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明水污染自动监测仪

我国发明水污染自动监测仪

一、我国发明水污染自动监测器(论文文献综述)

徐显阳[1](2021)在《多层水质数据监测系统的采集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快速的经济发展已让水污染变成全球的关键问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绿色水资源建设工作,积极改善水资源质量。水污染的治理离不开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本文立足于多层水质数据远程监测问题的研究,以一种较简单的布线方法设计出了可提供多层多参数的采集系统,并以太阳能为能量来源的供电设备对采集系统进行稳定供电,然后将采集系统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无线传输给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针对采集系统的具体设计,本文中设计并制作出了船式和岸边固定式两类数据采集系统。其中,船式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非完全固定,具有可移动性较高的特点,而岸边固定式数据采集系统由于暴露在水面上方的结构较少,从而受风面积较小,使得稳定性更好。主要利用双单片机、信号中继器和水下传感器等设备自动实时采集不同深度位置上的深度参数和多个水质参数。通过“主机采集—从机存储”的方法优化了任务分配,还设计了“采样前供电—采样后断电”的方法,有效地节省了系统电能。针对监测系统的具体设计,主要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单片机采集和存储的数据远程传输到自主开发的软件监测系统上,在此基础上,还自定义了远程控制指令,能够更高效地查询和远程控制现场设备的工作状态。针对供电设备的具体设计,首先通过实验测试计算出负载耗电量,结合日照时间、工作时长及连续阴雨天数等参数对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进行选型和设计,使整个系统在供电方面更具稳定性、更低成本。然后对电压传输的距离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升压模块的供电方案,有效延长了电压传输距离。更进一步地,通过搭配电压传感器和光照温湿度传感器对锂离子电池电压、现场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及光照度进行采集,利用所采集的实测数据应用在回声状态网络模型上,对下一时刻的电压进行预测,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够为提前发现和解决电压过低问题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李壮[2](2021)在《基于宽光谱的微试剂总氮水质在线监测仪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总氮指数是指水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氮化合物经高温氧化为硝酸盐测定得到的结果,其数值超标会直接影响水体环境,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我国往年水质体系污染情况报告表明,因总氮超标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用水安全,因此实现总氮参数实时在线监测对于水质富营养化的防治意义重大。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总氮测定方法主要有:连续流动分析法、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和《GB11894-89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根据实际应用中各种方法测定总氮结果的反馈,包括检测数据的重复性和可靠性等,分析表明GB11894-89总氮测定方法相对于其他检测方法,具备更优良的性能,因此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本文基于宽光谱技术,结合顺序注射法,参照《GB11894-89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J/T102-203《总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设计了一款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依据国标总氮检测中地表水及地下水总氮的测定标准,设计了总氮水质检测流程,采用顺序注射技术控制试剂顺序进样流程,自主设计的高温高压石英消解池保证了水样与试剂充分反应,通过连续光谱扫描溶液,对采集到的水样吸光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系统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建立总氮测定的回归模型,并对检测系统及检测流程进行优化。利用自行设计的水质总氮监测仪进行了基础实验,以及和国标法的对比试验,实验表明该设备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同时有效地缩短了测定周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明:该设备总氮检测量程为0~10μg/m L最低检出限为0.01μg/m L,废液排放量≤20m L,工作拟合曲线系数≥0.99782,测定总氮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16~0.88%,实际水样对比误差≤0.4%,均符合总氮水质自动监测仪要求。基于宽光谱技术,利用顺序注射技术结合高温高压消解技术监测水质总氮参数的方法,对于提升水质总氮在线监测仪技术性能具有重大意义,适用于系统网络化实时在线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及工业废水。

邹智林[3](2021)在《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时获取水质分层信息,进而掌握水质状态是保障水库源水供应安全的基础。传统采样-实验室化验方式获取水质信息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且时效性差。现有国家定点监测站和浮标式监测站对极端工况的适应性较差,不适用于运行时间长、水深变化大、监测工况复杂的全天候水质分层信息的获取,这也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难以获得完整时间序列的水质分层监测数据。本文为实现复杂工况下的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对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展开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水质分层采样和现场检测技术对碧流河水库水质分层特性进行调查,采样船在采样过程漂移严重,难以实现垂向分层采样。水质分层检测结果显示,水库水质分层特点受采样点位置、采样时间等影响较大,单次采样代表性低,需要水质分层信息的全天候监测。(2)在深入了解水质在线监测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关键技术中的传感器分层技术、供电和稳定运行保障技术进行研究,并研发出包括软件监测平台、硬件传输设备、传感器单元和供电单元的全天候水质监测系统。(3)针对水深稳定的水库水质分层监测工况,研发了船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采用单模船和低扰动、低功耗正悬传感器分层技术解决了传统浮标卷扬机式水质分层监测中有扰动水质、冬季能源的供应不稳定等引起的水质监测频率不稳定问题。(4)针对环境变化较大的水库水质分层监测工况,研发了岸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采用岸上结构和倒悬传感器分层技术,解决了水深变化与冰生消过程导致的传感器组失效等问题,采用传感器水洗式清洁技术解决了长期监测中微生物附着导致传感器精度降低的问题,采用锚固技术降低了水质定点监测稳定锚固的施工和维修难度。(5)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库对上述装置长期运行工作性能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上装置实现了复杂工况下、长期稳定的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

徐北春[4](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刘萍[5](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灌溉用水、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为了密切配合“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亟需开展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工作。基于物联网研究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可以尽可能全面、实时地感知农村区域水环境数据,实现对水环境的准确、全面评价和对水质变化趋势的合理、有效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面向农村区域水环境监测需求,围绕水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多个方面,在设计智慧水务总体架构的基础上,按照自底向上的顺序展开研究,主要研究了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水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建模与性能分析方法(感知层)、基于专网通信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及方法(传输层)、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算法(处理层)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处理层)。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设计问题。设计了智慧水务总体架构,分析了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面临的潜在挑战,设计了一种分布式、可扩展的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以满足其低时延、高带宽和移动性的要求。(2)研究了水环境监测WSN建模与性能分析问题。分析了农村区域的水环境监测WSN部署策略、覆盖要求及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描述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并提取系统性能指标的方法。基于性能评估进程代数(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ss Algebra,PEPA)对分簇式水环境监测WSN进行建模,根据真实的水质监测实例及传感器节点参数设定了系统参数,采用模拟求解法仿真模拟了分簇式水环境监测WSN的工作过程,对所构建网络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提取及分析,讨论了不同设计方案对系统响应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PEPA及流体逼近法对节点高速移动、拓扑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进行了建模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将水环境监测网络大系统表示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清楚地知道各个子系统的内在结构,并实现对系统性能指标的模拟或逼近,有助于优化系统设计方案。(3)研究了基于时分长期演进(Time-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及方法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个以TD-LTE基站为中心的水环境监测专网组网方案,以及一种基于数据融合、机器学习的水环境智能监测方法。该系统和方法的提出满足了农村区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对水环境监测系统共享化、智能化、一体化的需求,也能够很好地满足水环境应急监测的实时性要求。(4)研究了分簇式水环境监测WSN中的数据融合问题。设计了基于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簇内数据融合模型,针对部分传感器节点数据缺失时,簇内数据融合模型中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数据融合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算法减少了数据融合过程中的计算量,节省了簇首节点的存储空间和能量。(5)研究了基于长期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中长期水质预测问题。在对缺失水质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单参数预测模型,构建了堆叠LSTM的神经网络架构,确定了神经网络单元参数的设置及样本建立、学习过程的处理方法,并将该模型用于6项饮用水水质参数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收敛速度快,样本精度逼近高,泛化能力强。在预测步长m=10,20,30,60,90,180这6种情形下,该模型的溶解氧预测精度均优于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尤其是溶解氧的中长期预测精度,明显优于ARIMA和SVR,随着预测步长的不断增加,该模型的优势也逐步增大。基于对各饮用水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多参数中长期预测模型,对神经网络迭代次数不同时的模型预测精度进行了比较,在相同的神经网络结构及参数设置条件下,对比了单参数预测模型与多参数预测模型对溶解氧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训练集、测试集划分方式合理的前提下,多参数水质预测模型在小样本数据(182组)预测的精度上更胜一筹,体现出利用多个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水质预测的效果。而当样本数量足够(953组)时,两种水质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当。

王颖,廖訚彧,欧阳莎莉,彭泓波,黄周洲,陈斌,廖倩文[6](2020)在《发光细菌在线监测水体污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文中介绍发光细菌监测水质生物毒性的原理、生物毒性结果的评价、国内外标准的比较,综述了发光细菌在线生物毒性监测仪在水环境中的应用、主要性能指标、仪器品牌、仪器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水样急性毒性在线连续分析是目前水质监测的重点,发光细菌在线生物毒性监测仪技术发展迅速;虽然发光细菌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污染水体对所有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但也是商品化应用最好的生物毒性技术;未来菌种制备、菌种在线活化、联合在线监测将是发光细菌法的研究重点。

李振德[7](2020)在《原位光谱水质分析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污染的威胁也逐渐增加,工业废水、市政排水和农业用水带来的污染越来越危及人们的健康。原位水质分析技术通过对水体紫外光波段的光谱检测,获取原始水样中的污染物信息,适用于地表水质的实时在线监测。本文利用一种浮标式在线远程水质监测方法,设计了一套紫外光谱、水质多参数信息在线采集的原位监测系统。该系统由紫外多光谱监测设备、多参数水质传感器、数据传输系统、太阳能供电系统和监控服务器等五部分组成,实现了对水中的电导率、COD、水温、溶解氧等多参数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其次利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对光谱设备进行了建模校准,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以及光谱似然度分析模型,并对天津大学敬业湖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在线监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敬业湖的各项水质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季节下敬业湖主要污染因子。基于对五个不同水域的水质进行监测,利用光谱相似度方法分析了不同水域之间的差异,通过因子分析寻找主要污染光谱带。最后通过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和因子分析模型开展了污染源监测实验。本文所开展的原位浸入式实时在线水质监测的工作,较于传统监测方法,具有实时性、高效性、集成度高、无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远程传输系统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数据处理的能力。本文所建立的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和光谱似然度模型对污染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综上所述,本文开展了紫外光谱、水质多参数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经过对人工湖泊的长期监测,验证了该系统工作稳定、信息全面,期待能够在未来在地表水的水质监测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珂皓[8](2020)在《掺硼金刚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高温高压工艺生产的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粉体为原料,分别选择由Al粉,B粉和C粉按照3:1:3摩尔比混合的Al-B-C体系烧结助剂以及Ti和C粉按照1:1摩尔比混合的Ti C烧结助剂与BDD微粉混合,采用高温高压工艺结合烧结助剂的原位反应制备出致密的Al3BC3/BDD复合材料和Ti C/BDD复合材料。通过研究原料配方、烧结工艺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电学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制备出化学稳定性强、电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复合电极材料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用所制备的BDD复合材料作为阳极材料,利用电化学氧化技术进行了模拟废水降解实验,探究了两类BDD电极最佳的污水处理工艺参数。以所制备的BDD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自主设计并制造出灵活简便易操作的污水处理装置,测试了其污水处理的功能,为BDD电极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打下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将5 wt.%~15 wt.%的Al-B-C体系烧结助剂与BDD微粉混合,采用六面顶压机在1450 oC烧结温度、保温300 s、烧结压力为5.5 GPa的条件下制备出致密的Al3BC3/BDD复合材料。烧结助剂在烧结过程中发生原位反应生成Al3BC3和Al4C相,可以促进BDD的致密化。含有10 wt.%烧结助剂的Al3BC3/BDD复合材料有最低的电阻率(4.40×10-4Ω·m)和最高的空穴浓度(4.55×1023 m-3)。该电极在0.1 mol/L H2SO4、0.1 mol/L Na2SO4和0.1 mol/L Na OH电解质中的电化学势窗分别为1.9 V,2.9 V和2.3 V;而且该复合电极的电子传递系数接近0.5,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可逆性。(2)分别将10 wt.%~30 wt.%的Ti C烧结助剂与BDD微粉混合,采用六面顶压机在1600℃烧结温度保温300 s、烧结压力为5.5 GPa的条件下制备出致密的Ti C/BDD复合材料。含有30 wt.%烧结助剂的Ti C/BDD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学和电化学性能,其电阻率为2.44×10-4Ω·m,空穴浓度为5.17×1025m-3,霍尔迁移率为7.30×10-4 m2/v·s,在0.1 mol/L H2SO4、0.1 mol/L Na2SO4和0.1 mol/L Na OH电解质中的电化学势窗分别为3.63 V,2.83 V和1.91 V。同时由循环伏安法对其进行电化学表征,发现其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和电催化活性。(3)分别选择Al3BC3/BDD复合电极和Ti C/BDD复合电极作为阳极材料对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进行电化学氧化降解实验,分析不同电解质、电解质p H、电流密度等因素对复合电极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以3 g/L的Na Cl为支撑电解质,电流密度设定为80 m A/cm2,可以使Al3BC3/BDD复合电极具有最高的处理效率,在120 min时间内将亚甲基蓝完全降解。以3 g/L的Na Cl为支撑电解质,电流密度设定为60 m A/cm2,可以使Ti C/BDD复合电极具有最高的处理效率,在90 min时间内将亚甲基蓝完全降解。(4)设计并组装以BDD复合材料为电极的污水处理装置,装置装载有供电单元、避障模块、蓝牙模块、电量监测器、GPS模块、电极模块和动力模块,可实现自动避障、GPS定位、电量监控、远程控制和最重要的水体净化等功能。同时,使用安装不同核心电极的装置处理5 L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为5350 mg/L工业废水,Al3BC3/BDD复合电极和Ti C/BDD复合电极在可将其在360 min内分别降解95.1%和99.6%。

黄祝佳[9](2019)在《广州港智慧港口评价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整理出了国内外典型港口智慧化发展的途径,梳理了国内外对智慧港口的理论研究现状。对影响智慧港口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提出主要的关键技术为智能自动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并对这些新技术在港口的应用进行了梳理研究,提出了智慧港口的定义与内涵,并绘制出了智慧港口的技术框架。在此定义和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广州港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实际操作中,通过前期分析与研究工作,建立了以基础设施设备、运营与管理、物流服务、创新服务、信息服务、港口可持续发展为一级指标,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智慧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将最低层的评价指标作为AHP方法里的备选方案,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AHP权重。最后,提出了广州港建设智慧港口的目标与原则,结合对广州港的业务发展现状、智慧化现状评价与智慧港口的技术框架,提出了广州港建设智慧港口的总体框架,详细阐述了港口散杂货码头物联网集成应用平台、港口物流“一单制”无纸化网上营业厅与“互联网+港口”大数据应用与服务平台等六项智慧化重点建设内容。

周洋[10](2019)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和工程评估及技术指导》文中认为从“十五”以来,我国在“水专项”中进行了大量城市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及示范,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降雨面源污染控制仍缺乏基础性大数据支持,已产出的相关技术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已建成示范工程也还未开展统一的综合评价工作,重点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指导工作亟需开展。本文根据大量“十一五”和“十二五”水专项已结课题的研究资料,梳理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清单,并凝练出支撑技术点的适用范围、设计参数、运行状况、实施效果、成果产出和示范工程等关键信息,形成与清单配套的一系列技术名片、推广应用工程名片和示范工程名片。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工程长效维护等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个准则层和10个指标的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利用TOPSIS法测量对示范工程进行优劣排序,以此来评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绩效水平。在形成的技术清单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完整度较高的三个关键技术示范工程,综合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三个示范工程进行综合绩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无锡市典型LID示范工程为代表的源头削减类技术生态环境效益水平较高,但存在未形成技术规范和工程长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以合肥市典型CSO控制示范工程为代表的合流制溢流污染调蓄技术各方面表现都较为中等,具有技术标准成熟、工程维护相对简单等特点;以重庆市典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代表的人工湿地技术综合效益最高,具有面源主要污染物去除率高、工程运行稳定、湿地技术规范与工程可持续性高的特点,但该示范工程的经济效益不佳,反映出湿地投入成本较大但经济回报较少的问题。最后,在上述技术集成和示范工程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太湖流域老城区、已建成区、在建/规划区以及城市水体区域的不同特点,分别做出了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指导方案。

二、我国发明水污染自动监测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发明水污染自动监测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水质数据监测系统的采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质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数据采集系统
        2.1.1 船式
        2.1.2 岸边固定式
    2.2 远程监测中心
    2.3 小结
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选型设计
        3.1.1 采集存储模块
        3.1.2 水下传感器
        3.1.3 信号中继器
        3.1.4 无线网络模块
        3.1.5 降压模块
    3.2 多层多参数采集设计
    3.3 仪器成果展示
    3.4 小结
4 远程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4.1 数据传输与远程控制设计
        4.1.1 数据传输
        4.1.2 远程控制
    4.2 水质监测系统界面开发
        4.2.1 系统主界面
        4.2.2 网络配置
        4.2.3 接收管理
        4.2.4 数据解析与存储
        4.2.5 数据查看
        4.2.6 数据导出
        4.2.7 数据库管理
        4.2.8 下位机管理
    4.3 监测数据展示
    4.4 小结
5 太阳能供电设备研究
    5.1 供电方案设计
    5.2 供电设备组件介绍
        5.2.1 锂离子电池
        5.2.2 太阳能电池板
        5.2.3 太阳能控制器
    5.3 实验测试
    5.4 升压设计
    5.5 电压预测研究
        5.5.1 回声状态网络简述
        5.5.2 数据描述及预测
        5.5.3 预测效果分析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与项目、获奖情况
致谢

(2)基于宽光谱的微试剂总氮水质在线监测仪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水质总氮检测设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顺序注射法研究现状
        1.2.2 光谱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检测原理及可行性研究
    2.1 检测技术分析
        2.1.1 宽光谱检测技术
        2.1.2 高温密闭消解技术
        2.1.3 顺序注射技术
        2.1.4 最小二乘法算法研究
    2.2 系统可行性研究
        2.2.1 试验条件
        2.2.2 消解池结构设计
        2.2.3 试验平台原理设计
        2.2.4 试验平台检测流程设计
        2.2.5 试验平台搭建
    2.3 实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样机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系统改进
    3.3 样机嵌入式设计
        3.3.1 硬件层设计
        3.3.2 中间层设计
        3.3.3 系统层设计
        3.3.4 应用层设计
    3.4 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样机机械结构设计
        3.4.1 外形尺寸设计
        3.4.2 空间布局设计
    3.5 样机平台原理设计
    3.6 系统集成与系统调试
        3.6.1 系统集成
        3.6.2 硬件调试
        3.6.3 软件程序调试
        3.6.4 整机功能调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标准工作曲线
    4.1 干扰因素排除
    4.2 算法模型
    4.3 工作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
    5.1 样机性能测试
    5.2 零点漂移测试
    5.3 量程漂移测试
    5.4 重复性误差测试
    5.5 国标法对比实验
    5.6 监测数据分析
    5.7 相关仪器参数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结论
    6.2 潜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水质传感器研究现状
        1.2.3 水质分层监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库水质分层特性调查与分析
    2.1 水库水质分层形成过程分析
    2.2 水库水质分层特性调查方案设计
        2.2.1 调查区概况
        2.2.2 水质分层特性调查方案
    2.3 样本采集与检测
        2.3.1 样本采集
        2.3.2 样本检测方法
        2.3.3 检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3.1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需求分析
    3.2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3.2.1 水质分层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3.2.2 供电技术研究
        3.2.3 稳定运行保障技术研究
    3.3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功能要求
    3.4 本章小结
4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研制
    4.1 全天候水质监测系统设计
        4.1.1 软件监测平台
        4.1.2 硬件传输设备
        4.1.3 传感器单元
        4.1.4 供电单元
    4.2 船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研发
        4.2.1 浮标平台
        4.2.2 监测船水下锚固结构
    4.3 岸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研发
        4.3.1 岸上平台
        4.3.2 水下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运行实践及数据分析
    5.1 装置运行实况
    5.2 运行状态分析
        5.2.1 传感器分层效果
        5.2.2 传感器组长期工作状态
        5.2.3 水面拉力与风速对应关系分析
        5.2.4 仪器工作温度分析
    5.3 西山水库水质分层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4)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物联网的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物联网、机器学习的水环境监测研究现状
        1.2.1 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环境监测方法研究
    1.3 农村区域水环境自动监测需求
        1.3.1 农村区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1.3.2 农村区域水环境自动监测需求分析
    1.4 农村水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1.4.1 水环境监测指标
        1.4.2 农村水环境监测指标类型及选取原则
        1.4.3 农村水环境自动监测指标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智慧水务背景下的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2.1 智慧水务总体架构设计
    2.2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设计
        2.2.1 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面临的潜在挑战
        2.2.2 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环境监测WSN建模与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3.1 农村区域水环境监测WSN结构设计
        3.1.1 水环境WSN部署策略
        3.1.2 水环境监测WSN覆盖要求
        3.1.3 面向农村区域水环境监测的WSN网络模型
    3.2 水环境监测WSN形式化建模与性能分析
        3.2.1 随机进程代数
        3.2.2 PEPA建模方法
        3.2.3 基于PEPA的水环境监测WSN建模与性能分析
    3.3 基于PEPA的ITS建模和工作流程评价
        3.3.1 ITS中的实时定位和路径规划系统及其工作流程
        3.3.2 ITS的PEPA建模
        3.3.3 系统参数设定
        3.3.4 性能指标提取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及方法研究
    4.1 基于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
        4.1.1 水环境监测终端
        4.1.2 TD-LTE基站
        4.1.3 水环境监控中心
        4.1.4 智能移动终端
        4.1.5 TD-LTE终端和卫星终端
    4.2 基于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5.1 水环境监测网络中的数据融合
    5.2 基于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
        5.2.1 最小二乘估计
        5.2.2 基于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模型
    5.3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递推最小二乘的前推和后推算法
        5.3.3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数据融合算法
        5.3.4 算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研究
    6.1 数据预处理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预处理
    6.2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单参数预测模型研究
        6.2.1 水质单参数时间序列预测
        6.2.2 LSTM神经网络
        6.2.3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及其工作流程
        6.2.4 实验仿真
        6.2.5 三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比较
    6.3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多参数预测模型研究
        6.3.1 水质多参数时间序列预测
        6.3.2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多参数预测模型
        6.3.3 实验仿真
        6.3.4 水质单参数预测模型与多参数预测模型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发光细菌在线监测水体污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光细菌监测水质生物毒性的原理和生物毒性结果的评价
    1.1 基本原理
    1.2 生物毒性结果的评价
2 发光细菌监测水质生物毒性的标准
3 在线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发光细菌法)在水质监测中应用
    3.1 在线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在地表水监测中的应用
    3.2 在线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在排水监测中的应用
    3.3 在线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在饮用水监测中的应用
    3.4 应急监测
4 发光细菌在线生物毒性监测仪研究现状
    4.1 性能指标
    4.2 仪器组成单元
    4.3 国内外主要仪器品牌型号
    4.4 发光细菌在线生物毒性监测仪的研究现状
        4.4.1 菌种制备技术发展
        4.4.2 菌种在线活化技术运用
        4.4.3 平行双通道技术的应用
        4.4.4 信息化技术
        4.4.5 移动式监测技术应用
        4.4.6 联合技术应用
5 展望

(7)原位光谱水质分析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水质监测系统
        1.2.2 基于光谱法的原位水质监测系统
        1.2.3 原位光谱水质分析方法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远程监控系统开发研究
    2.1 监控系统研究
    2.2 系统软件基础研究
        2.2.1 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2.2.2 数据库设计
        2.2.3 通信协议设计
    2.3 软件系统开发
        2.3.1 传感器模块采集程序开发
        2.3.2 无线传输系统软件开发
        2.3.3 服务器系统开发研究
    2.4 系统硬件整体架构
        2.4.1 光伏电源系统开发
        2.4.2 多光谱设备研究
        2.4.3 多参数设备研究
        2.4.4 监测平台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分析模型应用
    3.1 COD分析模型
    3.2 因子分析理论模型
    3.3 光谱似然度分析模型
    3.4 多水域水质参数因子分析
    3.5 多水域水质光谱似然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系统测试
        4.1.1 数据丢包率测试
        4.1.2 数据时效测试
    4.2 水质监测数据采集测试
        4.2.1 多参数设备校准及测试
        4.2.2 多参数设备数据采集
    4.3 敬业湖四季水质参数数据分析
    4.4 敬业湖光谱数据采集分析
        4.4.1 敬业湖四季光谱分析
        4.4.2 敬业湖结冰后变化分析
    4.5 水污染溯源模拟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掺硼金刚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2.1 Fenton氧化法
        1.2.2 超声氧化法
        1.2.3 臭氧氧化法
        1.2.4 湿式氧化法
        1.2.5 光催化氧化法
        1.2.6 电化学氧化法
    1.3 用于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碳素电极
        1.3.2 金属电极
        1.3.3 金属氧化物电极
        1.3.4 掺硼金刚石电极
    1.4 BDD的晶型结构与性质
        1.4.1 掺硼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1.4.2 掺硼金刚石的性质
    1.5 掺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1 掺硼金刚石的制备方法
        1.5.2 BDD复合材料烧结助剂的选择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与特色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复合电极的组装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仪
        2.4.2 显微拉曼光谱仪
        2.4.3 光学显微镜
        2.4.4 激光粒度仪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6 霍尔效应测量系统
        2.4.7 电化学工作站
    2.5 污水处理实验
        2.5.1 实验原料
        2.5.2 实验设备
        2.5.3 实验设计
        2.5.4 污水处理效果的评价手段
3 Al_3BC_3/BDD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DD微粉性能分析
        3.3.2 物相组成分析
        3.3.3 形貌与结构分析
        3.3.4 电学性能表征
        3.3.5 电化学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Ti C/BDD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组成分析
        4.3.2 形貌与结构分析
        4.3.3 电学性能表征
        4.3.4 电化学性能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BDD复合电极电化学氧化有机废水的研究
    5.1 引言
    5.2 Al_3BC_3/BDD复合电极处理有机废水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3 Ti C/BDD复合电极处理有机废水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BDD复合材料的工业化应用研究
    6.1 BDD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意义及设计思路
    6.2 BDD电极污水处理装置的组装与结构
    6.3 装置可实现功能
    6.4 装置污水处理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致谢

(9)广州港智慧港口评价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港口智慧化对比
        1.2.1 国外港口智慧化情况
        1.2.2. 国内港口智慧化情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智慧港口框架研究
    2.1 相关技术概述
        2.1.1 影响智慧港口的关键技术
        2.1.2 港口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2.2 智慧港口的定义与构成
        2.2.1 智慧的定义
        2.2.2 智慧港口的定义与内涵
        2.2.3 智慧港口的构成
    2.3 智慧港口的总体框架
        2.3.1 智慧港口的功能架构
        2.3.2 智慧港口的技术框架
第三章 智慧港口评价体系设计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 港口智慧化指标体系框架
    3.3 港口智慧化评价模型
        3.3.1. 评价方法选取
        3.3.2 评价模型建立
第四章 广州港建设智慧港口的现状与评价
    4.1 广州港发展现状概况
    4.2 广州港智慧化现状评价
        4.2.1 广州港智慧化现状评分
        4.2.2 广州港智慧化现状总结分析
第五章 广州港智慧港口方案设计与建设内容
    5.1 广州港智慧化评价体系指标需求分析
    5.2 方案设计
        5.2.1 建设思路
        5.2.2 设计原则
    5.3 广州港智慧港口建设重点内容
        5.3.1 基础设施与设备: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
        5.3.2 运营与管理:基于无人机测绘的港口堆场库存精确管理辅助系统
        5.3.3 信息服务:基于“互联网+”的集装箱物流信息平台
        5.3.4 物流服务:港口物流“一单制”无纸化网上营业厅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级指标的比较判断得分表和判断矩阵
附录2 广东省港口智慧化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3 评分标准
附录4 回收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和工程评估及技术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工程绩效评估研究进展
    1.4 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进展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研究
    2.1 技术集成与分析的思路及原则
        2.1.1 技术集成的思路
        2.1.2 技术集成的原则
    2.2 相关课题与示范工程
        2.2.1 “十一五”课题技术清单
        2.2.2 “十二五”课题技术清单
    2.3 技术成果及其表达方式
        2.3.1 常用技术的表达方式
        2.3.2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表达方式
    2.4 主要技术成果集成结果
        2.4.1 分类技术清单
        2.4.2 关键技术名片
    2.5 技术集成结果分析
        2.5.1 整体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2 专利类成果统计与分析
        2.5.3 城市面源系统评估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4 源头削减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5 过程控制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6 后端治理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综合评估
    3.1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3 评估指标体系的说明
    3.2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绩效评估方法
        3.2.1 传统TOPSIS法的原理与计算步骤
        3.2.2 熵权法赋权对传统TOPSIS法的优化
    3.3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概况及典型案例选择
        3.3.1 已建成示范工程概况
        3.3.2 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
        3.3.3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
        3.3.4 生态后端治理示范工程
    3.4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评价
        3.4.1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3.4.2 TOPSIS法计算贴近度
        3.4.3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太湖流域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1 太湖流域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2 太湖流域污染现状及治理进程
        4.2.1 流域水环境状况
        4.2.2 入湖(河)污染物总量现状
        4.2.3 面源污染物总量来源
        4.2.4 太湖流域城镇面源污染控制需求
        4.2.5 太湖流域有关水专项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已结课题研究内容
    4.3 老城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3.1 老城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3.2 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3.3 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3.4 太湖流域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4 已建城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4.1 已建城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4.2 已建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4.3 已建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4.4 太湖流域已建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5 在建/规划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5.1 在建/规划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5.2 在建/规划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5.3 规划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6 直排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6.1 直排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6.2 直排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6.3 直排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6.4 太湖流域直排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我国发明水污染自动监测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水质数据监测系统的采集与控制研究[D]. 徐显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宽光谱的微试剂总氮水质在线监测仪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壮.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研究[D]. 邹智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5]基于物联网的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D]. 刘萍. 扬州大学, 2020
  • [6]发光细菌在线监测水体污染研究进展[J]. 王颖,廖訚彧,欧阳莎莉,彭泓波,黄周洲,陈斌,廖倩文. 净水技术, 2020(09)
  • [7]原位光谱水质分析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李振德. 天津大学, 2020(02)
  • [8]掺硼金刚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珂皓. 郑州大学, 2020(02)
  • [9]广州港智慧港口评价与建设研究[D]. 黄祝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和工程评估及技术指导[D]. 周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我国发明水污染自动监测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