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90年代现实主义形象宗族根源的救赎模式

论1990年代现实主义形象宗族根源的救赎模式

一、论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形象的族根救赎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楠[1](2021)在《宗教文化视域中的马丽华与北村创作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张旻[2](2021)在《当代晋商题材历史小说研究》文中提出

胡禹茂彤[3](2020)在《彭小莲电影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彭小莲的创作生涯横跨中美两个地域,这让彭小莲的电影呈现出与其他“第五代导演”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即既有对上海普通和底层人群的细腻的人文关怀,又兼具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商业属性,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注重于女性在新时期个性的释放的表达,特别是能细腻入微地传达女性的内心情感变化,又能触及到与此相关的社会根源性问题。其次她的电影也多描写男女两性之间的权利博弈,呈现出男性形象的弱化和边缘,女性刻板印象的打破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她电影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塑造除了被当时的创作环境和文化语境所制约外,大多受到彭小莲个人成长和创作经历的影响,因此也呈现出较为一致和鲜明的特征。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理论角度,试图通过解读彭小莲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分析作品所传递的女性意识,并通过对构建方式和影响因素的讨论来洞见彭小莲的精神世界,以期对女性电影当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帮助。

王雷[4](2020)在《权力入侵下的悲剧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两性书写》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创作至今,毕飞宇一直致力于对权力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执着的批判,在不断的思考与批判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园地——“王家庄”,也找到了一条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他有意对关于权力的宏大叙事文学传统进行消解,褪去权力的凶残暴虐色彩,将权力的表现方式与两性日常生活进行严丝合缝地匹配,从而表现为一种细碎、神秘、深入人心的威慑力量。他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敏锐的文学视野发现,当“人在人上”的这只“鬼”作用于两性关系时,之前平淡缓和的相处氛围会产生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压迫与受迫、攀附与被攀附等等。本论文阐释了毕飞宇小说重视权力渗透两性关系书写的原因,梳理了毕飞宇小说中两性关系书写的特点,分析了毕飞宇小说权力作用于两性关系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作者的文学表达意图与现实书写意义。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进行了阐释,简要界定了“两性关系”和“权力”两个概念的内涵,同时结合学术界对毕飞宇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不足,肯定研究方向。第一章结合毕飞宇个体生命记忆与成长经验,创作观念以及创作实践的转变,对社会文化语境的体察以及权力、性别和文学的内在联系,对毕飞宇重视权力渗透下两性关系书写的原因进行探寻。第二章梳理毕飞宇两性书写当中权力施压的文本表现。通过多种权力交织下的女性生存面相描绘、中国传统思想与权欲结合下的鬼胎塑型以及性别主从关系的置换,来梳理毕飞宇笔下由权力统摄的两性关系书写的特点。第三章探寻权力异化两性关系的运行机制。从权力的生产、覆灭与运作,权力对爱欲的控制角度出发,深入地解析权力对两性关系的作用过程,厘清权力的运行脉络,对权力异化本质进行更加系统地认知。第四章剖露毕飞宇小说中权力异化两性关系书写的意义。以人物悲剧命运根源深掘、知识分子救赎逻辑解构、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文化反思为切入点,正视毕飞宇两性书写的客观实在意义。结尾部分在总结毕飞宇权力渗透下的两性书写的同时,指出了其创作中的一些瑕疵,并充分肯定了毕飞宇小说权力异化两性书写的深刻意义和独特价值。

王书佳[5](2020)在《孙频中篇小说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开始发表小说起,孙频以其独具风格的女性书写在文坛中崭露头角。考察孙频的文学世界,我们发现孙频始终以人的生存为本位,尤其对底层女性格外关注。她致力于探索底层人物的物质与精神困境,并不断探索着各种精神救赎的通道。本文以孙频的中篇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作家创作谈及现有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力图对孙频的作品做出更加全面的阐释。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作家孙频的创作情况和作品风格,对目前学界对孙频创作的研究做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一章着重分析孙频作品中独特的女性言说特质,结合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进行文本阐释。孙频绝大部分的中篇小说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叙述底层女性所面临和经历的种种困难。在此过程中,孙频表现出女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的卑微女性的关照,对女性主体意识予以重视和表现。第一节探讨孙频作品中对女性情欲主体的关注,分为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和自审两个阶段;第二节探析孙频频繁使用的植物喻体是如何帮助表现女性特质的。第二章以“底层书写”为切入点,阐述孙频创作的底层关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文以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居住空间“房子”、“城中村”和“地下室”为线索,结合小说文本,讨论孙频对底层群体的物质困境的关注。其次,论文探讨了小说中底层群体身上最常出现的两类精神困境:身份焦虑和人性异化,表现了孙频对其精神困境的不竭追问。最后,孙频的底层叙事常常表现出极致书写的特点,借助极端环境的设置和极端性格的塑造,帮助完成小说主题的升华。第三章总结归纳了孙频为底层群体的精神救赎所设想的两种方式,分别是“出走”和宗教情怀。第一,“出走”是孙频笔下众多女性自觉或不自觉所选择的一条救赎通道,她们试图通过“出走”来完成对爱情或理想的追求。第二,孙频借助宗教所具备的净化心灵、洗涤灵魂的功能为身在迷途之中的人们带去生的希望和短暂的安宁。第四章从孙频近三年的新作入手,讨论其在历史反思方面的新成绩。本章首先讨论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孙频对时代与个人的复杂关系的考量,其次以关键词“饥饿”为线索,结合作品文本,串联起孙频对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深刻思考。

刘晨[6](2020)在《弥赛亚与新国民 ——论传教士译汉文小说中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1912-1931)》文中提出近代以来,在华基督教传教士热心中国的儿童事业,他们不仅参与开设学校、办报译书等现实实践,更通过译介文学作品,参与到在近代中国发现儿童,建构儿童观念的历程中。本文主要从传教士的文学译作入手,探究其在中国建构的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本文以儿童为方法,关注传教士与五四作家在发现儿童过程中的对话,借此重新思考传教士译作在近代中国晚清到五四社会转型期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章节,首先通过探究传教士译作中作为“小大人”与“怪孩子”的弃儿形象,发现传教士建构的弥赛亚儿童观念。再者,本文深入传教士的“警世”叙事等恐吓策略中,探讨被建构为弥赛亚儿童对立面的无知者的儿童形象。最后,本文结合五四运动与国家主义精神的崛起,对传教士与五四作家儿童观念的变迁做进一步阐释,发现他们在儿童书写中形塑的作为新国民的主体形象。民国以降,传教士与五四作家发现的儿童,是他们书写中国国民性寓言的载体。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儿童,是作为弥赛亚儿童初级阶段的无知者。但以“无知”为本质的恶童与充满潜能的“弥赛亚儿童”形象相互扞格,说明传教士有关中国儿童的叙事中,包含着无法解开的悖论。他们改造中国的实践与设想囿于自身宗教、殖民的视角,无法想象中国文化与社会如何摆脱尴尬的“孩童期”。但他们的这一尝试,也能从一个侧面,勾勒出帝国主义体系中中国发现儿童,建构现代性主体的图示。在这一体系中,五四作家发现的中国儿童,是尚处在“孩童期”的新国民。他们记录了现代性主体的诞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却无法彻底突破无知本质这层裹缚的襁褓。

陈茜[7](2019)在《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北美新移民女作家的代表,施玮提出“灵性文学”主张,在女性写作与灵性写作两个维度不断耕耘,其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突出。一方面,自觉的女性意识促使施玮在女性形象身上倾注她对性别文化的思考,通过叙述发生在家庭空间内外的婚恋故事,展示女性徘徊在男性世界寻找救赎出路的艰难生存图景。留守家庭内,男权的庇护和基督的感召不过是令女性在费勒斯中心主义的陷阱里愈陷愈深。走出家庭外,职场打拼和社会奉献为女性描绘确立主体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蓝图。出走与回归皆与女性意识的觉醒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基督教的文化源泉影响施玮在女性形象身上赋予《圣经》的原型因素,尤其是女性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轨迹能够与《圣经》中的启示、恶魔、中介三类女性原型有所呼应,从宗教视角切入,以女性形象关怀人类的信仰状况,进而暗示现实生活中女性群体的生存命运。除了关注女性形象与外部男性世界的联系,施玮继续向女性形象的精神世界开掘,从宗教启示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展现女性内在的真实自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从世俗的孤独到宗教的知罪、从世俗的爱欲到宗教的挚爱两条曲折的精神探索之路。因而,可以从施玮小说的女性形象身上窥探到,施玮对女性写作的呼应与超越、对基督教文学的发掘与深入,以及对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共鸣与异语。本文在以家庭空间为参照,梳理并分类施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的批评方法剖析施玮对女性自我、两性关系和性别文化的认知与思考;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研究施玮小说女性形象与《圣经》女性原型的内在联系;结合精神分析和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探索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的宗教意识和女性意识,进一步总结和解读施玮之于女性写作、灵性写作和北美新移民文学的继承与突破,以加深对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力图为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的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努力,也呼吁学界更加重视与肯定施玮在女性写作和灵性写作方面的贡献与成就。

何加玮[8](2019)在《新时期以来知青小说中的知青形象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青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知青文学记录了知青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发展轨迹,塑造了一大批迥异于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上的其他人物形象的经典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知青作家笔下的知青形象产生了流变,本文试图通过对知青形象流变历程的研究,来探究知青一代在新时期的情感自省、生命自省及文化自省。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对本文所涉及的“新时期”、“知青”、“知青文学”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进行了概说。其次对新时期知青小说中的知青形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阐明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对流变中的知青群像进行了细致的阐释。第一类知青形象经历了血统论的受害者形象到被压抑者形象的流变,体现了知青作家对知青所遭受的苦难思考的深化;第二类知青形象经历了由革命建设者到城市奋斗者形象的流变,体现了知青作家对于时代、对于命运的深刻反思;第三类知青形象经历了“向后”寻找到“向前”思考形象的流变,反映了知青一代返城后的生存困境,凸显了其对历史的反思与忏悔;第四类知青形象经历了由施难者形象到反叛知青形象的流变,突出了人性的恶与知青小说的成熟。第二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时期的知青形象产生流变的深层次原因,首先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和文化传播理论分析了意识形态对创作主体的隐性影响;其次从人道主义、社会转型及创作方法等角度分析了其对知青形象流变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知青作家人生经历与代际体验差异的探究来分析其对知青形象流变的影响。第三章阐释知青形象的流变所隐含的递进式的理性反思,从弃与被弃,看与被看两个方面阐释知青们如何由革命的建设者、社会的接班人沦为城市的放逐者和乡村的流浪人;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人性如何随着社会环境和生存境遇的改变而表现出其隐性、黑暗的一面,个体生命如何在物质贫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遵循自我生命意识去生活;最后从文化的角度入手考察知青形象所体现的文化自省。结语总结了新时期以来的知青小说随着知青形象的演变走向了成熟与开放。

侯越琪[9](2019)在《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反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族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家族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小说类型之一,本篇论文将言说的时间范围划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家族小说展现的是20世纪宗法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的现代化社会变革中的中国历史风云。20世纪的中国,家族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矛盾愈加复杂,冲突日见激烈,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家族小说创作摆脱了主流话语,走向了对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反思,强调作家对家族的认知和体验,将“家族”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进行重新审视,作家在作品中回望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与其对家族的冲击,对改革过后的现代文明中人性的背离与道德信仰的坍塌感到了疑惑,觉醒的作家们自觉承担起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怀着悲痛的心情思考着进程中痛苦的根源,并透过作品传达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并存的希望。本文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族小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比这一时期前后家族小说创作异同,探究作家的创作背景与动因,力图对这一时期家族小说的文本叙事中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向度进行分析,探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族小说在现代史中的价值以及对理想社会建构的作用。第一章: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族小说创作源自作家们对乡土的依恋和对历史进程中传统家族文化未来的忧虑的情感进行追溯。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接踵而至的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之后形成的现代文明,作家们表现出深深的疑虑。因此作家们对传统家族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在作品中探讨家族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境遇与未来走向并表达了重振家族传统文化的理想。第二章: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族小说中的时代夹缝的个人悲剧、家族的苦难变迁叙事,反映痛苦的社会历史变革,探究家族小说在缩影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民族历史缩影的价值意义,并在回顾中反思激进的革命历史。第三章:通过展现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家族之间、人民之间对重新分配的利益争斗以及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时期,家族内部成员思想文化上表现的对立冲突,再现20世纪纷乱的家族生活,揭示家族与家族文化必然衰败的历史宿命。

李浪[10](2019)在《谭力创作的雅俗矛盾与蜕变》文中研究指明谭力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影视文学三个时期。本文通过归纳谭力三个时期作品的特征,分析他在不同时期对雅俗文学的不同态度,进一步分析促使他的创作理念转变的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动力,并着重指出他的通俗文学创作即雪米莉小说对当代通俗文学的影响。雪米莉是新时期中国第一个具有策划意识的文学品牌,它对之后通俗文学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谭力是雪米莉的核心一员,因而研究谭力是研究雪米莉及通俗文学的重要一环。此外,在对雅俗文学关系的看法上,从相互悖逆到相互融合,谭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矛盾和纠结在同时代作家中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通过阐述谭力及雪米莉的研究现状说明国内外研究对其的忽视,再阐述本论题的思路和框架,并指出研究的必要性即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对谭力严肃文学的研究。其严肃文学作品整体呈现出诗意化审美特征,这是其严肃文学创作观念决定的,这个创作观念也是其创作思路的局限之处,是导致其严肃文学创作郁郁不得志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文学市场大变天以及严肃文学创作的这种现实状况下,谭力开始寻求将创作道路转向通俗文学。第三部分是对谭力通俗文学的研究。其通俗文学整体呈现出向读者意识无限靠拢的特征,与严肃文学的“雅”相悖逆,这也是决定雪米莉最终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雪米莉没落以及时代接受心理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谭力又将创作道路转向影视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通俗文学创作,不仅对作家后面的文学创作理念产生重要影响,也在众多方面影响着当代通俗文学的走向。第四部分是对谭力第三个创作阶段的研究。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影视作品,但也有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在经过严肃文学以及通俗文学创作后,谭力最终形成雅俗融合的文学观念,这些作品便是其理念的实际运用。这一章节主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其理念加以说明。

二、论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形象的族根救赎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形象的族根救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3)彭小莲电影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彭小莲的创作经历概述
    2.1 前期:创作萌芽期
    2.2 中期:兼容并蓄期
    2.3 后期:风格形成期
第三章 彭小莲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3.1 家庭形象
        3.1.1 男性欲求中的妻子
        3.1.2 走向两极化的母亲
        3.1.3 叛逆中觉醒的女儿
    3.2 社会形象
        3.2.1 男权阵营的维护者
        3.2.2 被看的“她者”
        3.2.3 真正的职业女性
        3.2.4 理想主义的符号
    3.3 与男性之间的关系
        3.3.1 矛盾的父女
        3.3.2 对立的兄妹
        3.3.3 被拯救的爱人
    3.4 与女性之间的关系
        3.4.1 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
        3.4.2 相互省察的同盟关系
第四章 女性形象的建构方式
    4.1 变化的视角
        4.1.1 第一人称叙述
        4.1.2 无人称叙述
    4.2 独特的镜语
        4.2.1 长镜头的运用
        4.2.2 原生态的音响
    4.3 时空的构建
        4.3.1 隐喻的空间
        4.3.2 虚构的时间
第五章 影响形象建构的背景因素
    5.1 个人因素:复杂的女性作者
        5.1.1 文革成长经历的烙印
        5.1.2 俄罗斯散文电影的影响
        5.1.3 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
        5.1.4 浓厚的上海城市情结
    5.2 环境因素:双重语境下的撕扯
        5.2.1 社会语境:创作环境的改变
        5.2.2 文化语境:女性意识的缺失
第六章 女性形象的建构困境
    6.1 对立的两性关系
    6.2 破碎的爱情观念
    6.3 传统的女性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彭小莲作品年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权力入侵下的悲剧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两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权力渗透两性关系书写的原因
    第一节 :对权力的关注以及创作兴奋
        一、成长记忆的灌注
        二、创作观念与实践的转变
    第二节 :因性而别的社会文化语境
        一、社会化的性别
        二、男性统治
    第三节 :性别、权力对文学的影响
        一、性别书写与文学
        二、权力书写与文学
第二章 :权力统摄下两性关系书写的特点
    第一节 :多种权力交织下的女性基本面相
        一、经济权力下的生存困境
        二、家长权力下的婚恋悲剧
        三、对“人在人上”的政治权力攀附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与膨胀权欲交合下的鬼胎
        一、封建宗法的规训
        二、权欲与封建思想结合下的“怪”相
    第三节 :传统性别主从关系模式的撼动
        一、男主女从模式书写
        二、男性绝对统治的终结
第三章 :权力异化两性关系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权力的生产与覆灭
        一、认同与暴力的双重构序
        二、腐败与反扑的内外倾覆
    第二节 :权力的实施
        一、监视与裁决的隐秘支配
        二、检查与示众的同向震怖
    第三节 :权力对爱欲的控制
        一、爱欲与文明的对立
        二、权力与性的重合
第四章 :权力异化两性关系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深掘人物悲剧命运根源
        一、隐于无事悲剧下的权力失语
        二、生于文化劣根下的“身上鬼”
    第二节 :对伤痕文学中知识分子救赎逻辑的解构
        一、“公子落难”叙事模式的质疑
        二、“美好家园”的改写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自觉文化反思
        一、尚未成功的国民性改造
        二、权力伦理想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孙频中篇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女性言说
    1.1 女性情欲主体的关注
    1.2 植物喻体的女性特质
第二章 底层关怀
    2.1 底层群体的物质困境
    2.2 底层群体的精神困境
    2.3 极致书写
第三章 精神救赎
    3.1 “出走”模式
    3.2 宗教情怀
第四章 历史反思
    4.1 个体与时代
    4.2 “饥饿”的双重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弥赛亚与新国民 ——论传教士译汉文小说中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1912-193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西方儿童文学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中国五四儿童文学的研究
        (三)中国五四儿童文学研究
        (四)传教士汉译儿童文学研究
        (五)问题分析与研究拓展空间
    三、理论支持与研究路径
    四、本文的观点与创新
第一章:作为弥赛亚的儿童
    第一节:“怪孩子”与“小大人”
    第二节:化身弥赛亚的孤儿形象
    第三节:弥赛亚儿童的道德与五四“童心说”
第二章 作为无知者的儿童
    第一节 传教士的“警世”叙事
    第二节 作为儿童的中国人
    第三节 无知儿童与弥赛亚儿童
第三章 儿童与新国民
    第一节 鲁滨逊与国民意识
    第二节 传教士与五四运动
    第三节 新国民:儿童与国民性寓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施玮及其创作简述
        二、研究动机与意义
    第二节 施玮小说研究现状
        一、灵性视阈下施玮小说的研究
        二、女性主义视阈下施玮小说的研究
        三、施玮小说中知识分子题材的研究
        四、施玮小说的存在主义角度解读
        五、北美新移民文学视阈下施玮小说的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指导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布局
第一章 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的类型研究
    第一节 流连家内:被男性救赎的女性形象
        一、寻求男权庇佑
        二、被基督式的男性感召
    第二节 走向家外:从自我救赎到救赎他人的女性形象
        一、进入职场:寻找家外的女性自我生存空间
        二、关怀他人:拓宽救赎之路
    第三节 家庭内外:出走的娜拉还是回归的浪子
        一、出走的娜拉
        二、回归的浪子
第二章 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追溯
    第一节 启示女性原型
        一、利百加式的启示新娘
        二、圣母马利亚式的启示母亲
    第二节 恶魔女性原型
        一、巴比伦大淫妇式的恶魔新娘
        二、莉莉丝式的恶魔母亲
    第三节 中介女性原型
        一、抹大拉的玛丽亚式的中介新娘
        二、夏娃式的母亲
第三章 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女性形象精神世界的内容
        一、宗教启示的精神生活
        二、女性意识的精神求索
    第二节 女性形象精神世界的转变
        一、从世俗的孤独到宗教的知罪
        二、从世俗的爱欲到宗教的挚爱
    第三节 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一、女性写作的呼应和超越
        二、基督教文学的发掘和深入
        三、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异语和共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新时期以来知青小说中的知青形象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界定
    二、新时期知青小说中的知青形象研究现状
第一章 流变中的知青群像
    第一节 肉体的折磨与精神的压抑
        一、血统论的受害者形象
        二、被压抑者形象
    第二节 建设的热情与城市的奋斗
        一、革命建设者形象
        二、城市奋斗者形象
    第三节 理想的彼岸与灵魂的十字架
        一、“向后”寻找的知青形象
        二、“向前”思考的知青形象
    第四节 人性的自私与形象的颠覆
        一、施难知青形象
        二、反叛知青形象
第二章 流变的深层追问
    第一节 意识形态对创作主体的隐性影响
    第二节 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创作方法的流变
    第三节 下乡经历与代际体验的差异
第三章 递进式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理性反思之情感自省
    第二节 理性反思之生命自省
    第三节 理性反思之文化自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反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族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现代困惑与乡土依恋
    第一节 对现代文明的疑虑
    第二节 对乡土文化的留恋
第二章 现代的来临与家族的解体
    第一节 时代夹缝中的悲剧人生
    第二节 历史拐点处的惨淡经营
    第三节 对激进历史的沉痛反思
第三章 权力的斗争与家族的溃败
    第一节 权力引发的斗争与较量
    第二节 家族成员的争执与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谭力创作的雅俗矛盾与蜕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严肃文学
        1.1.2 通俗文学
    1.2 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意义
2 起航:严肃文学
    2.1 特征:自我情感与价值观的表达
        2.1.1 情感“摇摆”
        2.1.2 宣扬“正能量”
    2.2 局限:“纯粹化”严肃文学追求
        2.2.1 谭力:严肃文学“雅化”
        2.2.2 贾平凹、莫言:严肃文学“俗化”
    2.3 创作转变机制
        2.3.1 严肃文学:“由盛转衰”
        2.3.2 心理机制:“三管齐下”
3 转向:通俗文学
    3.1 特征:积极向读者意识靠拢
        3.1.1 雪米莉:“新鲜”港味小说
        3.1.2 谭力:文学理想“垂死挣扎”
    3.2 局限:过低的通俗文学定位
        3.2.1 琼瑶:通俗文学“雅化”
        3.2.2 谭力:通俗文学“俗化”
    3.3 创作转变机制
        3.3.1 雪米莉的必然没落
        3.3.2 时代接受心理的改变
    3.4 创作影响
        3.4.1 对作家主体的影响
        3.4.2 对当代通俗文学的影响
4 蜕变:影视文学
    4.1 从“雅俗悖逆”到“雅俗融合”
    4.2 《怀念爱情》
        4.2.1 丰满多样的人物形象
        4.2.2 纷繁复杂的思想矛盾
    4.3 《文成公主》
        4.3.1 角色性格的“鲜明性”
        4.3.2 人物对话的“合理性”
        4.3.3 故事线索的“清晰性”
    4.4 创作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形象的族根救赎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宗教文化视域中的马丽华与北村创作比较研究[D]. 李倩楠. 山东大学, 2021
  • [2]当代晋商题材历史小说研究[D]. 张旻. 江南大学, 2021
  • [3]彭小莲电影女性形象研究[D]. 胡禹茂彤. 西北大学, 2020(07)
  • [4]权力入侵下的悲剧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两性书写[D]. 王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孙频中篇小说创作论[D]. 王书佳. 山西大学, 2020(01)
  • [6]弥赛亚与新国民 ——论传教士译汉文小说中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1912-1931)[D]. 刘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施玮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 陈茜. 厦门大学, 2019(08)
  • [8]新时期以来知青小说中的知青形象流变研究[D]. 何加玮.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9]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反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族小说研究[D]. 侯越琪.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10]谭力创作的雅俗矛盾与蜕变[D]. 李浪.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1990年代现实主义形象宗族根源的救赎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