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出口的关键是质量

蘑菇出口的关键是质量

一、蘑菇出口关键在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威龙[1](2020)在《喷孔内气穴生成及喷雾近场耦合特性数值研究》文中指出优化燃油的喷射和雾化质量是提高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其排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内燃机较高的喷射压力和较小的喷嘴几何尺寸,内燃机喷嘴内流和燃油射流破碎耦合的机理尚不清晰。本文基于改进的欧拉混合多流体-准VOF模型研究内燃机喷嘴内流和近场喷雾耦合特性,从微观过程本质对其物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和确定影响喷嘴内流与近场喷雾的各物理参数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基于开源程序OpenFOAM框架,本论文建立了空化子模型与欧拉混合多流体-准VOF模型的耦合模型。根据气泡的经典成核理论预测液体燃油内气泡数密度,结合气泡数密度和Rayleigh-Plesset气泡成长动力学方程,建立空化子模型。耦合建立的空化子模型与多流体模型,考虑相间的拖曳力、虚拟质量力和表面张力,同时采用界面压缩技术建立改进的欧拉混合多流体-准VOF模型,改进的欧拉混合多流体模型既能考虑相间质量和动量传递又能捕捉气液界面。通过对比模拟的空化结果和光学喷嘴的实验拍摄图像,证明了改进的欧拉混合多流体-准VOF模型能够精确地预测喷嘴内空化现象。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混合多流体模型对ECN提供的空化型喷雾C喷嘴进行喷嘴内流和近场喷雾的整体研究。研究发现,在发展空穴中喷嘴内燃油抛物线型的速度分布会导致在空穴区域末端产生脱离壁面的燃油蒸气尾流;在近场喷雾区液体燃油和空气存在较大的速度差,导致气液相间产生很强的拖曳力,特别是在蘑菇形射流头部;近场射流破碎主要分为两个区域:拖曳力导致的蘑菇头破碎区和以空化、湍流、拖曳力三者共同主导的主喷雾区;增加背压会抑制空化形成,但能提高流量系数,增加射流破碎角。其次,应用自主开发的改进的混合多流体-准VOF模型和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高压内燃机喷嘴内残余气泡对喷嘴内流和喷雾近场的影响。首先根据文献中实验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的混合多流体模型预测的主喷雾区瞬态破碎过程与实验高速相机成像结果吻合较好。研究发现,湍流扰动、气液界面处较大的速度梯度以及燃油与空气间的速度差导致了 KH不稳定性;气液密度梯度以及压力梯度会促使RT不稳定性在受扰动的气液界面处形成;残余气泡可以直接增强一次破碎和湍流扰动,特别是在蘑菇形射流头部区域,较大的且距离喷孔入口较近的残余气泡对一次破碎的促进作用更强。再次,基于改进的混合多流体-准VOF模型研究了喷嘴几何形状和高频波动的喷射压力对喷嘴内流和射流破碎的影响。首先对比在恒定喷射压力和100 kHz的正弦规律变化的喷射压力下ECN提供的几何相似的空化型喷雾C喷嘴和非空化型喷雾D喷嘴的喷嘴内流和近场喷雾特征。然后以非空化型喷雾D喷嘴为原型,保持喷孔的进口和出口直径不变,而在距离喷孔入口为喷孔长度的1/4、1/2和3/4处将喷孔直径分别改为160μm,获得三种不同缩放程度的缩放喷嘴,研究喷嘴几何对喷嘴内流和近场喷雾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空化能大幅增强喷嘴内流和射流表面的湍流强度,空化型喷雾C喷嘴的近场喷雾分为两个阶段:超空化形成前的缓慢破碎阶段和超空化形成后的快速剧烈破碎阶段,而非空化型喷雾D喷嘴的射流破碎发展较为缓慢;由于不稳定的空化现象,波动的喷射压力对喷雾C喷嘴射流破碎的影响要大于喷雾D喷嘴射流破碎的影响;缩放喷嘴对射流破碎有促进作用,缩放程度越大对射流的破碎影响越大。最后,构建了可压缩双流体-准VOF模型,模型考虑了表面张力的作用。在工质物性方面,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以温度和压力为变量的燃油密度状态方程,采用PR状态方程和Sutherland方程分别计算空气的密度和粘度。在湍流涡结构捕捉方面,在可压缩大涡模拟的湍动能方程里添加相间的湍流扰动源项来考虑相间的扰动传递。通过比较不同喷射条件下的质量流量、流量系数、喷雾动量通量和有效射流速度,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在研究锥形喷嘴射流破碎时发现,射流分为完整液柱区和射流破碎区,完整液柱区的扰动沿着距离喷嘴出口的轴向长度增长,受喷射时间的影响较小,射流破碎区的扰动则随着喷射时间变长而剧烈增长,是射流发生破碎的主要因素;表面张力具有抑制液滴雾化和促进燃油液柱与液带破碎的双重作用;气液界面处较大的速度梯度会引起比较明显的粘性热,环境温度升高会降低空气密度,导致气液相间作用力减弱,射流液核变长。

史瑞杰[2](2020)在《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升降式搔菌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目前,荷兰、法国、爱尔兰、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各环节分工明确,设施完整、设备精良、工艺精细,双孢菇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已成为该产业未来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手段。欧洲双孢菇工厂化菇厂所使用的搔菌机构造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故障率低。而我国食用菌机械行业起步较晚,外加双孢菇工厂化产业发展快速,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与生产企业,面对发酵料配料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国产搔菌机表现出适应性差、故障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双孢菇生产效益。本研究针对我国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现状,结合欧美搔菌机设计理念,为提高生产效率、覆土发菌成功率及适应性,发挥“企业+农户”生产模式效力,挖掘农户生产潜力,拟设计一种升降式搔菌机,由市场调研、设计标准、理论研究开始,经过系统化的设计思路,最终完成升降式搔菌机的设计。本研究所做工作主要有:(1)根据国内多家双孢菇工厂化生产企业二次发酵料的生产技术要求、地方与企业标准及欧洲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交流,对搔菌作业后的效果评判总结有3项标准:(1)搔菌作业后的床面覆土要求完全打散,搔菌深度根据覆土厚土决定,一般为4060mm,发酵料表面应向下疏松10 mm;(2)双孢菇菌丝适宜微环境下的生长,搔菌后覆土形成直径为3 cm左右的球状;(3)镇压高度差不超过1015 mm。(2)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既能适应双孢菇工厂化多层床架生产,又能适应爱尔兰式大棚低层或平铺式生产的搔菌机,该搔菌机包括自走式搔菌车和液压升降平台。自走式搔菌车拨料齿设计为对称双螺旋排列扁平状齿,自走式搔菌车最佳行走速度为0.3m/s,拨料齿转速为200 r/min;计算得搔菌车搔菌速比λ=6.98,搔菌凸起高度h=0.861mm,搔菌节距S=45 mm,控制拨料齿与镇压辊升降的电动推杆行程分别为200 mm、30 mm;液压升降平台采用减速电机控制和节流调速液压回路,升降平台液压缸行程为1 880 mm,提升高度3 550 mm,提升速度550 mm/min。(3)运用SolidWorks建立机架的三维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Model中对机架做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机架的前10阶固有频率范围在29.64185.161 Hz,振幅在22.62169.822 mm。外部激励频率分析得出:外部激励频率范围0.824 Hz正好落入机架第1阶固有频率可能发生共振现象的频率范围22.2338.533 Hz,优化后的机架第1阶固有频率避开了外部激励频率;机架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机架最大变形为0.005 mm,最大应力为2.029 MPa,最大应变为1.351×10-5,优化后机架应力、应变均远小于该材料屈服强度,满足搔菌机机架的强度及刚度设计要求,可以作为搔菌机机架使用。(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搔菌深度、拨料齿转速、前进速度,搔菌机最佳的作业参数为搔菌深度55 mm、拨料齿转速200 r/min、搔菌机前进速度0.3 m/s。将搔菌机各参数调至最佳状态后进行搔菌效果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作业后覆土与发酵料接触面已完全打穿,覆土中发酵料含量为0.028%,搔菌深度合格率97.6%,搔菌后床面老旧菌块或菌皮残留率1.9%,覆土球状直径误差3.9%,镇压后高度差合格率92.62%,作业期间故障率0%。试验过程及搔菌结果表明该机适应性强,安全性高,满足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要求,本研究以期为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装备的后续设计与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

郭根苗[3](2019)在《柴油机喷嘴内特殊流动现象的瞬态特性及对喷雾的影响》文中提出柴油机产业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运行的重要装备基础,现代柴油机对燃油喷射系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喷油压力、更精确的喷油控制和更为可靠的系统设计。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相当于柴油机的“心脏”和“大脑”,对柴油机的高效低排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是全球柴油机的主要市场和生产国家,但德国、美国和日本等企业占据了国内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国产高压共轨系统在性能、功能、质量及一致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压共轨系统已成为我国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核心技术之一。高压共轨系统中共轨喷油器喷嘴是联系上游燃油喷射和下游喷雾雾化的关键,其内部流动特性直接决定了燃油喷射系统关键评价指标——流量特性和喷雾特性,进而影响对喷雾过程控制的精准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柴油机在高压喷射过程中,共轨喷油器喷嘴内部除了存在常规的壁面片状空化现象以外,还存在云空化脱落、空气倒吸、残余气泡、旋涡诱导线状空化等特殊流动现象,当前国内外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将透明喷嘴内流及喷雾可视化试验研究和空化两相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紧紧围绕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器喷嘴内部所存在的这些特殊流动现象的瞬态特性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结论如下:(1)不同于空化流动研究中广为采用的各类基于空泡动力学的空化模型,均质弛豫空化模型基于热力学平衡原理提出,在高压喷射涉及燃油压缩性及燃油升温现象的空化模拟中将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在验证和分析该HRM模型用于喷嘴内空化流动模拟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基础上,探讨了空化模型中空化相变率、燃油中初始不凝性气体含量、燃油压缩性和湍流模型等对喷嘴内空化流动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空化相变质量传输率对稳定后的空化区域特征几乎没有影响,但对空化瞬态发展过程有影响;HRM模型用于喷嘴内部空化流动的模拟时,在保证数值求解稳定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大的蒸发相变率及冷凝相变率系数;空化过程相变质量传输率较大时,不凝性气体对空化发展过程几乎没有影响;液体的压缩性会加快空化瞬态发展过程,也会增加空化发展至稳定状态后液相转化为蒸汽相的总质量;湍流LES大涡模拟方法更适用于对喷孔内气泡倒吸、云空化脱落、喷雾近场射流破碎雾化等瞬时现象的细微捕捉和研究。(2)在比例放大透明喷嘴内流及喷雾可视化试验台上研究了三种不同比例放大透明喷嘴内的片空化初生、超空化、水力回流等流态的比尺效应,并结合云空化脱落过程的LES大涡模拟分析了喷孔内云空化脱落与空气倒吸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得出,喷嘴内的空化流动具有比尺效应,空化流动的平均脱落频率随着喷嘴几何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但是表征空化脱落过程周期性的St数既与喷嘴几何尺寸无关,也与喷油压力无关。研究结果为基于比例放大透明喷嘴工况下的研究结果指导真实柴油机喷油器内流及下游喷雾特性提供了依据。(3)将柴油机真实尺寸量级的透明喷嘴内流及喷雾可视化试验与考虑针阀运动及针阀偏心的多孔喷嘴内空化瞬态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针对实际喷油器喷嘴内所存在的旋涡诱导线空化瞬态特性开展研究。研究得出:相比较于单孔喷嘴,双孔喷嘴内线空化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显着增强;针阀-喷孔型线空化主要产生于较低的针阀升程工况下,导致喷孔下游喷雾的锥角明显增大,而喷孔-喷孔型线空化主要出现在较高针阀升程下,且强度一般较弱、持续期较短;与几何诱导空化不同,线空化流动起源于旋涡流动核心区,并沿着旋涡发展,线空化强度依赖于当地旋涡核的涡量大小;对柴油机多孔喷嘴,针阀的偏心运动使得各喷孔内可能存在不同的燃油流动形态,针阀偏向侧的喷孔内倾向于单相流动,远离侧的喷孔内则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几何诱导空化,而介于这两个喷孔之间的喷孔内旋涡流动更为强烈,表现出强烈的线空化流动形态;旋涡诱导线空化可显着增加流动的湍动能。线空化瞬态流动特性的研究为多孔喷嘴喷油一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旋涡诱导中空喷雾喷嘴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新思路。(4)在真实尺寸量级喷嘴内流及喷雾试验台上,采用渐缩锥度孔透明喷嘴研究了多次喷射策略下近场喷雾结构特性。研究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柴油多次喷射过程中的近场喷雾结构呈多样性。根据“蘑菇头”结构和尾迹的差异,近场喷雾结构主要可分为单“蘑菇头”结构/尾迹、双“蘑菇头”结构/尾迹、单“蘑菇头”、无“蘑菇头”结构且无尾迹和无“蘑菇头”结构但有尾迹等五种类型。喷油压力强烈影响各类型近场喷雾结构的发生概率。(5)将真实尺寸量级喷嘴内流及喷雾可视化试验中所捕获的柴油喷射末期和启喷阶段喷嘴内残余气泡/柴油的形成和运动特征,与耦合喷嘴内流和近场射流喷雾的LES大涡模拟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探究喷嘴内残余气泡/柴油的起源、近场喷雾结构循环变动的诱因。研究表明:喷嘴内残余气泡/柴油主要来源于柴油喷射初期和末期的倒吸现象;近场喷雾循环变动的起因是在喷射前喷嘴内残余气泡/柴油多样化的分布特性。研究结论为燃油多次喷射策略的优化和近场喷雾特性的精准预测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也为先进喷油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新方向。本论文将可视化试验手段和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有效结合,针对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喷嘴内在高喷射压力、多次喷射策略下可能存在的各类特殊的流动现象及其对喷雾的影响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HRM空化模型用于喷嘴内空化流动模拟适用性的探究、空化比尺效应、云空化脱落与空气倒吸的关联、喷孔内残余气泡对喷雾初始头部结构的影响机理、针阀运动及偏心对喷嘴内线空化流态的影响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研究结论,为实现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对燃油喷射和喷雾过程控制的精准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普秋榕,王红漫[4](2018)在《国内外现行食用菌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食用菌由于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食用菌中农药残留导致中国作为食用菌出口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屡屡碰壁。本研究以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为切入点,对比分析国内外现行食用菌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以期为完善中国食用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建言献策。【方法】先分别阐述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及中国主要出口贸易对象(欧盟、美国和日本)现行的食用菌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然后再从食用菌分类、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数量及农药种类、残留限量值3个方面系统对比分析其异同。【结果】中国没有分类考虑栽培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农残,农残限量标准数量、农药种类、限量指标与国际差距大,没有考虑实际生产用药等问题。【结论】为提高中国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公众健康和国际贸易公平协同发展、实现双赢,本研究提出应积极跟踪国际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动态,建立统一、实时的国际农残限量标准查询平台,尽快制定和完善中国食用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农药残留标准修订工作等建议。

曾辉[5](2018)在《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J.E.Lange)Imbach)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我国是双孢蘑菇生产大国,近几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菌种繁育是双孢蘑菇栽培的首要环节,但目前我国双孢蘑菇菌种繁育缺乏系统的、高效的菌种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严重制约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以我国双孢蘑菇主栽品种As2796和W192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菌丝量是菌种质量量化评价指标之一,本文以双孢蘑菇品种As2796和W192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培养基配方中的液体培养菌丝为研究对象,测定并优化菌丝体中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的提取和含量测量方法,然后分析菌丝量与其相关性。发现了As2796和W192菌丝体中的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含量OD值分别与菌丝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有决定系数R2都超过0.999,这表明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可作为衡量双孢蘑菇菌丝量的指标。然后,基于几丁质和麦角固醇作为真菌细胞特有组分,选取在PD液体培养基中24℃培养7 d后的菌丝中二者浓度作为测定双孢蘑菇菌丝量的基准值。2、根据液体培养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测量并计算出双孢蘑菇麦粒栽培种的相对菌丝量。通过几丁质和麦角固醇标准曲线的建立,测定和计算出As2796液体培养纯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为118.06μg·mg﹣1和4.47μg·mg﹣1(二者含量比为26.41);W192液体培养纯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为121.93μg·mg﹣1和6.15μg·mg﹣1(二者含量比为19.83)。然后,基于上述数值和相应的线性方程,测算得到As2796麦粒栽培种菌丝量基于几丁质和麦角固醇测算出的2个数值分别为123.3mg·g﹣1和180.0 mg·g﹣1,W192麦粒栽培种菌丝量的2个数值分别为120.8 mg·g﹣1和139.2mg·g﹣1。3、菌种老化与否是菌种质量评价指标之一。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并结合菌丝细胞透射电镜图片及几丁质、麦角固醇的测定结果对双孢蘑菇老化的机制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选取正常菌株As2796和老化菌株As2796Y进行RNA-Seq分析,以正常菌株As2796为参考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老化菌株As2796Y出现了161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77个,下调基因733个。转录组分析中GO和KEGG功能富集显示,差异基因中有两个差异基因编码几丁质合成酶和UDP-N-乙酰半乳糖胺磷酸化酶,与几丁质的合成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呈上调表达趋势,基因的上调表达导致最终产物几丁质含量的增加,从而导致老化菌株细胞壁增厚。同时,老化菌株As2796Y大量下调的基因富集在碳代谢途径中,且与糖酵解途径相关的酶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说明碳代谢对于菌株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基础能量代谢的降低、紊乱可能是导致菌株的老化的根本原因。透射电镜图片也表明在老化菌株As2796Y中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现象较正常菌株严重,同时几丁质/麦角固醇比值高于正常菌株As2796,这可能是老化菌株后期通过细胞壁的增厚来抵御外界环境侵害的一种防御机制。因此,双孢蘑菇菌种老化的机制可能是糖酵解中烯醇化酶合成受阻致使麦角固醇含量降低、从而造成细胞膜稳定性变差,最终致使质壁分离并形成吐黄水现象。4、为了改善双孢蘑菇栽培种的营养结构,进一步筛选其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合成基质。通过分析43种富氮原料,结合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分别以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量和基质配方N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出最佳配方为蛭石:膨胀珍珠岩=3:1,以此重量为基础,玉米粉10%、羽毛粉15%、麸皮15%。该配方的合成基质栽培种菌丝量分别比麦粒栽培种提高120%和170%;出菇试验表明:合成基质栽培种单产比对照的2种麦粒栽培种提高3%和17%,绿霉发生率仅为对照的10%。5、为了建立完善的双孢蘑菇栽培种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修订了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GMP规程15条;制定了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SSOP文件12条;在建立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HACCP体系过程中,先探明九道工序中3个方面的危害因子加以分析(HA),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制种工艺流程中的4个关键控制点(CCP)。最终形成GMP、HACCP和SSOP三位一体的双孢蘑菇透气袋栽培种工厂化生产管控体系。

吴斯楷[6](2018)在《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是世界上一类重要的蔬菜,广东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随着国内外食用菌出口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广东食用菌的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本论文通过收集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的原始数据和相关的资料以及调查,进行了下列3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对2011~2016年广东出口食用菌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有:食用菌每年的出口额为2084.24~3632.16万美元,出口量为5292.7~13286.8t。其中以干木耳的出口额最大,2011年达到994.95万美元。每年食用菌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出口地是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其次是独资企业。出口运输方式以江海运输和汽车运输为主。每年每类食用菌出口的单价都较为稳定,只有个别波动较大。干食用菌是食用菌出口的主力。广东本地生产的食用菌出口额占广东口岸食用菌出口额的比重,每年有下降的趋势等。第二,分析总结出了目前广东省食用菌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广东食用菌出口产品单一,产品档次不高;食用菌深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不够高;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制约食用菌产业竞争力;标准类型需加强,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生产方式未成规模,造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较短;生产流通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产业化发展等。第三,提出了提高广东省食用菌出口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快产业化进程,合理布局全省生产区;依靠科技带领,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树立品牌关;促进深加工产品开发,使出口产品多元化,提高出口额;加强企业经营化水平,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快对接国际市场,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大相应政策引导与规范;加强国际贸易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谢越华[7](2017)在《福建裕兴果蔬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尤其是当企业在面临转型时,它更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水果和蔬菜的加工和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增长下降,对外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绝大多数果蔬食品加工出口企业的发展碰到了困难局面,面临着市场转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制定发展战略。根据裕兴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裕兴公司发展现状、所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资源条件,找出发展战略,最后制定出根据裕兴公司发展需要的SO发展战略,希望能够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给公司未来发展,也能够为果蔬食品加工出口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为此,裕兴公司要在战略实施中探索,同时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生产方面,可通过发展原料基地模式和提高产品品质来增强生产能力;在市场方面,做好市场调查,制定营销策略和建立自有品牌;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结构优化和规划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建立自有品牌意识和企业新形象,为公司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稳定,而且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邹敬鸿,陈晓明[8](2017)在《四川蘑菇罐头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蘑菇罐头是世界各国人民比较喜欢的产品,四川是我国蘑菇罐头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础,近几年来,四川蘑菇罐头出口无论从金额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到美国等国反倾销措施的影响,出口国别也不太合理。同时,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也在不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四川缺乏规模化的蘑菇罐头龙头企业,种植和加工成本较高,品牌培育和宣传不够,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应该培养和扶持蘑菇罐头龙头企业,进一步降低种植和加工成本,大力培育品牌,同时有效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李平,武雪凡,王维薇[9](2016)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及贸易现状基础上,以中美食用菌贸易为例构建引力模型,论证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食用菌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0年来,我国食用菌出口量和出口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部分年份由于受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有所减少;出口品种主要为罐头类食用菌和干品类食用菌;我国食用菌出口的市场结构与输出地居民生活习惯相关性较强;引力模型显示美国的GNI、中美两国之间的汇率、我国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项数等因素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对食用菌出口影响较小;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影响显着为负,影响程度随着壁垒项数的增加而增强,另外我国的GDP与食用菌出口呈正相关关系,表明GDP增长可以带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柯铭华[10](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二、蘑菇出口关键在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蘑菇出口关键在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喷孔内气穴生成及喷雾近场耦合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英文缩略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内燃机喷嘴内流研究进展
        1.2.1 内燃机喷嘴内流的流动状态类型和空化原理
        1.2.2 空化现象的实验研究
        1.2.3 空化模型研究
    1.3 内燃机近场喷雾的研究进展
        1.3.1 射流破碎机理
        1.3.2 近场喷雾的实验研究
        1.3.3 近场喷雾的数值研究
    1.4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2 喷嘴内流和近场喷雾的数学模型
    2.1 CFD开源工具
        2.1.1 OpenFOAM的介绍
        2.1.2 有限体积法
        2.1.3 数值算法
        2.1.4 边界条件
    2.2 欧拉多流体模型
        2.2.1 守恒控制方程
        2.2.2 相间动量交换模型
    2.3 界面压缩技术
    2.4 湍流模型
        2.4.1 雷诺平均法
        2.4.2 大涡模拟
    2.5 水力特性参数的定义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进的混合多流体模型对喷嘴内流和近场喷雾的研究
    3.1 混合多流体-准VOF-空化耦合模型构建
        3.1.1 相方程
        3.1.2 压力泊松方程
        3.1.3 空化子模型的建立
    3.2 模型验证
        3.2.1 网格无关性验证
        3.2.2 空化模型验证
    3.3 喷嘴内流和近场喷雾耦合的机理研究
        3.3.1 ECN喷雾C喷嘴的几何模型
        3.3.2 大涡模拟有效性验证
        3.3.3 喷嘴内流分析
        3.3.4 初次破碎机理分析
        3.3.5 喷射压力和背压对喷嘴内流和初次破碎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喷嘴内带有残余气泡的喷嘴内流和初次破碎机理研究
    4.1 大涡模拟的有效性验证
        4.1.1 喷嘴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结果有效性验证
    4.2 初次破碎的机理研究
        4.2.1 初次破碎的数值结果验证
        4.2.2 初次破碎的机理分析
    4.3 残余气泡对啧嘴内流和初次破碎的影响机理
        4.3.1 残余气泡对喷嘴内流影响
        4.3.2 残余气泡以及空化对初次破碎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喷嘴几何形状和喷射压力波动对喷嘴内流动和射流破碎的影响机理
    5.1 计算条件以及喷嘴计算域的建立
    5.2 数值结果有效性验证
        5.2.1 喷嘴特性数值结果验证
        5.2.2 大涡模拟的有效性验证
    5.3 喷嘴结构对喷嘴内流和射流破碎的影响机理
        5.3.1 喷雾C和D喷嘴的喷嘴内流和射流破碎对比
        5.3.2 缩放喷嘴尺寸对喷嘴内流和初次破碎的影响机理
    5.4 喷射压力波动对喷嘴内流和初次破碎的影响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修正的可压缩双流体-LES模型的射流破碎数值分析
    6.1 可压缩双流体模型的改进
        6.1.1 相方程
        6.1.2 压力泊松方程
        6.1.3 液体燃油和气体的密度状态方程
    6.2 数值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6.2.1 喷嘴几何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条件
        6.2.2 数值结果与实验定量数据对比
        6.2.3 大涡模型有效性验证
    6.3 喷嘴内流和射流破碎机理
        6.3.1 可压缩射流破碎机理分析
        6.3.2 环境温度对初次破碎的影响
    6.4 喷嘴几何对喷嘴内流和射流破碎的影响机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升降式搔菌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搔菌机研究现状
    1.3 搔菌机发展前景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设计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设计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升降式搔菌机的设计
    2.1 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现状及搔菌要求
        2.1.1 生产现状
        2.1.2 搔菌要求
    2.2 整机设计
    2.3 工作原理
    2.4 技术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部件设计
    3.1 自走式搔菌车
        3.1.1 结构设计
        3.1.2 传动系统
        3.1.3 控制系统
        3.1.4 拨料齿的设计
        3.1.5 电动推杆的参数选择
    3.2 升降平台的设计
        3.2.1 结构设计
        3.2.2 液压升降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架模态分析
    4.1 模态分析
        4.1.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1.2 施加约束与求解
    4.2 有限元分析
    4.3 模态振动特性分析
    4.4 外部激励频率分析
    4.5 优化设计
        4.5.1 结构优化
        4.5.2 模态分析
        4.5.3 优化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搔菌机作业性能优化与验证试验
    5.1 试验材料
    5.2 优化试验与结果
        5.2.1 正交试验
        5.2.2 结果与分析
    5.3 验证试验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
    5.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1.1 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现状
        6.1.2 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搔菌机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柴油机喷嘴内特殊流动现象的瞬态特性及对喷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柴油机喷嘴结构及内部流动现象
        1.2.1 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1.2.2 柴油机的喷嘴结构
        1.2.3 柴油机喷嘴内的空化流动与喷雾
        1.2.4 柴油机喷嘴内的特殊流动现象
    1.3 柴油机喷嘴内流动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柴油机喷嘴内部流动的研究方法
        1.3.2 柴油机喷嘴内部流动的研究现状
        1.3.3 柴油机喷嘴内空化效应的研究现状
    1.4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柴油机喷嘴内流及喷雾数值模拟方法
    2.1 空化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2.1.1 连续性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2 空化流动的表征参数
        2.2.1 无量纲参数的描述
        2.2.2 旋涡结构的判据
        2.2.3 气相体积分数的计算
    2.3 空化流动的物理数学模型
        2.3.1 湍流模型
        2.3.2 壁面模型
        2.3.3 多相流模型
        2.3.4 空化模型
    2.4 喷雾雾化破碎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喷嘴内空化流动数值计算模型的研究
    3.1 几何模型和数值计算模型
        3.1.1 几何模型
        3.1.2 数值计算模型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
        3.2.1 基于2-D喷嘴验证数值计算模型
        3.2.2 基于3-D喷嘴验证数值计算模型
    3.3 空化相变率对喷嘴内空化相变过程及流动计算的影响
    3.4 初始不凝性气体对喷嘴内空化相变过程及流动计算的影响
    3.5 燃油压缩性对喷嘴内空化相变过程及流动计算的影响
    3.6 湍流模型对喷嘴内空化湍流流动计算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喷嘴内空化流动比例相似性及云空化脱落现象研究
    4.1 柴油机比例放大透明喷嘴内流及喷雾试验台
        4.1.1 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4.1.2 试验台的数据采集系统
        4.1.3 喷雾宏观形态的定义
    4.2 可视化试验方案
        4.2.1 试验喷嘴几何结构
        4.2.2 试验燃油物性
        4.2.3 无量纲St数的定义
    4.3 柴油机喷嘴内空化流动的比例相似性
    4.4 不同比例放大喷嘴内云空化脱落现象
        4.4.1 云空化脱落现象的可视化试验研究
        4.4.2 云空化脱落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
    4.5 喷射压力对喷嘴内空气倒吸现象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机喷嘴内旋涡诱导线空化流动特性研究
    5.1 柴油机真实尺寸量级喷嘴内流及喷雾可视化试验台
    5.2 可视化试验方案
        5.2.1 试验喷嘴的几何结构
        5.2.2 试验方案
    5.3 喷嘴各喷孔内流动变动特性的可视化试验研究
        5.3.1 双孔喷嘴内残余气泡及初始喷雾形态
        5.3.2 双孔与单孔喷嘴内的线空化流动特性
    5.4 喷嘴内线空化流动的数值模拟验证
        5.4.1 数值计算模型
        5.4.2 喷嘴几何模型与燃油物性
        5.4.3 计算域及网格
        5.4.4 数值模拟结果的网格无关性分析
        5.4.5 喷嘴内线空化数值模拟结果的试验验证
    5.5 线空化起源与发展特性的分析
    5.6 多孔喷嘴内针阀偏心对线空化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5.6.1 多孔喷嘴的几何结构
        5.6.2 多孔喷嘴内针阀的运动规律
        5.6.3 多孔喷嘴的数值模拟方案及燃油物性
        5.6.4 针阀开启与关闭阶段的喷嘴各喷孔内的流动特性
        5.6.5 燃油喷射过程中各喷孔内的空化流动特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柴油机多次喷射喷孔内残余气泡对喷雾变动的影响
    6.1 可视化试验方案
        6.1.1 试验喷嘴
        6.1.2 试验方案
    6.2 多次喷射下喷雾的循环变动特性
        6.2.1 喷油初始阶段的近场喷雾结构
        6.2.2 喷油末期阶段的燃油流动特性
        6.2.3 喷油过程中喷雾锥角的变化特性
    6.3 喷嘴内流及喷雾的瞬态特性
        6.3.1 喷嘴内残余气泡及线空化的发展特性
        6.3.2 喷嘴内线空化与喷雾锥角间的关系
    6.4 喷嘴内残余气泡的形成及运动机理
        6.4.1 残余气泡在燃油启喷阶段的运动特性
        6.4.2 残余气泡在燃油喷射末期的形成机理
    6.5 残余气泡对近场喷雾结构的影响
        6.5.1 多次喷射下喷嘴近场喷雾结构的变动
        6.5.2 喷油压力对各类近场喷雾结构的影响
    6.6 喷嘴内残余气泡对近场喷雾影响的模拟研究
        6.6.1 数值模拟方法
        6.6.2 数值模型的验证
        6.6.3 空化流动对近场喷雾特性的影响
        6.6.4 各类近场喷雾结构的形成原因
        6.6.5 残余气泡与初始燃油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6.6.6 喷油压力对残余气泡运动的影响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5)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菌种繁育技术
    1.2 制种管控体系
    1.3 菌种质量评价体系
    1.4 菌种老化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双孢蘑菇液体培养菌丝量与几种细胞组分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采用几丁质和麦角固醇组合法测定双孢蘑菇栽培种相对菌丝量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比较转录组学的双孢蘑菇菌种老化机制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双孢蘑菇合成(复合)基质栽培种的研制及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菌种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6.1 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GMP
    6.2 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HACCP
    6.3 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SSOP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6)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世界食用菌生产和贸易概况
    2.2 中国食用菌生产和出口概况
    2.3 广东食用菌生产和出口概况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2011~2016年广东出口食用菌的具体情况分析
        4.1.1 出口食用菌的金额和数量
        4.1.2 出口食用菌的目的国和地区
        4.1.3 出口食用菌的类别
        4.1.4 出口食用菌的单价
        4.1.5 出口食用菌的企业性质
        4.1.6 出口食用菌的运输方式
        4.1.7 出口食用菌的货源地
    4.2 广东食用菌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不够高
        4.2.2 出口产品比较单一,产品档次不高
        4.2.3 生产方式未成规模,造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
        4.2.4 深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
        4.2.5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4.2.6 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产业竞争力
        4.2.7 标准类型需加强,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4.2.9 生产流通体系不是很完善
    4.3 促进广东食用菌出口的对策措施
        4.3.1 加快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合理布局全省食用菌生产区
        4.3.2 依靠科技带领,加大科技投入
        4.3.3 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树立品牌关
        4.3.4 促进深加工产品开发,使出口产品多元化,提高出口额
        4.3.5 加强企业经营化水平,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
        4.3.6 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4.3.7 加快对接国际市场,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
        4.3.8 加大相应政策引导与规范
        4.3.9 加强国际贸易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5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福建裕兴果蔬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制定企业战略的分析工具
        1.4.1 PEST分析
        1.4.2 波特五力模型
        1.4.3 SWOT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特色及创新
第2章 裕兴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2.1.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2.1.2 经济环境因素
        2.1.3 社会环境因素
        2.1.4 技术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2.2.1 竞争对手分析
        2.2.2 供应商分析
        2.2.3 购买者分析
        2.2.4 潜在进入者分析
        2.2.5 替代品分析
第3章 裕兴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3.1 裕兴公司发展概况
    3.2 业务构成及经济指标分析
        3.2.1 裕兴公司的生产规模
        3.2.2 裕兴公司的贸易情况
    3.3 裕兴公司资源分析
        3.3.1 地理资源优势突出
        3.3.2 企业资源优势突出
        3.3.3 人力资源优势
    3.4 公司能力状况分析
        3.4.1 生产能力
        3.4.2 营销能力
        3.4.3 管理能力
        3.4.4 科研技术能力
        3.4.5 人力资源能力
        3.4.6 财务能力
        3.4.7 核心能力
第4章 裕兴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4.1 SWOT分析
        4.1.1 机会与威胁
        4.1.2 优势与劣势
        4.1.3 SWOT分析
    4.2 战略方案
    4.3 战略目标
        4.3.1 裕兴公司总战略
        4.3.2 裕兴公司分战略
第5章 裕兴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5.1.1 增强企业生产能力
        5.1.2 强化营销策略
        5.1.3 加强品牌建设
        5.1.4 制定物流运输规划
    5.2 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5.2.1 组织保障
        5.2.2 团队保障
        5.2.3 文化保障
        5.2.4 制度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四川蘑菇罐头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四川蘑菇罐头出口现状分析
    2.1 出口金额情况
    2.2 出口数量情况
    2.3 出口国别 (地区) 情况
3 四川蘑菇罐头出口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化生产企业较少导致出口减少
    3.2 出口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下降
    3.3 生产标准不规范导致出口质量下滑
    3.4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导致出口减少
4 提高四川蘑菇罐头出口的对策分析
    4.1 培育规模化龙头出口企业
    4.2 进一步规范蘑菇行业标准
    4.3 加大蘑菇罐头的品牌培育力度
    4.4 高度重视灾害天气的侵犯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食用菌出口的现状分析
    1.1 出口贸易总量分析
    1.2 出口品种结构的分析
    1.3 出口市场结构的分析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影响分析(以中美为例)
    2.1 引力模型介绍
    2.2 模型构建
    2.3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3 结论与启示

(10)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1.3.8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实地调查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4.1.1 土地资源
        4.1.2 气候资源
        4.1.3 水资源
        4.1.4 林业资源
        4.1.5 海洋资源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4.2.1 生产面积
        4.2.2 单位面积产量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4.2.4 农产品产值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4.3.1 政府管理方面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5.2.1 调查目的
        5.2.2 调查对象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5.2.4 调查数据处理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
        5.3.2 蔬菜
        5.3.3 水产品
        5.3.4 水果
        5.3.5 食用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6.1 生产趋势预测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1.2 生产趋势预测
    6.2 质量趋势预测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2.2 趋势预测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6.3.1 茶叶比较分析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6.3.4 水果比较分析
        6.3.5 蔬菜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1.3 主要启示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2.3 主要启示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7.3.3 主要启示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7.4.3 主要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8.5.1 整合监管机构
        8.5.2 整合监管队伍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四、蘑菇出口关键在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孔内气穴生成及喷雾近场耦合特性数值研究[D]. 张威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2]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升降式搔菌机的设计与试验[D]. 史瑞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柴油机喷嘴内特殊流动现象的瞬态特性及对喷雾的影响[D]. 郭根苗. 江苏大学, 2019(05)
  • [4]国内外现行食用菌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较分析[J]. 普秋榕,王红漫.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6)
  • [5]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D]. 曾辉.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1)
  • [6]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分析研究[D]. 吴斯楷.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福建裕兴果蔬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谢越华. 华侨大学, 2017(01)
  • [8]四川蘑菇罐头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 邹敬鸿,陈晓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7(13)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 李平,武雪凡,王维薇. 北方园艺, 2016(22)
  • [10]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蘑菇出口的关键是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