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棉花间作栽培关键技术

甜椒棉花间作栽培关键技术

一、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尊练[1](2010)在《线辣椒/小麦套作高产机理研究及陕西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线辣椒是一年生辣椒种(Capsicum annuum L.)中的一个类型或变种,长期以来,在中国的陕西、甘肃、新疆、四川、重庆、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市、区)有规模化种植。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线辣椒种植历史悠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 000~50 000 hm2,最高年份超过70 000 hm2。与小麦套作是关中西部地区线辣椒的主要栽培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为了探明线辣椒/小麦套作的增产机理,为这一种植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搞清线辣椒种子及其植株携带病毒病的现状,为病毒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本试验做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在线辣椒与冬小麦套作条件下,观测了线辣椒移栽后的缓苗期以及冠层光照强度的日变化,测定了线辣椒生育期间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叶片光合速率、病毒病发病株率、果实产量等农艺和生理性状;(2)鉴定了陕西线辣椒产区的主要病害——病毒病的病原及发病情况。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小麦套作可以极显着地缩短线辣椒定植后的缓苗期,一般缩短2~3 d;(2)在麦辣共生期,套作线辣椒接受的光照强度日平均值显着低于单作辣椒,但在一天内的大部分时段基本可以满足线辣椒光合的需要;从线辣椒/小麦条带走向看,东西走向的线辣椒接受直射光的时间显着大于南北走向,即东西走向更有利于套作线辣椒的生长。(3)套作条件下,线辣椒的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单作,是单作辣椒的1.6~2.0倍,这种差异在小麦收获后虽然有所缩小,但直到线辣椒收获结束时仍然存在。(4)麦辣共生期间,线辣椒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显着低于单作辣椒;小麦收获32 d后,二者的差异基本消失。(5)在麦辣共生期,单作辣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套作的,小麦收获之后,二者的差异逐渐缩小,到小麦收获后第20 d左右,二者的差异不再显着;麦辣共生期间,单作辣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套作辣椒的呈单峰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6)套作线辣椒的株高显着高于单作,在小麦收割32 d后,这种差异亦然显着;套作条件下线辣椒叶片明显偏大,叶片的长度与宽度与单作的差异也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共生条件结束以后生长出来的叶片在长、宽方面的差异消失。(7)套作可以降低线辣椒病毒病的感病株率,与单作辣椒相比,降低幅度达50%~60%。(8)产量统计结果表明,套作条件下4个线辣椒品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幅度达15%~21%。(9)在4个供试线辣椒品系(L1、L2、L3、L5)中,套作和单作处理下,基本上各项指标均以L2最高,其他3个品系间无规律性显着差异。(10)采自陕西线辣椒主产区的所有28份线辣椒种子样品中,与T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者占14.29%,呈弱阳性或可疑反应者占39.29%;与CMV呈阳性反应者占7.14%,呈弱阳性反应者占46.43%;与PVY呈阳性反应者为0,呈弱阳性反应占3.57%;随机抽取5份种子育苗,通过RT-PCR检测,未扩增出BBWV的CP基因,说明所抽取的种子样品未携带BBWV或种子带毒量较少而不足以引起幼苗发病。(11)对2007年6月所采的32份叶样检测表明,带毒样品占78.1%,其中28.1%为复合侵染;与TMV呈阳性反应者占12.5%,呈弱阳性或疑似阳性反应者占28.1%;与CMV呈阳性反应者占12.5%,呈弱阳性或疑似阳性反应者占34.4%;与PVY呈阳性反应者占3.57%,呈疑似阳性反应者占15.6%。对2007年9月所采的32份叶样检测表明,带毒样品占87.5%,其中46.9%为复合侵染;与TMV呈阳性反应者占25.0%,呈弱阳性或疑似阳性反应者占31.3%;与CMV呈阳性反应者占18.8%,呈弱阳性或疑似阳性反应者占34.4%;与PVY呈阳性反应者占15.6%,呈疑似阳性反应者占21.9%。这些结果说明陕西关中线辣椒产区9月份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率总体高于6月份。(12)从检测的3种病毒的总体区域分布看,9月下旬采自宝鸡地区的16份样品中,带毒样品占81.3%;采自咸阳地区的8份样品中,带毒样品占87.5%;采自渭南地区的8份样品中,带毒样品占100.0%。说明在陕西省关中线辣椒主产区的3个大区(西部、中部和东部)中,东部病毒病相对较重,中部次之,西部稍轻。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定植后缓苗时间短、恢复生长快、苗期功能叶片数多、叶面积指数高、叶片宽大、感病毒病株率低是线辣椒/小麦套作栽培中线辣椒高产的主要机理。虽然套作存在遮阴,麦辣共生期间散射光的光照强度偏低,但直射光的光照强度总体上基本能够满足线辣椒光合作用的需要;虽然套作期间线辣椒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显着低于单作,叶片光合速率也明显低于单作,但共生期结束后与单作的差异很快消失,并且到开花结果期,套作辣椒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还超过了单作辣椒,加之较高叶面积指数和较低感病毒病株率的弥补,最终,套作处理的4个线辣椒品系的果实产量均极显着高于单作,增产幅度达15%~21%。(2)在陕西线辣椒主产区,线辣椒种子携带的病毒主要为TMV和CMV,基本未携带PVY和BBWV;线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率9月份总体高于6月份;关中东部病毒病相对较重,中部次之,西部稍轻。

丁晓蕾[2](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3](2008)在《河北辣椒产业现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河北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河北辣椒的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和主要栽培方式,以及辣椒研究和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使全国对河北辣椒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目的。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4](2006)在《河北辣椒》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介绍河北省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河北辣椒的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和主要栽培方式,以及辣椒研究和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使人们对河北辣椒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目的。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5](2004)在《冀研6号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的关键技术》文中指出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6](2004)在《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关键技术》文中认为

郜庆炉[7](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李海燕,孙桂玲,孙保卫[8](2006)在《黄淮海棉花 甜椒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黎黎[9](2019)在《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不同乡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乡村所传承的农业文化景观资源,反映了村民们世代的农业生活印记。当今,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富余,乡村传统农业正向新型农业转型,乡村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农业文化景观进行系统化研究。本文以农业文化景观为基础核心,对其相关基本理论,影响因素、传承和发展进行说明分析,对北京延庆区的乡村文化景观进行研究。(1)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对延庆传统农耕文化景观进行挖掘,总结现状保护进行研究。(2)结合延庆区传统农耕文化景观保护现状,进一步针对性对农业文化景观现状发展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延庆区境内乡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具体论述如下五个部分内容:(1)以生态与农业为背景,阐述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在遗产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两方面的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建构论文的思路框架。(2)解析“农业文化景观”理论,界定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其传承与发展。(3)根据地理环境、村镇级别、土地利用发展情况,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指出特色与问题。(4)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阐述延庆区传统耕作文化景观在耕作、民俗信仰、乡村建筑、生活习俗、农业生产方式的保护现状。(5)以延庆农业文化景观发展历程为线索,对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保护、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景观的建设、未来农业文化景观的展望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总结出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的特点,并将其在延庆区的乡村农业文化传承发展的设计实践中进行验证,为当地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发展与保护研究提供可参考意见。

张静[10](2017)在《气吸滚筒式的小粒扁平种子精量播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2/3以上的蔬菜采用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穴盘精密播种设备在我国实际需求缺口很大。气力滚筒式精密播种机具有对种子大小要求不严格、对种子破碎小、播种生产率高、能耗小等特点,是我国大力提倡和推广的研发项目。我国蔬菜种类繁多,蔬菜种植有一季多种类、每季种植不同种类的特点。研发一种新型、成本低、排种性能稳定、高生产率的气力滚筒式精密播种技术,实现一机播种大多数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种子,对蔬菜育苗生产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排种器排种承前性的特点,以吸种理论研究为核心,建立排种性能评价模型,对种子吸附、供种、清种、排种等各阶段进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菜心、芥蓝、萝卜、茄子、番茄、朝天椒、甜椒种子进行排种试验。为了对任何一个排种结果都可以计算出一个评价值,本文以单粒率和空穴率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排种精度评价模型。排种器排种精度由评价值确定,评价值越大,排种精度越好,评价值相等,排种精度相同。假定正、负压转换过程为理想状态,吸种孔外部气体流动状态为定常不均匀流动状态,任意流体质点的流速与气流场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与通过吸种孔的流量成正比。本文对种子在气流场中处于临界运动状态进的受力分析,建立了种子吸附边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学解析。吸附边界以及吸附边界运动区域是吸附边界模型解析的表达,该模型既反映吸附边界吸附种子的最大距离,又反映了吸附运动区域对种子多粒的容纳程度,也就是说该模型反映了吸种孔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性能两方面的内容。种子物性和流入吸种孔的气流量是影响吸附边界的两大因素,主要为种子大小、形状、千粒重、密度、摩擦系数、排种器真空度、吸种孔直径等。本文认为种子吸附边界实质是人为假想的一个存在于气流场中界限,反映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只有进入边界的种子才能被吸附,否则保持静止;二是增大吸附边界及其运动区域,可吸附距离吸种孔越远的种子,同时可使吸附边界运动区域内容纳种子的粒数增多。排种器吸附性能与吸附边界运动区域和种子在吸种孔附近排列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大小的边界,其运动区域内可容纳不同粒数的种子,与种子的排列有关;吸附边界只包含1粒种子,种子的排列不同边界大小不同。本文认为排种器最小吸附压力应为吸种孔最少吸附1粒种子所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排列不同时吸附边界可以包含15粒种子。通过分析扁平种子在气流中不同姿态的运动和受力分析,发现扁平种子在气流场中,种子的姿态不同,种子的受力差异较大。高速摄影也验证了扁平种子在滚筒表面的排列与分布状况非常复杂,只有距离吸种孔较近的位置才能被吸附。吸种孔吸附一粒种子以后,只要种子距离吸种孔足够近,吸种孔能够对种子再次吸附。相对于球形种子,扁平种子在吸种孔附近的排列、姿态、受力、吸附更为为复杂。在排种过程中,扁平种子比球形种子既更容易形成空种,也更容易形成多粒现象。扁平种子单粒精密播种比球形种子更加困难。滚筒每一行转出种子层的时间间隔内,总有至少一粒种子流入种子吸附边界,保证吸种孔有种可吸,是排种器不空种的必要条件。保证吸种孔吸种不空种,吸种孔附近的种子必须有流动性。振动吸附试验研究表明,菜心、芥蓝、甜椒种子在振动强度为40%时都有较好的流动性,吸种孔对种子的吸附能力较好,菜心、芥蓝种子空种率几乎为0,甜椒种子空种率低于3%。因此,可以采用振动供种等方法提高流动性,减少空穴率。根据播种机吸种后需要有清种的要求,研制了一种刮碰式气流清种装置。研究表明,吸种压力大于最小合理压力,振动强度为40%,采用清种方法可以降低多粒率,提高合格率,从而提高播种精度。通过对吸种、供种、清种、排种等各阶段理论研究,搭建了2BS-800D型气力滚筒式播种机样机,按吸种孔直径为0.5 mm,送盘速度为90、135 mm/s,对菜心、萝卜、茄子、番茄、朝天椒的播种效果分别试验。结果表明,本样机可适用小粒球形种子单粒精密播种,也可适用于小粒扁平种子12粒精密播种。研究表明,通过配备振动供种、刮碰气流式清种装置、合理选择吸种压力,气力滚筒式播种机不但能满足小粒球形种子高生产率的单粒精密播种要求,也能满足小粒扁平种子高生产率的精密播种要求。

二、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线辣椒/小麦套作高产机理研究及陕西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辣椒概述
    1.2 线辣椒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地位
    1.3 陕西线辣椒的栽培历史和生产现状
    1.4 辣椒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1.4.1 间作套种的主要优缺点
        1.4.2 间作套种对辣椒生长环境的影响
        1.4.3 辣椒与其他植物间作套种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4.4 间作套种对复合群体根际土壤酶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4.5 间作套种对复合群体病害发生的影响
    1.5 辣椒病毒病研究进展
        1.5.1 辣椒病毒病的症状
        1.5.2 辣椒病毒病的病原研究概述
        1.5.3 辣椒病毒检测方法研究概述
        1.5.4 辣椒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1.5.5 辣椒病毒病防治研究进展
        1.5.6 辣椒抗病毒病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线辣椒/小麦套作高产机理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试验设计
        2.2.2 线辣椒缓苗时间的观测
        2.2.3 线辣椒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2.4 线辣椒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5 套作条件下辣椒冠层接受直射光时间的测定
        2.2.6 套作条件下辣椒冠层光照强度日变化的测定
        2.2.7 线辣椒光合速率及其日变化的测定
        2.2.8 线辣椒农艺性状的测定
        2.2.9 线辣椒病毒病发病株率的调查和统计
        2.2.10 线辣椒产量的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套作对线辣椒缓苗时间的影响
        2.3.2 套作对线辣椒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3 套作对线辣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4 套作条件下辣椒冠层接受直射光的时间
        2.3.5 套作条件下辣椒冠层光照强度的日变化
        2.3.6 套作对线辣椒光合速率的影响
        2.3.7 套作对线辣椒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2.3.8 套作对线辣椒株高等农艺性状的影响
        2.3.9 套作对线辣椒病毒病的影响
        2.3.10 套作对线辣椒产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套作对线麦辣生长发育的利与弊
        2.4.2 关于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3 关于光合速率及测定叶片的选择
        2.4.4 关于光合速率与植株生长量的问题
第三章 陕西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剂
        3.2.3 种子带毒的ELISA 检测
        3.2.4 种子带毒的RT-PCR 检测
        3.2.5 种植观察试验
        3.2.6 叶片样品病毒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线辣椒种子带毒情况
        3.3.2 线辣椒植株带毒情况
    3.4 讨论
        3.4.1 关于种子带毒与植株发病的问题
        3.4.2 关于辣椒类型与种子带毒的问题
        3.4.3 关于品种与种子带毒的问题
        3.4.4 关于品种与植株带毒的问题
        3.4.5 关于线辣椒植株带毒的区域分布
        3.4.6 关于线辣椒植株带毒的时间分布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1.1 线辣椒/小麦套作高产机理研究的结论
        4.1.2 陕西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的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思路
        1.3.1 研究内容、创新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概述及类型特点
    2.1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基本理论
        2.1.1 农业
        2.1.2 农业文化
        2.1.3 农业文化景观
    2.2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的分类影响因素
        2.2.1 自然条件
        2.2.2 社会经济条件
        2.2.3 农业生产技术条件
    2.3 农业文化景观保护
        2.3.1 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技术
        2.3.2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2.3.3 传统农业民俗信仰
        2.3.4 地域特色农作物景观保护
    2.4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发展
        2.4.1 现代农业特点
        2.4.2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类型
        2.4.3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未来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景观调查及案例概况
    3.1 调研范围
        3.1.1 调研范围确定
        3.1.2 乡村案例选择
    3.2 调研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实地走访法
        3.2.3 分析归纳法
    3.3 调研案例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4.1 耕作保护
        4.1.1 耕作制度
        4.1.2 耕作方式
        4.1.3 耕作物种
        4.1.4 林业种植
    4.2 民俗信仰保护
        4.2.1 宗教信仰
        4.2.2 岁时活动习俗
        4.2.3 民间礼仪习俗
        4.2.4 民间忌讳
    4.3 乡村建筑保护
        4.3.1 城池建筑
        4.3.2 宗教建筑
        4.3.3 传统村庄住宅
    4.4 生活习俗保护
        4.4.1 服饰文化
        4.4.2 饮食习俗
        4.4.3 住行文化
    4.5 农业生产方式保护
        4.5.1 人畜力
        4.5.2 农机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发展
    5.1 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保护
        5.1.1 石洞穴居——部落生活景观
        5.1.2 农业品牌——豆腐文化创意景观
        5.1.3 传统农法——林下间作景观
        5.1.4 农业民俗——节庆表演景观
        5.1.5 水利灌溉——田边水渠景观
    5.2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发展
        5.2.1 互联网+农业——新式网页景观
        5.2.2 菜蓝子产品——大棚蔬菜景观
        5.2.3 绿色农业——天然有机景观
        5.2.4 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
    5.3 特色生态农业文化景观建设发展
        5.3.1 山水画廊——自然山地生态景观
        5.3.2 一村一品——葡萄种植景观
        5.3.3 四季花海——沟域花卉景观
        5.3.4 中药种植——北五味子景观
        5.3.5 平原盆地——大田种植景观
    5.4 未来农业文化景观发展展望
        5.4.1 规划展望——生态化、专业化、国际化农业文化景观
        5.4.2 未来农场——养殖、种植、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景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气吸滚筒式的小粒扁平种子精量播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蔬菜播种生产机械化发展状况
        1.2.1 国外蔬菜播种机械化发展状况
        1.2.2 我国蔬菜播种机械化发展状况
        1.2.3 我国蔬菜播种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
    1.3 工厂化育苗与穴盘播种设备进展
    1.4 精量播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基础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 排种精度评价方法研究
    2.1 排种器精度与排种指标的关系
    2.2 排种精度评价方法
    2.3 排种精度评价模型特征
    2.4 排种精度评价模型应用
    2.5 小结
3 种子吸附边界理论分析与试验
    3.1 气力滚筒式排种器工作过程
    3.2 吸种孔外部气流场流动状态
    3.3 种子吸附边界模型
        3.3.1 种子绕流阻力与种子位置
        3.3.2 种子运动坐标系与受力分析
        3.3.3 种子吸附边界模型
    3.4 种子吸附边界模型数值解析
    3.5 扁平种子吸附边界分析
    3.6 扁平种子吸附试验
        3.6.1 试验设备、材料
        3.6.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讨论
    3.8 小结
4 种子吸附边界的应用与试验研究
    4.1 种子物料特性
    4.2 吸种孔直径和排种器真空度对种子吸附边界的影响
    4.3 吸附边界的特征
    4.4 吸附边界与边界内种子粒数的关系
    4.5 吸附边界内种子的受力分析
    4.6 种子吸附试验与结果分析
        4.6.1 试验设备、仪器、材料
        4.6.2 试验设计与评价指标
        4.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讨论
    4.8 小结
5 定向上种方法及试验研究
    5.1 种子结拱与流动
    5.2 电磁振动种箱定向上种原理
        5.2.1 电磁振动工作原理
        5.2.2 种子在导种板上的运动模型
        5.2.3 种子在导种板运动状态的解析
    5.3 定向上种试验与分析
        5.3.1 试验设备和材料
        5.3.2 试验方法
        5.3.3 三轴加速度测量结果
        5.3.4 种子定向流动结果
        5.3.5 振动强度对供种的影响
    5.4 振动供种吸附试验与分析
        5.4.1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5.4.2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6 刮碰气流式清种方法与试验研究
    6.1 射流清种的理论分析
    6.2 刮碰气流式清种动力学模型
        6.2.1 刮碰气流式清种方法的提出
        6.2.2 碰撞清种的动力学模型
        6.2.3 刮碰气流式清种装置的设计
    6.3 刮碰气流式清种试验
        6.3.1 试验设备与材料
        6.3.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6.3.3 清种过程
        6.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7 气力滚筒式播种机排种理论研究与排种验证
    7.1 气力滚筒式播种机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系统
        7.1.1 气力式滚筒式排种器及其工作原理
        7.1.2 气力式滚筒式排种器的功能
        7.1.3 技术特点
    7.2 排种理论研究
        7.2.1 排种器排种模型
        7.2.2 排种均匀性分析
    7.3 气力滚筒式播种机的试验平台
    7.4 排种验证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四、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线辣椒/小麦套作高产机理研究及陕西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D]. 赵尊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2]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3]河北辣椒产业现状[A].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 第三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暨北票市辣椒产销经贸洽谈会专集, 2008
  • [4]河北辣椒[J].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 辣椒杂志, 2006(02)
  • [5]冀研6号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的关键技术[J].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 辣椒杂志, 2004(01)
  • [6]甜椒与棉花套种栽培关键技术[J]. 范妍芹,刘云,严立斌. 河北农业科技, 2004(01)
  •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8]黄淮海棉花 甜椒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李海燕,孙桂玲,孙保卫. 北京农业, 2006(02)
  • [9]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D]. 黎黎. 天津大学, 2019(08)
  • [10]气吸滚筒式的小粒扁平种子精量播种机理研究[D]. 张静.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甜椒棉花间作栽培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