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观察条件对颜色测量的影响

照明/观察条件对颜色测量的影响

一、照明/观测条件对颜色测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1](2021)在《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色差是评价织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伴随着我国纺织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升,在织物批量化生产的过程中对于织物色差的检测往往滞后于生产,造成许多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为了提高织物颜色及色差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光电积分测色原理,结合数字传感技术设计了一种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并通过构建颜色校准矩阵对系统测量数据进行校准,实现了对织物颜色三刺激值及色差的测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色度学基本颜色测量理论进行了比较和总结。介绍了颜色及色差的基本概念,阐述了 CIE标准色度空间和均匀颜色空间的组成,并确定了颜色及色差测量所依据的标准颜色空间和数值计算方法。(2)对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系统主要由光学结构、硬件电路、软件程序三部分组成。为了保证适量的颜色光信号准确传输至AS73211颜色传感器感光表面,对颜色测量的照明几何条件、照明光源、观测视场等光学结构组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对STM32主控以及AS73211颜色传感器工作电路的设计,完成了 STM32与AS73211颜色传感器的底层通信连接,为后续数据采集与传输奠定基础。对STM32主控程序的设计实现了 AS73211颜色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上位机之间的串口数据传输,采用MATLAB GUI进行了上位机界面设计,实现了颜色数据的处理、显示、存储以及对系统工作状态的控制。(3)对AS73211颜色传感器输出数据进行了校准。搭建了基于分光光谱仪的颜色测量系统,经过测量和计算得到样品颜色三刺激值的标准参考值,使用标准参考值与传感器输出ADC值依据校准公式经过计算得到颜色校准矩阵,并与传感器输出ADC值相乘后得到校准后的颜色三刺激值数据。经计算,校准后的数据与标准参考值数据极为接近,表明校准矩阵可用于系统对颜色的后续测量。(4)完成了织物色差在线测量。以纺织物专用色卡为被测对象,按照光电积分色差计检定规程对测试系统的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以及示值误差等指标进行测试,同时对系统进行了动态测量以及距离变化影响测试实验。经测试,系统的各项指标符合色差计检定规程一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样品的色差进行在线测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色差ΔELab*保持在0.5以下,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对颜色三刺激值的准确测量,可应用于织物色差的在线检测。

张曌[2](2021)在《金属镀锌层表面显色机理及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表面处理技术不仅能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还能增强金属制品的外观光泽度、提高装饰效果。目前市场上的金属制品外观色彩多种多样,但是很少有颜色定量表征技术应用在金属材料中。在建立颜色与性能的研究方向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开发一种可靠的外观评价方法将有助于将钝化膜的性能外观化、表面化,大大降低产品验收的不确定性和检测的难度,还可以结合色差研究结果分析膜层组织构成对膜层显色差异的影响。本课题选用工艺简单、无污染、并达到了良好耐蚀效果的硅酸盐钝化体系,表征了其钝化膜层表面的颜色,根据色差规律结合微观形貌、元素分布以及膜层组织进一步研究了产生表面颜色色差的原因。建立了一项钝化膜表面色彩的质量评价标准,可作为产品表面颜色色差理论研究或者质量验收的依据。在保证前处理、电镀和钝化后处理工艺相同的前提下,只改变钝化液中三氯化钛的浓度设置两组钝化液成分,探究钛元素对钝化膜层显色的影响。其中标准组样品由三氯化钛浓度为2 ml/L的钝化液钝化所得;实验组样品由三氯化钛浓度为0.2 ml/L的钝化液钝化所得。由SEM形貌对比分析可知,实验组样品的表面形貌相较于标准组样品出现了更大尺寸的山丘状凸起和破裂的孔洞,可能影响了光波在样品表面的反射和干涉情况,造成了表面呈现的颜色差异。其次,由背散射电子图可知样品表面的元素分布很均匀,因此推断元素分布不是影响表面的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由XPS全图谱和窄幅扫描图谱分析,可知标准组样品钝化膜的膜层成分为Zn(OH)2、Zn O、Zn4Si2O7(OH)2·2H2O、TiO2、Ti(OH)2、SiO2、SiO2·n H2O等物质,实验组样品的钝化膜膜层成分为Zn O、Zn(OH)2、Zn4Si2O7(OH)2·2H2O、SiO2等物质,差异是减少了TiO2、Ti(OH)2等成分,以及脱掉了结晶水。因此推断TiO2、Ti(OH)2等物质是标准组样品膜层偏蓝色的主要物质,而TiO2中的钛元素受到光波照射易发生d-d跃迁,发生跃迁时吸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决定了其表面所呈现的补色,进一步验证了TiO2是成膜颜色偏蓝的主要决定物质。综上所述,表面形貌差异造成光波在样品表面的反射折射差异,以及膜层组织成分中显色物质TiO2的含量差异共同影响了两组样品的表面颜色差异。

王凌燕[3](2020)在《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现有视觉航标表面色相关标准及测量技术的发展,分析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的技术特点,根据相关技术标准中指定的范围,研究照明体的选择、标准观察条件的选择、照明观测条件的选择、检测方法的选择、对仪器指标的总体要求、荧光材料检测的特殊要求和亮度因数的检测计算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可溯源、可比较的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方法,解决了以往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并对检测的具体操作给出了指导。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崔铭铭[5](2020)在《基于纸基全彩色3D打印的颜色预测及再现》文中研究指明全彩色3D打印物体,其颜色与亮度是3D物体表面颜色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感知的准确性、快捷性直接影响物体整体形貌的视觉感知。其中亮度信息既可以影响物体表面整体形貌感知,也可以决定表面的细节信息再现,对物体表面颜色感知的影响尤为重要。与平面印刷颜色感知不同,不同观察角度下的全彩色3D打印物体会对人眼的颜色感知产生巨大的差异。而现有的平面物体颜色测量及评价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3D打印物体,更难以预测3D立体表面的物体色貌。为了更好的描述、预测及再现全彩色3D打印物体的外貌属性,本文以全彩色3D纸基模型表面的颜色信息预测及再现为主要研究内容,确定表面多角度、多阶调与视觉感知关系,构建颜色与表面几何角度和表面阶调的关系模型。本文通过对纸基3D打印物体表面亮度测量,实现3D纸基表面在不同表面角度、不同阶调下的颜色预测。首先设计纸基表面测量角度架,可以方便快捷的调整纸基表面角度,确定测量角度取样间隔为5°,纸模表面角度为5°到85°。其次,设计多色表面测试阶调,包括青、品、黄、黑四原色和红、绿、蓝三复色,阶调设计为10%-100%,间隔为10%,利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的CS-2000分光辐射度计,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式获取不同表面角度、不同阶调的色块表面颜色信息。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颜色与纸基表面角度、阶调的关系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表面角度在30°附近时,亮度感知明显增强。尤其对于Y颜色,在30°附近,亮度感知受到表面角度影响最明显;预测精度方面,两种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85以上,最高精度达到为0.9814,均方根误差RMSE保持在3-11以内。对比两种预测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颜色预测模型精度更加精确,两种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平均相差0.0157,RMSE平均相差2.49。研究表明,结果与表面镜面反射相符合,本预测模型可以快速准确的对任意角度的3D纸基产品表面进行颜色预测,成功的提高了颜色预测与再现能力,对于提升3D打印产品质量、推广全彩色3D打印产业化应用和提升产品的视觉感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益民[6](2020)在《LED组合光源优化及其在培养金荞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发光二级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是一种半导体发光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能耗低、使用寿命长、光色全和环保安全等优点。LED是一种冷光源,主要以单色光的形式存在且光谱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域,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光谱契合度高。恰当选用LED类型并进行组合设计,可以明显改善植物补光照明,从而克服传统温室人工光源的不足。本文将LED作为朗伯发光体,根据斯派罗法则,建立了LED组合阵列光源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确立了光照强度均匀及R/B或R/FR比值分布均匀两项评价指标。LED面光源在观测平面光照区域内第一指标光照强度均匀度要求不低于0.81;多种LED存在时,R/B或R/FR比值分布均匀为设计第二指标,处理方法对于同类型光照强度和R/B或R/FR分布同样适用。采用软件MATLAB 2013a及Origin Pro 2016进行计算、设计、优化与模拟。开发了两款软件,分别用于计算最优化LED中心间距和模拟观测面上LED光照强度分布。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研制了最优设计方案的LED组合阵列光源。将红光、蓝光和白光三种LED光源分别应用于金荞麦苗的培育试验,通过培育23d后的金荞麦光合作用四项指标测量和收获金荞麦后对其成分含量测定,发现LED阵列光源对金荞麦植株外观、形态、光合作用指标和金荞麦成分含量具有规律性调控作用。

李安祺[7](2020)在《夜间光照环境下车流运行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夜间是交通事故高发时段且事故伤害程度更为严重,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的根源在于驾驶人视觉特性和车流运行特性的改变。因此在夜间光照环境下,结合对单车运行和车流运行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梳理了驾驶人视觉特性和车流运行参数,设计了驾驶人识认距离实车实验和无人机航拍视频实验,并收集了道路信息,将车流视频数据通过Tracker软件进行处理,得到车流实际运行参数数据。然后,在单车运行方面,开展对不同照度和不同路段上驾驶人识认距离的研究,通过白天与夜间的对比得出结论,同时运用SPSS建立识认距离随照度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并研究在不同照度同一路段上、相同照度不同道路上代表车辆的运行速度特点。在此基础上,在车流运行特性方面,利用Matlab绘制散点图进行白天与夜间车流速度和加速度的对比,并研究在照度变化时不同车流的速度和加速度的不同分布情况以及同一车流的速度、车头时距、车头间距的变化状态。最后,延续之前的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夜间行车环境的多方因素,以照度、车流量、车道数和有无中央隔离带作为输入变量,平均速度作为输出变量,通过Matlab建立BP神经网络,并对网络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训练得到误差满足条件的网络模型,为夜间车流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石宝琴[8](2019)在《石墨电极锂离子扩散过程原位测量与实验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锂离子固相扩散问题是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基础性环节,电极内锂离子扩散引起的结构相变、变形以及应力等是影响电极机械强度和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力学、化学、材料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从实验的角度认识锂离子扩散过程中电位-相变-容量以及浓度-变形等变化规律对实现电池性能调控以及储锂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锂离子固相扩散问题开展实验研究,重点关注浓度场、相变场以及变形场的原位、协同测量技术,浓度场、相变场的可视化、定量表征,以及基于实验结果对嵌/脱锂过程中锂离子浓度场、相变场、变形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设计了对电极结构、并带有光学观测窗口的模拟电池装置,其与图像采集光路配合,直接、实时地展示了石墨电极嵌/脱锂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基于电极颜色、相与嵌锂浓度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标定典型电极颜色RGB基色占比的方法,实现了电极材料中锂离子固相浓度场、相变场的可视化、定量表征。针对石墨电极电化学过程电致变色引起的数字图像退相关问题,提出了用于锂离子扩散过程变形场的DIC主动光学测量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测量光路,将其与图像采集光路组合,搭建了双光路协同原位测量系统,实现了锂离子扩散过程中电极内浓度场、相变场以及变形场的原位、协同观测。该系统克服了DIC测量过程中电极颜色改变引起的数字图像灰度退相关问题,提高了图像相关性分析的准确度,为进一步研究锂离子扩散期间电极力学响应等问题提供了实验平台。第二,可视化实验原位展示了嵌/脱锂期间石墨电极颜色的变化,给出了力-电化条件下锂离子扩散过程中电极发生的三种相变,分别为C-Li C18,Li C18-Li C12,Li C12-Li C6相的演化。基于RGB基色占比法,本文定量给出了嵌/脱锂扩散过程中沿扩散方向锂离子固相浓度的分布曲线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浓度曲线,计算了表观的锂离子扩散速度。进一步结合表观扩散速度的时间演化,讨论了电位、浓度(/梯度)、相变、电极变形(/梯度)等因素对不同扩散阶段的影响。随后本文从相演化、锂离子浓度时空分布两方面分析了锂离子嵌入与脱出扩散过程的非对称性。此外,协同原位测量实验结果显示锂离子浓度与电极变形之间存在明显的动力学因果关系,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双光路测量方法的可行性。第三,对不同倍率以及电化学循环条件下的锂离子扩散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设定了C/7、C/10、C/15高中低三种倍率嵌锂和1~4圈循环嵌/脱锂实验,展示了不同倍率和循环嵌锂期间石墨电极颜色的变化。定量分析了不同倍率条件下,C-Li C18、Li C18-Li C12和Li C12-Li C6三个相变阶段中各相体积分数、界面区迁移速度、相界面区宽度以及锂离子浓度分布等参量随时间和电位的演化。从相演化和锂离子浓度时空分布两方面定量分析了倍率和循环因素的影响,给出了嵌锂相变期间电位、相变、电池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倍率的影响,并从能量角度分析了影响的机制,归纳给出倍率的升高对相演化过程存在“加速”和“限制”两种作用。基于实验分析提出了兼顾电池容量与嵌锂速度的倍率优化建议。

石睿琦[9](2019)在《文物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方法》文中指出如何提高色彩测量准确性是色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为提高色彩测量准确性,目前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规定了标准色彩测量方法,包括定义了多种标准光源、推荐了标准测量几何条件。但在实际应用时,尤其是现场测试,很难实现在CIE的标准几何条件下进行色彩测量。而当照明角度改变时,被测物的色坐标会发生明显偏移,影响测量精度。在文物色彩测量过程中,无论是古建筑室外彩画,或是博物馆室内文物,照明角度引起的色坐标偏移误差都不可避免且负面影响较大。现阶段针对此问题的研究集中于测量偶然误差的校正以及校正算法的改进,对于几何条件中照明角度对颜色测量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且校正模型效果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照明观测几何条件引起的颜色测量误差问题为研究课题,以不同照明角度引起的色坐标偏移误差为切入点。针对中国古建筑彩画、中国传统绘画的颜色特点,分别选择34种RAL-K7色卡、26种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模拟现场测量环境,记录待测试样在30°-60°照明角度范围内色坐标变化。通过LASSO函数拟合建立色坐标随照明角度变化的预测模型,利用重复抽样修正预测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法评估预测模型误差。基于此预测模型,通过SQP序列二次规划算法求解基于30°-60°任意3个照明角度下色坐标建立的超定方程组,校正得到45°照明角度下的色坐标。以颐和园留佳亭东侧彩画为样本,通过现场实验,计算实测值与预测值的色坐标平均误差为0.0005,验证了预测模型和校正方法的可靠性。最终建立针对古建筑室外彩画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方法,以及针对博物馆室内文物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方法。通过MATLAB编写了文物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软件。输入45°标准照明角度下色坐标,调节目标照明角度,实时输出目标照明角度下的色坐标预测值,形成实用技术创新。提出的预测模型和基于预测模型的校正方法在解决不同照明角度对色坐标偏移影响规律这一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文物色彩测量中色坐标偏移问题,使得彩画监测中基于已有监测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重新具备分析意义;有效提高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信息采集、记录准确性。研究成果为颜色测量领域照明观测几何条件引起的测量误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校正方法。

何成栋[10](2017)在《镀铝卡纸印刷品颜色测量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颜色测量和色差评价是印刷品质量控制两个重要方面,而由于镀铝卡纸印刷品表面具有特殊金属光泽效果,外观颜色会随着照明与观察几何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其在实际印刷生产中的颜色测量及评价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印刷产品质量控制的不稳定性。因此研究不同几何条件下镀铝卡纸颜色测量与色差评价方法的研究对工业生产及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几何条件对镜面反射体,漫反射体与普通反射体测量结果的相关和差异性;并针对印刷品质量控制中常用的颜色测量仪器选择了 4种几何条件(0°/45°、45°/0°、d/8°(SCI)与d/8°(SCE)),以烟包承印材料镀铝卡纸作为实验样本基材。而后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了对应几何条件颜色测量仪器X-Rite Eyeone pro、Spectro Eye 和 Color Eye 7000A(SCI 与 SCE 两种模式)的颜色测量重复性和每种几何条件下的镀铝卡纸测量颜色的均匀性。同时,分析了不同几何条件与反射率数据和配色基础数据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大色差样品与小色差样品在不同几何条件下色差值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四种几何条件下的反射率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SCI>SCE>45°/0°>0°/45°;且0°/45°、45°/0°和SCE不能作为镀铝卡纸计算机配色数据获取的几何条件,小色差色样中不同几何条件下测量的色差非常相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几何条件下镀铝卡纸的颜色辨色特性,设定C、M、Y和Grey四个颜色中心,并在每个颜色中心的六个颜色方向上设计相应的辨色阈值色差实验样本,在观察印刷品质量几何条件国际标准条件(D50,0°/45°)下采用限定法进行色差阈值判断,并针对不同几何条件测量结果和主观实验结果建立联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色差阈值参考值。同时,基于每种几何条件评价不同色差公式(CIELAB、CIE94、CIEDE2000和CMC(1:1))性能评价比较,实验表明,色差公式CIE LAB性能最好,且在0°/45°、45°/0°、d/8°(SCE)与d/8°(SCI)四种几何条件下的辨色色差阈值分别为1.32、1.34、1.44和1.24个CIE LAB单位,进而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照明/观测条件对颜色测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照明/观测条件对颜色测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颜色测量理论基础
    2.1 颜色基本概念
        2.1.1 颜色与色差
        2.1.2 颜色匹配实验
    2.2 CIE标准色度系统
        2.2.1 CIE1931 RGB系统
        2.2.2 CIE1931 XYZ标准色度系统
        2.2.3 CIE1964 XYZ补充色度系统
    2.3 颜色三刺激值计算
    2.4 CIE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计算
        2.4.1 CIE1964 W*U*V*均匀颜色空间
        2.4.2 CIE1976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设计
    3.1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3.2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光学结构设计
        3.2.1 照明观察的几何条件
        3.2.2 照明光源
        3.2.3 颜色传感器
        3.2.4 传感器视场角匹配
    3.3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3.1 STM32主控单元
        3.3.2 STM32外围工作电路
        3.3.3 AS73211颜色传感器外围工作电路
        3.3.4 串口通信电路
    3.4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3.4.1 STM32主控程序设计
        3.4.2 AS73211颜色传感器寄存器配置
        3.4.3 ⅡC数据传输
        3.4.4 STM32主控串口程序设计
        3.4.5 系统上位机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颜色测量数据校准与分析
    4.1 颜色测量数据校准
    4.2 基于光谱数据的颜色标准值测量
        4.2.1 光谱采集系统结构组成
        4.2.2 光谱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3 颜色测量校准矩阵计算
    4.4 颜色测量系统性能评价
        4.4.1 稳定性
        4.4.2 重复性
        4.4.3 复现性
        4.4.4 示值误差
    4.5 动态测量测试与分析
    4.6 测量距离变化测试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金属镀锌层表面显色机理及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制品外观色彩概述
        1.1.1 金属制品外观色彩的重要性
        1.1.2 钝化产品的外观重要性
        1.1.3 外观颜色对经济价值的影响
    1.2 国内外色彩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色彩学基础的建立
        1.2.2 色度学原理与CIE标准色度系统
        1.2.3 CIE1931-XYZ颜色空间
        1.2.4 CIE Lab均匀颜色空间
        1.2.5 国内外金属色彩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电镀产品钝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1.3.1 几种常见无铬钝化工艺体系的钝化膜耐蚀性
        1.3.2 几种常见无铬钝化工艺体系的钝化膜颜色
        1.3.3 几种常见无铬钝化工艺体系的成膜机理
        1.3.4 几种常见无铬钝化工艺体系的综合对比及展望
    1.4 显色机理研究
        1.4.1 物质的显色机理分析
        1.4.2 钝化膜层的显色机理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材料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药品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工艺流程
        2.2.2 电镀锌样品制备
        2.2.3 电镀锌硅酸盐蓝白钝化膜的制备
        2.2.4 电镀锌硅酸盐不同颜色蓝白钝化膜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颜色定量表征
        2.3.2 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和元素分布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4 反射光谱分析
第三章 色彩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3.1 色度空间的选取
    3.2 渐变色的变化规律研究
    3.3 肉眼不能分辨颜色的色差规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铬蓝白钝化膜的色彩定量表征研究
    4.1 无铬蓝白钝化膜的制备
    4.2 钝化膜颜色的定量表征及色差分析
        4.2.1 同一样品不同选点的定量表征及色差分析
        4.2.2 相同工艺制备不同批次样品的定量表征及色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铬蓝白钝化膜的显色机理研究
    5.1 不同颜色蓝白钝化膜的制备
    5.2 颜色表征以及反射光谱分析
    5.3 SEM形貌分析
    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C 针对钝化膜表面色彩的一种质量评价标准

(3)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目标
三、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照明体的选择
    (二)标准观察条件的选择
    (三)照明观测条件的选择
    (四)检测方法的选择
    (五)检测点位置的选择
    (六)对仪器指标的总体要求
    (七)荧光材料检测的特殊要求
    (八)亮度因数的检测计算
四、检测方法
    (一)环境条件和设备要求
    (二)检测位置的选取
    (三)检测步骤
    (四)评价参数
    (五)检测结果
五、结语

(5)基于纸基全彩色3D打印的颜色预测及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文章结构
第2章 颜色测量理论
    2.1 平面颜色测量原理
    2.2 3D纸基模型表面颜色信息测量
        2.2.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2.2.2 3D纸基模型表面测量恒定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彩色3D纸基模型表面颜色测量与分析
    3.1 纸基模型设计
    3.2 测量环境设置
        3.2.1 3D立体颜色测量技术
        3.2.2分光辐射度计CS-2000
        3.2.3 实验环境设置
    3.3 测量参数及模型位置设置
    3.4 纸基模型表面亮度的获取与分析
        3.4.1 纸基表面角度对亮度的影响
        3.4.2 纸基表面阶调对亮度的影响
        3.4.3 亮度在表面角度和阶调下的影响
        3.4.4 色度分析
        3.4.5 心理色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颜色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颜色预测模型
        4.1.1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
        4.1.2 颜色预测建模与检验
        4.1.3 感知模型评价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颜色预测模型
        4.2.1 BP神经网络方法原理
        4.2.2 数据处理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最小二乘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建模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LED组合光源优化及其在培养金荞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光合作用历史
    1.2 植物生长对光源光质因素的需求
    1.3 植物的生长对光源光强因素的需求
    1.4 植物的生长对光源光周期因素的需求
    1.5 金荞麦的分布、主要化学成分、药用及临床价值
    1.6 金荞麦各地名称及学名由来
    1.7 金荞麦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用及临床价值
第二部分 温室植物生产用人工光源现状与进展
    2.1 传统温室人工光源及其不足
        2.1.1 传统人工光源普遍使用的白炽灯
        2.1.2 传统人工光源普遍使用的荧光灯
        2.1.3 传统人工光源普遍使用的金卤灯
        2.1.4 传统人工光源普遍使用的高压钠灯
    2.2 LED作为植物补光照明优点及其历史
    2.3 本章小节
第三部分 温室植物生产用LED组合光源设计、优化及仿真
    3.1 LED组合光源的理论设计与优化
        3.1.1 LED组合阵列光学模型的建立与设计
        3.1.2 LED组合阵列数值计算与讨论
        3.1.3 LED组合阵列设计小结
    3.2 LED组合光源仿真与优化
        3.2.1 MATLAB软件介绍
        3.2.2 红、蓝LED组合阵列设计方案
        3.2.3 LED组合阵列光源计算与模拟仿真
    3.3 本章小节
第四部分 温室植物生产用LED植物补光系统开发
    4.1 植物补光参数要求
    4.2 LED植物补光系统开发
    4.3 总体设计方案
        4.3.1 定时开关电路
    4.4 本章小节
第五部分 LED组合光源在金荞麦培养中的应用
    5.1 应用LED组合光源培养金荞麦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试验结论与分析
    5.2 试验金荞麦成份测量
        5.2.1 总黄酮含量测定
        5.2.2 总多酚含量测定
        5.2.3 花青素含量测定
        5.2.4 化学成分测量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节与问题分析
第六部分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夜间光照环境下车流运行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驾驶人视觉特性及车流运行特性相关理论
    2.1 驾驶人视觉特性
        2.1.1 视觉特性参数
        2.1.2 视觉参数的动态特性
    2.2 车流运行特性
        2.2.1 运行参数
        2.2.2 运行参数的动态特性
3 数据采集及车流视频数据的处理
    3.1 车流和光照数据采集
        3.1.1 单车驾驶人识认距离实验方案
        3.1.2 车流数据实验仪器及采集方法
        3.1.3 车流数据采集时间和地点
        3.1.4 数据异常值及误差处理
    3.2 车流视频数据的处理
        3.2.1 Tracker软件简介
        3.2.2 自动追踪方法
        3.2.3 处理步骤及部分数据值
    3.3 本章小结
4 单车运行特性研究
    4.1 白天与夜间识认距离对比分析
    4.2 驾驶人识认距离回归分析
        4.2.1 低速下驾驶人识认距离研究
        4.2.2 中速下驾驶人识认距离研究
        4.2.3 高速下驾驶人识认距离研究
    4.3 速度特性
        4.3.1 不同照度下同一路段单车速度
        4.3.2 同一照度不同道路单车速度
    4.4 本章小结
5 车流运行特性研究
    5.1 白天与夜间车流车速及加速度对比
    5.2 不同车流不同照度下车流特性变化
        5.2.1 车速分析
        5.2.2 加速度分析
    5.3 同一车流不同照度下车流动态特性
        5.3.1 研究对象
        5.3.2 车速动态特性
        5.3.3 车头时距动态特性
        5.3.4 车头间距动态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多因素影响下的车流运行特性研究
    6.1 车流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6.1.1 多因素确定方法及步骤
        6.1.2 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6.2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流运行分析模型
        6.2.1 建模方法
        6.2.2 模型建立
        6.2.3 验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石墨电极锂离子扩散过程原位测量与实验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极中锂离子扩散过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1.3 锂离子扩散过程的影响因素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原理简介
    2.1 锂离子扩散原位实验装置
        2.1.1 半电池模拟装置及组装
        2.1.2 原位实验测试系统
    2.2 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2.3 实验原理
        2.3.1 石墨电极嵌脱锂过程的阶段性与颜色变化
        2.3.2 电极颜色-嵌锂浓度的数字化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锂离子扩散浓度场与相变场的原位测量与实验分析
    3.1 石墨电极嵌锂扩散的原位实验
    3.2 嵌锂扩散锂离子浓度场与相变场的时空演化
        3.2.1 嵌锂扩散相变场的时空演化
        3.2.2 嵌锂扩散锂离子浓度场的时空演化
    3.3 嵌锂过程锂离子表观扩散速度
    3.4 石墨电极脱锂扩散的原位实验
    3.5 脱锂扩散锂离子浓度场与相变场的时空演化
        3.5.1 脱锂扩散相变场的时空演化
        3.5.2 脱锂扩散锂离子浓度场的时空演化
    3.6 脱锂过程锂离子表观扩散速度
    3.7 嵌锂扩散与脱锂扩散过程的比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倍率和循环条件下锂离子扩散浓度场与相变场实验
    4.1 不同倍率条件下锂离子嵌入扩散过程的实验研究
    4.2 倍率影响锂离子扩散过程的实验结果分析
        4.2.1 倍率对相变场的影响
        4.2.2 倍率对锂离子浓度场时空演化的影响
    4.3 关于倍率影响机制和倍率优化的几点讨论
    4.4 循环条件下石墨电极嵌锂扩散的原位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墨电极锂离子扩散浓度场与变形场原位协同测量
    5.1 DIC技术测量石墨电极变形
    5.2 电极图像退相关问题与DIC主动光学测量系统
    5.3 石墨电极扩散浓度场与变形场的原位协同测量与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文物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颜色测量校正研究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 颜色评价体系
        2.2.1 三刺激值与1931CIE-RGB系统
        2.2.2 1931CIE-XYZ系统
        2.2.3 CIE1964补充色度系统
        2.2.4 CIE均匀颜色空间
    2.3 颜色测量方法
        2.3.1 常用标准照明光源
        2.3.2 标准几何条件
        2.3.3 颜色测量基本方法
    2.4 经典色度校正算法
        2.4.1 颜色恒常性色度校正算法
        2.4.2 照明光源光照估计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建筑室外彩画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方法
    3.1 应用背景与方法
        3.1.1 应用背景
        3.1.2 研究方法
    3.2 实验
        3.2.1 实验器材选择
        3.2.2 实验方案
    3.3 数据分析与建模
        3.3.1 数据分析
        3.3.2 模型建立
        3.3.3 模型修正
        3.3.4 模型应用
    3.4 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物馆室内文物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方法
    4.1 应用背景
    4.2 实验
        4.2.1 实验器材选择
        4.2.2 实验方案
    4.3 数据分析与建模
        4.3.1 数据分析
        4.3.2 模型建立
        4.3.3 模型修正
        4.3.4 模型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物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软件研发
    5.1 软件实现
    5.2 使用方法
    5.3 软件代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色坐标随照明角度变化预测模型MATLAB实现程序代码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镀铝卡纸印刷品颜色测量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 镀铝卡纸简介
    2.1 镀铝卡纸的结构
    2.2 镀铝卡纸分类及基本制程
    2.3 镀铝卡纸反射光学特性
3 颜色测量与评价相关理论
    3.1 颜色测量理论
        3.1.1 CIE标准色度观察者数据
        3.1.2 标准照明体与标准光源
        3.1.3 CIE色度计算方法
        3.1.4 典型色差公式
        3.1.5 反射测量几何条件
        3.1.6 分光光度计测色原理
    3.2 颜色视觉辨色特性理论
        3.2.1 颜色视觉辨色实验方法
        3.2.2 颜色视觉心理物理学的设计参数
        3.2.3 视觉数据处理方法
4 几何条件对镀铝卡纸颜色测量的影响
    4.1 实验
        4.1.1 实验设计思想
        4.1.2 实验条件
        4.1.3 颜色测量的重复性评价分析
        4.1.4 镀铝卡纸颜色均匀性评价分析
    4.2 几何条件对光谱数据的影响
        4.2.1 几何条件与反射率关系
        4.2.2 几何条件与配色基础数据关系
    4.3 几何条件对色差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镀铝卡纸辨色阈值色差研究
    5.1 实验方案
        5.1.1 实验条件
        5.1.2 辨色阈值颜色中心选定
        5.1.3 辨色阈值样本设计
        5.1.4 实验过程
    5.2 观察者精度分析
    5.3 0°/45°几何条件辨色阈值分析
    5.4 45°/0°几何条件辨色阈值分析
    5.5 d/8°排除镜面反射几何条件辨色阈值分析
    5.6 d/8°包含镜面反射几何条件辨色阈值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照明/观测条件对颜色测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研究[D]. 王杰.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金属镀锌层表面显色机理及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D]. 张曌.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方法研究[J]. 王凌燕. 中国海事, 2020(08)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基于纸基全彩色3D打印的颜色预测及再现[D]. 崔铭铭.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LED组合光源优化及其在培养金荞麦中的应用[D]. 周益民.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8)
  • [7]夜间光照环境下车流运行特性的研究[D]. 李安祺.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8]石墨电极锂离子扩散过程原位测量与实验力学研究[D]. 石宝琴. 天津大学, 2019(01)
  • [9]文物色彩测量中的色坐标偏移校正方法[D]. 石睿琦. 天津大学, 2019(06)
  • [10]镀铝卡纸印刷品颜色测量及评价方法研究[D]. 何成栋. 武汉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照明/观察条件对颜色测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