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价值高的六大米

中国营养价值高的六大米

一、中国六大营养价值高的米(论文文献综述)

石桃雄,郑俊青,黎瑞源,吕丹,陈庆富,梁成刚[1](2021)在《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变异分析》文中指出为了揭示苦荞种子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多样性,筛选优异蛋白质种质资源,对来自不同省(区)的231份苦荞种质资源种子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种质资源种子总蛋白质、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的均值分别为77.78 mg/g、30.32 mg/g、30.53 mg/g、13.72 mg/g和3.21 mg/g,变异系数表现为清蛋白(24.5%)>醇溶蛋白(24.2%)>谷蛋白(19.6%)>球蛋白(16.5%)>总蛋白质(12.7%)。99.1%(229份)的供试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主要由清蛋白和谷蛋白组成,二者共占总蛋白质含量的67.9%~88.1%。醇溶蛋白含量与清蛋白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球蛋白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谷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总蛋白质含量除与醇溶蛋白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外,与其他3个蛋白质组分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聚类分析将231份苦荞种质资源分成六大类群,其中,类群Ⅴ包含20份种质资源,种子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高;类群Ⅵ包含35份种质资源,种子醇溶蛋白含量最高;类群Ⅰ包含41份种质资源,种子总蛋白质、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较高。这些优异种质资源可用于高蛋白质苦荞品种的遗传改良。

高帅[2](2021)在《碎米重组米研制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大米加工的副产物,碎米营养物质与大米同样,但成本偏低,可用于制作饲料、酒、果酱等。但碎米随着大米加工精度的增加,产出量连年递增,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浪费。莲子广泛种植在亚洲地区,产量巨大,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有极大的保健价值。作为药食同源的食品,现今莲子主要集中于生产干莲、莲蓉、八宝粥等,其它深加工产品种类较少,利用空间极大。莲子中淀粉占莲子干物质总量的50%,对产品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开发前景巨大。为增加碎米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莲子消费,课题将莲子淀粉运用到重组米加工中,对原料、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和莲子淀粉重组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莲子淀粉占混合粉的比例不同,对混合粉糊化特性及其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莲子淀粉比例的增加,除热稳定性逐渐减弱外,混合粉其余糊化性质指标均增大。莲子淀粉重组米的感官评分随莲子淀粉比例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30%时最佳。质构特性中硬度随莲子淀粉比例的增加一直增大,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于30%时达到峰值。蒸煮损失率随着莲子淀粉比例的增大而增大。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莲子淀粉添加比例为30%时,加工出的重组米品质较好。(2)以综合评分为指标,研究物料含水量、模头温度和螺杆转速对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均固定的情况下,莲子淀粉重组米的综合评分在物料含水量低于40%时上升,于40%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在模头温度小于90℃时呈上升趋势,于90℃达到最大值,90℃后下降;在螺杆转速低于180r/min时呈增大趋势,于180r/min达到最大值后减小。(3)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主次影响顺序为:模头温度>物料含水量>螺杆转速。其中物料含水量与模头温度显着影响重组米品质,考虑到实际生产需要,最佳加工条件为:物料含水量41%、螺杆转速210rpm、模头温度95℃,该条件下生产的重组米评分为69.13分。(4)以原料粳米为对照,对最优工艺条件生产出的莲子淀粉重组米的营养物质、微观结构、质构特性、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等研究挤压膨化对米的影响。结论为:与粳米相比,莲子淀粉重组米中淀粉含量更高,而蛋白质、脂质和水分含量更低。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挤压膨化对淀粉颗粒结构造成破坏。质构特性方面,重组米相较于粳米各个指标均更高,适口性则与粳米有差异。糊化特性与热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重组米各糊化特性指标均有所降低,各热特性指标也降低。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挤压膨化过程中会使淀粉晶型结构由A型向A+V型转变。(5)通过分析七组不同饮食干预下的大鼠粪便菌群基因组,发现RS组、H-RR组、H-RS-RR组、L-RS-RR组经过饮食干预后对比HF组对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均有一定的影响。样品组H-RR组、H-RS-RR组、L-RS-RR组、OR组的Firmicutes丰度均显着高于BC组、HF组和RS组等各对照组。另一方面,BC组、HF组的Bacteroidetes丰度显着高于OR组、H-RR组、H-RS-RR组和L-RS-RR组。Lachnospiraceae细菌丰度方面,H-RR组、RS组和OR组均相较于HF组较低。Ruminococcaceae细菌丰度结果显示,H-RR组、H-RS-RR组、L-RS-RR组和OR组等各饮食干预组均略高于HF组。相较于BC组和HF组,Lactobacillaceae在H-RR组和RS组的丰度略有增加。RS组中Prevotellaceae为优势菌,比例明显高于HF组和BC组。

马一鸣[3](2021)在《红三叶变异类型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文中提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豆科车轴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用作优质牧草、绿肥植物、水土保持植物和药用植物。以蒙农1号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cv.Me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对不同表型变异类型红三叶的特征特性、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以期为进一步选育不同利用目的的优良品种提供育种材料。论文获得以下结果:(1)对红三叶群体调查发现红三叶有16个表型变异类型,不同表型变异类型在植物学特征方面差异显着(P<0.05)。类型H10和H13主根最粗,类型H2和H15的侧根数最多。类型H15的节间长度最长,H16的茎节数和花序数最多,H4的小花数最多,H5和H12的种子结实率最高,类型H15的分枝数最多。类型H5、H7、H9、H10、H12和H16的茎叶干比最小。(2)红三叶不同表型变异类型在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方面差异显着(P<0.05)。早熟型红三叶H1较其它类型早15d进入成熟期。再生性强类型有H1、H8、H2和H6。单株干草产量高的类型有H1、H2、H8、H9、H12和H14,产量范围在138.73g~160.37g。类型H12和H16的单株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44.9g和48.68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三叶绝对高度和鲜草产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叶鲜重和鲜草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5),茎节数和节间长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3)红三叶不同表型变异类型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着(P<0.05)。类型H11的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0。类型H6和H11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08%和19.12%。(4)红三叶不同表型变异类型全株异黄酮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类型H2、H7、H16、H12和H15的异黄酮含量最高,含量范围在24.72mg/g~25.34mg/g。红三叶不同物候期全株异黄酮含量高低为:返青期>分枝期>初花期>盛花期>孕蕾期>结实期。红三叶不同生长部位异黄酮的含量高低为:叶>全株>花>茎>根。生产中收获红三叶提取异黄酮的最佳时期为开花期。

刘娅云[4](2021)在《“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食物,不仅仅是维持人体机能最基础的保障,其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宗教禁忌、等级身份等更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透过食物这扇窗,更能真切地了解当地人是如何就地取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食物,一步步发展成为人们的地域身份。在食用的过程中,人类又是如何将文化一层一层加诸在食物身上,赋予其更多的象征意义,甚至通过这个“物”来达到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中华文明三千年,小米的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山西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地质地貌沟壑纵横,也为小米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沃土。山西人不仅爱吃醋,也爱吃小米。本研究主要以沁县为田野点,以沁州黄小米为研究对象,从饮食人类学整体论的学科视角出发,主要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作为山西小米代表的沁州黄进行历史的追溯、文化的阐释以及最终所达到的地域认同。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饮食人类学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食物作为一种中介来探析族群背后的文化性已成为常态。人类学中对于小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学者从人类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便从此研究角度出发,以小米作为媒介来探寻其背后的地方文化及身份认同。第一章主要是田野点概括。首先是对山西省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进而了解山西地区谷子的种植情况。其次是介绍田野之行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山西沁县,介绍了沁县的历史沿革以及初到田野点的所见所闻所思。最后是沁州黄小米的原产地——檀山村,介绍了檀山村的现况以及村名的来源和传说故事。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小米的历史。首先是中国小米的历史,包括小米最早被驯化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传播的过程。其次是山西小米的历史,从最早期的人类活动踪迹到流传至今的神农教耕生谷到后期考古文物的出土,来追寻山西小米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最后是笔者最终的田野点——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小米的相关传说。第三章主要是从小米的种植、食用、加工三个方面来展现小米的社会生命史。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当地人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在社会变迁中小米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小米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于小米的不同认知。第四章主要是剖析沁县人如何通过小米这个媒介来达到一种身份认同。从日常的生活惯习着手,折射出漂泊在外的人通过想念家乡的小米粥来达到对于地方认同的阐释。通过本地人一日三餐离不开小米的饮食结构来体现小米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以及外地人移民当地以后如何形成身体上对小米的依赖。通过身体适与不适以及心理的认知从而达到一种对地方文化以及沁县人身份的认同。

艾晓莉[5](2021)在《复合型米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色谷物是我国传统农产品,富含花色苷。将黑色谷物与米酒结合,既合理利用了五谷杂粮,又提高了米酒的营养价值。本实验是以黑糯米、血糯米和黑糯玉米为原料,开发了一种酒精含量低、富含花色苷的复合型米酒。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此米酒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酚类化合物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米酒的质量评价指标和各种产物品质指标进行了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黑糯米、血糯米和黑糯玉米为混合原料研制一种复合型米酒,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研究不同发酵工艺对复合型米酒感官与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型米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黑糯米:血糯米:黑糯玉米配比为37:40:23、酒曲添加量0.45%、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48 h。根据此发酵工艺获得的复合型米酒具有风味独特、酒精含量少、呈宝石红颜色、富含花色苷的特点。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此为基础,以总酚、花色苷、酚酸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复合型米酒整个加工过程酚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花色苷最佳提取工艺为:氨基磺酸0.05%、料液比1:50(g/m L)、提取次数2次、乙醇含量(体积比)60%、提取时间10 min,该提取工艺为天然色素分析提供了参考;(2)黑色谷物类原料应减少浸泡、淘洗等精细化加工过程,蒸煮和发酵过程导致花色苷含量降低,却能改变酚酸的组成结构,而发酵48 h既满足复合型米酒感官要求,又能最大保留酚类物质。此研究结果为黑色谷物作为米酒加工原料时,酚类化合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发酵时间提供数据支持。3.按最佳发酵工艺酿制复合型米酒,测定了成品复合型米酒的安全性和营养性指标。结果表明:复合型米酒符合GB2758-2012《发酵酒及其配制酒》国家标准的要求,总酸10.82 g/kg,总糖28.74 g/100 g,酒精度0.91%vol,还原糖20.05 g/100g;常见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8.4 g/100g,其中32.1%为成人必需氨基酸;米酒中6种主要有机酸含量1.09 g/kg,富含花色苷和酚酸,总酚含量85.44 mg PAE/100g,DW。

汤焘[6](2021)在《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文中提出苦荞中淀粉含量较高,且富含黄酮类醇溶性功能因子,是用于发酵酿造的理想原料,但目前苦荞白酒存在适口性不佳、风味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苦荞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多粮组合发酵是目前清香型白酒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增加原粮种类、蛋白质含量,及优化碳氮结构比等,有助于提升原酒的口感和品质。本文以苦荞、高粱和玉米为主要原料进行多粮发酵,着重研究了原料的复配比和分批糊化条件,进一步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发酵工艺和酒糟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苦荞复配白酒的各原料配比,苦荞、高粱和玉米的最佳质量配比为4∶4∶3,在该条件下,所得苦荞白酒的感官评分为90分,原酒酒精度达45.9 vol;针对3种原料不同的糊化特性,采用分批糊化的方式,确定了三种原料各自的最佳糊化条件,苦荞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7 h、润料温度40℃、蒸料时间40 min,糊化度达80.04%,总酚含量达12.57 mg/g;高粱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6 h、润料温度80℃、蒸料时间80 min,糊化度达80.11%,总酚含量达10.69 mg/g;玉米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6h、润料温度80℃、蒸料时间180 min,糊化度达80.91%,总酚含量达1.19 mg/g。2、对现有3种酒曲的发酵能力进行初步评价,发现酒曲1的发酵能力及酯化能力最高,而液化能力和糖化能力要稍弱于酒曲3,但是在发酵过程中采用酒曲1酿出的白酒感官评分达87分,原酒酒精度50.8 vol,均优于其余两组酒曲酿出的白酒;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酒曲1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出酒曲1中微生物的有效序列共计65393条,OTU为44种,预估种群丰度(Chao1)为50种,该菌群主要包含3个门,8个纲,6个目,25个科,27个属和26个种,其中以嗜杀酵母属相对丰度最高,其次为曲霉属,表明该酒曲的发酵能力及酯化能力较好。3、通过对苦荞复配白酒发酵工艺的筛选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为:酒曲添加量0.3%、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1 d,在该条件下,复配白酒原酒酒精度达到52.8 vol,感官评分达到91分。在发酵周期内,酒醅中各理化指标均呈现相应的递增或递减规律,且在第9d时趋于稳定;酒醅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分别可高达14.74 mg/g和13.03 mg/g,芦丁和槲皮素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83 mg/g和0.53 mg/g,相应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92.04%,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72.99%;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该酒醅还具有一定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其对α-淀粉酶活的抑制率最高达43.99%,对脂肪酶的酶活可降低19.44%。4、通过正交试验对酒糟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酒糟与食用酒精料液比为1/10(m/v),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120 min,此条件下酒糟提取液中黄酮含量最高可达8.21 mg/m L;此外,以色度、感官、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综合筛选出酒糟提取物添加到苦荞复配白酒中的最适量为5.0 mg/m L;最后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各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评定,得出苦荞复配白酒:总酸0.672 g/L、总酯1.461 g/L、固形物0.36%,其中特征性酯类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分别为1.181 g/L、0.050 g/L,各项理化指标和功能活性均要优于纯苦荞白酒,其达到了优级清香白酒的国家标准。本研究结果为高品质苦荞酒的开发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苦荞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朱辉[7](2020)在《基于服务设计的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将服务设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的理论基础,运用服务设计理论对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进行品牌设计研究。在目前已有相关的服务设计、品牌设计、大米品牌、国家地理标志等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服务设计与品牌设计的交叉研究,促使地理标志大米的品牌价值得到更多地保障和发展,同时也为其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现品牌化和探索一条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论文首先对国家地理标志相关产品及产品的品牌化情况等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分析和总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品牌设计的相关内容及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品牌设计的标志形象要素、包装形象要素、品牌名称以及品牌理念等相关内容,为后面的研究内容界定范围。论文对服务设计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对服务设计的基本特征、服务原型、服务蓝图、用户旅程地图等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服务设计的内容,对国家地理标志大米的触点展开研究及整理,使服务设计的理论进一步嵌入到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的设计中。论文在服务设计和品牌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展开调研,采取初步访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寻找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的认知及品牌体验的核心触点。总结了消费者类型及品牌维度需求,为进一步设计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论文对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的策略性展开研究,提出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设计主张,即整合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强化服务系统,提升品牌体验感。论文还提出了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原则,包括:地域性差异原则、品质特征原则、形象具象化原则、产品结构化原则,并分析了体验要素与服务触点的关联性。论文还总结出地理标志大米品牌的设计内容,包括服务设计层面(大米品牌服务旅程地图、服务设计蓝图)和品牌设计层面(品牌形象、理念、视觉识别系统、包装、元素的视觉化等)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刨析了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的研究要素,并把它整合为形象核心要素(包括品牌形象、品牌名称、品牌理念等视觉识别基础部分)和应用设计要素(括视觉形象维度、语言维度、动态视觉维度、互联网传播等维度),指出应按照服务设计蓝图及服务旅程地图去规划品牌要素的设计。最后,通过设计实践对国家地理标志大米进行品牌设计。本论文通过服务设计嵌入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的策略研究,促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化、服务的系统化,对解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创建难、传播难、发展难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设计思路。

刘慧芳[8](2020)在《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上一半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相较于其他的植物蛋白,水稻种子的贮藏蛋白是难得的优质蛋白。一般认为,蛋白质粗含量与稻米的食味等品质性状呈负相关关系,成为制约稻米蛋白质品质改良的主要矛盾。但是,稻米蛋白质的含量、组成、积累形态与稻米品质的关系一直未有直接的证据。本研究从100多个水稻品种中,根据其外观、水稻种子蛋白含量的测定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筛选出两个蛋白组分和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16-17(谷蛋白前体聚合物明显,含量高)和16-20(谷蛋白前体聚合物含量低)。通过水培试验,分别进行了CK(氮:2800μmol/L,硫:80μmol/L)、N(氮:3640μmol/L,硫:80μmol/L)、S(氮:2800μmol/L,硫:260μmol/L)、N+S(氮:3640μmol/L,硫:260μmol/L)处理,旨在揭示不同氮、硫水平对水稻种子蛋白质积累的影响,包括稻米贮藏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和积累形态的变化,以及不同氮、硫水平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析和探讨稻米贮藏蛋白质与稻米品质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N、S配施条件下水稻种子中的贮藏蛋白质的组成和积累形态发生了显着变化,并且在不同的品种之间差异很大。增施N肥,S肥和N+S处理下,均增加了粗蛋白的含量,使16-17总蛋白含量增加0.15%-1.14%,16-20总蛋白含量显着增加了2.35%-2.73%;同时,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如N,S和N+S三个处理使16-17的醇溶蛋白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75%,4.21%和4.67%,谷蛋白的含量N,S和N+S三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3.92%,7.38%和12.92%;对于16-20,在S和N+S处理下谷蛋白含量较对照显着增加了17.72%,29.38%,在N+S处理下醇溶蛋白显着增加了3.73%,而球蛋白含量N,S和N+S三个处理下则显着降低了2.86%,3.78%和3.69%,清蛋白在N,S分别处理下显着降低2.52%,2.56%。2、增加S的处理下改变了谷蛋白两个亚基的相对含量和增加了57kDa谷蛋白前体及57kDa以上谷蛋白聚合体的积累。根据分步提取的谷蛋白图谱和双向电泳图谱显示,谷蛋白亚基和相对分子量大小为45k D-116k D的蛋白质组分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巯基含量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基本与这一变化趋势相一致,推测蛋白质积累的这种差异可能是因稻米中含巯基的蛋白亚基通过分子间与分子内的二硫键结合成大分子聚合物而造成。3、不同的N、S配施处理,对不同品种的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在碾磨品质方面两个品种的变化都不明显;在外观品质方面,16-17品种的垩白度在N,S和N+S三个处理下分别下降18%,18.34%和17.34%,垩白度也显着降低17.6%,17.81%和17.36%;16-20品种在不同的N、S配施处理垩白度与垩白大小没有显着变化,但是16-20品种的垩白率在S和N+S三个处理下分别下降2%和3%。在蒸煮品质方面,在N,S和N+S三个处理下16-17和16-20两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均有所下降,分别降低1.29%,0.04%,0.47%和0.48%,2.6%,2.07%。在营养品质方面,16-17的种子蛋白变化没有显着差异,而16-20的种子蛋白含量在N,S和N+S三个处理下显着增加2.35%,2.67%和2.73%。总的来说,N、S配施对2个参试品种的碾磨品质性状的影响不明显,但有利于2个品种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的改善,并使16-20的营养品质显着增加。综上所述,不同N、S配施处理,可改变含巯基的蛋白质组分的积累量和积累形态。尤其是在富S条件下,蛋白质积累过程中形成较多的巯基及二硫键,并通过二硫键来改变含巯基的蛋白质亚基之间的聚合程度形成不同分子量的谷蛋白聚合体,使蛋白质的积累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进而造成稻米其它相关品质性状发生改变。

刘琪[9](2020)在《延吉市消费者对延边荞麦冷面购买意愿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民对饮食健康越来越重视,延边荞麦冷面其成分中含有荞麦,荞麦是一种集营养、保健、医药价值于一身的一种杂粮食品,故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消费延边荞麦冷面。延边荞麦冷面是延边地区荞麦冷面的统称,在延边的荞麦冷面中当属延吉荞麦冷面最为正宗,作为延边特色食品延边荞麦冷面备受当地重视,但是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以延边荞麦冷面为研究对象,了解消费者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延边荞麦冷面相关的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307个有效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降维,获得四个公共因子并对其重新命名,将变量带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宣传手段、产品特征、促销手段极具正向的显着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延边荞麦冷面的发展关于政策、宣传、销售、以及文化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

梁亚丽[10](2020)在《红托竹荪各部位营养与风味成分及鲜浆复合面条品质研究》文中提出竹荪(Dictyophora),作为一类珍贵的食药真菌,因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被誉为“菌中皇后”、“雪裙仙子”,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我国可食用的竹荪仅4种,尤以贵州织金的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呈味清香,品质最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多糖等多种营养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抑菌防腐等功效。目前,食用红托竹荪多为干制子实体(含菌盖、菌柄菌裙),不仅存在传统燃煤干燥方式的安全隐患,而且废弃菌托增值利用及竹荪蛋精深加工均属空白。因此,本论文对比分析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的营养与风味成分,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同时以红托竹荪菌托或竹荪蛋鲜浆为辅料,通过最适添加量筛选,研制菌托或竹蛋复合的普通面条及薏米面条,并剖析其抗氧化能力及淀粉消化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主要成分分布表明,总体呈现低脂肪、高蛋白的营养特点(分别为0.40~1.52%和13.89~27.66%),富含多糖、三萜、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质(8.2~21.47%、3.80~7.42%和1.03~4.92 mg GAE/g DW);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5.13~18.18 mg/g,且均以谷氨酸含量为高(1.34~4.86 mg/g);对比等量鲜竹荪子实体和竹荪蛋营养功能成分,食用竹荪蛋可全营养利用;废弃菌托营养损失率为16.41%~38.93%,可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从红托竹荪子实体各部位中共鉴定出91种挥发性物质,竹荪蛋各部位中共鉴定出96种挥发性物质,分别有醇类、酮类、烷烃类、酯类、醛类、吡嗪类和其他化合物,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23.15~46.73%。竹荪蛋各部位挥发性化合物种类较竹荪子实体各部位更为丰富。2、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品质影响研究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竹荪复水性能最好,色泽最优,褐变程度小,主要营养功能成分保留率最高(73.58%~96.41%),但三萜保留率低于热泵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竹荪蛋复水性能和色泽为最优,多糖、VB2保留率显着高于热泵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粗脂肪、粗蛋白和三萜含量与热泵干燥接近。干燥后竹荪蛋黄酮含量均高于新鲜竹荪蛋,尤以热泵干燥最高(3.13mg RE/g DW)。干燥后竹荪及竹荪蛋总游离氨基酸(14.83~18.18 mg/g和7.33~8.49 mg/g)显着增加,均为真空冷冻干燥最高。综上比较品质及经济效益,热泵干燥是较理想的干燥方式。3、菌托或竹蛋鲜浆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菌托或竹蛋鲜浆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L值和b*值降低,a*值和△E值增加,蒸煮断条率无变化(0.00%),吸水率和膨胀率显着增加,菌托、竹蛋面条蒸煮损失率先降低后增加,菌托薏米面条、竹蛋薏米面条则呈现降低的趋势;面条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最大剪切力等质构特性均低于对照,感官品质总分先增加后降低,在5%~15%之间感官总分较高;面条微观结构更加致密,淀粉颗粒间间隙减小。整体而言,添加菌托和竹蛋浆料后,面条的品质得以改善,分别10%和15%添加量最为适宜,为开发营养功能型保健面条提供科学依据。4、以小麦面条和薏米面条为对照,对优选10%和15%添加量的菌托面条、竹蛋面条、菌托薏米面条、竹蛋薏米面条进行营养功能性评价,结果表明:面条的多酚和多糖含量、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且添加量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强。同等添加量的菌托面条与竹蛋面条、菌托薏米面与竹蛋薏米面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但菌托薏米面条和竹蛋薏米面条抗氧化性明显优于菌托和竹蛋面条;总淀粉和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增加;淀粉水解率曲线显示,与对照相比,面条淀粉水解率均降低,菌托面与竹蛋面、菌托薏米面与竹蛋薏米面间淀粉水解率较为接近。综上,添加菌托和竹蛋鲜浆可提高面条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淀粉消化性,且与薏米复配后,综合品质得以强化。

二、中国六大营养价值高的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六大营养价值高的米(论文提纲范文)

(1)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1.2 田间种植
    1.3 苦荞籽粒蛋白质组分的提取和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异分析
    2.2 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组分占比的差异
    2.3 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4 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碎米重组米研制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碎米概述
        1.1.1 碎米来源与特点
        1.1.2 碎米的营养成分
        1.1.3 碎米开发与利用
    1.2 莲子淀粉概述
        1.2.1 莲子淀粉的加工特性
        1.2.2 莲子淀粉的应用
    1.3 重组米研究现状
        1.3.1 重组米简介
        1.3.2 挤压膨化加工工艺原理及特点
        1.3.3 挤压重组米研究进展
    1.4 肠道菌群概述
        1.4.1 肠道菌群的构成
        1.4.2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1.4.3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莲子淀粉含量对重组米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莲子淀粉的提取
        2.3.2 配粉
        2.3.3 莲子淀粉重组米的制备
        2.3.4 糊化特性测定
        2.3.5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2.3.6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2.3.7 蒸煮损失率测定方法
        2.3.8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混合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2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重组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2.4.3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重组米质构品质的影响
        2.4.4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重组米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莲子淀粉重组米加工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重组米的制备
        3.3.2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3.3.3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3.3.4 蒸煮损失率测定方法
        3.3.5 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
        3.3.6 挤压膨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3.3.7 挤压膨化工艺的响应面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4.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莲子淀粉重组米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莲子淀粉重组米制备
        4.3.2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4.3.3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4.3.4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4.3.5 蒸煮品质分析方法
        4.3.6 糊化特性测定
        4.3.7 结晶特性的测定
        4.3.8 扫描电镜微观结构观察
        4.3.9 DSC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营养成分比对分析
        4.4.2 感官品质比对分析
        4.4.3 粳米饭与重组米饭质构特性对比
        4.4.4 蒸煮品质分析
        4.4.5 糊化特性分析
        4.4.6 XRD分析
        4.4.7 微观结构分析
        4.4.8 热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重组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动物饲料的制备
        5.3.2 动物饲养条件
        5.3.3 动物喂养与分组
        5.3.4 取材与处理方法
        5.3.5 脏器系数的测定
        5.3.6 大鼠粪便的收集
        5.3.7 DNA提取
        5.3.8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5.3.9 上机测序及统计分析
    5.4 菌群测序分析
        5.4.1 重组米的干预对大鼠生长状态的影响
        5.4.2 脏器系数变化情况
        5.4.3 测序优化质量结果
        5.4.4 OTU聚类分析
        5.4.5 等级丰度曲线
        5.4.6 稀释曲线分析
    5.5 菌群多样性分析
        5.5.1 不同饮食干预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5.2 不同饮食干预对小鼠肠道菌群相似度的影响
        5.5.3 不同饮食对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5.4 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相似度比较分析
        5.5.5 组间群落结构显着差异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红三叶变异类型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三叶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
    1.2 红三叶育种研究现状
    1.3 红三叶利用价值研究
        1.3.1 红三叶饲用价值的研究
        1.3.2 红三叶药用价值的研究
        1.3.3 红三叶园林价值的研究
        1.3.4 红三叶生态价值的研究
        1.3.5 红三叶其它价值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植物学特征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根系测定指标及方法
        2.3.2 茎和叶测定指标及方法
        2.3.3 花和种子测定指标及方法
        2.3.4 株高测定
        2.3.5 冠幅测定
        2.3.6 分枝数测定
        2.3.7 茎叶比测定
    2.4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物候期观测
        2.4.2 生长速度观测
        2.4.3 再生特性测定
        2.4.4 越冬率的测定
        2.4.5 草产量的测定
        2.4.6 种子产量的测定
    2.5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饲用价值测定指标及方法
        2.5.1 粗蛋白(CP)测定
        2.5.2 粗脂肪(EE)测定
        2.5.3 酸性洗涤纤维(AND)测定
        2.5.4 中性洗涤纤维(NDF)测定
        2.5.5 粗灰分(Ash)测定
        2.5.6 干物质(DM)测定
    2.6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活性成分测定指标及方法
        2.6.1 不同物候期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2.6.2 不同生长部位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2.6.3 不同变异类型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调查
    3.2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植物学特征
        3.2.1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根的鉴定筛选
        3.2.2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茎和叶的鉴定筛选
        3.2.3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花和种子的鉴定筛选
        3.2.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株高的观测
        3.2.5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冠幅的比较
        3.2.6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分枝数测定
        3.2.7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茎叶比测定
    3.3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
        3.3.1 物候期观测
        3.3.2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生长速度观测
        3.3.3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再生特性测定
        3.3.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越冬率的测定
        3.3.5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单株草产量的测定
        3.3.6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单株种子产量的测定
        3.3.7 草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饲用价值
        3.4.1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粗蛋白比较研究
        3.4.2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干物质比较研究
        3.4.3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粗脂肪比较研究
        3.4.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粗灰分比较研究
        3.4.5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酸性洗涤纤维比较研究
        3.4.6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中性洗涤纤维比较研究
        3.4.7 不同生长年限红三叶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3.4.8 不同变异类型红三叶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3.5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活性成分研究
        3.5.1 红三叶异黄酮定量分析方法考察
        3.5.2 红三叶不同物候期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3.5.3 红三叶不同生长部位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3.5.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异黄酮含量变化
        3.5.5 红三叶异黄酮含量和单株种子产量动态变化
4 讨论
    4.1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特征特性
    4.2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
    4.3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饲用价值
    4.4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活性成分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起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三晋大地上的沁州黄
    第一节 了望三晋:黄土高原上的金珠粟
    第二节 初探沁州:五谷中的金珠子
    第三节 细访檀山:金珠子中的金珠王
第二章 发展脉络:沁州黄的历史长河
    第一节 中国小米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节 山西小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的传说
第三章 文化隐喻:沁州黄的社会生命
    第一节 种之有道:沁州黄的种植传统
    第二节 食之有方:沁州黄的饮食风俗
    第三节 延之有路:沁州黄的加工途径
第四章 地方认同:沁州黄的人文空间
    第一节 乡愁是一碗米汤
    第二节 流淌在血液中的生活习惯
    第三节 “小米加步枪”的红色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复合型米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米酒简介
        1.1.1 米酒的发展历史
        1.1.2 米酒的营养价值
        1.1.3 米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黑糯米概述
        1.2.1 黑糯米的分布
        1.2.2 黑糯米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1.2.3 黑糯米的加工现状
    1.3 血糯米概述
        1.3.1 血糯米的分布
        1.3.2 血糯米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1.3.3 血糯米的加工现状
    1.4 黑糯玉米概述
        1.4.1 黑糯玉米的分布
        1.4.2 黑糯玉米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1.4.3 黑糯玉米的加工现状
    1.5 酚类化合物
        1.5.1 花色苷结构与种类
        1.5.2 花色苷吸收利用
        1.5.3 花色苷生物功能
        1.5.4 酚酸的结构与分类
        1.5.5 酚酸吸收利用
        1.5.6 酚酸生物功能
        1.5.7 米酒加工中酚类化合物稳定性研究
    1.6 黑色谷物米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6.1 存在的问题
        1.6.2 解决办法
    1.7 论文设计
        1.7.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复合型米酒发酵工艺优化
    2.1 试剂材料与主要设备
        2.1.1 试剂材料
        2.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复合型米酒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2.2 发酵工艺优化
        2.2.3 复合型米酒理化指标与感官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型米酒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2.3.2 复合型米酒响应面试验
        2.3.3 复合型米酒理化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型米酒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3.1 试剂材料与主要设备
        3.1.1 试剂材料
        3.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3.1.3 酚类化合物研究的样品制备
    3.2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3.2.1 总花色苷的测定方法
        3.2.2 总酚的测定方法
        3.2.3 单体花色苷的测定方法
        3.2.4 单体酚酸的测定方法
        3.2.5 酚类化合物数据分析方法
    3.3 米酒加工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3.3.1 总酚与总花色苷含量比较
        3.3.2 不同状态总酚含量变化
        3.3.3 单体花色苷含量变化
        3.3.4 单体酚酸含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型米酒品质评价
    4.1 主要试剂材料与设备
        4.1.1 试剂材料
        4.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4.2 质量评价
        4.2.1 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4.2.2 污染物与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4.2.3 质量评价结果
    4.3 不同工艺米酒产物评价
        4.3.1 风味成分分析
        4.3.2 氨基酸成分分析
        4.3.3 有机酸成分分析
        4.3.4 酚类化合物成分分析
        4.3.5 不同工艺米酒产物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前言
    1.1 苦荞的概述
        1.1.1 苦荞的营养价值
        1.1.2 苦荞的保健功能
    1.2 白酒的概述
        1.2.1 白酒的研究现状
        1.2.2 白酒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1.2.3 白酒的香味成分
    1.3 苦荞酒的研究现状
        1.3.1 苦荞配制酒
        1.3.2 苦荞白酒
        1.3.3 苦荞米酒
        1.3.4 苦荞黄酒
        1.3.5 苦荞啤酒
        1.3.6 其他苦荞酒
    1.4 苦荞酒市场调研及前景分析
        1.4.1 苦荞酒市场调研
        1.4.2 苦荞酒前景分析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2 原料复配比及糊化工艺的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酒精度的测定
        2.2.3 感官评定
        2.2.4 糊化度的检测
        2.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2.3 原料复配比及糊化工艺研究试验设计
        2.3.1 原料复配比的确定
        2.3.2 原料糊化工艺的确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料复配比的确定
        2.4.2 润料时间的确定
        2.4.3 润料温度的确定
        2.4.4 蒸料时间的确定
        2.4.5 原料糊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酒曲的发酵特性比较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酒曲液化能力的测定
        3.2.2 酒曲糖化能力的测定
        3.2.3 酒曲发酵能力的测定
        3.2.4 酒曲酯化能力的测定
        3.2.5 酒曲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酒曲发酵能力的比较分析
        3.3.2 不同酒曲发酵所得白酒感官比较
        3.3.3 酒曲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酒醅发酵工艺研究及质量活性动态分析
    4.1 材料与试剂
        4.1.1 原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酒精度的测量
        4.2.2 感官评定
        4.2.3 酒醅理化成分的测定
        4.2.4 酒醅功能成分的测定
        4.2.5 酒醅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的测定
    4.3 发酵工艺的研究
        4.3.1 酒曲添加量的确定
        4.3.2 发酵温度的确定
        4.3.3 发酵时间的确定
        4.3.4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4.4 酒醅发酵过程中质量活性动态研究
        4.4.1 酒醅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
        4.4.2 酒醅发酵过程中功能成分变化
        4.4.3 酒醅发酵过程中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变化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酒曲添加量的确定
        4.5.2 发酵时间的确定
        4.5.3 发酵温度的确定
        4.5.4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结果分析
        4.5.5 酒醅发酵过程中中理化成分变化趋势
        4.5.6 酒醅发酵过程中功能成分变化趋势
        4.5.7 酒醅发酵过程中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变化趋势
    4.6 本章小结
5 苦荞复配白酒功能活性强化研究及品质分析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原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酒糟的提取工艺
        5.2.2 白酒质量标准
        5.2.3 白酒中理化指标测定
        5.2.4 苦荞复配白酒中功能成分的测定
        5.2.5 苦荞复配白酒中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3 酒糟提取工艺研究
        5.3.1 料水比的确定
        5.3.2 提取时间的确定
        5.3.3 提取温度的确定
        5.3.4 酒糟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5.4 苦荞复配白酒强化处理及品质分析
        5.4.1 酒糟提取物添加量的确定
        5.4.2 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酒糟提取料水比的确定
        5.5.2 酒糟提取时间的确定
        5.5.3 酒糟提取温度的确定
        5.5.4 酒糟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5.5.5 苦荞复配白酒强化处理分析
        5.5.6 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7 攻读硕士学位所取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服务设计的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1.3.2 农业品牌设计研究现状
        1.3.3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品牌设计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设计现状及需求分析
    2.1 国家地理标志与农副产品概述
        2.1.1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农业产品概述
        2.1.2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类产品概述
        2.1.3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与非国家地理标志大米的差异化
    2.2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的现状分析
        2.2.1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现状概述
        2.2.2 大米品牌定位划分及案例分析
    2.3 品牌设计的内容与发展
        2.3.1 品牌设计的定义
        2.3.2 品牌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2.3.3 品牌设计的内容
    2.4 品牌设计的要素分析
        2.4.1 品牌中的价值与消费主义
        2.4.2 案例中的品牌设计要素
        2.4.3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设计需求的前瞻性探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务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3.1 服务设计的理论概述及发展
        3.1.1 服务设计的理论概述
        3.1.2 服务设计的发展
    3.2 服务设计的基本特征
        3.2.1 流程的系统性
        3.2.2 产品的融合性
        3.2.3 形式的开放性
        3.2.4 生产的共创性
    3.3 服务设计的内容
        3.3.1 服务设计的必要性
        3.3.2 服务设计的程序
        3.3.3 服务设计的工具与方法
        3.3.4 用户旅程地图
        3.3.5 服务设计原型
        3.3.6 服务设计蓝图
    3.4 服务设计的案例分析
        3.4.1 从产品到服务设计的转型
        3.4.2 从交互到服务设计的应用
    3.5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服务触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服务设计的消费群体调查研究
    4.1 服务设计介入品牌的必要性
    4.2 品牌旅程地图导览
    4.3 调研策略
        4.3.1 调研目标
        4.3.2 调研内容与方法
        4.3.3 消费群体的确定
    4.4 关于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设计的初步调研
        4.4.1 初步用户访谈调研计划
        4.4.2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设计问卷调查
        4.4.3 初步调研总结
    4.5 关于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的深度调研
        4.5.1 深度访谈与品牌设计感知洞察
        4.5.2 深度调研总结
    4.6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的消费者需求分析总结
        4.6.1 消费需求类型划分
        4.6.2 品牌维度需求类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服务设计的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研究策略
    5.1 基于服务设计的国家地理标志大米的设计内容
    5.2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设计主张
    5.3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设计原则
        5.3.1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差异性原则
        5.3.2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体验性原则
        5.3.3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规范化原则
    5.4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形象核心要素设计
        5.4.1 视觉形象设计
        5.4.2 包装形象设计
    5.5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应用设计要素
        5.5.1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静态视觉形象设计
        5.5.2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展示设计
        5.5.3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动态视觉形象设计
        5.5.4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体验活动设计
        5.5.5 国家地理标志大米品牌交互设计
    5.6 基于服务设计的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的策略模型
    5.7 设计实践-基于服务设计的国家地理标志上林大米品牌设计
        5.7.1 实践项目概述
        5.7.2 上林大米品牌设计应用
        5.7.3 设计总结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稻蛋白质及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
    1.2 水稻种子蛋白
        1.2.1 稻米蛋白组分及其分布
        1.2.2 水稻种子各组分蛋白质的组成
    1.3 水稻种子的稻米品质
        1.3.1 稻米品质相关研究
        1.3.2 稻米品质性状的组成
    1.4 水稻蛋白与稻米品质的联系
    1.5 水稻蛋白及稻米品质改良的研究
        1.5.1 水稻蛋白及稻米品质改良的基本途径
        1.5.2 氮、硫对水稻蛋白及其稻米品质的影响
        1.5.2.1 氮对水稻蛋白及其稻米品质的影响
        1.5.2.2 硫对水稻蛋白及其稻米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的筛选
        2.1.2 水稻的种植管理与取样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试剂
    2.4 试验方法
        2.4.1 种子蛋白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2.4.2 种子蛋白的SDS-PAGE分析
        2.4.3 种子蛋白的非还原与还原电泳
        2.4.4 种子蛋白各组分的提取与测定
        2.4.5 水稻稻米品质的检测
        2.4.6 种子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2.4.7 巯基与二硫键含量测定
        2.4.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分析
        3.1.1 水稻种子蛋白积累动态与干物质重的积累结果
        3.1.2 种子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3.1.3 种子蛋白的非还原与还原电泳分析
        3.1.4 种子蛋白各组分的提取与测定结果分析
    3.2 水稻稻米品质的检测
        3.2.1 稻米碾磨品质的研究结果
        3.2.2 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结果
        3.2.3 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品质的研究结果
    3.3 种子蛋白双向电泳结果分析
    3.4 稻米中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N、S配施处理下种子蛋白质含量、组成成分、积累形态的差异
    4.2 增加S处理对种子蛋白质积累形态的影响
    4.3 不同N、S配施处理下稻米品质的变化
    4.4 种子蛋白质成分及积累形态与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5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延吉市消费者对延边荞麦冷面购买意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消费者
        2.1.2 延边荞麦冷面
        2.1.3 购买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者需求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第三章 延边荞麦冷面消费现状分析
    3.1 延边荞麦冷面简介
        3.1.1 延边荞麦冷面历史概述
        3.1.2 当代延边荞麦冷面制作方式
    3.2 延边荞麦冷面产品功能
    3.3 延边荞麦冷面消费概况
        3.3.1 延边荞麦冷面消费情况
        3.3.2 延边荞麦冷面的消费特征
第四章 延边荞麦冷面购买意愿实证分析
    4.1 购买意愿模型
    4.2 量表项目设计
    4.3 变量的测量
    4.4 问卷设计
    4.5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4.5.1 信度分析
        4.5.2 效度分析
    4.6 问卷描述性分析
    4.7 因子分析
    4.8 回归分析
        4.8.1 因变量的选取
        4.8.2 自变量的选取
        4.8.3 变量的选取依据
    4.9 计量模型的构建
    4.10 分析结果
    4.11 小结
第五章 建议
    5.1 加强政府的正向引导
    5.2 加大宣传刺激消费
    5.3 多渠道销售促进购买
    5.4 重视产品特性吸引消费
    5.5 文化消费开拓市场
结论
谢辞
参考文献
附录

(10)红托竹荪各部位营养与风味成分及鲜浆复合面条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竹荪概述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竹荪的营养价值
        1.1.3 竹荪的功能价值
        1.1.3.1 抗氧化作用
        1.1.3.2 调节免疫应答、抗肿瘤作用
        1.1.3.3 抑菌作用
        1.1.4 挥发性化合物
        1.1.5 竹荪开发利用现状
    1.2 面条研究进展
        1.2.1 面条简介
        1.2.2 功能性面条发展与种类
        1.2.2.1 杂粮面条
        1.2.2.2 杂豆面条
        1.2.2.3 果蔬面条
        1.2.2.4 薯类面条
        1.2.3 食用菌挂面研究现状
        1.2.4 .食用菌挂面问题与展望
    1.3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营养及风味品质剖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3.1 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营养成分的测定
        2.1.3.2 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氨基酸的测定
        2.1.3.3 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功能成分的测定
        2.1.3.4 鲜竹荪子实体营养功能成分损失率的计算
        2.1.3.5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1.3.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营养成分组成
        2.2.2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功能成分组成
        2.2.3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
        2.2.4 鲜竹荪子实体与竹荪蛋营养功能含量比较
        2.2.5 鲜竹荪各部位营养功能成分比重
        2.2.6 红托竹荪子实体及竹荪蛋各部位挥发性化合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干燥方法
        3.1.3.2 复水率的测定
        3.1.3.3 色泽的测定
        3.1.3.4 营养功能成分的测定
        3.1.3.5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1.3.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复水比的影响
        3.2.2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色泽的影响
        3.2.3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营养功能的影响
        3.2.4 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及竹荪蛋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托或竹蛋浆料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3.1 面条制备工艺
        4.1.3.2 色差的测定
        4.1.3.3 蒸煮特性的测定
        4.1.3.4 质构特性分析
        4.1.3.5 感官评价
        4.1.3.6 微观结构观察
        4.1.3.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托、竹蛋浆料对面条色泽的影响
        4.2.2 菌托、竹蛋浆料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4.2.3 菌托、竹蛋浆料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4.2.4 菌托、竹蛋浆料添加量对面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4.2.5 菌托、竹蛋浆料对薏米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竹荪薏米面条营养功能品质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1.3.1 面条多酚的测定
        5.1.3.2 面条多糖的测定
        5.1.3.3 抗氧化性活性测定
        5.1.3.4 面条总淀粉的测定
        5.1.3.5 快速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测定
        5.1.3.6 淀粉水解率的计算
        5.1.3.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溶剂提取对面条多酚含量的影响
        5.2.2 面条多糖含量的测定
        5.2.3 多酚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2.4 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2.5 面条淀粉含量分析
        5.2.6 面条淀粉的体外消化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四、中国六大营养价值高的米(论文参考文献)

  • [1]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变异分析[J]. 石桃雄,郑俊青,黎瑞源,吕丹,陈庆富,梁成刚. 河南农业科学, 2021(09)
  • [2]碎米重组米研制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高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3]红三叶变异类型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D]. 马一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D]. 刘娅云.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5]复合型米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研究[D]. 艾晓莉. 成都大学, 2021(07)
  • [6]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D]. 汤焘. 成都大学, 2021(07)
  • [7]基于服务设计的国家地理标志大米产品品牌设计研究[D]. 朱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对稻米品质的影响[D]. 刘慧芳. 海南大学, 2020(07)
  • [9]延吉市消费者对延边荞麦冷面购买意愿分析[D]. 刘琪. 延边大学, 2020(05)
  • [10]红托竹荪各部位营养与风味成分及鲜浆复合面条品质研究[D]. 梁亚丽. 贵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国营养价值高的六大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