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跨文化比较

青海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跨文化比较

一、青海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跨文化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妮[1](2017)在《青少年良心问卷在藏族青少年群体中的适用性及其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良心作为道德的范畴,从心理学角度探索藏族青少年的良心问题,能丰富对良心问题的探讨;以藏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青少年良心问卷在藏族青少年群体中的适用性检验,验证青少年良心问卷的广泛性;通过藏族青少年良心特点的分析,了解我国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现状,丰富对藏族青少年群体研究的成果。方法:研究一采用邱小艳、燕良轼编制的青少年良心问卷(2016)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方便取样的方式从西藏拉萨、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山南等地共选取1200名藏族青少年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972份。研究二采用研究一修订出的藏族青少年良心问卷对研究一中的972名藏族青少年进行人口学分析,得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藏族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在研究一中,藏族青少年良心包括五个维度:仁爱心、羞耻心、宽恕心、是非心、诚信心;问卷共30题,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研究所编制的藏族青少年良心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可作为藏族青少年良心的测量工具。在研究二中,(1)问卷的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2)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总均分3.65±0.517分,低于前人研究汉族青少年良心总均分。(3)不同性别的藏族青少年在良心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分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女性显着高于男性,与前人研究一致。(4)不同学段的藏族青少年在良心问卷总分及除宽恕心外的其余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着。总的说来,高中生的良心发展水平要高于初中生、大学生。(5)藏族独生子女与藏族非独生子女在良心问卷总分及各纬度上均无显着差异。(6)担任学生干部的藏族青少年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藏族青少年仅在宽恕心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显着,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得分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7)不同地区的藏族青少年在仁爱心、诚信心、宽恕心、羞耻心、良心总分上差异显着,总体表现为城市良心水平高于农村。(8)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藏族青少年除是非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是非心维度上,寄养家庭是非心最重,重组家庭是非心最低。(9)父亲文化程度对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除宽恕心外均存在显着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对藏族青少年良心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10)是否信仰宗教,在藏族青少年良心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藏族青少年良心问卷经大样本测查仍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整体状况良好。(3)藏族青少年的良心发展受性别、学段、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王龑[2](2017)在《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人格特质和求助意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责任心是个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生命负责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生命责任心是一个囊括了生命责任认知、生命责任情感和生命责任行为的动态过程。目前对生命责任心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命意义感、生命价值观、生命态度等方面。生命责任心是学校德育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求助是解决心理困惑的最佳途径,但不是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会进行心理求助。研究影响求助意愿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心理咨询的利用率。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对生命的态度和责任心水平,也会影响个体的求助意愿。据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三所高校的6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责任心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心理求助意愿问卷》,探讨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人格特质与求助意愿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男生的生命责任心水平显着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生命责任认知水平显着高于大一学生,大三学生的生命责任情感水平显着高于大四学生,艺体类大学生的生命责任心水平显着高于理工类大学生,女生的求助意愿显着高于男生;2.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与其生命责任心显着负相关,外向性和掩饰性维度与其生命责任心显着正相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其生命责任心水平,其中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责任心水平,外向性和掩饰性维度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责任心水平;3.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与其求助意愿显着负相关,外向性和掩饰性维度与其求助意愿显着正相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其求助意愿,其中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求助意愿,外向性和掩饰性维度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求助意愿;4.大学生的生命责任心水平及其各个维度可以正向预测其求助意愿;5.大学生的生命责任心在人格特质和求助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结合以往研究,分析生命责任心在人格特质和求助意愿间的作用。研究结论进一步揭示了三者之间的作用联系,为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责任心水平和求助意愿水平提供依据,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王佳恒[3](2017)在《藏蒙汉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初中阶段是个体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自我概念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试图阐释人格、友谊质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我概念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为青海省藏族初中生121名,蒙古族初中生100名和汉族初中生167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人格各维度年级差异表现在藏族的精神质、内外向维度,汉族内外向维度以及蒙古族的神经质维度,初二年级水平低于初一和初三这一趋势在各民族间普遍存在。2.研究没有得出自我概念在初中阶段呈倒U型发展趋势的结论;在藏族初中生中,自我概念有差异的各维度均呈现随年级增长而增长的特征,汉族和蒙古族初中生在自我概念有显着差异的维度都呈现初二年级分数高于初一和初三年级的分布趋势。3.精神质与能力自我和成就自我负相关,与家庭自我和身体自我正相关;内外向与所有自我概念维度正相关;神经质与除家庭自我和身体自我维度的所有自我概念维度负相关;友谊质量各维度中帮助陪伴和亲密交流与自我概念所有维度正相关,肯定价值和信任尊重与家庭自我除外的所有自我概念维度正相关。4.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并不适用于藏族被试群组,且删除了精神质对自我概念影响的路径,得出在蒙古族和汉族群组内友谊质量正向影响自我概念,内外向正向影响自我概念,精神质负向影响自我概念。5.在友谊质量和人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探讨上,研究得出在蒙古族和汉族群组内,内外向是友谊质量对自我概念影响的调节变量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德机抄姆,韩艳梅,熊欢,刘秋雪,钟蕾,邹先敏[4](2015)在《甘孜州汉藏大学生民俗文化与受教育程度的跨文化比较与分析——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下,21世纪的民族交流问题备受关注,汉藏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国家的重视。汉藏大学生作为汉藏民族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间的友好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从汉藏大学生民俗文化与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当前甘孜汉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白涛涛[5](2014)在《藏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孝道认知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讨藏族与汉族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孝道认知的影响的差异。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范丰慧等编制的孝道认知问卷作为问卷测量工具,对部分藏族和汉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8份。笔者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1.藏族与汉族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各个维度与孝道认知总分都存在显着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这一维度均不存在显着相关。藏族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母亲过度保护与孝道认知总分存在显着相关,而汉族这三个维度则与孝道认知总分没有显着相关。2.汉族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拒绝否认对汉族孝道认知总分具有预测作用。藏族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对藏族孝道认知总分具有预测作用。3.藏族父亲比汉族父亲对子女更严厉,惩罚更厉害,过分干涉子女的生活;藏族母亲比汉族母亲对子女更爱护,过分干涉子女的生活。4.汉族大学生相对于藏族大学生更认同养亲尊亲、丧葬祭念这两个维度,而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认同顺亲延亲这一维度。5.藏汉族的父母对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而藏汉族的母亲则对男孩表现出更多的过度保护。6.汉族女孩在养亲尊亲维度上比汉族男孩表现出更多的认同,藏族女孩在互亲荣亲上的认同度高于藏族男孩。

杨臻[6](2013)在《关于藏、汉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差异性对比分析——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应重视学习者主体认知因素外,情感因素在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倾向于对英语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即情感因素的关注。但是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多有限于对单一主体所进行,而对民族院校教学对象多元化的情况鲜有涉及。笔者针对我校外语教学对象多元化,尤其以藏族、汉族学生为主的特点,对藏、汉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情感因素之异同进行各自及相互间的比较研究,旨在能够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唤起民族院校英语教师对此的关注,通过应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推动和激发其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杨臻[7](2012)在《关于藏、汉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差异性对比分析——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倾向于对英语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即情感因素的关注。但是其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这些研究多有限于对单一主体所进行,而对民族院校教学对象多元化的情况,鲜有涉及。针对外语教学对象多元化,尤其以藏族、汉族学生为主的特点,对藏、汉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情感因素之异同进行各自以及相互间的比较研究,旨在基于不同民族英语学习者的情感特征,通过应用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去推动和激发其积极的情感因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苏芮[8](2012)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人格特质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2009级2793名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为对象,运用卡特尔16PF进行人格测量,得到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中男生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责任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开放性、独立性、紧张性与常模有显着差异;女生乐群性、聪慧性、支配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开放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与常模有显着差异。16项人格主因素的结果为:第一、不同应考身份的乐群性(p=0.000)、支配性(p=0.000)、兴奋性(p=0.000)、责任性(p=0.000)、敏感性(p=0.000)、怀疑性(p=0.000)、幻想性(p=0.000)有显着差异,其中城市少数民族考生在乐群性、支配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上高于农村少数民族考生;农村少数民族考生在责任性、忧虑性、自律性上高于城市少数民族考生,应届少数民族考生在乐群性、支配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上高于往届少数民族考生;往届少数民族考生在怀疑性上高于应届少数民族考生;第二、不同省籍的乐群性(p=0.000)、稳定性(p=0.000)、支配性(p=0.000)、兴奋性(p=0.000)、责任性(p=0.003)、敏感性(p=0.003)、怀疑性(p=0.000)、忧虑性(p=0.000)、独立性(p=0.002)、自律性(p=0.000)、紧张性(p=0.000)有显着差异,来自直辖市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人格特征有别于其他省份,而来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人格特质并没有明显差异;第三、不同民族的聪慧性(p=0.000)、稳定性(p=0.002)、支配性(p=0.018)、责任性(p=0.031)、敢为性(p=0.004)、敏感性(p=0.013)、怀疑性(p=0.004)、忧虑性(p=0.001)有显着差异,各少数民族虽在8个人格特质上有显着区别,但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人格特征分值处于中间位置,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人格特征分布在两端;第四、不同专业的乐群性(p=0.000)、聪慧性(p=0.021)、稳定性(p=0.000)、责任性(p=0.039)、敏感性(p=0.000)、怀疑性(p=0.000)、忧虑性(p=0.003)、紧张性(p=0.006)上有显着差异,但分值均在38分之间。8项人格次因素的结果为:农村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不擅于交际、心理健康因素水平偏低,城市大学新生缺少进取精神、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偏低,往届生比应届生内向、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但两者差异并非很大;北京广东天津等经济发达地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激动焦虑、对自己的境遇易产生不满,北京黑龙江上海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外向擅交际,北京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因素得分最高,广东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创造力得分最高;少数民族自治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在焦虑性上属全国各省份最低,西藏、新疆、青海省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环境适应因素上的得分最低;应用心理学专业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易激动焦虑、容易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满,并且情绪常常困扰不安、遇到问题优柔寡断,在新的环境中成长能力较弱。笔者综合主因素差异的原因分析和次因素差异的结果,对人格培养提出建议,应对城市与农村少数民族学生人格培养有所偏重,加强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复读教育时的人格培养,加强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以家庭教育为主关注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格特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专业区别,并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少数民族大学生16PF常模的建立。

汪念念[9](2012)在《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分别抽取了区内(包括拉萨,那曲,山南,日喀则,昌都,林芝)与区外(包括四川阿坝,甘肃甘南,青海海南)的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藏族中学生,以及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藏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以及西北民族学院的藏族大学生作为被试。试图扎根在藏族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探寻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及二者的内在联系。为了较好的了解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分别选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藏汉双语)对2241名藏族中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选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对1944名藏族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选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藏汉双语)对1121名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选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971名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考察藏族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现状,并进一步探讨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藏族中学生在内外向分量表上,属于内倾向和典型内向的人数累积占到总人数的30%。在神经质分量表上,藏族中学生属于倾向神经质和典型神经质的人数累积占到总人数的26.8%。在精神质分量表上,藏族中学生精神质非常明显和倾向精神质的人数累积占到30.8%。在掩饰性分量表上,藏族中学生属于高掩饰性和倾向掩饰性的累积占到25.2%。影响藏族中学生精神质的主要因素是性别、藏族中学生所在地的海拔高度等变量。影响藏族中学生内外向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级、汉族朋友数量等变量。影响藏族中学生神经质的主要因素是性别、班级成分、学校成分、汉语口语流利程度、藏族中学生所在地的海拔高度等变量。影响藏族中学生掩饰性的主要因素是区内外因素、性别、汉族朋友数量、汉语口语流利程度、藏族中学生所在地的海拔高度等变量。(2)与同龄人常模比较,藏族大学生在掩饰性上得分高于常模,藏族大学生(16-19岁的女生除外)在人格特质上表现为外向性。20岁以上的藏族大学女生相对于一般人而言,情绪不太稳定。影响大学生精神质的主要因素是汉语口语流利程度、汉族对藏族接受程度、家庭居住地变量。影响藏族大学生内外向的主要因素是汉语口语流利程度、汉族朋友的数量、区内外。影响藏族大学生神经质的主要因素是汉族朋友数量、认为汉族对藏族的接受程度、家庭居住地、汉语口语流利程度变量。影响藏族大学生掩饰性的主要因素是汉族朋友数量、父亲文化、家庭居住地、区内外变量。(3)本次调查发现总体上70.3%的藏族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区内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区外藏族中学生。男女藏族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十个因子上除了强迫和焦虑两个因子不存在显着差异外,其他各因子上男生心理健康得分均显着高于女生。初一年级藏族中学生相对其他年级有更多的心理问题。家庭居住地、朋友成分、班级成分以及学校成分变量对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影响。(4)藏族大学生阳性个体中,SCL-90因子呈阳性的比例为6.2%16.5%。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区内外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显着差异。藏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如男生。来自农村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汉族朋友多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着比汉族朋友少的藏族大学生好。所读班级和所读学校的汉族藏族的数量多少对其心理健康没明显的影响。二年级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所在地海拔高于3000米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所在地海拔低于3000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父母文化程度高的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父母亲文化低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5)相关分析发现,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神经质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也就是说,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越外向、精神质得分越高(即情绪不稳定),心理健康得分也越高(即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精神质以及掩饰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显着相关,其中内外向、掩饰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精神质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10](2011)在《2010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文中研究指明

二、青海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跨文化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跨文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良心问卷在藏族青少年群体中的适用性及其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良心的概念及构成
    1.2 良心的实证研究
    1.3 良心的影响因素研究
        1.3.1 个体因素
        1.3.2 家庭因素
        1.3.3 社会文化环境
    1.4 藏族青少年的界定
    1.5 藏族青少年道德良心的研究
        1.5.1 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藏族良心
        1.5.2 宗教文化视角下的藏族良心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青少年良心问卷在藏族青少年群体中的适用性检验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构想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3 结果分析
        3.3.1 项目分析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3.3.4 信度分析
        3.3.5 效度分析
4 研究二:藏族青少年良心特点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3 研究目的
    4.4 研究假设
    4.5 施测程序
    4.6 数据处理
    4.7 结果与分析
        4.7.1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整体水平
        4.7.2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性别差异
        4.7.3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学段差异
        4.7.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4.7.5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藏族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4.7.6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4.7.7 不同家庭结构的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4.7.8 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4.7.9 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整体水平
        4.7.10 是否信仰宗教的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5 讨论与分析
    5.1 关于藏族青少年良心问卷
    5.2 藏族青少年良心水平分析
        5.2.1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基本状况
        5.2.2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性别差异
        5.2.3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学段差异
        5.2.4 藏族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5.2.5 藏族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5.2.6 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城乡差异
        5.2.7 不同家庭结构的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5.2.8 不同父母文化的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5.2.9 信仰宗教与非信仰宗教的藏族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差异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2)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人格特质和求助意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生命责任心的研究综述
        2.1.1 生命责任心的相关概念
        2.1.2 生命责任心的结构与测量
        2.1.3 生命责任心的相关研究
        2.1.4 对生命责任心相关研究的反思
    2.2 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
        2.2.1 人格特质的相关概念
        2.2.2 人格特质的理论
        2.2.3 人格特质的测量
        2.2.4 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2.2.5 对人格特质相关研究的反思
    2.3 求助意愿的研究综述
        2.3.1 求助意愿的相关概念
        2.3.2 求助意愿的结构与测量
        2.3.3 求助意愿的相关研究
        2.3.4 对求助意愿相关研究的反思
    2.4 生命责任心、人格特质与求助意愿关系的研究综述
        2.4.1 生命责任心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2.4.2 人格特质与求助意愿的关系
        2.4.3 生命责任心与求助意愿的关系
3 研究方法与程序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的研究结果
        4.1.1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现状
        4.1.2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的性别差异
        4.1.3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的年级差异
        4.1.4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的专业差异
        4.1.5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的生源地差异
        4.1.6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4.2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结果
        4.2.1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
        4.2.2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年级差异
        4.2.3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专业差异
        4.2.4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生源地差异
        4.2.5 大学生人格特质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4.3 大学生求助意愿的研究结果
        4.3.1 大学生求助意愿的性别差异
        4.3.2 大学生求助意愿的年级差异
        4.3.3 大学生求助意愿的专业差异
        4.3.4 大学生求助意愿的生源地差异
        4.3.5 大学生求助意愿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4.4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其生命责任心的关系
        4.4.1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其生命责任心的相关关系
        4.4.2 不同责任心水平组的大学生在人格各维度的得分比较
    4.5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与其求助意愿的关系
        4.5.1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与其求助意愿的相关关系
        4.5.2 不同责任心水平组的大学生在求助意愿的得分比较
    4.6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其求助意愿的相关关系
    4.7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其生命责任心的预测作用
    4.8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其求助意愿的预测作用
    4.9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对其求助意愿的预测作用
    4.10 生命责任心在人格特质与求助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5 分析与讨论
    5.1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的现状
        5.1.1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的总体状况
        5.1.2 大学生命责任心在性别因素上的差异
        5.1.3 大学生命责任心在年级因素上的差异
        5.1.4 大学生命责任心在专业因素上的差异
        5.1.5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在生源地因素上的差异
        5.1.6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在是否独生因素上的差异
    5.2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特点
        5.2.1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外向性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
        5.2.2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精神质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
        5.2.3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
    5.3 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的特点
        5.3.1 大学生求助意愿在性别因素上的差异
        5.3.2 大学生求助意愿在年级和专业因素上的差异
        5.3.3 大学生求助意愿在生源地因素上的差异
        5.3.4 大学生求助意愿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5.4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人格特质与求助意愿的关系
        5.4.1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生命责任心的关系
        5.4.2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与求助意愿的关系
        5.4.3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求助意愿的关系
        5.4.4 大学生生命责任心在人格特质和求助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6.3 教育启示
        6.3.1 对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启示
        6.3.2 对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藏蒙汉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人格的定义
        2.1.2 友谊质量的定义
        2.1.3 自我概念的定义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人格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友谊质量的研究
        2.2.3 国外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
        2.2.4 国外有关自我概念模型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国内有关人格的研究
        2.3.2 国内有关友谊质量的研究
        2.3.3 国内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
    2.4 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
        2.4.1 友谊质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2.4.2 人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2.5 人格与友谊质量的关系
    2.6 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量表法
        3.2.3 定量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工具
        3.4.1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
        3.4.2 友谊质量量表
        3.4.3 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
    3.5 施测
    3.6 数据分析
    3.7 研究假设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变异
    4.2 描述统计
        4.2.1 藏族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和自我概念状况及差异
        4.2.2 汉族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和自我概念状况及差异
        4.2.3 蒙古族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和自我概念状况及差异
        4.2.4 藏汉蒙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和自我概念状况及差异
    4.3 藏汉蒙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关系
    4.4 藏汉蒙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和自我概念的分层回归分析
    4.5 藏汉蒙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和自我概念的结构方程模型
        4.5.1 理论模型多群组分析比较
        4.5.2 人格各维度调节效应的检验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人口学上的差异
        5.1.1 不同性别的差异
        5.1.2 不同年级的差异
        5.1.3 不同民族的差异
    5.2 人格对于自我概念的影响
    5.3 友谊质量对于自我概念的影响
    5.4 人格、友谊质量与自我概念的结构方程模型
    5.5 人格在友谊质量对自我概念影响中的的调节效应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初中生建立积极自我概念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
    附录2 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
    附录3友谊质量问卷
个人简历
后记

(4)甘孜州汉藏大学生民俗文化与受教育程度的跨文化比较与分析——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2、访谈:
        3、文献调查:
三、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 民俗文化
        1、最初的印象
        2、相互接受度
        3、民族文化
        4、信仰
    (二) 受教育程度
        1、地理环境
        2、基础教育
        3、家长重视程度
        4、教育设施
四、结语

(5)藏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孝道认知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2.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及其研究
        2.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取向
        2.1.3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
        2.1.4 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1.5 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
    2.2 孝道认知的概念及其研究
        2.2.1 孝道认知的概念
        2.2.2 孝道的测量
        2.2.3 孝道认知的相关研究
        2.2.4 孝道的跨文化研究
    2.3 藏族文化中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和孝道认知的研究
        2.3.1 藏族文化中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2.3.2 藏族文化中关于孝道认知的研究
    2.4 家庭教养方式与孝道认知的关系
    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3 研究方法与假设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整理
        3.3.2 问卷调查研究
        3.3.3 访谈法
4 被试的选取与实施
    4.1 被试选取
    4.2 研究工具
        4.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中文修订版)
        4.2.2 孝道认知问卷
    4.3 数据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孝道认知问卷的检验
    5.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孝道认知的相关
    5.3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孝道认知的预测(回归)
    5.4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析结果
        5.4.1 藏、汉大学生的对比
        5.4.2 民族与性别的对比
        5.4.3 民族与生源地的对比
    5.5 大学生孝道认知的现状
        5.5.1 藏、汉大学生的对比
        5.5.2 藏、汉大学生在性别变量上的对比
        5.5.3 藏、汉大学生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对比
6 分析与讨论
    6.1 汉族与藏族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异
    6.2 汉族与藏族孝道认知之间的差异
    6.3 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孝道认知的影响的比较
    6.4 本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7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关于藏、汉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差异性对比分析——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二、对比分析
    (一) 焦虑 (Anxiety)
    (二) 自尊 (self-estimate)
    (三) 抑制 (Inhibition)
    (四) 动机 (Motivation)
三、结论

(7)关于藏、汉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差异性对比分析——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藏、汉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因素差异性对比之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1、受试对象
        2、测量工具
三、藏、汉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差异性之对比分析
    (一) 焦虑 (Anxiety)
    (二) 自尊 (self-estimate)
    (三) 抑制 (Inhibition)
    (四) 动机 (Motivation)
四、结论

(8)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人格特质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人格因素研究
        1.3.2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交叉研究
        1.3.3 人格与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的交叉研究
        1.3.4 人格障碍的研究
        1.3.5 特定院校类型的大学生人格实证研究
        1.3.6 已有文献的分析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人格特质理论及测量工具
    2.1 人格特质理论
        2.1.1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2.1.2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2.1.3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
    2.2 人格测量工具
第3章 研究过程
    3.1 工具与施测
        3.1.1 测量工具
        3.1.2 施测过程
    3.2 样本分析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4 研究与分析
        3.4.1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人格因素与常模的比较结果
        3.4.2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 16 项人格因素在各变量上的分析
        3.4.3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 8 项人格因素在各变量上的分析
        3.4.4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少数民族学生人格培养建议
    4.1 人格培养的原则
        4.1.1 百花齐放原则
        4.1.2 全面教育原则
        4.1.3 整合性原则
    4.2 人格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4.2.1 因材施教,城市与农村少数民族学生人格培养有所偏重
        4.2.2 关注少数民族复读生的人格教育
        4.2.3 加强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更好塑造学生人格
        4.2.4 以家庭教育为主关注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格特质
        4.2.5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专业区别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藏族的生态文化背景分析
    1.2 人格及其研究进展
        1.2.1 人格
        1.2.2 人格的构成因素
        1.2.3 人格特质理论
        1.2.4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素
    1.3 心理健康及其研究进展
        1.3.1 心理健康
        1.3.2 心理健康理论
        1.3.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4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4.1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
        1.4.2 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5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
        1.5.1 研究视角单一
        1.5.2 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
        1.5.3 研究工具适用性差
        1.5.4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研究意义与假设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4 创新之处
第三章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
        3.2.1 被试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方法
        3.2.4 实测过程
    3.3 研究结果
        3.3.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分析
        3.3.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分析
第四章 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
        4.2.1 被试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方法
        4.2.4 实测过程
    4.3 研究结果
        4.3.1 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4.3.2 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五章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设计
        5.2.1 被试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方法
        5.2.4 实测过程
    5.3 研究结果
        5.3.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6.1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
        6.1.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
        6.1.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
    6.2 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6.2.1 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6.2.2 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6.3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6.3.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6.3.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青海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跨文化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良心问卷在藏族青少年群体中的适用性及其特点研究[D]. 杨妮.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2]大学生生命责任心、人格特质和求助意愿的关系研究[D]. 王龑. 江苏师范大学, 2017(06)
  • [3]藏蒙汉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D]. 王佳恒. 青海师范大学, 2017(02)
  • [4]甘孜州汉藏大学生民俗文化与受教育程度的跨文化比较与分析——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 德机抄姆,韩艳梅,熊欢,刘秋雪,钟蕾,邹先敏. 普洱学院学报, 2015(01)
  • [5]藏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孝道认知影响的对比研究[D]. 白涛涛.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6]关于藏、汉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差异性对比分析——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J]. 杨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7]关于藏、汉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差异性对比分析——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J]. 杨臻. 保山学院学报, 2012(06)
  • [8]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人格特质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D]. 苏芮.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3)
  • [9]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D]. 汪念念. 西藏大学, 2012(09)
  • [10]2010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J].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 中国藏学, 2011(01)

标签:;  ;  ;  ;  ;  

青海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跨文化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