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学业成绩滑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燕燕[1](2020)在《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催生出很多复杂问题,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导致理性思维逐渐占据主流思想,而忽视了回归生活的本真。中学生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走向,也是社会未来坚不可摧的力量。人才是实现国家强大的不竭动力,而德育工作是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离不开高尚的精神品质。在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了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将道德教育更好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成为学生始终坚守的底线。德育生活化研究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在新时代条件下,适应时代的变迁,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特征,对传统教育中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进行批判与改正。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德育生活化有关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探究方法与思路。目的在于明晰研究现状,理解德育的发展状况以及重要意义。第一章为基本理论基础,介绍什么是德育,德育生活化,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的概念,以及以中学生作为研究中心的原因。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至今一些致力于德育研究的杰出人物的理论贡献,列举了卢梭、涂尔干、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孔子的德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高德胜教授的德育思想。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的特点以及进行德育生活化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中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因此第二章阐述了问卷设计以及实施结果,以及问卷调查反映中学生德育生活现状。第三章分析了中学生德育生活中存在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从德育目标、手段、关注度、方式以及结果五个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第四章探究解决德育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路径。在路径中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合社会各要素力量,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聂静茹[2](2020)在《公立初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规模也逐年扩大,并且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没有城市身份的随迁子女基于各种原因就读于城市公立中学,生活学习环境的转变容易让初来乍到的随迁子女出现适应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当他们能够与城市孩子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他们在新环境中接受教育的真实情况,寻求是什么原因导致随迁子女出现学校适应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接受教育,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在分析了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仁爱中学七年级4班为研究班级,采用传记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以及深度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以扎根理论方法进行资料分析,呈现随迁子女、家长、任课教师、同学四个视角下的西部地区乌鲁木齐市一所城乡结合部中学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现状、问题,并就促进学生学校适应路径提出对策建议。笔者发现:同辈群体的友爱与接纳是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心理基础;父母的家庭心理支持是随迁子女内在的情感根基;班级与学校文化建设深刻而弥散的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建议:为促进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学校与家庭应发挥合力,引导随迁子女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技能,帮助他们顺利适应新环境,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家庭方面,随迁子女父母应改善其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理念,提高随迁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父亲的主导作用,积极与学校配合;在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坚持经常开展活动,以促进随迁子女和本地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通过“国培”、“省培”等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在职教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能力,并成立心理咨询室以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在社会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科学规划,加强社区的宣传功能,向随迁子女家长宣传政府对随迁子女教育的优惠政策。

李鹏[3](2020)在《2019年第二届篮球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篮球世界杯在中国的八个城市举办,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又一次举办世界大赛,这届男篮世界杯的举行对于中国男篮意义重大。众所周知,中国男篮在姚明上任篮协主席之后一直在进行改革,在家门口举办的2019年男篮世界杯可以进一步的去检验中国男篮分为红蓝两个国家队改革是否对中国男篮实力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通过参加男篮世界杯了解世界上其他篮球强国的打法和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于中国男篮做出改变适应世界篮球发展的潮流。本届篮球世界杯中国队最终以第24名的成绩创造了队史篮球世界杯(世锦赛)的最差成绩。本届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的表现差强人意,只有易建联一个人能一直打出亮眼的比赛,其他球员的发挥差强人意,这让我们对中国男篮未来发展感到忧虑。本文对篮球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比赛过程中的攻防指标进行比较,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通过临场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从球员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国队的球员年龄处于生涯黄金期,身高具有优势,但是对抗方面与对手存在差距。2.进攻方面:中国男篮命中率不高,尤其是三分球命中率低下,而实际上最基本的得分方式两分球命中率却还略有优势。中国男篮的篮板球数量被对手碾压,特别是在前场篮板球少。在进攻端的传导球做的不够好,没有丰富的传切和突分技术,同时对机会的把握也不够好。3.防守方面:防守篮板球方面防对手突破分球方面,中国男篮的表现不及对手;在抢断方面,中国队做的优于对手。场均封盖方面中国队也没有体现出身高带来的优势,体现出中国男篮对于对手的投篮以及禁区的防守做的不够好。场均失误方面,中国队与对手基本保持一致,4.从进一步的总结分析,在没有保持传统“小、快、灵”优点的同时没有做好内外线的配合。防守方面的整体防守效果做的不错,美中不足的是在防对手的突破分球方面做的较差,不能很好的限制对手的进攻发起点。5.从不同位置分析,中国男篮的后卫与对手后卫球员的能力有差距,在一些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针对相关结果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1.认识篮球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篮球的发展趋势。2.以科学化训练为基础,高质量的热身赛为实践,发展与巩固中国男篮的技战术能力和赛场经验。3.加强后卫球员的持球进攻能力和投篮能力。4.培养球队的三分球投射能力。5.加强球队思想作风建设,培养球员打硬战的能力。

韦柳婷,莫丽娜,韦伟[4](2020)在《“诊改”驱策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困境和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资助育人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育人工作过程中甄别信息存在局限性、"输血式"财力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动态管理的缺乏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高职院校应以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构建资助育人工作"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图,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心理健康档案库、动态监控管理制度及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两手抓等诊改措施,使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常态纠偏、动态管理的资助育人质量螺旋式上升的有效机制,提升资助育人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毕忠宜[5](2019)在《AINGSHA浅析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文中提出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随着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种资助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但制度给予的资助往往只是停留在金钱和物质上,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助往往关注较少。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十大育人"体系,更是提到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和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本文则是关注目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探讨其教育和帮扶方式,以促进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的全面推进。

胡格[6](2019)在《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分流的影响》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省(区、市)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要达到90%以上。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在城镇已基本普及,重点在于提升农村地区的高中普及率。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农户综合各方面因素后所做出的一项家庭教育决策行为,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运用m]ogit模型考察了村庄内部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分流的影响,及其对不同特征农村初中生分流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不再升学的比例最大,占38.83%;选择升入普通高中的其次,占比28.96%;选择在初中阶段中途辍学的占比为22.98%;选择升入中职学校的占比为9.22%。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的农村初中生选择在初中阶段辍学及毕业后不再升学的比例最大;东部地区的农村初中生选择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最大;中部地区的农村初中生选择升入中职学校的比例最大。(2)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具有明显的分流效应。村内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提升了一部分农村初中生的辍学概率,同时也会促进一部分农村初中生升读普通高中的概率,村内收入差距扩大显着增加农村初中生中途辍学和升读普通高中的概率,但对升读中职学校则没有显着影响。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村初中生毕业后升读普通高中的概率成正比;家庭社会资本则显着提高农村初中生毕业后升读中职学校的概率。(3)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的分流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家庭文化资本较差、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以及女生群体的影响上。村内收入差距扩大时,一部分低收入农户会选择让孩子辍学,但是当村内收入差距较为严重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完成初中学业并升读普通高中,当然这同时会显着降低升读中职学校的概率。同时无论家庭文化资本状况如何,都会有更多的农户让子女升读普通高中。农村初中男生和女生辍学的几率都会增大,但对女生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男生的影响。本文在控制已有研究中发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村内收入差距这一因素引入农村初中生分流的决定模型中,并考察了这一影响在不同特征的农村初中生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期在丰富相关文献的同时,为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提升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提供一定的决策借鉴。

叶钦[7](2019)在《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生小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离婚率不断增长,离异单亲家庭明显增多。受家庭成员缺失、家庭关系僵化、家庭功能萎缩等因素影响,成长在离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较易出现性格孤僻、社交焦虑、行为偏差等成长问题。如果能够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恢复家庭功能,增强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等方式,来有效地解决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那么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在专业实践期间,选取案主小雅(化名)进行了深入的个案介入服务。小雅是南昌市某小学即将小升初的学生,有自我封闭、过分迷恋手机、厌恶学习、偏执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围绕着案主面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笔者展开了本次的个案介入工作。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了解到离异单亲家庭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因素。笔者在与案主及其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离异、母亲与舅舅一家的矛盾、母女关系的疏远是导致小雅问题愈发严重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基础之上,笔者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心理社会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进行介入治疗。具体介入分为四个阶段:建立互信关系,发现兴趣爱好,唤醒内心梦想,以及改善家庭关系。随着个案服务逐步实施,小雅逐渐摆脱了心理困境,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重新融入到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个案服务结束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培育人的兴趣,发挥人的特长;改善教育方式,拉近亲子关系;营造平等、关爱的校园环境等。笔者从小雅的成长环境入手,将小雅出现的心理问题同其外在环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互动整体。同时笔者以分析小雅的家庭结构为研究重点,通过优化家庭结构、改善家庭环境来解决小雅的心理问题。这对于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服务模式和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成效,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麦小桃[8](2019)在《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人才竞争益发激烈,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目标。但是目前,初中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实践中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厌学势必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阻碍学校素质教育质量提高,削弱人才竞争力。为了剖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本研究以阳江市N学校278名学生为被试,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以及情绪、动机、性格和具体行为表现多个维度对初中生厌学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类型和不同家庭结构初中生厌学现状;初中生厌学原因分析;应对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策略。经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果:1.初中三个年级总体厌学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八年级厌学现象最严重,家庭、学校、学生性格特征是影响厌学的主要因素。2.不同性别学生的厌学总体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不同性别学生的厌学态度受家庭原因的影响程度有差异性,男生高于女生。3.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比实验班严重,而且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剧。4.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厌学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性。根据数据结果,本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孙凤龙[9](2018)在《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确立。实现我国篮球运动的振兴,促进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全面健康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的诉求,蕴含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力量。对我国现有的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进行整体性、全局性的系统考量和规划,完善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长期发展和精英培养体系,既是学生篮球运动发展实践和完善中自我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定位、价值判断、战略规划的改革要求。本研究运用系统管理理论、社会学理论、运动训练学理论、职业管理学等理论梳理与探究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问题,对学生篮球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进行多理论交叉研究。本研究以完善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为总目标,从提升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结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从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和创新为着力点破解难题。挖掘影响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系统整合相关影响因素,把握我国学生篮球培养体系的“要素—结构—功能”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目标—功能—环境”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当前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改革思路。研究结论:(一)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是按照教育性和发展性的目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篮球运动员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密切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篮球运动培养的各要素间联系,系统整合培养体系内外部资源,而构成的的开放、协同、融合的人才培养整体。(二)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要素包括:指导思想、文化教育、篮球训练、篮球竞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支持保障。(三)目前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整体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现有的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存在要素不完整、不平衡,结构断层分裂,功能定位功利短浅,目标理念不清,系统封闭保守,保障机制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重构与优化。(四)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优化主要通过转换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价值取向、培养原则和培养方式,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定位,遵循学生篮球运动员成长规律,重点解决学习、训练和竞赛三者间的关系,完善学习、训练、竞赛、人才输送、评价制度体系,形成以学习为前提、训练为基础、竞赛为核心、制度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管理体系。(五)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整体结构优化为由下至上依次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紧密衔接的四层金字塔型结构。体系的功能优化为不断拓展体系的横向宽度(扩大参与篮球运动学生人数),提升体系的纵向高度(提升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体系的内部功能优化为既分成独立又紧密相连,由下(小学)至上(大学)实现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功能;由上(大学)至下(小学)实现人才的指导选拔功能。体系的外部功能优化为与各类社会组织开放融合,协同发展,向外输送学生篮球精英人才,向内获取资源支持和发展机遇。体系的整体功能优化为高效促进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研究建议:(一)国家层面应高度重视,组建专业的研究和发展机构对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长期发展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动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中政府、协会、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和资源的整合与衔接,理顺政府、协会、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二)应建立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协商对话机制,打破现行的体制机制壁垒,制定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转型期间的过渡方案,求同存异,立足长远,科学系统规划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发展规划。(三)教育部门作为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发展主体应转变现有的以篮球竞赛代替人才培养的工作认识,以培养优秀运动员、打造精品赛事为目标的工作定位。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提升制度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四)在具体的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实践过程中,注重管理者、教练员、教师等具体实施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应突出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基础性和可持续性,坚守“以学生运动员的学业、健康为前提,不可将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这一不可挑战的道德和制度底线。关注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更好的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实现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杨玖林,梁燕玲,王柏荣,唐思敏,龙柳均[10](2018)在《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个案研究——独立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常人们只认为中学生以下才会发生学业不良的情况,但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情况的确存在,令人痛心疾首又担心大学生学业不良有上升的势头,以独立学院为例子,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个案,努力找出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加以解决。

二、大学生学业成绩滑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学业成绩滑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及相关依据
    第一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基本概念
        一、道德与德育
        二、生活化
        三、德育生活化
        四、中学生德育生活化
    第二节 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借鉴
        一、西方德育思想理论
        二、国内德育生活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特征
        一、主体的实践性
        二、生活要素的多元性
        三、生活方式的互通性
        四、德育过程的实效性
    第四节 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基本原则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方向
        二、坚持以中学生德育实践性为立足点
        三、坚持德育过程整体性、渐进性、反复性、创造性
第二章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现状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分析
        二、学校德育实施情况分析
        三、学生对德育生活评价分析
第三章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实施不够清晰
        二、德育手段缺乏创新
        三、对德育对象欠缺关注度
        四、德育方式过于表面化
        五、德育结果缺乏可信度
    第二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建设欠缺真实性
        二、教师队伍亟待优化
        三、家庭氛围的影响
        四、外部环境的障碍
        五、中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
第四章 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解决对策
    第一节 强化中学德育生活化教育管理体系
        一、优化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强化德育课程协同理念
        二、整合德育教师队伍,提升德育教师地位
        三、优化课程评价机制,突出德育目标的阶段性
        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关注中学生现实生活
    第二节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力量
        一、重视良好家风建设,创设和谐家庭氛围
        二、培育家庭美德,注重家长示范作用
        三、构建家校协同培育模式
    第三节 创建符合中学生成长的德育环境
        一、充分发挥社会模范典型作用
        二、重视多元文化下的价值导向
        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创建特色校园文化
    第四节 中学生自觉顺应生活化要求
        一、主动寻求资源契机,提升自身素养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奉献精神
        三、培养自我反思能力,自觉践行生活化要求
结论
附录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公立初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
        (四)文献述评
    三、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微观系统:三名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真实图景
    一、张蕾——欢声笑语何处寻
        (一)学业适应——成绩滑坡
        (二)人际关系适应——沉默的原因
        (三)心理适应——无处不在的自卑
    二、李华——误入迷途失自我
        (一)学习适应——态度消极,学习无用
        (二)人际适应——初来乍到,耳濡目染
        (三)心理适应——与众不同,渴望沟通
    三、王鑫——苦其心志攀高峰
        (一)学习适应——将勤补拙
        (二)人际适应——恐惧交往
        (三)心理适应——“作弊”后遗症
    四、本章小结
        (一)学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二)人际适应的影响因素
        (三)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中观系统:不同处境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
        (一)物质资源的匮乏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
        (一)外部格局——嘈杂的社区文化
        (二)内部格局——学生所处的学校文化
        (三)“入”与“流”
        (四)科层制下的学校管理者
        (五)班级环境因素
        (六)基础设施薄弱
        (七)网络虚拟文化的冲击
第四章 宏观系统:社会变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
    一、米东印象
    二、社区文化及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促进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建议
    一、个人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一)提升家庭心理支持力度
        (二)提高家庭教育意识与能力
    三、学校层面
        (一)拓展并完善学校教育环境
        (二)提升教师入职门槛,进行教师职业培训
        (三)加强班级氛围的建设,强化与家长的沟通
    四、社会层面
        (一)统筹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水平状况
        (二)加大社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支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2019年第二届篮球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概念界定
        2.1.1 篮球世界杯
        2.1.2 篮球进攻能力
        2.1.3 篮球防守能力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中国男篮现状的研究
        2.2.2 关于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
        2.2.3 关于中国男篮防守能力的研究
        2.2.4 世界篮球发展趋势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基本情况的比较
        4.1.1 中国队与竞赛对手身高的对比分析
        4.1.2 中国队与竞赛对手体重对比分析
        4.1.3 中国男篮与竞赛对手年龄对比分析
    4.2 中国队与竞赛对手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4.2.1 中国队与竞赛对手总投篮命中率比较
        4.2.2 两分球能力比较分析
        4.2.3 三分球出手次数及命中率分析
        4.2.4 罚球次数与命中率
        4.2.5 中国队与竞赛对手失误情况对比分析
        4.2.6 助攻能力比较分析
        4.2.7 二次进攻能力分析
    4.3 中国与对手防守能力对比分析
        4.3.1 中国队与对手场均抢断情况分析
        4.3.2 中国队与对手拼抢后场篮板球能力分析
        4.3.3 防守犯规对比分析
        4.3.4 中国队与对手失误情况对比分析
        4.3.5 中国队与对手封盖能力对比分析
    4.4 进一步总结及不同位置攻防能力分析
        4.4.1 进攻总结
        4.4.2 防守小结
        4.4.3 中国队与的对手后卫和内线球员的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诊改”驱策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困境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存在的困境
    (一)人工采集、甄别材料的真实性存在局限性
    (二)重视“输血式”财力资助,忽视精神资助,育人实效欠佳
    (三)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高,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四)缺乏全员育人格局和动态监控管理
二、“诊改”驱策下资助育人工作实施对策
    (一)构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有效机制
    (二)大数据平台下建立贫困生数据库
    (三)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两手抓
    (四)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库
    (五)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动态监控管理制度

(5)AINGSHA浅析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
    1.2 焦虑与抑郁并存
    1.3 敏感心理
    1.4 依赖心理
2 关注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意义
3 浅析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4 结束语

(6)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分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数据来源
    1.5 研究特色与难点
        1.5.1 研究特色
        1.5.2 研究难点
2 文献回顾
    2.1 初中生辍学影响研究
        2.1.1 家庭背景因素
        2.1.2 学校因素
        2.1.3 个体特征因素
        2.1.4 社会条件因素
    2.2 初中生毕业流向影响研究
    2.3 综合评述
3 理论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人力资本理论
        3.1.2 新古典家庭决策模型
    3.2 理论分析框架
4 统计描述
    4.1 数据说明
    4.2 指标选取
    4.3 描述统计
    4.4 农村初中生分流现状
        4.4.1 农村初中生分流现状
        4.4.2 不同经济资本的农村初中生分流现状
        4.4.3 不同文化资本的农村初中生分流现状
        4.4.4 不同性别的农村初中生分流现状
    4.5 本章小结
5 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分流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置
    5.2 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分流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分流的异质性影响
        5.3.1 家庭经济资本视角
        5.3.2 家庭文化资本视角
        5.3.3 性别视角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结论
    6.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生小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国内研究现状
    2.5 文献述评
3.研究对象基本概况
    3.1 案主基本信息
    3.2 案主家庭信息
    3.3 案主问题预估
4.个案工作介入
    4.1 个案服务计划
        4.1.1 个案服务目标
        4.1.2 个案工作计划
        4.1.3 预估困难及解决方法
    4.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4.2.1 理论基础
        4.2.2 基本假设
        4.2.3 主要治疗方法
        4.2.4 第一阶段介入
        4.2.5 第二阶段介入
    4.3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4.3.1 案主家庭存在的病态家庭结构
        4.3.2 第三阶段介入
        4.3.3 第四阶段介入
    4.4 评估
        4.4.1 过程评估
        4.4.2 结果评估
    4.5 结案
        4.5.1 结案原因
        4.5.2 案主改变情况
        4.5.3 结案跟进情况
5.结论和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5.2.1 介入模式的反思
        5.2.2 实务技巧的反思
        5.2.3 工作伦理的反思
    5.3 建议与对策
        5.3.1 营造平等、关爱的校园环境
        5.3.2 构建良好、温暖的家庭氛围
        5.3.3 尊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规律,增强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青少年和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二:个案结束服务对象评估表
致谢

(8)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发展趋势的需求
        二、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初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一、厌学
        二、理论依据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对厌学现状的研究
        二、国外对厌学原因的研究
        三、国外关于应对厌学的对策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对厌学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厌学主体的研究
        二、关于厌学问题研究的地域性
        三、关于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四、关于厌学问题的应对策略的研究
        五、对厌学问题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思路
    五、基本框架
    六、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数据分析
    第一节 初中生厌学的年级性差异
        一、初中生厌学总体差异
        二、厌学原因差异
        三、情绪、动机、性格、具体行为表现的年级性差异
    第二节 初中生厌学情况的性别差异
        一、不同性别学生厌学总体差异
        二、厌学原因差异
        三、情绪、动机、性格、具体行为表现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初中生厌学情况的班级类型差异
        一、不同类型班级厌学总体差异
        二、七年级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差异检验
        三、八年级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差异检验
        四、九年级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差异检验
    第四节 初中生厌学情况的家庭结构差异
        一、厌学原因差异
        二、情绪、动机、性格、具体行为表现的家庭结构差异
    第五节 讨论总结
第四章 初中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宏观系统的影响
        一、不当价值观的误导
        二、电子产品的诱惑
    第二节 微观系统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初中生厌学问题应对对策
    第一节 宏观系统方面对策
        一、积极宣传正能量
        二、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微观系统方面对策
        一、家庭方面对策
        二、学校方面对策
        三、个人方面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网络资源类
    五、外文类
    六、其他类
附录:初中生厌学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促进学生篮球运动员全面健康发展的时代诉求
        1.1.2 实现我国“三大球发展计划”中篮球振兴之需
        1.1.3 学生篮球运动员长期发展和精英培养体系完善要求
        1.1.4 学校竞技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要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1.5.2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研究现状
        1.5.3 国外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研究
        1.5.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研究
        1.5.5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研究
        1.5.6 研究评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思路
        1.7.2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1.8.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篮球运动员
        2.1.2 培养体系
        2.1.3 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管理理论
        2.2.2 结构功能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2.4 运动员成长周期理论
        2.2.5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2.6 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3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历程及成长轨迹
    3.1 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背景分析
        3.1.1 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背景
        3.1.2 新时代学校教育新要求
        3.1.3 篮球运动可持续优质发展的要求
    3.2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发展历程
        3.2.1 审视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发展历程的依据
        3.2.2 孕育阶段(1949-1966年)
        3.2.3 调整阶段(1966-1972年)
        3.2.4 巩固成熟阶段(1972-1998年)
        3.2.5 改革重构阶段(1998年至今)
        3.2.6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
        3.2.7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发展的趋势把握
    3.3 我国高水平学生篮球运动员成长轨迹分析
        3.3.1 高水平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成长阶段
        3.3.2 高水平学生篮球运动员成长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3.3.3 高水平学生篮球学生运动员成长的内在促进方式
        3.3.4 高水平学生篮球运动员成长轨迹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
        3.3.5 我国高水平学生篮球运动员成长轨迹的经验总结
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构成要素的现实检视
    4.1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结构要素分析
    4.2 培养思想要素分析
        4.2.1 培养定位分析
        4.2.2 培养理念分析
        4.2.3 培养目标分析
    4.3 文化教育要素分析
        4.3.1 学习时间分析
        4.3.2 学习效果分析
        4.3.3 学习机制分析
        4.3.4 学训关系分析
    4.4 训练要素的分析
        4.4.1 训练目标分析
        4.4.2 训练内容分析
        4.4.3 训练时间分析
        4.4.4 训练次数分析
    4.5 竞赛要素分析
        4.5.1 重视程度分析
        4.5.2 竞赛类型分析
        4.5.3 赛程安排分析
        4.5.4 竞赛规则分析
        4.5.5 竞赛赛制分析
    4.6 组织管理要素分析
        4.6.1 部门设置分析
        4.6.2 管理机制分析
        4.6.3 规章制度分析
    4.7 人力资源要素分析
        4.7.1 运动员分析
        4.7.2 教练员分析
        4.7.3 裁判员分析
        4.7.4 管理人员分析
    4.8 支撑保障要素分析
        4.8.1 经费来源分析
        4.8.2 经费额度分析
        4.8.3 营养供给分析
        4.8.4 医疗保障分析
    4.9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优势与不足
        4.9.1 优势
        4.9.2 不足
5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分析
    5.1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要素间关系分析
        5.1.1 文化教育与训练关系分析
        5.1.2 文化教育与竞赛关系分析
        5.1.3 文化教育与管理关系分析
        5.1.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要素间关系的问题及成因
    5.2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目标分析
        5.2.1 赛制与培养目标的分析
        5.2.2 竞赛管理与培养要求的分析
        5.2.3 竞赛文化与人才培养属性分析
        5.2.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目标的缺陷及成因
    5.3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5.3.1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制度保障分析
        5.3.2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动力支撑分析
        5.3.3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协同效应分析
        5.3.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的缺陷和成因
    5.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与环境关系分析
        5.4.1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内部环境关系分析
        5.4.2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外部环境关系分析
        5.4.3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与环境关系的缺陷及成因
    5.5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效应分析
        5.5.1 人才培养与输送发展分析
        5.5.2 政策供给与监管保障分析
        5.5.3 职业规划与培养方案分析
        5.5.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效应的缺陷及成因
6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特征与启示
    6.1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整体特征分析
    6.2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培养思想分析
        6.2.1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定位
        6.2.2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培养理念
        6.2.3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培养目标
        6.2.4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文化核心要素
        6.2.5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文化积淀与传承
        6.2.6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培养思想的经验与启示
    6.3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文化教育分析
        6.3.1 美国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
        6.3.2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
        6.3.3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文化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6.4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训练模式分析
        6.4.1 美国中学生运动员训练制度
        6.4.2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训练制度
        6.4.3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训练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6.5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竞赛要素分析
        6.5.1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竞赛规则
        6.5.2 美国中学生篮球联赛竞赛制度
        6.5.3 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竞赛制度
        6.5.4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竞赛要素的经验与启示
    6.6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组织管理分析
        6.6.1 美国中学篮球培养体系管理制度
        6.6.2 美国大学篮球培养体系管理制度
        6.6.3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6.7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支撑保障分析
        6.7.1 注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6.7.2 学生篮球成为NBA的人才资源总库
        6.7.3 成熟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
        6.7.4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支撑保障的经验与启示
    6.8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6.8.1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优势
        6.8.2 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不足
7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优化与重构
    7.1 我国学生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理论的重构
        7.1.1 培养思路的转换
        7.1.2 培养方式的转换
        7.1.3 培养价值取向的转换
        7.1.4 培养原则的转换
    7.2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7.2.1 篮球育人
        7.2.2 学生为本
        7.2.3 科学发展
    7.3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优化与重构的核心内容
        7.3.1 体系的要素完善
        7.3.2 体系的结构优化
        7.3.3 体系的功能提升
        7.3.4 多元化发展机制的健全
    7.4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运行机理
        7.4.1 融合的学训赛结构体系
        7.4.2 衔接的运动员培养过程体系
        7.4.3 协同的多层级治理机制
        7.4.4 全面的运动员三级评价体系
    7.5 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运行保障
        7.5.1 体制机制保障
        7.5.2 各参与者的作用
        7.5.3 制度文化建设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个案研究——独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现状和研究意义
    (一) 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现状
    (二) 研究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意义
    (三) 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特征
二、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问题
    (一) 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 界定难度
    (三) 错误认识
三、大学生学业不良的解决办法
    (一) 从心理学上解决学业不良
    (二) 从社会学上解决学业不良
    (三) 从解释学上解决学业不良
    (四) 教师正确的处理方法
        1. 不轻易放弃学业不良的大学生
        2. 不乱下定义学业不良的大学生
        3. 不忽视教育学业不良的大学生
四、结束语

四、大学生学业成绩滑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D]. 马燕燕.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2]公立初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D]. 聂静茹.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2019年第二届篮球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D]. 李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诊改”驱策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困境和对策[J]. 韦柳婷,莫丽娜,韦伟. 教育观察, 2020(02)
  • [5]AINGSHA浅析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 毕忠宜. 四川水泥, 2019(10)
  • [6]村内收入差距对农村初中生分流的影响[D]. 胡格.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生小雅为例[D]. 叶钦.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麦小桃.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研究[D]. 孙凤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10]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个案研究——独立学院为例[J]. 杨玖林,梁燕玲,王柏荣,唐思敏,龙柳均. 高教学刊, 2018(03)

标签:;  ;  ;  ;  ;  

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