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铬交联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深度调剖试验

有机铬交联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深度调剖试验

一、有机铬交联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深部调剖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珂[1](2021)在《侏罗系油藏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HJS油田侏罗系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低渗区剩余油较多,高渗区剩余油水平低,注采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开始引进试验微生物驱油技术,先后在A19、A20等油藏进行现场试验,存在微生物滞留时间短,效果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与推广微生物驱油技术在HJS油田侏罗系油藏的应用,发挥该项技术的更大潜力,开展了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研究。本文对HJS油田延安组储层进行了微生物驱适应性分析,明确了微生物与化学复合调驱的技术可行性和潜力,筛选了高效驱油用聚合物堵剂体系和高效本源驱油微生物,并进行了配伍性试验,找出合理的化学和微生物复合调驱体系配方,优化了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的工艺参数,并进行了矿场试验。试验发现有机铬-酚醛交联聚合物体系耐盐性达70000mg/L以上,80℃时成胶速度大于90h,耐剪切性和稳定性均能满足油田需要,同时与微生物配伍性好,不影响菌种活性;本源菌种中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驱油效率最高,与化学调剖体系配伍性良好;在含水60-90%之间介入微生物复合调驱为最佳时机,调驱半径0.15-0.22井距时为效益最佳用量。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效果显着,其效果优于单一化学调剖或单一微生物驱油,且费用和施工周期低于两项措施之和。

刘向斌[2](2021)在《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油田由于长期的开采,在储层深部形成很多大尺度的优势通道,造成低效无效循环严重,油井产油量下降、含水上升过快,深度调剖技术是改善注入液波及体积,控制低效无效循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但针对部分油藏地层温度高(60-90℃)、矿化度高(5-15×104mg/L)以及碱性环境等情况,目前的凝胶调剖体系存在交联反应减弱、调剖剂性能低等问题,影响调剖效果。本论文旨在研究功能和智能化超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类凝胶调剖剂,既能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又能在碱性环境中实现调堵,满足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实现凝胶的多功能化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针对储层温度40-60℃,5-15×104mg/L矿化度的条件,合成了耐温耐盐的乳酸-丙二酸二元复配的有机铬交联凝胶体系。确定最佳物质的量比为:n(铬):n(乳酸):n(丙二酸)=1:4:4,选择超高分子量2300 W的聚丙烯酰胺增加铬凝胶的耐温耐盐性能,最佳添加量为0.30 wt%时,体系成胶粘度大于10000 m Pa·s。该体系中Cr3+先发生水合形成六配位的水合离子,通过水解和羟桥作用形成双键桥配位体,进一步聚合形成多核羟桥络离子,再与高分子聚丙烯酰胺链节中的-COO-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耐温耐盐凝胶结构。针对储层温度60-90℃,5-15×104mg/L矿化度的条件,合成了酚醛交联体系,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为:温度90℃、反应时间30 min、物质的量比n(苯酚):n(甲醛)=1:3,选择超高分子量2300 W的聚丙烯酰胺增加酚醛凝胶的耐高温耐盐性能,最佳添加量为0.3wt%时,体系成胶粘度大于10000 m Pa·s。明确了耐高温耐盐酚醛交联反应机理,酚醛树脂中苯环2,6位上的-CH2OH与聚丙烯酰胺分子中的-CONH2发生反应,生成-CH2-NH-CO-,进而形成凝胶的网状结构。矿化度增加导致聚合物分子上羧酸基团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的增强。温度升高加快成胶过程,提高体系粘度,形成的三维体型结构可有效抑制温度对聚合物的盐效应。针对储层温度45-65℃,pH值(8-14)碱性的条件,以聚酰胺胺、聚乙二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型凝胶体系,满足清水及现场污水配制,粘度大于100000 m Pa·s,成胶性能不受高速剪切影响。明确了响应机理为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疏水缔合作用产生温敏响应和质子化作用产生pH值响应为物理交联。分子链间仲胺基与环氧基团的开环作用产生化学交联。有机铬凝胶体系,在40-60℃,矿化度5-15×104mg/L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二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温度和矿化度对凝胶二次生长模式和凝胶致密维度几乎无影响,凝胶二次生长反应速率都随着温度和矿化度的升高而加快,矿化度对一次生长反应速率影响较大。有机铬凝胶更适合高矿化度环境,具有矿化度反应的成胶动力学稳定性。酚醛凝胶体系,在60-90℃,矿化度5-15×104mg/L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二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温度对凝胶二次生长模式和凝胶致密维度几乎无影响,矿化度降低了凝胶一次生长反应速率,矿化度可以增加一次生长的空间维度,而致密维度不变。酚醛凝胶体系更适合高温环境,具有高温反应的成胶动力学稳定性。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在45-60℃,pH值10-12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三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具有反应成胶动力学稳定性。在温度40-60℃、矿化度5-15×104mg/L条件下,有机铬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有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5 MPa。在温度60-90℃、矿化度5-15×104mg/L条件下,酚醛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有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6 MPa。在温度60℃、pH值9-11条件下,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高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10 MPa。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型凝胶颗粒的尺寸是封堵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大颗粒凝胶(500 nm)具有强阻塞孔道并改变压力平衡和水相流路的能力,岩心孔隙中凝胶颗粒的迁移改变了岩心的压力分布,平均压力沿岩心孔隙的轴向连续降低,导致注入端和出采出端的压力差增加,从而改了油、水两相的流动路径。大颗粒凝胶比小颗粒凝胶(200nm)的调堵效果更好,大颗粒凝胶封堵压力比小颗粒凝胶上升8%,驱油率提高10%。

陆远航[3](2020)在《龙虎泡油田调剖体系优选与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大庆龙虎泡油田中温储层,长期注水开发,窜流严重,无效水循环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调剖技术研究,经充分调研目前凝胶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配制形成中温高强度凝胶体系,用于注水开发油藏调剖,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开发效果。但聚合物凝胶体系的处理与选择会对调剖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裂缝油田和超渗透油田中影响更为剧烈。为此,本文针对聚合物凝胶体系的选择及优化问题,以龙虎泡油田N区块为例,通过设置对照实验的方式对配方体系的耐酸碱性、抗油性、矿化度、配伍性、耐盐性、吸附滞留性,动态剪切成胶性、注入压力、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等静态、动态性能进行了评价且效果良好。优选出D凝胶(醋酸铬凝胶)为N区块最优调剖体系;测定最优调剖体系醋酸铬D凝胶聚合物主要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解度为28.43%;粘均分子量为560万;醋酸铬凝胶聚合物/交联剂官能团摩尔比为4.78:1;聚合物凝胶的交联密度均会受到温度、水溶液的p H值以及矿化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醋酸铬凝胶表观交联动力学方程。N区块的弱凝胶强度与原油粘度匹配规律均很好,原油粘度对调剖效果影响不大;对于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地层,当渗透率级差倍数为3倍时,调剖效果最好。而后设计实验对聚合物的浓度、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速度以及注入时间分别进行了优化研究,为实现油藏稳产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N区块而言,在聚合物凝胶的浓度为2000mg/L(凝胶D)的前提下,当注入量为0.1PV、注入方式采用连续注入、注入速度为0.5m L/min、注入时机在含水率90%时,其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最佳。最后利用微观驱替实验研究了调剖微观渗流机理及调剖机理,并给出弱凝胶调剖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研究成果为龙虎泡油田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矿场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何子昂[4](2020)在《长垣外围S区块有机铬调剖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调剖技术发展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机铬调剖剂的胶体性能和应用效果的研究在石油领域显示出更加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油田开采被普遍应用,而调剖技术对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调剖技术是通过改善油藏纵向、横向非均质性的一项有效技术。这项技术中,调剖剂的种类繁多,现场应用广泛,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以长垣外围S区块为例,通过地质资料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对调剖剂的研究,以有机铬凝胶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调剖技术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化学机理研究的实验中,通过红外光谱曲线对聚合物的表征和交联密度对不同凝胶配制环境的研究,测定了实验凝胶的聚交比为3:1。高p H值(10~14)会发生过度交联,会导致凝胶迅速脱水;50~75℃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凝胶体系形成均匀稳定的凝胶;Na Cl浓度在5000~25000mg/L变化范围内,一定浓度的无机电解质Na Cl有利于凝胶体系形成;含Ca2+高的地层水中会抑制有机铬的成胶。根据凝胶的动力学方程可知,交联速率与聚合物浓度和交联剂浓度呈正相关。固定交联剂的浓度,交联反应速率与聚合物浓度的0.47次幂成正比;固定聚合物的浓度,交联反应速率与交联剂浓度的2.11次幂成正比。实验研究的有机铬凝胶体系在聚合物分子量的改变低于100万、聚合物浓度范围在1300~1700mg/L之间、交联剂浓度范围在3800~4200mg/L之间、稳定剂浓度范围为在1000~2200mg/L之间成胶性能最稳定。有机铬凝胶拥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油性、抗剪切性、抗盐性和耐酸碱性,适用于调剖。该凝胶体系在聚合物浓度为750mg/L、1500mg/L、3000mg/L三种聚合物浓度的平均吸附浓度为1611.8mg/L、平均滞留率为7.1%。有机铬凝胶的注入压力、突破压力、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的大小与渗透率级差成反比关系,与凝胶强度成正比关系。实验优选了调剖方案为:聚合物凝胶浓度为1700mg/L(分子量为734万、交联剂浓度4000mg/L、稳定剂浓度为2000mg/L)、0.1PV的凝胶注入量、连续注入的注入方式、最佳为0.5ml/min的注入速度和90%的含水时机。优化后的调剖方案的原油粘度和岩心级差的均有良好的配伍性。采用优选调剖方案在三层级差岩心实验中采收率提高18.05%,最终采收率达到58.27%;在平板岩心调剖实验中采收率提高8.62%,最终采收率提高达46.17%。

邵泽惠[5](2020)在《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注水开发不断深入,综合含水率上升,高含水油井数量越来越多,表现为采出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开发效益低等特点,二氧化碳驱不仅能显着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解决地质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抑制温室效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CO2驱替过程中易发生气体气窜现象,弱凝胶作为新型的封堵剂被广泛用于CO2驱封窜,但CO2气体溶于弱凝胶体系会对体系起到酸蚀作用,为此本文开展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窜性能评价并建立了CO2驱弱凝胶耐酸和封窜性能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进行评价,耐酸性能评价标准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评价,静态评价主要通过实验对在不同温度压力及矿化度的条件下弱凝胶体系的微观形貌、流变规律及粘弹性进行了观察及测试,评价结果认为弱酸性条件有助于弱凝胶形成网状结构,增大体系的储能模量;在较低的剪切速率(0~100s-1)下,CO2驱弱凝胶体系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在较高的剪切速率(100~1000s-1)下,CO2驱弱凝胶体系表现为近似牛顿流体;随着驱弱凝胶体系在CO2环境中实验时间增加,其储能模量呈现先增加后急剧减小趋势。动态评价主要通过CO2驱弱凝胶体系对不同渗透率和不同渗透率级差岩心并联封堵性能岩心模拟实验,评价结果认为体系在地层条件(85℃和20MPa高压CO2环境)下封堵气窜有效持续时间为30d,不适宜用作深度调剖。本文通过对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实验建立了通过建立CO2驱弱凝胶静态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封堵性能评价结果之间关系的方法来评价CO2驱弱凝胶耐酸性能和封窜性能。

陈丽蓥[6](2020)在《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P区块为研究目标区块,P区块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时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开发的实际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如:注入的水会向高层渗透形成串流现象、水压力驱动功率不足、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矛盾现象等。油田为改善这些问题层采用过水驱调度措施,但收效甚微。通过对P区块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可以发现,凝胶调剖技术在P区块的油液均衡控制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从三类凝胶调剖体系优选出与P区块相匹配的复合离子凝胶调剖体系,并通过室内流动性实验对其体系进行了热稳定性、矿化度、抗油性、耐酸碱性、耐盐性等室内性能评价和调剖剂的注入性、封堵性、耐冲刷性、动态吸附滞留性、动态剪切性等流动性分析以及参数优化,利用非均质岩心进行凝胶体系求实验,可提高采收率7%,最终的研究结果为复合离子凝胶调剖技术在P区块矿场的实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何奇[7](2019)在《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化学堵水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的地质特点,通过对朝阳沟油田的地层物性、孔隙结构、岩性成分、水质和润湿性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了对朝阳沟油田储层特征的研究,在室内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药剂体系成胶强度、成胶时间以及稳定时间的测定,择优选择堵水剂主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的类型和浓度从而将强度较大,并且稳定性较强的新型化学堵水剂配方优选出来。优选的最佳选择性堵水剂配方为:0.6%HPAM(2500万分子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1%Ca-LS+0.3%有机铬+0.3%延迟交联剂PRA+0.15%NaHCO3+0.4%NaCl+1.1%硫脲。该凝胶体系初始粘度约为500mPa·s,成胶后强度>20000 mPa·s,成胶时间大于24小时,且90天粘度保留率>80%。岩心模拟堵水实验表明,对于模拟的朝阳沟油田520×10-3μm2的岩心,堵水剂对于水的封堵率均大于85%,对于油的封堵率约为10%,选择性效果良好,具有了很好的封堵水流通道而不封堵油流通道的作用效果。通过堵水工艺参数优化实验,分析结果为堵塞率平均级差Be最大值为58.77%,对应选择性封堵效果最好,对应的最佳的注入参数为:注入速度0.05mL/min,注入量为0.2PV。降低采出井含水率,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高楠[8](2019)在《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榆树林油田作为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的区块含水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中高含水阶段,目前存在明显的水驱优势通道、产液低,产油递减快、注水困难的问题,研究发现采用诸如层系细分、优化井网布局、注水方案调整等常规调整技术往往难以挖掘区块剩余油潜力,只有开展调剖剂在葡萄花油层的适应性研究及调剖剂的优选,提出合理注入方案,才能达到减缓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根据榆树林油田低渗透的特点,筛选出了聚/Cr3+调剖体系,并确定了分子量1200万的聚合物,适宜的浓度为500-1500mg/L。交联剂以氯化铬与乳酸摩尔比1:3配比,适宜浓度130160mg/L,硫脲适宜浓度为9001000mg/L,氯化钠适宜浓度为600-800mg/L,凝胶成胶前粘度较低,能够保证注入效果,成胶后,具有较好的地层水配伍性、稳定性、流变性,封堵率较高。通过对树103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历史拟合,从而完成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调剖井,对RS调剖选井方法进行简化,建立调剖井筛选体系,最终确定调剖井,通过CMG数值模拟方法,对调剖剂用量,注入速度,注入时机,进行优化,得出用量为0.125PV,注入速度30m3/d,注入时机建议在含水60%70%调剖。

李鹤[9](2019)在《HH油田裂缝性油藏冻胶型封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HH油田为裂缝性致密油藏,孔隙度10.8%,渗透率0.4×10-3μm2,目前采出程度1.23%。先导试验注水补充能量时出现严重水窜问题,水窜时表现出的注水量少、水线推进速度快的特征。鉴于长M油藏致密、基质驱替压力梯度大,封堵上述水窜裂缝需要堵剂具有较好的强度,能承受较高的注水压力。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适合HH油田裂缝性致密油藏调剖封窜堵剂,抑制注入水沿裂缝水窜,封堵地层水窜通道,解决致密油藏能量补充的技术难题,为实现HH油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论文研究了有机铬冻胶和酚醛树脂冻胶,以成胶时间、成胶强度、稳定性为评价指标,调整催化剂、交联剂、聚合物和添加助剂等物质的含量,不断优化冻胶体系,制备不同强度的冻胶满足多段塞设计需求。选取上述体系,测定成胶液的流变性,通过研究成胶液在运移过程中的流动阻力,评价冻胶的可注入性,进而研究裂缝中运移过程、温度和地层水对冻胶性能的影响。根据冻胶的老化时间和不同尺寸的裂缝,综合评价冻胶在裂缝中封堵性能(突破压力梯度、再封堵能力和耐冲刷性)。研究结果表明,0.5%7136聚合物、0.3%乙酸铬、0.03%丙二酸和0.3%QC-W构成的成胶液成胶时间为28 h,加入酚醛构成双交联体系能增强冻胶的强度。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中的NH4Cl在低浓度下对成胶时间影响明显,交联剂用量过高过低时冻胶都易脱水破胶,稳定剂QC-W的加入可大大提高冻胶的稳定性。以不同质量分数的聚合物可配制不同强度的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质量分数大于0.4%的冻胶弹性模量已超过10 Pa,同时质量分数增大会致使成胶液粘度升高,成胶更快。0.5%G3515、0.5%水溶性酚醛树脂树脂、0.2%NH4Cl和0.3%QC-W的体系的弹性模量为15.5 Pa,在70℃老化180天时脱水率小于4%,仍保持高强度,同时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上述成胶液在井筒中的流动阻力梯度不超过3.77×10-4 MPa/m,裂缝中流动阻力梯度为0.02 MPa/m(缝宽1.0mm,550 m/d)和0.045 MPa/m(缝宽0.5 mm,733 m/d),在运移过程中成胶时间会得到延缓,在65℃、70℃和75℃的成胶时间分别为68 h、48 h和40 h,地层水(矿化度低于30000 mg/L)浸泡的冻胶会吸水膨胀。老化10天的冻胶具有更好的封堵性能,冻胶在小裂缝中的封堵强度和再封堵能力好,在大裂缝中的耐冲刷性强,突破压力梯度都高于强冻胶的标准(1.5 MPa/m),远高于原油启动压力梯度。

安继彬[10](2019)在《埕岛油田注水井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胜利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浅海海域,属于常规稠油砂岩油藏,采用井组平台模式开发。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强采强注的开发措施,造成埕岛油田地层非均质性严重,致使油田含水上升快。同时,由于埕岛油田的注入水是加工处理后的海水,离子含量高而且组成复杂,平台空间狭小,调剖工艺施工困难。因此,针对埕岛海上油田的开发现状,研究合适的调剖技术和调剖剂,以解决埕岛油田在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胜利埕岛油田的油藏地质资料和生产数据为基础,充分研究了适用于海上油田的调剖技术和调剖剂体系,设计了“两轮次”组合段塞调剖方案和“新型有机铬冻胶+聚合物微球”复合调剖工艺。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第一轮次利用高强度冻胶对高渗透条带进行封堵,第二轮次利用中高强度冻胶进行进一步封堵,同时利用聚合物微球的调剖和驱油双重作用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充分发挥“两个轮次”和“两种调剖剂”的相互协同作用,为海上油田控水增油提供保障。为了充分验证新型有机铬冻胶在埕岛海上油田的适应性,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海上平台验证实验和滤砂管剪切实验。通过室内研究、平台实验、滤砂管剪切实验等多方面研究,确定了“新型有机铬冻胶+聚合物微球”复合调剖工艺的可行性,并在埕岛油田11N井区11NA-11井组开展“两轮次调剖”先导试验。通过试验,两轮次施工38天,注入高强度冻胶1000 m3,中高强度冻胶1000 m3,聚合物微球溶液2000 m3。施工完成后,注入压力上升了6.53 MPa,注水指示曲线和压降曲线向上移动并变缓,油井端产油量显着增加。截至目前,共有3口生产井见效,186天累计增产原油838 t,目前仍然处于见效增产阶段。说明“两轮次调剖”方案可以满足胜利埕岛油田调剖的需要,也为其他浅海油田调剖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二、有机铬交联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深部调剖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铬交联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深部调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侏罗系油藏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复合驱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驱油选井选层技术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调驱配套工艺研究现状
        1.2.3 微生物驱油工艺参数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2.4 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HJS油田典型侏罗系注水开发油藏微生物驱适应性分析
        1.3.2 HJS油田侏罗系油藏高效驱油菌种筛选及性能评价
        1.3.3 HJS油田侏罗系油藏微生物驱油工艺参数优化
        1.3.4 HJS油田侏罗系油藏微生物驱油效果跟踪评价
第二章 HJS油田微生物驱适应性分析
    2.1 微生物驱油影响因素分析
        2.1.1 HJS油田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效果
        2.1.2 HJS油田微生物驱油规律
    2.2 微生物驱油菌种与HJS油藏配伍性研究
        2.2.1 微生物驱油菌种与地层水配伍性
        2.2.2 微生物驱油菌种与原油配伍性
        2.2.3 微生物驱油菌种与油层压力配伍性
        2.2.4 微生物驱油菌种与油层温度配伍性
第三章 微生物与化学复合调驱中化学调剖体系优选
    3.1 聚丙烯酰胺与金属离子交联剂体系研究
        3.1.1 聚丙烯酰胺浓度对有机铬交联体系的影响
        3.1.2 pH值对有机铬交联体系的影响
        3.1.3 矿化度对有机铬交联体系的影响
    3.2 聚丙烯酰胺与非金属交联剂体系研究
        3.2.1 酰胺基交联体系配方优选
        3.2.2 酰胺基交联体系性能评价
    3.3 聚丙烯酰胺复合交联体系研究
        3.3.1 有机铬/有机醛复合交联体系研究
        3.3.2 聚丙烯酰胺复合交联体系性能评价
        3.3.3 聚丙烯酰胺复合交联体系调驱性能评价
    3.4 化学调剖体系与微生物菌种配伍性研究
    3.5 化学调剖体系+微生物驱油性能评价
第四章 HJS油田复合调驱高效驱油菌种筛选
    4.1 HJS油田本源菌群结构分析
        4.1.1 送检样品编号
        4.1.2 油水样中微生物的富集
        4.1.3 基因组DNA抽提
        4.1.4 样品测序
        4.1.5 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检测分析
    4.2 高效驱油功能菌的筛选与鉴定
        4.2.1 实验材料
        4.2.2 高效驱油功能菌的筛选与鉴定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JS油田油水样品中微生物菌落
        4.3.2 驱油菌株鉴定
        4.3.3 菌株的性能研究
        4.3.4 高效驱油菌种与油藏适应性评价
        4.3.5 采油功能菌的代谢规律
第五章 参数优化及现场试验
    5.1 辅助调剖选井选层决策技术研究
        5.1.1 调剖选井决策
    5.2 调剖介入时机的选择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调剖剂用量优化方法
        5.3.1 调剖剂用量的计算
        5.3.2 调剖剂处理半径设计方法
    5.4 复合调驱的注入参数
        5.4.1 注入方式
        5.4.2 段塞组合方式
    5.5 现场试验
        5.5.1 实验区优选
        5.5.2 试验井优选
        5.5.3 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现场试验技术思路
        5.5.4 工艺方案设计
        5.5.5 施工过程及记录
    5.6 实施效果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耐温耐盐功能调剖剂的研究进展
        1.1.1 聚合物凝胶调剖剂
        1.1.2 颗粒调剖剂
        1.1.3 无机调剖剂
        1.1.4 生物调剖剂
    1.2 智能凝胶调剖剂的研究进展
        1.2.1 温度响应型凝胶
        1.2.2 pH值响应型凝胶
        1.2.3 电磁响应型凝胶
        1.2.4 光响应型凝胶
    1.3 凝胶的成胶动力学研究进展
        1.3.1 凝胶结晶生长理论
        1.3.2 凝胶成胶动力学模型
        1.3.3 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方法
    1.4 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性能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2.2 实验药剂合成方法
        2.2.1 有机铬交联剂的合成方法
        2.2.2 酚醛交联剂的合成方法
        2.2.3 聚酰胺胺(PAMAM)的合成方法
        2.2.4 PEG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2.2.5 PAMAM-PEG凝胶的合成方法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3.2 紫外光谱表征
        2.3.3 热重分析表征
        2.3.4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
        2.3.5 微观结构扫描电镜表征
        2.3.6 流变性能表征
        2.3.7 CT扫描表征
    2.4 凝胶性能研究方法
        2.4.1 聚合物水溶胀性研究实验
        2.4.2 成胶性能测试实验
        2.4.3 热稳定性研究实验
        2.4.4 溶胀性能测试
        2.4.5 温度响应测试
        2.4.6 pH值响应测试
        2.4.7 岩心封堵实验
第三章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耐温耐盐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3.1.1 耐温耐盐聚合物优选
        3.1.2 交联剂合成与表征
    3.2 耐温耐盐凝胶的性能测试
        3.2.1 有机铬凝胶体系耐温耐盐性能评价
        3.2.2 酚醛凝胶体系耐温耐盐性能评价
    3.3 凝胶耐温耐盐机理
        3.3.1 影响因素分析
        3.3.2 成胶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4.1.1 中间体合成条件优化
        4.1.2 原料物质的量比优化
        4.1.3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合成条件优化
        4.1.4 分子结构解析
    4.2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性能评价
        4.2.1 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2.2 温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3 pH值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4 表面活性剂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5 矿化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6 碱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7 污水配制凝胶体系评价
        4.2.8 高速剪切对凝胶体系成胶效果影响评价
    4.3 双重响应机理研究
        4.3.1 溶胀性表征
        4.3.2 温敏性能
        4.3.3 pH值敏感性能
        4.3.4 凝胶的溶胀-退胀可逆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和智能凝胶的成胶动力学研究
    5.1 凝胶成胶动力学理论
    5.2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成胶动力学
        5.2.1 有机铬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
        5.2.2 酚醛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
    5.3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
        5.3.1 温度对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的影响
        5.3.2 pH值对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的影响
    5.4 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4.1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4.2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和智能凝胶室内封堵性能评价
    6.1 实验方案
    6.2 岩心封堵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2.1 注入量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2 注入速度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3 温度、矿化度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4 温度、pH值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5 储层岩心的化学伤害研究
    6.3 调堵理论模拟与调堵机理
        6.3.1 模型与算法
        6.3.2 模拟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龙虎泡油田调剖体系优选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凝胶调剖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调剖体系的筛选及静态、动态性能评价
    2.1 调剖体系的优选
        2.1.1 凝胶体系的筛选
        2.1.2 凝胶体系配方的优选
    2.2 调剖体系静态性能评价
        2.2.1 热稳定性以及成胶时间与强度
        2.2.2 矿化度评价
        2.2.3 抗油性评价
        2.2.4 耐酸碱评价
        2.2.5 配伍性评价
        2.2.6 耐盐性评价
        2.2.7 吸附滞留性评价
    2.3 调剖体系动态性能评价
        2.3.1 调剖剂的注入性
        2.3.2 突破压力梯度分析
        2.3.3 封堵性
        2.3.4 耐冲刷性与吸附滞留性
        2.3.5 动态剪切成胶性
        2.3.6 粘浓度关系
        2.3.7 阻力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剖体系化学模拟研究
    3.1 交联基团与聚交比的确定
        3.1.1 交联基团的确定
        3.1.2 结果分析
        3.1.3 聚交比的确定
    3.2 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原理
    3.3 D凝胶聚合物表观交联动力学方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剖体系注入参数优化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 聚合物凝胶浓度方案
        4.1.4 实验步骤
    4.2 实验方案
        4.2.1 聚合物凝胶注入量方案
        4.2.2 聚合物凝胶注入方式方案
        4.2.3 聚合物凝胶注入速度方案
        4.2.4 聚合物凝胶注入时间方案
    4.3 聚合物凝胶浓度优化结果
    4.4 聚合物凝胶注入量优化结果
    4.5 聚合物凝胶注入方式优化结果
    4.6 聚合物凝胶注入速度优化结果
    4.7 聚合物凝胶注入时间优化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剖体系微观驱替实验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模型
        5.1.3 实验材料
        5.1.4 实验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案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现象
        5.4.1 水驱油阶段驱油现象与剩余油分布描述
        5.4.2 凝胶注入阶段驱油现象与剩余油分布描述
        5.4.3 后续水驱阶段驱油现象与剩余油分布描述
        5.4.4 局部驱油现象描述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长垣外围S区块有机铬调剖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3 调剖剂分类
        1.3.1 含油污泥体系调剖剂
        1.3.2 凝胶体系调剖剂
        1.3.3 固相颗粒体系调剖剂
        1.3.4 微生物体系调剖剂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区块研究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特征
    2.3 调剖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调剖体系交联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条件
    3.2 聚合物成分分析
        3.2.1 实验原理
        3.2.2 聚合物结构表征
    3.3 聚合物交联密度与聚交比研究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步骤
        3.3.3 凝胶体系聚交比的确定
        3.3.4 交联密度的稳定性能
    3.4 聚合物表观交联动力学方程
        3.4.1 实验原理
        3.4.2 实验步骤
        3.4.3 凝胶体系动力学研究
    3.5 调剖剂的影响因素研究
        3.5.1 实验方案
        3.5.2 实验步骤
        3.5.3 评价原则
        3.5.4 聚合物分子量对凝胶成胶性能的影响
        3.5.5 聚合物浓度对凝胶成胶性能的影响
        3.5.6 交联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3.5.7 稳定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调剖体系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方案设计
    4.2 调剖体系静态成胶性能评价
        4.2.1 热稳定性能研究
        4.2.2 抗剪切性能研究
        4.2.3 耐油性能研究
        4.2.4 抗盐性能研究
        4.2.5 耐酸碱性能研究
        4.2.6 吸附滞留性能研究
    4.3 调剖体系动态注入性能研究
        4.3.1 评价原则
        4.3.2 岩心级差和凝胶体系优选
        4.3.3 注入性能的研究
        4.3.4 突破压力梯度分析
        4.3.5 阻力系数
        4.3.6 残余阻力系数
    4.4 小结
第五章 调剖体系优化与应用性能研究
    5.1 实验条件
        5.1.1 实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方案设计
    5.2 实验原理
    5.3 结果分析
        5.3.1 聚合物浓度优化
        5.3.2 凝胶注入量优化
        5.3.3 凝胶注入方式优化
        5.3.4 凝胶注入速度优化
        5.3.5 凝胶注入时机优化
        5.3.6 凝胶与原油粘度配伍性研究
        5.3.7 凝胶与岩心级差倍数匹配规律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宏观非均质性实验研究
    6.1 实验条件
        6.1.1 实验材料
        6.1.2 仪器设备
    6.2 三层岩心驱油实验
        6.2.1 实验方案
        6.2.2 实验步骤
        6.2.3 实验数据及结论
    6.3 大平板岩心驱油实验
        6.3.1 实验方案
        6.3.2 实验步骤
        6.3.3 实验数据及结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封窜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泡沫调剖
        1.2.2 水气交替技术
        1.2.3 弱凝胶封窜
    1.3 弱凝胶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弱凝胶调驱体系研究
    2.1 弱凝胶调驱体系的定义
    2.2 弱凝胶体系的基本组成
        2.2.1 聚合物
        2.2.2 交联剂
        2.2.3 助剂
    2.3 弱凝胶交联体系
        2.3.1 铝交联体系
        2.3.2 铬交联体系
        2.3.3 酚醛树脂交联体系
    2.4 弱凝胶体系调驱机理
    2.5 弱凝胶体系形成条件
第三章 CO_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实验
    3.1 弱凝胶体系配制
        3.1.1 实验试剂
        3.1.2 CO_2驱弱凝胶体系配制过程
        3.1.3 CO_2驱弱凝胶体系静态实验条件
    3.2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微观形貌影响
        3.2.1 扫描电镜原理
        3.2.2 微观形貌测试实验步骤
        3.2.3 微观形貌测试实验结果
        3.2.4 微观形貌测试结果分析
    3.3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流变规律影响
        3.3.1 幂律模型
        3.3.2 流变规律测试实验步骤
        3.3.3 流变规律测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粘弹性影响
        3.4.1 粘弹性模量表征
        3.4.2 粘弹性测试测试实验步骤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CO_2驱弱凝胶体系的岩心模拟实验
    4.1 实验准备
    4.2 实验原理
        4.2.1 岩心的渗透率
        4.2.2 封堵率计算
        4.2.3 残余阻力系数
    4.3 CO_2驱弱凝胶体系封堵性能实验研究
        4.3.1 实验步骤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CO_2驱弱凝胶体系岩心驱替实验
        4.4.1 双管岩心并联驱替实验步骤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CO_2驱弱凝胶耐酸和封窜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5.1 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5.2 二氧化碳驱弱凝胶封窜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6)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胶调剖机理
        1.2.2 凝胶调剖开发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调剖体系筛选及性能评价
    2.1 凝胶体系配方优选
        2.1.1 实验准备
        2.1.2 调剖体系筛选原则
        2.1.3 .调剖体系的筛选
        2.1.4 凝胶体系配方的优选
    2.2 调剖剂室内性能评价
        2.2.1 热稳定性以及成胶时间与强度
        2.2.2 矿化度评价
        2.2.3 抗油性评价
        2.2.4 耐酸碱评价
        2.2.5 配伍性评价
        2.2.6 耐盐性评价
        2.2.7 吸附滞留性评价
    2.3 调剖剂流动性及封堵性实验
        2.3.1 调剖剂的动态剪切成胶性
        2.3.2 耐冲刷性与吸附滞留性
        2.3.3 调剖剂的注入性
        2.3.4 调剖剂的封堵性
        2.3.5 调剖剂的突破压力梯度分析
        2.3.6 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剖体系动力学研究
    3.1 交联基团与聚交比的确定
        3.1.1 交联基团的确定
        3.1.2 聚交比的确定
    3.2 反应动力学方程
        3.2.1 实验条件
        3.2.2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剖体系参数优化
    4.1 主剂浓度与注入量优化
        4.1.1 主剂浓度优化
        4.1.2 注入量优化
    4.2 注入方式及段塞组合优化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4.2.4 实验数据及结论
    4.3 调剖体系注入速度与注入时机优化
        4.3.1 调剖体系注入速度优化
        4.3.2 注入时机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剖体系适用性评价
    5.1 凝胶强度与原油粘度的匹配规律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案
        5.1.3 实验材料及条件
        5.1.4 实验数据及结论
    5.2 不同渗透率级差对采收率及封堵效果的影响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案
        5.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5.2.4 实验数据及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调剖体系驱替实验研究
    6.1 三层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方案
        6.1.3 实验材料及条件
        6.1.4 实验步骤
        6.1.5 实验数据及结论
    6.2 大平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方案
        6.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6.2.4 实验步骤
        6.2.5 实验数据及结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化学堵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及方法
    1.3 国内外堵水技术研究进展情况
        1.3.1 堵水技术研究历程
        1.3.2 调剖堵水剂的分类
        1.3.3 国外进展情况
        1.3.4 国内进展情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油田地质概况
    2.3 储层特征
        2.3.1 储层流体性质及油层压力
        2.3.2 储层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2.4 导致油井高含水的因素
第三章 堵水剂配方优选
    3.1 聚丙烯酰胺类堵水剂的作用机理
    3.2 影响聚丙烯酰胺类堵水剂性能的因素
    3.3 聚丙烯酰胺类堵水剂各组分的作用
    3.4 实验仪器与操作步骤
        3.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4.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5 堵水剂主剂类型与浓度优选
        3.5.1 成胶剂类型优选
        3.5.2 堵水剂主剂浓度确定
    3.6 交联剂类型及浓度优选
        3.6.1 木质素磺酸钙优选
        3.6.2 有机铬
        3.6.3 延迟交联剂PRA
    3.7 稳定剂优选
        3.7.1 选择亚硫酸钠做稳定剂
        3.7.2 选择硫脲做稳定剂
    3.8 pH值调节剂优选
        3.8.1 草酸对成胶效果影响
        3.8.2 碳酸氢钠对pH值影响
    3.9 矿化度调节剂优选
第四章 堵水剂岩心流动实验评价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装置简介
        4.1.2 实验用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岩心基本参数测定方法
        4.2.2 阻力系数测定方法
        4.2.3 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4.2.4 突破压力梯度测定方法
        4.2.5 堵塞率测定方法
        4.2.6 耐冲刷性能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堵水工艺参数优化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装置简介
        5.1.2 实验用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弱凝胶类别及驱油机理
第2章 树103 区块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岩性特征
        2.1.2 岩矿特征
        2.1.3 储层物性特征
        2.1.4 储层非均质性
        2.1.5 压力和温度
        2.1.6 流体性质
    2.2 开发简况
    2.3 存在的问题
        2.3.1 水驱优势通道突出
        2.3.2 产液低,产油递减快
        2.3.3 水井吸水能力逐年变差,注水困难
第3章 深度弱凝胶调剖剂筛选
    3.1 交联剂优选
    3.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优选
    3.3 聚合物浓度优选
    3.4 辅剂浓度优选
    3.5 稳定剂浓度优选
第4章 弱凝胶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4.1 地层水配伍性
        4.1.1 地层水稀释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1.2 地层水配置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2 热稳定性
    4.3 流变性
    4.4 可注入性
    4.5 封堵性
第5章 弱凝胶调剖剂驱油效果评价
    5.1 驱油效果评价
    5.2 段塞组合方式优选
第6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剖井筛选
    6.1 树103 区块数值模拟
        6.1.1 地质建模建立
        6.1.2 拟合关键技术
        6.1.3 历史拟合结果
    6.2 树103 区块剩余油分布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6.2.2 纵向剩余油分布
        6.2.3 调剖井初步筛选
    6.3 树103 区块调剖井层筛选
        6.3.1 调剖井层筛选体系的建立
        6.3.2 调剖选井指标体系建立
        6.3.3 各井层综合评价指数
        6.3.4 调剖井层的确定
第7章 树103 区块调剖方案优选
    7.1 化学驱模型
    7.2 调剖剂用量优选
    7.3 注入速度优选
    7.4 注入时机优选
    7.5 单井调剖方案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HH油田裂缝性油藏冻胶型封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
        1.2.1 油田储层概况
        1.2.2 油田水窜问题分析
    1.3 裂缝性油藏封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化学堵水法
        1.3.2 物理堵水法
        1.3.3 化学及物理堵水方法的结合
    1.4 冻胶类堵剂在裂缝性油藏中的应用
        1.4.1 冻胶的构成
        1.4.2 国内外冻胶封堵裂缝设计
    1.5 论文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封堵裂缝冻胶体系的构建
    2.1 有机铬冻胶
        2.1.1 室验材料与仪器
        2.1.2 室验方法
        2.1.3 不同聚合物成胶性能研究
        2.1.4 丙二酸对成胶性能的调控
        2.1.5 纳米颗粒对冻胶稳定性的调控
        2.1.6 双交联剂制备冻胶的探索
    2.2 酚醛树脂冻胶研究
        2.2.1 室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室验方法
        2.2.3 催化剂对成胶的影响
        2.2.4 交联剂对成胶的影响
        2.2.5 聚合物用量对成胶的影响
        2.2.6 纳米颗粒对成胶的影响
        2.2.7 矿化度对冻胶稳定性的影响
        2.2.8 冻胶长期稳定性评价
        2.2.9 不同强度冻胶的制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冻胶在裂缝油藏的注入和封堵性能评价
    3.1 室验材料与仪器
    3.2 室验方法
    3.3 成胶液流变性评价
    3.4 成胶液注入性能评价
        3.4.1 成胶液在井筒内的流动阻力
        3.4.2 成胶液在裂缝中的流动阻力
    3.5 裂缝中冻胶性能评价
        3.5.1 温度对冻胶的影响
        3.5.2 运移过程对冻胶的影响
        3.5.3 地层水浸泡对冻胶的影响
    3.6 冻胶封堵性能评价
        3.6.1 冻胶老化不同时间下的封堵性能
        3.6.2 冻胶在不同裂缝中的封堵性能
    3.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埕岛油田注水井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1.2.1 国外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1.2.3 调剖技术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题目来源
第2章 埕北11N井区油藏开发现状及调剖必要性
    2.1 胜利埕岛油田基本概况
    2.2 油藏地质特征
        2.2.1 构造特征
        2.2.2 岩石学特征
        2.2.3 储层物性特征
        2.2.4 储层敏感性及润湿性
    2.3 开发简历及开发现状
        2.3.1 开发简历
        2.3.2 开发现状
        2.3.3 油水井间连通性分析
        2.3.4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2.4 剩余油潜力研究
        2.4.1 平面剩余油分布及潜力
        2.4.2 纵向剩余油分布及潜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有机铬冻胶的筛选与评价
    3.1 新型有机铬冻胶的优选
        3.1.1 成胶机理研究
        3.1.2 冻胶成胶性能评价指标
        3.1.3 聚合物优选
    3.2 新型有机铬冻胶成胶影响因素研究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新型冻胶的制备与评价
    3.3 新型有机铬冻胶海上平台验证成胶实验
    3.4 新型有机铬冻胶调剖和驱油效果评价
        3.4.1 驱替实验装置
        3.4.2 驱替效果评价方法
        3.4.3 驱替实验结果
    3.5 新型有机铬冻胶过滤砂管剪切实验
        3.5.1 实验药品
        3.5.2 实验装置及仪器
        3.5.3 实验方法
        3.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物微球的优选与评价
    4.1 聚合物微球封堵及驱油机理研究
    4.2 聚合物微球的选择
        4.2.1 聚合物微球聚合方法研究
        4.2.2 聚合物微球粒径的选择
    4.3 聚合物微球膨胀规律
    4.4 聚合物微球的运移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埕北11N井区调剖工艺设计与现场试验
    5.1 “两轮次”组合段塞调剖技术
        5.1.1 “两轮次”组合段塞调剖技术机理研究
        5.1.2 “两轮次”段塞设计组合原则
        5.1.3 “两轮次”调剖与单次调剖填砂管物模实验效果对比
        5.1.4 “两轮次”调剖平板模型实验
    5.2 “两轮次”段塞组合调剖剂用量优化
        5.2.1 调剖剂用量设计
        5.2.2 调剖剂段塞组合设计
        5.2.3 注入压力优化
        5.2.4 注入速度优化
    5.3 现场试验
        5.3.1 调剖试验井的选择
        5.3.2 调剖试验井方案设计
        5.3.3 调剖试验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有机铬交联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深部调剖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侏罗系油藏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技术研究[D]. 陈珂.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向斌.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2)
  • [3]龙虎泡油田调剖体系优选与性能评价[D]. 陆远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长垣外围S区块有机铬调剖体系优化研究[D]. 何子昂.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D]. 邵泽惠.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D]. 陈丽蓥.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朝阳沟油田高液量高含水井化学堵水方法研究[D]. 何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D]. 高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HH油田裂缝性油藏冻胶型封窜体系研究[D]. 李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埕岛油田注水井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D]. 安继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  

有机铬交联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深度调剖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