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

全科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

一、全科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论文文献综述)

魏莉[1](2021)在《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立足于《大藏经》、僧医和居士所撰佛医经典及应用佛医思想的现代文献等,将其作为研究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分类和探析,整理并归纳出佛医的抑郁症病因思想,并从治则和疗法类别出发,总结佛医经典防治抑郁症的方法,探析佛医对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思路与方法。论文首先从佛医经典出发,全面阐释佛医学概念,佛医理论基础、哲学观和医学观(生命观、疾病观),归纳与总结佛医病因学思想以及佛医对身、心、灵疾病的理解。分析和探讨佛医经典对抑郁症的消极症状、厌世等表现的病因的认识,从内因、外因和业因三方面深入阐释抑郁症的佛医学病因思想,即佛医学认为抑郁症是由内因(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外因(四大不调或环境因素)以及业因三因夹杂、共同作用而产生。立足于佛医经典,梳理佛医防治抑郁症的方法,以佛医饮食疗法、方药疗法、佛门茶疗、佛香疗法、佛医针灸疗法、禅定疗法、音乐疗法、忏悔疗法、真言疗法等方面对佛医防治抑郁症的疗法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分类。佛医讲求食疗、药疗、针灸、香药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达到身、心、灵并治的作用。在食疗方面,佛医以清净饮食、顺应四时、调五味以养心为主要原则。寺院医学流传下的佛医书籍、居士所撰医书中有诸多方剂可用于防治抑郁症,论文立足于这些资料,将方剂按主治功效分为六种类型,归纳整理可用于防治抑郁症的佛医方剂。香料与禅茶,都作为佛门悟道增长智慧的媒介,可帮助修行者去除杂念和烦恼。佛医针灸治疗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咒合用、心针与法针、心灸与法灸等等。禅定可安神定志、去除烦恼,是防治身心疾病的重要方法。随佛教音乐念诵、梵呗和转读以及聆听佛乐,可达到清净内心、释放压力、提升智慧的作用。忏悔疗法可减轻烦恼的业因,通过自我修行达到防治精神疾病的作用。真言疗法与药物、针灸等治法合用,常用于治疗难治性疾病。现代心理学者创设并提出一类心理疗法,即把佛教教义、修行方式等与现代心理治疗手段相整合的心理疗法。本论文梳理、归纳出正念疗法、内观疗法、慈悲聚焦疗法等多种起源于佛教思想,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心理疗法。论文首次针对这些疗法的整合形式、临床应用、研究和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丰富现代佛医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方法,为抑郁症防治方法拓宽路径。

朱英茜[2](2021)在《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当下社会中国40-65岁人口已达3.9亿,此年龄段即是人们从生育阶段转为为老年期的生理转化期,其中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断崖式下跌区别于男性的平缓下降,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着远远高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困扰,影响着女性的生命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骨质疏松、情绪波动、抑郁、睡眠困难、性交疼痛、阴道萎缩、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除身心健康问题之外,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医疗、健康等领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重塑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多方参与者提供系统化服务。对比围绝经期综合症与健康管理的范畴一一耦合,并引入服务接触点构建服务体系。对女性围绝经期的健康管理关注恰逢其时。本课题基于服务接触点,以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立体服务系统,引导用户加深对围绝经期相关信息的了解,辅助围绝经期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改善用户身心健康状况的目的。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社会、医疗和设计背景分别进行概述,对市场上现有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服务设计和服务接触点的相关定义、分类进行阐述,阐明服务接触点介入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基于接触点进行服务设计的方法。其次,围绕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的各个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现状和需求,并结合用户以及利益相关者多方,梳理出产品的服务系统图,整理出对于目标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机会点。再次,在前述调研基础上构建用户模型,定义设计方向以及场景闭环,细化用户行为中的关键接触点,并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对关键接触点进行量化研究处理得出有效结论,并以此为优化依据结合利益相关者梳理行为轨迹。提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策略。最后,以前述用户分析需求为基石,对物理接触点和数字接触点进行设计实践,构建产品框架,完成界面原型到视觉设计的整体设计实践与可用性测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利用服务接触点将服务设计导入围绝经期用户的健康管理的体验之中,是对新人群在新领域的新尝试。梳理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流程并优化、转化、融合和创造了接触点。理论方面,提出了构建围绝经期用户在健康管理流程中的服务接触点的方法。实践方面,完成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实践与验证,为此类健康管理设计和围绝经期相关保健方法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段莉[3](2021)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着。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显着,消化、循环等躯体化症状往往会误导医生进行大量的内科检查,导致70%~90%的患者会被漏诊,甚至误诊。此外,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人及其家庭的首选养老方式,但因“4-2-1”家庭模式、子女工作节奏加快及居住距离的拉长、空巢家庭的增加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主流模式。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成为为居家及社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及心理照护服务的第一个窗口。由此,本部分研究即应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现阶段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及其患病特点。2、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在老年群体中的患病率高达10%-20%,导致老人产生社交能力障碍、躯体活动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并大大增加共患痴呆等疾病的风险。目前有关老年抑郁症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研究和调查分析较多,主要集于临床疾病特征、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作用过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年抑郁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了预测老年抑郁症病情及转归的相关变量。但少有研究将探索视角放在将多个实际发挥作用的研究变量同时纳入影响体系,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由此,本研究以姜乾金教授提出的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及课题组讨论的方式,筛选预测变量,并确定研究工具。最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结合生物、心理及社会学因素对受试老年群体抑郁水平的影响,构建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3、重性抑郁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的患病群体,发病率近4.4%,且近十年来患者增速为18%,已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抗抑郁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成功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减少残疾、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鉴于临床仍有大量患者对抗抑郁制剂的治疗反应不敏感或无反应,多数学者还在致力于开发非典型抗抑郁药物、中药/植物制剂,并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或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角度探求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新途径。其他学者还根据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可接受性、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对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等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学者们以重性抑郁障碍和(或)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及效果探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论文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即应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该研究主题的主要知识结构变化及主题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制定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是应用大样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全科/家庭医生,存在签约服务关系老年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患病特点。研究所选老年受试群体来自辽宁省6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共发放问卷826份,有效回收656份(有效回收率79.42%)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04例(31.1%),女性452例(68.9%)。2、第二部研究是基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样本取样过程,同时自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抑郁症受试群体完成问卷调查。具体共发放问卷936份,有效回收737份(有效回收率为78.74%)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13例(28.9%),女性524例(71.1%)。之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是自Pub Med数据库中提取2001-2018年间有关重性抑郁障碍及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具体应用“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ve Disorder,Major”以及“Drug therapy”/“Antidepressive Agents”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分三个年段(6年/阶段)导出文献检索结果,并综合应用书目共现分析、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MDD药物治疗的主题趋势及知识结果进行探究。结果:1、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分别用MINI、GDS、HAMD对656位受试老年社区居民进行筛查分析后发现,三种工具所对应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进一步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方式、本人曾有精神疾病史、慢性疾病病史、职业类型、工作性质、本人经济收入、本人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体育锻炼及饮食习惯,共12个变量是影响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显着性因素(P<0.05)。2、第二部分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737位老年受试群体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回归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子女情况、精神疾病个人病史、老年人生活事件、睡眠质量、艾森克人格分型、低挫折的非理性信念、躯体化症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家庭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心理弹性坚韧、力量与乐观维度评分是影响老年人罹患抑郁症风险的显着因素。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进一步确认,社会功能障碍,躯体化症状为轻度及以上、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维度评分≥22分、睡眠质量差、心理弹性量表力量维度评分<26分、老年生活事件量表≥65分、心理弹性量表乐观维度得分<14分,以及神经质人格(抑郁质/胆汁质人格特质)特点可作为预测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统计检验该模型的分类正确判断率为89.4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0%、92.17%、81.94%、92.73%;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951(0.934-0.968)。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2007-2012年,2013-2018年,自Pub Med数据库检索到以MDD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别为1577篇、2680篇、2848篇。战略坐标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要主题聚类是抗抑郁药物在病理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化学方面作用机制的分析。这些主题在2007-2012年被抗抑郁药(辅助或未辅助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基于脑影像学对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的分析所替代。之后,在2013-2018年,又被新型抗抑郁药物临床疗效分析,对有高危自杀风险MDD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预防性干预,应用基因或生物标记预测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反应及临床疗效所替代。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发现,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ive agents)、第二代/不良反应(second-generation/adverse effects)、重性抑郁障碍/代谢(depressive disorder,major/metabolism)、心理治疗/方法(psychotherapy/methods)、脑(结构与功能)/药物作用(brain/drug effects)等主题词被认为是2007-2012年和2013-2018年的新兴研究热点。结论:1、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年居民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即应用MINI、GDS及HAMD筛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该老年群体心理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的密切关注。2、躯体化症状轻度及以上、个人阳性精神疾病病史、应激性生活事件多、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类型、低挫折耐受的非理性信念得分高、社会及家庭功能障碍是增大老人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心理弹性较好则是降低老年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包括的危险因素变量为社会功能发生障碍、躯体化症状显着、高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心理弹性水平低、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水平高、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统计分析显示,该模型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社区等卫生机构内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筛选。4、研究所分析目前尚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题聚类内容,以及新兴研究热点有助于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明确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拓展思路寻找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开展老年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杨燕青[4](2020)在《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认知及应对能力现况,分析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培训效果评价,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认知与应对能力建设提供实证依据,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以2018年上海市某区部分全科医疗团队成员研究对象,纳入未培训375人与培训后71人,通过自行设计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五部分,以对未培训对象的现况调查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培训后对象的培训效果评价,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三、研究结果:现况调查纳入375名未培训社区全科医疗团队成员,总分按执业范围依次为精防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护士(P<0.01);调查问卷的四个模块标化得分后进行分析比较,基本概念>临床应对>临床认知>培训框架(P<0.01);团队主体之间(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得分比较,总分、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均有统计学差异,按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护士(P<0.05);全科医师的中医、西医相比较,总分及临床认知方面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P<0.05);全科医师各模块及格率比较,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P<0.05)。将375名未培训对象与71名参加培训后对象比较,总分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临床认知得分和临床应对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对全体对象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只有执业范围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对全科医师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工作年限、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四、研究结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中的主体“全科医师”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低于“精神卫生医师”与“公共卫生医师”,临床认知和临床应对是存在不足的主要部分,提示了今后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西医全科医师的总体水平高于中医全科医师,提示中医对现代心身医学知识较为匮乏,培训可在中西医相关知识上进行融合与提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执业范围和培训,提示针对不同执业范围的培训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需精细化知识点;培训是提高社区全科医疗团队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水平的有效手段,建议通过加强培训、中西结合、拓宽视野以及政策引导提升全科医师心身疾病诊疗水平。以全科医学与心身医学相融合,同时关注了西医全科医师与中医全科医师为本研究的创新点。

孙岩[5](2020)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以探究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治疗效果,并研究其与单纯运用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时的疗效差异,为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00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治疗中两组继续应用原降血糖药物治疗。在治疗后第2、4、8、12周时分别记录HAMD评分、SCL-90评分、GAF评分、GQOLI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TESS评分,并追踪随访2年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评分。对比实验两种治疗方法在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HAMD评分、SCL-90评分、GAF评分、GQOLI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TESS评分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资料无显着差异性(P>0.05)。干预后实验组治愈率为50%、显效率为28%、有效率为12%、总有效率为92%均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40%、显效率20%、有效率10%和总有效率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从治疗第4周末开始,每个时间点的HAMD评分都显着低于之前各时间点的HAMD评分(P<0.001);实验组从治疗第2周末开始,每个时间点的HAMD评分都显着低于之前各时间点的HAMD评分(P<0.001),且显着低于对照组HAMD评分。SCL-90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其他5项因子分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着降低,其中对照组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其他等4项因子分从治疗第4周末开始,每个时间点的因子分都显着低于之前各时间点的因子分(P<0.001);实验组中,从治疗第2周末开始,每个时间点的因子分都显着低于之前各时间点的因子分,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各因子分(P<0.001)。对照组从治疗第4周末开始,每个时间点的GAF量表评分都显着高于之前各时间点的量表评分(P<0.001);实验组中,从治疗第2周末开始,每个时间点的量表评分都显着高于之前各时间点的量表评分(P<0.001);第8、12周末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量表评分差异显着(P<0.001)。对照组中,治疗第8、12周,每个时间点的GQOLI量表总分都显着高于之前各时间点的量表评分(P<0.001);实验组从治疗第4周末开始,每个时间点的GQOLI量表总分都显着高于之前各时间点的量表总分(P<0.001),且显着高于对照组的量表总分;其中,对照组的躯体、心理、社会、物质各因子分,在治疗后第12周末显着高于之前各时间点因子分;实验组在治疗后第8、12周末,每个时间点的因子分都显着高于之前各时间点的因子分(P<0.001),且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因子分(P<0.001)。在干预前,比较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两组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年后,实验组的HAMD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可有效、安全的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抗抑郁药物,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远期治疗效果较好,对预后和预防复发有积极作用,同时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显着改善。

刘玉洁[6](2020)在《首发肝气郁结型抑症患者的脑影像识别及特征脑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抑郁症属“郁证”范畴,包含多种证型,其中肝气郁结证是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早期、精准诊断疾病有利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在抑郁症研究中,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方法,rs-fMRI相关指标有望提高临床诊断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能力。此外,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尚未知晓,深入了解此中医证型抑郁症神经机制,对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根据以上目的,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肝气郁结抑郁症的早期、精准诊断,本部分研究引入“动态局部一致性(dynamic regional homogeneity,dReHo)”,从“局部”角度表征大脑动态功能连接的同步性,并在个体水平上将此方法应用于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分类,以期提高识别此型抑郁症的能力,帮助临床早期及精确诊断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第二部分:针对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研究,本部分基于第一部分研究得到的特征脑区结果,进一步探索双侧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默认网络三个子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对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患病的影响,同时发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与病程相关的功能连接,从“长程”角度探索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复杂的病理机制,以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方法:第一部分:1.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来自两个数据集、共119例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及109例健康对照纳入研究。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均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门诊,健康对照来自于医院体检者及招募而来的人群。2.rs-fMRI扫描:为增大样本量,研究同时纳入两个数据集。两个数据集搜集于不同时间点,但均采用美国GE Signa HDx 3.0T磁共振成像仪及8通道头部线圈进行静息态下脑功能数据采集。rs-fMRI数据采集之前均进行常规的全脑轴位T1WI、T2WI及FLAIR序列扫描以排除脑部疾患。rs-fMRI数据采集包括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level dependent,BOLD)的fMRI以及三维T1加权像(three-dimensional T1-weighted image,3D-T1WI)。两个数据集大部分成像参数相同。3.数据预处理:采用基于SPM12的脑影像数据处理及分析工具(a toolbox for Data Processing&Analysis for Brain Imaging,version 2.3;DPASFA V2.3)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之后两个数据集中被试的BOLD功能数据保留180个时间点。接着进行a.时间层矫正;b.头动矫正:排除头动平动超过2mm或旋转角度超过2°,或逐帧位移(framewise displacement,FD)Jenkinson大于0.2mm的被试数据;c.应用Diffeomorphic Anatomical Registration through Exponentiated Lie Algebra(DATEL)方法配准,把不同被试的本地空间数据对齐到同一个标准(the standard 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s,MNI)空间;d.去除协变量:减少头动、白质、脑脊液信号的影响;e.0.01-0.08的带通滤波去除高频噪声成分和低频漂移影响。最后,考虑到头动伪影对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影响较大,研究进一步采用“scrubbing”方法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即FD_Jenkinson>0.2mm的时间点及其前一个和后两个时间点都会被标记。4.dReHo及传统ReHo的计算:在本研究中,我们引入了一个新指标—dReHo。在应用“scrubbing”方法后,所有时间序列被划分为“有效子序列(序列长度大于或等于窗宽的子序列)”及“无效子序列(序列长度小于窗宽的子序列)”。时间窗仅在有效子序列中滑动(窗宽为50 TR,步长为1 TR)。此外,如果有效时间窗的数量少于原有未删除任何时间点时间窗(即180?窗宽+1)的60%,则该受试者将被排除。借助选择性滑动时间窗,通过皮尔逊相关方法得到中心体素及其周围26个相邻体素之间的动态功能连接;再借助肯德尔和谐系数计算这些动态功能连接的dReHo值。同时我们计算了传统ReHo。传统ReHo也是在“scrubbing”方法后的有效子序列上进行。最终得到全脑体素的dReHo和ReHo图,并分别通过z变换变为z图,最后使用6毫米高斯核进一步平滑。5.基于dReHo及传统ReHo的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分类及特征选择:研究采用了Shen和Finn的大脑268个功能脑区模板,基于这个模板,计算出每个被试中每个功能脑区(即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平均dReHo及传统ReHo值,列成dReHo矩阵及传统ReHo矩阵。接着应用特征选择找到识别抑郁症的重要特征。特征选择应用的是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方法。首先,我们实验了多个LASSO参数,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及内部10折交叉验证方法确定了最佳LASSO参数及对分类持续有贡献的重要特征脑区(以下简称特征)。然后,由新的SVM分类器再次进行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分类,该分类器通过对有贡献的特征进行训练,并通过外部10折交叉验证进行评估。以上的嵌套交叉验证重复了100次。最后,研究计算了1000组dReHo特征及传统ReHo特征的选择频率,得到识别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13个重要dReHo特征及13个重要ReHo特征(出现频率大于95%的特征)。同时,我们分别计算出dReHo及ReHo模型诊断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以评估分类性能,并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基于dReHo和基于传统ReHo的分类表现。此外,研究应用偏相关分析对重要特征的dReHo值/传统ReHo值与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评分(包括疾病持续时间、HDRS-17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数据集作为协变量。第二部分:1.研究对象:为保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继续应用上一个研究中进入dReHo/传统ReHo分析的112例被试(55例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及57例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2.rs-fMRI扫描:同第一部分。3.影像数据预处理:本部分研究仍采用基于SPM12的DPASFA V2.3对112例被试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保留每例被试的180个时间点。接着进行a.时间层矫正;b.头动矫正,排除头动平动超过2mm或旋转角度超过2°,或者平均FD_Jenkinson大于0.2mm的被试数据;c.应用DATEL方法配准,把不同被试的本地空间数据对齐到MNI空间;d.使用6mm平滑核平滑;e.去除协变量,减少头动、白质、脑脊液信号的影响;f.0.01-0.08赫兹的带通滤波去除高频噪声成分和低频漂移影响;g.使用“scrubbing”方法:FD_Jenkinson>0.2mm的时间点及其前一个和后两个时间点被去除。4.ROI选择及功能连接计算:首先进行ROI的选择:同样基于Shen_268功能脑区模板(以下简称Shen_268模板),研究选择出9个双侧海马相关脑区及20个默认网络内脑区。海马相关脑区的选择需满足以下两点:(1)脑区内有至少有500个体素在解剖学海马内;(2)脑区属于Shen_268模板中的皮层下结构-小脑网络。其中,海马相关功能脑区的解剖学位置主要应用xjview,根据Anatomical Automatic Labeling(AAL)模板确定。由于Shen_268模板主要按照功能脑区进行划分,故部分脑区除包括海马区域之外,还涉及海马旁回、杏仁核等脑区内部分区域,且双侧海马相关脑区的数量不等。根据以往结构脑区相关研究,默认网络常常被分为以内侧前额叶为主的前默认网络(an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aDMN)和以后扣带回、楔前叶及顶下小叶为主的后默认网络(pos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pDMN)。本研究仍遵循以往的默认网络子网络划分方法,根据功能脑区的解剖学位置对Shen_268模板中默认网络的20个功能脑区进行子网络划分,包括(1)aDMN(8个功能脑区),(2)pDMN(7个功能脑区)。此外,由于这20个功能脑区中存在颞叶、小脑及海马旁回相关脑区,故在本研究中,还将默认网络划分为(3)默认网络其他子网络(other default mode network,oDMN)。9个海马相关功能脑区的平均时间序列分别与每个默认网络子网络(即aDMN、pDMN及oDMN)内功能脑区的平均时间序列进行皮尔森相关系数计算,得到相应的功能连接数值。5.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对比性统计分析:年龄及教育程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性别采用卡方检验方法;(2)回归性统计分析: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各默认网络子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对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病的影响,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各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各默认网络子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对HDRS-17得分与病程的影响。两种回归方法中,所有数据经过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z转换。除相应功能连接之外,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数据集被纳入方程中。变量筛选方法均应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前逐步回归法,执行bootstrap 1000次。P值<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最终55例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和57例健康对照进入了SVM分类器,所有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方面没有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2.基于dReHo及传统ReHo的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分类表现:通过使用dReHo进行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分类,实现了比传统ReHo更高的分类性能(准确率分别为72.5%及60.3%)。与传统ReHo相比,dReHo的AUC更大,显示其分类性能显着改善。3.识别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重要特征:研究确定了13个识别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重要dReHo特征。根据Shen_268模板中“大尺度脑功能网络”的概念,这13个dReHo特征位于以下六个功能网络:1)内侧额叶网络(右侧颞中回),2)额顶叶网络(左侧额上回),3)皮层下结构-小脑网络(包括右侧小脑IV和V区、左侧海马、左侧海马旁回和右侧小脑VIII区),4)运动网络(包括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颞中极和左侧中央旁回),5)视觉网络I(包括左侧楔叶和左侧梭状回)以及6)视觉网络II(包括左侧枕上回和右侧枕上回)。在所有网络中,皮层下结构-小脑网络是涉及最广泛的网络。研究同时确定了识别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13个重要ReHo特征。13个ReHo特征位于以下四个功能网络:1)皮层下结构-小脑网络(包括右侧海马、左侧壳核、右侧小脑VIII区以及左侧小脑III区);2)视觉网络I(包括双侧楔状回及右侧距状裂),3)视觉网络II(包括左侧枕上回及左侧舌回)以及4)运动网络(包括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杏仁核及右侧舌回)。4.重要特征的dReHo值与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临床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在所有55名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中,左侧海马体和海马尾相关功能脑区(ROI230)的dReHo值与疾病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46,校正后P值<0.001=。所有特征的dReHo值和HRDS-17得分之间未发现相关性。传统ReHo特征中,未发现任何与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临床评分相关。第二部分:1.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55例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其中36例女性,19例男性;平均年龄:29.80岁)和57例健康对照(35例女性,22例男性;平均年龄:27.06岁)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方面没有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2.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各默认网络子网络间的功能连接与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关系分析:(1)右侧海马体相关功能脑区(ROI 94)与后默认网络内右侧楔前叶及右侧扣带回中部相关功能脑区(ROI 90)的功能连接增高是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保护因素;(2)右侧海马头相关功能脑区(ROI 99)与前默认网络内右侧额中回和右侧额上回相关功能脑区(ROI 13)的功能连接增高是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保护因素;(3)左侧海马体及海马尾相关功能脑区(ROI 230,也是第一部分研究中的得到的特征脑区)与其他默认网络内右侧颞中回相关功能脑区(ROI 50)及与右侧小脑下部相关功能脑区(ROI 115)的功能连接增高是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保护因素,与左侧枕中回、左侧角回、左侧颞中回相关功能脑区(ROI 203)及与左侧小脑下部相关功能脑区(ROI 239)的功能连接增高是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危险因素;(4)左侧海马体相关功能脑区(ROI 232)与其他默认网络内右侧小脑下部相关功能脑区(ROI 115)的功能连接增高是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保护因素,与左侧小脑下部相关功能脑区(ROI 239)的功能连接增高是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危险因素。3.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临床指标与功能连接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1)通过应用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左侧海马头相关功能脑区(ROI 231)和后默认网络之间功能连接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最终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907,P值<0.05),因变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29.8%可由左侧海马头相关功能脑区(ROI 231)与左侧楔前叶、左侧距状裂皮质、左侧楔叶及左侧后扣带回相关功能脑区(ROI 222)的变化来解释(校正的R2=0.298),且两者功能连接降低会导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增高;(2)左侧海马头相关功能脑区(ROI 231)和其他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与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病程的关系分析中,最终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519,P<0.05),因变量病程的23.6%可由左侧海马头相关功能脑区(ROI 231)与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梭状回相关功能脑区(ROI 96)之间的功能连接变化来解释(校正的R2=0.236),且两者的功能连接越低,病程越长。结论:从“局部”功能连接角度来说,本研究提出的新的脑功能指标(局部一致性,dReHo)可以基于局部功能连接的同步性来表征高级和复杂的大脑区域性活动。与传统的ReHo相比,dReHo在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分类上性能更佳,提示dReHo可能是识别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一种可行方法,并且dReHo的计算较为简便,有望应用于其他中医证型抑郁症及各种脑部疾病的客观诊断。从“长程”功能连接角度来说,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双侧海马部分相关功能脑区与三个默认网络子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改变对疾病的发生均有影响,并且这些功能连接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相关,由此拓展了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中海马与默认网络相关研究的内容,为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胡菁,赵爱平[7](2018)在《不同人群抑郁症知识和态度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近年来关于抑郁症知识和态度, 以期了解医务工作者、普通居民及抑郁症患者这三类人群在抑郁症的知晓、识别、就诊等方面的认知情况。目前, 国内居民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高, 且对抑郁症的治疗还存在一定误区, 因此还需加强抑郁症在社会中的宣传力度, 以期抑郁症患者能够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王彬[8](2016)在《解郁顺心片的药学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郁顺心片(YSXT)由丹参、醋柴胡、黄连、蜜远志、石菖蒲、郁金、煅龙骨、煅牡蛎、煅青礞石9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疏肝理气,清心除烦,重镇安神,开窍化痰泄火的作用,用于肝郁化火,痰热扰心所致的抑郁症,该症临床上多见精神不振,烦躁易怒,胸胁胀痛等。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解郁顺心片的药学及初步药效学的实验研究。1.制备工艺研究经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并根据处方中有效成分的性质,设计了制备工艺路线:(1)通过对传统的水煎煮提取和乙醇回流提取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确定了提取方法为一定浓度乙醇回流提取;(2)对提取温度进行考察,确定提取温度为70℃,以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的总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溶剂用量及提取次数四因素进行考察,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即在70℃下,加入8倍量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60 min;(3)采用湿法制粒技术进行片剂成型工艺研究,以颗粒的成型性、休止角大小、吸湿性等参数进行辅料及其用量的优选,确定填充剂为微晶纤维素,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为验证制备工艺条件的合理性,进行三批中试试验,三批中试产品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规定,证明该制备工艺可行。2.质量标准研究为了控制解郁顺心片的质量,对其采用了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初步建立解郁顺心片质量标准草案。采用TLC法建立了丹参、柴胡和黄连3味中药材的定性鉴别方法,这三味中药材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重现性好,采用HPLC法建立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规定每片含丹酚酸B不得少于60.0mg,方法学研究表明所建立方法符合定量分析要求;建立了解郁顺心片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进行片重差异、崩解时限以及微生物限度等一般检查,结果符合规定。3.初步稳定性研究为考察产品的稳定性,采用室温留样观察法对中试产品的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开展了初步稳定性研究。4.初步药效学研究为验证解郁顺心片的药效,采用开场实验、强迫小鼠游泳实验以及PC12细胞损伤模型等进行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解郁顺心片的抗抑郁效果良好。

王宇[9](2016)在《轻症抑郁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的疗效及疗效相关因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和意义轻症抑郁(轻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以及程度较轻的抑郁症——轻度抑郁)是临床常见的情绪障碍,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识别率低、治疗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尝试开发能广泛适用于这三类患者的标准化、操作性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并进一步探讨疗效相关的因素,为中国人群中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研究方法1.本研究主要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和病例对照设计,对加入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GCBT)的患者在不同治疗时间段以及不同随访阶段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社会层面进行比较,将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加入到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的患者纳入到常规治疗组中,与团体治疗组对照。2.所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的患者,每6到8人组成一个团体,进行每周1次,每次1.5个小时,共12次治疗,分别在治疗开始前(基线)、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治疗结束(12周末)进行评估。并在24周末、36周末和48周末进行随访。3.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6项生活质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早年创伤性自评问卷简版、情感气质自评量表简版、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心境障碍问卷、患者总体印象改善情况量表等,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相关因素。4.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分析都建立在意向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原始数据采用Epidata3.0数据库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编辑和处理。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方法有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Binary Logistics回归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3例有效轻症抑郁病例,其中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GCBT组)72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1例。两组在基本人口统计资料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症抑郁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与可行性较之于基线,轻症抑郁患者在治疗的4周末、8周末、12周末,随访的24周末、36周末及48周末,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下降显着(P<0.001),生活质量显着提高(P<0.05);在12周末,GCBT组抑郁症状显着低于常规治疗组。在患者心理社会层面,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在随访的48周末时,与基线相比差异显着(P<0.05)。特质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方式在48周末时差异显着(P=0.01)。消极应对方式在12周末就下降十分显着(P<0.01),这种显着性一直持续到48周末。情感气质类型中,较之于基线,循环气质在12周末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在随访期间差异显着(P<0.01)。在干预的半年之内,患者主观评价症状改善比例在90%以上,半年之后为86%;对GCBT方案的接受程度在90%以上。3.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相关因子循环气质(B=0.336,W=7.118,P=0.008),早年性创伤经历中的性创伤(B=2.025,Wals=7.050,P=0.008)和出勤率(B=-4.670,Wals=6.211,P=0.013)进入了最后的回归方程,而不同的疾病诊断、治疗师对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自主编制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中国轻症抑郁患者疗效确切,患者接受度和主观评价均较高。情感气质类型中循环气质类型、早年性创伤和出勤率可能影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

程丽丽,周亮[10](2014)在《提高初级保健医生识别抑郁症能力相关培训项目的概述》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疾病负担率及高自杀率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言语动作减少。目前,抑郁症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Phillips等在中国四省进行的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症的一月患病率为6.1%(95%CI:5.76.6)[2]。抑郁症不仅有较高的患病率,而且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约高数十

二、全科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科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1 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
        2 抑郁症防治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3 佛学是一门启迪心灵和觉悟人生智慧的学问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与整理
        2 从病因和方法类别出发总结佛医学防治抑郁症方法
    第三节 创新点
    第四节 佛医学概念和本文研究的佛医学文献
        1 佛医学概念
        2 佛医学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佛医学的起源、思想内涵和研究现状
        1 佛医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佛医的医学观
        3 佛医学研究现状
    综述二 抑郁症病因及诊疗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1 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 抑郁症诊疗的研究现状
    综述三 佛教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1 佛教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2 佛教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第一章 佛医经典对抑郁症病因的认识
    第一节 内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外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业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第二章 佛医防治抑郁症的疗法
    第一节 饮食疗法
        1 清净饮食,调神益智
        2 顺应四时,养身以养心
        3 调五味以养心
    第二节 佛药、方剂疗法
        1 理气解郁的佛医方药
        2 养心安神的佛医方药
        3 治疗补益肝肾,填髓益精的佛医方药
        4 补益气血治疗抑郁症的佛医方剂
        5 健脾利湿、温阳化痰的佛医方药
        6 开窍醒神的佛医方药
    第三节 佛医茶疗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1 佛医茶疗养心的作用
        2 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佛门茶疗方
    第四节 佛香疗法宁心安神
        1 熏烧安息香可安神宁心
        2 檀香外用可清热除烦
        3 苏合香可化痰醒神解郁
        4 佛医香方可清心、醒脑除烦
    第五节 佛医针灸可医治心灵疾病
        1 佛医针刺疗法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特色
        2 佛医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特色
    第六节 禅定疗法防治抑郁症
        1 禅定防治抑郁症的方法
        2 禅定疗法中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佛教音乐疗法改善抑郁症症状
        1 佛乐疗法的形式和治疗作用
        2 抑郁症患者可选择念诵或聆听的佛教音乐
    第八节 忏悔疗法用于改善抑郁症症状
        1 忏悔疗法产生效果的基础
        2 忏悔疗法的种类和方式
    第九节 真言疗法
    第十节 小结
第三章 应用佛学思想的用以治疗抑郁症的心理疗法
    第一节 正念疗法防治抑郁症
        1 正念减压训练治疗抑郁症
        2 正念认知训练治疗抑郁症
        3 辩证行为疗法
    第二节 慈悲聚焦疗法
    第三节 内观疗法治疗抑郁症
    第四节 慈心禅治疗抑郁症
    第五节 关于BDIs相关问题的思考
        1 BDIs只借鉴佛教的某个概念或修行方法却忽略佛教对病因的认识
        2 对BDIs去宗教化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3 对BDIs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4 小结
第四章 佛医学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探讨
    第一节 佛医学对抑郁症病因的独特见解可为抑郁症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第二节 佛医疗法为抑郁症防治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
    第三节 佛医疗法对创立防治抑郁症的本土心理学新疗法提供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围绝经期人群现状
        1.1.2 医疗背景:围绝经期预防和治疗方式现状
        1.1.3 设计背景:服务接触点和服务设计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围绝经期与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服务设计介入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健康管理与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
    2.1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2.1.1 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
        2.1.2 健康管理服务在互联网产业中的表现
        2.1.3 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业态
    2.2 服务接触点概述
        2.2.1 服务接触点的定义
        2.2.2 服务接触点的构建
        2.2.3 服务接触点的衡量
    2.3 服务接触点设计介入健康管理
        2.3.1 服务接触点设计的必要性
        2.3.2 以围绝经期人群为研究单位的原因
    2.4 服务接触点介入健康管理的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一种以人为本的整体方法来管理糖尿病护理
        2.4.2 案例二:青蛙公司重构盆腔检查
第三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用户研究与分析
    3.1 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行为调研策略
        3.1.1 调研思路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对象
        3.1.4 调研方法
    3.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性研究
        3.2.1 文献资料调研
        3.2.2 现有app竞品分析
        3.2.3 用户深入访谈
        3.2.4 研究总结
    3.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量研究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问卷结果阐述与分析
    3.4 问题思考与机会识别
        3.4.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问题思考
        3.4.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设计机会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
    4.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4.1.1 定义目标用户
        4.1.2 构建用户模型
    4.2 设计定位
        4.2.1 定义场景闭环
        4.2.2 定义设计方向
    4.3 需求点提炼
        4.3.1 需求功能转化
        4.3.2 接触点分析
    4.4 提出设计策略
        4.4.1 增强用户对于接触点的控制感
        4.4.2 强化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理性思维
        4.4.3 引导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感性思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实践
    5.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定义
        5.1.1 设计的概念说明
        5.1.2 利益相关者和商业模式
    5.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功能内容
        5.2.1 知识普及阶段
        5.2.2 健康锻炼阶段
        5.2.3 饮食管理阶段
        5.2.4 自主监测阶段
        5.2.5 心理健康测试及练习阶段
    5.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数字接触点设计
        5.3.1 信息架构设计
        5.3.2 原型设计
        5.3.3 视觉设计
        5.3.4 主要交互页面设计
    5.4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物理接触点设计
    5.5 方案可用性测试
        5.5.1 确定测试方案
        5.5.2 招募测试用户
        5.5.3 典型任务创建
        5.5.4 测试执行
        5.5.5 测试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问卷
    问卷A:一份有关40-60 岁女性生命体验的问卷
    问卷B:更年期健康管理满意度调查
附录二 用户访谈
    访谈A:围绝经期用户访谈
    访谈B:妇幼保健院医生访谈
    访谈C:社区工作人员访谈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项目

(3)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抽样方法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状况调查表
        2.2.2 MINI调查工具
        2.2.3 老年抑郁量表
        2.2.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3 资料收集过程
        2.4 研究伦理审查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老年抑郁症总体患病率的结果
        3.3 各分变量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决策树对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老年抑郁症患者
        2.1.3 抽样方法
        2.1.4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2.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2.2.6 心理弹性量表
        2.2.7 非理性信念量表
        2.2.8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2.2.9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2.2.10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抑郁及非抑郁老年受试群体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变量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结果
        3.4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4 讨论
        4.1 研究变量的选择
        4.2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作用
        4.2.1 社会功能
        4.2.2 躯体化症状
        4.2.3 老年人生活事件
        4.2.4 非理性信念
        4.2.5 心理弹性
        4.2.6 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
        4.2.7 神经质人格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主题趋势知识结果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矩阵构建
        2.1.1 数据来源
        2.1.2 高频主题词的提取,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的构建
        2.2 高频词主题词/副主题词的双聚类分析
        2.3 战略坐标分析
        2.4 社会网络分析
    3 结果
        3.1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3.2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统计分析
        3.3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的分析
        3.4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干预现状及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重性抑郁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辽宁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基线调查手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线路
    六、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调查
    三、专家咨询
    四、问卷信、效度检验
    五、质量控制
    六、问卷统计
    七、半结构式访谈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二、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三、现况调查结果
    四、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技能培训效果对比
    五、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六、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七、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不同岗位差异明显
    二、不同知识模块存在差异
    三、培训与否存在差异
    四、主要影响因素
    五、小结
第四部分 对策建议
    一、政策扶持,加快进程
    二、精准培训,提升能力
    三、开拓视野,丰富技巧
    四、中国特色,中医全科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心身医学在全科实践中的作用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
    3 评估工具
        3.1 HAMD24量表
        3.2 SCL-90自评量表
        3.3 TESS量表
        3.4 GAF量表
        3.5 GQOLI量表
    4 研究方法
        4.1 药物治疗方法
        4.2 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4.3 疗效评定方法
    5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1 两组干预前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比较
    2 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AF和 GQOLI量表评分比较
    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变化与分析
        6.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比较
        6.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7 两组患者治疗后TESS评分比较
    8 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随访2年后HAMD评分、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首发肝气郁结型抑症患者的脑影像识别及特征脑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抑郁症概述
        1.1.1 抑郁症概念、流行病学及病因
        1.1.2 抑郁症诊断及治疗
        1.1.3 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概述
    1.2 抑郁症脑影像学研究方法
        1.2.1 血氧水平依赖的fMRI机制及相关脑功能研究指标
        1.2.2 抑郁症中长程及局部功能连接变化
        1.2.3 传统医学中郁证相关fMRI研究
    1.3 抑郁症诊断的影像学研究
        1.3.1 抑郁症影像学诊断方法
        1.3.2 局部功能连接在抑郁症分类中的应用
    1.4 抑郁症中海马及默认网络的相关研究
        1.4.1 抑郁症中海马相关研究
        1.4.2 抑郁症相关默认网络研究
第二部分 基于动态局部一致性的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识别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fMRI图像采集
        2.1.3 数据预处理
        2.1.4 动态局部一致性(dReHo)及传统局部一致性(ReHo)的计算
        2.1.5 基于dReHo及传统ReHo的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分类及特征确定
    2.2 结果
        2.2.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2.2.2 基于dReHo及 ReHo的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分类表现
        2.2.3 识别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重要dReHo及 ReHo特征
        2.2.4 重要特征的dReHo值与临床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局部功能连接、ReHo及 dReHo的优点
        2.3.2 dReHo在识别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应用
        2.3.3 dReHo/ReHo特征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3.4 局限性
    2.4 结论
第三部分 首发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默认网络子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3.1.2 fMRI图像采集
        3.1.3 数据预处理
        3.1.4 功能脑区选择及功能连接计算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3.2.2 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默认网络子网络间的功能连接与疾病的关系分析
        3.2.3 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默认网络子网络之间功能连接与疾病临床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基于功能模板的海马分区及默认网络子网络划分探讨
        3.3.2 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默认网络子网络之间功能连接对疾病的影响
        3.3.3 海马相关功能脑区与默认网络子网络间功能连接与疾病临床评分间的相关性
        3.3.4 局限性
    3.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伦理审查批件

(8)解郁顺心片的药学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西方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二、抗抑郁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解郁顺心片的处方论证与分析
    1 处方组成
    2 功能主治
    3 处方分析
    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解郁顺心片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试剂和材料
    2 剂型选择及工艺路线
    3 提取工艺研究
    4 讨论
    5 干燥工艺研究
    6 成型工艺研究
    7 中试试验研究
    8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解郁顺心片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解郁顺心片质量标准研究
    3 丹酚酸B含量测定
    4 方法学考察
    5 三批样品含量测定
    6 解郁顺心片质量检查
    7 解郁顺心片指纹图谱研究
    8 解郁顺心片质量标准(草案)
    9 本章小结
    10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解郁顺心片初步稳定性研究
    1 试药
    2 考察方法及考察项目
第六章 解郁顺心片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
    1 解郁顺心片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 解郁顺心片对抑郁模型小鼠前脑皮层和海马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影响
    3 解郁顺心片抗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4 本章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轻症抑郁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的疗效及疗效相关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轻症抑郁患病情况及其危害
        1.1.2 轻症抑郁的诊疗现状
        1.1.3 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抑郁症状方面的应用
    1.2 本研究目的与假设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研究中止标准
    2.2 研究程序
        2.2.1 干预方法
        2.2.2 质量控制
        2.2.3 研究流程图
    2.3 研究工具
    2.4 评估指标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轻症抑郁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与可行性
        3.2.1 GCBT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功能比较
        3.2.2 GCBT组在治疗前后的心理社会层面比较
        3.2.3 GCBT组与常规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比较
        3.2.4 GCBT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观评价
        3.2.5 GCBT组患者对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接受程度
    3.3 轻症抑郁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因子
        3.3.1 .临床治愈组与非临床治愈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比较
        3.3.2 临床治愈组与非临床治愈组基线临床特征比较
        3.3.3 临床治愈组与非临床治愈组的心理社会层面比较
        3.3.4 临床治愈组与非临床治愈组的团体心理治疗相关因素比较
        3.3.5 影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相关因子
第四章 讨论
    4.1 轻症抑郁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与可行性
        4.1.1 GCBT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
        4.1.2 GCBT组在治疗前后的心理社会层面比较
        4.1.3 GCBT组与常规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比较
        4.1.4 患者对团体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和接受情况
    4.2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因子
        4.2.1 情感气质类型
        4.2.2 早年创伤性经历
        4.2.3 出勤率
        4.2.4 生活质量
        4.2.5 特质应对方式
        4.2.6 其他相关方面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提高初级保健医生识别抑郁症能力相关培训项目的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国家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
2 项目中使用的不同培训方法
3 项目效果的评估方法
4 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4. 1 不同培训方法
    4. 2 其他相关影响因素
5 展望

四、全科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D]. 魏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D]. 朱英茜.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D]. 段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杨燕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5]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疗效研究[D]. 孙岩. 青岛大学, 2020(01)
  • [6]首发肝气郁结型抑症患者的脑影像识别及特征脑区研究[D]. 刘玉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不同人群抑郁症知识和态度的研究进展[J]. 胡菁,赵爱平.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01)
  • [8]解郁顺心片的药学及药效学研究[D]. 王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6)
  • [9]轻症抑郁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的疗效及疗效相关因子[D]. 王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提高初级保健医生识别抑郁症能力相关培训项目的概述[J]. 程丽丽,周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02)

标签:;  ;  ;  ;  ;  

全科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