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机械资本逐步集中

我国工程机械资本逐步集中

一、我国工程机械资本逐步集中(论文文献综述)

晏蒙[1](2021)在《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可转换债券不仅是债券,也是潜在的股票,不同于其他的融资工具,持有者可以进行转换,从而持有公司的股权,由公司的债权人,转变为股东。19世纪40年代第一支可转换债券在美国发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和市场规则已逐渐成熟,在欧美等地区已成为公司常用的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公司在谋求发展,探索新方式时,学习其他国家经验,尝试可转换债券,这一金融工具进入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不仅在时间上与欧美等国家有一定差距,而且市场也不够成熟,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初期出现了失败的案例,发行条款在设计上存在许多缺陷且相关的规定不够完善。尽管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境,但作为新出现的融资方式,公司和投资者都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对于公司来说扩大规模发展生产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再融资是公司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转换债券在选择上更加自由,随着市场变动,公司和投资者都能进行选择。作为投资者,多一种投资选择,意味着风险能够进一步被分散,且可转换债券的特殊性给了投资者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还可收回投资成本,保障收益。继续完善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不单有助于公司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还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学术上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发行了可转换债券的公司,涵盖了各个行业,说明各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找融资最合适的途径,这些公司中大部分为制造业,在工程制造业中,三一重工规模较大,行业地位领先,本文对其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我国工程机械的“七五”发展规划将该行业内的产品划分成了挖掘机械、起重机械以及军用工程机械等18个大类,工程机械产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维修,特殊军用设施的建设,对一个国家来说工程机械的需求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建设情况,与国家的GDP以及建设规模紧密相连。而随着我国政策对开发建设的支持,工程机械作为基建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也迎来了需求量的增长。积极寻求机会的工程机械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获取资金。三一重工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多种产品的销量在行业内都位列第一。出于对资金的需求,公司发行了可转换债券,本文介绍了发行基本情况,并对发行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期望对其他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提供借鉴和建议。本文使用不同方法,分析了三一重工进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决策及实施过程,并结合发行后对公司的财务绩效、市场反应、股权变动以及投资者收益四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发行后产生的效果。内容共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以及原因,同时整理归纳了国内外可转换债券有关的文献,根据已有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依据的理论,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概念,及其特有的属性特点。第三章,主要为发行过程,并分析了此次发行是否可行,以及发行的动因。首先三一重工具备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件并且其融资的项目也符合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其次此次发行的条款设计较为合理,发行时机以及最终转股情况也都较为理想,最后本文将发行动因归纳为需求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和顺应公司战略三个方面。第四章为效果分析。在分析部分,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公司发行前后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发行可转换债券带来的资金流入在短期内改善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并促进了资本结构的改善。并且利用事件分析法对发行日前后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事件日市场的反应较为明显,但总体偏向积极,长期股价呈现上升趋势。除此之外,大股东的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公司控制权没有发生转移,此次转债对投资者来说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第五章为结论与启示。根据对三一重工发行可转换债券这一案例的研究,得出对其他公司的启示: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可行性以及融资成本,在发行时,充分考虑发行的时机和条款,避免发行转股失败,注重科学利用募集资金,提高投资的效率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林欢欢[2](2020)在《Z工程机械公司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优化进程的加速,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市场上对于工程机械的需求量开始增加。工程机械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双密集型的行业,由于工程机械企业产品的单价很高,存货和固定资产占用较多资金,在面对下游企业销售时往往也会产生较多应收账款。工程机械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巨大,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其生产经营及发展的需要,所以融资对于我国的工程机械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充足的资金投入能保障企业的正常周转运营,让企业产生源源不断的效益。本文以Z公司为例使用优序融资理论、期限匹配融资理论等对工程机械企业的融资模式进行研究,以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作为背景,从Z公司的企业概况、融资模式分析其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融资结构与融资成本、以及融资模式所产生的财务效果,发现其融资模式存在着内源融资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债务期限结构不匹配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融资结构、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运营管理,加强风险预警等具体建议。通过Z公司案例分析的结论给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其他企业以启示。

汪有生[3](2021)在《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私募股权融资为这类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其以资金换取融资企业股权的方式并投资企业的不同阶段,以参股不参与公司具体经营的方式,在持有一段时间后再退出,整个过程时间从3-10年不等,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收益,一是企业成长的收益,二是证券化后一二级市场的套利,“高收益、高风险”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私募股权融资在给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问题,企业面对私募股权融资这个舶来品时由于准备不足或者认识不足,常常使自身处于险境。本案例公司是一家集材料开发、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加工生产、方案定制和销售支持于一身,为客户提供增值、性能稳定、专业全面的密封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工程机械密封系统解决方案、煤炭机械密封系统解决方案、气动密封系统解决方案等。本文通过梳理W公司过往私募股权融资历程,分析公司间接融资与私募股权融资的优劣势,运用企业控制权理论以及私募股权融资实操工具,并通过同行问卷调查和公司创始人及高管访谈得出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行业企业实际情况出具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该案例以中小型制造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面临的问题为案例,对类似企业提供了借鉴意义。

孙恩海[4](2020)在《发行可转债对于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三一重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能够为企业注入经营发展所需的新鲜血液,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而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方式是支撑其持续稳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一种介于股票与债券之间的融资工具在国外已经存在了将近200年,但我国首支可转债发行至今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并未被我国企业与投资者重视,直到2017年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可转换公司债券才作为被鼓励使用的融资方式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2017年至2019年短短三年时间,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数量便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可转换债券兼具了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双重特点,它不仅赋予了债券持有者持有到期获取本息的权力,还赋予了债权人将手中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的权力。对于发行公司而言,选择通过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不仅发行时的限制条件少、筹资规模大,还有着相较于普通债券更低的票面利率以及更小的还本压力,并且当债权人将手中的可转债转换为股票时,公司的负债便转化为了所有者权益,资本结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相较于股权融资,发行可转债对股东权益的稀释速度更为缓慢,更易被原股东所接受,同时向市场传递出的信号也更积极。随着近几年可转换债券的兴起,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取了在2016年发行过可转换债券的企业——三一重工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可转债的发行对于企业自身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从文章结构上看,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研究与理论进行了综述,随后对案例可转债的发行行为进行了概述,最后分析了发行可转债对于三一重工财务绩效的影响,在这一部分,先是从资本结构、偿债能力与股东权益三个方面分析发行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再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财务风险角度分析其带来的进一步影响,最后基于EVA对其造成的综合绩效的改变进行评述。通过上述的研究,本文得出了可转债的发行会为公司财务绩效带来一些方面的正向影响的结论,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股东权益的稀释。

王美霞[5](2020)在《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文中提出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区域政策关注的热点。着名经济地理学家Bathelt提出的产业集群多维分析框架从水平、垂直、制度、外部和权力关系等五个维度综合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但该框架忽视了集群“韧性”这一重要维度。已有产业集群研究成果也很少对集群韧性进行定量测评;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也多是基于单一机制的阐释,很少揭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机制效应;对工程机械这一类型的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研究很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梳理了该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化过程,构建了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厘清了该产业集群的多维度特征,最后总结了该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重机制,并提出了该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时-空二元视角厘清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脉络:时间上,产业集群规模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发展的变化过程;空间上,产业由空间分散状态逐渐演化到多核集聚,以长沙县的星沙-榔梨、岳麓区的银盆岭为主核心,以长沙市开福区沙坪、湘潭市雨湖区主城区、宁乡市东北部地区、浏阳市永安镇为次核心。空间分布格局与长株潭以工程机械为重点产业的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相耦合。该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2011年为快速成长阶段;2012年以后为转型调整阶段。根据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该产业集群经历了起步期、成长期、转型期三个生命周期阶段。(2)本研究构建了由水平、垂直、制度、外部、权力关系和韧性等维度构成的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该框架能较好地透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育特征。一是在水平维度上,规模以上主机生产企业数量呈现长期增长后小幅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地域分异格局较稳定。本地新创企业、衍生企业等是该集群企业生成的主要模式。水平维度企业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互动与合作关系,而是以竞争为主导,同时竞争带来了集群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着集群的演化。二是在垂直维度上,核心企业的本地供应商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集聚分布模式,绝大部分供应商集聚分布在长沙市范围内。总体看,本地零部件配套能力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垂直维度不发达。三是在制度维度上,地方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与有效的制度安排贯穿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过程。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政策重点。四是在外部维度上,外部市场导向和跨地域联系驱动着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该产业集群形成了基于供应链的跨地域生产联系。五是在权力关系维度上,长株潭工程机械企业间存在明显的权力不对称关系,核心企业处于集群网络中心位置并已嵌入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较高环节,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并占据交易主动权,是集群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源。最后,在韧性维度上,该产业集群韧性大致呈现波动变化到总体增长的变化过程。综合上述各维度特征来看,该集群还不是一个发育成熟的产业集群。(3)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是多种机制综合效应的结果,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机制的影响力不同。具体来说,该集群是在区域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前提下,通过偶然因素触发、衍生机制、集聚效应、政策干预、核心企业引领等多种机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产业发展基础提供了该集群成长的潜力以及抵抗危机的能力。1960年代,浦沅和一机部建机所受政治因素驱动内迁至常德,后又搬迁至长沙,成为长株潭地区进入工程机械产业领域的偶然事件,“区位机会窗口”被打开。母公司衍生和创业衍生等企业衍生方式是促进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的关键机制。市场需求是工程机械产业成长的持续动力,市场竞争促使核心企业走向国际化。随着本地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空间集聚效应显现,本地供应专业化程度提高,熟练劳动力增长,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逐步完善,有力地支撑了产业集群发展。核心企业主导着集群网络,发挥了集群“知识守门人”的作用,推动了集群权力关系、外部等维度的发展,其战略决策又影响集群整体韧性。最后,制度安排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4)针对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维度不发达、集群企业没有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本研究最后初步提出要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建立广泛的集群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策略,以期尽快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王卓娜[6](2020)在《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世界经济形势日新月异。企业发展面临无数新的机遇,也困难重重。纵观国内外企业的成长路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想要脱颖而出,选择利用并购的方式,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促进并购各方资源整合,实现协同效应,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与市场控制力,达到并购价值最大化,是众多企业壮大规模和实力的一条捷径,亦是企业在考虑长远发展时的上佳之选。事实上,与国外并购市场拥有多年的发展经验相比,我国的并购市场尚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购行为并不都是成功的,不恰当的并购行为甚至加速企业的破产。因而,选择科学合理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充分的评估分析并购目标的实现情况,就并购绩效在企业各个维度的表现进行研究,对丰富并购绩效理论,践行决策实践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为例,选用事件分析法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方法,通过事件分析法分析股价变化评价短期绩效,考察并购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依托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内选取指标,对2010-2018年连续9年企业各维度的表现进行分析,同时选择柳工、徐工、山推、厦工等四家行业内有代表性的老牌工程机械企业进行对比参照,根据指标的变化研究评价并购对企业的整体影响。其次,结合上述分析情况,得出基于长短期并购绩效评价的结论:总体来说,此次并购基本实现了并购目标,对中联重科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最后,根据案例背景及综合分析过程,总结此次并购带来的启示,并对中联重科如何提升并购绩效,及行业内其他企业如何提高并购的成功性提出建议。为中联重科的长久发展打下强有力的基础,为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有效的借鉴。

王换阳[7](2020)在《中联重科成本粘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经济结构的轻型升级为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下企业对管理会计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中的细分类工程机械行业决定了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该行业的管理会计问题也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对象。成本粘性的出现是对传统成本性态理论的一个补充,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对于成本粘性的研究主要通过样本观察其存在性、形成动因、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方面,但是比较缺乏对单个公司成本粘性特征及存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选择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案例,探讨其存在的成本粘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希望可以为企业成本预算、计划以及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大量文献综述基础上,首先阐述相关概念,然后基于调整成本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管理层预期理论,对中联重科的成本粘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借鉴Weiss模型对中联重科的成本粘性进行测度,得出中联重科存在成本粘性的结论,并从人力资本密集度、资本密集度及宏观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成因。其次,通过研究发现中联重科的成本粘性程度在不同的年份有所不同,因此接下来分析了促使中联重科成本粘性程度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导致中联重科成本粘性程度增加受公司差异化成本战略的实施、固定资产占比提高、管理层在职消费动机及管理层乐观预期的影响,而其成本粘性程度的下降则得益于业务的过剩产能、供应商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管理层薪酬增长的动机及治理结构的完善。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成本粘性的调节建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可能不足:本文仅分析研究了中联重科成本粘性的程度及影响因素,对其成本粘性程度高低仅依据行业水平进行判断,并没有对一个合理区间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只是在分析一个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的,可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侯青妤[8](2020)在《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战略探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众多行业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等问题,特别是机械装备制造业一类的工业产业。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借贷规模、制度规定、风险承受能力和信用评价等级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制造业的发展、融资需求。产融结合便成为了国内大型企业开始转型的第一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实业和金融业的双赢。产融结合的出现,一方面成为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内部融资的新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制造业产业链的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种基于项目合作的融资模式。产融结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模式,不同于以往的融资方式,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循环运转并互相融合,对冲经济周期的波动,从而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产融结合为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实施全球化战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产融结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制胜之道。本文先是介绍了产融结合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权威学者在产融结合的动因、模式及有效性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文献开展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总体的研究思路。然后介绍了产融结合相关理论和概述,对产融结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从产融结合出现以来至今,较为主流的结合模式和驱动因素。并从产业结构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企业价值理论、内部资产市场理论四个角度对产融结合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铺垫。其次,结合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案例,逐层分析进行产融结合的内部可实施优势和外部政策条件及实施的具体动因。分析了中联重科产融结合运作模式,具体从设立的子公司——中联重科金融(香港)有限责任公司、中联重科财务公司和中联重科资本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等,如何整合集团资金进行资产管理,为企业集团聚焦主业提供金融服务进行了阐述。然后从财务效果和非财务效果两个方面,对中联重科实施产融结合后带来效益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的情况得出的相关结论和启示,以中联重科为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进行产融结合既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也要防范其存在的风险;产融结合是制造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进行产融结合可以有效利用金融资本,增强凝聚力。同时,不同的产融结合方式,也应建立相应管控模式;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忽略长期投资价值;进一步深入发挥财务公司作用,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做到“形”和“质”的有效结合。

刘易乐[9](2020)在《自利性业绩归因视角下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厦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上市公司年报中,业绩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利润表为主体的利润信息,表现为财务信息;二是在“管理层讨论分析”中的业绩归因,表现为非财务信息。基于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和基于非财务信息进行自利性业绩归因的行为屡见不鲜。盈余管理会引起数据变动,业绩归因是对数据变动的解释,因此二者之间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对文献梳理识别自利性业绩归因以及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特征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ST厦工为例,研究企业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发现归因背后隐藏着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政府补助、出售重大资产等盈余管理行为,说明企业同时存在自利性业绩归因和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两者之间联系紧密。*ST厦工利用盈余管理使得企业短期内扭亏为盈摆脱了暂停上市风险,但是长期来看企业的经营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因*ST厦工出售大量资产的过度盈余管理导致下一年度资不抵债进入重整程序。企业也因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受到证券交易所问讯,损害了企业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完善非经常性损益、政府补助、退市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第二是重视财务报表中的语言信息,提高管理者对业绩归因信息客观性的重视程度,增加投资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第三是加强企业内外部监管,提升企业业绩信息质量。

王强[10](2020)在《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工程机械行业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基础建设投资因素影响较大的周期性行业。2016年行业再度开启了上升周期并呈现出延长的态势,但却不再是对过往周期的简单重复。市场环境、竞争格局以及行业内相关的各个主体的行为模式均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轮式装载机是我国工程机械产销量最大的产品种类之一。装载机行业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适时地对自身的营销策略进行动态评估以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晋工机械公司作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的一家民营企业,以生产和销售轮式装载机为其主要经营业务,公司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以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为主题,对与研究相关的营销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利用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发现和探寻公司现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运用研究模型工具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市场环境及内部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对公司自身的客观分析确定企业应选择的发展策略;进而寻找公司的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提出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服务方面的营销优化策略和使营销优化策略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我国工程机械资本逐步集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工程机械资本逐步集中(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融资方式的相关研究
        1.2.2 可转换债券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框架
2 可转换债券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及特点
        2.1.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
        2.1.2 可转换债券的特点
    2.2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决策内容
        2.2.1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可行性
        2.2.2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实施过程
        2.2.3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机
    2.3 可转换债券融资理论基础
        2.3.1 资本结构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3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案例介绍
    3.1 三一重工基本情况
        3.1.1 三一重工简介
        3.1.2 三一重工行业状况介绍
    3.2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可行性
        3.2.1 公司规模较大,现金流充足,发行成功率高
        3.2.2 利润水平足以偿还预计利息,符合发行规定
        3.2.3 投资项目合理,变更项目保障投资收益
    3.3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发行条款及实施过程
        3.3.1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
        3.3.2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时机
        3.3.3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发行过程及转股情况
    3.4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机
        3.4.1 内部融资规模不足,所需资金依靠外部融资
        3.4.2 缓解经营压力,控制融资成本
        3.4.3 顺应“一带一路”战略,扩张海外市场
4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效果分析
    4.1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财务绩效分析
        4.1.1 成功募集资金,偿债能力短期内有所提高
        4.1.2 投资项目实施促进企业转型,增强盈利能力
        4.1.3 资金注入缓解经营压力,营运能力整体上升
    4.2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市场反应
        4.2.1 短期市场反应强烈,市场态度积极
        4.2.2 公告日后股价波动明显,总体呈上涨趋势
    4.3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对原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
        4.3.1 股东权益遭到稀释,控制权依然稳定
        4.3.2 盈利提升缓解转股对每股收益的稀释
    4.4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对债券投资者的影响分析
        4.4.1 转股溢价率走低股性增强,促使投资者转股
        4.4.2 短期持有收益较为稳定,保障投资者收入
        4.4.3 发行转债后授信额度增加,增强投资者信心
5 结论与启示
    5.1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结论
        5.1.1 利用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式融资以控制成本
        5.1.2 合理设计可转换债券条款应对财务风险
        5.1.3 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优化资本结构
    5.2 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启示
        5.2.1 正确选择融资方式,避免过高的融资成本
        5.2.2 选择合适发行时机,促进可转换债券完成转股
        5.2.3 合理利用募集资金,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2)Z工程机械公司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融资模式文献综述
        1.2.2 企业生命周期文献综述
        1.2.3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融资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融资模式
        2.1.2 周期性行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融资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
    3.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基本情况
    3.2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融资考虑的主要因素
        3.2.1 融资环境
        3.2.2 融资方式
        3.2.3 融资成本
第四章 Z公司融资模式分析
    4.1 Z公司概况
    4.2 融资模式
        4.2.1 留存利润融资模式
        4.2.2 股权融资模式
        4.2.3 债权融资模式
        4.2.4 融资模式特点分析
    4.3 融资环境分析
        4.3.1 外部环境分析
        4.3.2 内部环境分析
    4.4 总体融资结构及融资成本分析
        4.4.1 总体融资结构
        4.4.2 融资成本
    4.5 Z公司融资模式的财务效果分析
        4.5.1 偿债能力分析
        4.5.2 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章 Z公司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内源融资不足
    5.2 融资结构不合理,负债融资占比大
    5.3 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规模大
    5.4 融资成本较高
第六章 Z公司融资模式改进建议
    6.1 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内源融资占比
    6.2 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6.3 加快资金链流动,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6.4 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 有关概念
        1.2.1 私募股权融资的定义
        1.2.2 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界定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框架
    1.4 论文的展望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私募股权融资文献研究
        2.1.2 私募股权融资产生有关问题的文献研究
    2.2 相关理论
        2.2.1 私募股权融资理论
        2.2.2 控制权理论
第三章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现状
    3.1 W公司发展现状
        3.1.1 W公司基本情况
        3.1.2 W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3.2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发展现状
        3.2.1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发展历程
        3.2.2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优缺点分析
    3.3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调研分析
        3.3.1 访谈与问卷调查
        3.3.2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研究
第四章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私募股权融资不及预期的问题成因
        4.1.1 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下游应用市场萎缩
        4.1.2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4.2 私募股权融资谈判议价能力不足的问题成因
        4.2.1 我国股权投资退出渠道单一
        4.2.2 单一估值模型很难衡量企业价值
    4.3 私募股权融资对治理结构冲击的问题成因
        4.3.1 不平等条款导致控制权丧失
        4.3.2 企业方与投资方信息不对称
第五章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防控对策研究
    5.1 私募股权融资不及预期的解决方案
        5.1.1 积极拓展新应用领域抵御下游行业波动风险
        5.1.2 商业模式创新稳定企业盈利能力
    5.2 私募股权融资谈判议价能力不足的解决方案
        5.2.1 创始人回购问题的解决方案
        5.2.2 采用多种模型确保企业价值评估合理
    5.3 私募股权融资对治理结构冲击的解决方案
        5.3.1 股权合理设计和投资者选择
        5.3.2 明确双方的权责和投资者选择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发行可转债对于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三一重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2 相关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可转换公司债券
        2.1.2 公司财务绩效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关于可转债发行动因的研究
        2.2.2 关于可转债发行公司特征的研究
        2.2.3 关于可转债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2.2.4 关于可转债发行对公司股价影响的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税盾效应假说
        2.3.2 风险转移假说
        2.3.3 啄食顺序理论
        2.3.4 阶段性融资假说
        2.3.5 资本结构理论
    2.4 发行可转债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路径
3 三一重工可转债发行过程及成本测算
    3.1 三一重工情况概述
        3.1.1 三一重工简介
        3.1.2 三一重工可转债发行背景
    3.2 三一重工可转债发行过程回顾
        3.2.1 三一转债的基本信息
        3.2.2 三一转债发行事件回顾
    3.3 三一重工可转债发行动因分析
        3.3.1 项目投资需要
        3.3.2 缓解现金压力
        3.3.3 优化资本结构同时降低逆向选择成本
    3.4 三一重工可转债融资成本测算
        3.4.1 三一转债存续期间的实际融资成本
        3.4.2 三一转债不同时间转股的融资成本测算
        3.4.3 三一转债与同期银行贷款、普通债券的融资成本对比
4 三一转债发行对财务绩效的直接影响分析
    4.1 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4.2 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4.2.1 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
        4.2.2 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影响
    4.3 对公司股东权益的影响
        4.3.1 转股情况及对股东控股权的影响
        4.3.2 对股东获利能力的影响
5 三一转债发行对财务绩效的进一步影响分析
    5.1 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5.1.1 主营业务盈利分析
        5.1.2 盈利获现能力分析
    5.2 对公司营运能力的影响
    5.3 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6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综合绩效分析
    6.1 经济增加值概述
    6.2 调整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6.3 确定投入资本总额(TC)
    6.4 确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6.5 经济增加值(EVA)的计算
    6.6 EVA综合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可转债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7.1.2 发行可转债能够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偿债能力
        7.1.3 发行可转债可能稀释股东权益
        7.1.4 能够一定程度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够降低财务风险
    7.2 建议
        7.2.1 根据公司战略理性选择可转债融资
        7.2.2 合理选择发行时机
        7.2.3 合理设置发行、回售、赎回条款
参考文献
致谢

(5)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5 章节安排
2 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产业集群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3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
    3.1 产业集群时空演化分析
    3.2 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3.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判断
    3.4 小结
4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多维度分析
    4.1 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
    4.2 水平维度:主机生产企业
    4.3 垂直维度:配套产业
    4.4 制度维度:政策支持
    4.5 外部维度:外部市场、技术和跨地域联系
    4.6 权力关系维度: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4.7 韧性维度:抵抗力与恢复力
    4.8 小结
5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5.1 路径依赖
    5.2 市场需求与竞争
    5.3 企业地理集中与集聚经济效应
    5.4 核心企业在权力关系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5.5 制度安排
    5.6 小结
6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
    6.1 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
    6.2 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
    6.3 建立广泛的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
    6.4 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6.5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图表目录
    湖南省各级政府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衍生企业对应序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和参与的相关课题
致谢

(6)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企业并购
        二、企业并购绩效
        三、平衡计分卡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市场势力理论
        二、协同效应理论
第三章 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简介
    第一节 并购双方介绍
        一、并购方
        二、被并购方
    第二节 并购背景
        一、传统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加剧,面临“寒冬”
        二、农业机械行业前景良好
    第三节 并购动因及过程
        一、并购动因
        二、并购过程
第四章 中联重科并购绩效评价
    第一节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短期并购绩效评价
        一、确定事件日?窗口期及清洁期
        二、收集公司股票及市场指数的日收益率数据
        三、计算预期收益率
        四、计算日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五、短期并购绩效分析
    第二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长期并购绩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长期并购绩效评价
    第三节 基于长短期并购绩效评价的结果讨论
第五章 并购启示
    第一节 经验借鉴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建议
        一、提高中联重科并购绩效的建议
        二、对行业并购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并购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收益
        二、并购基本实现了并购目标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联重科成本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
        1.2.2 成本粘性度量
        1.2.3 成本粘性特征研究
        1.2.4 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研究
        1.2.5 成本粘性经济后果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创新
        1.4.2 研究视角创新
第2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阐述
        2.1.1 成本性态
        2.1.2 成本粘性
    2.2 理论基础
        2.2.1 调整成本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管理层预期理论
第3章 中联重科成本粘性测量
    3.1 案例公司选择与简介
        3.1.1 案例公司选择
        3.1.2 公司简介
    3.2 中联重科成本粘性识别
        3.2.1 中联重科营业总收入与总成本情况
        3.2.2 中联重科营业总成本明细项目分析
        3.2.3 中联重科成本粘性评估
        3.2.4 与同行业成本粘性评估
    3.3 中联重科成本粘性测量
        3.3.1 成本粘性测量方法
        3.3.2 相关数据选取与确定
        3.3.3 成本粘性测量模型
        3.3.4 计算数据来源与处理
        3.3.5 成本粘性测量结果
    3.4 中联重科成本粘性存在分析
        3.4.1 人力资本密集度与成本粘性
        3.4.2 资本密集度与成本粘性
        3.4.3 宏观经济环境与成本粘性
第4章 中联重科成本粘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营情况影响分析
        4.1.1 业务多元化减轻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1.2 工程机械业务产能过剩减轻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1.3 差异化成本战略的实施增强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1.4 供应商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减轻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1.5 固定资产占比提高加重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2 管理层及其动机影响分析
        4.2.1 管理层乐观预期增强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2.2 管理层保“壳”动机降低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2.3 管理层薪酬增长动机降低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2.4 管理层在职消费动机增强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3 治理结构情况影响分析
        4.3.1 组织架构的完善减轻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4.3.2 分散股权结构缓解中联重科成本粘性
第5章 中联重科成本粘性调节建议
    5.1 优化企业经营控制成本粘性
        5.1.1 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应对宏观经济变化
        5.1.2 强化业务产能过剩风险意识
        5.1.3 创建更为先进的竞争战略模式
        5.1.4 完善由交易关系向战略合作关系的转变,降低成本
        5.1.5 积极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5.2 降低代理成本减少成本粘性
        5.2.1 提高管理层预期准确度
        5.2.2 完善管理层监督与激励机制
    5.3 提高治理能力降低成本粘性
        5.3.1 适当扩大董事会规模,使治理结构更科学化
        5.3.2 加强“四委”的专职职能提高决策效率
        5.3.3 优化股权结构,保持股权制衡的合理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战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融结合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产融结合模式的研究
        1.2.3 关于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企业产融结合的理论概述
    2.1 产融结合的概念和特点
        2.1.1 产融结合的概念
        2.1.2 产融结合的特点
    2.2 企业产融结合的模式
        2.2.1 财务公司模式
        2.2.2 参控股金融公司机构模式
        2.2.3 设立金融控股平台模式
        2.2.4 财务公司与金融控股平台并存模式
    2.3 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
        2.3.1 降低资金成本
        2.3.2 优化资源配置
        2.3.3 实现协同效应
        2.3.4 规避行业风险
    2.4 企业产融结合的效果分析
        2.4.1 财务效果分析
        2.4.2 非财务效果分析
    2.5 企业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5.1 产业结构理论
        2.5.2 协同效应理论
        2.5.3 企业价值理论
        2.5.4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3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案例介绍
    3.1 中联重科公司概况
        3.1.1 中联重科的发展简介
        3.1.2 中联重科的主营业务
    3.2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动因
        3.2.1 降低公司借款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2 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助推整体战略发展
        3.2.3 提高财务管控水平,降低集团运营风险
        3.2.4 提供多元化金融中介服务,满足集团金融需求
    3.3 中联重科实施产融结合的条件
        3.3.1 法律及政策条件
        3.3.2 宏观经济发展条件
        3.3.3 内部战略实施条件
    3.4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实施过程
        3.4.1 设立中联重科金融(香港)有限责任公司
        3.4.2 设立中联重科财务公司
        3.4.3 设立中联重科资本有限公司
4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模式运作分析
    4.1 金融公司下设租赁(中国)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
        4.1.1 开展境内外融资租赁业务
        4.1.2 商业保理公司进行供应链融资
    4.2 财务公司进行集团资金管理
        4.2.1 进行同业拆借,解决基础融资
        4.2.2 对集团委托理财进行风险把控
    4.3 资本公司设立产业基金
        4.3.1 设立上海绿联君和产业并购基金
        4.3.2 设立中联产业基金
5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经济效果分析
    5.1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前后财务效果对比分析
        5.1.1 产融结合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5.1.2 产融结合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5.1.3 产融结合对股东获利能力的影响
    5.2 产融结合后非财务效果分析
        5.2.1 融资租赁带来市场份额效益
        5.2.2 金融支持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效益
        5.2.3 优化产业链带来经营水平效益
        5.2.4 加速企业转型带来产业转型效益
6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结论与启示
    6.1 案例的结论
        6.1.1 产融结合的同时要防范其潜在风险
        6.1.2 产融结合是制造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6.1.3 进行集团金融资本控制,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6.2 案例的启示
        6.2.1 选择合适的产融结合方式,建立相应管控模式
        6.2.2 避免短期行为,忽视长期投资价值
        6.2.3 进一步发掘财务公司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9)自利性业绩归因视角下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厦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自利性业绩归因文献综述
        2.1.1 自利性业绩归因的存在性研究
        2.1.2 自利性业绩归因部位研究
        2.1.3 自利性业绩归因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3 盈余管理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关系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3 案例描述
    3.1 *ST厦工公司简介
    3.2 *ST厦工业绩状况
    3.3 *ST厦工自利性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动机
        3.3.1 内部经营原因
        3.3.2 企业管理层自身原因
        3.3.3 外部环境原因
4 案例分析
    4.1 *ST厦工自利性业绩归因外部环境分析
        4.1.1 市场竞争归因
        4.1.2 产能与需求归因
        4.1.3 出口减少归因
    4.2 *ST厦工自利性业绩归因内部管理分析
        4.2.1 费用归因
        4.2.2 坏账准备归因
        4.2.3 政府补助归因
        4.2.4 处置资产归因
    4.3 基于自利性业绩归因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3.1 基于费用归因的盈余平滑行为
        4.3.2 基于坏账准备归因的业绩大洗澡行为
        4.3.3 基于政府补助归因的调节利润
        4.3.4 基于出售资产归因的调节利润
    4.4 *ST厦工自利性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后果分析
        4.4.1 盈利能力分析
        4.4.2 成长能力分析
        4.4.3 业绩信息质量分析
5 研究结论与案例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自利性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的“复合性”
        5.1.2 自利性业绩和盈余管理的不可持续性
    5.2 案例启示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
        5.2.2 重视业绩归因类语言信息披露
        5.2.3 加强内外部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10)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STP营销理论
    2.2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2.3 工程机械行业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章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3.1 晋工机械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营销部组织结构
        3.1.3 公司经销商情况
    3.2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产品营销现状
        3.2.1 销售台量情况
        3.2.2 销售区域分布
        3.2.3 销售方式
        3.2.4 客户年龄结构
    3.3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产品方面
        3.3.2 价格方面
        3.3.3 渠道方面
        3.3.4 促销方面
        3.3.5 服务方面
    3.4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4.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分析
        4.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4.1.3 社会和文化环境因素分析
        4.1.4 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4.2 行业营销环境分析
        4.2.1 行业总体状况
        4.2.2 行业竞争环境
        4.2.3 市场需求环境
    4.3 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4.3.1 品牌与技术资源
        4.3.2 组织与人力资源
        4.3.3 资本与财务资源
    4.4 晋工机械公司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市场定位
    5.1 市场细分
        5.1.1 产品细分
        5.1.2 区域细分
        5.1.3 客户细分
    5.2 目标市场选择
        5.2.1 产品选择
        5.2.2 区域选择
        5.2.3 客户选择
    5.3 市场定位
第六章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优化策略
    6.1 产品优化策略
        6.1.1 进行产品形象升级
        6.1.2 强化产品精益化制造
        6.1.3 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6.2 价格优化策略
        6.2.1 重点市场战略定价机制
        6.2.2 普通市场产品服务一体化定价机制
        6.2.3 直属市场特殊定价机制
    6.3 渠道优化策略
        6.3.1 差异化渠道策略
        6.3.2 开发个人渠道
        6.3.3 建立线上渠道
    6.4 促销优化策略
        6.4.1 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促销
        6.4.2 区域差异化促销
        6.4.3 客户定制化促销
    6.5 服务优化策略
        6.5.1 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导向的服务策略
        6.5.2 客户自助式服务策略
        6.5.3 客户服务升级到客户体验的服务策略
第七章 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打造公司共生型商业模式
        7.1.1 建立共享共赢的新型供应链关系
        7.1.2 建设供应链信息化平台
        7.1.3 积极探索和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
        7.1.4 完善公司内部利益共享机制
    7.2 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保障
        7.2.1 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协同联动机制
        7.2.2 调整完善部门内部职能岗位设置
        7.2.3 积极打造组织内部的奉献关系
    7.3 公司人才机制保障
        7.3.1 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7.3.2 规避家族式民营企业人才管理误区
        7.3.3 构建公司与经销商人才协同管理机制
    7.4 公司资金运营保障
        7.4.1 增强内部融资
        7.4.2 完善外源融资
        7.4.3 优化股权结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工程机械资本逐步集中(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一重工可转换债券融资案例分析[D]. 晏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Z工程机械公司融资模式研究[D]. 林欢欢. 广西大学, 2020(07)
  • [3]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汪有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3)
  • [4]发行可转债对于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三一重工为例[D]. 孙恩海.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5]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D]. 王美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的绩效评价研究[D]. 王卓娜.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中联重科成本粘性研究[D]. 王换阳.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8]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战略探析[D]. 侯青妤.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自利性业绩归因视角下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厦工为例[D]. 刘易乐.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10]晋工机械公司轮式装载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强.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我国工程机械资本逐步集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