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属民间药材研发新领域

薯蓣属民间药材研发新领域

一、薯蓣属植物民族民间特效药研究开发的新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吕兴[1](2020)在《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紫地榆为研究对象,明确其活性部位,通过建立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炎症因子变化、TLR4/NF-κB和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1、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的含量。2、建立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图谱,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紫地榆不同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不同部位HPLC特征色谱峰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3、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采用自由饮用和灌胃两种给药方式建立急性UC模型,通过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大体评分、病理学评分来评价UC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和病理组织结果,生化检测法来检测UC大鼠血清中MPO活性,结肠组织中MDA含量、SOD、GSH-Px活力。4、采用DSS诱导大鼠急性UC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紫地榆乙酸乙酯部位(EAEG)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大体评分、病理学评分、外周血细胞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来评价EAEG对UC大鼠的防治作用。5、采用DSS诱导大鼠急性UC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AEG剂量组(低、中、高)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采用生化检测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和SOD、GSH-Px活力,RT-qPCR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细胞因子TLR4、NF-κB p65、TNF-α、IL-6及INF-γmRNA表达水平,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HO-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P-NF-κB p65、NF-κB p65及IL-6蛋白表达水平,探讨紫地榆对UC大鼠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结果:1、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均含有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其中乙酸乙酯部位鞣质含量较高(57.52%),乙醇总提物黄酮含量较高(44.33%),水部位多糖含量较高(78.48%),氯仿部位生物碱含量较高(1.04%)。2、紫地榆不同部位均有抗炎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作用最佳。HPLC图谱所标定的27个特征色谱峰中,有13个与抗炎率呈显着相关,分别为1(没食子酸)、2(没食子酸甲酯)、3(儿茶素)、8、11、13、15、17、19(五没食子酰葡萄糖)、20、21、25、27号峰。3、两种给药方式均可建立UC模型,其中自由饮用组较正常组,DAI评分显着升高(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5),结肠组织大体评分和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外周血细胞中WBC、RBC和LY细胞含量升高(P<0.05),血清中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P<0.05),SOD、GSH-Px活力降低(P<0.05);较灌胃组结肠组织呈重度炎症的变化,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MDA含量、GSH-Px活力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更符合Cooper造模标准。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I评分显着升高(P<0.01),结肠长度显着缩短(P<0.01),结肠组织大体评分和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外周血细胞中WBC、LY、GR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升高(P<0.05)、IL-10含量降低(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细胞因子TLR4、NF-κB p65、TNF-α、IL-6和INF-γ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IL-10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TLR4、NF-κB p-p65/p65及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P<0.05),SOD、GSH-Px活力显着降低(P<0.01),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HO-1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1、该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为紫地榆的综合质量评价奠定基础。2、紫地榆乙酸乙酯部位抗炎活性作用最强,可能是多个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3、5%DSS自由饮用7 d诱导SD大鼠急性UC是一种较为理想的UC动物模型,与文献报道一致,可作为研究急性UC的治疗药物和发病机制的方式。4、EAEG对DS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防治作用,能够缓解UC大鼠的炎症、溃疡和水肿,减轻结肠组织的损伤。5、EAEG对UC大鼠的防治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高佳琪[2](2018)在《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研究及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改善IR-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分析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确保提供科学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医药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提供可靠稳定新药物及提升民族用药的价值。方法:1.采用乙醇及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制备尖叶假龙胆有效部位(乙酸乙酯部位);采用高胰岛素(10-6mol/L)刺激36h造模的方法,建立稳定可靠的IR-HepG2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筛选合适的药物浓度范围及检测HepG2细胞活性;以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依照葡萄糖试剂盒测定葡萄糖消耗量的结果分组:正常组(Control组)、模型组(IR组)、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IR+50μg/mL组与IR+500 μg/mL组;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给药24 h后,检测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IR-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给药24 h后,考察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IR-HepG2细胞的TNF-α的影响;给药24 h后,利用Real-time PCR 检测 IR-HepG2 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 IRS1、PI3Kp85、PDK1、Akt mRNA的表达;给药30min后,以Western-Blot法检测IR-Hep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p-InsRβTyr1 135/1136、p-IRS1 ser307、p-PDK1 ser241、p-AktThr308 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表达及PI3Kp85蛋白水平。2.采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并通过HPLC-DAD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雏菊叶龙胆酮含量的方法,可为多指标成分测定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结果:1.筛选得到最佳模型条件:胰岛素浓度为10-6mol/L时,培养36h后,IR效果最佳,维持时间48 h;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浓度为500μg/mL及低于此浓度时,细胞存活率达到实验要求;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浓度为500、250、100、50 μg/mL时,对IR-HepG2细胞模型有不同的程度促进葡萄糖消耗作用(P<0.0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降糖效果越好,药物浓度为500 μg/mL降糖效果与盐酸二甲双胍相当,浓度为10μg/mL时,未见其促进细胞葡萄糖消耗(P>0.05);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IR-HepG2细胞凋亡无影响;Elisa结果表明:与IR组相比,IR+50μg/mL组和IR+500 μg/mL组TNF-α表达水平呈现剂量依赖方式下降(P<0.01),由此说明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能够下调TNF-α的水平;分子生物学实验表明:与IR 组相比,IR+50μg/mL 组和 IR+500 μg/mL 组均能上调 IRS1、PI3Kp85、PDK1、Akt mRNA的表达(P<0.01或P<0.05);与IR组相比,IR+50 μg/mL组和IR+500 μg/mL组均能上调p-InsRβ Tyr1135/1136、p-PDK1 ser241、p-Akt Thr308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下调p-IRS1 ser307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上调PI3Kp85蛋白水平(P<0.05)。2.结合文献及对照品对照,共指认出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9个化合物,包括(?)酮类化合物4个(1,6-二四羟基-3,4-二甲氧基(?)酮、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swertiabisxanthone-I、雏菊叶龙胆酮),(?)酮苷类化合物3个(去甲基当药苷、当药醇苷、5,8-二羟基-1,4-二甲氧基(?)酮-3-O-β-D-葡萄糖苷),黄酮苷类化合物1个(异荭草素),三萜类化合物1个(齐墩果酸);建立了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同时测定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和雏菊叶龙胆酮含量的方法,其含量分为 103.93 mg/g~106.33 mg/g 和 374.45 mg/g~379.22 mg/g。结论: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明显改善IR-HepG2细胞糖代谢及IR,促进糖消耗。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胰岛素IRS/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IRS1、PI3Kp85、PDK1、Akt基因表达,p-InsRβ Tyr1 135/1136、p-PDK1 ser241、p-Akt Thr308 蛋白磷酸化水平及 PI3Kp85蛋白水平相关。下调细胞因子TNF-α表达水平的作用,也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主要含有(?)酮及其苷类化合物,建立了同时测定两种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对其主要成分含量进行测定。

田守生,胡永水,张淹,李士栋,王春艳,王林戈[3](2013)在《两种干燥工艺对骨龙胶囊提取物中薯蓣皂苷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骨龙胶囊提取物中薯蓣皂苷的影响,并优选干燥条件。方法分别采用真空带式干燥和喷雾干燥不同方法进行干燥,测定并比较各干燥样品中薯蓣皂苷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样品中薯蓣皂苷量存在较大差异,以真空带式干燥为高。结论通过以薯蓣皂苷量为评价指标,研究确定该制剂选用真空带式干燥法比较适宜,并结合生产实际,优选出干燥条件为A1B3C3,即真空带式干燥设备3个加热区温度分别为80、90、80℃,进料体积流量为30 L/h,履带速度为25 cm/min。

余泱川[4](2012)在《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当代”一词作为一个史学概念,“一般指建国后到现在这一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当代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医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被质疑、被限制的处境,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与西医并行的医学体系的地位,重新获得官方与民间的承认,中医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医疗都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纳入正轨,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该时期也是国家对于中医政策、中医学术研究方向的探索期,从提倡“中医科学化”、“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政策的制定与修正频现;从以“科学化”革新中医药学术经验,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再到强调实践的中医学术研究,30年间中医学术研究的方向、模式及重点亦不断发生变化。唐太宗说:“以史为鉴”,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今天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医学研究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正好重视了这些内容”。地域医学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因对于医学史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广东具有悠久的中医学术、医疗传统,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最早受到现代化思潮冲击的地区,广东既是西医在华发展的中心地带,又是最早萌发中医革新思潮和中医现代化教育的地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中医学术革新,理论大讨论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广东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地域经济、文化明清以来的勃兴,促使岭南地域医学随着建国后对中医学术研究的深入而结出硕果。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建国后的中医学者群体,学术发展特征,政策、文化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冀望可以发现1949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学术界对香港中医发展情况从前关注不多,但随着陈存仁、谢永光等一批在港名医的着述出版,该地中医史的研究价值逐渐凸显。香港毗邻广东,新中国成立以前,两地医学交流频繁,当时几乎所有香港的名医都是祖籍广东的客籍人士,香港的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莫不赖历年迁港的内地名医推动,而大陆解放前一批“海派名医”迁港的历史意义尤为重大,他们在香港着书、兴学、行医,使香港变为大陆之外的第二个中医学术中心。该时期香港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中医学校、学术活动少有系统的记述,本研究力图对1840年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香港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着作;着名的医学院校,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百余年来香港中医发展的概貌,另外特别对“迁港中医”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香港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有三大来源:一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藏书,收集内容包括了1949年至1979年间的中医学术期刊、专着、会议文献、研究成果汇编、政策公文汇编等等;二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收集内容主要是历年来政府发布的卫生政策法规原文,关于中医医疗、学术的统计数据,以及少量出版地在香港的学术文献;第三个来源是香港中医师陈永光先生所提供的大量的香港医家专着、中医教材、学术团体资料汇编等等。本研究按照医史文献学科研究方法与标准,其具体研究步骤为:①首先利用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内部书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书目查找所需文献。②然后按图索骥,以借阅、拍照、复印、扫描等方式获取文献,并将重点文献转换成10万字的数字形式以便利用。③最后将已获文献进行汇编,建立本研究专用的书目、文献目录,并以时间顺序、学科分类、医家姓名建立三种索引,配合已转换为数字格式的重点文献,形成一套可以按照文献内部、外部特征进行检索调阅的文献资料。本研究对于文献研究的标准是:引用文献全部为一次文献,文献版本尽可能获取首版,重要观点用文献原文体现。2、理论评述法:是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概述和详述医家生平、重大政策、学术事件;凝练学者学术观点;总结单一或群体医家的学术倾向;将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进行对比;探索某一因素对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术研究的观点、成果的影响。具体到论文内容中,对于某一时期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某一机构或某一医家的学术活动多采用记述法;对某一医家的着作内容、学术思想则采用传统阐释和归纳演绎的结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采取的是归纳演绎与相关对比的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49年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史研究,该部分以时间为序又分为三章。第一章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间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阶段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包括:“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全国及广东省的各项卫生统计数据等等;分析“中医科学化”政策在广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及其成因。第二节介绍广东实践“中医科学化”的学者群体并分析其特征;记述广东当时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学术倾向和刊登之有代表性的学术论着。第三节首先研究广东中医界在“中医科学化”中对如何看待传统理论以及学术革新途径、方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归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持不同观点者的争鸣情况;其后概述当时广东中医界两份系统化阐述“中医科学化”原则、步骤、标准的学术整理方案并提炼其中的要点。第四节总结广东中医界实践“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在医学文献整理、中医理论研究、针灸、脉诊学、中药提炼等方面的各项成果。第五章分析该时期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即:①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②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③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④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第二章对1954至1965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两份重要的学术期刊,《广东中医》和《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的概况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介绍当时主要的中医研究机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概况及其对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论述1956、1957年间几篇探讨中医学术研究态度和具体观点的争鸣文章,分析这些论争产生的背景和其对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三节至第六节论述该时期广东中医研究在医学文献整理、地域医学研究、基础理论探讨、临床医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成果。第七节总结1954至1965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对1966至1979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中医脾胃学说在文献收集整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第二节论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具体内容为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针刺麻醉研究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第三节论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青蒿素、破伤风抗毒素、毛冬青等中药特效药的研究。第四节介绍侯灿、梁直英等人将现代医学、科学上的新方法、新理论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五节总结1966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关于近代以来香港中医学史的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的研究内容是香港中医在医疗、教育、社团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详细的记录了:①香港中医行医方式的演变及东华三院等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②香港中医在规模、办学方式上的发展以及着名中医学校的概况;③香港知名中医社团成立、合并、发展的状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二节的研究内容是“侨港中医”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医疗、学术、教育的影响。首先论述侨港中医的内涵并介绍历次中医侨港热潮及其历史成因;然后选取十余位祖籍广东及其他地区的侨港名医,重点论述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重要着作;最后从整体上论述“侨港名医”对于香港中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论以中医基本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学术研究模式、重点及方向的转变,学者主体的转变,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影响为依据,作者认为1949年至1979年的广东中医学术史应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至1953年,该阶段国家关于中医学术的政策是“中医科学化”,主要学术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关于中医学术革新意义、途径、目的的学术讨论以及在文献研究和剂型改进方面的初步实践。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奠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4至1965年,国家及时对中医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对传统医学进行继承与发扬,推动中医高等教育和师带徒教育,广东的中医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地域医学、传染病防治等诸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9年,该阶段由于国家对中医研究重点的调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开始以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强调临床实践,以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为主要方向,在急腹症治疗、针灸麻醉、骨伤复位、特效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上获得巨大成绩的阶段。广东作为全国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医学文化积淀使该地区在建国后的中医学术发展带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①以临床实践为学术研究的导向和根本动力;②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量;③以知名学者和民间支持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力量;④坚持中医本位,注重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特征决定了1949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未来中医学术研究事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李长田,李江楠,赵伟[5](2011)在《响应面法优化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的提取》文中认为目的优化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在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后,选用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对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 确定了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9.2℃,乙醇浓度89.3%,提取时间为4.50 h,提取次数为3次,料液比为1∶20。在此条件下穿龙薯蓣醇提物中的薯蓣皂苷的含量理论值为2.43%,实测值为2.42%。结论 该工艺条件优化了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的提取工艺。

王飞[6](2011)在《余甘子抗癌化学物质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为大戟科植物,是藏族习用药材。余甘子有很多药理作用,其中抗癌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以中药余甘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分析技术,运用体外药效及体内免疫实验,筛选出藏药余甘子抗肿瘤活性组分,对其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初步阐明余甘子化学组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并对不同产地的余甘子及其提取后的总酚酸、总黄酮进行了主峰的归属,通过本课题对藏药余甘子的研究,为开发新的抗癌活性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血浆药理学方法对余甘子不同醇提取物进行初步筛选。用余甘子水提物,余甘子70%乙醇提取物,余甘子95%乙醇提取物分别给昆明种小鼠灌胃后取血清、血浆,并将其作用于不同肿瘤细胞,使用MTT显色法,检测余甘子提取物含药血浆和含药血清对不同癌细胞株的抑制率,并对血浆药理学,血清药理学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余甘子总酚酸、余甘子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的余甘子中没食子酸进行了含量测定,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余甘子总酚酸、总黄酮进行了纯化工艺研究。通过体外细胞MTT法检测余甘子总酚酸、总黄酮对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对其体外药效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基线等比法设计原理,用MTT法对余甘子总酚酸,总黄酮进行抗肿瘤的配伍研究。用基线等比法设计原理,将总酚酸,总黄酮按不同比例,给小鼠灌胃取血清,并用小鼠血清IL-2 ELISA试剂盒,小鼠血清IFN-γELISA试剂盒,进行试验,测定了余甘子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及免疫调节的作用。通过细胞抑制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结合,对配伍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总黄酮、总酚酸的剂型配伍比例。采用HPLC法,梯度洗脱对余甘子提取物纯化后的总酚酸和纯化后的总黄酮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目的是比较不同产地的余甘子成分的差异,建立以没食子酸,芦丁为代表的余甘子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为有效控制余甘子内在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流式细胞仪PI单标检测细胞周期。药物能阻止细胞的无限增殖,使细胞阻止在G1期(即D NA合成前期)或S期(DNA合成期)或G2期(DNA合成后期)。本试验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总酚酸和总黄酮作用于细胞并检测其阻止时期。结果1.通过用余甘子水提物、余甘子70%乙醇提取物、余甘子95%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后分别取血清血浆作用于不同癌细胞,测定OD值,得到抑制率。结果发现余甘子70%乙醇提取物的血浆整体对癌细胞的抑制率较高。2.实验结果发现余甘子70%乙醇提取物的含药血浆对肝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较好。最终选定本实验以余甘子抗肝癌和宫颈癌为主要研究目标。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余甘子水提物、余甘子70%乙醇提取物、余甘子95%乙醇提取物的总黄酮和总酚酸进行含量测定。总酚酸的含量分别为266.00mg/g、247.20mg/g、86.40mg/g。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56.58mg/g、59.52mg/g、54.30mg/g。通过综合比较70%乙醇提取物,总酚酸和总酚酸含量都相对比较高。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的余甘子中没食子酸进行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福建产地的余甘子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每克生药材中百分含量为1.634%。5.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余甘子提取物中总酚酸进行纯化工艺研究,确立工艺路线为选用聚酰胺树脂,洗脱剂为水,洗脱体积为6倍柱体积,树脂柱的径高比为1:5,流速为1.5mL/min。6.用大孔吸附树脂对余甘子提取物中总黄酮进行纯化工艺研究,确立纯化工艺路线为选用聚酰胺树脂,洗脱剂为50%乙醇,洗脱体积为7倍柱体积,树脂径高比为1:5,流速为1mL/min。7.余甘子纯化后总酚酸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宫颈癌细胞Hela的时效曲线,最高抑制率为83.9%和92.9%。8.余甘子纯化后总黄酮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宫颈癌细胞Hela的时效曲线,最高抑制率为66.1%和88.5%。9.通过体外实验进行配伍研究,得到余甘子抗癌制剂余甘子总酚酸和总黄酮配伍比例为34.56μg:34μg时抗癌效果最好。为更进一步确定配伍比例,又做了体内动物实验的免疫学研究,及对总酚酸抗氧化性质的说明,辅助对配伍结果的解释,实验结果表明余甘子总酚酸和总黄酮均能提高机体免疫力。1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的余甘子进行的产物总酚酸和总黄酮进行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证明不同产地的余甘子质量均一,稳定。11.通过用流式细胞仪对凋亡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测定,余甘子能使癌细胞发生S期阻滞,影响细胞周期正常进程,与细胞凋亡有关。

雷磊[7](2008)在《乙肝清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乙肝清由贯叶连翘和赶黄草两味药组方而成,经临床验证具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和保肝降酶的功效。本论文以乙肝清处方中两味药——赶黄草和贯叶连翘的提取物为原料药,旨在开发具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乙肝清缓释片,以改善患者的顺应性和给药的安全性。本论文研制了日服两次的乙肝清骨架缓释片剂,对其释药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其初步的质量标准。首先,本文建立了本制剂治疗乙肝的活性成分槲皮素和金丝桃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释放条件、释放度的UV测定方法;其次,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剂处方筛选实验,包括骨架材料的种类和用量选择、填充剂的选择、制粒粘合剂的筛选、润滑剂的考察等,最终确定了乙肝清缓释片的最佳骨架系统为HPMC K4M和PVP K30按一定比例的组合体系,并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筛选出了HPMC K4M和PVP K30两种骨架材料的最佳用量;此外,本论文还进行了制剂工艺的考察,如片剂的机械强度考察等。最终确定处方和制备工艺为:贯叶连翘提取物64.8 g,赶黄草提取物64.8 g,HPMC K4M 42.9g,PVP K30 44.48 g,乳糖103.78 g,硬脂酸镁3.24g,原辅料过80目筛,以3%PVP K30无水乙醇溶液适量做粘合剂快速搅拌制粒,过30目筛,在60℃烘干2小时,过30目筛整粒,调节压片机的参数设置使得本品的装样量为0.32 g±5%,并调节压片机的压片压力(或压片深度),使片剂的机械硬度保持在3~5 kgf左右,制得乙肝清缓释片1000片。三批产品的鉴别、含量测定和释放度考察结果表明本制剂工艺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本文对乙肝清缓释片在不同环境中的释药行为进行了考察,通过数学模型拟合的方式来阐述本品的释药机制,结果表明:本品表现为为溶蚀和扩散相结合的释药方式,其中溶蚀的释药方式占据绝大的比例,而且随着释放的进行,溶蚀机制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pH环境和离子强度对本品的释放影响较为显着,在pH值越高和离子强度越大的环境下本品的释放越快。最后,本文从性状、鉴别、含量测定、释药曲线等几个方面建立了本品的质量标准,为本品的稳定生产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具有良好的12小时缓释性能,本制备工艺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本品的质量控制。

陈凤清[8](2007)在《穿龙薯蓣的快速繁育、RAPD鉴定及有效成分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种类丰富,体内所含的有效成分形形色色,具有开发新药的巨大潜力;既可以从中直接发现新药源;又可以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等术发明新药。中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在5000种以上,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此外,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进一步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匮乏。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用植物,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同时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生长速度要比植物正常生长速度快,接近于分生组织的生长速度,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快速繁殖药用植物种苗,或者利用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手段直接生产药物便随之日益发展。目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试管微繁生产大量种苗,以满足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需要;二是通过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的大量培养,从细胞或培养基直接提取药物,或通过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生产药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在系统分类学中隶属于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目(Liliales)、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L)植物。分布全国,主产于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四川、安徽、江苏等省。其具有消炎、祛痰、平喘、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及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还可减慢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日尿量,改善冠脉循环,降低动脉血压,尤其适用于轻度动脉硬化。由于甾体激素类药物的临床疗效独特,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又是合成甾体激素的主要原料之一,薯预皂苷的发现和利用为获得资源丰富和经济的天然甾体原料开辟了途径。近年来,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大量采挖,其野生资源已经不多,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市场需求量较大,亟需进行人工繁殖和栽培。综上所述,选育皂苷元含量高的穿龙薯蓣新品种已成为提高穿龙薯蓣开发效益和保护穿龙薯蓣野生资源的首选课题。本文选取吉林省长白山区野生穿龙薯蓣为试验对象,进行了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研究:1.以穿龙薯蓣的茎段为外植体,摸索适合穿龙薯蓣组织培养的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建立穿龙薯蓣再生体系;探讨各种因素对穿龙薯蓣组织培养过程中诱导再生植株形成及微块茎繁殖的影响。以多元设计进行试验,获得如下结果:(1)在MS+6-BA 2.0mg/L+NAA 1.0mg/L+3%蔗糖的培养基中,芽诱导频率最高,达86%;(2)蔗糖浓度为7%时,最适合微块茎生长;(3)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6-BA和NAA时,在6-BA0.5-2.0mg/L和NAA0.5-2.0mg/L的范围内,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促进微块茎的诱导;(4)在6-BA 1.0mg/L+NAA 2.0mg/L+7%蔗糖的培养基中,获得较重的微块茎,最大鲜重达3.46g;(5) 1/2MS+6-BA 1.0mg/L+NAA 0.5mg/L+2%蔗糖+0.1%活性碳的培养基是穿龙薯蓣离体培养时最适合的生根培养基,最高生根率为95%;(6)试管苗移栽到室外大田中,存活率为91%。2.摸索以RAPD法分析穿龙薯蓣的最佳实验条件,对不同栽培方式的穿龙薯蓣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穿龙薯蓣再生植株的九个引物电泳出的带纹与野生穿龙薯蓣植株的相同,再生苗植株和野生植株的所有片段都表现出了同源性。3.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建立穿龙薯蓣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分别超声提取薯蓣皂苷,以比色法测定不同栽培方式的穿龙薯蓣中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人工栽培和野生穿龙薯蓣,其皂苷含量接近,组培的穿龙薯蓣,皂苷含量略低。4.以常规方法制备根茎水提煎剂,测得三者的提取率接近,野生品为8.77%,栽培品为8.49%和7.59%。

王铁杰[9](2007)在《穿龙薯蓣质量控制方法和相关成分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常用中药穿龙薯蓣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溶剂制备的穿龙薯蓣提取物对高血脂模型大鼠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LPO)活性的影响,确定65%乙醇为最佳提取溶剂;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筛选有效部位,确定了6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层和正丁醇层为主要有效部位,并进行了初步药效学实验。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结合理化鉴别确定其结构分别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薯蓣皂苷(dioscin)、苯甲酸(benzoic acid)、原薯蓣皂苷(protodioscin)和延龄草苷(trillin)。并对其中的4个甾体化合物进行抗自由基、降血脂实验。结果表明,4个甾体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降脂、抗凝和抗自由基活性。对降低高脂大鼠血脂水平、降低血液粘滞度和清除机体自由基都有显着作用,为穿龙薯蓣降血脂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薯蓣皂苷和原薯蓣皂苷作用最显着。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薯蓣属药材中原薯蓣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XterraTM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27:73,v/v)为流动相,原薯蓣皂苷在0.02~0.6 mg·mL-1(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8.0%(RSD=1.5%)。建立了测定薯蓣属植物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薯蓣皂苷在0.1~0.8mg·mL-1(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7.9%(RSD=2.0%)。在上述两种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不同产地薯蓣属5种药材中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为更准确全面地评价穿龙薯蓣和薯蓣属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定量方法。首次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原薯蓣皂苷浓度的LC-ESI-MS-MS分析方法,以延龄草苷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在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monitoring,MRM)方式下选择原薯蓣皂苷和延龄草苷的主要离子对m/z 1032.6→m/z 869.7和m/z 577.1→m/z 253.1为定量分析离子对,原薯蓣皂苷在20~125000 ng·mL-1(r=0.9970)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的定量下限为20 ng·mL-1,日内精密度RSD≤7.8%,日间精密度RSD≤6.8%,准确度RE为±1.8%,平均回收率为83.5%(RSD=5.9%)。研究了大鼠静脉注射0.5mg·Kg-1,1.0 mg·Kg-1和3.0 mg·Kg-1原薯蓣皂苷后的药物动力学,绘制了原薯蓣皂苷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其相应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为78 min,58 min和27 min;Cmax为70μg·mL-1,116μg·mL-1和378μg·mL-1;ke为0.0089 min-1,0.012 min-1和0.029min-1;Vd为53.3 mL·kg-1,45.9 mL·kg-1和9.32 mL·kg-1;Cl为0.796 mL·min-1·kg-1,0.444mL·min-1·kg-1和0.263 mL·min-1·kg-1;AUC0-t为732μg·min·mL-1,1406μg·min·mL-1和4196μg·min·mL-1;AUC0-∞为785μg·min·mL-1,1673μg·min·mL-1和4406μg·min·mL-1。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d)则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下降。表明药物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剂量相关性药动学特征。首次建立了测定小鼠血浆中延龄草苷浓度的LC-ESI-MS-MS分析方法,以人参皂苷Rh2为内标,甲醇为提取溶剂,血浆经甲醇沉淀蛋白,在多反应监测(MRM)方式下选择延龄草苷和人参皂苷Rh2的主要离子对m/z 577.6→m/z 253.6和m/z 621.6→m/z603.7为定量分析离子对,延龄草苷在2.0~200μg·mL-1(r=0.9964)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的定量下限为2.0μg·mL-1,日内精密度RSD≤3.3%,日间精密度RSD≤5.1%,准确度RE为±3.0%,平均回收率为83.9%(RSD=3.9%)。小鼠尾静脉注射延龄草苷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迅速,达峰浓度Cmax为130.1μg·mL-1,药物在小鼠体内经历了先快后缓的消除过程,消除半衰期t1/2为5.56h。首次建立了测定小鼠各组织中延龄草苷浓度的LC-ESI-MS-MS分析方法,以人参皂苷Rh2为内标,在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中延龄草苷分别在1.0~100μg·mL-1(r=0.9962),2.0~400μg·mL-1(r=0.9964),1.0~100μg·mL-1(r=0.9985),1.0~300μg·mL-1(r=0.9919),1.0~100μg·mL-1(r=0.9976)和1.0~100μg·mL-1(r=0.9948)范围内线性良好;定量下限分别为1.0μg·mL-1,2.0μg·mL-1,1.0μg·mL-1,1.0μg·mL-1,1.0μg·mL-1和1.0μg·mL-1;方法的日内精密度RSD≤4.8%,日间精密度RSD≤7.9%,准确度RE≤±11%;回收率分别为94.2%(RSD=2.4%),72.0%(RSD=4.0%),77.7%(RSD=3.5%),85.7%(RSD=2.8%)和74.1%(RSD=3.9%)。小鼠尾静脉注射延龄草苷后,其在小鼠体内分布迅速且广泛,AUC0~t值的大小顺序为肺>脾>肾>心>肝>脑,表明延龄草苷在肺中的分布较多,在脑组织中未检测到待测物,表明延龄草苷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将中药学、药理学、分析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初步探讨了穿龙薯蓣的药效物质基础,确定了穿龙薯蓣的质量评价指标,优化其提取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了大鼠尾静脉注射原薯蓣皂苷溶液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了小鼠尾静脉注射延龄草苷溶液后,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探索该成分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为新药作用机理的探讨提供了依据,为中药现代化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于培明[10](2007)在《药品安全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品是物质,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或人工方法制得的物质。但从来没有一种物质天生是药品。一种物质只在人们发现和确认其医疗价值并用于医疗用途时,它才成为药品。但人对药品的确认具有很大的不可靠性。古人靠经验性的人体尝试来发现和确认药品具有不可靠性,现代实验室系统研究也没有消除这种不可靠性。以制药公司为主导的现代药品研究主要偏重于对药品有效性的发现和证明,忽视药品安全性缺陷的发现和改进。药品的安全性问题始终是一把悬在药品使用者头顶的利剑,成为患者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等逻辑研究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从药品的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使用缺陷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药品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剖析,并将药品安全性问题解析成既具有独立性又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设计缺陷与药品不良反应问题、制造缺陷与药品质量问题、使用缺陷与不合理用药问题,以此来分析药品安全性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对药品安全性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理论和实践,总结药物警戒理论的创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的药品安全警戒理论。论文从产品缺陷的一般分析入手,分析产品缺陷的含义、类型和判断标准;然后对药品缺陷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分析药品的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标识说明缺陷的含义和特征。药品的制造缺陷与药品质量问题、设计缺陷与不良反应问题、使用缺陷与不合理用药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主要部分,内容包括这三大问题的含义、本质、判定标准、证明方法、法律责任和控制防范等,并对药品安全监管实践中出现的复杂疑难问题的处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立法建议。论文探讨了药品安全警戒从理论进入实践所需要的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立法保障,并通过“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的研究与分析,论证了现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经过充实和调整,为包括药品不良反应在内的所有药品安全问题提供安全警戒的可行性和光明前景。本文提出的药品安全警戒理论,为解决当前药物警戒理论存在的目标不明确,理论研究无法深入的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为目前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的药物警戒理论,走向明晰,走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薯蓣属植物民族民间特效药研究开发的新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薯蓣属植物民族民间特效药研究开发的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紫地榆不同极性部位中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紫地榆不同极性部位抗炎活性与HPLC图谱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紫地榆提取物对DSS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紫地榆提取物对DSS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TLR4/NF-κB及Nrf2/HO-1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影响
    第一节 紫地榆提取物对UC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1 材料和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节 紫地榆提取物对UC大鼠Nrf2/HO-1 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材料和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化学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研究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尖叶假龙胆研究进展
        1 尖叶假龙胆植物概述
        2 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
        3 尖叶假龙胆(?)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及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1 胰岛素信号通路—IRS/PI3K/Akt信号通路
        2 胰岛素抵抗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提取方法
        第二节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IR-HepG2细胞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第四节 Annexin V-FITC /PI双染对IR-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五节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IR-HepG2细胞TNF-α的影响
        第六节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对IR-HepG2细胞IRS/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二章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第一节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成分
        第二节 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中2种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两种干燥工艺对骨龙胶囊提取物中薯蓣皂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薯蓣皂苷定量测定法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配置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1.4 系统适用性试验
        2.1.5 线性关系考察
        2.1.6 精密度试验
        2.1.7 稳定性试验
        2.1.8 重复性试验
        2.1.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 不同干燥工艺条件优选
        2.2.1 样品提取
        2.2.2 真空带式干燥条件优选
        2.2.2. 1 正交试验设计
        2.2.2. 2 样品制备及结果
        2.2.3 喷雾干燥条件优选
        2.2.3. 1 正交试验设计
        2.2.3. 2 样品制备及结果
    2.3 不同干燥工艺条件对薯蓣皂苷量影响研究
        2.3.1 样品制备
        2.3.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下的学术探讨与实践(1949至1953年)
    第一节 建国后“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历史、政策背景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提出
        二、“中医科学化”对于广东中医界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的主要群体和学术阵地
        一、以民国时期各中医学校教师及毕业生为主的进步中医
        二、具有中医学术素养的开明西医、药师
        三、“中医科学化”的学术阵地——《广东中医药》与《星群医药月刊》
    第三节 围绕“中医科学化”中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一、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价值的探讨
        二、梁尚博关于“中医科学化”研究方向的设想
        三、谭次仲的“中医科学化”方案
    第四节 广东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学术实践
        一、医史文献研究
        二、中医理论研究
        三、脉学研究
        四、针灸机理及治疗学的研究
        五、星群药厂与中药炼剂研究
    第五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学术革新运动的特征
        一、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
        二、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
        三、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
        四、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政策引导下的中医学术勃兴(1954至1965年)
    第一节 重要的中医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机构
        一、《广东中医》与《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二、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广东中医药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第二节 以学术讨论端正对继承发展中医学术的态度
        一、梁乃津对余云岫及其学术观点的批判
        二、对《新针灸学》的评论及相关争论
        三、对龙世雄“关于中医中药的研究问题”一文的评论
    第三节 医史文献研究
        一、萧熙的医史文献研究
        二、赵思兢关于中药功效及炮制法的文献溯源
        三、张创献关于经络实质与“九针”源流的考证
    第四节 地域医学研究
        一、岭南医家、医籍、医学文化研究
        二、广东医家医案、医话研究及医疗经验提炼总结
        三、岭南生草药及验方研究
    第五节 关于中医理论核心、诊疗手段的探讨
        一、关于中医理论核心的大讨论
        二、关于脉学的大讨论
        三、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
    第六节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
        一、中医脾胃学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二、中医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研究
        三、妇科疾病防治
        四、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学研究
        五、针灸手法、模型及经络学说研究
        六、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第七节 1954至1965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特征
        一、注重文献研究对中医学术研究的先导作用
        二、岭南医学研究方兴未艾
        三、注重名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四、空前活跃的学术气氛
        五、中医防治传染病研究成果丰硕
        六、国家政策推动学术勃兴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繁荣(1966至1979年)
    第一节 脾胃学说研究的深入
        一、文献收集整理方面
        二、临床研究方面
        三、实验研究方面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
        一、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
        二、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
        三、针刺麻醉研究
    第三节 中药特效药及岭南生草药研究
        一、青蒿素防治疟疾研究
        二、破伤风抗毒素的研究
        三、毛冬青防治脉管炎研究
        四、岭南生草药研究
    第四节 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一、侯灿关于“八纲”现代医学意义的研究
        二、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控制论原理的探讨
        三、梁直英从控制论角度对《伤寒论》的再认识
    第五节 1966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特征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流
        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文献研究相对匮乏
        三、注重现代科学前沿理论与中医学术研究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港地区中医发展史略
    第一节 香港中医发展概况
        一、港英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限制
        二、香港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三、香港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四、香港中医团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侨港名医与香港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一、侨港中医群体
        二、“侨港名医”对香港中医事业的贡献
        三、“二战”后着名侨港医家及其在港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结论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响应面法优化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的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测定方法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3 标准曲线的制作
        2.1.4 样品溶液的制备
        2.1.5 样品测定
        2.1.6 精密度实验
        2.1.7 重现性实验
        2.1.8 稳定性实验
    2.2 提取方法
        2.2.1 室温冷浸法
        2.2.2 加热回流法
        2.2.3 超声提取法
        2.2.4 微波萃取法
    2.3 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研究
        2.3.1 提取料液比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3.2 提取温度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3.3 乙醇体积分数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3.4 提取时间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3.5 提取次数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4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的实验设计
    2.5 结果验证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结果比较
    3.2 以乙醇为提取溶剂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3.2.1 料液比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3.2.2 温度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3.2.3 乙醇浓度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提取时间对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3.2.5 提取次数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3.3 响应面法优化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提取工艺
    3.4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6)余甘子抗癌化学物质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藏药余甘子的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节 余甘子的本草考证
    第二节 余甘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三节 余甘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四节 余甘子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余甘子抗癌化学物质组的活性筛选及纯化研究
    第一节 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筛选
    第二节 含药血浆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筛选
    第三节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余甘子总酚酸的工艺研究
    第四节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余甘子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第五节 分析讨论
第三章 化学物质组组分分析
    第一节 余甘子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第二节 对余甘子中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总酚酸含量测定
    第三节 对余甘子中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测定
    第四节 分析讨论
第四章 不同产地余甘子总酚酸和总黄酮的指纹图研究
    第一节 余甘子总酚酸指纹图谱研究
    第二节 余甘子总黄酮的指纹图谱研究
    第三节 分析讨论
第五章 余甘子有效化学物质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余甘子纯化后的总酚酸及总黄酮体外药效学研究
    第二节 余甘子提取物及其纯化后的酚酸的抗氧化性研究
    第三节 余甘子中总黄酮和总酚酸抗癌效果的配伍研究
    第四节 余甘子中总黄酮和总酚酸免疫调节效果的配伍研究
    第五节 分析讨论
第六章 余甘子总酚酸和总黄酮抗肝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余甘子总酚酸抗肝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第二节 余甘子总黄酮抗肝癌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乙肝清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学术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乙肝国内外治疗现状
    1.2 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处方来源及处方设计依据
        1.2.2 赶黄草综述
        1.2.3 贯叶连翘综述
        1.2.4 亲水凝胶骨架缓释体系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药
    2.2 含量测定方法
        2.2.1 金丝桃素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2 槲皮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释放度分析方法
        2.3.1 溶出介质的选择
        2.3.2 释放度评价指标及方法
        2.3.3 方法学考察
        2.3.4 释放装置条件筛选
        2.3.5 释放度测定方法
    2.4 释放度数据分析方法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乙肝清凝胶缓释片的制备
    3.1 仪器与试药
    3.2 处方及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3.2.1 拟采取制备方法
        3.2.2 骨架材料种类的筛选
        3.2.3 低黏性的骨架材料的筛选
        3.2.4 最低HPMC与PVP K30总量的确定
        3.2.5 填充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2.6 骨架材料粒径筛选
        3.2.7 润湿剂/粘合剂的考察
        3.2.8 润滑剂
        3.2.9 片剂的机械强度(破碎强度)
    3.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
        3.3.1 实验设计及安排
        3.3.2 最高分数处累积释放度的计算
        3.3.3 综合效应变量的计算
        3.3.4 方差分析
        3.3.5 模型拟合与预测
        3.3.6 效应面分析
        3.3.7 效应面优化结果
    3.4 工艺的重现性与均一性试验
        3.4.1 批内释放均一度考察
        3.4.2 批间工艺重现性考察
        3.4.3 与普通片剂的比较
    3.5 制备工艺及服药剂量确定
    3.6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乙肝清缓释片释药机理探讨
    4.1 亲水凝胶骨架体系原理介绍
    4.2 释药模型拟合(药物释放动力学)
        4.2.1 肝清缓释片的释药曲线数据
        4.2.2 释药曲线数据拟合
        4.2.3 释药模型及拟合结果
    4.3 不同pH条件下的释放特性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质量标准研究
    5.1 仪器、试剂和材料
    5.2 性状
    5.3 鉴别
        5.3.1 鉴别方法建立
        5.3.2 乙肝清缓释片成品鉴别
    5.4 含量测定
    5.5 释放度标准
    5.6 制剂通则检查
    5.7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穿龙薯蓣的快速繁育、RAPD鉴定及有效成分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薯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一) 薯蓣属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二) 薯蓣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及生态学研究
        (三) 薯蓣属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四) 薯蓣属植物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
        (五) 薯蓣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及细胞学研究
        (六) 薯蓣属植物的栽培学研究
        (七) 薯蓣属植物的遗传育种学研究
        (八) 薯蓣属植物的医药开发及综合利用的研究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发生与发展
        (二)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三)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
    三、穿龙薯蓣研究概况
        (一) 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元的开发利用研究
        (二) 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元的提取工艺研究
        (三) 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元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
    四、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一) 植物遗传多样性
        (二)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五、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穿龙薯蓣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穿龙薯蓣带芽茎段的组织培养
        (二) 微块茎生长
        (三) 生根和再生植株生长
    三、讨论
        (一) 激素对穿龙薯蓣再生苗诱导及微块茎形成的影响
        (二)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穿龙薯蓣微块茎生长的影响
        (三)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对穿龙薯蓣组织培养的影响
第二章 穿龙薯蓣再生植株DNA多态性的RAPD鉴定
    一、概述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穿龙薯蓣DNA样品分析
        (二) RAPD引物筛选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穿龙薯蓣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测定
    一、材料和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一、结论
        (一) 穿龙薯蓣再生体系的建立
        (二) 穿龙薯蓣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三) 不同栽培方式的穿龙薯蓣生物化学分析
    二、创新点
    三、有待于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

(9)穿龙薯蓣质量控制方法和相关成分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穿龙薯蓣基源
    1.2 穿龙薯蓣本草考证
    1.3 穿龙薯蓣研究现状
        1.3.1 化学成分
        1.3.2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3.3 质量控制
    1.4 本研究立题依据与思路
第二章 药效学初步研究
    2.1 高血脂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有效部位活性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穿龙薯蓣化学成分分离与活性研究
    3.1 穿龙薯蓣有效部位中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
    3.2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3.3 单体化合物抗自由基、降血脂活性
    3.4 小结
第四章 穿龙薯蓣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4.1 穿龙薯蓣质量控制方法
        4.1.1 穿龙薯蓣薯蓣皂苷含量测定
        4.1.2 穿龙薯蓣原薯蓣皂苷含量测定
第五章 原薯蓣皂苷和延龄草苷药动学研究
    5.1 原薯蓣皂苷药物动力学
        5.1.1 血浆样品中原薯蓣皂苷分析方法建立
        5.1.2 原薯蓣皂苷药物动力学结果
    5.2 延龄草苷药物动力学
        5.2.1 血浆样品中延龄草苷分析方法建立
        5.2.2 延龄草苷药物动力学结果
第六章 延龄草苷在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6.1 生物样品中延龄草苷分析方法建立
    6.2 延龄草苷在小鼠体内分布结果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0)药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1.1 触目惊心的药害与药品使用安全问题
        1.1.2 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使用安全的威胁之一
        1.1.3 不合理用药问题─药品使用安全的威胁之二
        1.1.4 药品不良反应问题─药品使用安全的威胁之三
    1.2 相关概念
        1.2.1 药品与药物
        1.2.2 药品的安全性
        1.2.3 药品的安全性研究
    1.3 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到药物警戒
        1.3.1 药品不良反应灾难与世界范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建立
        1.3.2 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到药物警戒
    1.4 药物警戒理论的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1.4.1 我国对药物警戒理论的引进
        1.4.2 药物警戒理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理论的拓展
        1.4.3 药物警戒理论的创新
        1.4.4 药物警戒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药品安全警戒的提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药品安全警戒的提出
        1.5.2 药品安全警戒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1.7 文章结构安排
    1.8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药品缺陷的一般研究
    2.1 产品缺陷的一般分析
        2.1.1 产品缺陷的含义
        2.1.2 产品缺陷的类型
        2.1.3 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
    2.2 药品缺陷的一般分析
        2.2.1 药品的质量特性与药品缺陷
        2.2.2 药品的起源与从物质到药品的飞跃
        2.2.3 药品缺陷的不可避免性
        2.2.4 药品缺陷的类型划分
    2.3 药品的设计缺陷
        2.3.1 药品设计与药品设计缺陷
        2.3.2 药品设计缺陷的特征
        2.3.3 药品设计缺陷的类型
    2.4 药品的制造缺陷
        2.4.1 药品制造与药品制造缺陷
        2.4.2 药品制造缺陷的特征
    2.5 药品的标识说明缺陷
        2.5.1 标识说明与药品标识说明缺陷
        2.5.2 药品标识说明缺陷的考量
        2.5.3 药品的标识说明缺陷的性质
    2.6 药品说明书的定性及管理制度设计
        2.6.1 药品说明书的定性问题
        2.6.2 药品说明书管理的制度设计
        2.6.3 说明书之外用法的合法性问题
第三章 药品设计缺陷与药品不良反应问题研究
    3.1 药品不良反应的本质是药品存在的设计缺陷
        3.1.1 药品损害与药品不良反应
        3.1.2 药品不良反应的本质
        3.1.3 药品不良事件
        3.1.4 药源性疾病
        3.1.5 中药的不良反应
    3.2 药品不良反应概念问题辨析
        3.2.1 不良反应概念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2.2 药学基础学科使用的不良反应概念及其合理界定
        3.2.3 管理规章中药品不良反应概念的理论分析
    3.3 药品不良反应的控制防范
        3.3.1 药品不良反应的控制防范思路和重点
        3.3.2 药品不良反应控制防范责任的理论分析
        3.3.3 我国不良反应控制防范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立法建议
    3.4 不良反应损害法律责任设置
        3.4.1 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法律责任设置的总的原则
        3.4.2 告知的风险发生不良反应损害的法律责任设置
        3.4.3 未告知的风险发生不良反应损害的法律责任设置
        3.4.4 完善药品不良反应责任设置的立法建议
第四章 药品制造缺陷与药品质量问题研究
    4.1 药品质量问题的本质是药品存在的制造缺陷
        4.1.1 药品的特殊性
        4.1.2 药品质量的特殊重要性
        4.1.3 药品质量问题的本质是药品存在的制造缺陷
    4.2 药品标准在药品质量判定中的作用
        4.2.1 药品标准
        4.2.2 药品标准法律体系
        4.2.3 药品标准在药品缺陷判定中的作用与局限
        4.2.4 国家提高药品标准行动计划
    4.3 假药的判定标准问题研究
        4.3.1 假药定义问题
        4.3.2 按假药论处制度的设置问题
        4.3.3 三种特殊情形的处理及按假药论处制度的完善
        4.3.4 假药判定标准案例研究
    4.4 劣药的判定标准问题研究
        4.4.1 劣药的定义问题
        4.4.2 按劣药论处制度的设置问题
        4.4.3 四种特殊情形的处理及按劣药论处制度的完善
        4.4.4 劣药判定标准小结
    4.5 假药劣药判定的证明问题研究
        4.5.1 假药判定的证明问题
        4.5.2 劣药判定的证明问题
    4.6 药品质量检验问题研究
        4.6.1 药品质量检验概述
        4.6.2 补充检验方法和补充检验项目问题
        4.6.3 药品检验异议与复验问题
        4.6.4 《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八条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第五章 药品使用缺陷与不合理用药问题研究
    5.1 药品使用缺陷与不合理用药威胁药品使用安全
        5.1.1 严重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
        5.1.2 合理用药的含义与生物医学标准
        5.1.3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5.1.4 使用缺陷与不合理用药问题的系统原因
    5.2 执业药师制度与不合理用药问题
        5.2.1 我国执业药师制度概况
        5.2.2 执业药师与执业医师工作的交点
        5.2.3 我国执业药师法律地位问题
        5.2.4 我国执业药师职能定位问题
        5.2.5 执业药师制度的统一和完善
    5.3 不合理用药监测
        5.3.1 不合理用药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5.3.2 不合理用药监测的基本思想
        5.3.3 美国经验的借鉴
    5.4 不合理用药干预
        5.4.1 宏观层面的干预措施
        5.4.2 微观层面的干预措施
        5.4.3 不合理用药干预举例
第六章 统一的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构建
    6.1 药品安全三大危险因素的事前、事中控制防范机制
        6.1.1 市场主体审批制度
        6.1.2 上市药品审批制度
        6.1.3 药品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
        6.1.4 保障药品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
    6.2 药品安全性三大危险因素事后发现与警戒的基本方法
        6.2.1 不良反应缺陷事后发现与警戒的基本方法
        6.2.2 药品质量问题事后发现与警戒的基本方法
        6.2.3 不合理用药事后发现与警戒的基本方法
    6.3 统一的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构建
        6.3.1 构建统一的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3.2 构建统一的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基本设想
    6.4 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立法保障
        6.4.1 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组织保障
        6.4.2 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技术保障
        6.4.3 药品安全警戒体系的立法保障
    6.5 齐二药事件与欣弗事件的启示
        6.5.1 齐二药事件及其启示
        6.5.2 欣弗事件及其启示
结论
主要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致谢

四、薯蓣属植物民族民间特效药研究开发的新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吕兴. 大理大学, 2020(05)
  • [2]尖叶假龙胆乙酸乙酯部位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研究及成分分析[D]. 高佳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两种干燥工艺对骨龙胶囊提取物中薯蓣皂苷的影响[J]. 田守生,胡永水,张淹,李士栋,王春艳,王林戈. 中成药, 2013(04)
  • [4]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 余泱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5]响应面法优化穿龙薯蓣中薯蓣皂苷的提取[J]. 李长田,李江楠,赵伟.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8)
  • [6]余甘子抗癌化学物质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12)
  • [7]乙肝清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的研制[D]. 雷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 [8]穿龙薯蓣的快速繁育、RAPD鉴定及有效成分分析的研究[D]. 陈凤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6)
  • [9]穿龙薯蓣质量控制方法和相关成分药动学研究[D]. 王铁杰.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5)
  • [10]药品安全性问题研究[D]. 于培明.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9)

标签:;  ;  ;  ;  

薯蓣属民间药材研发新领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