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地产发展的进取性和未来趋势

上海房地产发展的进取性和未来趋势

一、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层递性与未来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房价不断高企,租售比严重失衡,为此国家颁布“租售同权”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长租公寓的发展,而不同发展背景的运营商也纷纷试水。但与此同时,长租公寓发展的各项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而且目前所采用的“类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Found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模式的持续性比较弱、组织效率比较低,难以支持长租公寓的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进行探讨。首先,基于REITs融资组织的构成,对长租公寓REITs组织形式和参与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期望效用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测度方法,为之后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来源与方法支持;其次,在一般化研究假设与参数设定的基础上,对两种组织形式下参与主体博弈模型进行构建与分析,得出相应的对比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从组织交易成本与参与主体风险规避程度两个方面构建了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影响机制模型,为效率化组织基本框架的构建与组织效率保障机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然后,结合组织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从组织个体选择与组织选择两个角度,根据外部环境指标的具体情况,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发展的动态阶段进行划分,并以此构建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的基本框架,为我国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然后,结合机制设计理论,从优化参与主体选择、保证个体目标一致、优化组织信息共享的角度对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进行设计,保证组织的效率性;从组织内部风险规避、外部风险监督管理以及组织安全退出的角度对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与退出机制进行设计,保证了组织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最后,以美国最大公寓类REITs运营商EQR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EQR的“UP-REITs”合伙经营性组织,属于公司型的组织形式,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效率,其多年快速的发展说明了也说明其具有较高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为中国长租公寓REITs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共包括49幅图,53个表,161篇参考文献。

杨媛媛[2](2019)在《我国房价涨幅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基于城市群视角》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央政府先后实施了开放东部沿海城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发展战略。随着这些政策的实行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城市群发展模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然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反而更加显着,房地产市场走势在不同城市出现的内部分化也越来越严重。随着人口向城市群地区的持续集聚,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核心城市群内,特大核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得到了较快发展,房价上涨迅速;而非核心城市群的中小城市由于城市群发育不成熟,发展明显滞后,房价增速也更加缓慢。全面把握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新形势、新规律,对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以及提高楼市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基于20052016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及各种特征变量数据,分别以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多组OLS模型和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核心城市群城市与非核心城市群城市房价变动规律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三大城市群整体来看,三大城市群对城市房价的涨幅具有显着影响,说明核心城市群的中小城市房价具有更快的上涨趋势,非核心城市群的中小城市房价增速相对缓慢。从三大城市群的内部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对城市房价涨幅的影响是显着的,而京津冀城市群对城市房价涨幅的影响不显着,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更成熟,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发展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第二产业对城市房价的涨幅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越高,房价上涨越慢,表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第三,由于不同城市接受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程度不同,中小城市内部分化加剧。核心城市群特大核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由于享受了核心城市正向的溢出效应,房价上涨更快。而非核心城市群的中小城市由于缺乏特大核心城市的带动,房价上涨乏力。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我国核心城市群城市与非核心城市群城市的楼市调控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城市群作为调控主场,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提高调控政策的差异性和精准性,针对核心城市群的城市从严调控,针对非核心城市群城市调控可适度宽松,同时鼓励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房地产的发展;调控方向逐渐由短期调控向长效机制和住房制度构建转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不断深入推进“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

钟晓华[3](2012)在《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重构 ——田子坊旧街区更新过程的社会学解释》文中认为近年来,由城市政府主导、与大开发商联盟的“大拆大建”模式在城市开发中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田子坊街区更新作为一个由社会发起的保护性改造案例,兼顾了城市文脉、产业创新、居民利益和社会公正,其更新过程极具社会学研究价值。本文将田子坊的更新改造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将“田子坊是如何做成的”作为研究问题,通过参与性观察、亲历者深度访谈和图文资料整理等资料搜集方法获得了一个丰富的文本。田子坊是一个由诸多关键行动者合力做成的空间作品,现有的制度主义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等城市研究理论都无法解释其更新的核心机制,因此本文选取“行动分析”为分析路径。检视现有行动分析传统,结构决定论(结构主义)与观念决定论(建构主义)亦不能完整解释行动者在田子坊街区更新过程中的行为与互动。因此,本文以突破片面决定论的实践理论作为行动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以吉登斯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主要启发来源和对话者,强调行动者的主体性与结构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辩证关系。田子坊街区更新同时也是一个以空间改造为主题且空间因素在其间发挥积极作用的案例,空间概念在案例分析中兼具主题性和分析性。因此,本文首先重点评述了吉氏与布氏实践理论中的空间分析的特点与不足,随后从案例实际出发建立“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行动者分析”框架,即通过引入社会空间理论拓展实践理论,并经由案例分析对该理论框架进行检验。故此,本文的研究问题由“田子坊是如何做成的?”被具体化“田子坊如何由既定结构中的行动者能动地创造为新的社会空间?”、“新的社会空间如何反作用于行动者与社会结构?”就案例分析而言,本文对田子坊街区更新案例的叙事以时间为序,以关键行动者的入场为重要节点,以行动者围绕空间改造进行的实践行为作为分析单位,将行动者的行动力和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空间实践分析中分别代表主体性和结构性的两个分析维度。本文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揭示田子坊街区更新的空间现象背后具体的社会过程,着重分析行动者(行动力)和社会(关系)结构要素中的空间性构成,并以此探讨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重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的结论与创新之处在于:(1)为实践理论提供了一个空间(改造)实践的案例,为其在当前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拓展与修正。社会空间视角的引入使空间由一个主题概念深化为一个分析概念,为超越结构论与观念论片面决定论的实践理论提供了一个空间化的框架。简言之,用空间方法丰富了行动分析,社会空间视角不仅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当下的中国转型城市,此为本文的理论贡献:(2)从实践理论出发的行动者分析不仅是探讨可观察的社会互动,也是对其背后蕴藏的社会结构的揭示。田子坊的空间实践故事不仅是一个可以结合行动分析和空间分析、联系能动与结构视角的有效文本,也在揭示诸如基层官员等行动者如何利用规则、并超越规则等特殊空间实践背后所反映出的中国式制度逻辑;(3)田子坊的“另类”经验对当下利益主体多元化、产权概念逐渐明晰的背景下的城市开发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虽然突破常规的做法可能无法推广,但政府官员对社会创造力的激发和庇护、知识精英对维护人文关怀和专业理想的符号权力的建立、公众参与以家园为基础的社区发展规划等等,如何使这些偶发性的经验成为制度性的实践,也是笔者的后续关注。

刘培杰[4](2009)在《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住宅的微观区位成为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因素。对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研究能够为住宅投资者和购房者的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我国城市住宅的合理布局及住宅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论文在系统讨论国内外城市住宅区位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的前提下,针对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存在问题,以住宅互换论、过滤论、生态区位论等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演变;研究了不同收入阶层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对层次分析法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了改进,将基于数据的熵权法权重与基于专家判断的层次分析法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于对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具有时效性;居民的社会属性、个人因素对于其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具有根本的影响;房价和经济实力对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约束作用,通勤成本决定了居住地选择的空间范围;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本文的研究可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投资和居民选择住宅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何奕[5](2005)在《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从区域经济学发展历史来看,城市问题以及城市与其所在区域的关系一直足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这一,许多区域经济学家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过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足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的系统性研究并没有一个清晰和全面地论述,而在国内的实证研究方面更是一个空白。鉴于城市尤其是大型中心城市作为经济的“增长极”,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力图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一个经济区域内中心城市发展的区域效应问题,并以上海为案例展开实证分析,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而本文所研究的中心城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其实质就是在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发展中,研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是一个与区域空间经济的现实结构相联系的静态问题,也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化相关的动态问题。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形成和发展必将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一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则体现为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作为区域经济的空间体现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是区域内城市形成与交互发展的过程,其最终形态是区域内各城市空间博弈的结果。毫无疑问,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经济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集聚和扩散相互交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进行,因此它必然是开放和包容的,可以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和外部区域空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发展和功能的提升,这种动态交互得以不断向纵深演进。基丁这样的理论认识,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的研究必须以发展为线索,在一个动态的和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演变中展开。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上看,区域内城市发展与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甲衡增长,特别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聚与扩散,使区域形成了围绕中心城市演化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特征。这种集聚和扩散实际上是以产业集聚和产业分工的交替和纵深发展为导向的。 从中观层次来看,产业分工和产业集聚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城市也是通过基础产业的产品输出和服务功能的扩散来渗透它的区域影响,实现其城市职能的。在区域内,城市间通过输出型产业或服务的互补性,即通过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链实现交互,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纽带,从而构成整个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而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城市区域经济效应的性质和程度。无论是与静态产业结构相联系的产业关联,还是与动态产业结构演进相联系的产业转移,都是城市区域效应的基本内容,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动力。 在微观方而,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在区域内的转移机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多层而的整体。尽管宏观的产业政策和计划调配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产业在区域内的重新配置,但最终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微观决策引导和实现了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行为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决策行为日益重要,成为产业集聚和产业布局调整

刘建委[6](2004)在《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层递性与未来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房地产业内人士有的认为:上海房市的春天即将来到,上海房市的泡沫即将破灭;有的认为,房地产业是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会越来越健康发展。本文则将透过上海房地产业历史演进的特性、现实发展的轨迹,对未来房市的走势作一个多层面、多视角和客观、理性的预测

二、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层递性与未来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层递性与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与测度
    2.1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
    2.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测度
    2.3 小结
3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分析
    3.1 基本假设与参数设定
    3.2 两种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对比分析
    3.3 同一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分析
    3.4 小结
4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
    4.1 效率化组织构建基础
    4.2 效率化组织构建条件
    4.3 效率化组织构建框架
    4.4 小结
5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保障机制设计
    5.1 机制设计基本思想
    5.2 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
    5.3 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
    5.4 REITs融资组织退出机制
    5.5 小结
6 案例研究——美国EQR
    6.1 美国REITs发展概况
    6.2 EQR融资组织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我国房价涨幅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基于城市群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2 研究内容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3.模型设定
    3.1 方法说明
    3.2 模型构建
        3.2.1 不考虑东、中、西部的模型设定
        3.2.2 考虑东、中、西部的模型设定
4.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 我国三大核心城市群简介
    4.2 变量选取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数据描述性统计
5.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不考虑东、中、西部的全样本回归
        5.1.1 全样本回归结果
        5.1.2 稳健性检验
    5.2 考虑东、中、西部的全样本回归
        5.2.1 全样本回归结果
        5.2.2 稳健性检验
    5.3 实证结论分析
6.楼市调控政策思考
    6.1 楼市调控政策回顾
    6.2 楼市调控政策思考
7.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重构 ——田子坊旧街区更新过程的社会学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2 分析框架: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行动者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旧城更新的结构条件与普遍模式
    3.1 中国旧城更新的制度环境
    3.2 上海旧城更新的普遍模式及典型案例
    3.3 本章小结
4 空间价值开发:共赢阶段(田子坊1998-2001)
    4.1 街区空间形成历史(1847-1997)
    4.2 基层官员的入场
    4.3 文化商人的入场
    4.4 艺术家的入场
    4.5 行动者间的社会关系
    4.6 本章小结:空间实践与空间后果
5 空间权力争夺:冲突阶段(田子坊2002-2006)
    5.1 区政府的入场
    5.2 居民的入场
    5.3 空间商人的入场
    5.4 行动者间的社会关系
    5.5 本章小结:空间实践与空间后果
6 空间利益分配:重组阶段(田子坊2007-2011)
    6.1 区政府转变态度
    6.2 官方管委会入场
    6.3 原开发团队的应对
    6.4 行动者间的社会关系
    6.5 本章小结:空间实践与空间后果
7 讨论与结语
    7.1 对案例分析的概括
    7.2 对分析框架的再思考
    7.3 特殊案例背后的制度逻辑
    7.4 余论
8 附录
    附录1:关键行动者列表(按叙事顺序)
    附录2:访谈列表
    附录3:文中图、表说明
    附录4:其他文本资料列表
    附录5:田子坊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4)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住宅区位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我国住宅微观区位存在问题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研究框架结构
第二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互换论与过滤论
        2.1.1 互换论
        2.1.2 过滤论
    2.2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
        2.2.1 中心——外围模型
        2.2.2 历史和预期模型
        2.2.3 区域专业化模型
    2.3 生态区位理论
        2.3.1 居住环境的生态价值
        2.3.2 城市住宅的生态区位模型
    2.4 总结
第三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与演变
    3.1 我国城市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3.1.1 城市住宅宏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3.1.2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3.2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演变
        3.2.1 计划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3.2.2 市场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3.2.3 相同因素在不同机制下的差别
    3.3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演变规律分析
        3.3.1 选择标准的演变
        3.3.2 个人因素影响城市住宅微观区位格局
        3.3.3 非经济因素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
        3.3.4 住宅增值潜力促进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合理化
第四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标准
    4.1 不同阶层居民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的选择
        4.1.1 我国居民收入分析
        4.1.2 不同收入阶层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的选择
        4.1.3 城市化与郊区化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
    4.2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标准
        4.2.1 居住需求层次
        4.2.2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标准
第五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5.1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选取原则
        5.1.3 评价指标
        5.1.4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评价指标标准值确定方法
    5.2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方法
        5.2.1 层次分析法内涵
        5.2.2 熵权法内涵
        5.2.3 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比较
        5.2.4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评价步骤
第六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6.1 北京市城区住宅微观区位研究
        6.1.1 住宅小区在北京市各区县的分布情况
        6.1.2 北京市住宅区位与轨道交通关系分析
    6.2 北京市青青家园住宅小区微观区位选择分析
        6.2.1 小区居民购房特点
        6.2.2 小区居民特征
        6.2.3 青青家园居民微观区位选择的调查结果分析
    6.3 论文研究结论
    6.4 论文存在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6.4.1 论文存在不足
        6.4.2 未来研究方向
    6.5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发展趋势
        6.5.1 规范化
        6.5.2 科学化
        6.5.3 个性化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0.导言
    0.1.研究对象的界定
    0.2.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0.3.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0.4.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0.5.论文的研究方法
    0.6.论文的创新之处
1.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理论框架
    1.1.基本概念辨析
    1.2.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3.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经济结构特征
    1.4.产业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作用机制
    1.5.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内的集聚与扩散——企业的区位选择
    1.6.本章小结
2.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化
    2.1.古代上海:区域经济的边缘区
    2.2.近代上海(1842-1949):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
    2.3.改革开放前的上海经济发展(1949-1978):工业化与区域服务功能的丧失
    2.4.改革开放后的上海经济发展(1978年以来):区域服务功能的重新塑造
    2.5.本章小节
3.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空间的经济结构特征
    3.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与内部结构
    3.2.上海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动因:转移份额分析
    3.3.上海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方式:要素贡献分析
    3.4.上海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模式:制度差异分析
    3.5.本章小结
4.上海的产业结构演变与区域内产业分布动态
    4.1.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结构演变及其效应
    4.2.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的空间结构分布
    4.3.上海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及其区域经济效应
    4.4.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4.5.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区域服务功能分析
    4.6.本章小结
5.上海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基于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分析
    5.1.长江三角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5.2.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5.3.外商直接投资在长江三角洲的空间布局分析
    5.4.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区域经济效应
    5.5.本章小结
6.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区域服务功能
    6.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6.2.当前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国际化发展
    6.3.上海在国际生产链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6.4.上海区域服务功能的发展策略
    6.5.本章小结
7.全文主要结论的概括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层递性与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层递性
    (一)由弱势产业到强势产业的历史层递
    (二)由一般产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层递
二、上海房地产业发展中规范的层递性
    (一)从粗放到相对集约经营的市场规范层递
    (二)从无序到相对有序的管理规范的层递
三、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1、中央宏观房产政策的影响
        2、全国银行信贷调控的影响
        3、上海本地市场举措的影响。
    (二)投资与需求趋势
        1. 社会对房地产经营性投资的向度趋势。
        2、社会个人对房产居住性需求趋势。
        3. 社会对不同房地产的需求趋势。
    (三)市场价格走势
        1、市场价格基本走势。
        2、市场价格分类走势。

四、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层递性与未来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我国房价涨幅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基于城市群视角[D]. 杨媛媛.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重构 ——田子坊旧街区更新过程的社会学解释[D]. 钟晓华. 复旦大学, 2012(03)
  • [4]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及实证研究[D]. 刘培杰. 天津大学, 2009(S2)
  • [5]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 何奕. 复旦大学, 2005(07)
  • [6]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层递性与未来趋势[J]. 刘建委.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S1)

标签:;  ;  ;  ;  ;  

上海房地产发展的进取性和未来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