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未校准的相机构建 3D 模型

使用未校准的相机构建 3D 模型

一、用未定标相机构造三维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杜健森[1](2021)在《基于偏振成像的小尺度物体三维重建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维重建技术作为计算机视觉中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在社会生产生活如无人驾驶、医疗诊断、考古挖掘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其它三维重建技术相比,利用反射光偏振信息恢复目标物体三维模型的方法,能够使用低成本的设备完成高精度的成像任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从反射光的偏振特性与表面法线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一种利用漫反射光偏振信息恢复物体三维模型的方法。该方法结合双目视觉重建技术获取物体初始点云作为先验知识对有歧义的法线方位角进行校正,重建得到具有真实信息的三维模型。首先,本文研究了偏振三维重建的原理。从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以及菲涅耳公式出发,分析反射光的偏振特性;建立漫反射偏振三维重建的几何模型,研究目标物体偏振信息与表面法线的关系,分析利用漫反射光进行偏振三维重建存在的问题;探究基于梯度积分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法;搭建一套漫反射偏振三维重建实验系统对小尺度物体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利用偏振信息计算得到的法线方位角具有歧义的问题,本文提出双目视觉法线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双目视觉方法获取目标物体初始点云,计算得到目标物体法线先验信息,对有歧义的法线方位角进行校正。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用校正后的法线方位角能够重建得到准确的三维模型。然后,由于基于梯度积分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法只能恢复目标物体的相对深度,本文提出结合双目视觉技术获取的目标物体初始点云将相对深度转化为绝对深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中,三维模型计算数据和实际物体测量数据的相对误差小于10%,证明该方法能够恢复目标物体的真实信息,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基于漫反射偏振三维重建技术和双目视觉法线校正原理,结合实际的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利用偏振信息进行目标物体三维重建的应用系统。用户可以利用该系统获取目标物体的图像,根据具体物体调节偏振双目重建算法的参数,通过三维模型显示功能查看即时重建的结果。

单文龙[2](2019)在《倾斜摄影精细化三维模型构建及分析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获取速度快、建模周期短、承载信息丰富、可实施三维空间分析等特点,成为当今及未来重点发展的应用技术。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相关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模型优化、模型数据组织、模型深度分析应用等方面还存有一定的技术难点。一是由于影像数据采集质量导致的空洞现象,严重影响三维模型的完整度,不仅模型视觉效果较差,且难以对模型空洞区域进行数据关联与使用分析;二是倾斜摄影三维模型中地物与地面在数据结构层面为一个整体,难以要素化,为具体应用带来了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空洞识别与修补算法研究。在提取疑似空洞区域边界的基础上,研究一种缺陷性空洞自动识别与几何特征细节优化的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提取出的疑似空洞区域上下文和轮廓曲线进行自动检测,判断疑似空洞属于模型自身形状或结构特点,还是需要修补的缺陷性空洞,进而利用空洞区域周围特征点生成特征线构造空洞区域的基曲面,通过动态规划法对基曲面进行初步剖分得到一个粗糙的剖分结果,最后从空洞的边界向中心进行三角网细化和调整,改善网格的几何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恢复模型空洞区域的几何特征。(2)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结构设计。在分析现有三维GIS平台的数据结构解决方案基础上,结合应用需求分析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原则,在现有的三维数据结构基础上进行扩展定义,设计符合三维数据高效浏览、数据编辑和数据分析的数据结构,实现倾斜摄影三维模型与手工建模模型、三维激光扫描仪点云数据、矢量数据、平面二维数据以及在线数据服务加载到同一场景中浏览使用。(3)基于Cesium三维GIS应用框架开发。设计开发基于Cesium框架的三维GIS应用平台,该平台封装多个行业对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公共操作模块,目的是通过解决多平台同一个需求重复编码问题,降低代码耦合性,增强系统兼容性,达到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在智慧交通、智能房管、管线规划、环保监测等领域提供服务。

漆丽君[3](2017)在《基于未标定相机双目视觉的3D重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未标定相机双目视觉的3D重构技术就是利用双目视觉测量原理,使用处于不同位置的参数未知的两相机或同一相机经旋转、平移拍摄同一场景,获取同一场景的两幅图像,根据两图像的视差来建立场景的三维模型。由于成像设备具有价格低廉,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基于双目视觉的3D重构技术已经成为三维重构的重要研究方法。如何正确标定相机、提高图像匹配的精度、精确估计基础矩阵、求解精确的空间三维点坐标,是其中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本文针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了相机的标定方法。针对标准测试图像,运用基于灭点的相机标定法,利用Hough变换,就可以在无需知道相机的运动姿态和相关参数的情况下实现相机的标定;针对自拍摄图像,采用张氏平面模板标定法,运用标定模板,提高了标定精度。其次,比较SIFT算法和SURF算法的性能,在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从匹配点成功对数方面考虑,采用SIFT算法作为后续工作的研究基础,提出一种改进的误匹配剔除方法。在求取基础矩阵之前,剔除一些明显的误匹配点对,提高了基础矩阵的求解精度。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础矩阵鲁棒性估计方法,该方法结合RANSAC算法与M-Estimator估计算法的优点,能够更加精确的估计基础矩阵,使用估计结果约束匹配点对,再次剔除误匹配点对,提高了特征点对的匹配精度。最后,采用运动恢复的方法,结合相机内参与基础矩阵,恢复相机的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针对标准测试图像,求解空间三维点坐标,根据场景深度一致性,剔除严重偏离主场景的匹配点对;为更清晰的表达场景几何结构信息,对空间三维点进行三角剖分;为恢复具有真实感的三维场景,利用OpenGL实现纹理贴图。为了验证算法的通用性,针对自拍摄图像,完成上述过程,实现了对自拍摄场景的有效恢复。对三维模型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三维重构算法可靠。

王青[4](2017)在《线阵摆扫式热红外相机几何定标研究》文中指出高分辨率热红外遥感影像能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测量地表温度,与传统的低分辨率热红外影像相比,高分辨率影像具有信息量显着增加、目标温度及几何结构更加明显等特点。为采集到大幅宽的高分辨率热红外影像,热红外相机采用线阵CCD摆扫方式对地成像。几何定标是实现热红外影像高精度定位和获取高几何质量影像的关键技术,为充分发挥高分辨率热红外影像的应用效能提供保证。论文分析了摆扫运动引入的误差,指出了成像开始时刻、行积分时间、成像开始角度、行摆扫角速度是摆扫成像几何定标的关键。根据等时间间隔摆扫特性,标定成像开始时刻和行积分时间,消除了由线阵摆扫时统不一致造成的模型的不稳定问题;采用摆扫角度分段方法,标定成像开始角度、行摆扫角速度,克服了由线阵摆扫角度不均匀造成模型的低精度问题。采用探元直方图匹配法进行辐射定标,提高原始热红外影像的质量;采用最小二乘互相关匹配法将热红外影像与控制影像进行配准,获取控制点并求取定标参数。针对中国第一颗搭载高空间分辨率热红外相机的卫星遥感14号,利用河南安阳的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对遥感14号热红外影像进行几何定标,利用山西太原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控制点平面定位精度优于30个像素,带控制点平面定位精度优于1个像素。

独文惠[5](2014)在《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找矿信息提取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矿产资源勘查和资源评价中,尤其是在地质成矿信息提取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在国内外地质找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运用高中低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分区域、矿集区、矿床三个尺度,进行了构造、蚀变、岩性、矿物等地质找矿信息提取及其分析评价与应用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区域尺度,在东南亚重要成矿区带金铜矿床多元多尺度地学空间数据库基础上,以缅甸铜金矿为例,利用ETM+遥感影像,采用比值法,阈值分割和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了羟基、铁染蚀变信息;对DEM和ETM+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后提取了与铜金矿化有关的线环构造。基于GIS平台,结合地质背景,利用证据权和分形方法整合地质、矿产、遥感等信息,圈定1 1个成矿远景区,并且以Hyperion矿物填图结果进行辅助分析。最后,采用现代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系统建立了缅甸研究区的地质矿产数据库,为企业“走出去”与政府决策提供了基础地质矿产资料。(2)矿集区尺度,以新疆哈密红海一带铜锌多金属矿集区为例,结合研究区成矿模式,基于ETM+、ASTER、资源三号三种不同层次的遥感数据,提取了矿集区尺度的蚀变信息、岩性、构造等遥感地质找矿信息,并对提取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与应用,结果表明:ETM+数据的羟基、铁染蚀变信息与区域的构造格架、矿点、赋矿地层、负地形的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基于ASTER数据提取的高岭土化、青磐岩化、褐铁矿化、硅化、钾化、碳酸盐化蚀变信息有较好的分带性分布特征,和区域线性构造、环形构造、野外验证的矿化点的分布密切相关;基于资源三号数据进行了构造与岩性的解译,岩性的分布与已有地质资料、野外采样点信息基本一致,岩性界线的展布与矿集区的线环构造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为矿床尺度遥感地质找矿奠定了基础。(3)矿床尺度,针对红石-梅岭矿区、红山矿区、红海矿区,基于ASTER数据提取了 6种蚀变信息,经分析可知矿区尺度蚀变信息具有明显分带性分布特征,红石-梅岭、红山、红海矿区位于蚀变分带的核心部位,蚀变分带核心部位可以作为以后找矿的有利位置;基于Hyperion数据进行矿物填图获取了13种矿物类型与分布特征,与相应野外验证点信息基本一致;基于资源三号高分影像进行构造、岩性进行解译,与矿区的地质背景相符,深化了研究区大比例尺遥感地质调查。(4)初步总结了一套可重复的基于高中低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应用于多尺度研究区的遥感地质找矿信息提取的技术流程和快速有效的遥感地质找矿模式。

张凡[6](2013)在《耀州陶瓷的信息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古至今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遗址是目前我国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序列性最强的古窑遗址。耀州窑因其窑址坐落在陕西耀州而得名,它以青瓷釉色青翠、釉质细润,釉色深浅多变和高超的花纹装饰工艺、丰富的装饰题材而称霸于北方,传承达800年之久。毫无疑问,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陶瓷文化属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可接触遗产”和“不可接触遗产”及其相关信息。本文以信息可视化为基础和前提,从设计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耀州窑陶瓷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出耀州陶瓷信息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以及几种合理实用的数字建模技术和绘制方法。最后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陶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总结出的方法与技术对其进行建模重构并纹理映射,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从耀州窑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艺术与审美特征、当代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时期耀州窑所体现出的陶瓷艺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2)研究了耀州窑陶瓷信息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将耀州窑陶瓷文化遗产数字化,获得陶瓷的三维曲面模型,再将曲面模型导入正向设计软件如Pro/E中,参考已重建的曲面模型的数据,建构陶瓷的CAD实体模型。3)研究了数字化建模技术和绘制方法。常用的建模方法分为三种:基于几何造型的三维建模技术。测量陶瓷的尺寸特征后,在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中如3dsMax、Pro/E等,添加拉伸或旋转命令再加上对点的操作可制作出陶瓷的三维曲面模型。三维扫描仪建模技术。分析了运用VIVID910进行陶瓷模型构建的过程。基于三维扫描仪VIVID910的性能参数、测量方法制定扫描方案并进行陶瓷的数据获取,对陶瓷模型进行点云拼合以及点云处理,最后利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完成了陶瓷的曲面重构。基于数码图像的三维建模技术。通过数码照相机对陶瓷进行拍摄,将获取的数码相片导入图像建模软件Imagemodeler中完成相机模型的标定,并从数码相片中提取特征点,依据立体视觉匹配算法在其它视角的照片中提取出相对应的特征点,根据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知识完成陶瓷的三维网格模型的重建。综合运用Imagemodeler软件、Zbrush软件、3dsMax、Pro/E等软件,结合了正向设计和逆向工程思想完成了陶瓷的CAD模型重建,最终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可靠的陶瓷的数字化模型。4)以具有耀州窑文化特色的爵杯为例,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利用数码图像建模技术对陶瓷进行CAD模型重构的过程。

彭亚丽[7](2013)在《三维重建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如何从不知道相机参数的情况下获得的图像序列,即非标定图像序列中重建出三维物体,对其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特别是基于正投影和针孔模型下的射影重建、仿射重建、相机标定和非刚体的三维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传统重建方法针对已标定的图像序列进行的,由于该方法要求事先对相机进行标定,因此在图像获取过程中,不能对相机进行调焦,导致实用性较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了在相机参数未知的情况下,研究如何从非标定图像序列中重建出三维物体结构及其运动。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一种基于1维子空间的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假设相机为正投影模型,利用三维空间结构点所构成的行向量生成的子空间和由所有的图像点构成的子空间是同一子空间,同时,该子空间中的任何基底都可以为一个重建结果的特性,这样该子空间可由第1幅图像和另一个行向量组成,并线性地求取该行向量。2. 在正投影模型下,针对去除中心化影响后的图像点,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3维子空间和秩3约束的遮挡点恢复方法。基于3维子空间约束的遮挡点恢复方法利用三维空间结构点构成生成的子空间与所有的图像点生成的子空间属于同一子空间的特性,构造了一个线性迭代算法,经多次迭代可求得遮挡点的真实位置。基于秩3约束的遮挡点恢复方法利用所有图像特征点构成的矩阵秩为3的特性,利用向量在其正交补空间上的投影为零向量的性质,求到遮挡点的初步位置,再代替图像中的遮挡点,经过多次循环后,最后可以精确地求到遮挡点的真实位置。3.利用所有未去除中心化影响的图像点组成一个秩4矩阵的特性,提出了一种能够处理遮挡点的基于正交补空间的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将图像两两组合,并删除同组中的遮挡点,利用删除遮挡点后的图像组生成的正交补空间之和等于三维空间结构点生成的正交补空间的特性,线性地求解该线性子空间,完成射影重建,利用空间结构点的约束,过渡到仿射重建,最后利用正投影模型约束,过渡到欧氏重建。该方法的优点(1)重建过程是线性的,克服了现有迭代方法需要较好初值的缺点;(2)将所有的图像及可见图像点都平等地看待。4.提出了基于组织进化的遮挡点恢复方法,该方法利用未去除中心化影响的所有图像点构成的矩阵秩为4的特性,将遮挡点当作变量,建立遮挡点恢复的目标函数;然后利用组织进化算法对遮挡点进行全局搜索,将搜索的值作为遮挡点的位置,再利用所构造的目标函数对种群中的个体进行评价。经过多代进化,最后取最优值作为遮挡点的位置。5.在针孔模型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秩4约束的遮挡点恢复方法,该方法利用所有图像点及深度因子构成的矩阵秩为4及向量在其正交补空间上的投影为零向量的性质,求到遮挡点的初步位置及深度因子,再代替图像中的遮挡点,经过多次循环后,最后可以精确地求到遮挡点的真实位置。6.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中的互相垂直的两对平行线来实现相机的自标定,该方法利用模约束可以提供一个方程,及图像中的两对互相垂直的平行线可以提供两个线性方程的特性,利用两幅图像就可以实现相机的自标定。且该标定方法在求解过程中是准线性的。7.为了从非标定图像序列中重建出三维非刚体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因式分解的三维非刚体重建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秩的约束,线性迭代的求解图像点的深度,然后利用因式分解,求到相差一个变换矩阵的重建,再利用投影矩阵的约束关系,线性地求解出该变换矩阵,完成到欧氏重建的过渡。

康来[8](2013)在《基于图像点特征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二维(Two-dimensional,2D)图像中重建场景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几何结构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基本研究课题。尽管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经经历了数十年,近年来仍不断涌现出许多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的新成果,这表明该课题仍然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热门研究方向。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是图像获取的逆过程,其本质是从二维图像观察中估计全部(或者部分)相机参数以及场景点的三维坐标。由于图像数据不可避免的受噪声和外点(Outlier)的干扰,使得上述逆过程面临诸多挑战。本论文关注基于图像点特征的、没有任何场景先验知识的三维重建问题,深入研究从两视图到多视图、从陆上到水下环境等四类典型的三维重建问题的建模及求解方法。本论文旨在提高三维重建算法的鲁棒性、精度和效率,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概括如下:将非定标两视图三维重建问题转化为一个新的、鲁棒的带约束优化问题,该带约束优化问题综合考虑了图像噪声、外点以及两视图三维重建中的含糊性等因素。提出一个基于改进的ε约束自适应差分进化(ε ConstrainedAdap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εADE)方法的混合优化框架对上述问题有效求解。该混合优化框架中提出了新的、具有几何意义的操作算子,使得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能均明显提升,且三维重建精度显着优于现有方法;提出一种混合优化框架下基于最优内点选取和三维结构求精的、鲁棒的多视图二范数(L2)三角化方法。本文推导了对极转移(Epipolar Transfer)协方差矩阵的解析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残差一致性(Residual-consensus)的图像噪声强度估计,为图像观察内点的选取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提出了两种三维结构误差边界计算方法,极大的缩小了三维结构求精的搜索范围。与同类最新算法相比,本文三角化方法可获得包含更多三维点的、更加精确的三维结构,并提高了大规模实验数据的处理效率;对于水下成像系统,由于相机与被观察物体处于不同的介质(空气、水)中,当光线通过不同介质的交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从而导致图像折射变形(Refractive Distortion)。针对包含两个相机(每个相机均放置在单独的、有透明平面窗口的防水外壳中)的一般水下成像系统,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折射相机模型(Refractive Camera Model)的水下两视图三维重建方法。上述方法首次实现了无需定标物的高精度水下两视图三维重建;本文首次对折射变形对基于传统透视相机模型的水下多视图三维重建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系统、定量的实验研究。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非常实用、但尚未在学术界引起广泛注意的事实,即当成像系统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透视相机模型结合镜头径向畸变(Lens Radial Distortion)矫正和焦距调节,可以有效消除折射变形对多视图水下三维重建的影响。上述研究为水下三维成像系统参数的选择,以及基于透视相机模型的多视图水下三维重建方法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个可以提升基于图像点特征的三维重建质量的新方法。本文方法理论的正确性和应用的可行性均在完整的三维重建系统中进行了广泛的实验验证,其性能的优越性在与最新相关方法的对比中得到了印证。

陈京,袁保宗,苗振江,唐晓芳[9](2012)在《多视点中固定焦距值的全局优化求解》文中研究指明相机标定是从二维图像获取三维信息的必要步骤,本文讨论了多视点图像中固定焦距的自标定问题.在绝对对偶二次曲面的成像方程基础上,把固定焦距作为独立未知量纳入到目标函数中,构造了带约束的多项式极值问题,其中约束条件既反映了绝对对偶二次曲面自身具有的代数性质,又包含了可成像的Cheirality约束.求解上述优化问题时,传统的建立在梯度计算基础上的优化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值,本文则通过使用基于LMI松弛的优化方法获得了焦距的全局最优解.合成数据和真实图像实验均表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计算时间快和鲁棒性好的优点.

万艳丽[10](2012)在《多尺度多视点密集点云重构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中图像数据库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利用网上提供的图像资源构建各种真实场景的模型,这也使得三维建模变得更加有意义。但是互联网上的图像来源不同,再加上外界噪音和遮挡因素的影响,使得既使是对同一场景拍摄的图像也具有显着的差异。因此,网络中的图像资源给三维建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重建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本文以基于互联网图像资源实现户外开放性场景的多目重构为研究背景,紧紧围绕重建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在深入的学习和分析现有的相关文献和算法的基础上在下面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提出一个新的结合灰度信息和颜色信息的局部不变描述符HRCRD的构建方法。该描述符由基于灰度Haar小波响应构建的子描述符和基于颜色比率不变模型构建的子描述符组成。其中对所提出的颜色比率不变模型,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均证明了在视点变化、光照方向变化、光照强度变化和光照颜色变化等各种变化条件下能保持较好的不变性。HRCRD描述符不仅具有较快的描述速度,而且提高了现有描述符的独特性和鲁棒性。2)提出一种新的匹配代价函数,它基于颜色分量、方向分量和距离分量对传统的匹配代价函数进行加权,大大降低误匹配率。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仿射变换优化模型的密集匹配算法,结合新的匹配代价函数,使传统的基于支持窗的密集匹配算法适用于宽基线图像的情况,且使密集匹配的精度达到亚像素级。3)针对互联网图像间尺度和基线对自定标算法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邻域视图选择方案的匹配点跟踪算法,使准密集匹配点在每个图像对应的邻域视图中快速精确的跟踪;针对参数优化过程中,由于输入图像的个数和3D点的个数较多致使全局优化开销变得非常大,甚至可能优化失败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两层迭代优化算法。内层迭代对相机参数和3D准密集点参数采用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优化策略。外层迭代基于重投影误差对外点进行剔除,降低外点对定标精度的影响。本文在多组图像集中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验证,表明提出的两层迭代算法不但可以获得较密集的3D点云,而且比传统的全局优化算法获得更好的精度。4)针对互联网中的图像具有规模大、尺度范围大、分辨率高低不同等特点,提出将输入图像分级分组和视图选择:场景级图像预分组、图像级视图选择以及点级视图选择,面向重构中不同阶段的问题,较高效地组织图像。其中场景级预分组算法首先采用全局GIST特征对图像粗分组,剔除不必要的分组;然后采用局部HRCRD特征和两视图几何约束对分组进一步求精(筛选和合并),剔除组内具有较低相关性的图像并根据不同的视点范围和尺度范围对图像进行组内再分组(细化),有效的组织图像。在以上各部分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多视点多尺度三维密集点云重构系统,将前面提出的算法集成到统一的平台。通过实验证明,该系统既可以实现户外多尺度场景的密集点云重构,也可以实现单一尺度场景的密集点云重构。

二、用未定标相机构造三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未定标相机构造三维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偏振成像的小尺度物体三维重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偏振三维成像基本原理
    2.1 光的反射和折射
        2.1.1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2.1.2 菲涅耳公式
        2.1.3 反射光能量分析
        2.1.4 反射光成分分析
    2.2 光的偏振特征及表示方法
        2.2.1 光的偏振特性
        2.2.2 偏振态的表示方法
    2.3 偏振三维成像原理
        2.3.1 偏振三维成像几何模型
        2.3.2 方位角获取方法分析
        2.3.3 天顶角获取方法分析
        2.3.4 基于梯度积分技术的三维模型重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漫反射偏振三维重建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漫反射偏振三维成像实验系统与实验步骤
        3.1.1 实验系统
        3.1.2 实验步骤
    3.2 漫反射偏振三维成像实验过程分析
        3.2.1 获取偏振图像
        3.2.2 求取偏振度和方位角
        3.2.3 求取天顶角
        3.2.4 目标物体表面重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目视觉的法线校正与实验结果分析
    4.1 双目视觉获取目标物体初始点云
        4.1.1 双目视觉基本原理
        4.1.2 双目视觉实验分析
        4.1.3 双目视觉点云优化
    4.2 基于双目视觉的法线校正
        4.2.1 法线校正原理
        4.2.2 法线校正实验分析
        4.2.3 关于偏振双目实验的分析
    4.3 基于双目视觉的真实三维信息恢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漫反射偏振和双目视觉的三维重建应用系统
    5.1 需求分析
    5.2 开发环境
    5.3 系统设计
        5.3.1 三维模型重建模块
        5.3.2 三维模型处理模块
        5.3.3 图像获取模块
        5.3.4 应用界面模块
    5.4 系统实现
        5.4.1 三维重建模块
        5.4.2 三维模型处理模块
        5.4.3 图像获取模块
        5.4.4 应用界面模块
    5.5 系统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倾斜摄影精细化三维模型构建及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模型空洞修补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三维数据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及三维模型构建技术
    2.1 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组成
        2.1.1 航空摄影测量飞行器
        2.1.2 多角度图像传感器
        2.1.3 地面控制系统、图像处理工作站
    2.2 倾斜摄影多视图三维重建原理
        2.2.1 图像三维重建的几何表示
        2.2.2 两视图几何关系及其基本矩阵估计
        2.2.3 图像特征点检测与匹配
        2.2.4 非定标视图三维重建建模流程
    2.3 倾斜摄影三维建模解决方案
        2.3.1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获取
        2.3.2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处理
        2.3.3 数据优化
第三章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空洞识别与修补算法研究
    3.1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空洞成因及分类
        3.1.1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空洞的成因
        3.1.2 空洞的分类
    3.2 三维网格数据结构表示
        3.2.1 三角网格的数学表示
        3.2.2 三角网格的拓扑表示
        3.2.3 三角网格的物理表示
    3.3 三维模型缺陷空洞识别算法
        3.3.1 三维模型空洞上下文检测算法
        3.3.2 三维模型空洞轮廓检测算法
    3.4 三维模型空洞区域特征线的检测与匹配算法
        3.4.1 特征线的检测
        3.4.2 特征线的匹配
    3.5 动态规划法构造空洞区域曲面
    3.6 三维模型空洞网格细化与几何特征调整
        3.6.1 三维模型空洞网格细化
        3.6.2 三维模型空洞网格几何特征调整
    3.7 实验与分析
第四章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结构设计
    4.1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
        4.1.1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
        4.1.2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需求矛盾
    4.2 3D TILES的数据结构及存在问题
        4.2.1 3D Tiles的数据结构
        4.2.2 3D Tiles的数据结构存在问题
    4.3 倾斜三维数据结构的逻辑设计
    4.4 倾斜三维数据结构的物理设计
        4.4.1 描述文件
        4.4.2 索引树文件
        4.4.3 数据文件
        4.4.4 属性文件
第五章 基于CESIUM三维GIS通用框架开发
    5.1 需求分析
    5.2 总体架构设计
    5.3 基础功能开发
        5.3.1 系统通用配置管理
        5.3.2 图层管理
        5.3.3 地图数据管理
        5.3.4 数据源类型管理
    5.4 核心功能开发
    5.5 模型三维分析功能开发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基于未标定相机双目视觉的3D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双目视觉三维重构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相机标定的研究现状
        1.2.2 图像匹配的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目视觉三维重构的理论基础
    2.1 相机透视投影模型
        2.1.1 四个坐标系的概念及转换关系
        2.1.2 线性相机模型
    2.2 双目视觉
        2.2.1 双目视觉三维测量原理及数学模型
        2.2.2 对极几何
    2.3 三维重构系统的重构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机标定的研究与实现
    3.1 常见的相机标定方法
    3.2 基于灭点的相机自标定方法
        3.2.1 灭点求解相机内参数原理
        3.2.2 Hough变换提取直线
        3.2.3 基于灭点的相机自标定结果
    3.3 张氏平面模板标定法
        3.3.1 透视投影矩阵的获取
        3.3.2 相机参数的获取
        3.3.3 相机标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像特征提取与特征匹配
    4.1 图像特征提取
        4.1.1 SIFT特征提取
        4.1.2 SURF特征提取
        4.1.3 SIFT算法与SURF算法特征提取实验结果比较
    4.2 SIFT图像匹配
        4.2.1 图像匹配的约束准则
        4.2.2 常用的匹配方法
        4.2.3 一种改进的误匹配剔除策略
        4.2.4 匹配策略评估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像间基础矩阵的求解
    5.1 基础矩阵
    5.2 基础矩阵公式推导
    5.3 常用的基础矩阵的估计算法
        5.3.1 线性方法
        5.3.2 迭代方法
        5.3.3 鲁棒方法
    5.4 RANSAC基础矩阵估计方法的改进及性能评价
        5.4.1 RANSAC基础矩阵估计方法的改进
        5.4.2 改进的RANSAC基础矩阵估计方法的性能评价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维重构
    6.1 基础矩阵与相机内部参数恢复相机外部参数
    6.2 空间点三维坐标的求解
    6.3 标准测试图像实验结果
        6.3.1 剔除严重偏离主场景的匹配点对
        6.3.2 三角剖分
    6.4 三维模型真实感恢复
    6.5 自拍摄图像三维重建
        6.5.1 SIFT初始匹配与误匹配剔除
        6.5.2 基础矩阵求解与误匹配再剔除
        6.5.3 建立自拍摄图像三维模型
    6.6 模型精度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线阵摆扫式热红外相机几何定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红外影像辐射增强研究
        1.2.2 摆扫式相机成像模型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遥感14号卫星特征与几何模型
    2.1 遥感14号卫星
    2.2 卫星影像成像几何模型
        2.2.1 卫星轨道和姿态模型
        2.2.2 坐标系统及坐标转换
        2.2.3 外定向
        2.2.4 内定向
    2.3 线阵摆扫式热红外相机成像原理
        2.3.1 线阵摆扫扫描镜及摆动机制
        2.3.2 线阵TDICCD探测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14号热红外影像辐射增强
    3.1 热红外影像辐射增强概述
    3.2 非均匀性及盲元产生机理
        3.2.1 非均匀性产生机理
        3.2.2 盲元产生机理
    3.3 热红外影像辐射增强方法
        3.3.1 矩匹配法
        3.3.2 探元直方图匹配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遥感14号线阵摆扫式热红外相机几何定标
    4.1 摆扫误差分析和摆扫特性
        4.1.1 摆扫误差分析
        4.1.2 等时间间隔和不等角的摆扫特性
        4.1.3 不等角度摆扫特性
    4.2 线阵摆扫式相机几何定标的严密成像几何模型
        4.2.1 线阵摆扫时间参数标定
        4.2.2 线阵摆扫角度参数标定
        4.2.3 线阵摆扫成像几何模型
    4.3 热红外影像与可见光影像匹配
        4.3.1 SURF特征匹配
        4.3.2 最小二乘互相关匹配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何定标试验与分析
    5.1 验证数据及试验方案
    5.2 热红外影像辐射增强试验
    5.3 热红外影像与可见光影匹配试验
    5.4 线阵摆扫热红外相机几何定标试验
        5.4.1 外定标试验及分析
        5.4.2 摆扫定标试验及分析
        5.4.3 内定标试验及分析
    5.5 线阵摆扫热红外相机几何定标验证试验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找矿信息提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遥感找矿信息提取的研究现状
        1.3.1 遥感构造信息提取
        1.3.2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1.3.3 高光谱矿物信息提取
        1.3.4 遥感岩性信息提取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安排与主要成果
        1.5.1 研究安排
        1.5.2 主要成果
第2章 遥感数据源及找矿信息提取
    2.1 遥感构造信息提取
        2.1.1 遥感构造解译原则与方法
        2.1.2 遥感地质构造解译标志建立
    2.2 ETM+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2.2.1 ETM+数据源
        2.2.2 ETM+数据预处理
        2.2.3 ETM+蚀变信息提取的理论基础
        2.2.4 ETM+蚀变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
    2.3 ASTER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2.3.1 ASTER数据源
        2.3.2 ASTER数据预处理
        2.3.3 ASTER蚀变信息提取的理论基础
        2.3.4 ASTER蚀变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
    2.4 Hyperion高光谱数据矿物填图
        2.4.1 Hyperion高光谱数据源
        2.4.2 Hyperion高光谱数据预处理
        2.4.3 Hyperion高光谱矿物填图的理论基础
        2.4.4 Hyperion高光谱矿物填图的技术方法
    2.5 资源三号卫星高分数据找矿信息提取
        2.5.1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高分数据源
        2.5.2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高分数据的预处理
        2.5.3 资源三号高分数据地质找矿信息提取
第3章 区域尺度遥感找矿信息提取
    3.1 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地层
        3.1.3 构造
        3.1.4 岩浆岩
        3.1.5 矿产
    3.2 地学致矿信息的提取
        3.2.1 成矿有利地层
        3.2.2 遥感构造信息
        3.2.3 遥感蚀变信息
    3.3 成矿远景区的划分与分析
        3.3.1 证据权法
        3.3.2 基于C-A多重分形方法的成矿预测
        3.3.3 成矿远景区的分析与评价
        3.3.4 编制成矿规律图
    3.4 Hyperion矿物填图
    3.5 缅甸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
        3.5.1 建设地质矿产数据库的目的与意义
        3.5.2 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方案与标准
        3.5.3 缅甸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设
    3.6 区域尺度解译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4章 矿集区尺度遥感找矿信息提取
    4.1 矿集区地质背景
        4.1.1 地层
        4.1.2 侵入岩
        4.1.3 火山岩
        4.1.4 构造
    4.2 基于ETM+影像的蚀变信息提取
        4.2.1 羟基、铁染蚀变信息提取
        4.2.2 蚀变信息分析与评价
    4.3 基于ASTER影像的蚀变信息提取
        4.3.1 高岭土化蚀变信息提取
        4.3.2 青磐岩化蚀变信息提取
        4.3.3 褐铁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4.3.4 硅化蚀变信息提取
        4.3.5 碳酸盐化蚀变信息提取
        4.3.6 钾化蚀变信息提取
        4.3.7 遥感蚀变信息分布特征及评价
    4.4 基于资源三号高分影像的地质找矿信息提取
        4.4.1 新疆哈密资源三号高分卫星影像构造信息提取
        4.4.2 新疆哈密资源三号高分卫星影岩性信息提取
    4.5 矿集区尺度解译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5章 矿床尺度遥感找矿信息提取
    5.1 新疆哈密矿床地质背景
        5.1.1 梅岭矿床地质背景
        5.1.2 红石矿床地质背景
        5.1.3 红海矿床地质背景
        5.1.4 红山矿床地质背景
    5.2 ASTER蚀变信息提取结果分析
    5.3 Hyperion数据矿物信息提取与分析
        5.3.1 Hyperion数据矿物填图
        5.3.2 填图结果分析与评价
    5.4 资源三号高分影像构造、岩性解译与分析
        5.4.1 红石-梅岭矿区岩性与构造解译
        5.4.2 红海矿区岩性与构造解译
        5.4.3 红山矿区岩性与构造解译
    5.5 矿床尺度解译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6.1.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1.2 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耀州陶瓷的信息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耀州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2.2 基于信息可视化的耀州窑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1.3 论文内容组织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2 耀州窑陶瓷的特征研究
    2.1 耀州窑陶瓷的造型特征
        2.1.1 几何形体类
        2.1.2 非几何形体类
    2.2 耀州窑陶瓷纹饰特征
        2.2.1 植物类
        2.2.2 动物类
        2.2.3 人物类
        2.2.4 其他类
    2.3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2.4 耀州窑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信息可视化理论及其在耀州窑瓷器保护中的可运用范围
    3.1 信息可视化理论
    3.2 信息可视化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
    3.3 目前信息可视化的应用领域
    3.4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
    3.5 信息可视化在耀州窑陶瓷保护中的可运用范围
    3.6 本章小结
4 耀州窑陶瓷数字化建模技术和绘制方法研究
    4.1 数字化建模形式及应用
        4.1.1 一维信息建模
        4.1.2 二维信息建模
        4.1.3 三维信息建模
    4.2 三维建模技术常用方法及特点
        4.2.1 基于几何造型的建模技术及实现方法
        4.2.2 利用三维扫描仪建模及实现方法
        4.2.3 基于图像的物体模型的构建
    4.3 物体表面纹理映射
        4.3.1 用专业软件对物体模型进行颜色处理
        4.3.2 用专门的扫描仪获取物体信息
        4.3.3 纹理映射模型构建方法
    4.4 适用于耀州窑瓷器的数字化建模技术及绘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像建模技术的耀州窑陶瓷三维模型重现
    5.1 数码相机标定研究
        5.1.1 标定的定义
        5.1.2 标定方法的探究
        5.1.3 佳能数码相机标定实验
    5.2 立体匹配算法和特征提取
        5.2.1 立体匹配基础理论
        5.2.2 立体匹配算法研究
        5.2.3 爵杯表面特征点的选取规律
    5.3 基于特征点的三维网格模型重建
        5.3.1 特征点重建算法的研究
        5.3.2 爵杯特征点的数据处理
        5.3.3 爵杯三维网格模型重建
    5.4 基于 ZBRUSH 的爵杯造型雕饰流程
    5.5 基于 pro/e 的爵杯重新造型
        5.5.1 爵杯曲面模型重建
        5.5.2 爵杯 CAD 实体模型重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及成果
    6.2 创新点
    6.3 尚待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三维重建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三维视觉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射影几何基础及相机模型
    2.1 射影几何基本概念
        2.1.1 二维射影平面
        2.1.2 三维空间
    2.2 相机模型
        2.2.1 正投影模型
        2.2.2 针孔模型
第三章 正投影模型下的三维重建
    3.1 引言
    3.2 基于子空间的描述
    3.3 仿射重建到欧氏重建的过渡
    3.4 基于1维子空间的三维重建
        3.4.1 基于1维子空间重建
        3.4.2 算法流程
        3.4.3 模拟与真实图像实验
    3.5 基于秩1的三维重建方法
        3.5.1 基于秩1的三维重建
        3.5.2 算法流程
        3.5.3 模拟与真实图像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投影模型下的遮挡点恢复
    4.1 引言
    4.2 基于3维子空间约束的遮挡点恢复方法
        4.2.1 三维子空间描述
        4.2.2 遮挡点恢复方法
        4.2.3 算法流程
        4.2.4 模拟与真实图像实验
    4.3 基于秩3约束的遮挡点恢复方法
        4.3.1 秩3约束的遮挡点恢复
        4.3.2 算法流程
        4.3.3 模拟与真实图像实验
    4.4 存在遮挡的基于正交补空间三维重建方法
        4.4.1 基于子空间的描述
        4.4.2 线性子空间的求解
        4.4.3 射影重建到欧氏重建
        4.4.4 算法流程
        4.4.5 实验
    4.5 基于组织进化的遮挡点恢复算法
        4.5.1 组织协同进化算法
        4.5.2 基于组织进化的遮挡点恢复算法
        4.5.3 基于组织进化的遮挡点恢复
        4.5.4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孔模型下的射影重建
    5.1 引言
    5.2 射影重建的描述
    5.3 基于秩1的射影重建
        5.3.1 算法描述
        5.3.2 算法流程
        5.3.3 实验
    5.4 基于秩4约束的遮挡点恢复方法
        5.4.1 视觉系统模型
        5.4.2 求取遮挡点位置
        5.4.3 算法流程
        5.4.4 模拟与真实图像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相机内参的标定
    6.1 引言
    6.2 相机自标定的分层算法
    6.3 基于绝对二次曲面的相机自标定算法
    6.4 单应性矩阵
    6.5 模约束
    6.6 基于二对互相垂直平行线的自标定
    6.7 算法流程
    6.8 模拟与真实图像实验
        6.8.1 模拟实验
        6.8.2 真实图像实验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刚体的三维重建
    7.1 引言
    7.2 相机模型及投影矩阵
    7.3 深度因子的求解
    7.4 欧氏重建
    7.5 算法流程
    7.6 实验
        7.6.1 仿真实验
        7.6.2 真实实验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致谢

(8)基于图像点特征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像特征点对应
        1.2.2 稀疏三维重建
        1.2.3 多视图立体
        1.2.4 水下三维重建
        1.2.5 视图几何中常用的优化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基于图像点特征的三维重建基本理论
    2.1 射影空间及相机模型
        2.1.1 射影空间中点、线元素的表示
        2.1.2 相机模型及成像过程
    2.2 视图几何与三维重建优化问题
        2.2.1 未定标两视图几何
        2.2.2 定标两视图几何
        2.2.3 基于图像点特征的三维重建优化问题
    2.3 全局最优化方法相关知识
        2.3.1 凸优化基本概念
        2.3.2 凸优化问题
        2.3.3 差分进化优化算法
        2.3.4 混合优化的基本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定标两视图直接三维重建
    3.1 简介
    3.2 研究现状
    3.3 直接三维重建问题的建模
        3.3.1 相机矩阵参数化
        3.3.2 图像特征点对应坐标最优修正
        3.3.3 图像对应外点的处理
        3.3.4 施加Cheirality约束
        3.3.5 带约束优化问题
    3.4 直接三维重建问题的求解
        3.4.1 优化流程及基本操作
        3.4.2 试验向量评价和比较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合成数据实验
        3.5.2 真实数据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标多视图直接三维重建
    4.1 简介
    4.2 研究现状
    4.3 鲁棒的噪声尺度估计
        4.3.1 对极转移中不确定性的传播
        4.3.2 基于残差一致性的噪声尺度估计
    4.4 三维结构边界计算
        4.4.1 图像对应内点子集提取
        4.4.2 误差边界计算方法
    4.5 鲁棒与最优的多视图直接三角化
        4.5.1 多视图直接三角化问题
        4.5.2 基于混合优化的问题求解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合成数据实验
        4.6.2 真实数据实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折射相机模型的两视图水下三维重建
    5.1 简介
    5.2 折射相机模型
        5.2.1 后向投影的解析形式
        5.2.2 前向投影的解析形式
        5.2.3 场景点的折射椭圆与折射深度
    5.3 已知旋转水下结构和运动
        5.3.1 可证全局最优水下已知旋转问题建模
        5.3.2 鲁棒的水下已知旋转问题建模
    5.4 未知旋转水下结构和运动
        5.4.1 基于混合优化的水下两视图结构和运动
        5.4.2 稀疏与稠密水下三维重建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合成数据实验
        5.5.2 合成渲染图像实验
        5.5.3 真实数据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视图折射补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6.1 简介
    6.2 折射变形及其补偿的理论分析
        6.2.1 折射变形的理论分析
        6.2.2 基于透视相机模型的折射变形补偿
    6.3 实验设计
        6.3.1 图像捕获装置
        6.3.2 测试数据集
        6.3.3 度量三维重建及评价方法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合成数据实验
        6.4.2 真实数据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符号表
附录B 文中术语英汉对照表

(9)多视点中固定焦距值的全局优化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背景知识
    2.1 相机成像模型
    2.2 三维重建与自定标
    2.3 基于绝对对偶二次曲面的自定标
    2.4 Cheirality约束
3 基于LMI松弛的多项式优化
4 多视点中固定焦距的自标定问题及求解
    4.1 以往关于多视点自定标问题的研究
    4.2 本文问题的描述及求解
5 实验
    5.1 合成数据
    5.2 真实图像
6 结论

(10)多尺度多视点密集点云重构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目立体重构算法
        1.2.2 精确匹配点的获取
        1.2.3 相机自定标
        1.2.4 图像分组和选择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本文出发点及难点问题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1.3.3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多视点匹配和重构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射影变换
        2.1.1 二维匹配中的射影变换
        2.1.2 三维空间中的射影变换
    2.2 多视点图像间的射影几何
        2.2.1 对极几何和基本矩阵
        2.2.2 三角重构原理
        2.2.3 平面单应
        2.2.4 三视图几何和三焦张量
    2.3 摄像机模型
        2.3.1 针孔成像模型
        2.3.2 摄像机的有关性质
        2.3.3 摄像机畸变模型
3 基于不变描述符的密集点的匹配
    3.1 引言
    3.2 相关理论和算法
        3.2.1 DAISY描述符
        3.2.2 颜色可靠性实现方法
    3.3 颜色不变模型
        3.3.1 朗伯特反射模型
        3.3.2 Diagonal-Offset模型
        3.3.3 一种新的颜色不变模型
        3.3.4 光照变化条件下颜色不变模型分析
    3.4 基于亮度信息和颜色信息的描述符
        3.4.1 基于亮度信息的子描述符
        3.4.2 基于颜色信息的子描述符
        3.4.3 基于高维向量的匹配代价
    3.5 实验结果和分析
        3.5.1 评价数据集
        3.5.2 评价准则
        3.5.3 评价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3.5.4 图像检索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窗口几何变换模型的(准)密集点的匹配
    4.1 引言
    4.2 匹配代价函数
        4.2.1 传统的匹配代价函数
        4.2.2 新的匹配代价函数
        4.2.3 基于颜色、方向和距离的权值分量
    4.3 基于仿射变换优化模型的密集匹配
    4.4 准密集匹配点的定位
    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4.5.1 评价数据集
        4.5.2 评价准则
        4.5.3 评价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4.5.4 准密集匹配点的结果展示
        4.5.5 全景图像拼接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互联网图像和准密集匹配点的相机定标
    5.1 引言
    5.2 准密集点的检测及多视图跟踪
    5.3 内层迭代优化方案
        5.3.1 局部光照一致性策略
        5.3.2 基于局部光照一致性对三维点位置及方向的优化
        5.3.3 基于全局目标函数对相机参数的优化
    5.4 外层迭代优化方案
        5.4.1 定标后的邻域视图选择
        5.4.2 准密集匹配点的重采样
        5.4.3 基于视图选择方案的SFM算法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5.5.1 评价数据集
        5.5.2 评价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互联网图像的密集点云重构
    6.1 引言
    6.2 基于互联网图像分级预分组方案
        6.2.1 基于GIST特征和HRCRD特征的场景级图像分组算法
        6.2.2 基于示例图的图像级视图选择策略
        6.2.3 基于互联网图像的分组实验
    6.3 多尺度多视点密集点云重构算法
    6.4 多尺度多视点密集点云重构系统
        6.4.1 系统模块及界面展示
        6.4.2 户外多尺度场景的密集点云重构
        6.4.3 单一尺度场景的密集点云重构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未定标相机构造三维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偏振成像的小尺度物体三维重建研究与应用[D]. 杜健森.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倾斜摄影精细化三维模型构建及分析技术研究[D]. 单文龙.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基于未标定相机双目视觉的3D重构技术研究[D]. 漆丽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4]线阵摆扫式热红外相机几何定标研究[D]. 王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5]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找矿信息提取与应用[D]. 独文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6]耀州陶瓷的信息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D]. 张凡.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7]三维重建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彭亚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8]基于图像点特征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D]. 康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9]多视点中固定焦距值的全局优化求解[J]. 陈京,袁保宗,苗振江,唐晓芳. 电子学报, 2012(09)
  • [10]多尺度多视点密集点云重构算法的研究[D]. 万艳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使用未校准的相机构建 3D 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