CD146升高,且与RA滑膜组织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另有报道激活的T淋巴细胞也表达CD146。这提示,CD146不但是内皮细胞表面富有活性的一个粘附分子,或许也与激活T淋巴细胞的迁移、渗出和/或归巢有关,因此可能在免疫反应尤其是血管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目的 研究CD146在系统性血管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浆、外周血白细胞、肾脏及血管壁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在临床活动期和缓解期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系统性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李树春[9](2005)在《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证候特点及成瘾记忆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外源性阿片类物质(如吗啡、海洛因)滥用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吸毒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当前,阿片类物质依赖这一特殊的疾病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对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成瘾和戒断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但阿片类所致的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的内在机理仍未阐明,特别是对复吸起决定作用的精神依赖机理的研究尚处于假说阶段。中医药戒毒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模式,从对阿片的认识到急救、脱瘾、戒后调养直至防止复吸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阿片类药物产生依赖后,其脱毒并无困难,而脱毒后的“心理渴求”目前尚无有效的处理措施。有研究证实,阿片的急性期效应转化为慢性期效应(包括对药物的渴求即心瘾和极高的复吸率)过程中,大脑的学习和记忆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学习记忆在药物依赖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阿片类物质对短时记忆的损害和对长时记忆的巩固与吗啡的依赖和成瘾间的确切关系及其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为了探讨阿片类物质依赖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特别是阿片类物质依赖患者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本研究采用学习记忆行为学训练及评价模型,并通过对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递质的测定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逐步探讨阿片类物质依赖中学习记忆功能改变的机理,并结合中药戒毒复方的治疗作用,探讨中药复方的戒毒机理,以反证其中医病机特点。 本论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阿片类物质依赖中学习记忆的相关问题做了研究,探讨了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和相关社会学特征,并对依赖过程中学习记忆改变的中西医机理进行了研究。 理论研究 本部分从中西医对物质依赖的认识入手,分别论述了中西医戒断的历史沿革,并对中西医对学习记忆的认识进行探讨。 物质依赖病名由来久远,中西医学的定义与辨病标准各不相同。现代医学部分阐述了物质依赖的基本概念、病理机制以及治疗,并阐述了现代医学对成瘾记忆的认识。而中医部分对物质依赖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与论治,历代医家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予以简要介绍。 1 现代医学对药物依赖的认识 药物依赖的确切定义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目前一般认为药物依赖性2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证候特点及成瘾记忆机制初探(Drug dependence)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躯体状态,表现为强迫性地,连续或定期地使用某种药物的行为或其反应。药物依赖的表现可分为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方面。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表明,物质成瘾形成后,脑的功能及结构将随之改变,物质依赖可以看作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脑病,与其他的脑病如精神分裂症、阿尔采默氏病一样,除了中枢神经基础外,还涉及行为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成瘾和戒断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但阿片类所致的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的内在机理仍未阐明,特别是对复吸起决定作用的精神依赖机理的研究尚处于揣测阶段。对物质依赖机理的研究经历了从阿片受体及阿片肽系统到胞内信号系统的转变。中间相伴着解剖基础及遗传学的研究。现在对于成瘾记忆的研究方兴未艾,也给成瘾机理的研究带来了希望 。关于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第十版即 ICD-10 的诊断标准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编着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四版即 DSM-Ⅳ的诊断标准。国内较多采用的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的 CCMD-Ⅱ-R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治疗不同于一般疾病的治疗,它必须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考虑。完整的治疗概念应包括脱毒,康复和回归社会三个有机过程。对脱毒采用的主要是“冷火鸡”法和美沙酮替代疗法,同时辅以非阿片类药物对证治疗。康复开展较多的是纳曲酮预防复吸以及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治疗。从现在来看,康复成功与否对能否彻底戒断至关重要。2 现代医学对成瘾记忆的认识学习与记忆参与了阿片类物质成瘾的过程。现在物质依赖过程中的学习记忆改变已经具有了专有名词-成瘾记忆。成瘾记忆一旦形成,患者将失去对药物的控制。当药物戒除后,成瘾记忆仍处于潜伏状态,会出现急性戒断或稽延性戒断症状。无论是阿片损害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促进觅药行为的发生和保持,还是学习记忆参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机制都极为复杂,对阿片类物质对短时记忆的损害和对长时记忆的巩固与吗啡的依赖和成瘾间的确切关系及其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3 中医学对物质依赖的认识中医药戒毒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模式,从对阿片的认识到急救、脱瘾、戒后调养到防止复吸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阿片自唐代起一直作为药物使用,至明代开始认识到它的成瘾性,至清代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治疗阿片类物质依赖的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出现了《抉瘾刍言》、《林文忠公戒烟断瘾良方》、《王氏医存》、《戒烟全法》、《救迷良方》及《商办戒烟会良方》等很多这方面的专着。从病因病机的?

史雪梅[10](2005)在《CD18粘附分子在ALI大鼠发病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形核粒细胞CD18粘附分子(PMN-CD18)在内毒素急性肺损伤(ALI)大鼠中的作用,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 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LPS(E.Coli O111:B4)复制ALI 大鼠模型。健康SD 大鼠32 只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4 组,(每组8 只,雌雄各4 只)。1)ALI 组:LPS(5mg/kg)经股静脉留置针静脉推注,LPS 注入前30min 腹腔注入PEG400(4ml/kg);2)对照组:LPS 用生理盐水代替,余同ALI 组;3)丹参酮ⅡA预处理组:LPS(5mg/kg)经股静脉留置针推注,注入LPS 前30min 经腹腔注入丹参酮ⅡA (6mg/kg);4)丹参酮ⅡA 干预组:LPS(5mg/kg)经股静脉留置针推注,1h[30,46]后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6mg/kg)。各模型制备后均于内毒素/生理盐水注射后观察6h,抽取静脉血约2ml 用血凝仪进行血凝分析。另0.2ml 注入EDTA 抗凝管,使用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和Cell Quest 软件分析,据PMN 的形态学特征,获得平均荧光通道(MFC)值,MFC 值直接反映了PMN 上CD18粘附分子的表达程度。颈动脉抽血1ml,使用血气分析仪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放血处死动物,然后开胸取肺,滤纸吸干血渍。整个左肺分析天平称重后放入80℃电热恒温烤箱烘烤24 小时,计算肺湿/干重比值。右肺上叶组织切片,HE 染色,体视形态学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观察,计数每个高倍视野下肺间隔内多形核粒细胞浸润的个数;测算肺泡间隔屏障膜的宽度;测算肺泡体密度.肺泡表面积密度。右肺中叶,手工制备10 %肺组织匀浆,用TBA 法进行MDA 测定。

二、创伤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纳洛酮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纳洛酮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纳洛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
    1.2 模型完成及评分标准
    1.3 MPO试剂盒操作过程
    1.4 红四氧唑染色及梗死体积测定
    1.5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1.6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模型评分
    2.2 各组MPO含量检测、脑组织含水量、梗死体积及应用纳洛酮对其影响见表1。
3 讨论

(2)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及相关制
    引言
    第一部分 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颅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选择素含量对白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干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颅高压电烧伤大鼠sICAM-1、CD11b/CD18 表达对白细胞黏附的影响及乌斯他丁干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烧伤后白细胞黏附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烧伤后微血管功能变化及其体液调节
致谢
个人简历

(3)胸导管淋巴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胸导管淋巴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大鼠颈部胸导管引流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部胸导管结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AP 并发ALI 时结扎/引流颈部胸导管对血 PMN 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SAP 合并ALI 时颈部胸导管淋巴液中AMY、LIP、TNF-α、IL-10 及内毒素水平变化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4)糖皮质激素及TNF-α对人角质形成细胞GRα/GRβ、NF-κB/IκB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注释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正文 糖皮质激素及TNF-α对人角质形成细胞GRα/GRβ、NF-κB/IκB 表达的影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地塞米松对HaCaT 细胞GRα/GRβ、NF-κB/IκB 表达的影响
        分题一 慢性皮炎皮损中GRα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分题二 地塞米松对HaCaT 细胞GRα/GRβ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分题三 地塞米松对HaCaT 细胞NF-κB/IκB 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效力糖皮质激素对GRα/GRβ、NF-κB/IκB 表达之调节作用的比较
        分题一 不同效力糖皮质激素对HaCaT 细胞GRα/GRβ表达之调节作用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分题二 不同效力糖皮质激素对HaCaT 细胞NF-кB/кB表达之调节作用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NF-α对HaCaT 细胞GRα/GRβ、NF-κB/IκB 表达的影响
        分题一 TNF-α对HaCaT 细胞GRα/GRβ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分题二 TNF-α对HaCaT 细胞NF-κB/IκB 表达的调节作用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本课题的局限性与不足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一 糖皮质激素受体与某些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NF-κB/IκB 信号通路与皮肤病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论着

(6)GR及NF-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GR NF-κB 在严重创伤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第一部分 大鼠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及其GR、HSP70、NF-κB、IκB 在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实验一 大鼠实验性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实验二 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的病理变化及功能改变
        实验三 GR、HSP70、NF-κB 及IκB 在创伤性休克大鼠肝组织中的变化特点
        实验四 TNF –α、IL-6 在创伤性休克大鼠血清中的变化特点
        讨论
        第一部分 照片
    第二部分 GR 阻断后严重创伤休克大鼠HSP70、NF-κB、IκB 在肝组织中的变化特点及其对肝脏的影响
        实验一 GR 阻断后创伤性休克大鼠HSP70、NF-κB、IκB 在肝组织中的变化特点
        实验二 GR 阻断对创伤性休克大鼠血清TNF –α、IL-6 的影响
        实验三 GR 阻断对创伤性克大鼠肝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讨论
        第二部分 照片
    第三部分 抑制NF-κB 后严重创伤休克大鼠GR、HSP70 在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对肝脏的影响
        实验一 NF-κB 抑制对创伤休克大鼠肝组织GR 及HSP70 的影响
        实验二 NF-κB 抑制对创伤性休克大鼠血清TNF –α、IL-6 的影响
        实验三 抑制NF-κB 对创伤性休克大鼠肝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讨论
        第三部分 照片
    第四部分 地塞米松对创伤性休克大鼠肝组织HSP70、NF-κB、IκB 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实验一 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对创伤休克大鼠肝组织HSP70、
        实验二 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对创伤休克大鼠血清TNF –α、IL-6 的影响
        实验三 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对大鼠创伤合并休克后肝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讨论
        第四部分 照片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糖皮质激素受体、核转录因子-kappa B 与严重创伤后肝脏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热休克蛋白在创伤应激后肝脏中的反应特性及其功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8)粘附分子CD146在系统性血管炎临床和发病机制中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总前言
第一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浆可溶性CD146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D146的表达及在临床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肾脏和血管中CD146的表达及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1例
总结
创新之处
文献综述1:粘附分子CD146
文献综述2:粘附分子与血管炎
附表: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指数
致谢

(9)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证候特点及成瘾记忆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阿片类物质依赖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阿片受体系统与阿片类物质依赖
    综述三 胞内信号转导与阿片类物质依赖
    综述四 阿片类物质依赖与相关神经递质
    综述五 阿片类物质依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药物依赖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药物依赖学习记忆改变的认识
    3 药物依赖在中医学中的源流
    4 中医药对学习记忆的认识
    5 虎门合剂处方方义分析
    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海洛因依赖的相关因素研究
    临床研究二海洛因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初步调查
    临床研究三 海洛因依赖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证候特点
        1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常见证候类型的确定
        2 症状范围筛选及主次症的确定
        3 权重的规定
        4 诊断标准临界值的确定
        5 结果
        6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大鼠依赖模型的制作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戒断体征的观察评定
    实验研究二 行为学研究
        1 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
        2 开场行为实验
        3 Y-迷宫实验
    实验研究三 模型及戒断动物与学习记忆相关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虎门合剂”的调节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研究四 NOS和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综合征中医证候调查表
    附图

(10)CD18粘附分子在ALI大鼠发病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略词表
二.中文摘要
三.英文摘要
四.前言
五.材料与方法
六.结果
七.讨论
八.结论
九.参考文献
十.致谢
十一.附图
十二.综述
十三.附页

四、创伤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纳洛酮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洛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J]. 李艳丽,程春凤.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04)
  • [2]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D]. 张庆富.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3]胸导管淋巴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冬.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4]糖皮质激素及TNF-α对人角质形成细胞GRα/GRβ、NF-κB/IκB表达的影响[D]. 郁博.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5]《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
  • [6]GR及NF-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理[D]. 罗东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7]《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J].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12)
  • [8]粘附分子CD146在系统性血管炎临床和发病机制中意义的研究[D]. 李玲.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11)
  • [9]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证候特点及成瘾记忆机制初探[D]. 李树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10]CD18粘附分子在ALI大鼠发病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的干预研究[D]. 史雪梅. 江西医学院, 2005(08)

标签:;  ;  ;  ;  ;  

创伤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