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和储存

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和储存

一、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与保管(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卉[1](2021)在《不同构型混合动力汽车排放及发动机运行工况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排放和油耗法规的日趋严格,混合动力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乘用车动力的主流技术。当今混合动力车技术复杂,构型众多,发动机频繁启停,对控制策略和发动机开发和排放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本文选取了市场上四款典型构型的混合动力汽车,研究了不同循环下车辆排放特性以及发动机工况运行特性。在轻型车转鼓台架上,搭建了机油温度、冷却水温、排气温度、转速、计算负荷等参数的监测系统,并同时采集气态排放物和PN排放。基于WLTC循环研究了不同构型混合动力汽车的气态排放和PN排放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首次启动(冷启动)下,各构型混合动力汽车THC排放和CO排放最为突出,后续启动过程气态排放浓度峰值不明显;NOx浓度峰值更多集中在负荷增加和大负荷运行区域;高速驾驶时CO排放恶化。首次启动发动机PN浓度较高,频繁启停对于气态污染物影响较小,但加剧了PN的排放;高能冷启动阶段的PN排放和CO排放浓度远高于传统冷启动阶段。并重点分析了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核态颗粒物与积聚态颗粒物产生的原因。此外,该款小型化的增程器出现高温机油和高温排气的现象,TWC和机油将面临新的挑战。其次,基于不同驾驶循环研究了不同构型的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的运行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构型下发动机的运行区域存在很大差异,呈现“点”,“面”,最有油耗曲线,“点面结合”。增程式、并联式和串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转速与其车速呈现一定相关性,但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关联性较小。串并联式混动车辆的高能冷启动对于发动机自身影响从冷却水温与转速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相较于传统冷启动,发动机会在低温冷却水的环境下,以高转速运行,这可能会加剧发动机部件间的磨损。功率分流式混动车辆启停次数最为频繁,其次是串并联式混动车辆,并联式混动车辆,增程式混动车辆启停次数最少;搭载GDI发动机的PN浓度峰值远高于MPI发动机。在不同构型混动车辆选用发动机时可以从排放和启停角度进行考虑,以实现节油和减排的平衡关系。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较为全面分析了不同构型下混动汽车发动机的运行特性,并对其排放规律进行了解析,为后续互动总成的热管理开发和混动高效专用发动机的探索提供支持。

黄龙龙[2](2020)在《内啮合摆线泵结构设计及流固耦合仿真分析》文中认为目前在摆线泵数值模拟方面,多数研究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对不同运行工况(如转速、温度等)下的泵进行分析,很少有学者采用流固耦合(FSI,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分析方法研究摆线泵的特性。首先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摆线泵的模型,对旋转域采用动网格技术,对流固耦合界面进行设置,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后对泵进行CFD和FSI仿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发现耦合后的仿真结果更接近真实,采用FSI仿真结果更加精确;进一步基于FSI仿真对摆线泵旋转域、进排油腔的横纵截面流动进行分析;最后基于FSI的分析结果对摆线泵进行优化设计,并将不同转速下优化和未优化的摆线泵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比CFD、FSI和试验的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得出FSI的仿真结果更接近真实;2)进一步通过对比内外转子间流体域的某一截面速度和压力得出:得到的压力CFD>FSI,计算得到的速度CFD<FSI;在内外转子与流体耦合界面某点处CFD的压力随时间的波动值均大于FSI的压力值,通过比较CFD和FSI在不同温度下的最大压力分布,得出CFD压力随时间的波动大于FSI压力随时间的波动。3)通过对旋转域分析得出:封闭区域A在吸油阶段,A0→A2产生的负压大于A3→A5;封闭区域A在排油阶段,A6→A8产生的正压力低于A9→A11产生的正压力。4)通过对进油腔分析得出:在-18 mm<x<-5 mm,z<-8 mm区域由于产生的负压较低造成吸油能力低,液体出现横向。通过对排油腔分析可以得出:在z<-8 mm区域油液由左侧高压区横向流到右侧低压区,阻碍了右侧低压区的油液流出油管,从而造成出口流量降低。5)对摆线泵进、出油腔进行了优化设计,比较了不同转速下优化前后摆线泵的性能,在1500 r/min时,优化后的摆线泵流量压力特性均得到了改善;在3000 r/min时,优化后摆线泵流量特性得到了提升。通过对摆线泵进行结构设计,对比摆线泵的不同研究方法,采用更符合实际的FSI分析方法对摆线泵进行分析,并对摆线泵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形成了一套摆线泵结构设计与分析的方法,为其它流体机械的分析与设计提供参考。

李海桥[3](2020)在《基于SPH方法的活塞组-缸套间润滑油输运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交通系统受材料科学、生产工艺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真正的普及,使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在未来几十年在各行各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减少内燃机内部摩擦造成的机械损失已成为当下和今后主要攻克的难题之一,给内燃机各组件提供良好的润滑条件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研究内燃机内部润滑油膜的输运机理,指导润滑油的开发和内燃机各组件的结构设计在学术上和工程上均有重要意义。在内燃机内部,活塞组与缸套间的摩擦损失占比最高,但活塞组与缸套间润滑油传输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瞬态过程,给实验研究带来很多困难。数值模拟为活塞组-缸套间润滑油输运过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在活塞裙部与缸套,活塞环岸以及活塞环与缸套间润滑油的输运过程伴随复杂的多相间相互作用,自由液面演化和润滑油膜的大变形行为,基于雷诺方程的经典润滑理论在计算涉及自由液面演化、外部强制作用下的润滑油膜大变形问题时会遭遇多重解或数值震荡等困难。光滑粒子动力学(SPH)作为一种纯拉格朗日无网格方法,在处理多相间界面移动,自由表面演化以及流体结构大变形等复杂流体问题有独特优势。本文利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润滑油膜的输运过程,首次采用弱可压SPH离散格式对活塞组-缸套间不同部位的润滑油输运过程进行求解。对Couette流动进行计算,与解析解对比验证SPH方法的计算精度。在活塞裙部全油膜润滑能有效降低活塞二阶运动和摩擦损失前提下,将活塞的往复运动简化为正弦移动边界,利用改进后的耦合动力边界条件处理活塞裙部和缸套与润滑油膜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润滑油黏度、发动机转速、活塞往复运动的速度幅值以及活塞与缸套间间隙大小对润滑油输运过程的影响。利用活塞往复运动对润滑油的拖拽效应系统分析了不同油膜厚度下惯性力与粘性力对润滑油输运过程稳定性的影响。为新型润滑油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了普适性更强,系数方程具有最大值与最小值绝对值相等特点的粒子间作用力表面张力模型,结合改进的耦合动力边界构造了粒子间作用力固体表面浸润模型。对控油环和刮环间的活塞环岸结构进行简化,对活塞环岸上润滑油输运过程进行数值计算,结合表面张力、固体表面浸润特性、活塞环岸预先有无润滑油等几个方面对惯性力作用下的润滑油输运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从活塞环岸结构,不同区域润滑油的压力分布、粒子分布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表面张力、粘性力、固体表面浸润特性对润滑油流体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SPH方法能有效缓解或避免传统方法在计算该类问题时的数值震荡问题。利用改进的耦合动力边界处理方法构建活塞环与润滑油、缸套与润滑油间的流固耦合模型,在考虑活塞二阶运动的情况下,对活塞环运动引起的润滑油输运过程进行了研究。系统研究了惯性力和粘性力对润滑油分布、压力分布以及速度场分布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润滑油输运过程中涡的移动,润滑油在活塞环周围的的分离、融合以及积聚等流体动力学行为。系统分析了活塞环周围的压力分布、活塞环指定监测点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缸套附近的压力变化及其与润滑油粒子分布,自由表面演化间的关系,并对润滑油自由表面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表面张力和润滑油膜惯性力共同作用下的自由表面演化过程和活塞环的拓扑结构对润滑油膜的分布有重要影响,为新型活塞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为活塞组-缸套间的润滑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计算方法数值震荡和界面追踪的困难。通过研究各部位润滑油的流体动力学行为,可以指导新型机油的研发,为内燃机各组件拓扑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为内燃机内部提供更好的润滑条件(更理想的润滑油分布)提供理论指导。

贾鹏辉[4](2020)在《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各国均制定了关于节能的法规要求。低粘度发动机油作为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汽车及润滑油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低粘度发动机油在使用中相继出现了烧机油、发动机在长时间高转速下适应性低等现象,这也对发动机油的低粘度润滑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超低粘度发动机油进行风险研究。首先对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润滑理论进行阐述,介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主要摩擦副的工作状态,分析机油的不同性能对发动机的影响。然后运用Flowmaster软件对发动机润滑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不同粘度下机油压力和机油流量的变化趋势,并判断粘度和形成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形成液体润滑后粘度和油膜强度的影响,对不同粘度机油进行高温高剪切(HTHS)、圆锥滚子轴承(KRL)实验。通过仿真分析及剪切实验数据对比确定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降低了发动机的润滑风险,而且为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乔传威[5](2018)在《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低温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对于发动机来说,严苛的燃油经济性法规和排放法规要求先进的动力总成技术,也带来了对内燃机油的挑战。对于发动机油来说,高性能发动机要求高性能发动机油,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发动机油面临多级化、低粘度化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发动机油低温性能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汽油机油的低温性能机理,从倾点、低温动力粘度和低温泵送粘度入手,合理选择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和复合功能添加剂,并通过各组分正交试验设计,在重点考察汽油机油低温性能的基础上,结合成品油的低温动力粘度和蒸发损失两个矛盾点,初步完成SN 0W/20汽油机油配方的拟定,并与国外和市面上同级别油品进行理化指标分析,表现优异。但是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发现,油品抗磨损性能不佳,难以形成足够强度的润滑油膜。SN 0W/20发动机油低温性能优异,但为了保证油膜强度,选择合适的摩擦改进剂,降低发动机各部件的摩擦损失,提高燃油经济性。通过润滑油磨损试验机和四球机试验设计,完成摩擦改进剂的选取与最佳加剂量的确定。因此,得出SN 0W/20汽油机油最佳配方拟定,并通过台架试验分析,得出其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抗磨损性能优异。为了探索汽油机油的抗磨减摩机理,按照最佳拟定配方所调配的SN级汽油机油,以壳牌SN 0W/30汽油机油作为参比油,分别进行100小时台架试验,通过发动机缸套扫描电镜分析,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完成所取样的表面元素分析,对比试验前后元素种类和含量变化,来探索汽油机油抗磨减摩机理。为了更好的检测所调配油品的质量,将调配油进行一万公里的行车试验,通过行车试验数据得出油品具体行车试验指标,进行具体油品质量判断。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油品质量优异,完成此次论文研究目的。

朱荣[6](2016)在《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西安公交公司自2013年起陆续引进了大批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由于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在结构和使用方式上与传统的燃气(油)公交客车存在很大差异,使得传统燃气(油)公交客车的维护周期和维护作业内容等已不再完全适用于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因此,有必要根据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构造特点、使用条件、运行条件等探索出与公交企业维护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维护周期并对车辆故障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提高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作业生产效率、降低维护生产成本、维持车辆良好的技术状况。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西安公交公司运营现状、维护管理制度及维护作业工艺流程。并在理论基础内容中分析了影响公交客车技术状况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维护周期优化确定的方法。并且以西安公交公司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的确定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优化确定了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一级、二级维护周期。随后,通过对大量的小修故障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认出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关键总成或系统以及故障失效模式比率;并分析20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高压电器系统首次故障数据,通过故障分布建模分析,得出高压电器系统首次故障分布规律服从威布尔分布的结论,并通过t假设检验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调研分析,指出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或建议。本文以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作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有利于改善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应用水平,并对其他城市的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维护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吴玉贤,王亚俊[7](2012)在《车用油、液攻略》文中研究表明汽车用油和特种液是车辆保养和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确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是正确保养和安全行车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本人多年从事车辆维修方面教学,本文是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总结和心得,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车用油、液大体分类如图1所示。一、车用油料(一)车用汽油

李喜武[8](2012)在《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信息融合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的拥有量正日益迅速扩大,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加剧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减少汽车能源的消耗是人们面临的迫在眉睫的课题。其中,保证汽车发动机能够工作在正常的润滑状态,就是减少能源消耗最好的办法之一。为了保证汽车发动机工作在正常的润滑状态,关键是必须保证在用润滑油的品质。最近,随着基于多传感器技术的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单一传感器的检测技术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系统分析判断、目标的跟踪、识别和探测等方面,具有提高系统的信息利用率和实时性、扩大系统在空间和时间的覆盖率、增强数据的精度和可信度、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等优点。通过多个传感器获得的多层次、多方面、多级别的数据,经过处理后所能表达出的信息,比单一传感器获得信息更具有接近真实的意义,可作为各种系统决策的依据。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到润滑油的监测之中,既能克服传统检测慢的缺点,又能克服单一传感器在线检测准确性差的缺点。本文以此理论为依据,先探讨了润滑油四项理化性能指标与其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其介电常数影响;其次探讨了红外光谱下润滑油的污染状况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再次探讨了润滑油的磁导率与其中铁磨粒含量的关系,然后探讨了超声波在润滑油中传播与其中铁磨粒含量的关系;最后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利用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理论,对润滑油的品质进行分析评价。首先,对润滑油各项指标与其介电常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包括水分、铁含量、酸值、不溶物含量等,在实验室配制以上四种指标的不同浓度的润滑油试验样本,考察不同浓度时所对应的介电常数,找到四种指标与介电常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以介电常数为评价润滑油品质的指标的可行性。其次,根据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降解,其化学组成会随之发生变化,即氧化后形成的含有酸、酮、醛、醇等含氧有机化合物,以及含氮硝化物等官能团的量发生改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润滑油的降解程度。实质是依据烃分子对红外光谱具有吸收强度呈现某种可加性、特征谱带的光谱吸收系数近于常数,以及不同分子中相同结构的特征吸收峰几乎在相同的光谱区的特性,来测得碳原子在中芳环、环烷环及烷基链上的分配的。此外它还可检测油中某些添加剂和污染物含量。在实际试验中,监控的是光谱功率分布下的域,所有波长相关的变化,综合来评价润滑油的劣化程度。再次,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铁磨粒的含量会逐渐增加,磨粒的含量、尺寸、集合形貌等因素,均会对润滑油的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利用磁导率测量方法测量磨粒的浓度。同时,由于超声波在润滑油中传播过程中,与其中的颗粒相遇时,一部分会射到颗粒的内部被吸收,另一部分会在界面散射衰减,而且在接触界面的超声波还会发生粘滞衰减。这些衰减的发生均是由润滑油中的铁磨粒引起的,而且与铁磨粒的数目即浓度成比例。因此利用超声波法测量润滑油的铁磨粒浓度。最后,进行数据融合分析。将在测量分析得到的润滑油的介电常数、红外光的透射值和散射值,以及利用磁导率法和超声波法测得的铁磨粒含量值,进行数据融合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子神经网络,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划分降低了每个神经网络的复杂程度,减小了诊断空间的维数,也降低了训练时间。然后进行D-S证据推理,将两个独立的低维的神经网络作为证据理论的一个证据,将其输出值处理后,作为辨识框架上命题的基本可信度,进行再次的融合。这样处理充分利用了信息源的信息,提高了润滑油污染度的判别精度,消除了单一数据源包含信息不全面的缺点。

雷思敏[9](2012)在《低粘度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精密偶件润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将长期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汽车代用燃料的研究与应用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低粘度代用燃料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应用时,因其粘度过低而引发燃油供给系统精密偶件的磨损和泄漏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喷油过程。本文通过摩擦润滑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技术措施,即从结构上改进精密偶件,依靠发动机的润滑油对其表面润滑,并达到密封的效果,以延缓精密偶件磨损,有效地促进代用燃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本文应用流体润滑理论和环形缝隙液流理论,分析了压燃式发动机精密偶件的燃油密封与润滑机理;研究了柱塞横向运动时,精密偶件间隙内油膜的压力分布与柱塞位移的关系;推导出柱塞偶件在实际工作发生偏心时,燃油经环形缝隙泄漏的一般方程。论文基于环形均压槽原理设计了带有强制润滑的新型柱塞偶件和针阀偶件,通过在精密偶件中加设润滑油道,将发动机润滑油以一定的压力引入偶件间隙中,在偶件表面形成有效的润滑油膜,起到润滑和密封作用;并对其润滑油的理论泄漏量进行了计算,得到燃油供给系统的润滑油消耗量低于国家标准值,满足使用要求。利用有限元软件,在柱塞腔达到最大燃油压力时,对柱塞偶件进行应力和应变仿真计算,得到了柱塞偶件的配合间隙变化情况和偶件的应力分布云图。结果表明:离柱塞腔越近,偶件的变形量越大,应力也较大,柱塞发生弹性变形,柱塞套满足强度要求。在本文设计、搭建的低粘度燃料供油系统运行试验台上,经过100h的耐久性试验,对喷油压力,供油系统的泄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喷油泵柱塞偶件与喷油器针阀偶件的表面质量变化,分析其磨损程度。结果表明:喷油压力在运行的100h内稳定;随着试验运行时间的增长,泵端压力峰值逐渐下降,然后趋于稳定,高转速压力峰值降低较明显,低转速曲线比较平缓;喷嘴端压力峰值相对比较稳定;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润滑油泄漏至燃油中的泄漏量逐渐增大;试验后,柱塞头部表面质量变差,表面粗糙度增加,出现了明显的划痕;柱塞裙部因润滑良好,表面质量变化不明显;柱塞套上靠近进回油口附近的表面因受到燃料冲刷,表面质量下降明显,靠近润滑油道附近的表面质量变化较小;针阀导向面因受到良好润滑,表面粗糙度几乎不变。

李敏[10](2011)在《探讨基于环保理念下的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车用发动机润滑油的选择和使用过程,探讨了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下车用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措施。

二、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与保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与保管(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构型混合动力汽车排放及发动机运行工况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原理和分类
        1.2.1 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原理
        1.2.2 不同构型混合动力汽车
    1.3 混合动力汽车运行及排放特性研究现状
        1.3.1 混合动力汽车频繁启停的影响
        1.3.2 发动机的冷启动
        1.3.4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工况及排放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试验设备及原理
    2.1 车辆信息
    2.2 排放测试原理
    2.3 测试循环
    2.4 燃油理化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排放特性分析
    3.1 增程式混动车排放特性分析
        3.1.1 增程式混动车常规气体排放
        3.1.2 增程式混动车PN排放分析
    3.2 并联式混动车排放特性分析
    3.3 混联式混动车排放特性分析
        3.3.1 功率分流式混动车气体排放和PN排放
        3.3.2 串并联式混动车气体排放和PN排放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运行工况及控制策略分析
    4.1 串联构型的工作特性分析
    4.2 并联式构型的工作特性分析
    4.3 混联式构型的工作特性分析
        4.3.1 功率分流型的工作特性分析
        4.3.2 串并联式构型的工作特性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内啮合摆线泵结构设计及流固耦合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液压泵简介
        1.2.1 汽车润滑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1.2.2 摆线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2 摆线泵的基本原理
    2.1 摆线泵的工作原理
    2.2 短幅外摆线的形成
        2.2.1 短幅外摆线形成过程
        2.2.2 短幅外摆线的参数方程
    2.3 摆线齿廓曲线方程
        2.3.1 摆线泵齿廓
        2.3.2 内转子齿廓方程
    2.4 摆线泵设计参数
        2.4.1 基本参数
        2.4.2 几何尺寸
        2.4.3 进排油腔设计
        2.4.4 液压泵的主要参数
        2.4.5 摆线泵参数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摆线泵流固耦合分析
    3.1 摆线泵的试验台
        3.1.1 试验台设备选型
        3.1.2 试验台搭建思路及操作
    3.2 摆线泵流场仿真分析
        3.2.1 COMSOL软件介绍
        3.2.2 建立摆线泵CFD模型
        3.2.3 CFD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
    3.3 摆线泵流固耦合仿真
    3.4 仿真结果对比
        3.4.1 CFD、FSI和试验对比分析
        3.4.2 不同温度下CFD和 FSI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FSI的泵的流场特性分析
    4.1 旋转域截面流场分析
    4.2 进油腔横纵截面流场分析
        4.2.1 进油腔横截面流场分析
        4.2.2 进油腔纵截面流场分析
    4.3 排油腔流场分析
        4.3.1 排油腔横截面流场分析
        4.3.2 排油腔纵截面流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FSI流场分析的摆线泵优化设计
    5.1 进排油腔优化设计
    5.2 优化前后对比
        5.2.1 进油腔优化前后对比
        5.2.2 排油腔优化前后对比
    5.3 不同转速下优化设计对比分析
        5.3.1 不同转速下进油腔优化前后对比
        5.3.2 不同转速下排油腔优化前后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结果
致谢

(3)基于SPH方法的活塞组-缸套间润滑油输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活塞组-缸套间润滑问题概述
        1.2.1 活塞裙部-缸套间的润滑
        1.2.2 活塞环-缸套间的润滑
        1.2.3 活塞环岸
        1.2.4 润滑油膜中的自由表面行为
        1.2.5 基于雷诺方程的经典润滑理论介绍
    1.3 活塞组-缸套间润滑问题的研究进展
        1.3.1 实验研究
        1.3.2 数值模拟研究
        1.3.3 SPH方法在润滑问题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润滑油输运问题的SPH理论及数值处理方法
    2.1 SPH方法的基本原理
        2.1.1 核近似
        2.1.2 粒子近似
    2.2 光滑函数
        2.2.1 光滑函数的性质
        2.2.2 经典核函数
    2.3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2.3.1 连续介质力学控制方程
        2.3.2 控制方程的离散
        2.3.3 压力求解方法
        2.3.4 人工粘性
    2.4 提高数值精度的方案
        2.4.1 周期性密度修正
        2.4.2 核梯度修正
    2.5 边界处理
    2.6 时间积分
        2.6.1 蛙跳格式
        2.6.2 预估校正格式
        2.6.3 CFL条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PH方法的活塞裙部-缸套全油膜润滑下的润滑油输运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的建立
    3.3 SPH方法的改进
    3.4 结果及分析
        3.4.1 SPH方法的验证
        3.4.2 粘性的影响
        3.4.3 转速的影响
        3.4.4 速度幅值的影响
        3.4.5 综合分析
        3.4.6 典型的速度分布
        3.4.7 间隙高度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粒子间作用力表面张力模型建立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粒子间作用力表面张力模型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光滑长度的影响
        4.3.2 径向物理性质的影响
        4.3.3 总动能的影响
        4.3.4 粒子间作用力模型引起的应力不稳定性
        4.3.5 浸润现象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PH方法的活塞环岸润滑油输运数值研究
    5.1 引言
    5.2 活塞环岸润滑油膜的特征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平板上预先不存在润滑油
        5.3.2 平板上预先有润滑油
        5.3.3 活塞环岸上的润滑油输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PH方法的活塞环润滑的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模型
    6.3 计算结果及分析
        6.3.1 润滑油压力及速度变化
        6.3.2 活塞环前缘润滑油的积聚
        6.3.3 涡的运动
        6.3.4 监测点的压力演化过程
        6.3.5 活塞环周围的压力分布
        6.3.6 缸套附近的压力分布
        6.3.7 自由液面的变化
        6.3.8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SPH方法的改进
    7.2 SPH方法的应用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润滑油粘度与润滑分析
    1.3 发动机油发展过程
    1.4 超低粘度发动机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4.2 国内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超低粘度发动机油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2.1 润滑理论概述
    2.2 发动机润滑系统工作原理
    2.3 发动机摩擦副工作状态分析
    2.4 发动机油性能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4.1 试验方法介绍
        2.4.2 发动机油理化性能及氧化安定性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4.3 发动机油清净分散性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4.4 发动机油抗摩擦性能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发动机润滑系统建模
    3.1 FLOWMASTER仿真简介
        3.1.1 FLOWMASTER软件简介
        3.1.2 FLOWMASTER润滑系统计算理论
    3.2 FLOWMASTER发动机润滑系统应用
        3.2.1 发动机润滑系统流程图
        3.2.2 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构造及相关参数确定
    3.3 发动机润滑系统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的模拟分析
    4.1 发动机润滑系统机油压力仿真结果
    4.2 发动机润滑系统机油流量仿真结果
    4.3 模型验证对比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SN0W-8/SN0W-20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4.2 模型仿真计算结果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实验分析
    5.1 发动机油对比实验配方筛选
        5.1.1 基础油的选择
        5.1.2 添加剂的选择
        5.1.3 成焦实验及热管实验筛选配方
    5.2 发动机油对比实验配方确定
    5.3 剪切实验数据
        5.3.1 高温高剪切实验数据
        5.3.2 KRL实验数据
    5.4 节能行车试验
    5.5 对比实验数据分析
    5.6 改善措施及途径
        5.6.1 发动机零部件工艺优化
        5.6.2 发动机油性能的改进及提高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低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发动机油低温性能的研究状况
        1.2.1 国外发动机油低温性能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发动机油低温性能的研究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第2章 汽油机油的低温润滑机理
    2.1 汽油机的低温摩擦状态
    2.2 汽油机油的低温成胶理论
        2.2.1 研究方法
        2.2.2 成胶过程机理
    2.3 汽油机的低温润滑机理
        2.3.1 缸套—活塞组的润滑机理
        2.3.2 阀系的润滑机理
        2.3.3 轴承的润滑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油机油组分低温研究
    3.1 汽油机油的主要低温理化指标测试
        3.1.1 粘度和粘度指数
        3.1.2 倾点
        3.1.3 低温动力粘度
        3.1.4 低温泵送温度
    3.2 基础油的选择
        3.2.1 基础油的合理选择
        3.2.2 基础油的粘度调配及实验结果分析
    3.3 添加剂的选择
        3.3.1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与结果分析
        3.3.2 降凝剂的选择与结果分析
        3.3.3 功能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及选择
    3.4 SN级汽油机油各组分正交试验设计
        3.4.1 各组分正交试验设计
        3.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3 SN级汽油机油理化性能对比
        3.4.4 SN级汽油机油模拟性能分析
    3.5 抗磨减摩剂的选择
    3.6 SN级汽油机油最佳配方拟定
    3.7 SN 0W/20汽油机油台架评价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油机油抗磨机理分析及行车试验
    4.1 硼酸盐应用和润滑特性
    4.2 硫磷基纳米硼酸镧抗磨减摩机理探索
        4.2.1 SN 0W/20汽油机油台架试验设计
        4.2.2 硫磷基纳米硼酸镧抗磨减摩机理
    4.3 油品质量的检测标准
    4.4 SN级汽油机油行车试验设计
    4.5 行车试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6)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
        1.2.1 混合动力汽车概念
        1.2.2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1.3 国内外的汽车维护制度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的汽车维护制度
        1.3.2 国内的汽车维护制度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安市公交客车维护作业组织与工艺
    2.1 西安公交公司简介
    2.2 营运公交客车数统计分析
    2.3 维护管理制度
        2.3.1 维护目的与原则
        2.3.2 维护作业体系
        2.3.3 各级维护定义及中心作业内容
        2.3.4 维护作业计划的编排
        2.3.5 维护工艺作业组织形式
    2.4 维护作业工艺流程
        2.4.1 一级维护作业工艺流程
        2.4.2 二级维护作业工艺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维护应用理论概述
    3.1 汽车维护概述
    3.2 可靠性的衡量指标
    3.3 故障分布规律中常用的几种分布函数
        3.3.1 指数分布
        3.3.2 正态分布
        3.3.3 对数正态分布
        3.3.4 威布尔分布
    3.4 故障分类及失效模式
        3.4.1 故障类别划分
        3.4.2 失效模式
    3.5 公交客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
        3.5.1 渐发性变化规律
        3.5.2 偶发性变化规律
    3.6 影响公交客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因素分析
        3.6.1 运用条件
        3.6.2 运行材料品质
        3.6.3 维修质量
        3.6.4 维护周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优化确定研究
    4.1 维护周期的优化原则及方法
        4.1.1 维护周期的优化原则
        4.1.2 维护周期优化方法
    4.2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制动安全试验
    4.3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发动机润滑油使用寿命试验
        4.3.1 粘度实验结果分析
        4.3.2 闪点试验结果分析
        4.3.3 水分试验结果分析
        4.3.4 碱值试验结果分析
    4.4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试验
        4.4.1 一级维护周期试验
        4.4.2 二级维护周期试验
    4.5 优化后的维护周期可行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故障分布规律研究
    5.1 故障统计和分类
        5.1.1 故障类别划分
        5.1.2 故障统计和分类原则
        5.1.3 关键总成或系统的确认
    5.2 失效模式分析
    5.3 高压电器系统故障分布规律建模分析
        5.3.1 故障数据收集
        5.3.2 故障数据处理
        5.3.3 故障分布类型的选择
        5.3.4 故障分布假设检验
        5.3.5 故障分布参数估计
        5.3.6 可靠性特征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工艺改进研究
    6.1 维护作业设备
        6.1.1 维护检测设备
        6.1.2 维护作业生产设备
    6.2 维护作业场地
        6.2.1 维护作业场地布局规划
        6.2.2 维护作业场地管理
    6.3 维护作业人员
    6.4 维护作业制度
        6.4.1 维护作业体系
        6.4.2 维护管理系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信息融合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润滑油监测技术简述
    1.3 信息融合技术简述
        1.3.1 信息融合技术的优势特点与应用领域
        1.3.2 信息融合技术的级别
        1.3.3 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法
        1.3.4 信息融合技术的关键问题
    1.4 润滑油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润滑油的衰变机理和试验测试原理
    2.1 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与换油标准
        2.1.1 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
        2.1.2 润滑油更换标准
    2.2 汽车润滑油的衰变机理研究
        2.2.1 汽车发动机的特殊工作状况
        2.2.2 发动机润滑油的衰变机理与过程
    2.3 润滑油品质的介电常数法测试原理及试验研究
        2.3.1 润滑油品质的介电常数法测试原理
        2.3.2 润滑油品质的介电常数法试验研究
        2.3.3 介电常数法测试润滑油品质电路设计
        2.3.4 介电常数增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2.4 红外法测量润滑油中悬浮颗粒染污的原理及试验研究
        2.4.1 悬浮颗粒物测量原理
        2.4.2 悬浮颗粒物测量结构的设计
        2.4.3 悬浮颗粒物测量采用的光源和检测元件的选取
    2.5 磁导率法测试润滑油中铁磨粒原理及试验研究
    2.6 超声波法测试润滑油中磨粒原理及试验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融合技术诊断润滑油品质的模型
    3.1 人工神经网络
    3.2 D-S 证据理论方法
    3.3 信息融合评价润滑油品质的方法
    3.4 神经网络证据理论润滑油品质判断过程
    3.5 神经网络证据理论润滑油品质判断模型
    3.6 局部判断神经网络设计
    3.7 证据理论集成的润滑油级别判断方法
    3.8 小结
第4章 润滑油品质诊断试验研究
    4.1 数据的采集
    4.2 信息融合方法润滑油品质判断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低粘度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精密偶件润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能源危机与环保压力
    1.3 压燃式发动机和代用燃料
        1.3.1 压燃式发动机
        1.3.2 代用燃料
    1.4 低粘度燃料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应用存在的问题
        1.4.1 甲醇
        1.4.2 甲醚
        1.4.3 合成油
        1.4.4 液化石油气
        1.4.5 低粘度燃料共同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的提出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压燃式发动机精密偶件的润滑和泄漏研究
    2.1 燃料供给系统
    2.2 燃油供给系统精密偶件
        2.2.1 柱塞偶件
        2.2.2 出油阀偶件
        2.2.3 针阀偶件
    2.3 精密偶件磨损对供油特性的影响
    2.4 精密偶件的润滑和密封
    2.5 精密偶件的泄漏
        2.5.1 针阀偶件的泄漏分析
        2.5.2 柱塞偶件的泄漏分析
第三章 低粘度燃料供给系统的精密偶件
    3.1 流体润滑理论
    3.2 油膜理论
        3.2.1 微小环形缝隙间流体的流动理论
        3.2.2 热楔效应
        3.2.3 挤压效应
    3.3 精密偶件环形缝隙液流理论
    3.4 环形槽(均压槽)原理
    3.5 新型精密偶件设计原则
    3.6 强制润滑柱塞偶件润滑理论研究
        3.6.1 结构和润滑原理
        3.6.2 润滑油泄漏量理论计算
    3.7 强制润滑针阀偶件的润滑理论研究
        3.7.1 结构和润滑原理
        3.7.2 润滑油泄漏量理论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密偶件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法简介
    4.2 柱塞偶件有限元模型
        4.2.1 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4.2.2 柱塞偶件的材料特性
        4.2.3 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
    4.3 柱塞偶件的变形分析
    4.4 柱塞偶件的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粘度燃料供给系统试验研究
    5.1 低粘度燃料供给系统概述
    5.2 供油系统耐久性测试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试验装置
    5.3 喷油压力分析
        5.3.1 泵端压力测试
        5.3.2 嘴端压力测试
    5.4 供油系统泄漏分析
        5.4.1 泄漏试验方法简介
        5.4.2 试验分析
    5.5 精密偶件磨损表面分析
        5.5.1 粗糙度分析
        5.5.2 电镜扫描表面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与保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构型混合动力汽车排放及发动机运行工况特性试验研究[D]. 王长卉. 烟台大学, 2021(09)
  • [2]内啮合摆线泵结构设计及流固耦合仿真分析[D]. 黄龙龙. 中北大学, 2020(12)
  • [3]基于SPH方法的活塞组-缸套间润滑油输运问题研究[D]. 李海桥. 中北大学, 2020(10)
  • [4]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研究[D]. 贾鹏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低温性能研究[D]. 乔传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01)
  • [6]西安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应用研究[D]. 朱荣. 长安大学, 2016(02)
  • [7]车用油、液攻略[J]. 吴玉贤,王亚俊. 汽车维修技师, 2012(10)
  • [8]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信息融合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D]. 李喜武. 吉林大学, 2012(09)
  • [9]低粘度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精密偶件润滑的研究[D]. 雷思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10]探讨基于环保理念下的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措施[J]. 李敏. 贵州农机化, 2011(05)

标签:;  ;  ;  ;  ;  

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和储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