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女装装饰艺术

安多女装装饰艺术

一、安多妇女服饰装饰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婉玲[1](2021)在《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应用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共生是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谐共存、平等交融。在现代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包括服装设计在内的现代设计“同质化”现象不断加重。基于文化共生理念指导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时尚文化协调融合,并以此理念下的原则进行设计创新,已成为设计学科领域较热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选题。蒙元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元时期的典型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是文化共生视域下现代礼服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应用要素确立的原因所在。本文紧紧围绕“文化共生理念”“蒙元服饰元素”“现代礼服设计”三方面展开,针对文化共生理念的内涵及指导意义、蒙元服饰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现代礼服创新设计实践的原则与方法展开分析论述,总结出基于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方法,以期为“去同质化”的具有多元文化相融合特点的现代礼服设计提供借鉴。

刘璇[2](2020)在《肃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裕固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份子,裕固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独特性在于裕固族分东西两个部落,东部裕固族操蒙古语系的东裕固语,西部裕固族操突厥语系的西裕固语,由于缺少文字,裕固族的历史一直以来通过口述传承,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偏差,而肃南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正好有助于人们对裕固族的历史与文化的深入了解。笔者以肃南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自己的实地调查和感受,运用博物馆学的理论知识对肃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研。首先,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物品以肃南裕固族的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生活用品为主,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另外,还有当地其他民族的生活用品和器物及自然资源的展示。博物馆将其分为四个分馆进行展示,体现了当地以裕固族历史文化为主的和谐发展的地方文化特色。再次,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内容,就是想通过丰富的藏品向观众讲述与传播裕固族的历史与文化,让观众深刻地感受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最后,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主要向观众传达器物背后有关裕固族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加以传承和保护,并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大力开发和形塑地方特色文化,吸引更多外地人前来参观和旅游。

曹英才[3](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徐亚男[4](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秦立君[5](2019)在《卓尼觉乃藏族女性服饰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文中研究说明卓尼觉乃藏族女性服饰深受苯教和藏传佛教文化、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加之于周边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觉乃藏族女性服饰艺术及其文化。服饰的艺术特色重点分析了服饰的配饰、纹饰和色彩。根据觉乃藏族女性服饰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生存空间受限、着装传统变化、制作技艺流失等问题,指出卓尼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传承保护要通过建立博物馆保护、利用“非遗”方式保护、融入旅游文化中进行保护、加大宣传研究力度等措施。

李楠[6](2018)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新疆地区的织绣艺术绚烂多彩,作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以吐鲁番、哈密为核心的东疆地区,织绣的种类更是品类繁多、丰富多样。文章针对新疆东部哈密、吐鲁番维吾尔族织绣艺术展开历史梳理和现状调研,论述在地域上由新疆西南(以喀什和田为中心的南疆)向新疆东北(以吐、哈为中心的东疆)的分布中,维吾尔织绣文化呈现出由“织”至“绣”的变化,而历史上维吾尔族由早期向清季民国时期和当代的递变中,东疆的织绣文化也显现出由“织”至“绣”的走向,这种走向,源自织绣背后内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献研究与田野工作相结合,将历史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织绣文化与当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相结合,主要是对事实的研究,即关于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独特性与成因的研究,以及当下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新疆地区织绣艺术整体风貌的呈现以及成因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探寻东疆地区与新疆其他维吾尔族聚集区(尤其是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织绣艺术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论题。第二章针对提出的问题,对于历史与当下出现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之上的纹样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展现其区别于南疆的不同装饰体系下的织绣纹样特征。第三章对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中不同类别的图式进行图案构成与形式分析,通过与内地同类纹样的多维度比对,对本文的论题进行印证,即内地因素在由“织”到“绣”的东疆维吾尔族织绣艺术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影响。第四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下借鉴了内地先进机制体制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发展走向与刺绣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作为民艺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刺绣艺术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出路:也即与内地刺绣艺术和传承、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当下该地区刺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所决定的。文章强调,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体系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所独立构建的,而是在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以及内地文化的不间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现代刺绣随机生发和绘画性的显花方式在东疆维吾尔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理性规范和数目计算的织绣显花方式,也是维吾尔族在与内地文化的交融中走向世俗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内在审美需求所使。文章从田野调查的原始材料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博物馆及私人藏品,旁参专题图册、图录,以织绣纹样为核心,尽力挖掘文化根因,历史叙述与问题讨论中亦有厘正陈说之效。

杨于卓[7](2018)在《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传统藏戏和我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群逐渐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失传、民间戏团生存艰难等诸多难题,但藏戏和那些戏曲艺术又不一样,她至今仍然是藏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藏戏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如何走下去?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比如立足于非遗保护理论结合阿吉拉姆的特殊性进行逻辑思辨,抑或借鉴其他传统戏曲现代转换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的路径,将阿吉拉姆放回她原本所在的社区,观察她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她发生了哪些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细节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并深究这些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作用于阿吉拉姆的?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一些有利因素,又如何避开一些不利因素而推动实现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贾热村觉木隆藏戏团为主要田野点,考察演剧形式和内容,戏团经营模式,拉姆娃的生活境遇和观念,戏团与村落关系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变迁现象,结合其他田野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的对比总结,探寻阿吉拉姆变迁的支配力量和原动力。除对田野点的共时性考察,还从阿吉拉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它的不断变化的痕迹,这种历史探寻有利于通过前后对比,更好地揭示出那些变化的影响因素或变化的作用方式,力图从社会文化表象发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本文的结论在于阿吉拉姆不是藏区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遗存,她一直在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迁发展的支配力量来自社会结构,原动力则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人的观念和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力量、市场经济、文化互动与人的观念,当然在不同地域,各股力量的大小和作用方式有别,但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博弈、弥合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阿吉拉姆得以不断地自身再创造。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在一个具体可资的个案的基础上得出以上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吉拉姆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多种走向,笔者认为,各种走向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它们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统”的那一部分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孙松林[8](2018)在《岷江上游地区藏羌聚落景观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岷江上游位于四川西北部,连接着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是汉藏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川藏间重要的交通廊道与枢纽。其高山深谷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气候植被特征、多民族杂居的文化现象赋予了其独特而神奇的聚落景观,而偏僻、蔽塞的地理、交通环境又使得这些民族瑰宝得以保存,让人得见其神奇雄浑、苍凉悲壮的景观魅力。为了理清在同一地理环境中和同一民族中的藏羌聚落景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以及这些迥异的聚落景观特征内在的形成机制与建造逻辑,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数据统计、GIS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的藏族与羌族聚落景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先对岷江上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然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岷江上游的总体聚落景观分布格局、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及11个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五章);接着对同沟谷的藏羌聚落景观及同民族内不同沟谷的聚落景观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区分,并作了总结与评价(第六章);在此基础上,对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内在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七章);最后总结归纳了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与演替逻辑(第八章)。研究结论如下:1.藏羌聚落景观总体上具有沿岷江水系线性发展、沿海拔垂直分异的特征,2.藏族与羌族聚落在海拔、地貌、坡度坡向、资源关系上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3.同一民族的聚落景观在岷江上游有多种表达方式,4.同区域内的藏羌聚落景观存在同质化现象,5.资源匮乏导致不同族群间激烈的生存竞争与势力分化,6.岷江上游的聚落景观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历史人文为辅助变量而综合形成的,7.资源、产业、生产力、道路交通、文化交流、行政干预、自然灾害共同驱动聚落景观的演变。本研究首次对岷江上游的藏族与羌族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了藏羌聚落景观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并对藏羌族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与解答,还对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和演替逻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初步绘制了的岷江上游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成果有助于拯救与保护岷江上游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助力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并对西部大开发中的风貌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与地域性景观营造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张曦元[9](2018)在《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装饰内涵与文化成因研究》文中提出甘南觉乃藏族是一支小而特别的藏族支系,他们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内,特殊的地理位置、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交流、经济政治制度等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它的传统服饰中具有多民族元素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甘南藏区民族融合的活化石,属于甘南藏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觉乃藏族女性的留有三根粗长的辫子,藏族人形象的称之为“三格毛儿”,他们与传统的藏族人衣着不同,他们穿考子、库多,头戴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帽,腰间系着丝织或者毛线织的腰带。觉乃藏族人的审美观念深受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服饰造型样式受到羌族、蒙古族、满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有十几种藏族服饰,但由于深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农区和牧区在服饰造型、装饰表现特征上有很大区别。觉乃藏族服饰在造型表现和装饰表现两个方面,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农区典型特征。本文主要探究觉乃藏族服饰的装饰纹样内涵和形成因素,由于觉乃藏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使得男子与外界频繁接触,直接导致男子服饰走向消失。女性的服饰则体现出现代风格与历史遗留的混搭特征。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聚居区里,觉乃藏族服饰装饰造型、纹样特征、色彩构成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三格毛”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对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研究迫在眉睫,它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多民族的交融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我们需要尽快的找出一个属于它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王望锌[10](2016)在《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以卓尼县尼巴藏寨为例》文中认为藏族传统建筑自成体系,风格独特,特别是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受到不同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域条件下都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南接四川,西接青海,自古就是中原民族与蕃族犬牙相制之地。1985年,着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陇西走廊”的历史地理概念,所谓民族走廊就是一定地域条件下,民族历史的变迁和演变的地带,这一概念也是继他早年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的延续,而甘南藏族自治州恰好位于“陇西走廊”的核心地带,而这条走廊是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桥梁,也是中原与藏人的桥梁。因此,这里的藏族民居,是研究民族迁徙与演变的活化石。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的加深,更靠近中原地区的甘南藏族,受到的影响可以说是空前的,传统乡土建筑的风貌正在受到严重的外界文化的侵蚀,因此对于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的整理、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本文选取的尼巴藏寨位于卓尼县车巴沟尼巴乡境内,属半农半牧的型经济,相比卓尼洮河流域藏族,受到外来文化辐射较弱,在我国80年代建房高潮时,新建村寨依然大部分保留了原有的营建手段和文化内涵,可以说是研究传统藏寨更新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藏。因此,笔者借用人类学、历史学、类型学、现象学的方法,大量翻阅资料并进行详实现场调研,旨在探寻尼巴藏寨聚落与民居更新发展的外因内适,为乡村特别是藏族村落更新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共分六部分:第一章阐释研究对象范围、现状、意义与内容,并对尼巴藏寨所处的安多藏族与“陇西走廊”进行了详尽的解释;第二章旨在从广义的自然、人文背景探析藏寨形成、发展的背景;第三章,则从聚落大的层面,寻找择址、形态发展的过程与因素,并对聚落的现状空间构成结构做出分析,与安多地区的其他藏寨进行比对研究;第四章将视野放在了点上,通过民居建筑的实例解析分析其建筑学层面的功能构成、平面组合、剖面关系、立面特点、室内装修、营造过程与结构体系等方方面面,并且总结调研资料,整理出尼巴藏寨建筑演变的过程和因素并得到其建筑母题。第五章则探讨尼巴藏寨更新演进过程中值得学习的好的地方和更新中的小问题,回答了尼巴藏寨该何去何从。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论文总结,反复思索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以期能对尼巴藏寨的保护更新提出指导。

二、安多妇女服饰装饰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多妇女服饰装饰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应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研究方法
    0.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0.3.1 研究难点
        0.3.2 研究创新点
    0.4 文献综述
    0.5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0.6 研究思路与框架
        0.6.1 研究思路
        0.6.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蒙元服饰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分析
    1.1 蒙元服饰发展概况
        1.1.1 蒙元服饰发展的历史背景
        1.1.2 蒙元贵族服饰的基本类型
    1.2 蒙元服饰的审美特征
        1.2.1 服装造型和款式角度分析
        1.2.2 服装色彩角度分析
        1.2.3 服饰图案与装饰工艺角度分析
        1.2.4 服饰材料角度分析
    1.3 蒙元服饰的文化内涵
        1.3.1 地域文化的折射
        1.3.2 民族文化的体现
        1.3.3 宗教文化的影响
        1.3.4 审美文化的表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化共生理念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体现
    2.1 文化共生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2.1.1 文化共生理念的内涵与理论渊源
        2.1.2 文化共生理念对现代设计思想的指导
    2.2 文化共生理念指导下的现代礼服设计
        2.2.1 文化共生理念下的现代礼服设计发展
        2.2.2 文化共生理念指导下现代礼服的设计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共生理念下蒙元服饰元素现代礼服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1 设计原则
        3.1.1 材质创新原则
        3.1.2 图案审美原则
        3.1.3 色彩配置原则
        3.1.4 手法多样原则
    3.2 设计方法
        3.2.1 设计构思的确立与表达
        3.2.2 典型元素的提炼与元素库的搭建
        3.2.3 协调性的把握与时尚性的体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共生理念下《梦元》作品设计实践
    4.1 《梦元》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设计理念
        4.1.1 主题思想分析
        4.1.2 设计理念与价值阐释
    4.2 《梦元》作品设计实践说明
        4.2.1 造型与款式的设计
        4.2.2 色彩与图案设计
        4.2.3 面料选择与工艺设计
        4.2.4 服装配饰设计
        4.2.5 《元梦》系列设计展现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肃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四、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肃南民族博物馆概况
    第一节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
    第二节 博物馆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章 肃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物品及策略
    第一节 陈列展览的主要物品
    第二节 陈列展览的主要策略
第三章 肃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
    第一节 博物馆中的裕固族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中裕固族的传统物质文化
    第三节 博物馆中的裕固族传统精神文化
第四章 肃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作用
    第一节 对裕固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第二节 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形塑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4)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卓尼觉乃藏族女性服饰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重点
    (五) 研究方法
二、卓尼觉乃藏族女性服饰形成的地域特征
    (一) 卓尼藏族女性服饰流行的主要区域
    (二) 觉乃藏族女性服饰形成的诸因素
        1. 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2.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
        3. 宗教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卓尼觉乃藏族女性服装服饰的艺术特色
    (一) 配饰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二) 纹饰的丰富性与融合性
    (三) 色彩的对比性与协调性
四、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质
    (一) 节日活动的展示
    (二) 宗教文化的表征
    (三) 民族文化的融合
    (四) 地域文化的凸现
五、觉乃藏族女性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一) 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传承保护的意义
        1. 有利于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
        2.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与文化认同
        3. 具有特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4. 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
    (二) 卓尼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1. 全球化进程影响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
        2. 文化生活方式消解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着装传统
        3. 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
    (三) 觉乃藏族女性传统服饰传承保护的路径选择
        1. 加大宣传研究力度
        2. 建立博物馆保护
        3. 利用“非遗”方式保护
        4. 融入旅游文化中进行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源起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 学术史简评
    四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共同的底色:新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普遍状况
    第一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存在场所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特点
        二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存在场所
    第二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工艺渊源及现实类型
        一 历史时空中新疆地区的纺织工艺与传播
        二 维吾尔族传统织绣纹样的制作工艺类型
    第三节 维吾尔族织物纹样的整体风格基调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传统文化寓意
        二 遵循几何学构图原理的构图模式
        三 朴素淡雅与华美艳丽并存的配色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图像与题材: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历史演进中的内地因素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群织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汉地儒道传统纹样在晋唐吐鲁番地区的传播
        二 汉地传统纹样在吐鲁番的延续与新兴
        三 汉地佛教文化交融下的新生纹样
        四 由汉地回授至吐鲁番的“中外融合”纹样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内地吉祥图案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传播与使用
        二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动物纹样
        三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植物纹样
        四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自然与天体纹样
        五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器物纹样
        六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几何纹样与文字纹样
        七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人物纹样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传统纹样题材在当下的延续与发展
        二 “花”的世界: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花与果
    小结
第三章 图式与工艺:内地因素影响下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历史递变
    第一节 阿斯塔那出土织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一 关于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的产地问题
        二 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纹样中的汉织物图式类型
        三 与内地文化交融变异下的新生纹样图式类型
        四 阿斯塔那出土丝织品的织造工艺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一 内地服饰文化对东疆维吾尔族服饰纹样使用场所的影响
        二 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对中国花鸟画构图的倚重
        三 刺绣纹样对绘画性造型的强化
        四 来自内地绘画的色彩组合习惯
        五 内地传统刺绣工艺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的运用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的内地民间文化影响
        一 纹样使用场所的变化
        二 由绘画性构成回归装饰性图案
        三 纹样图底关系的变化
        四 色彩的突破
        五 现当代刺绣工艺的简化
    小结
第四章 传承与新变:持续交融背景下吐鲁番、哈密维吾尔刺绣纹样的现实状况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的刺绣
        一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现实需求
        二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生产与销售
    第二节 民艺学视角下的刺绣传承与创新
        一 传承人
        二 传承方式
        三 新图样设计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中的机制体制探索—以“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
        一 组织机构与历史状况
        二 保护与发展方式
        三 效益与成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吉拉姆与藏戏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在《辞海》等工具书上的最新释义
        二、藏戏相关名称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阿吉拉姆在藏戏剧种流派体系中的位置
        一、学界对藏戏及其分类相关名称的讨论、分歧与弥合
        二、建构一个新的藏戏系统
第二章 变迁的表象:田野中的故事
    第一节 田野点概况
        一、选择觉木隆藏戏团的依据
        二、觉木隆藏戏团的基本情况
        三、开发热潮之中的传统村落——贾热村
    第二节 阿吉拉姆演剧形式与内容的变迁
        一、阿吉拉姆展演的舞台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节 拉姆娃生活境遇与观念的变迁
        一、两重命运两重天:老一代拉姆娃的感慨
        二、突发事件中的团队意识的变化
    第四节 戏团与村落关系的变迁
        一、觉木隆藏戏团与贾热村的关系的变迁
        二、觉木隆藏戏团与作为“邀请方”的村落关系的变迁
第三章 变迁的支配力量: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总体倾向性
        一、阿吉拉姆的形成与十四、十五世纪藏地的发展
        二、十七、十八世纪阿吉拉姆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期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引子:没有阿吉拉姆的望果节
        二、藏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生产方式的变迁与阿吉拉姆的变迁间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力量
        一、思想观念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二、国家地方政策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第四节 市场经济
        一、引子:不断更换的负责人
        二、关于琼达的誉与毁
        三、觉木隆藏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
        四、新的经营模式及其成效
        五、藏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第五节 文化互动
        一、引子:一个剧目的流布
        二、内部的文化互动
        三、外部的文化互动
        四、觉木隆藏戏团的初步尝试:走出西藏
    第六节 技术发展
        一、引子: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来贾热村
        二、媒体技术的介入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三、技术对阿吉拉姆变迁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变迁的原动力:不断变化的双重需要
    第一节 能动的个体
        一、历史上的“疯狂者”
        二、拉姆娃
        三、地方政府官员
    第二节 “适者生存”的现实利益的驱动
        一、在仪式的神坛上:从驱鬼到许愿
        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第三节 “道”变而“形”变
        一、阿吉拉姆:一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
        二、美学观念的变迁
第五章 新时代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推进阿吉拉姆普及的多种形式
    第二节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阿吉拉姆未来发展的几种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青海省藏剧团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巡演安排(部分)
附录二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关于藏戏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第三届“雅顿”文化艺术节暨2018中国藏戏艺术周材料
附录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藏戏》
附录五 :非遗(藏戏)保护动画公益广告《巴珠的选择》相关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岷江上游地区藏羌聚落景观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区域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聚落
        1.3.2 传统聚落
        1.3.3. 村庄、村寨与村落
        1.3.4. 聚落景观
        1.3.5. 景观特征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在乡土聚落景观方面的研究进展
        1.4.2. 岷江上游大地景观与宏观聚落景观的研究进展
        1.4.3. 岷江上游藏族聚落景观的研究进展
        1.4.4. 岷江上游羌族聚落景观的研究进展
        1.4.5. 其他与藏族、羌族聚落景观相关的研究进展
        1.4.6.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数据
        1.5.4. 研究框架
2. 岷江上游地区聚落生长的背景环境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质土壤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水系
        2.1.5. 动物植被
        2.1.6. 自然灾害
    2.2. 历史人文环境
        2.2.1. 民族迁徙与历史演替
        2.2.2. 民族组成与区域分布
        2.2.3. 语言文字
        2.2.4. 风俗习惯
        2.2.5. 宗教信仰
    2.3. 社会经济环境
        2.3.1. 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
        2.3.2. 经济组成及产业支撑
        2.3.3. 经济沟通与对外交往
    2.4. 小结——特殊、复杂、落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3. 宏观视野下的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特征
    3.1. 西南边陲的过渡地带
        3.1.1. 大地阶梯的过渡地带
        3.1.2. 胡焕庸线上的分界带
        3.1.3. 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走廊
    3.2. 岷江上游的大地景观风貌
        3.2.1. 高山深谷的地理风貌
        3.2.2. 线性的对外通道
        3.2.3. 垂直划分与水平分异的景观格局
        3.2.4. 资源分布的垂直带谱现象
    3.3. 岷江上游的聚落分布特征
        3.3.1. 沿水系道路呈线性分布
        3.3.2. 沿深谷两侧的垂直分布
        3.3.3. 按民族分野的分布特征
        3.3.4. 与坡度坡向相关的分布特征
        3.3.5. 与生产资料密切耦合
    3.4. 小结——沿水系、道路、海拔分异的区域景观
4. 中观视域下的各沟谷聚落景观特征
    4.1. 杂谷脑河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1.1. 杂谷脑河中段的聚落景观特征
        4.1.2. 孟屯河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2. 黑水河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2.1. 黑水河中段的聚落景观特征
        4.2.2. 赤不苏沟的聚落景观特征
    4.3. 岷江干流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3.1. 黑虎沟的聚落景观特征
        4.3.2. 小姓沟的聚落景观特征
    4.4. 小结——按区域分异的自然景观特征与藏羌族群势力分化
5. 微观视角下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1. 杂谷脑河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1.1. 样本01:屯堡聚落——甘堡藏寨
        5.1.2. 样本02:半山哨卡——木卡羌寨
    5.2. 孟屯河谷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2.1. 样本03:河谷藏寨——日波寨
        5.2.2. 样本04:半山羌寨——水塘村
    5.3. 赤不苏沟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3.1. 样本05:以水源为中心——大寨子
        5.3.2. 样本06:河谷防御型堡寨——大瓜子
    5.4. 黑水河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4.1. 样本07:藏羌交汇处——色尔古
        5.4.2. 样本08:高山上的藏寨——大别窝
    5.5. 黑虎沟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5.1. 样本09:高碉林立的羌寨——鹰嘴河寨
    5.6. 小姓沟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6.1. 样本10:林区中的藏寨——姑纳村
        5.6.2. 样本11:林区中的羌寨——大尔边
    5.7. 小结——按民族和区域双向划分的聚落景观
6. 岷江上游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评价
    6.1. 同沟谷内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1.1. 杂谷脑河流域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1.2. 黑水河流域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1.3. 岷江干流流域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2. 同民族内不同沟谷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2.1. 不同沟谷中藏族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2.2. 不同沟谷中羌族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3. 藏羌民族间聚落景观的总体对比与评价
        6.3.1. 藏羌聚落景观之间的相似性
        6.3.2. 藏羌聚落景观之间的异质性
        6.3.3. 藏羌聚落景观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6.4. 小结——藏羌聚落景观的总体差异性与地区同质化
7.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内在形成机制
    7.1. 因“地”制宜——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1.1. 地形地貌与聚落景观的关系
        7.1.2. 气候水文与聚落的选址、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
        7.1.3. 地域环境决定聚落景观的构筑材料与建造方式
        7.1.4. 自然灾害引起聚落景观突变
    7.2. 生存之“道”——资源竞争与合作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2.1. 资源承载决定聚落的选址与规模
        7.2.2. 资源竞争与合作构成聚落的势力范围与典型模式
        7.2.3. 资源争夺与合作影响下的聚落联盟与区域交通体系
        7.2.4. 资源影响下的自然生态观与聚落景观生态格局
    7.3. 安全保卫——族群战争与防御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3.1. 族群认同、区分与敌对关系
        7.3.2. 族群势力与聚落的选址、布局和景观意象
        7.3.3. 战争、掠夺与聚落的防御性景观
        7.3.4. 心理安全与实用性、舒适性之间的权衡
    7.4. 神明庇佑——宗教与风俗习惯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4.1. 宗教文化与聚落景观的空间布局关系
        7.4.2. 宗教文化与聚落景观的垂直分布关系
        7.4.3. 宗教文化影响聚落景观的形态、色彩和符号
        7.4.4. 风俗习惯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5. 交流融合——社会交往与民族融合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5.1. 道路沟通与经济交往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5.2. 文化交流对聚落景观的影响
        7.5.3. 民族融合形成聚落景观的渐变与过渡
    7.6. 改革变迁——社会经济与行政干预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6.1. 资源、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改变引起聚落景观演变
        7.6.2. 产业变化与经济发展导致聚落景观的跳跃式革新
        7.6.3. 社会等级制度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6.4. 政府行政干预导致聚落景观的变化
    7.7. 小结——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共同决定聚落景观的表达
8.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与演替逻辑
    8.1.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分类与基本模式
        8.1.1.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分类
        8.1.2.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
    8.2.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建造与演替逻辑
        8.2.1.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建造逻辑
        8.2.2.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演替逻辑
    8.3.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因图谱
        8.3.1. 景观基因组(基因胞)
        8.3.2. 景观联接通道(基因链)
        8.3.3. 景观文化与能量(基因信息)
        8.3.4. 景观整体形态(基因形)
        8.3.5. 景观基因图谱
    8.4. 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藏羌聚落景观总体上具有沿岷江水系线性发展、沿海拔垂直分异的特征
        9.1.2. 藏羌聚落在海拔、地貌、坡度坡向、资源关系上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
        9.1.3. 同—民族的聚落景观在岷江上游有多种表达方式
        9.1.4. 同区域内的藏羌聚落景观存在同质化现象
        9.1.5. 资源匮乏导致不同族群间激烈的生存竞争与势力分化
        9.1.6. 岷江上游的聚落景观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历史人文为辅助变量而综合形成的
        9.1.7. 资源、产业、生产力、道路交通、文化交流、行政干预、自然灾害共同驱动聚落景观的演变
    9.2. 主要创新点
        9.2.1. 首次将岷江上游的藏族与羌族聚落景观特征作全面的比较研究
        9.2.2. 首次对岷江上游藏羌聚落景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9.2.3. 首次对藏羌族聚落景观的特征给出科学的解释并解构其形成逻辑
        9.2.4. 利用GIS、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聚落景观进行了定量研究
    9.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装饰内涵与文化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文化生态分析
    2.1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产生的自然生态
        2.1.1 地理特征
        2.1.2 气候、植被与农耕
    2.2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产生的经济生态
    2.3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产生的社会生态
        2.3.1 历史条件的影响
        2.3.2 政治策略的影响
        2.3.3 政治宗教的影响
第三章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样式特征与装饰特点分析
    3.1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概述与分析
        3.1.1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概述
        3.1.2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造型样式分析
        3.1.3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材料特点分析
    3.2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装饰纹样特征分析
        3.2.1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装饰纹样类型分析
        3.2.2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装饰纹样特征分析
    3.3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色彩构成特点分析
        3.3.1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色彩构成特点
        3.3.2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色彩构成的因素
第四章 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装饰纹样文化成因探讨
    4.1 历史上外来文化对觉乃藏族服饰的影响
        4.1.1 蒙古族、满族服饰对于觉乃藏族服饰的影响
        4.1.2 吐蕃服饰文化对于觉乃藏族服饰的影响
    4.2 觉乃藏族服饰与甘南其他部族服饰设计比较研究
        4.2.1 甘南牧区服饰设计特点分析
        4.2.2 甘南农区服饰设计特点分析
        4.2.3 与甘南牧区服饰特点比较分析
    4.3 宗教文化对于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设计的影响分析
        4.3.1 苯教文化在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4.3.2 佛教文化在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第五章 结语
    5.1 当代外来文化对于甘南觉乃藏族服饰设计的影响
    5.2 甘南觉乃藏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创新价值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以卓尼县尼巴藏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课题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课题研究的地域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学科的研究概述
        1.3.2 建筑学领域内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是藏寨基础资料的整理
        1.4.2 探寻发展内在规律,为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1.4.3 总结文化内涵,提倡藏族特色新农村建设
        1.4.4 归纳保护更新工作方法,提供新藏寨建设新思路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6.1 具体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1.7 名词释义
        1.7.1 安多藏区
        1.7.2“陇西走廊”
2 尼巴藏寨的自然人文大背景
    2.1 地理区位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自然资源
    2.2 族群源流与人文环境
        2.2.1 地方简史
        2.2.2 人口成分
        2.2.3 尼巴藏寨族源探析
        2.2.4 宗教信仰
        2.2.5 车巴沟地区的艺术文化
        2.2.6 尼巴村的风俗习惯
    2.3 小结
3 尼巴藏寨的聚落空间演化及现状格局
    3.1 择址
        3.1.1 水文与气候
        3.1.2 地质地貌与防御需求
        3.1.3 相地理论——萨些
    3.2 尼巴藏寨的整体空间演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2.1 尼巴藏寨整体空间演化
        3.2.2 尼巴藏寨空间演化影响要素
    3.3 尼巴村聚落的现状格局
        3.3.1 藏寨空间肌理
        3.3.2 尼巴藏寨功能空间
        3.3.3 尼巴藏寨街巷空间形态
        3.3.4 尼巴藏寨宗教对于藏寨形态的界定
    3.4 尼巴藏寨与其他藏族聚落的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尼巴藏寨的建筑
    4.1 尼巴藏寨的传统建筑类型
        4.1.1 宗教建筑
        4.1.2 民居建筑
        4.1.3 尼巴藏寨民居建筑的演变成因及特点
    4.2 尼巴传统民居功能布局及平面形制
        4.2.1 功能单元
        4.2.2 平面组合形制
    4.3 尼巴藏寨的建筑造型
        4.3.1 屋顶立面
        4.3.2 门窗、檐口构件造型
        4.3.3 内部装修
    4.4 传统民居结构及构造
        4.4.1 传统建筑材料
        4.4.2 结构体系及构造
    4.5 施工过程
        4.5.1 房屋施工建造过程
        4.5.2 尼巴藏寨当前建筑中存在的营建问题
    4.6 小结
5 尼巴藏寨的更新与发展
    5.1 尼巴藏寨的价值研判
    5.2 尼巴藏寨聚落发展的现状问题
        5.2.1 整个片区境遇内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5.2.2 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技艺的传承缺失
        5.2.3 文化价值层面一定程度上的失范
    5.3 藏寨的保护与发展原则
    5.4 尼巴藏寨的保护更新策略
        5.4.1 建筑师在藏寨保护更新中的角色介入与适当定位
        5.4.2 尼巴藏寨具体问题的全方位梳理
        5.4.3 地域模式与技术智慧的挖掘
        5.4.4 传统营建智慧与新进先进知识的整合重构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四、安多妇女服饰装饰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应用实践研究[D]. 杨婉玲.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肃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刘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4]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卓尼觉乃藏族女性服饰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D]. 秦立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D]. 李楠. 山东大学, 2018(02)
  • [7]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D]. 杨于卓.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3)
  • [8]岷江上游地区藏羌聚落景观特征的比较研究[D]. 孙松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甘南觉乃藏族服饰的装饰内涵与文化成因研究[D]. 张曦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10]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以卓尼县尼巴藏寨为例[D]. 王望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安多女装装饰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