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颅脑损伤脑脊液中谷氨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徐润楠[2](2021)在《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IMAGES和FAST-MAG两项大型的临床试验显示补镁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脑缺血超急性期通过循环系统补镁后,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被认为可能是影响临床试验效果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侧脑室给与硫酸镁,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超急性期补镁对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7天后参照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梗死90min后拔栓再灌注。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给药组、侧脑室给药组(设置梯度浓度)。1.评价置放通道对于大鼠的影响:转棒实验检测大鼠置管前后运动能力。2.行为学评价:Longa法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3.组织学评价:取脑制备H-E切片及TTC染色组织,检测脑梗死量的变化。4.缺血后补镁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结果:1.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前后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24h后,相较于模型组(2.20±0.45分),侧脑室中、高浓度组Longa法的评分均下降了45.0%(P<0.05)。3.组织学评价:H-E染色,与模型组(38.26±0.68%)相比,侧脑室中浓度组(26.01±1.75%)和高浓度组(25.22±1.26%)的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1);追加TTC染色,与模型组(39.02±3.63%)比较,侧脑室中浓度组(22.79±6.64%)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4.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侧脑室中、高浓度组的p-NR1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24h后相比模型组,在纹状体区分别升高了71.4%、40.2%(P<0.01),在皮质区分别升高了66.3%、83.2%(P<0.01);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与模型组(10.58±0.52个/mm2)比较,侧脑室低、中、高浓度组皮质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分别降低了33.1%、66.9%、48.9%(P<0.01)。结论:(1)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改善脑缺血梗死体积,并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2)相比与腹腔给药,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干预缺血后NMDA受体亚基NR1的去磷酸化,从而改善缺血损伤。(3)侧脑室硫酸镁组也能够抑制小胶质活化,改善缺血后炎症损伤。

廖良华[3](2021)在《惊厥持续状态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TNF-α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惊厥持续状态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 protein,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水平变化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早期评估风险、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1)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及百色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惊厥儿童共120例,50例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做为持续惊厥组,其中持续惊厥1组(惊厥时间(min):30-50)36例、持续惊厥2组(惊厥时间(min):50-70)8例、持续惊厥3组(惊厥时间(min):70-90)6例;70例非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做为非持续惊厥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2)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因以及实验室常规、神经电生理等辅助检查结果。(3)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所有持续惊厥组、非持续惊厥组及对照组血清中S100B、NSE、TNF-α水平,并同时测定持续惊厥组、非持续惊厥组脑脊液中S100B、NSE、TNF-α水平。(4)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发热、嗜睡、呕吐/头痛、烦躁/拒乳等临床表现在持续惊厥组与非持续惊厥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持续惊厥组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非持续惊厥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持续惊厥组>非持续惊厥组。(3)持续惊厥组最常见病因为急性症状性(占52%),非持续惊厥组最常见病因为热性惊厥(占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持续惊厥组、非持续惊厥组、对照组三组血清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均为持续惊厥组>非持续惊厥组>对照组。持续惊厥组和非持续惊厥组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也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为持续惊厥组>非持续惊厥组。(5)持续惊厥组1组、2组、3组血清及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含量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3组>2组>1组。(6)以惊厥持续时间为因变量,分别以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为自变量做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为:(1)相关分析:血清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与惊厥持续时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s=0.715、0.697、0.658,P均<0.001);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与惊厥持续时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s=0.696、0.725、0.580,P均<0.001)。(2)回归分析:血清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均与惊厥持续时间具有相关性,其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3.285、2.628、0.080,P均<0.001;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也均与惊厥持续时间具有相关性,其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797、1.251、0.081,P均<0.001。(7)以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为因变量,以血清中的S100B、NSE、TNF-α为自变量做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为:(1)相关分析:血清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与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920、0.925、0.651,P均<0.001)。(2)回归分析:血清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可以正向影响脑脊液中S100B、NSE、TNF-α水平,其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181、0.806、0.638,P均<0.001。(8)持续惊厥组中脑电图正常16例(32%),非特异性异常波13例(26%),癫痫样波21例(42%),以癫痫样波为主;脑电图正常组、非特异性异常波组、癫痫样波组间血清及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癫痫样波组>非特异性异常波组>脑电图正常组。结论:(1)血清及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于惊厥发病早期即升高,可作为惊厥患儿发生持续状态早期识别的敏感性生化指标。(2)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NSE、TNF-α水平与惊厥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性,即持续时间越长,数值升高越明显,为惊厥严重程度的早期识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3)脑电图结果联合血清及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对惊厥性脑损伤判断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WBC、PCT、CRP数值升高可作为惊厥持续状态早期预测的非特异性参考指标。

宋志强[4](2021)在《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白血病细胞浸润脑和脊髓的总称。CNSL是白血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常导致治疗失败或预后不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CNSL的发病率超过25%且CNSL是导致ALL完全缓解后复发的主要原因。目前,CNSL治疗存在三大难点:(1)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2)现有的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实现早期诊断;(3)早期的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药物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认知缺陷,内分泌失调和生长障碍。因此,需要寻找CNSL发病早期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CNSL的发病机制,以满足CNSL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精确治疗的要求。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泌产物,填充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柱之间。CSF由33类代谢物组成,主要包括糖类、氨基酸类、无机盐和有机酸。由于CSF的代谢物组成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直接相关,因此脑脊液的代谢物分析可以为包括CNSL在内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独特的研究方法。同时,CSF中的代谢物种类多,成分复杂,有必要针对这种多成分的复杂生物样本建立一种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通过对生物样本中所有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小于1500D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发病机制。目前,代谢组学已经成功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分析和发病机制研究中。本课题基于建立的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整体表征了ALL合并CNSL脑脊液的代谢变化,从代谢的角度阐明CNSL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生物标志物用于CNSL的早期诊断。此外,我们对CNSL的小鼠血浆进行了多组学分析,以揭示CNSL的发病机制,寻找对CNSL进行早期预警的血浆生物标志物。本课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UPLC/MS的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代谢组学的分析步骤主要包括:样本前处理,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其中,样本前处理在代谢组学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后续的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有重要影响。脑脊液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泌产物,它与许多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脑脊液中的代谢物种类多,成分复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高效灵敏的方法对脑脊液中的代谢物进行检测。本研究将脑脊液分别用9种不同的蛋白沉淀溶剂和5种不同的复溶剂进行处理,基于检测出的潜在代谢物数量、数据的稳定性(代谢物的相对标准差分布)和重现性(平均欧式距离),建立了亲水性和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前的最有效的样本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以乙醇或甲醇-乙醇-乙腈(1:1:1,v/v/v)为蛋白沉淀剂,以水-甲醇-乙腈(2:1:1,v/v/v)为复溶剂是反相色谱柱分析时脑脊液较好的前处理方法。以乙醇为蛋白沉淀剂,以水-甲醇-乙腈(2:1:1,v/v/v)为复溶剂时,检测出684个代谢物特征峰,其中相对标准差小于0.3的数量为669个,平均欧式距离为0.09,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均显着优于其它前处理方法;亲水性色谱柱分析时,使用乙醇沉淀蛋白,水-甲醇-乙腈(2:1:1,v/v/v)复溶或使用甲醇沉淀蛋白,5%乙腈复溶效果较好。使用甲醇沉淀蛋白,5%乙腈复溶时,检测出340个代谢物特征峰,其中相对标准差小于0.3的数量为339个,平均欧式距离为5.22,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这一优化的前处理方法为脑脊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蛋白沉淀剂和复溶剂选择,将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全面认识。2、基于脑脊液代谢组学筛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构建早期诊断模型CNSL是ALL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常导致治疗失败或预后不良。目前,CNSL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缺乏可靠的早期诊断CNSL的生物标志物。基于之前建立的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脑脊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寻找在两个独立的ALL队列中能够早期区分CNSL和无CNSL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此外,我们还追踪了CNSL患者在CNSL发病前、CNSL时和治疗缓解后等不同阶段中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在CNSL患者的脑脊液中我们鉴定出33个显着改变的代谢产物,主要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酮体的合成和降解,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酪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和丁酸代谢有关。然后,基于香草二醇、酪氨酸、乳酸、丙酮酸和(R)-3-羟基丁酸这五个生物标志物,我们构建了CNSL评分(CNSL evaluation score,CES)模型对CNSL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该评分体系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预测准确度分别是97.2%和86.1%。最后,我们通过追踪CNSL患者在不同阶段的CES变化进一步验证CES的准确性,结果表明CES可以很好地监测CNSL的发展。总之,我们的结果表明脑脊液的代谢变化与CNSL密切有关,构建的CES评分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CNSL早期预测。这种独特的脑脊液代谢组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CNSL的发病机制并实现CNSL的早期诊断。3、基于多组学分析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和新药的应用,ALL的五年生存率逐步提高,但仍有许多患者在完全缓解后复发,合并CNSL是最主要的原因。然而,CNSL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试图通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揭示CNSL的发病机制。首先,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NALM-6通过尾静脉注射入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NOD/SCID)小鼠体内,并收集不同时期的小鼠血浆样本。然后将发生CNSL与未发生CNSL的小鼠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显着性差异代谢物、m RNA和基因。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了52个发生CNSL后显着改变的代谢物,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其主要与三羧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谷氨酸与谷氨酰胺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牛磺酸与亚牛磺酸代谢和组氨酸代谢这7条代谢通路密切相关。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与未发生CNSL的小鼠相比,CNSL小鼠有927个基因水平显着性升高,1474个基因水平显着性降低。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CNSL主要与鞘脂类代谢,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三羧酸循环,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和牛磺酸与亚牛磺酸代谢相关。结合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分析结果,发现CNSL与三羧酸循环,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和牛磺酸与亚牛磺酸代谢密切相关。同时,我们追踪了这4条代谢通路中显着差异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10个小分子代谢物的含量在发生CNSL前一周显着提高,中枢浸润后含量更高,它们可以用于CNSL的早期诊断与预警。本课题通过建立的脑脊液样本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早期CNSL的血浆和脑脊液的代谢改变,建立了CNSL的早期预测模型,并探索了CNSL的发病机制。总之,这项研究为CNSL的早期诊断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周世芳[5](2021)在《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对人类生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TBI包括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后者通过炎症反应、谷氨酸(GLU)毒性和钙过载等加重神经功能损害,为此,改善TBI后继发性颅脑损伤意义重大。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GOT)通过升高跨血脑屏障的谷氨酸浓度梯度加速脑内谷氨酸清除,减轻脑损伤。目前,GOT对TBI患者继发性颅脑损伤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通过构建SD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验证GOT能否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后神经功能损伤,从而改善TBI后继发性颅脑损伤。方法1.抽取SD大鼠126只,分为正常组(Sham组)、创伤性颅脑损伤组(TBI组)及GOT治疗组(TBI+GOT组),A组90只(n=30),B组36只(n=12);2.参考Feeney DM法制作实验动物模型,Sham组和TBI组给予等量0.9%Na Cl;TBI+GOT组于造模后经颈部皮下注射GOT(0.3mg/kg,1次/1d);3.通过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评分(m NSS)评估造模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采用干湿重法检测损伤灶及周围脑组织含水量;5.HE染色法观察损伤灶及周围脑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损伤灶及周围脑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7.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损伤灶脑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m NSS评分:Sham组评分为0~2分,而TBI组、TBI+GOT组评分>2分,在造模后12h评分最高,与TBI组比较,TBI+GOT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2.损伤灶及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与Sham组比较,TBI组和TBI+GOT组显着升高(P<0.05),造模后3d达到峰值(82.05±1.15)%;与TBI组比较,TBI+GOT组含水量均有所下降(P<0.05)。3.HE染色:Sham组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有序,胞核蓝染清晰,血管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TBI组细胞胞体肿胀,间隙变大,部分核仁出现皱缩浓染,血管扩张,可见炎性细胞浸润;TBI+GOT组,细胞肿胀数目较少、程度较轻,间隙变小,核仁皱缩数目少,少见血管扩张,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ELISA法:与Sham组比较,TBI组TNF-α、IL-6的表达显着升高,为65.60±9.84和83.03±9.24(P<0.05);与TBI组比较,TBI+GOT组TNF-α、IL-6的表达有所下降,为50.52±7.13和65.73±10.65(P<0.05)。5.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与Sham组比较,TBI组TNF-α、IL-6荧光表达较多;而TBI+GOT组较TBI组TNF-α、IL-6的荧光表达明显下降。结论GOT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的表达,减轻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从而改善TBI后继发性颅脑损伤。

刘悦[6](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创伤性脑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创伤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外部机械力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鉴定 TBI 大鼠和人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代谢产物的改变,探寻TBI大鼠和人代谢通路改变,以筛选出可用于TBI病情判断和预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在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TBI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n=12),模型组大鼠利用亚克力重锤自由落体造成颅脑损伤,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3、7天分别进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两组大鼠均造模后24h于小脑延髓池处采集脑脊液。采用 HPLC-MS/MS,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OPLS-DA)分析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脑脊液的代谢谱差异,通过MetaboAnalyst 3.0分析相关代谢途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检测出的差异代谢物对TBI大鼠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判断的诊断价值。在本研究第二部分,收集确诊的TBI患者19例和对照组患者8例,通过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TBI患者在出院3月后进行扩展格拉斯哥结局量表(Extend Glasgow Outcome Scale,GOSe)评分,1-4分认为预后不良,5-8分认为预后良好。采用HPLC-MS/MS技术,运用PCA和OPLS-DA分析比较TBI组与正常组患者脑脊液的代谢谱差异,通过MetaboAnalyst3.0分析相关代谢途径。运用ROC分析检测出的差异代谢物对TBI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第一部分,实验成功建立大鼠TBI模型。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脑脊液中的代谢轮廓呈现显着性差异,筛选出14个差异代谢物,包括3-甲基-2-氧基戊酸、4-羟基脯氨酸、α-酮丁酸、精氨酸、甜菜碱、胆碱、谷氨酰胺、乳酸、L-精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尿素、缬氨酸和N-乙酰天冬氨酸。受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到精氨酸、乳酸、尿酸和N-乙酰天冬氨酸等4个有望成为TBI早期病情评估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第二部分,TBI患者和对照患者脑脊液中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出TBI患者脑脊液中23个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苯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到8个AUC值大于0.7的代谢物:N-乙酰-D-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左旋肉碱、胆碱、柠檬酸、草酰乙酸和乳酸,这8个代谢物组成的代谢物组有望成为TBI预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结论本实验从代谢组学的角度研究TBI大鼠和患者脑脊液中的特征代谢物谱,分别找到一组有望用于疾病诊断的差异代谢物,并发现TBI后机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代谢变化。研究结果可为TBI的诊断、病情判定、发病机制和与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廖帅[7](2020)在《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外伤性疾病,而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如钙信号系统激活,神经细胞凋亡,脑水肿等均是颅脑损伤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其综合治疗措施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亚低温(mild hypotherm ia)治疗是一种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措施。本实验通过研究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颅脑损伤及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机制,为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72只健康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不限,体重270-300g,均由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标准条件饲养。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打击,37℃)、常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7℃)及亚低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2±0.5)℃并持续6h],每组24只。使用控制性皮层损伤(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颅脑创伤仪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使用冰床、冰水浸浴及乙醇擦拭等方式制作亚低温治疗模型。各组于颅脑损伤后取6、12、24、48h四个时间点,各个时间点取6只大鼠行头颅MRI检查脑水肿程度及范围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中CAM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h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中AQP-4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2、24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48h常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western-blot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相对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通过免疫组化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CAM表达相对于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CAM表达较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h亚低温组AQP-4表达较24h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头颅M RI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相对于假手术组脑水肿显着,脑组织水肿区体积明显增加;亚低温组脑组织水肿区体积相对于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CAM表达增加,可能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有关。2.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弱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CAM与AQP-4表达,提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CAM及AQP-4表达,从而抑制钙信号系统激活及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3.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轻颅脑损伤后大鼠脑水肿程度,发挥脑保护作用

陈晓彤[8](2019)在《醒脑静注射液调节觉醒肽-腺苷神经功能治疗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摄入过量的乙醇,使得乙醇的吸收大于代谢。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每年由于饮酒所致死亡(包括酒精中毒死亡和酒驾车祸死亡)人数己达250万,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解酒药物有着巨大且重要的现实意义。醒脑静注射液(Xingnaojing Injection,XNJI)是源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的经典名方安宫牛黄丸,主要由麝香、冰片、郁金和栀子四味中药组成,具有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特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昏迷证,如酒精昏迷等。酒精主要由肝脏代谢,其中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和活性氧簇可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引起肝脏损伤;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被吸收入血的乙醇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起机体功能紊乱,造成记忆认知、运动协调等多种功能障碍。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34%乙醇建立急性酒精昏迷动物模型,给予三种不同剂量的XNJI处理,观察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活力、氧化应激反应和病理改变;另外,通过微透析实验,观察腺苷(Adenosine,AD)和觉醒肽(Orexin A)这对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以及两者相关的受体和蛋白的mRNA表达量。本文采用微透析、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XNJI对酒精性昏迷的促醒和神经作用机制,为研发更有效的解酒促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1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本实验采用34%乙醇建立急性酒精昏迷大鼠模型,研究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翻正反射消失(Loss of the righting reflex,LORR)维持时间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测定大鼠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学改变,以探讨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和氧化应激的影响。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工脑脊液中腺苷含量的条件优化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AD在不同检测波长和不同流动相比例中的峰面积和保留时间,对AD的HPLC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使其有最大的吸收,为人工脑脊液中AD的测定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3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促醒神经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大鼠的脑脊液,HPLC联合紫外检测器测定脑脊液中AD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脑脊液中orexin A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大鼠下丘脑区 OX1R、A1R、ENT1、ADK的mRNA表达量,探讨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下丘脑脑脊液中AD、orexin A的动态变化,以及OXiR、A1R、ENT1、ADK 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脏中ADH和ALDH活性均有显着性下降(P<0.01)。醒脑静注射液中剂量组的LORR(2.92±0.24 h)比低剂量组(3.92±0.68 h)和高剂量组(3.59±1.16h)都短,而且与模型对照组(4.26±0.56h)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中、高剂量组对大鼠肝脏中ADH和ALD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1),醒脑静低剂量组对ADH、ALDH活性无影响(P>0.05);2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脏中的SOD活性显着下降(P<0.01),MDA含量则明显升高(P<0.01),而GSH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低剂量组SOD活性显着地提高(P<0.01),MDA含量有效地降低(P<0.01),对GSH含量无明显提高(P>0.05);醒脑静中剂量组对SOD活性和GS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1),同时明显地降低MDA含量(P<0.01)。醒脑静高剂量组有效提高GSH含量(P<0.01),但SOD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醒脑静注射液能改善肝组织细胞病变,减轻肝细胞水肿,维持正常的肝细胞形态。3 HPLC测定AD的色谱条件优化AD在250-260 nm波长中的保留时间均约为5.9min,而AD的峰面积则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加;甲醇和8 mmol/LNaH2PO4的比例对AD的峰面积影响不大,但对其保留时间有着明显的作用,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AD的出峰时间随之缩短。AD的HPLC最佳色谱条件为流动相A:流动相B=20%甲醇:8 mmol/LNaH2PO4,检测波长:260nm。4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脑脊液中AD、orexin A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腺苷水平在135min到270min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低、高剂量组中腺苷水平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注射液中剂量组腺苷水平在Omin到270min内均小于模型对照组,其中135min到270min内腺苷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给予34%乙醇造模后,orexinA水平并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在组间比较中均未见显着变化(P>0.05)。5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外侧下丘脑OX1R、A1R、ENT1、ADK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OX1R、A1R、ENT1 mRNA的表达均呈现显着下降(P<0.05),而ADK无明显差异。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上调OX1R的表达(P<0.05),而有效地下调AiR表达(P<0.05)。对于ENT1,醒脑静注射液中剂量组可显着降低其表达(P<0.05),但低、高剂量组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而对于ADK,醒脑静注射液高剂量组可显着上调其表达(P<0.01),但中、高剂量组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模型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以及兴奋性神经递质觉醒肽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腺苷及其相关受体OX1R、A1R及蛋白ENT1、ADK mRNA的表达的调控有关。

吴晓辉[9](2014)在《颅脑损伤后脑糖代谢及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脑葡萄糖代谢和缺氧诱导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变化时序规律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急性期血糖、脑损伤区局部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糖代谢指标的变化以及损伤区局部皮层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transporter3,GLUT-3)表达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时序性规律,以探讨颅脑损伤后血糖控制的最佳时机。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包含正常对照、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不同时间点六组,每组5只。在伤后15m、30m、45m、75m、90m、3h、6h、12h、24h、48h、72h不同时间点测定血糖值并收集脑损伤区局部脑细胞间(ECF)透析液,监测透析液葡萄糖含量([Glu]d)和乳酸含量([Lac]d)的变化,并在伤后3h、6h、12h、24h、48h、72h六个时间点断头取脑,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局部皮层脑组织HIF-1α、GLUT-1、GLUT-3三者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颅脑创伤组伤后血糖水平逐渐上升,6h上升明显,24h达到峰值,48h开始下降,72h仍高于正常水平,对照组血糖水平变化不明显。2.颅脑创伤组脑细胞间透析液葡萄糖水平明显降低,15~30min时间段达低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后逐渐回升,至75~90min时间段接近对照组;对照组脑细胞间透析液葡萄糖水平变化不明显。3.颅脑创伤组脑细胞间透析液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伤后15~30min时间段达最高峰,可达基础水平的23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后逐渐降低,至7590min时间段接近对照组,而对照组脑细胞间透析液乳酸水平变化不明显。4.颅脑创伤组脑细胞间液葡萄糖([Glu]d)、乳酸([Lac]d)变化和对照组相比,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d下降和[Lac]d上升呈相反趋势变化。5.颅脑创伤组脑损伤区皮层脑组织伤后3h可见有HIF-1α阳性表达,后逐渐增强,48h后达高峰,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随后表达逐渐减少;创伤组脑损伤区皮层脑组织GLUT-1表达伤后12h开始降低,持续低至伤后72小时,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创伤组脑损伤区皮层脑组织GLUT-3表达伤后12h开始有增加,48h表达最明显,72h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对应区皮层脑组织GLUT-1、GLUT-3表达在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偶见HIF-1α阳性表达。结论:颅脑创伤后血糖、脑损伤区皮层脑细胞间液糖、乳酸及HIF-1α、GLUT-1、GLUT-3的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特点:损伤区皮层脑细胞糖代谢最先发生变化,随后HIF-1α开始表达,血糖升高,最后,GLUT-1、GLUT-3逐渐出现表达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机体对局部缺氧代偿和葡萄糖转运、利用障碍的结果,作用机制复杂。伤后6~12小时是脑创伤后局部脑细胞糖代谢相关基因、蛋白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可能为控制性降糖预防继发性脑损伤发生的最佳时间段。第二部分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检测中的运用目的:制备基于纳米材料的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探讨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脑脊液葡萄糖水平监测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对5例颅脑损伤患者所采集的脑脊液中糖含量进行检测,同时运用实验室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测范围、准确性、灵敏度、精密度以及抗干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1.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响应电流值随着葡萄糖从1.2×10-6到1.6×10-3M的加入而呈线性增加,相关系数为0.998(n=20)。检测限为4.0×10-7M,信噪比为3,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检测范围广,灵敏度高。2.组内和组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和5.1%,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检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3.在含0.2mM葡萄糖的PBS中加入一定浓度干扰物质(抗坏血酸,尿酸,对乙酰氨基酚以及L-半胱氨酸),对葡萄糖的检测无干扰,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4.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临床检验方法(GLU-GOD-PAP方法)进行对比,样本稀释10倍,所得结果的相对偏差为-6.45%到8.69%之间,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检测精密度高。结论:运用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对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检测响应快,灵敏度、精密度高,检测结果准确,抗干扰能力强,和传统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相比更灵敏、快捷。可进一步用于颅脑外伤后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水平的动态监测。第三部分颅脑损伤后动态监测颅内压、灌注压及血脑屏障指数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计算颅脑外伤后血脑屏障指数,并动态监测其变化,探讨血脑屏障指数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病情演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对3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脑屏障指数进行动态监测结合GCS(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颅内压及灌注压,分析血脑屏障指数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病情演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血脑屏障指数均高于文献中的正常范围。血脑屏障指数和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GCS评分)呈正相关,和高颅压及低灌注压累及时间(pressure times Time dose,PTD)呈正相关,和病情演变具有一致性。结论: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其功能。血脑屏障指数的动态监测结合颅内压、灌注压可以客观反映病情的演变,血脑屏障指数可以作为临床监测指标之一。第四部分颅内压及脑脊液生物标记物S100β和NSE联合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动态监测颅脑损伤后脑脊液S100β(S100β protein)和NSE(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分析二者和高颅压及脑低灌注压的相关性,探讨监测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在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从脑室引流管收集脑脊液,检测S100β和NSE水平,每天2次,取平均值,一共7天。记录每小时ICP、CCP,取超过临界值压力的均值,将压力均值和24小时内ICP>20mmHg,CPP<60mmHg累计时间相乘,看作高颅压、低灌注的累及时间(pressure times Time dose,PTD)PTD20、PTD60。比较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和PTD20、PTD60。分析脑脊液S100β、NSE的水平和ICP及CCP的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36例病人被纳入。中型组(GCS9~12)20例,重型组(GCS4~8)16例。采集脑脊液标本,对这些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所有患者S100β和NSE水平均增高,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GCS评分)呈正相关。同时S100β水平增高和颅内压>20mmHg、灌注压<60mmHg累及时间关系密切(PTD20:r=0.35,P <0.001;PTD60:r=0.24,P <0.001);NSE水平增高和颅内压>20mmHg累及时间PTD20呈弱相关(r=0.17, P=0.01),和灌注压<60mmHg累及时间PTD60关系密切(r=0.20, P<0.01)。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的变化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病情演变具有一致性。结论:颅脑损伤后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的增高程度反映了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病情的演变。对二者脑脊液水平的变化结合颅内压、灌注压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客观反映病情的进展,可以在出现明显的继发性脑损伤临床症状之前预测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行S100β、NSE联合ICP、CCP的动态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张中原[10](2012)在《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在颅脑损伤发生时,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大量的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它们在脑创伤后继发性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联合动态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 IL-6达到初步了解炎性细胞因子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颅脑损伤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的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1β, IL-6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根据Glasgow (GCS)昏迷计分法将病人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取外周静脉血及脑脊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IL-1β,IL-6含量变化。重度组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在硬膜下放置颅内压检测仪探头检测颅内压。本论文发现全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 IL-6在伤后均有升高;重度组脑脊液中IL-1β在伤后第一天,第五天出现两次峰值,血中IL-1β第五天达到高峰;伤后第14天仍高于正常水平;中轻度组脑脊液中IL-1β伤后第二天达到高峰,血中IL-1β第五天达到高峰;伤后第14天高于正常水平。重度组脑脊液中的IL-6于伤后第一天达到高峰,以后呈现两种表现,大部分逐渐下降表现为单峰,小部分于伤后第五天再次升高,表现为双峰,血液中的IL-6值于伤后第一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但伤后第14天仍高于正常水平。中轻度组脑脊液及血清IL-6伤后第二天达到高峰;伤后第14天高于正常水平;重度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 IL-6与颅内压变化密切相关:重度组死亡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的IL-1β,IL-6含量极高并且随时间变化持续不降。本论文初步结论:1、颅脑损伤后脑脊液、血清中IL-1β,L-6水平增高及在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变化,提示炎性因子IL-1β,IL-6参与了早期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在不同时间点脑脊液、血中IL-1β,L-6含量,呈现出反映脑损伤后的继发脑损害的动态变化,因此检测颅脑损伤后患者脑脊液及血中IL-1β,IL-6对于临床诊断和损伤严重程度判断、尽早评估预后以及指导不同颅脑损伤治疗,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具有一定意义。2、本实验表明脑脊液及血清中IL-1β与IL-6含量与重度及中轻度脑损伤之间正相关。IL-1β与IL-6含量越高,脑创伤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重度组IL-1β与IL-6同时出现双峰者预后差,结合本组患者的随访观察,脑脊液中IL-6呈现“双峰”表现的患者与呈单峰表现患者预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第14天脑脊液及血清中IL-1β与IL-6含量仍高于正常水平,考虑是由于患者血脑屏障的破坏严重,修复缓慢所致,这对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从而可以更有效的防治继发性颅脑损伤。本组实验证实重度组死亡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的IL-1β和IL-6含量极高且持续不降。3、IL-1β, IL-6在脑脊液中的表达高于外周血中的表达。IL-1β, IL-6水平增高主要体现在脑脊液中,这可能是导致创伤后局部脑组织继发炎性反应及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反应颅脑损伤变化方面,脑脊液IL-1β,IL-6含量检测较血清更为敏感、特异。4、重度损伤组,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血清中IL-1β和IL-6与颅内压正相关,表明表明IL-1β和IL-6可能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5、与单纯检测相比,联合检测患者血清、脑脊液IL-1β和IL-6的水平反应颅脑损伤的变化会更全面、准确,联合检测可以反映伤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的演变,并可以对预后作出一定的判断,是一种新的较为可靠的手段,可以提高临床预测的精确度。本论文的创新点是:1、采用动态检测血浆、脑脊液中IL-1, IL-6在创伤性脑损伤不同时期中的表达,探讨IL-1, IL-6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2、通过检测比较脑脊液和血液中炎症因子IL-1,IL-6的含量变化和差异,了解综合检测指标在颅脑损伤程度、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摸索二者在伤后不同时期的同步表达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3、多时项点动态检测脑脊液中IL-1, IL-6变化规律。4、探讨重度颅脑损伤IL-1,IL-6含量与颅内压的关系。动态联合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脑脊液中白介素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之间的具体机制是什么?脑脊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是能否充分代表脑实质本身的变化,白介素与颅脑损伤两者间的许多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二、急性颅脑损伤脑脊液中谷氨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颅脑损伤脑脊液中谷氨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侧脑室埋管给药
    1.6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1.7 行为学测试
        1.7.1 转棒实验
        1.7.2 神经缺损评分
    1.8 组织学评价
        1.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1.8.2 H-E染色
        1.8.3 TTC染色
        1.8.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对大鼠运动能力无影响
    2.2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
    2.3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脑梗死量的改变
        2.3.1 H-E染色下脑梗死面积
        2.3.2 TTC染色下脑梗死体积
        2.3.3 H-E染色下缺血后组织损伤的变化
    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4.1 p-NR1 蛋白表达
        2.4.2 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 的表达
3 讨论
    3.1 侧脑室给药
    3.2 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3.3 不同途径补镁后p-NR1蛋白的表达
    3.4 补镁后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
    3.5 不同给药途径与脑保护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补镁疗法对于脑缺血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惊厥持续状态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TNF-α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 结果
    2.1 起病初临床表现比较
    2.2 实验室常规辅助检查比较
    2.3 研究对象的病因构成比较
    2.4 各组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NSE、TNF-α的水平比较
    2.5 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TNF-α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2.6 血清与脑脊液中 S100B、NSE 和 TNF-α的相关性分析
    2.7 持续惊厥组各EEG特征血清及脑脊液中的S100B、NSE、TNF-α水平比较
3 讨论
    3.1 一般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对早期预测惊厥持续状态的意义
    3.2 病因对预测早期惊厥持续状态的意义
    3.3 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TNF-α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惊厥持续状态的意义
    3.4 脑电图(EEG)结果对早期预测惊厥持续状态的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相关指标及头颅磁共振成像价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概述
        (二)脑脊液概述
        (三)代谢组学概述
        (四)代谢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前景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UPLC/MS的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试剂和化学物质
        (二)样本制备
        (三)UPLC/MS分析
        (四)数据处理
        (五)多变量数据分析
        (六)潜在代谢物的鉴别
    三、结果与讨论
        (一)UPLC/MS条件优化
        (二)不同蛋白沉淀剂的比较
        (三)不同复溶剂的比较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脑脊液代谢组学筛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与构建早期诊断模型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脑脊液样本的收集
        (二)脑脊液样本的前处理
        (三)数据采集
        (四)数据处理
        (五)统计学分析
        (六)CNSL预测模型的建立
        (七)预测模型CES的验证
        (八)伦理批准
    三、实验结果
        (一)患者基本信息
        (二)CNSL患者的脑脊液代谢改变
        (三)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别
        (四)代谢通路分析及相关酶含量的改变
        (五)CNSL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组学分析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NALM-6 细胞的培养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四)苏木精-伊红染色
        (五)血浆样本的制备
        (六)代谢组学数据采集
        (七)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和生物标志物鉴定
        (八)RNA分离和转录组学分析
        (九)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CNSL后的血浆代谢组学变化
        (三)CNSL后的血浆转录组学变化
        (四)CNSL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及改变的代谢通路
    四、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谷氨酸清除剂在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代谢组学的创伤性脑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的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脊液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的创伤性脑损伤人脑脊液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代谢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亚低温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醒脑静注射液调节觉醒肽-腺苷神经功能治疗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酒精性昏迷的研究进展
        一、酒精性昏迷的研究现状
        二、酒精性昏迷的神经机制研究
        三、酒精性昏迷的临床治疗研究
    第二节 觉醒肽-腺苷神经功能的研究进展
        一、觉醒肽对觉醒调节的研究现状
        二、腺苷对酒精性昏迷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醒脑静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一、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
        二、醒脑静注射液的药理学机制研究
        三、醒脑静注射液的促醒作用机制研究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醒脑静注射液对肝脏乙醇代谢酶活性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工脑脊液中腺苷含量方法的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促醒神经机制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

(9)颅脑损伤后脑糖代谢及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脑葡萄糖代谢和缺氧诱导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表 达变化时序规律的研究
    第一章 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血糖、脑细胞间液糖及乳酸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一章小结
    第二章 检测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损伤区皮层脑组织 HIF-1α,GLUT-1 和 GLUT-3 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检测中的运用
    1 实验设备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颅脑损伤后动态监测颅内压、灌注压及血脑屏障指数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颅内压及脑脊液生物标记物S100Β和NSE联合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颅脑创伤后高血糖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的变化及意义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工L6的变化及意义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综述
    细胞因子与颅脑损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急性颅脑损伤脑脊液中谷氨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徐润楠.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惊厥持续状态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TNF-α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廖良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D]. 宋志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的影响[D]. 周世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基于代谢组学的创伤性脑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D]. 刘悦. 郑州大学, 2020(02)
  • [7]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D]. 廖帅.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8]醒脑静注射液调节觉醒肽-腺苷神经功能治疗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晓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颅脑损伤后脑糖代谢及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研究[D]. 吴晓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10]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张中原.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