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夯实农业强县之路

射阳夯实农业强县之路

一、射阳夯实农业强县路(论文文献综述)

周京京[1](2021)在《射阳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连芳,殷安亮,茆迎春[2](2021)在《射阳县蚕桑业“十四五”发展思考》文中指出栽桑养蚕是射阳县农村传统的致富项目,茧丝绸产业已成为射阳部分镇(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为进一步稳定射阳县桑园面积,加快蚕桑转型升级,推动蚕桑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简要谈谈对射阳县蚕桑产业的发展思考。1产业发展现状1.1产业发展基础扎实目前,射阳蚕桑生产总量已位列全省第三。

余静静[3](2020)在《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广东和江苏经济总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却呈现很大的差异。县域经济是广东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潜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对广东57个县、江苏41个县的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比较,试图探究两省县域差异,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意见。文章从经济效益、经济结构、消费、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次对2015-2017年广东和江苏两省县域竞争力进行排名;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将2017年两省县域竞争力划分为发达、较发达、中等和落后四个等级,对不同等级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粤苏两省县域经济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均衡性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找出两省县域发展差异。结果显示,广东三年来竞争力得分前五位在博罗、惠东、普宁、四会、鹤山之间波动,而江苏始终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和宜兴,两省均有超过一半的县市竞争力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广东四个等级的县市发展水平均远远低于江苏同等级的县市,并且其县域总体发展和平均水平均落后于江苏,但江苏县域发展差异明显高于广东,广东县域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

宁泽东[4](2020)在《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中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果。通过采用访谈法对基层政府领导、村干部、社会组织负责人、村民等进行深入的了解,采用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有关乡村治理的最新研究,围绕乡村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和各主体的协同性,将其与建立“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综合分析,来寻找适合射阳县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效途径,为协同治理理论的完善和国家今后乡村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对此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一个论述,其次对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展示,包括概念的界定、相关治理理论、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以及射阳县的基本情况,接着认真分析了射阳县目前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哪些,并从乡村治理的四个治理主体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乡村治理的经验,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和建立“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角度论述了增强射阳县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仇实[5](2020)在《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中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村级组织的干部拥有的权力逐渐变大,由此带来小官贪腐等问题出现的愈来愈频繁。2017年射阳县全县共查处村级组织干部的违纪案件就有127起,占全县案件总数的32%;其中,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员有101人,占全县的33%。村官虽小但直接联系人民群众,关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决不能让小微权力腐败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就需要加强村级的民主监督,就必须要把村级“小微权力”公之于众,这就需要落实到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上来。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创新了农村治理机制,这一制度是指通过清单的形式,对村级公共权力和服务进行梳理编制清单和运行流程图,将每一份公权和服务引入到运行流程中,通过权力监督网络的建立让权力运行透明、责任主体明确,公权制约规范和监督制度完善。同时对于探索村级民主监督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使得监督主体更加广泛,监督内容更加明确,以法律为媒介让村民和村干部有效沟通。本文以射阳县运用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对村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发挥的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方案。论文对盐城市射阳县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实践经验,梳理总结出来村级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法和取得的成效,重点围绕射阳县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网上监督平台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让本文能够在理论层面丰富村级权力监督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实践层面为其他地方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海荣[6](2020)在《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江苏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之一,稻米产业地位突出。由于长期注重高产育种,忽视稻米品质改善,造成江苏大米普遍口感不佳,一直处于市场低端水平。2019年4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千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2年)》,明确将稻米产业打造为江苏八大“千亿级”特色产业之一,这为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本研究归纳分析了影响江苏稻米产业发展的六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江苏优质米品牌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具体结果及建议如下:1、江苏水稻种植面积及区域分布 江苏水稻面积能维持在3300万亩左右,其中粳稻占85%以上,但最近两年面积有所下降,籼稻面积有所上升;粳稻以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为主,分布分布在苏中和苏北各市县;籼稻主要在淮安、宿迁和徐州种植,总面积在不同年度间变幅较大,2018年面积最大,为438万亩。江苏主要企事业单位水稻育种现状:2018-2019年全省参加水稻新品种审定试验的单位至少有85家;常规粳稻育种实力较强,近10多年的常规粳稻品种基本是省内单位育成的,但从事杂交籼稻育种的单位较少。近年优质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情况:2008-2019年间审定的优质一级、二级品种比例较低,尤其是优质一级,总计只有6个,占比不足3%,籼稻品种中更是没有到达优质一级的,表明全省优质稻育种能力有待提高;2013年后优质稻品种推广面积呈现连续下滑态势,取而代之的是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推广面积大幅上升,甚至出现稻米加工企业加价收购现象,表明稻米市场更加追求优良食味大米。2、江苏稻米加工企业情况 截止2017年,全省登记在册的主要从事稻米加工销售的企业至少有1118家,另结合2019年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网信息,认为全省中大型稻米企业有105家,其中多数位于苏中和苏北,尤以淮安、宿迁和盐城最多;各龙头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稻米加工和仓储能力。主要稻米品牌建设情况:全省现有大米品牌总体可归纳为3大类型,即基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区域大米品牌、企业品牌、基于品种名和栽培技术等标志信息的大米品牌;总体而言,品牌数目繁多,大品牌或知名品牌少;淮安拥有的大米品牌数最多。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相关的软实力上,江苏优势明显,拥有在国内从事水稻生产加工相关的高水平院校3所,可以为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原动力,是国内其他省市难以媲美的。此外,江苏地理区位好,周边消费市场及物流优势明显,适宜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3、根据以上结果,讨论认为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仍存在3个问题,即:优质籼稻的规划种植区偏小,建议在苏北中熟中粳区增加优质籼稻区规划;外观和食味俱佳的优质稻品种育种及相关理论研究未得到较好重视,建议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加大该领域的科技研发力度;稻米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缺乏政策引导,建议从地方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在优质名牌打造上,建议从“政府引导,制定产业规划布局和市场推广目标;科技引领,加快多性状优质品种及特色品种的研发;加快规模经营和加强品牌创建;强化多领域融合发展”这五个方面打造和提升苏米品牌,促进江苏优质米产业发展。

王凤[7](2019)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 ——以四川省郫都区为例》文中认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着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但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为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之一。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利于核心作用发挥,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利于领导经济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保障;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保障;利于乡村善治良治,为乡村振兴提供秩序保障;利于党的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文章在解读乡村振兴内涵和研读基层党建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实地调研郫都区“好、中、差”三个村,对其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现状进行调查。当前郫都区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是:推广“三问三亮”模式,起到乡村振兴带头作用;开展“三固化四包干”,巩固乡村振兴群众基础;选优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强化乡村振兴动力支撑;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培育乡村振兴优秀人才。但由于集体经济发展不足,土地收益较低;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政治意识较弱;缺乏有效奖惩机制,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存在村官抽调现象,党务公开不到位。郫都区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方面存在下列问题:党员的主动性较差、能力较弱,弱化乡村振兴带头作用;有效宣传匮乏,群众参与度低,减弱乡村振兴群众基础;党务工作繁重,管理队伍薄弱,削弱乡村振兴动力支撑;老龄化问题重,党员发展困难,削减乡村振兴人口活力。因此,建议农村基层党组织强调经济领导,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强固政治建党,做好政治引领,夯实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强化组织建党,做到强基育人,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强抓制度建党,实现改革创新,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从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铺就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

仇立祥[8](2018)在《发挥射阳大米特色优势 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文中认为粮食是重要战略商品,粮食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江苏省射阳县委提出着力打造射阳大米,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的目标,这同时也是射阳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不落"的重要举措。该县要将坚持用科学发展

冯志峰[9](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蒋勇军[10](2015)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工赈,即以工代赈,是“工”与“赈”的矛盾统一体,是以“工”为手段,以“赈”为指归,既是消极救济,亦是积极善后。它一般是指灾害发生后,政府或民间力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灾民出工投劳,参加公共工程的兴建而获得赈济的一种自救方式。其内容囊括清除淤积、疏濬河流、开凿水渠、打造水井、修筑堤坝、兴修公路、修筑铁路、建造机场、修缮房屋、推广农事、植树造林、举办工厂、创办识字班诸项;其类型亦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覆盖水利工赈、交通工赈、房屋工赈、市政工赈、农林工赈、实业工赈等方面。它既可赈济灾民,亦可举办工程,奠定了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基础,实为一举两得,不失为“授人以渔”、祛灾除荒之至善良策。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这一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论述了这一时期工赈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这一时期举办的工赈事业进行了总体评价。本文由绪论、主体及结语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共包括六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选题的意义,系统地回顾了工赈的研究现状,对工赈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地界定,详细地介绍了本文相关史料的搜集情况。最后,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以前的工赈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工赈的萌生与成长、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三个部分,基本上勾勒出国民政府以前工赈事业发展的大致轮廓,阐明了工赈作为传统的赈灾救荒举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章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国际因素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考察。并详细地阐述了国民政府前期工赈事业全面勃兴的表现,包括施行科层制管理体制工赈救灾组织的建立、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并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举办的工赈事业作了简要地评价。第三章详细地论述了抗战时期、复员时期这两个时期我国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首先,运用生态史观、现代化史观从宏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我国工赈事业曲折发展的表现,一方面,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在曲折中前行。最后,运用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对抗战后我国工赈事业走向全面兴盛作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并对其历史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介。第四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大致流程,其程序虽琐碎繁杂,但有规律可循、有迹可觅。其运作流程具体包括准备、施工、验收三个阶段。其中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囊括成立工赈管理机构、审批工赈项目、进行实地勘察、制订征地拆迁制度、拟定工赈计划和开展招标承包业务;工赈的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前准备和工赈计划的实施;工赈的验收阶段包括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进行工程验收及整理工赈档案资料三个方面。第五章从“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两个层面详细地论述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的大致情况,并分门别类地对这两个层面的管理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首先,从“人”的管理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进行了探究,从工作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其次,从“物”的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从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物料管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第六章综合运用各种史观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进行总体评价。首先,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特点;其次,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以及这一时期制约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余论部分在综合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历史的基础上,从工程建设、人事管理、关系处理、依托条件四个方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为后人提供殷鉴。

二、射阳夯实农业强县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阳夯实农业强县路(论文提纲范文)

(2)射阳县蚕桑业“十四五”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基础扎实
    1.2 养蚕技术体系成型
    1.3 典型带动效果明显
    1.4 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2 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劳动力紧缺不适应规模经营要求
    2.2 龙头企业缺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2.3 推广经费匮乏不适应蚕业科技创新要求
    2.4 产业链后端单一不适应富民强县要求
3 射阳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4 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建议
    4.1 蚕桑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4.1 科技创新推广工程
    4.3 规模大户培育工程
    4.4 发展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5 其他建议措施
    5.1 以产业发展力量整合为核心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5.2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5.3 以基地和园区建设为重心制定政策扶持措施
    5.4 以合作联社为抓手培育生产经营主体
    5.5 以优化服务环境为宗旨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3)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与存在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省域经济
        2.1.2 县域经济
        2.1.3 区域经济比较
        2.1.4 经济竞争力
        2.1.5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2.2.2 国家统计局编撰的年度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对县域经济内涵与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2.2.3 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理论
        2.2.4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竞争力涵义的界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县域经济的理论内涵及其功能作用研究
        2.3.3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3.4 国家统计局主办的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评价研究
        2.3.5 粤苏省域经济发展研究
        2.3.6 粤苏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第三章 粤苏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3.1 广东和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3.1.1 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1.2 公共预算收支持续增长
        3.1.3 对外经济贸易平稳发展
        3.1.4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3.1.5 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3.2 县域经济在广东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3.2.1 县域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3.2.2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3.2.3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广东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3 县域经济在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3.3.1 将县域发展实力转化为省域整体竞争优势
        3.3.2 县域发展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3.3.3 发挥县域优势,推动江苏中心城市培育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理论分析
    4.1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理论分析
        4.1.1 粤苏县域经济效益竞争力比较
        4.1.2 粤苏县域经济结构竞争力分析
        4.1.3 粤苏县域经济消费竞争力分析
        4.1.4 粤苏县域经济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估
        4.1.5 粤苏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分析
    4.2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构建
第五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5.1 广东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5.1.1 广东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5.1.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5.1.3 聚类分析:2017年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5.2 江苏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5.2.1 江苏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5.2.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5.2.3 聚类分析:2017年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5.3 粤苏两省县域经济比较的实证分析
        5.3.1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聚类分析
        5.3.2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分析
        5.3.3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均衡性分析
第六章 粤苏经济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6.1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6.1.1 广东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
        6.1.2 产业结构滞后,总体经济不发达
        6.1.3 广东县域经济的空间发展不均衡
        6.1.4 广东县域财政收入占比低,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6.1.5 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后,外商投资比重较低
    6.2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2.1 区位与自然环境差异
        6.2.2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明显不足
        6.2.3 经济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
        6.2.4 县域财政脆弱,发展资本缺乏
        6.2.5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流失严重
        6.2.6 现行市管县区域行政体制加重县域负担,成为体制和制度障碍
    6.3 新形势下,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6.3.1 全力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
        6.3.2 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依托县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6.3.3 创新政策环境和投资机制,加快构建开放、透明和法治化市场机制
        6.3.4 多途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6.3.5 多方联动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6.3.6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
        6.3.7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和引进外商投资,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理论基础与基本情况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治理理论
    2.3 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
    2.4 射阳县基本情况
3 射阳县乡村治理中的困境
    3.1 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快
    3.2 人口流失不断加速
    3.3 基础设施薄弱
    3.4 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3.5 腐败问题突出
4 射阳县乡村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基层政府角色转变不到位
    4.2 村“两委”协调能力不足
    4.3 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
    4.4 村民整体素质不高
5 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5.1 国内外先进做法
    5.2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6 增强射阳县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6.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2 加强农村“两委”组织建设
    6.3 增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力度
    6.4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中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论文的创新点
        2.论文不足之处
    (四)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村级自治组织的权力构成
        2.村级小微权力
        3.小微权力清单
    (二)理论基础
        1.新公共服务理论
        2.服务型政府理论
        3.治理理论
二、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现状
    (一)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背景
    (二)射阳县建设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总体要求
    (三)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执行情况
        1.实施流程化管理
        2.实行常态化监督
        3.推行零容忍问责
    (五)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1.问卷设计
        2.样本统计
        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表
    (六)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中的阶段性成效
        1.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
        2.监督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3.村务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三、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制常态化建设尚待完善
        2.权力清单制度执行落实不彻底
        3.部分农村权力清单制度执行环境较差
        4.权力清单制度宣传学习仍不到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由上至下日常监督重视不够
        2.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度不高
        3.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执行环境约束
        4.宣传方式不够丰富效果不佳
四、国内其他地区规范小微权力行使的经验借鉴
    (一)实践模式
        1.福建晋江村级纪检组织全覆盖推行实践
        2.四川苍溪“互联网+权力监督”模式探索
        3.浙江宁海“36条”村级权力清单实施经验
    (二)经验启示
        1.厘清权责建清单
        2.创新方式全覆盖
        3.强化监督严管控
        4.严以问责促规范
五、完善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三级监督体系
        2.扩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监督范围
        3.构建责任追究机制
        4.构建联合督察机制
    (二)村级组织依从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1.规范操作流程
        2.明确工作责任
        3.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4.举办常态化培训学习
    (三)营造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良好运行环境
        1.树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
        2.助力责任清单建设实现横向协作
        3.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与法律氛围
    (四)创新宣传手段引导制度推广
        1.结合群众需求进行制度推广
        2.结合全媒体平台开展多元化宣传
        3.扩大清单公开内容和范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研究背景
    1.1 江苏稻米产业中稻强米弱现象严重
    1.2 粳米消费比例逐年增加
    1.3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稻米产业发展的影响
    1.4 国内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状况
        1.4.1 优质稻品种选育
        1.4.2 优质米品牌建设
    1.5 国外知名优质米品牌
        1.5.1 日本越光大米
        1.5.2 泰国茉莉香米
        1.5.3 巴斯马蹄(Basmati)香米
    1.6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和意义
        1.6.1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
        1.6.2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提出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
    2.1 数据资料获取
    2.2 企业走访
    2.3 市场调查
三 结果分析
    3.1 江苏水稻面积及区域分布情况
    3.2 江苏主要企事业单位水稻育种现状分析
    3.3 江苏近年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情况
    3.4 江苏稻米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3.5 江苏主要稻米品牌建设现状
        3.5.1 基于地理区域的大米品牌
        3.5.2 基于企业商标或自创的大米品牌
        3.5.3 基于品种名、特殊技术模式等其他宣传方式的大米品牌
    3.6 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相关的软实力分析
四 讨论
    4.1 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问题讨论
    4.2 江苏发展优质米品牌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论文附表
致谢

(7)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 ——以四川省郫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
        1.5.1 党建
        1.5.2 基层党组织
        1.5.3 农村基层党建
        1.5.4 乡村振兴战略
    1.6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1.6.1 本文创新点
        1.6.2 本文不足
2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意义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基层党建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2.1.3 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
    2.2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2.2.1 利于核心作用发挥,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
        2.2.2 利于领导经济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保障
        2.2.3 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保障
        2.2.4 利于乡村善治良治,为乡村振兴提供秩序保障
        2.2.5 利于党的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3 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状调查
    3.1 样本的选择
        3.1.1 郫都区的基本情况
        3.1.2 郫都区作为调研对象的理由
    3.2 基于郫都区三个村的案例分析
        3.2.1 样本村的选择
        3.2.2 样本村的概况
        3.2.3 样本村的问卷调查分析
        3.2.4 样本村的访谈分析
    3.3 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3.3.1 推广“三问三亮”模式,起好乡村振兴带头作用
        3.3.2 开展“三固化四包干”,巩固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3.3.3 选优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强化乡村振兴动力支撑
        3.3.4 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培育乡村振兴优秀人才
4 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4.1.1 党员的主动性较差、能力较弱,弱化乡村振兴带头作用
        4.1.2 有效宣传匮乏,群众参与度低,减弱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4.1.3 党务工作繁重,管理队伍薄弱,削弱乡村振兴动力支撑
        4.1.4 老龄化问题重,党员发展困难,削减乡村振兴人口活力
    4.2 影响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原因分析
        4.2.1 集体经济发展不足,土地收益比较低
        4.2.2 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政治意识较不足
        4.2.3 缺乏有效奖惩机制,党员相关制度不健全
        4.2.4 存在村官抽调现象,党务公开不到位
5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对策
    5.1 强调经济领导,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5.1.1 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劳动力和巩固产业基础
        5.1.2 壮大集体经济,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作制度
    5.2 强固政治建党,达到举旗定向,夯实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
        5.2.1 强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5.2.2 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
    5.3 强化组织建党,做到强基育人,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5.3.1 增强干部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5.3.2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起好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5.4 强抓制度建党,实现改革创新,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
        5.4.1 健全基层党务公开制度,提高群众参与度
        5.4.2 建立党建工作长效制度,减轻基层的负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调查问卷(党员)
附录B 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调查问卷(群众)
附录C 郫都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发挥射阳大米特色优势 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论文提纲范文)

一、射阳县情是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的基础保障
二、为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提供组织保障
三、企业内部渴望是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
    (一) 国有企业有实力发展稻米产业集群。
    (二) 民营企业有能力发展稻米产业集群。
    (三) 烘干企业、粮食经纪人有要求发展稻米产业集群。
四、粮食部门真诚服务是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的前置条件
    (一) 积极为粮农服务。
    (二) 积极为企业服务。
    (三) 积极为项目服务。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文献资料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工赈的萌芽与成长
        一、清代以前工赈的出现与推行
        二、清代前中期工赈事业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
        一、近代新型工赈观的形成
        二、工赈管理趋向近代化
        三、工赈筹资渠道趋向多元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
        一、工赈管理体系日益近代化
        二、工赈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三、民间工赈事业蓬勃发展
        四、官办工赈事业缓慢推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上)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思想因素
        五、国际因素
    第二节 抗战前工赈事业的蓬勃兴起(1927-1937)
        一、设立科层制工赈管理组织
        二、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
        三、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下)
    第三节 抗战中工赈事业的曲折发展(1937-1945)
        一、科学设置工赈管理机构
        二、继续大力举办各类工赈
        三、工赈活动开展有所掣肘
    第四节 抗战后工赈事业的迅猛发展(1945-1949)
        一、兴修水利工赈工程
        二、实施交通工赈工程
        三、推行房屋工赈工程
        四、举办市政工赈工程
        五、推广农林工赈工程
        六、兴办复业工赈工程
    第二、三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
    第一节、工赈工程的准备
        一、成立工赈管理机构
        二、审批工赈项目
        三、进行实地勘察
        四、制订征地拆迁制度
        五、制定工赈计划
        六、开展招标承包业务
    第二节、工赈工程的施工
        一、施工前的准备
        二、工赈工程的施工
    第三节 工赈工程的验收
        一、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
        二、进行工程验收
        三、整理工赈档案资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人”的管理
        一、工作管理
        二、生活管理
        三、卫生管理
        四、教育管理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物”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二、资金管理
        三、物料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分布不平衡
        二、类型多样
        三、以政府主导为主
        四、合办色彩浓厚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绩效分析
        一、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的主要成效
        二、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民政府时期影响工赈成效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
        一、政治影响
        二、经济影响
        三、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余论: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射阳夯实农业强县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阳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 周京京. 长安大学, 2021
  • [2]射阳县蚕桑业“十四五”发展思考[J]. 王连芳,殷安亮,茆迎春. 四川蚕业, 2021(01)
  • [3]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 余静静. 暨南大学, 2020(04)
  • [4]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D]. 宁泽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射阳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运行中的问题研究[D]. 仇实. 长安大学, 2020(06)
  • [6]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D]. 王海荣. 扬州大学, 2020(06)
  • [7]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 ——以四川省郫都区为例[D]. 王凤. 西华大学, 2019(02)
  • [8]发挥射阳大米特色优势 实现百亿稻米产业集群[J]. 仇立祥. 中国粮食经济, 2018(08)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D]. 蒋勇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射阳夯实农业强县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